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熱愛祖國 奉獻人民
2020-04-28中國紀檢監察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鮮明地體現了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這種精神維繫著各民族的團結統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的繁榮富強不懈奮鬥。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應當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新時代愛國奉獻的文明人格,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價值依託和精神動力。

探索家國大義背後的歷史底蘊和文明積澱

歷史上的中國曾以輝煌的成就矗立於世界之巔,也曾在外來的侵略下麵臨生死存亡的考驗,但中華文明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數千年沒有中斷和消失的文明,是因為從古至今,無論遇到任何艱難困苦,始終有千千萬萬承載著家國情懷、道義擔當的中國脊樑。這份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大義背後是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明積澱。

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的根源,來自於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社會政治模式。民族英雄林則徐一生忠孝,曾因父親病危辭官在家親自照料,無論走到哪里,總帶著父親書寫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遺訓勉勵自身。他為官清廉、勤政愛民,在任湖廣總督時大力整治水患,日夜奔波部署堤防;在廣東禁煙時他不顧個人安危、鐵面無私,進行了舉世聞名的“虎門銷煙”;在被誣陷遣戍伊犁之後,依然不改初衷,帶領當地百姓開荒墾田、興修水利、加強塞防,造福邊疆人民。林則徐用一生的操守,詮釋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信念。

在中國文化當中,人作為天地人三才之一,應秉持天命之性、良知存心,時刻感念“天覆地載之恩、日月照臨之恩、父母生養之恩和國家水土之恩”,更要懂得知恩報恩,飲水思源。回顧共和國7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正是始終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創造良好的內外環境,才最大程度地贏得了人民擁護,彙聚了民族力量,最終帶領十四億中華兒女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譜寫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壯麗史詩。

 “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家國情懷並不能僅僅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積極投身實踐,紮根人民,奉獻國家,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20世紀中葉,剛剛起步的中國核工業遭遇了蘇聯撤走專家的寒冬。1958年,鄧稼先臨危受命,進入與世隔絕的西北戈壁,義無反顧地投身於核武器的研究事業。28年間,他帶領團隊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研製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顆中子彈。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留下的一句話是:“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中國女排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便成為了“團結奮鬥、振興中華”的代名詞,他們在條件極其簡陋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從1981年至1986年,在世界杯、世錦賽和奧運會上5次蟬聯世界冠軍,成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個“五連冠”;又在2003年、2004年、2015年、2016年的世界盃和奧運會上四度奪冠。在2019年女排世界盃中,他們以11連勝的成績衛冕,第十次站在世界女排之巔。女排主教練郎平曾說:“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是愛國主義精神最堅定的弘揚者和實踐者,始終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職守,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犧牲,帶領中國人民投身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用幾十年時間完成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使中國一躍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消除貧困的最大奇跡。這些偉大成就,反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彰顯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國共產黨愛國主義精神和責任擔當的核心體現。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不是獨美其美的一枝獨秀,而是美美與共的百花齊放。從過去到現在,中華本土文明在同外來文明的互動過程中,無數次地交流、吸收、轉化,總能變被動為主動,和而不同、廣結善緣。相較於以局部利益為考量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排他的愛國主義,中國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更加包容、博大。中國人的大國情懷、大國擔當,體現在“親仁善鄰、協和萬邦”,體現在“四海之內皆兄弟”;中國人的悲天憫人、感同身受,體現在“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體現在“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當今世界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既要立足民族,又要面向世界。一方面要以和為貴,尊重他國的歷史、文化,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更要在國家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和義務,為人類和平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立足當代,經世致用,賦予嶄新時代內涵

“不論樹的影子有多長,根永遠紮在土裏。”中國傳統家國一體、實幹興邦的思想已然深入到一代代中國人的內心,內化為熱愛祖國的家國情懷和奉獻人民的道義擔當,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上下求索,團結奮進。中國面對危難力挽狂瀾的實力、面對世界美美與共的姿態都已經說明了,科學暫時無法到達的地方,文明會到達。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和平崛起的道路上仍面臨著嚴峻的風險和挑戰。尤其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生活方式的轉變,部分人對延續了幾千年的家國情懷失去了信心,還有一些人在功利主義的影響下,為了一己私利破壞國家安全、出賣民族利益,更有一些人在面對文明衝突和西方壟斷的話語體系時,不能以充分的文明自覺、文化自信重構嶄新的世界話語。因此,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就需要立足當代,經世致用,賦予其嶄新的時代內涵。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在新時代條件下,面對多元化的社會思潮和價值判斷,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作為重要著力點和落腳點,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的關係,以深厚的家國情懷統一思想、形成合力。尤其是要引導全體人民不斷增強對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的堅定認同,增強全體人民的國家安全意識,以實際行動捍衛國家主權、民族團結和發展利益。

