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和文明價值
2023-08-16“學習強國”學習平台

作者:羅嘉羽

2023年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1這個內涵深遠的論斷表明,理解中國式現代化不應僅著眼於經濟社會發展,更應從文明的高度、世界的廣度、歷史的長度來看待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世界文明浩浩蕩蕩,現代化不僅是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更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和當代演繹。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在經歷了漫長的艱苦跋涉後,終於走出一條既適合於中國國情,又順應現代化歷史潮流,還符合人類文明總體發展規律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最終在廣袤的國土上實現現代化,成為世界現代化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更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2由此可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不僅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更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現代化新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從根本來說是相互貫通、交互作用的。中國式現代化正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的全面展現,而五大文明和諧統一亦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中國自身對文明延續與創新道路的探索,更是對世界文明前景和發展路徑的開拓。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底蘊和內涵,改變了傳統的世界文明格局、打破了現代化等同於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現代化後進國家文明繁榮的路徑,指引了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深刻領悟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和文明價值,對於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構建世界文明新形態具有重要意義。

一、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底蘊和內涵

中國式現代化的第一重世界意義和文明價值,在於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底蘊和內涵。近百年來,部分西方國家利用既得優勢走在了現代化進程的前列,然而這種優勢和進步往往建立在對後發國家的殖民、侵略和掠奪之上,並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暴露出越來越多的道義短板和文明局限。中國共產黨不靠戰爭、不靠侵略,帶領中國人民在短短數十年間走完了西方國家數百年的發展歷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跨越,更歷史性地消除了絕對貧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料顯示,2019年全世界實現現代化的經濟總人口還不到10億,而中國的總人口有14億之多。可以說,中國在現代化道路上取得的成功,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真正奇跡。

這份發展奇跡不是飛來峰,而是建立在深厚的文明底蘊和歷史根基之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依據和底蘊來源。中國式現代化在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了力量和養分,既有世界現代化的普遍特點,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是中華文明經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後的文明反覆運算和文明延續。

中國式現代化所展現的文明底蘊和深刻內涵具體體現為以下五點:一是突出的連續性,二是突出的創新性,三是突出的統一性,四是突出的包容性,五是突出的和平性。

(一)突出的連續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3

縱觀世界歷史,西方也曾出現過諸多輝煌的文明和帝國,比如古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等,然而,上述輝煌的文明在興盛過後都相繼一蹶不振、灰飛煙滅了。幾千年來,只有中國在衰弱後,會不斷崛起和復興,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盛世。由此可知,中國今日之成就、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成功不是單純的崛起,中國是復興,中國的強大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從沉睡到覺醒的過程。許多學者認為,中國能在歷史上不斷地創造盛世、中國能在短期內改變世界現代化的既定格局,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存在、一個民族的存在,更是一個文明的存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豐碩成果背後,是數千年中華文明的覺醒和復興。作為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未曾斷絕的古文明,中國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她的延續本質上來自中華文明的深厚積澱,來自中華文明內在歷久彌新的永動力,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所闡釋的一以貫之之道。

中華文明是“志於道”的文明,“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是陰陽變易背後不變的規律和法則。《周易》雲:“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中華文化認為,個人、家庭乃至於國家的興衰是由永恆和普遍的真理,也就是“道”決定的,只有依道而行才會有德。德者,得也,外得於人,內得於己,內聖外王是也。萬事萬物只有效法天地之道,繼之於善,成之乎性,躬行仁義,把握變化中的不變,才能夠論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在上千年的興衰演替中,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就是由於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能夠實現聖賢之道的傳承,就是由於在絕大多數歷史階段,中國人民始終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把一以貫之的道統、教統、政統滲透在家國治理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由聖賢教育培養聖賢君子,由聖賢君子實現聖賢政治,再由聖賢政治推廣聖賢教化,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聖賢政教治理體系。

因此,從“道”出發,就能理解為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為何“沒有中華5000年文明,就沒有今天的中國特色,更沒有今天的成功道路”。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接續了古聖先賢“志於道”的發展方向,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民胞物與”的道德觀,“德本財末”的價值觀,“一體之仁”的整體思維方式,繼承了“選賢任能”“為政以德”的善治精神,並將這些文化積澱創造性地轉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偉大理論和偉大實踐,在此基礎上成就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麗圖景。

