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品讀<群書治要>》第19集--好學近乎智
2020-01-02海口廣播電視臺

【全文6578字  閱讀需要9分鐘】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我們今天學習“好學近乎智”。無論是求學還是求道,都必須好學、喜學、願意學習,這樣才能成就。我們看凡是在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物,都不是老師逼出來的,都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全都是自主自願地去學習不用老師逼,他自己就廢寢忘食地用功,這樣的人才能夠成就。

曾子就給我們做出了一個“好學近乎智”的榜樣。在《群書治要·曾子》修身篇中給我們講了什麼叫好學,他說:“君子攻其惡,求其過,強其所不能,去私欲,從事於義,可謂學矣。”也就是君子人他能攻其惡,他是責備自己的不良行為自己的過惡。“求其過”也是求自己的過失,而不是去看別人的過失。“強其所不能”自己還不會做的或者做的不夠好的地方,要極力做得盡善盡美。“去私欲”還要克除自己的私欲。“從事於義”做任何事情都要依照義的標準來做。這個義的標準在哪里呢?其實就是古人所說的《弟子規》、《太上感應篇》還有《十善業道經》。這裏面所告訴我們的都是善惡的標準。

我們的言語行為都符合這三個標準,這才叫“從事於義”,這才稱得上是好學。“君子愛日以學,及時以行。難者弗避,易者弗從,唯義所在”,這是講君子要珍視時日來學習。像我們古人學習非常地珍惜時間,可以說是廢寢忘食、挑燈夜戰、頭懸樑、錐刺股。這樣地發奮讀書才能夠有所成就。“及時以行”而且要適時地把所學的付諸於行動,在生活中去落實。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為什麼有這種喜悅的感受呢?就是因為他把自己所學的完全在生活中落實了。落實之後,驗證了古聖先賢的教誨真實不虛,所以他有一種喜悅。難做的不回避,容易做的也不盲從,只考慮他是不是符合道義。

“日旦就業,夕而自省思,以歿其身,亦可謂守業矣”。就是我們白天攻治學業,到晚上就自我的反省檢點。這樣一直到老死一輩子都堅持,這才可謂堅守學業。後面還有一句話也是表現出曾子的好學,“君子既學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習也;既習之,患其不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讓也;君子之學,致此五者而已矣”。什麼意思呢?說君子學了之後還擔心自己學得不夠廣博,還擔心並不是真正地理解了其中的意思,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去做。“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已經知道了理解了,又擔憂自己不能夠付諸行動。他的知識已經很廣博了,又擔心自己不能夠時時地溫習。而下邊這個“行”就是在生活中去落實,既能在生活中實行,又擔心在行動上做不到謙讓。“患其不能以讓也”所以君子之學只是把這五個方面都做到了就可以了。孔子也說,他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夫子附近一定有忠信之人,但是他們都沒有他好學。孔子能夠成為聖人,他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他就是靠好學而成就的。

我們講“好學近乎智”,“好學”就和“智”相接近了。因為這個“智”是指我們本性中所自有的智慧。學習的過程就是把這些外在的污染給它去掉,回歸到本性本有的智慧。所以他說是“好學近乎智”。

在《中庸》上也告訴我們,怎麼樣才算好學呢?這段話說得非常好,他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這個“弗”都當“不”字講,就是我們平時有不讀書的時候。雖然有不學的時候,但是無論如何要勉勵自己一有空閑的時候我們就要學。而學呢,必須要學得成功。所以說“學之弗能,弗措也”,這個“措”就當“置”的意思,置就是放置在一邊。“有弗問”我們有不問問題的時候,“問之弗知,弗措也”,問的時候,問得我們還不夠明白不夠清楚不夠知道得徹底,我們也不要就此放下還要繼續再問。“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我們有不思的時候,這個“思”就是研究,我們有不研究的時候,但是我們一有空閑,只要時間許可我們就要用來研究。研究到什麼程度呢?“弗得弗措也”就是你心裏要有所得,如果我們這個思得不到要領,思得不夠透徹那就不能夠放下,一定要思出一個結論,思出一個所以然。“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這個“辨”就是辨別。我們有不辨別的時候,但是一旦要辨別,就要辨別得非常透徹徹底明瞭,沒有徹底明瞭的時候也不要放下。“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這句話是講實行。我們有不實行的時候,但是要實行就要實行得徹底,這個就叫篤行。也就是說我們要行就要行到十分,不要只行到八九分就停止了。沒有到這個程度就不能夠放下不能夠停止。

