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開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2023-07-02“學習強國”學習平台

作者:劉余莉 秦芳 聂菲璘

2023年6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開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進行第六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開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務,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可以說,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永葆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的關鍵因素之一,百年黨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證明了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開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黨的二十大報告在總結歷史經驗基礎上,提出並闡述的“兩個結合”“六個必須堅持”等推進理論創新的科學方法,為繼續推進党的理論創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的關鍵

理論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創新。馬克思主義就是在不斷的創新中發展形成的。大學期間的馬克思從康得、費希特的理想主義轉向了現實,開始閱讀黑格爾及其弟子的著作。在《萊茵報》工作期間(1842—1843),馬克思更多接觸並了解現實,通過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性思考,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開始轉向唯物主義。1843年,馬克思在《德法年鑒》創刊號上發表了兩篇重要文章《〈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和《論猶太人問題》,標誌著馬克思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

1842年,青年馬克思在《第179號〈科倫日報〉社論》中寫道,“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因此,必然會出現這樣的時代:那時哲學不僅在內部通過自己的內容,而且在外部通過自己的表現,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並相互作用。”馬克思這種哲學與具體實際相結合從而理論創新的思想,始終貫穿於馬克思主義的成熟過程。

1843年10月流亡巴黎後,馬克思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從哲學之外的新領域進行理論探索。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異化勞動理論和共產主義學說。流亡布魯塞爾後,1845年春,馬克思完成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確立了實踐的觀點。在與恩格斯的合著《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了唯物史觀,完成了對德國古典哲學的超越。由此拉開了馬克思、恩格斯科學指導革命活動和理論研究的序幕。

就在同一時期,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19世紀30—40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爆發,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然而三大運動都遭到了鎮壓,教訓深刻。因此,創立一種建立在科學研究基礎上的革命理論成為工人階級的迫切需要。1847年12月9日至1848年1月底,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黨綱——《共產黨宣言》,開啟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新紀元,為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1850年代開始,歐洲資本主義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階級對立的形勢緩和,工人階級政黨紛紛成立,打著社會主義旗號的社會思潮紛紛湧現。1875年,德國柏林大學的歐根·杜林以“社會主義的行家或改革家”自居,極力推行所謂的“新社會主義”理論,然而其實質卻是在變相扼殺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對杜林主義進行批判,不僅是理論發展的需要,也是革命現實的需要。1876年至1878年,恩格斯完成了《反杜林論》,從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三個方面對杜林主義進行了批判,第一次全面、系統而又深入淺出地將馬克思主義呈現在世人面前,加速了革命者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並轉化為行動指南,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重新回歸正確的方向和軌道。1880年,恩格斯從《反杜林論》中摘錄若干章節編成《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思想支援和理論支撐。

馬克思主義正是這樣在不斷的創新和發展中形成的。恩格斯曾不止一次地說明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態度。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講到:“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在《〈反杜林論〉舊序。論辯證法》中,恩格斯講到,“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並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1887年,在恩格斯致弗洛倫斯·凱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寫到,“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複的教條。”

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也不止一次地強調要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在《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列寧講到,“只有不可救藥的書呆子,才會單靠引證馬克思關於另一歷史時代的某一論述,來解決當前發生的獨特而複雜的問題。”在《我們的綱領》中,列寧指出,“我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作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恰恰相反,我們深信:它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社會黨人如果不願落後於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方面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我們認為,對於俄國社會黨人來說,尤其需要獨立地探討馬克思的理論,因為它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於法國,在法國不同於德國,在德國又不同於俄國。”

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理論,它與具體實際密切聯繫,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馬克思主義就是在不斷的創新發展中,成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行動指南的。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的關鍵。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

二、百年黨史: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必須中國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並且高度重視理論指導和理論創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中所強調,“回顧黨的百年奮鬥史,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夠領導人民完成中國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根本在於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並不斷結合新的實際推進理論創新,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命力,使黨掌握了強大的真理力量。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然而,在迅速建黨的過程中,理論準備卻不充足,很多黨員先入黨後學習馬克思主義,投入鬥爭實踐而無暇顧及理論研究。不能堅持理論聯繫實際,不能理論創新,教訓是慘痛的。從1921年建黨到1935年遵義會議前,黨內相繼發生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左”傾盲動錯誤、“左”傾冒險錯誤和“左”傾教條主義錯誤。中國革命經歷了兩起兩落,即工農民主運動的興起(北伐勝利)和大革命的失敗,土地革命運動的興起和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左”傾路線的錯誤給中國革命造成了極大損失。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被迫戰略轉移。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開始確立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最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1937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窯洞中寫下了《實踐論》《矛盾論》,從哲學的高度對中國革命的實踐智慧進行了理論總結,是中國革命的認識論和辯證法。毛澤東同志高度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強調“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1938年10月,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首次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實際上,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已經不自覺地在中國革命的道路上踐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了。1945年,黨的七大進一步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實現了黨在指導思想上的空前統一和組織上的空前團結鞏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結合新的實際,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了“第二次結合”,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提出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這一時期在社會主義革命及國家建設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抗美援朝取得勝利,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兩彈一星”研製成功,“四個現代化”提出,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美關係實現正常化等。在探索之路上,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決議》指出,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因此面對新形勢、新問題,必須發展新思想、創立新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党、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科學發展觀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決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進行理論創新就永無止境。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我國各項事業發展都提出一個重大時代課題,即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行艱辛理論探索,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三、“兩個結合”:推進理論創新的根本遵循