(二)突出的創新性

儘管西方國家在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方面業已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作為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既不是因循守舊,也不是拿來主義,而是立足自身國情和歷史階段,在把握一以貫之之道的基礎上,批判性地借鑒和吸收一切優秀現代化文明成果後的創造和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於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從古至今,變化是最大的常態,世間萬物無不處在盛衰、盈虛、消長的變化中。天地之所以長久是因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聖人之所以能保持長久、盛而不衰,是因為他們能通達於天地陰陽的變化而不失其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中華文化認為,治國理政中具體的方法、制度、程式、模式等都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但背後無形的道是不變的。對中國而言,創新的本質,是在把握變化背後不變的道之基礎上,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之後的守正創新。如《群書治要·文子》指出:“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為右。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俗。故聖人法與時變,禮與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變古未可非,循俗未足多。”

正是由於蘊含革故鼎新、與時偕行的文明內涵,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既不搞“全盤西化”,也不複製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現代化道路,而是根據自身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和面臨的主要矛盾,獨立自主、兼收並蓄,創造性轉化和運用現存有益成果。這一創造性突出體現在,中國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式現代化所取得的成就根本上來源於“兩個結合”的偉大創舉,是“兩個結合”的成功典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營建,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有關現代化的理論內涵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具體國情之間的智慧融合,它是中華文明創新性底蘊的完美彰顯。

(三)突出的統一性

中國式現代化的突出特徵,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五大特點都彰顯了中華文明的統一性特徵,展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內涵。何謂“一體”?《禮記》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是謂大同。”夫子認為,大道施行的時代,天下不是某個人、某部分利益集團的私物,天下是人民所公有的。萬事萬物是“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一體關係。這個一體的本源就是道。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從一體之道出發,君王會效法天地的生生之德,以民為本,選拔賢能治國理政。賢能政治普惠於天下,人與人之間會遵守信用、和睦相處,達到“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善治境界,這即是夫子所描述的大同社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於掌上。”一體不二的惻隱之心是仁德的開端,仁德是仁政的開端。古人常謂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就是因為孝子德立行修,能夠由仁心產生仁政,移孝作忠,推己及人,施惠於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中,“一體”是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歷久彌新的恒常大道。由“一體”而生髮出的概念有“天人合一”“天下為公”“民貴君輕”“德主刑輔”“美美與共”“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正是因為延續了中華文明的統一性特徵、承繼了多民族融合的共同體意識,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倡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最終克服重重阻礙,在經濟社會全面落後、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的情況下,通過農業技術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義務教育推行、生態環境治理、和平外交貫徹、民族區域自治等等大政方針,使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民族多元的現代化後進國家邁入了現代化先驅國的行列。中國式現代化不僅體現為人口規模巨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還體現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對外關係互利共贏,這是因為中華文明的一體之道,不僅包含了物質精神一體、君民君臣一體、社會自然一體,更包含了家國天下一體。

(四)突出的包容性

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表明,中國式現代化不是排他的、孤立的現代化,而是包容的、博大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展現了中華文明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文化底蘊。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類文明的交流日漸擴大,不同國家、民族的文明體系相互融合、相互借鑒,世界文明百花園日漸瑰麗多姿。文明是多彩的、有價值的,人類文明的繁榮進步建立在不同文明平等相待、互鑒交流的基礎上。各個文明應當以開放包容的心態“以人之長補己之短”,相互尊重、求同存異,超越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達到兩全其美的合作共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

老子曾言:“大邦者下流。”意思是說,一個真正的大國,不會自恃強大,以大欺小,故步自封,而是像居於江河下游那樣,上善若水,為而不恃,利而不爭,以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胸襟成人達己、平治天下,所以,“江海所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自古以來,中國人堅持“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理念,注重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在交流互鑒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相向而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並蓄中歷久彌新。”

(五)突出的和平性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展現了中華文明以和為貴、兼愛非攻的文化底蘊。立足“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治國理念,中國自古便注重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天下的大同,主張求大同存小異、“四海之內皆兄弟”,宣導“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推崇“修文德以來之”“不戰而屈人之兵”,注重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和而不同、互鑒交流,以團結謀共識,以共識求發展。大一統的悠久歷史和文明內涵,促使中國不僅在國家內部強調民族團結交流、宗教和諧並存,更提倡在對外關係中與人為善、睦鄰友好,以文明互鑒代替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代替文明優越。

