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以和為貴 好戰必亡
2020-05-01學習時報

東方兵學聖典《孫子兵法》開篇即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中國自古就特別重視戰事,強調應慎重對待戰爭,因為古人認為天地間萬事萬物皆有其運行法則,尊重並按照這種法則行事,就可以獲得吉祥,否則,就會招致凶災,而通過對自然萬事萬物發展變化規律的觀察,他們發現天道好生惡殺,萬物樂生惡死,而兵戈是殺生之器,戰爭是殺生之事,它們能夠給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靈帶來傷害,所以諸子各家幾乎一致認為它們是兇險的事物,對其抱持謹慎的態度。如孔子說“子之所慎:齊、戰、疾”;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尉繚子說“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政要論》裏說“戰者危事,兵者兇器,不欲人之好用之”等等。

然而,古人對戰爭抱持謹慎態度,卻沒有徹底反對戰爭,同樣是基於對天道自然規律的認識與遵從。所謂天道,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萬物春夏生長到最繁盛的狀態,秋冬便以肅殺之氣來收斂。《周易·系辭上》講“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德經》言“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就是說陰陽調和,萬物才能生長。古代聖人通過對天地規律、人情事理的理解和把握,效法天地生養萬物,重視施行仁政;又效法天地威殺萬物,輕賤施行刑罰。因此,戰爭,作為大刑手段,為聖人所輕賤,但卻不會廢棄,因為肆意發動有違天道,完全廢止同樣有違天道,《漢書·刑法志》中就講到,“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鞭撲不可弛於家,刑罰不可廢於國,征伐不可偃於天下。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順耳”。

中國古人慎戰的觀念除了源自對天道自然規律的深刻體認,還出自對戰爭危害性的深切感受。戰火之下,生靈塗炭,萬物蕭條,社會動盪不安,百姓流離失所。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和感受,所以古人始終強調慎戰。因此,在古代戰爭中,大多時期都視武力征服為最下等的計策,而視不戰而屈人之兵為最高明的計策。如孫子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薑太公亦說“善戰者,不待張軍;善除患者,理其未生;善勝敵者,勝於無形;上戰無與戰矣”。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追求體現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那怎樣才能實現呢?最好的方式就是施行禮制、推行仁政。《司馬法》中講“以禮為固,以仁為勝”,以禮為規範,國家就會穩固;以仁為原則,國家就會制勝。這也是古代賢明君主的治國之道,孔子向弟子曾參講述明王之道時就如此說,“明王之道,其守也,則必折沖千裏之外;其征也,則必還師祍席之上”。為什麼禮制和仁政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在《論語·學而》篇中,有子言“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意思是說以前聖明的君王治理國家特別重視禮,就是因為認識到它能使天下和諧。關於禮的作用,《左傳》裏有這樣一段話,“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君令而不違,臣共而不貳;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不難看出,禮能使社會各個階層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各守其分,使百姓人人和睦相處、相親友愛。

然而,聖王治國並不是只依靠禮,更重要的是依靠仁。孔子講“人而不仁,如禮何?”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又怎麼會遵守禮制呢?所以心存仁愛是遵守禮制的前提和根本。心存仁愛,便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孟子講“仁者無敵”,並不是說仁者好戰,打遍天下無敵手,而是說內心充滿仁德的人(國家),他(它)對待一切人(國家)都是平等的、友善的,不分親疏遠近強弱大小,他(它)的心中沒有對立、眼裏沒有敵人,這樣的人(國家)走到哪里都是受到歡迎的。即使有些人(國家)對其抱有敵意,他(它)也會以仁愛之心去包容、去化解,從而感化對方。可見,施行禮制、推行仁政能使國家形成一種強大的力量,對內可守,對外可攻。

當然,古人推崇不戰、慎戰,並不意味著偃戰、廢戰。戰爭,雖主殺伐,為天道、人道所共惡,卻也是順應天道、人道使然,只是非萬不得已不能使用。既然是不得已而用,那麼什麼時候可以使用?不戰而屈人之兵固然是最高明的用兵境界,但如果短兵相接不可避免,那又該如何保證以最小的代價獲得勝利?對此,在《荀子·議兵》篇中,荀子很好地回答了這兩個問題。他認為,用兵的目的應是為了禁暴除害,而不是爭奪名利。所以仁義之師,所過之境,敵人稽拜,百姓歡喜,能夠兵不血刃,遠邇來服。《司馬法》中也講到“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治之謂正……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去戰,雖戰可也”。簡而言之,只有出於仁愛與正義,為了拯救百姓遠離災難禍患才能用兵,這也是唯一且正當的理由。

那如何以最小的代價獲得勝利呢?荀子講“凡用兵戰攻之本,在乎一民也”,“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這就強調用兵的根本在於人事的協和、在於能夠得到人民的支持。這與孟子所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表達了相同的觀點。人心所向是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這是亙古不變的規律。

當然,戰爭畢竟是兇險的事情,若恃強任威、窮兵黷武,則必將自嘗苦果。古今中外,無一例外。《司馬法》中說“國雖大,好戰必亡”,《典語》中也說“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因此,戰爭,國之大事,當謹慎之。所謂“好戰者亡,忘戰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這是千百年來中國古人驗證的真實道理。

文:張超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