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品讀<群書治要>》第29集--兄友弟恭
2020-05-04海口廣播電視臺

【全文5956字  閱讀需要6分鐘】


尊敬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我們今天學習《兄友弟恭》,講一講如何看待和處理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我們知道善事父母是孝,而善事兄長就是悌。這個“悌”,就是指兄弟姐妹之間的友悌。在中國古人看來,兄弟姐妹,骨肉一體,他是一個身體一樣,誰也離不開誰,所以彼此之間要友愛,要做到兄友弟恭。這個“友”字,在古代寫作兩只手互相攙扶,什麼意思?意思是說做弟弟妹妹的有了困難,當兄長的去幫助,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不要再講什麼條件。而弟弟妹妹對於兄長,要恭敬,要聽從。如果兄弟姐妹不和睦,會讓父母操心,這也是不孝了。一個能夠善事父母,有孝心的人,一定也能夠善待兄弟姐妹。

這就是《弟子規》中所說的,“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姐妹之間能和睦相處,這個孝也自然就體現在其中了。在《弟子規》中有幾句話,用來處理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也非常合適。第一句話“財物輕,怨何生”,兄弟姐妹在一起相處,應該更重視的是手足之情,骨肉之情。而要把財物看得輕一點,淡一點。這樣怨恨又怎麼可能產生?在兄弟關係中,這個繆彤,給我們做了一個好的榜樣。繆彤他是兄弟四個人之中的哥哥,他的父親很早就過世了,他的兄弟們都住在一起。結果長大之後,兄弟也都成家娶妻了,但是這些弟媳婦經常有一些衝撞,爭吵,最後要吵著分家,分家財。不住在一起了。繆彤從小就是照顧弟弟們,最後,還能讓這些弟弟,全都娶妻成家,安定生活。最後,這些弟弟反而要爭著分他的家產。繆彤當時確實沒有指責弟弟妹妹,他怎麼做的?他自己把自己關起來,對著上天說:“繆彤,你一生讀聖賢書,修養自己,謹慎自己的言行,想用德行來改變社會風氣,結果現在,連弟弟都不能感化,實在是愧對聖賢人”。說著說著,他就自己打自己。結果這件事被弟弟,還有弟媳發現了,他們非常地惶恐,趕緊推開門,而且全都跪在地上說:“大哥,你別這個樣子,我們做錯了”。繆彤當時真誠反省自己,完全不指責對方的心,觸動了他的所有弟弟和弟媳的良心。其實這些弟弟們不是不知道,做哥哥的對他們的人生有多重要。但是當時為什麼犯了糊塗,要分家,要分財產?就是因為他的欲望上來了,結果沖昏了頭腦。而哥哥的這種至誠的反省,又把他們的良心給喚醒了。繆彤在處理兄弟關係中,也是至誠反省,結果感通了兄弟還有弟媳。

另一句話,處理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也非常地適用。就是“言語忍,忿自泯”,兄弟姐妹在相處的時候,言語上互相忍讓一下,少說一句,語氣婉轉一點,那麼憤憤不平的心就自然泯滅了。我們看《德育教育》中,有一個《文燦拒間》的故事。文燦的哥哥住在他的家裏,吃他的,用他的,這還不算,還經常拿著他的錢去喝酒,結果喝醉了就之後,就耍酒瘋,回來之後,還打文燦。鄰居們看見了,都為他打抱不平,都要來罵他的哥哥。這個時候,周文燦是怎麼做的,周文燦出去擋住了他的鄰居,而且還這樣說:“你們不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你看兄弟之間的骨肉之情,處處為對方著想的心,他沒有絲毫的怨恨。他的這種情義,兄弟之間的骨肉之情,感動了他的鄰居。他們也學會了應該怎樣去和人和睦相處。他也知道了怎樣讓人家,家人兄弟和睦相處。而不是讓兄弟失和。

我們看現在很多人,好像是向著我們,說是我們的親人,最關心我們的朋友。但是實際上,他們沒有從一個家庭,或者是一個團隊的和睦,整個狀況來考慮。他順著你的意思說,讓你有偏私,對自己的親人,或者是對自己的同事,產生不好的的想法。