正是由於蘊含著平等尊重、和諧統一的文明內涵,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和平、和睦、和諧的發展理念,宣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不僅不搞對外侵略、殖民擴張,干涉他國內政、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於人,還堅決抵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並且隨著自身實力的增強,不斷推動國際間的對話、交流、合作,努力將自身發展成果惠及全世界,為維護世界和平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中國式現代化的第二重世界意義和文明價值,在於改變了傳統的世界文明格局,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對西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超越,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觀察現代化發展的歷史進程,可以看到,世界現代化具有共同的特徵及普遍性規律,例如城市化、工業化、全球化、資訊化等等。作為世界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式現代化吸取了西式現代化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展現出了世界現代化的一般特徵,遵循著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普遍規律。與此同時,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具有不同於現代西方文明以及西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

中國式現代化不同於西方現代化的特點首先體現在,中國式現代化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現代化,而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現代化;其次,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具有包括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等五個方面的顯著特徵;再次,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人民至上、共同富裕、互利共贏等價值取向,相較西式現代化資本(選票)至上、兩極分化、弱肉強食等價值追求,凸顯中國式現代化在道路、制度、文化、理論等方面的巨大優勢,為世界現代化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注入嶄新內涵。

總而言之,中國式現代化走出了一條不同於西式現代化的獨特之路,改變了現有的世界文明格局,影響了傳統的東西力量對比,扭轉了過去一家獨大的狀況,並以自身發展實踐告訴全世界: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中國在現代化道路上的探索和實踐,打破了西方在關於現代化問題上的話語壟斷,實現了對西式現代化的多重超越。

(一)共同富裕對兩極分化的超越

長期以來,美歐等西方國家的現代化以資本增殖、資本逐利為驅動。在此前提下搭建的資本主義私有製造成了廣泛的掠奪和剝削。過度強調私營經濟的後果,是國家的公共利益被不斷侵蝕,金錢至上、資本至上代替了人民至上。在此模式下,現代化進程中的貧富差距和兩極分化日益嚴重,財富和機會的不平等造成了包括階層固化、民粹主義等一系列的社會治理難題。

與西式現代化不同,中國在推進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這一制度以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為旨歸,要求資源的均衡分配,注重市場調節與政府宏觀調控相結合,要求現代化發展成果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徵,全體人民而非僅僅是部分利益群體才是社會財富的真正創造者、享有者。中國歷史性地解決貧困問題、堅持縮小貧富差距、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等發展成就證明,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富裕是對西方現代化兩極分化的超越。

(二)人民至上對選票至上的超越

近代以來,多黨執政下的競爭選票模式是西式現代化在政治生活尤其是民主制度方面的顯著特徵。在這種模式下,各政黨為了上台執政、攫取利益,進而實現資本擴張,肆意操縱民主選舉、加劇選舉競爭。這一制度下,選票至上、一票定輸贏,形式民主超越了實質民主,國家的民主選舉往往淪為政治行銷、權錢交易和民粹政治的舞台。在這一模式下,國家常常會選擇出來擅長表演卻不一定擅長治國的人才;同時,政黨之間的互相傾軋、政權的頻繁更迭加劇了政治功能的紊亂和社會族群的內耗,政黨及其背後的局部利益超越人民整體和長遠利益而存在。

與西方不同,中國式現代化在政治生活和民主制度方面,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選賢任能制度。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為什麼人、靠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4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服務人民,從誕生之日起就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基本理念,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的歷史。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領導權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是中國選賢任能政治傳統的集中體現。

中國當代的選賢任能制度,沿襲自上千年賢能治國的傳統。這一制度不同於西方“選票至上”的競爭選舉模式,而是以選拔加選舉為特點,力求通過民主集中選拔賢能治國理政,達到形式民主和實質民主的統一,進而保證政權的穩定性、幹部的可靠性以及政策的延續性。在中國,選票、才幹和大眾的聲望都只是衡量人才的部分因素。中國的領導者從基層開始走到領導崗位,往往需要幾十年的考驗,其領導地位的確立,不僅要通過民主選舉,還要通過組織人事部門長期的考核、評估、調研等一整套幹部遴選機制,領導者的晉升不僅看民意看口碑,更要看候選人是否德才兼備、清正廉潔,真正能夠承擔起治國安民的重任。正是因為“人民”超越“選票”而存在,中國選賢任能制度下選拔出來的執政團隊都具有豐富的執政經驗和治國履歷,都能夠衝破既得利益的阻撓,以國家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為歸依,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關鍵領導力量。由此可見,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至上是對西方選票至上的超越。