如果我們這樣做結果是什麼呢?雖然人的能力、智慧、聰明不相等,但是只要肯學、好學都能夠成就。“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別人智慧高很聰明,他聞一次就能明白,我的智慧不如他,那我就要花上一百倍的功夫,我也能夠辦得到。“人十能之”人家拿出十分的力量就能夠做好,那我比較愚笨,我要拿上千倍的功夫也能辦得到。所以只要肯幹堅持不懈,那沒有辦不成的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這個“果”就是果然,果然肯這麼做,雖然我們愚鈍,天資不夠聰穎,聰明智慧比不上別人,但如果我們用上百倍的功夫,我們也能變得明智。這個“柔”就是指能力不足。雖然我們的能力比不上人家,人家的能力強,一下子就做好了,但是我們下上上千倍的功夫,我們的能力也能變強。所以就看自己肯不肯學,願不願意學,肯不肯幹。這都是告訴我們怎麼樣好學。我們在生活中學習不能靠別人逼迫,必須自己知道學習的意義。我們究竟要學什麼呢?特別是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要讀什麼最省心最省力,還取得最好的結果呢?我們學不是僅僅學知識、學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夠學習聖賢教誨,也就是要讀四書五經讀《群書治要》。

中國古代的皇帝都很好學,我們現在的一般人也好學,但是學的內容和古人不大一樣了。我們看古代的皇帝要學習的時候,他是怎麼做的呢?他一定是請一個對經典包括儒釋道的經典都很通達的人,給他講解一段,然後他帶著文武百官,帶著群臣一起來學習。在清朝康乾盛世的時候,皇帝都會禮請儒釋道三家的大德,把儒家、道家、佛家的教誨教給自己。他帶著群臣一起來學習,結果全國上下思想高度一致,用經典統一了人心。所以人自私自利的心都沒有生起。這個時候,國家特別地團結,所以盛世出現了。

但是慈禧太后當政的時候,她每一天也去聽講經,結果儒釋道三家的大德,每一天在講經的時候,她感覺是在講自己都是在批評她,最後她一生氣就把宮廷講經的傳統給廢棄了。結果這一廢棄不要緊,古人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三日不讀聖賢書,全都面目全非了。我們看歷史上凡是稍有成就的皇帝,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非常尊重歷史熟讀聖賢書,而且以史為鑒。所以我們學聖賢經典才能近乎智,才能夠學成聖賢。

很多人學習有障礙成不了聖賢,這個障礙是什麼呢?在《大學》上有一句話說:“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這句話告訴我們大道必須用忠信的心,誠敬的心來學習才能夠獲得。如果自己很傲慢,看那個老師還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點,這個古人都不如我們現代人。這個驕慢之心一升起來,就學不到東西了。所以古人說一個學生如果觀老師的過失,這個人一定不會學有成就。所以為什麼我們同在一個學校學習,同在一個班級修學,有的人學習提升很快,而有的人卻沒有任何的提高。這個原因就在於我們的心不同,我們學習的態度不同。所以曾子強調說:“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裏邊強調的重點就是忠信。忠信是我們學習的要點,也是傳授生徒的要點。傳授學生徒弟也必須有忠信的品質。

《大學》上也強調“忠信以得之”,《論語》上也說:“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在《論語·述而》上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這些都是講忠信的態度,對於我們求學是至關重要的。這就是古人告訴我們,為什麼有的人能夠學成,而有的人卻學無所成,原因就是態度不一樣。

孔老夫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孔子說我曾經一天沒有吃飯,一整夜也不睡覺,在那幹什麼呢?冥思苦想,但是沒有收穫,還不如讀書求學的好。所以孔子說:人他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有困而學之者,還有困而不學的人。生而知之者,上也。但是這樣的人比較少,其餘的普通人都需要學,就連孔子自己也承認,他是一個學而知之者,而不是生而知之者。

在《論語》中就這樣記載,孔子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所以孔老夫子一生好學,他認為自己和普通人的不同之處,也就是他比別人好學。他好學,好到什麼程度呢?“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老夫子一生好學,他學周公,好幾次在夢裏夢見周公,他研究某一個道理可以終日不食,晚上睡覺都睡不著。