其實一個真正有德行的人,他一定是希望這個家庭成員,或者這個團隊成員之間團結互助,和睦相處。因為家和萬事興。看一個家庭有沒有發展,看一個團隊有沒有前途,主要看什麼?就是看他們家庭,或者團隊成員是互相讚歎,互相感恩,還是彼此詆毀,互相誹謗,背後說別人的壞話。

團結不團結,是一個家庭或者團隊成敗的關鍵。有德行的人,他明理,他要把團結的氣氛帶起來,這個比什麼都重要。誰是我們的朋友呢?這個朋友來到我們的身邊,他讓我們和我們的父母親人,親上加親,更加和睦了。這是真正對我們好的人。結果他來到我們的身邊,讓我們和父母親人都疏遠了,這樣的人實際上,並沒有從你的整個家庭,團隊的狀況去著想。

我們看人,要看到根本。在《朱子治家格言》上,也是有這樣一句話,說“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一家的兄弟姐妹在一起過日子,最忌諱的就是起了爭訟,把彼此送上法庭,打起官司。那麼這個家道一定是會衰落的。這就是“訟則終凶”。那為什麼古人看到,一家兄弟姐妹,因為一點點財產打起了官司,就能判斷出他的家道一定會衰落?因為我們中國人明白,“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而且明白量大福大,你看這個人德行這麼差,心量這麼小,連他的親生的兄弟姐妹都不能夠包容,那他還有什麼福德可言?他以後一定是會敗落的。

講到這一點,我們在歷史上看到了一個“誠感讓田”的故事。這個施左和施右是兄弟兩個人,但是他們因為田產的問題產生了紛爭,而且互不相讓,彼此之間產生了過節,有了怨仇。親戚朋友們都從中勸說,但是也都勸說無效。在他們的同鄉之中,有一個叫嚴鳳的人,平常就以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而著稱。有一天,這個弟弟施佑就見到了嚴鳳,他就把自己和哥哥爭田產的事情,告訴了嚴鳳,嚴鳳聽了之後,就皺著眉頭歎息了一聲,他說:“可惜,我的兄長身體太弱了,如果他能像你的哥哥那樣強壯有力,可以盡把我的田產奪去,那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嚴鳳說到這裏,想到自己的哥哥身體還很瘦弱,不禁就哭出聲來了。施佑看了之後非常感歎,他也非常感動,所以就來到哥哥的家裏,向他的哥哥道歉,他的哥哥也非常地感動,從此以後,他們都各以田產相讓。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一個人力行悌道,而且能夠以真情實感,來做出孝道的行為,悌道的行為,確實都能夠把同鄉的兄弟給感化。

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觀德於忍,觀福於量”。看一個人有沒有福氣,就看他的心量有多大。所以我們看到兄弟爭訟,就能判斷出他們的家道要衰落,這絕不是偶然的,他對兄弟姐妹都不能夠寬包容,把同胞兄弟都要送上法庭。那麼你想一想,他還能包容別人嗎?這樣人心量狹窄,家道也一定會很快地衰落。

中國古人對於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非常地重視。在這樣的良好倫理道德教育之下,人們也絕不會因為一點點的財產,就吵上法庭。

唐代有位法照禪師,他曾經寫了一首詩,專門描述兄弟姐妹之間的深情厚誼。這首詩寫得很感人,“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做樣看。”說一家的兄弟姐妹,就像一顆大樹,長出的不同枝杈,這叫“同氣連枝”,等他們長大之後,各自都有發展,有了自己的事業,這就叫“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兄弟姐妹在相處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為言語的不忍讓,傷害了彼此之間的手足之情,骨肉之情。中國古人對於言語,特別地慎重,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你看你給人說一句寬慰的話,諒解的話,即使是在寒冬臘月,都讓人感覺到溫暖。但是惡語傷人,讓人感覺到在六月裏都寒冷。所以孔老夫子,他教導學生首重德行,其次就是言語,然後才是政事文學。那麼從這裏也告訴我們,說表達自己的意思,那麼兄弟姐妹之間,也要注意講話的藝術。