2020年9月17日,到湖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岳麓書院,注視著講堂上的“實事求是”匾額,久久凝思。約兩千年前,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曾寫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記述古人敬畏歷史、敬畏文化、古鏡今鑒、探求真知的傳統。一百多年前,青年毛澤東常到此參學,思索“改造中國和世界”的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曾語重心長地指出,中國共產黨從十幾個人走到今天,發展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在近代中國喪失文化自信的危急時刻,中國共產黨人尋到馬克思主義,用以喚醒沉睡的中華民族,啟動蒙塵的古老文明。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結合”重大論斷,其中,“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堅持理論創新,就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鬥史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歷史經驗證明,能夠緊密結合實踐推進理論創新時,黨和國家的事業就充滿生機活力;若是理論的發展落後於實踐,黨和國家的事業就會遭受損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學習掌握認識和實踐辯證關係的原理,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我們推進各項工作,要靠實踐出真知。理論必須同實踐相統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就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反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群眾觀、階級觀、發展觀、矛盾觀中的原則,依然可以運用在分析和解決現實的問題,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豐富理論,新理論再應用於指導新的實踐。

抓住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認識中國具體實際的一個關鍵。矛盾原理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唯有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抓住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正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由於黨內“左”傾思想,使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轉移到階級鬥爭上,導致“反右傾”擴大化,以致釀成“文化大革命”的災難,都是由於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能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原理所致。進入新時代,黨面臨的主要任務以及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發生變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此外,在“兩個大局”加速演進並深度互動的時代背景下,人類社會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共同問題,我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党治國治軍等各個領域也都面臨著一系列新的重大課題,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給我們提出的新考題比過去更複雜、更難,迫切需要我們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提交答案。要牢固樹立大歷史觀,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把握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和正確走向,認清我國社會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沿革和實踐要求,在新一輪科技變革、全球經濟發展大格局和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中深化對推動高品質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規律性認識,在世界馬克思主義政黨命運比較和我們黨長期執政面臨的現實考驗中深化對黨的自我革命戰略思想的規律性認識,全面系統地提出解決現實問題的科學理念、有效對策,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展現出更為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

堅持理論創新,就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當前中國最大的具體實際之一是,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了五千多年的歷史實踐驗證。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在歷史長河中自強不息、砥礪前行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就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必然選擇。

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並最終紮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孕育了豐富的思想: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等。以這些思想為指導,形成了豐富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如朝廷制度、郡縣制度、土地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監察制度、軍事制度、選拔制度、任用制度、考課制度、獎懲制度、薪俸制度、致仕制度及科教文衛制度等。在這些思想和制度的支撐下,中國在人類發展史上曾經長期處於領先地位,為周邊國家和民族所學習和效仿。這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智慧精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兩個結合”的理論成果和時代典範,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切合中國具體實際,建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底蘊的基礎之上,以此來統一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思想,產生了強大的領導力、凝聚力、向心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厚重的思想理論基礎。因此,必須教育引導全黨全國更好學習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體系。

四、“六個必須堅持”:推進理論創新的科學方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理論創新的“六個堅持”,既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也是進行理論創新的科學方法。

堅持人民至上,既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和人民群眾觀點的高度凝練概括,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本思想的承傳與創新。自從《尚書·五子之歌》記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中華民族便在經典文獻中明確人民群眾在國家發展中的根本地位。此後管子提出“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孟子呼籲“得民心者得天下”,荀子主張“民貴君輕”,先秦“民本”思想在社會變遷中得到充實和豐富。歷經時代更迭,董仲舒提出“天立王以為民”,顧炎武主張“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黃宗羲認為“天下為主,君為客”,直到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政治主張,傳統民本思想體系更加完善。①中國共產黨人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始終以人民群眾為社會實踐的主體、社會物質財富和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以馬克思主義政黨為人民維護自身根本利益而由其中先進分子組成的政治集團,堅持來自人民、植根人民,貫徹人民的意志,忠實為人民服務,緊緊依靠人民去創造歷史偉業。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成果,都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無論是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無不源自於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創造。繼續推進党的理論創新必須走好群眾路線,決不能閉門造車、坐而論道、流於空想。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注重從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中總結新鮮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提煉出新的理論成果,著力讓党的創新理論深入億萬人民心中,成為接地氣、聚民智、順民意、得民心的理論。

