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賡續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
2023-07-18作者:葛斯青

7月13日,北京市平谷區金海湖國際會展中心,首都高校“大思政課”主題實踐活動暨“走進平谷農業中關村 服務首都鄉村振興”“千人百村”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啟動儀式上,大學生們正在宣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些重要元素中,天下為公、天下大同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根和魂,是中國古人關於社會道德理想的最高原則。天下為公、天下大同是幾千年來中國人對美好社會的理想願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精髓與中華文化精華融會貫通,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激揚中華文明新活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使天下大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進一步光大。

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起點,是實現天下為公的前提

從字面意思看,“天下為公”之義顯而易見,即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但從其所出《禮記·禮運》來看,“天下為公”含義遠不止如此,蘊含著豐富且深刻的思想內涵。

孔子感歎春秋時代周禮名存實亡,“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人們各自孝敬自己的雙親,慈愛自己的子女,貨力為己,諸侯世襲相承為禮制,修築城郭溝池用以防守,將禮義視為綱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有勇有謀之人可以得到獎許,人們為得到賞賜和名聲去追求功勞。此時,雖然人們各自孝順父母,愛護子女,保衛國家,遵守禮義,看似祥和安寧、其樂融融,實則失掉公心,代以私心,導致奸詐謀慮以此而生,兵戎戰事因此而起。“家天下”雖不及“大道之行”的時代,卻也尚可“小安”。但在此後,社會道德進一步倒退,禮崩樂壞。《老子》將其稱之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禮制徒有其表而難存其實。

在大道興盛的時候,仁義道德本就自在其中,恰無刻意提倡的必要,也無需過分強調禮制的約束作用。在孔子看來,五帝之時“天下為公”,人們“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不僅敬重自己的親人、疼愛自己的子女,還能“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也正因人們沒有私心,品質純良,陰謀不能興起,盜竊、作亂不會發生,家家戶戶也無需閉戶,此之謂“大同”。因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反映出孔子對堯舜時期“公天下”的嚮往以及對社會道德退步而感到的遺憾。

“天下為公”體現為天下共有。為了達到“共”的目標,生活在一起的人們必須休戚與共,協同一致,有明確的“社會性”意識,努力做一個“成人”,這就從個人修身方面提出了要求。家國天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起點,是實現“天下為公”的前提。“修齊治平”由內向外,層層推延,層層遞進。這要求每個人首先心存仁愛、恭敬謙和、遵道守禮,然後將仁愛之心推己及人,用在各個方面。

天下大同的理想在實踐層面上確有努力方向和可遵循的現實路徑

“天下大同”是幾千年來中國人對美好社會的理想願景。“大同”之理想在後人看來似遙不可及,但在實踐層面確有努力的方向和可遵循的現實路徑。

追尋“天下大同”向人們提出了心存“一體之仁”的內在要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發始於自然規律,並指導人類行為,有助於消除人們心中對立和自私的觀念,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周易》中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王陽明在《大學問》中進一步闡釋:“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大人”能融天地萬物與己為一,無物我分別之心,懷有“無我”的境界,因此能做到仁者愛人,己所不欲,不施於人。有了一體之仁心,才會懂得自身與父母、兄弟、他人乃至自然萬物不可分割,都是一體的關係,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追尋“天下大同”需要人們“克己奉公”。在孔子描述的“大同”社會中有“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的描述,這樣做的前提就是始終持有一念公心。《周易》曰:“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這是說居上位者能夠懲忿窒欲,增益民眾,利益萬物,那麼就會使萬民歡悅,利有攸往。“天下大同”並不是少數人的“大同”,而是全社會共同的“大同”,對每一位社會成員提出極高的道德要求。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君子人格,有助於培養人的自律意識,使人們成為有社會責任感和有擔當的人。

天下為公、天下大同與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高度契合

郭沫若在其《馬克思進文廟》一文中虛構了馬克思與孔子對話的場景,當馬克思“闡述”了“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社會時,孔子表示:“你這個理想社會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謀而合。”

孔子希望實現全天下的大同,四海之內人人平等,家家戶戶生活幸福,社會秩序安定和諧。馬克思希望消滅在階級分化基礎之上的剝削與壓迫,建立起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生產資料按需分配,全人類的徹底解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在理想的實現路徑上,兩者都對人們的道德層次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要求人們自覺自發為他人服務。

從精神內核來看,實現大同理想要求人們有“一體之仁”的高遠境界,沒有人我之別,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共產黨宣言》指出,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天下為公”和“為人類謀解放”都體現出了至公無私的崇高精神,把為人民謀幸福、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

實現大同理想要求建立沒有特權的選人用人制度,讓一切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有機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實現“選賢任能”“野無遺賢”。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選人用人觀,實行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賢的原則,繼承和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選賢任能”思想。

自古至今,中華民族一直懷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胸襟和心量,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形成了獨特的統一性特徵。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開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隨著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推進,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但我們始終沒有忘記“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夢,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夢。中國共產黨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堅持胸懷天下、命運與共,必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的貢獻。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及思想理念研究》階段性成果)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