下麵說“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弟兄姐妹之間相處,只要守住一個“忍”字,便相安無事。我們看這個“忍”字,上面是個刀刃的“刃”,下麵是一個“心”字,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才談得上是忍呢?當有一把刀刃割在我們的心上的時候,我們還能夠處之泰然,不起怨恨,這個才叫“忍”。假如聽別人一句不好聽的話,說一句比較直接的的話,都不能夠忍受,別人稍稍怠慢一點,我們就不高興,那我們這個“忍”的功夫,就是一點點都沒有了。不要因為一點點芝麻大的小事,就起了爭端,起了爭訟。“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像我們上了年紀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觸。逢年過節的時候,兄弟姐妹好不容易碰在一起,會突然發現,哥哥姐姐的頭上多了幾根白頭發,臉上多了幾條皺紋,確實是“一回相見一回老”。我們還有多長時間能夠相處在一起,互相關心,互相照顧?所以要珍惜兄弟之間的緣分。

在漢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姓趙,叫趙孝。他的弟弟叫趙禮。他們彼此之間非常的友愛。這一年,這個年成荒歉得很,結果有一幫強盜就佔據了宜秋山,把趙禮就是這個弟弟給抓去了。並且因為沒有吃的,就要吃這個弟弟趙禮。趙孝他知道了這件事,就趕緊跑到了強盜那裏,並且向這些強盜懇求說:“我的弟弟趙禮是一個有病的人,而且他的身體很瘦弱,很不好吃。而我的身體長得很胖,很健康,所以我情願來代替我的弟弟,給你們吃,請你們把我的弟弟放走吧。”這些強盜被他們兄弟之間的情誼感動了,於是就把他們兄弟倆都給放了。一個兇惡至極,要到殺人而食的盜賊,尚且可以被感化,生起仁慈之心,那麼世間人還有不能被感化的人嗎?

《大學》上說:“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古人把孝悌之心,作為是齊家治國的根本。我們把對兄弟之間的情誼,推而廣之,來關心照顧我們身邊的所有有緣人。

人與人之間相處確實要懂得惜緣。我們想一想世界上有這麼多的人,地球這麼大,但是我們能夠在一起工作,一起生活,每一天都能夠見面,這個緣分是多麼來之不易啊。所以要懂得珍惜,要懂得互相幫助,互相呵護。要像兄弟姐妹一樣好好地相處。最後一句話說: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做樣看。上一代的人,都長大成家立業了。他們下麵也有孩子,而孩子之間也成為兄弟姐妹。如果上一代之間做到了兄友弟恭,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那麼下一代也從上一代身上學會了如何相處,所以要給兒孫做一個好的典範。

在中國的歷史上,兄弟姐妹互相關愛的故事,確實也是非常非常地多。像我們知道在唐朝,唐英公李勣雖然貴為僕射,這個僕射就是唐朝的宰相。他在姐姐病重的時候,親自為姐姐燒水煮粥,一不小心燒到了自己的鬍鬚,姐姐看到之後就說:“你貴為僕射,何必要親手動手為我們煮粥呢?”他聽了之後就說:“我親自為您煮粥,是想到姐姐年紀已經很大了,而我的年紀也不小了。雖然想長久地為您煮粥,來盡我的一點心意,又能有多少次呢?”所以李勣雖然貴為僕射,但他還是親自為姐姐煮粥。結果都燒到了自己的鬍鬚。古人的這些行誼,都是告訴我們:行善不能等,行孝不能等,行悌也是不能夠等。

在《孝經》上還說:“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什麼意思呢?就是你侍奉兄弟能夠做到友悌,隨順之心就可以移於長輩,這個“順”就是隨順的意思。古人就接著評論說:能盡孝道的,其心和;能進悌道的,其心順。意思是說能孝敬父母的人,培養起了一種心和的品質。能夠友愛兄弟的人,培養出了一種隨順的品行。“和順”這兩個字,就把孝悌的精神給我們說出來了。這就是告訴我們:中國人就是從孝悌之心,培養了一個人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則。所以中國人以孝治天下,以悌治天下。