堅持自信自立,是對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和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獨立自主精神的繼承和發揚。③“群經之首”《周易》承載著“大道之源”,開篇就講乾坤之道給予人們德能修養的啟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源於自信,厚德便是自立。中華民族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發現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明了人的潛能與天地一樣無窮無盡,對於創造美好生活充滿信心;同時師法自然不斷掌握規律,培養起方方面面的能力、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以文字典籍記錄流傳、指導實踐,進而實現5000年文明發展綿延不斷。中國的文字是智慧的符號,集音、形、意三者於一體,即使讀音發生變化,但形象相對穩定,後人始終能夠通過形象理解大致含義;文言文是古人創造的偉大文化工具,將文言和語言區分開,語言習慣會隨著時代風俗發生變化,而落在書面的文言格式永恆穩定,含義不會出現偏差;而典籍經歷了石刻、木雕、竹簡、紙張的發展,將老祖宗最為厚重的人生智慧、治國大道、宇宙真相等無價之寶原原本本地保留下來。有人為了文化創造殫精竭慮,有人為了弘揚文義歷經磨難,有人在前人的基礎上闡弘微細、鉤深致遠,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賡續接力創造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今天,理論創新必須講新話,但不能丟了老祖宗,數典忘祖就等於割斷了魂脈和根脈,最終會犯失去魂脈和根脈的顛覆性錯誤。我們必須堅持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發展馬克思主義不停步,孜孜以求中華文明資源寶藏,汲取中國人世代相傳的理念、智慧和方法,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堅持守正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革命性、批判性特徵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庸之道”“革故鼎新”理念相結合的理論與實踐結晶。《中庸》開篇論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理論創新所守的“正”是正道,所“創新”的是形式。在守正創新的發展道路上,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中國古人還強調經權、常變的智慧。“經”與“常”為根本原則,是普遍性、絕對性、統一性的客觀規律;而“權”與“變”是結合非常情況所採取的特殊對策或臨時性、應急性的措施,應時制宜、因地制宜。④在這種智慧的指引下,中華民族不僅始終追尋真理、百折不撓,同時在變幻莫測的世事變遷中運用規律、創新創造,讓古老的文明之樹上開出時代之花、結出常新之果,朝代更迭始終保持正道不偏,以真理指引創造,以創造豐富真理。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中庸之道,順應時代發展革故鼎新,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下實現新中國發展道路的自我探索,在“堅守正道、追求真理”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過程中找到跳出歷史週期律的“第二個答案”,以“刀刃向內”的無比魄力,帶動國家日新月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禮記・學記》),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危險和機遇並存,14億多中國人民需要近1億共產黨員帶領前進,任重而道遠,只有不斷學習科學理論,才能守住正道人心;只有建立完善的認知體系,才能抓住機會開出新局。

堅持問題導向,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通過“仰觀俯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而堅持問題導向,也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時代總有屬於它自己的問題,只要科學地認識、準確地把握、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就能夠把我們的社會不斷推向前進。”⑤上溯至伏羲設卦,“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周易·繫辭》),通過長期觀察思索,將天地萬物存在的矛盾本質以陰陽兩爻模擬表現,以六十四卦推演萬事萬物運動發展的規律,歸納出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的客觀規律,為中華先民以及後世子孫提供趨吉避凶的智慧。隨後,“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國人不僅博學天文地理,更將其中規律掌握在手中,主宰自己的命運,創造自己的生活,在時代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問題是矛盾的外化,是事物內在矛盾運動的外在呈現。而“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⑥今天,我們已經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及時科學解答時代新課題。我們推進理論創新是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內的空想,必須堅持在實踐中發現真理、發展真理,用實踐來實現真理、檢驗真理。

