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深刻認識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2023-07-31邢夢潺 申靜思

2023年7月31日,由“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及思想理念研究》課題組和北京大學教務長辦公室主辦的“深刻認識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中關新園召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本次會議的目的,旨在探討中國式現代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及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1.png         

出席本次學術研討會的專家有: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主持工作的副主任董振華教授;中央黨校哲學部原主任龐元正教授、原副主任侯才教授;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部原副主任王偉教授;北京大學教務長辦公室主任孫華教授;“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及思想理念研究》課題首席專家、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劉余莉教授;子課題負責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法部政治學理論教研室主任齊惠教授、北京聯合大學社會建設研究所所長高冬梅教授、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倫理學教研室副主任王樂副教授、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譚英教授、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督學專家張孝德教授、學習時報經濟社會部負責人、正高編審儲峰教授;以及雲南省文山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冉庚文、山東建築大學形勢與政策教研室副主任秦芳、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民盟中央教育委員會委員蕭淑貞、北京市委黨校哲學與文化教研部副主任龍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武漢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後王瑾、雲南省文山市委教育工委陳坤、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委員會副主任王芳博士、聂菲璘博士、羅嘉羽博士、郭家瑞博士、邢夢潺博士和成員申靜思博士、王曉傑、熊雅昭、寇臏方、郭光遠等。會議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主持工作副主任董振華教授主持。

2.png


會議伊始,由北京大學教務長辦公室主任孫華教授致歡迎辭。孫教授指出當前正值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重要時刻,全面學習、把握、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新的發展理念,構建新的發展格局,對於推動高品質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意義重大。會議主題正是在深入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特徵及其歷史文化底蘊,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為中國治理、構建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思想理念。此外,他還指出青年是思想解放的先鋒,青年人的價值觀代表著社會未來發展的方向,中國的高校要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就要用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來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深受中華文化滋養的時代新人,這樣未來才能真正起到文化傳承和文化引領的作用。

3.png


劉余莉教授的發言題目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及思想理念研究》。她從“中國式現代化”的三重維度、文化根源、思想理念、文明特徵四個方面,對此問題進行闡發。第一,就“中國式現代化”的三重維度而言,劉教授指出對“中國式現代化”從時間、空間、文明三重維度進行全面研究,才可以建立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應有的跨度、廣度和高度,樹立起應有的眼光、胸襟和格局。所謂時間維度,即強調應從五千年歷史考察中華民族發展史中所形成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影響和價值。所謂空間維度,則強調在研究中國式現代化時,要將中國與周邊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關係囊括其中。所謂文明維度,是指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一種文明新形態,因而,要注重從文明傳承的角度來把握。第二,就“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源而論,劉教授則強調在對中西方文化特點進行比較的基礎上,充分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性,有助於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文化根源和思想理念。詳言之,從“中國式現代化”的形而上基礎來看,“志於道”的形而上依據以及“一體之仁”的思維方式是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歷史文化根源的關鍵,也是理解中華文明具有突出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關鍵:正是因為以道治國,才能得道者多助、順天(即天道自然的規律)者昌,使中華文明具有了突出的連續性;在順應天道的前提下損益盈虛,與時偕行,革故鼎新,而非陳陳相因,故步自封,才使中華文明具有了突出的創新性;“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培養了“協和萬邦”的博大眼光和“家國天下”的開闊胸襟,形成了世界大同、胸懷天下的文化傳統,對內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對外形成的是“萬國來朝”的國際局面,使中華文明具有了突出的統一性;中華文化是“志於道”“合於道”的文化,懷抱著開放的態度和和而不同的精神,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在這個過程中,中華文化與其它文化中合於“道”的部分相互吸納融合,有悖於“道”的部分則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淘汰,“志於道”“合於道”的特點不僅使中華民族在文明互鑒、文化交融過程中始終保持高度自信,也避免中華文明被其他文明所反噬,使中華文明具有了突出的包容性;“天道好生而惡殺”,按照天道處理國際關係,必然採取慎戰、不戰的態度,“強不執弱,富不侮貧”“國雖大,好戰必亡”“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使中華文明具有了突出的和平性。從“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路徑視角來看,“庶之”“富之”“教之”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路徑。從“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制度層面來看,選賢任能是政治與教化合一體制下,實現良好有效道德教化的關鍵。第三,就“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理念而言,對“中國式現代化”蘊藏的精神氣質的準確解讀和闡釋,有助於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第四,基於對“中國式現代化”歷史根源和思想理念的梳理,同時結合“西方之亂”及其背後的根源,可以歸納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特徵。這些文明特徵可以用“三個統一”“三個結合”“三個超越”來概括:治道與政術的統一、傳承與發展的統一、歷史與未來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科學與人文相結合、國內與國際相結合;求大義超越逐小利、王天下超越霸天下、普遍性超越特殊性。

齊惠教授發言的題目是《從大一統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她主要講了三個問題: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與大一統的內在關聯;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如何繼承和創新大一統傳統的;三是大一統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對形成、鞏固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的世界歷史意義。她強調了三個重點研究內容:一是對大一統的內涵、價值和歷史演進進行學術闡釋;二是論述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具有發展的實踐性和發展任務的現實性;三是從學理上系統性地闡釋多民族的大一統可大、可久、可安的原因。

高冬梅教授的發言題目是《從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通過對理念、制度、實踐三個層面研究動態的梳理,認為探討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根源和實現路徑的研究價值和研究空間很大。她重點講述了三點內容,一是追溯中華民族從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現代化思想脈絡的嬗變過程;二是系統梳理中華民族實現損有餘而補不足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現代化的制度機理;三是闡釋中華民族追求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直至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現代化的功能價值。