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就記載著一個故事,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孔老夫子是怎麼樣的好學。孔老夫子去向師襄子學琴,學了十天,依然沒有學習新的曲子,師襄子就說:“你可以增加學習的內容了”。意思是說,這個曲子你已經學習了十天了,你可以學習別的曲子了。但是孔老夫子怎麼回答呢?他說:“我已經熟悉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方法。”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又說:“你已經學會彈奏的技巧了,你可以增加學習的內容了。”但是孔老夫子仍然說:“我還沒有領會這個曲子的意境。”又學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領會曲子的意境了,你可以增加學習的內容了。”孔子依然說:“我還不了解曲子的作者。”又學了一段時間,孔子神情儼然,仿佛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時而莊重穆然,若有所思。時而怡然高望,志意深遠。孔子說:“我終於知道他是誰了,那個人皮膚深黑,體型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作出這樣的樂曲呢?”師襄子一聽,趕緊起身再拜說:“我的老師也認為這首曲子的確是《文王操》。”我們從孔子學音樂,他學得這樣專精,這樣認真,對自己要求嚴格,這樣不是淺嘗輒止的態度,我們就知道他是怎樣的好學了,絕不是學一知半解就放棄。所以這裏邊說“不如學也”,就是“好古,敏以求之”的意思。這個“古”就是指古代所記載的古聖先賢的道理。所以孔子、顏回他們所學的都是聖賢之道。孔老夫子一生說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說我自己沒有什麼發明創造的,我所學習的都是古聖先王的道理。

我們看現在很多人喜歡看書,也很好學,知識面也很廣博,但是可惜的是,所看之書未必是聖賢之書,未必是真理,未必是經過歷史的檢驗而沉澱出來的智慧。所以我們讀經典有什麼好處呢?“經者,常也”它記載的都是恒常不變的道理,都是為歷史大浪淘沙一再證明的成果。所以我們學這些經典絕對不會走錯路。

有一位德才兼備的長者說了一句很幽默的話。有人問他說經典之中有沒有糟粕?他說有。哪些是糟粕呢?他說你看不懂的地方就是糟粕。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對自己所看的書,所看的電視節目都要有所揀擇。不能什麼都學,什麼都看,要以學習聖賢經典為根本。

在《賈子·新書》修政語上有這樣一段話,這段話是湯王說的:“學聖王之道者,譬其如日;靜思而獨居,譬其若火。夫舍學聖之道,而靜居獨思,譬其若去日之明於庭,而就火之光於室也。然可以小見,而不可以大知。是故明君而君子,貴尚學道,而賤下獨思也”。在這裏是做了一個比喻,他說學古聖先王之道的人,可以把他比作是太陽。一個人靜思獨居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像火光一樣。如果捨棄了學習聖賢之道,而一個人冥思苦想,那就像捨棄了外邊的太陽的光明,而去屋子裏接近小的燭光。這個燭光可以讓你有小的見識,能夠見到周圍小的範圍,但是開啟不了你的大智慧。所以明智的君主,乃至於聖賢人、君子人都崇尚學習聖賢之道,崇尚讀經典,而不是一個人獨自地冥思苦想。想來想去都是胡思亂想,想的可能都是錯誤的。這句話可以作為這一句很好的注解。告訴我們要學就要多學經典,多學聖賢之道。這樣才能夠學有所成,學有所成之後才能夠變化氣質。

在《顏氏家訓》上有一段關於讀書求學的目的,這一段話也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特別是知識份子來學習。他說:“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淩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讎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這段話對於我們學儒的人,學傳統文化的人是一個很好的警惕。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學習,目的是為了求得長進,可是我看到有人讀了十幾卷書之後,便自高自大,欺侮長者,輕視同輩,這樣別人自然像對仇敵一樣恨他。像對鴟梟也就是一種貓頭鷹,一樣的討厭他。像這樣求學,其實對自己沒有好處,還不如不學。古代的人求學是為了充實自己,以彌補自身的不足。所以稱為為己之學。是為了利益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張,以造福於社會。

孔老夫子到處周遊列國,目的是什麼呢?不是為了自己升官發財,他是為了推行自己的仁愛學說,讓使自己好的學說能夠為國君所用,造福於社會利益廣大的人群,這才是他周遊列國真正的目的。而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自身的需要,增長自己的才幹,以求做官。學習就像種果樹一樣,春天可以賞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實。什麼是花朵,什麼是果實呢?講論文章就是好比是玩賞春花。就像我們講《群書治要》,我們學習傳統文化,這都是在賞玩春花。真正的學問是什麼呢?我們看一個人真正有沒有修養,就是看他能不能夠把自己所學的,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也就是他的德行、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都能夠有所提升。最起碼要把五倫關係做好盡到本分,這才是最起碼的要求,這才是“秋實”,這個才是學習最終的目的。古人特別強調學習要知行合一,讀書貴在變化氣質。

我們現在特別強調要把儒學和學儒區分開,它二者的區別何在呢?儒學他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但是沒有篤行,你把篤行加上了,那才是真正的學儒。我們學習傳統文化要提倡學儒,而不是僅僅的搞儒學。

我們今天就先學習到這裏,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並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後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