(三)協調發展對物質至上的超越

西式現代化以資本為本,在資本逐利性、擴張性的統攝下,人類勞動淪為價值增值的工具,資本家淪為人格化的資本,這種對人性的異化造成了西式現代化進程中普遍的貧富差距、人倫矛盾和道德困境。社會風氣在重商主義、物質主義的影響下日漸凋敝,人性不斷受到物質和欲望的侵蝕而空虛墮落。與西方不同,中國自古遵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理念,主張“人人皆可成堯舜”,政治的深層目的在於“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說,國家在解決百姓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時,更負有正己化人、舉善以教的責任,庶民、富民是治國理政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教民、令百姓在思想上覺悟才是更深層次的以民為本。

反之,如果國家僅僅致力於解決人民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不能承擔起教化百姓、導民向善的職責,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物欲的膨脹,人人趨利避害、道德滑坡,就會導致“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的後果。基於此,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旨歸,注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並進,尤其是在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之後,更加注重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注重人民的倫理道德教育。因此,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物質充裕的現代化,更是精神富足的現代化,它鮮明體現了中華文明德本財末、富而後教的文化底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對西式現代化中物質至上的超越。

(四)永續發展對竭澤而漁的超越

近代以來,由於西式現代化奉行物質至上、資本至上,享樂主義、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由此導致的物欲膨脹、奢靡浪費,疊加資本的無限擴張和野蠻掠奪,造成了全球性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枯竭,打破了原有的生態平衡。與西方不同,中華文化自古便主張“天人合一”“少私寡欲”,強調避免“竭澤而漁”“奢侈行而仁義廢”,宣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永續發展。面對現代化進程中伴生的一系列環境問題,中國政府立足人民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堅定不移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近年來,通過建立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經濟體系,宣導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遏制全社會的奢靡浪費之風,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創造了一系列的“綠色奇跡”。由此可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永續發展的現代化是對西式現代化“竭澤而漁”的超越。

(五)和平發展對強權爭霸的超越

縱觀西方國家的現代化之路,無論是在早期資本原始積累階段的血腥暴力、殖民侵略,還是在今天資本擴張階段的野蠻掠奪、肆意干涉,其所奉行的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所採取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都造成了廣大發展中國家持續的動盪不安,嚴重限制了現代化後進國家的崛起之路。與之相反,中國自古便主張以和為貴、開放包容、美美與共,中國式現代化奉行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原則,不僅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不搞殖民侵略、對外擴張,專注自身發展走出了一條和平崛起之路;更在現代化取得一定成就之後,不以大欺小、不倚強淩弱,積極參與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重塑秩序、化解分歧貢獻具有現實意義的全球治理方案;同時,中國積極承擔起大國責任,在基礎設施、醫療衛生、人才培養、反恐維和等方面幫助現代化後進國家擺脫發展困境,同世界分享發展成果。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和平發展的特徵是對西式現代化強權爭霸的超越。

三、拓展了現代化後進國家文明繁榮的路徑

中國式現代化的第三重世界意義和文明價值,在於拓展了現代化後進國家文明繁榮的路徑。人類社會邁入現代化道路以來,其主要理論和實踐大體都是由西方國家開啟的,由於西方在經濟實力和話語權方面的全面碾壓,以“現代化等同於西方化的”為代表的西方中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廣泛擁簇。然而,對資本主義生產生活方式和民主制度的全面複刻,並沒有給現代化後進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帶來同樣的發展成果,反而因為異體移植等弊病導致了層出不窮的發展問題。與之相反,中國式現代化在吸納西方現代化道路經驗教訓的同時,立足於本國國情,在獨立自主、上下求索中,描繪出了一條不同於西方現代化的生動圖景,為現代化後進國家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樹立了典範,拓寬了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增強了欠發達地區獨立自主實現現代化的信心。