在宋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陳昉,他們家一個族群在一起居住已經十三代了。家裏大大小小有多少人?一共有七百多人。但是不雇傭一個傭人,上上下下相處得特別和睦。他們家養了一百多只狗,他們都在同一個槽子裏吃飯。結果,如果有一只狗還沒有來吃飯,那麼這一群狗都會等著它,不肯先吃。所以他們鄉里的人,都被陳家的這種孝悌的風氣所感化。你看這個孝悌之心做到極致,就連家中養的狗、馬等等的禽獸,都能夠受到影響,學習主人的這種孝悌長幼之風。

我們看現在社會,比如說我們也講要向雷鋒學習,結果怎麼樣?“雷鋒精神”三月來四月就走了。再比如,我給一些大學生提供了一些資助,他們不僅沒有感恩的話,感謝的信,還認為是理所應當。這些現象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按照古聖先賢的教誨來教育人,來治國。

在《論語》上記載,孔老夫子的弟子遊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這個話就把這些現象的原因給我們指出來了。我們講仁愛但是起不了效果,因為這個仁愛之心沒有根。這個仁愛之心的根,中國人把它找到了,那就是對父母的孝和對兄弟的友悌。我們想一想,一個人對父母兄弟都不能夠照顧,那麼對於陌生人又怎麼能夠盡心竭力?這個雷鋒精神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道德大廈的第四層,甚至是第五層。它的基礎是什麼?基礎是孝悌,孝親尊師。所以從哪里做起?那就是要從提倡孝道,提倡悌道來做起。我們現在人都講修福,修慧。什麼是修福修慧最好的辦法?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要行孝道,行悌道,然後還要給人家講孝道,講悌道。

在意大利有一個《機會》雜誌,他們非常想請一個有名的人,做採訪來提升這個雜誌的品位和影響。他們想到了誰?他們很聰明,就想到了世界上最有錢人,那就是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為了去採訪比爾·蓋茨,他們就圍繞著“機會”這個話題,設計了幾個問題讓他回答,這樣的話,他們就可以大寫特寫來提高它這個雜誌,《機會》的知名度。他們設計了三個問題:

第一:您認為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是什麼?他們認為比爾蓋茨一定回答“機會”。

第二:您認為誰不會第二次前來敲門?他們想比爾蓋茨還是會回答“機會”。

第三:您認為現在最需要抓住的是什麼?他們想比爾蓋茨還是會回答“機會”。

這樣他們就可以大寫文章,對這個《機會》雜誌就會產生好的影響,有正面的效果。但是他們沒有想到,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是怎麼回答他們的?他說:“

第一:我認為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順;

第二:不會第二次前來敲門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初戀;

第三:最需要抓住的事,恕我直言,是行善。”

你看他的三個問題,沒有一個問題的回答是機會。反而認為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順。行孝不能等,行善最重要。所以最需要抓住。

早在2008年6月21日,比爾蓋茨夫婦在接受BBC電視臺《News night》訪問的時候,他就表示要把自己的五百八十億美元的財產,全數捐給名下的慈善基金會。那就是“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一分一毫都不會留給自己的子女。你看蓋茨成為世界首富,那是偶然的嗎?確實應驗了中國古人的那一句話:厚德載物。因為他的德行深厚,所以才能夠承載外在的財富。他沒有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是他知道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順。孝悌並不是中國古人的觀念,不僅僅是中國人的觀念,而且也應該是現代人的觀念,也是每一個人應有的觀念。

在《孝經》中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這句話其實很有深意。他說古聖先賢有至高的德行,最簡要的道理。你只要一推行,就使上上下下都能夠和睦相處,人與人之間沒有怨言。換一句話說就是沒有人上訪,沒有人抱怨。這個“至德要道”是什麼?那就是孝,就是悌。孟子也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也就是說一個人他能夠從親愛自己的父母親做起,來把這種親愛之心推而廣之來關愛百姓,關愛人民,又把這種關愛人民的愛心推而廣之,擴大到關愛萬事萬物之上。這就叫: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為人必先自孝悌始也”。這就是告訴我們要宣揚仁慈博愛,讓大家都有愛心,必須找到愛的原點。這個愛的原點,就是孝悌。

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並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後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