堅持系統觀念,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和觀點,更是中華民族取得全方面成就的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自伏羲設卦分曉陰陽起,華夏先民就將自然與人類社會活動、宇宙秩序與社會規律緊密結合起來,從“象”“數”“理”的關係對事物的關聯性進行分析。⑦隨之發展而來的中醫理論更是充分展示出這一系統觀的重大作用,從天、地、人三者整體關係出發,強調人自身是一個整體,同時也與自然為一體,運用五行與人體活動的內在聯繫,通過陰陽協調,採取辨證施治的辦法來化解各種疾病。這些關於疾病和治療的認識同樣可以用在對國家治理層面。《韓詩外傳》中以十二種疾病比喻國家中出現的十二種問題,以人需賢醫比喻國需賢臣,⑧所謂“上醫醫國,其次下醫醫疾。夫人治國,固治身之象。疾者、身之病,亂者、國之病也。身之病待醫而愈,國之亂待賢而治。”(《潛夫論·思賢》)《孫子兵法》是古代軍事家關於軍事工程系統的戰略戰術思想,而掌握兵家思想不僅可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史記·高祖本紀》),同樣可以憑藉整體思維的高度安邦興國、經綸天下。近現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吸收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重要內容,始終把堅持系統觀念作為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十八大以來形成一系列新佈局和新方略,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歷史性成就。⑨堅持系統觀念,要求我們客觀地而不是主觀地、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繫地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既要體現唯物辯證法關於聯繫、整體、發展的觀點,又要體現系統論關於結構、功能、開放的觀念,⑩從而為前瞻性思考、全域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提供新時代中國的理論體系。

堅持胸懷天下,本來就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古老文明內在具有的雄渾氣魄,更是站在人類立場而誕生的科學理論的廣闊格局。1925年12月16日,郭沫若先生在《洪水》第一卷第七號上發表了《馬克思進文廟》一文,文中寫到:孔子正和三位得意門生“在上海文廟吃著冷豬頭肉”,只見有人抬著朱紅漆的轎子闖進來,轎子停下,走出大鬍子馬克思。兩人經過一番交談後,馬克思感慨道:“我不想在兩千年前,在遠遠的東方,已經有了你這樣一位老同志!”⑪馬克思之所以認下這位“老同志”,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與孔子的思想有很多契合之處,尤其是馬克思理想中“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社會與孔子憧憬的“大同世界”不謀而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集大成者孔子,西方哲學思想集大成者馬克思,雖然身處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但卻代表著東西方文明殊塗同致的發展趨勢。數千年來,人類優秀文明共同描繪出百萬年發展史不斷追求的幸福彼岸。在這一過程中,有些人走上了岔路,有些人走了回頭路,有些人猶疑不知所往,有些人被動跟隨他人,而有些人百折不撓、堅毅向前……社會主義發展五百多年來,經歷了空想的三百多年,才等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又經歷近一個世紀才出現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二戰之後興起的諸多社會主義國家在“東歐劇變”中或改旗易幟、或止步不前,只有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歷史長河中看待文化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功能,在時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領社會變革的重要作用,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發揮文化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價值,⑫引領中國憑藉世界第二位的綜合國家實力,不僅對內持續提質增量、改善民生,更注重對外維護和平穩定的共同發展環境,視全世界為一家,盡己所能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國家和民族,由“協和萬邦”的和合智慧發展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諸多方案,踐行“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理念攜手世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致力於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豔,為實現人類共同理想藍圖彙聚所有優秀文明的磅礴偉力。

如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已經開啟。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深刻地指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範本,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在新的征程上,不能僵化教條、搞本本主義;不能崇洋媚外、搞拿來主義;不能數典忘祖,搞虛無主義;不能刻舟求劍,理論脫離實際。我們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抓住主要矛盾,把握發展大勢,不斷深化對党的理論創新的規律性認識,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取得更為豐碩的理論創新成果,開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作者分別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山東建築大學副教授、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士生,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及思想理念研究》首席專家、核心成員。】

①劉進旭,李根壽:《思想淵源·歷史賡續·實踐價值:黨的人民至上觀的三維釋讀》,《新疆社科論壇》,2022年第4期,第79—84頁。

②楊玉成:《“六個堅持”的理論品格》,人民論壇網,2022年11月21日。

③同上。

④余治平:《經權、常變的智慧——中庸之道的哲學根據》,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第120—126,206頁。

⑤黃坤明:《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學習強國”學習平台,2022年11月16日。

⑥本書編寫組:《學習的方法》,學習出版社,2023年1月,第123頁。

⑦陸俊華:《牢牢掌握系統觀念這個基礎性思想和工作方法》,光明網,2023年6月8日。

⑧張軒辭:《醫道與政教:〈黃帝內經·著至教論〉讀解》,《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2月第1期,第69—76頁。

⑨楊玉成:《系統觀念是中國共產黨人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黨建研究》,2021年第10期。

⑩賀夏蓉:《以系統觀念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年2月15日。

⑪陳衛平:《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年10月26日,第二期。

⑫新華社:《新的文化使命——從“第二個結合”看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2023年6月5日。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