(一)堅守人民至上理念

所謂“現代化”,歸根到底是人的現代化,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現代化。中國古代很早就意識到了民眾的地位和力量,洞察到了民心大如天的客觀規律,將“民貴君輕,政在養民”作為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將“為政以德,施行善政”作為治國理政的根本出發點。中國共產黨接續了古代“君民一體,立君為民”“民惟邦本,本固邦甯”的治國大道,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堅持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共同富裕理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用。以人為本而非以資本為本、以物質為本,使得中國式現代化最大限度地克服了西方兩極分化、人性異化的弊端,最大程度地激發了人民的主動作為精神,最大範圍地維護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持續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堅守人民至上理念,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啟示。

(二)打造強有力的領導集體

近年來,在不斷發生的以新冠疫情、金融危機、地緣戰爭為代表的“黑天鵝”事件中,東西方面對同一現代化危機的不同處理方式,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東西方治理體系的不同和治理能力的差異。西方自由民主體系下,因為危機而愈加凸顯的政府的無能和文明的自私,讓更多人看到西方民主不是萬能的;與之相反,以選賢任能為代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應對各種自然災害、公共危機、突發事件時更加能夠以民為本、凝聚共識、務實高效。與西方競爭選票模式下產生的“選秀型”領導人相比,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賢能政治模式下產生的“作為型”領導集體表現出了更強的戰略定力、格局遠見和責任擔當。

“為政萬端,重在得人。”中國自古以來便堅持賢能治國的傳統,力求通過賢能治國,克服群體的短視和非理性,從而實現真正的良政善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中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具有十三個方面的顯著優勢,正是這十三個方面的優勢使中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其中,第一個優勢即為“堅持党的領導”的優勢。換言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成功、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的重大成就,歸根結底是中國制度和中國治理體系的成功,是強有力的賢能的領導集體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的結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既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探索出來的偉大經驗,也為其他國家打造強有力的領導集體、堅定不移邁向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寶貴參照。

(三)確保獨立自主原則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堅持人民至上、共同富裕、互利共贏等價值取向,相較西式現代化資本(選票)至上、兩極分化、叢林法則等價值追求,凸顯了道路、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優勢。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能夠走出一條不同於西式現代化的、“四化同步”的現代化發展之路,扭轉過去西強東弱的狀況,就在於中國在探索現代化道路的征程中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在這一原則指引下,中國既不搞“全盤西化”,也不照搬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現代化道路,而是立足自身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和面臨的主要矛盾,實事求是、守正創新,在把握現代化發展一般規律的基礎上,批判性地借鑒和吸收一切優秀現代化文明成果。如果在探索現代化的征程中不能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從自身國情出發、從中西差異出發,就會像許多盲目複製西方模式的國家一樣,不僅沒有實現現代化,反而由於生搬硬套陷入經濟停滯、政局動盪甚至依附於人的困境。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向全世界表明,通往現代化的道路是多元的,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唯有自主探索適合自身的現代化發展之路、把國家的命運時刻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此基礎上真正發揮後發優勢、整體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從而早日實現現代化的目標。

(四)堅持和平發展道路

自古以來,中國人立足“以和為貴”的治國理念,注重國家、民族的團結統一,“天下大同”“化干戈為玉帛”“修文德以來之”“萬物並育”等理念代代相傳、歷久彌新。“和而不同”的悠久歷史和文明內涵,促使中國在現代化發展的征程中始終秉持和平崛起的理念,走互利共贏、和平發展道路;促使中國致力於維護多邊主義,宣導通過對話協商等方式解決國際社會的分歧爭端。近40年來,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未發動也未捲入任何戰爭的大國,不僅如此,隨著國力的強盛,中國逐漸成為捍衛世界和平和全球化秩序的中流砥柱。據統計,近年來,中國業已成為聯合國維和行動中派出人數最多的國家。與此同時,中國從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和平、發展、治理、信任四大挑戰出發,推動構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陸續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吹滅別人的燈,並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5中國式現代化的順利開展,除了借助全球化發展的東風,也離不開長期以來穩定的國內外環境。因此,堅持和平發展道路不動搖,走共建、共用、共贏之路,是中國式現代化對現代化後進國家的重要啟示。