王樂副教授的發言題目是《從富之、教之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她從主體、主責、主業三個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發言。就主體而言,她指出通過基礎調研對當今中國、世界不同層面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現狀有一定把握,從而確定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體,即如何去確立、看待和評價文明。就主責而言,王老師將其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庶、富、教”思想所孕育出來的富之教之理念的內涵要求與基本特徵,以及三者之間的具體關係。二是富之教之理念的哲學基礎與政治邏輯。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理論創新和實踐創造。就主業而言,運用觀念史研究方法,對“富之教之”的內涵、外延進行多重分析,從歷史觀念變遷中探求其邏輯框架。其次,在中華傳統文化的變遷發展中系統探析“富之教之”是如何成為一個生生不息的社會發展觀念。再次,探尋富之教之理念與中國共產黨一貫主張的兩個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的內在關聯,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譚英教授發言的題目是《從天人合一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譚教授闡述三個問題,一是從認識層面闡述“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理念的生成邏輯和規律;二是從實踐層面闡述道法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與如何培養新時代現代化的生態人。三是從戰略層面闡述古代遵循“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家國生計發展策略,為人類未來的美好生活提供中國智慧。

儲峰教授發言的題目是《從協和萬邦到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她首先梳理了中國歷史上“協和萬邦”實踐與思想源流,分析歷代盛世“協和”成就形成及衰落的原因和條件;第二,審視近代以來“西風東漸”對於我國傳統社會結構及文化的影響;第三,探討中國共產黨對於“協和萬邦”思想”的繼承、轉化與落實以及其間所遇困境與應對;第四,闡明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背景、內涵、實踐與效果以及不同文化對其的誤解與扭曲;第五,提出新時代中國智慧化解上述問題的方法與途徑。

張孝德教授對儲峰教授的發言從兩個方面進行補充。其一,他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對當今世界最大的貢獻在於,要能為以西方為主導的世界文明形態做出重大矯正與重建。因此,應充分挖掘當今世界文明危機的哲學文化和制度根源,以期為中國式新現代化的建構貢獻力量,為世界文明新形態的重塑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其二,基於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深入學習和思考,張教授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共同體是要超越不同經濟制度的,是基於人類共同價值、共同理念背景下的共同體。其中,人與自然和諧的生命共同體,是基於中國幾千年傳承的生命平等而提出的,這已經給人類提供了一種高維度的新平等觀,即天地萬物平等。因此,在張教授看來,只有從“宇宙大生命”觀視野下出發,努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新文明,才能化解當今的環境危機;只有基於人類文明共同體這樣一種共贏共建、共識的新文明模式,才能夠化解西方單極思維造成的這種和平背景。

4.png


會議下半場由特邀專家對以上發言內容進行點評:

5.png


龐元正教授認為把中國式現代化這樣一個重大的實踐課題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樣一個博大精深的內容結合起來並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關聯,是一個相當有難度的題目,但是課題組從三重維度、形而上學基礎、基本特徵與實踐路徑、思想理念以及世界意義等方面梳理此二者之間的關聯,既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且立意高遠、見解獨到、新意迭出,能夠系統全面、提綱挈領地揭示出二者之間的深層聯繫,這是相當成功且值得充分肯定的。另外,龐教授也提出了一些寶貴建議,第一,要堅持問題導向,從中國當前的社會現實出發研究問題;第二,要堅持與時俱進,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工作;第三,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做出新的闡釋。最後,關於如何做好“兩創”轉化工作,龐教授也談了自己的兩點感想,一者,研究要落腳到對中國社會、中國現代化實踐中問題的解決上來;再者,做好“兩創”工作,既要有文化自信,同時也要善於借鑒國際經驗。

6.png


侯才教授在發言中強調,首先,在研究過程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地位及其作用還需要再認識;其次,在研究文化底蘊時,要特別注意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互動關係;最後,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究竟要繼承弘揚哪些內容,他強調“為道之學”解決的是本體論和存在論的問題,“為政之道”和“成人之道”則分別關涉到社會的有序治理及個人的安身立命,因此,這三者之間是一體兩翼的關係,研究中要特別突出對這些內容的挖掘與闡釋。

7.png


王偉教授認為要想真正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能夠自覺調整提升知識結構、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尤為必要,從而逐步創新出一種中國式現代化的學術研究模式。其次,王教授認為對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底蘊的探索與建構,既要有廣闊的研究視域,同時也要有直面問題的魄力與能力,希望學者們能夠在更廣闊的視野中剖析現實問題,從而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做出更為深入細緻的闡發。最後,王教授還建議在對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底蘊研究取得豐碩學術研究成果的同時,也要有真正為黨中央建言獻策的使命擔當。

8.png


孫華教授對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的研究提出了三點期待,一是高階性,即能夠站在黨和國家重大理論創新的高度思考問題,努力為建設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作出新貢獻;二是創新性,即要特別注重傳統文化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結合問題;三是挑戰度,即積極探索中國文化與世界文明之間的關係,充分挖掘、提煉、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使中國文化更加自尊和自信地走向世界,從而為世界文化的繁榮和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

最後,董振華主任對本次學術研討會進行總結發言並對進一步深入“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的研究提出三點建議:一是要堅持問題導向,不能自說自話;二是要堅持自信自省,既要有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高度自信,同時也要保證堅持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這一點不能偏離;三是要善於學習借鑒,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包容的胸懷,有效整合各種優勢資源,全面推動研究的深入開展。

9.png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