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新視野 | 發揚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精神
2023-08-11《中國紀檢監察報》

6.jpg

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紀委監委選派年輕幹部,深入基層走訪調研,促使他們豐富實踐經歷,增長才幹。圖為該區紀檢監察幹部走進轄區企業,調研企業產銷經營情況,助力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元素,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高度契合。回望歷史,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已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個人與國家的命運。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以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精神,開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
  實事求是外化為治學的扎實嚴謹,內化為修身的反身而誠
  “實事求是”一詞,源自東漢班固所撰寫的《漢書》,其中《景十三王傳》敘述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這是對劉德搜集整理古籍和治學態度的評價,意為在明晰事實的基礎之上,探求其中的真相與真義。“實事求是”一詞雖首見於《漢書》,但其精神意蘊卻由來已久,一方面外化為治學的扎實嚴謹,另一方面內化為修身的反身而誠。
  注重實證、求真務實是實事求是在治學方面的突出表現。《論語·八佾》記載,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孔子能夠說出夏、殷之禮,但需要文獻資料以為征信,表明孔子在治學上的嚴謹。墨子也提出“言必有三表”,提出根據“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三個方面來認知和判斷取捨。古代先賢嚴謹務實的治學態度一直延續到明清,並逐漸發展形成了實學思想。明末清初王夫之提倡“言必稱實”“言必有征”,認為“言天者征於人,言心者征於事,言古者征於今”,即言必有證據,理論必須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清代乾嘉學派更把實事求是確立為治學宗旨和指導思想。
  除治學之外,中國古代史官一直有秉筆直書的良好傳統。《史通》認為:“夫所謂直筆者,不掩惡,不虛美。”這正是實事求是精神的生動體現。《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齊太史書曰‘崔杼弑莊公’,崔杼殺之。其弟複書,崔杼複殺之。少弟複書,崔杼乃舍之。”齊國太史三兄弟不懼生死,秉筆直書,用生命捍衛了實事求是的精神。
  在修身方面,古聖先賢同樣具有實事求是的品質,即尊重和接受自己的實際情況,不自欺。《大學》講:“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誠意即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面對當時的情境和自身的感受。尤其在儒家思想當中,反求諸己三省吾身是修身過程中重要的一環,而這一環節的深入程度取決於個人實事求是的態度。春秋時期衛國的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問起他的侍者,得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的答覆。古人實事求是的自省態度可見一斑。
  知行合一既強調自主學習,又強調力行落實
  縱觀歷史長河,實事求是的哲學思想正是在古聖先賢知行合一的躬行踐履中不斷發展深化。“知行合一”的明確提出來自於明朝大儒王陽明,他認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這裡的知行合一即道德意識和道德實踐的內在聯繫與統一,一方面強調道德學問的自主學習,另一方面強調道德學問獲得後的力行落實。
  知行並重、貴在力行的思想其實由來已久。《論語》開篇提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認為學習的成就感和獲得感來自於將所學內容加以練習運用的結果。同時孔子又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認為,道德品質的修養和提升優先於知識的累積。從這個意義上講,孔子更重視力行。曾子每日以“傳不習乎”反省自身,是對自己是否做到知行合一的反思,也體現出其實事求是的修身態度。《禮記·中庸》具體列出了學習的次第,“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表明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於篤定地踐行。《荀子·儒效》講:“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荀子認為,沒有聽到不如聽到,聽到不如見到,見到不如瞭解到,瞭解到不如應用到。學習達到應用就是達到了頂點。能應用,就是透徹地明白了事理。
  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精神在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歷久彌新,在個人修學與治國理政中發揮了重要影響。北宋范仲淹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理想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在泰州為官時,為防治海潮侵害,他建議並主持修築攔海堤壩,為當地百姓留下了“範公堤”;在蘇州為官時,他買下南園,創辦府學,為國育才。范仲淹的一言一行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聖賢知行合一的高尚品質,至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努力奮鬥。
  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了深重的苦難。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高度契合,這為兩者的有機結合、相互成就提供了重要前提。
  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可見,馬克思主義注重實踐與實際效果的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知行合一”的思想高度契合,奠定了雙方相互結合的哲學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的理論原理,決不是以這個或那個世界改革家所發明或發現的思想、原則為根據的”“這些原理不過是現存的階級鬥爭、我們眼前的歷史運動的真實關係的一般表述”。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注重實證”的治學原則是相一致的。
  馬克思主義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認為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和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同時認識又反作用於實踐,能夠指導和促進實踐的發展。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毛澤東在《實踐論》和《改造我們的學習》這兩篇文章中,通過改造和發展,提出了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解決了中國革命的實踐和理論問題。馬克思主義與“實事求是、知行合一”哲學思想的有機結合已經被歷史實踐所檢驗,表明了這兩種思想的高度契合性,其結果就是相互成就,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
  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堅持從實際出發,前提是深入實際、瞭解實際,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實事求是。”“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這些重要論述對新時代如何深入理解與落實實事求是、知行合一做出了深刻闡述,是實事求是、知行合一哲學思想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最新成果。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我們必須繼續堅持和發揚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精神,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做到政德誠實、政風務實、政績踏實,完成好新時代新征程上的歷史答卷。(作者劉震寰,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及思想理念研究》階段性成果)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