(五)保持協調持續發展態勢

“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以上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徵和內在要求都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協調性、持續性的特點。中華文明的一體之道說明,不僅人與人、人與世界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也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個命運共同體,意味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中華文化自古便強調“天人合一”,宣導“節欲富民”,主張“格物致知”,提倡“重義輕利”“等貴賤,均貧富”,宣導人與人、人與社會(自然)、人與自身的協調統一、持續發展。協調,意味著陰陽平衡、中庸調和、不偏不倚,協調是持續的前提,持續是協調的保障。儘管經濟增長在各個國家的現代化征程中都佔據重要地位,但現代化並不僅僅局限於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現代化更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五大文明協調推進、均衡持續的現代化。五大文明是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的一體關係,每個領域的發展都影響著其他領域的發展進程。因此,能否妥善處理好各領域之間的關係和矛盾,將其統一於現代化發展的整體中來,促使其相互支撐、相互補益,是對文明智慧的巨大考驗。

近年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工業化和全球化的發展,西方物質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大行其道,物欲的膨脹、無節制地資源掠奪和環境破壞,不僅使得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日趨惡化,更導致了金融危機、兩極分化、地緣衝突、族群矛盾等層出不窮的現代化發展問題。而在中國,儘管在改革開放初期由於一味追求經濟增長也產生了環境污染、貧富差距、區域不平衡等問題,但中國政府很快便意識到粗放型、低水準發展方式的單一性和不可持續性,迅速地進行了經濟轉型和結構改革。尤其是在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五大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中,共用理念是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共用發展的核心要義在於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的價值追求。共用發展的理念,共同富裕的目標,兼顧了效率與公平,不僅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更促進了社會的公平正義。協調發展,作為關係發展全域的重要理念,被認為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大法寶,協調發展主張統籌兼顧、保持均勢,通過“補短板、強整體、破制約,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促進各區域各領域各方面的協同配合”。

在五大發展理念的引領下,近年來,中國政府改變了過去粗放的發展方式,由追求數量轉向更加追求品質,解決了一系列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群眾,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尤其在生態環境的保護方面,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推進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的重大舉措,在霧霾治理、荒漠治理、水土保持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推進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既要富強中國,也要美麗中國。中華文明的協調性底蘊使得中國式現代化走出了一條中庸平衡、可分享、可持續的長久之路。

此外,中國和西方的發展歷程都表明,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並不都是一帆風順、一勞永逸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從古至今,變化是最大的常態,世間萬物無不處在盛衰、盈虛、消長的變化中。半途而廢、功敗垂成的案例不可勝數。因此,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居安思危、懷有憂患意識,不斷自我鞭策、自我革新,增強防範化解各類風險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面對現代化進程中的種種挫折和挑戰,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勇氣自強不息、迎難而上,保持現代化進程的持續性。“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的南北差距和發展問題都說明,現代化不是一個完成時,而是一個進行時,實現現代化的宏偉藍圖,要鍥而不捨,久久為功。

四、指引了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

中國式現代化的第四重世界意義和文明價值,在於指引了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通覽世界現代化的發展歷程可知,各個國家的現代化不僅具有各自的特點和節奏,也具有寓於特殊性之中,共同的特徵及規律,例如城市化、工業化、全球化、資訊化等等。與此同時,各個國家除了要面臨各自的發展矛盾和現代化困境,也同時面臨世界現代化與文明道路中所存在的相通的問題和困境,例如人口膨脹、兩極分化、資源枯竭、道德滑坡、金融危機等等。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不僅打破了關於西方的現代化神話,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實現了中華文明的反覆運算和延續,更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今天,為人類文明進步指引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一)理解文明的本質特徵

有學者指出,“文明”二字,其英文“Civilization”出自“Civis”,意思是市民、公民或羅馬的城市公民身份,後引申為一種相較非城市生活和蒙昧時代更為進步的社會形態。另一種說法是,“Civilization”源自拉丁語“civitas”也就是city,即城市。由此可見,在西方語境中,“文明”的重要特徵是城市生活和公民身份,這兩者是文明的載體也是文明進步的標誌。而在中華文化中,“文明”二字,其出處上可追溯至《周易》:“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孔穎達注:“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又:“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由此可見,中華語境中的“文明”,有天地交泰,內聖外王,教化四方,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正大光明,天地人和之意。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孔子就精闢地總結了治國理政三部曲,也就是“庶之、富之、教之”。在孔子看來,做到庶民、富民只是國家治理的第一步,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要想真正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還要做到“教之”,也就是以文化人、舉善以教。如果在人口增長、經濟富庶之後,不能做到長善救失、教化規約,就會產生資本至上、人性異化、物欲膨脹等問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對人民至上理念的堅守、對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追求,物質、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對資本至上、物質至上的超越,共同富裕對兩極分化的超越等等,都體現了中華文化對“文明”本質特徵的深刻認識。準確理解和把握文明的本質特徵,促進五大文明協調發展,不僅有助於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向縱深推進,還有助於豐富世界現代化的理論內涵,為人類文明繁榮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二)尊重文明的多樣性特點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偉大實踐證明,現代化不是西方國家的專利和獨創,“理同出於一元,道並行而不悖”,通往現代化的道路是多元的。只要符合文明發展規律和現代化發展趨勢,任何國家都有權利也有能力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特點和國情的現代化之路。換言之,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並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統一模式,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從這個意義上講,各個國家的現代化道路以及其所代表的文明形態是多彩的、更是平等的,文明的平等性和多樣性恰恰是文明交流互鑒、大美融合、繁榮進步的前提。因此,要想打破文明隔閡、實現文明互鑒交流、共存共榮,就要充分認識並且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特點,尊重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文明發展方式和現代化路徑選擇。

(三)增進文明的互鑒交流

中國式現代化不是排他的、孤立的現代化,而是包容的、博大的現代化。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理念,宣導以對話彌合分歧、以合作化解爭端,尤其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中國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同時,面對金融危機以來民粹情緒與反全球化趨勢的高漲,中國在全球治理路徑的探索上,毫無保留地貢獻出許多消弭矛盾、化解衝突的中國方案,成為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力量。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營建,根本上來源於“兩個結合”的偉大創舉,是文明之間平等對話、互鑒交流的成功典範,亦是未來世界文明平等對話、交流互鑒的重要參照。面向未來,為了促進全人類現代化的實現,促進人類文明的和諧共榮,各個國家都應當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吸收和借鑒一切有益的現代化成果,“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

(四)重視文明的傳承創新

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奇跡,既有世界現代化的普遍特點,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它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其源源不斷的智慧和養分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中。中國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存在,更是一個文明的存在,一個文化共同體的存在。中國式現代化,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如何通過繼承和弘揚,將一個古老文明在新的歷史時期重新激發出生機與活力;如何通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新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時代使命。傳承和創新是實現文明反覆運算和文明延續的重要途徑,文明反覆運算和文明延續又是推進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動力。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歷程證明,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史為鑒,才能開創未來。在推進現代化發展和文明延續的過程中,要重視文明的傳承和創新,在反本開新、守正創新中,以古人之規矩,開今人之生面。

(五)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全世界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現代化不僅是全世界所處的共同歷史進程,更是全人類所面臨的共同歷史任務。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國內外各種矛盾的演進和挑戰危機的交織,迫切需要全人類摒棄二元對立思維、提高整體意識,通過對話合作凝聚起廣泛共識,不斷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提升全球治理能力。

3月15日,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詮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徵和世界意義,並立足於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提出全球文明倡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共同宣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於人,不搞意識形態對抗。”6全人類共同價值是民心相通、文明互鑒的基礎。一直以來,中國不僅是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堅定宣導者,也是積極踐行者。中國在不斷探索自身發展道路、改善民生福祉的同時,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倡“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加強區域及跨境區域間的交流合作,不斷提高現代化成果的普惠性,以共商共建、共贏共用的方式,增進全人類共同福祉。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歷程證明,只要全世界都能夠認可和堅守全人類共同價值,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平等對話、互鑒交流、團結協作,就一定能夠推進世界現代化的高品質發展,就一定能夠推動人類文明的繁榮進步,就一定能夠實現“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的大治理想。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士、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委員會副主任,“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及思想理念研究》核心成員】

1.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3年02月08日01版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求是》2021年第14期。

3.習近平:《習近平在文化發展座談會上強調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華社,2023年6月7日。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社,2017年10月28日。

5.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人民日報》,2023年3月16日02版

6.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人民日報》,2023年3月16日02版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