愛國是具體的,是隨時代的變化而呈現不同的要求的。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是承載了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愛國主義的突出表現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統一,是與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統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蓋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是新時代凝聚社會共識的“最大公約數”。在今天,每一個心懷家國天下的有志之士,都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精神旗幟,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實現中國夢的共同理想中,強化愛國責任意識,將對國家和人民的熱忱轉化為主動擔當、主動作為,在實踐中不斷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善於繼承,才能善作善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最深厚的軟實力,是家國情懷根植的沃土。在新時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一定要通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中華民族史、中國共產黨史、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有機統一起來,在歷史財富中汲取源頭活水,實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高度統一。與此同時,要正確處理中華文化同外來文化的關係,把弘揚愛國精神同深化改革開放統一起來,以相容並包的姿態理性愛國。在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實現跨文化交流合作,以文明互鑒論代替文明衝突論,從全球格局出發為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涵養愛國奉獻的文明人格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它體現的是中華文明尊道貴德的傳統、自強不息的精神、民胞物與的胸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大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就要涵養愛國、奉獻的文明人格,使愛國主義精神作為共同的理想信念、人格操守,融入民族心,鑄就民族魂。

 一是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全過程,尤其要以良好家風為文明人格奠基。在內容方面,中華傳統美德是新時代人格培養的不竭源泉,要以敬畏之心對待中華傳統文化,善於發掘其中蘊含的家國同構、責任擔當思想,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在全社會開展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普及教育,使全體人民在立根塑魂、正本清源中增強對黨和國家的歸屬感、認同感。在形式方面,要聚焦青少年群體,充分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融媒體平臺、重大節日慶典等載體,創新愛國主義教育形式,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實踐。

二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為涵養文明人格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充分發揮先進模範、先進共產黨員的帶頭作用,以榜樣的力量引導公民見賢思齊、愛國奉獻;加大對愛國主義題材文藝作品的創作和傳播,綜合運用報刊廣播影視等大眾傳媒,生動講好愛國故事,營造風清氣正的輿論環境;唱響互聯網愛國主義旋律,實施愛國主義數字建設工程,充分利用“學習強國”等豐富多彩的新技術平臺,彙聚網上愛國正能量;通過道德規範、禮儀禮節的教化作用,移風易俗,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養、厚植愛國情操;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等保障手段,褒善貶惡,尤其對醜化民族英雄、不尊重國歌國旗、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等行為,依法依規嚴肅處理,用法治承載愛國理念。

中華文明肇始於過去,貫穿於現在,並昭示著未來。穿越千年,深沉的家國情懷具有曆久彌新的時代價值。只要我們永遠與祖國同在,無所畏懼、奮勇前進,中華民族就一定能夠在歷史和文化的激蕩中站穩腳跟,就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作者:羅嘉羽

點評:在愛國奉獻中昇華人格

祖國,是華夏民族歷代祖先繁衍生息的熱土,數千年來炎黃子孫傳承文化的家園。沒有祖國,個人就猶如浮萍,只能四處流浪。近代以來,積貧積弱的中國曾一度山河破碎,備受淩辱。國人深刻體會到家破人亡的慘痛,而發出“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的哀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國之不存,身將焉托?如今中國的繁榮昌盛,是革命先烈捨生取義所開拓,是改革先驅篳路藍縷所奠基,是時代先鋒櫛風沐雨所成就。

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責任,歷史性地落在時代新人的肩上。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現代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具備愛國、奉獻的文明人格,這樣才能志存高遠,抵禦各種卑劣、腐朽思想的侵蝕,抵抗各種低級趣味的引誘,抵制由於沉溺於自私自利而帶來的煩惱和空虛。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愛國奉獻的高尚人格培養首先要從愛父母做起,然後愛其族人、愛其長上、愛其民族、愛其國家。這種推己及人的自然親情,符合人的認識與情感發展規律。試想,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的人,怎麼可能真心實意地去熱愛祖國、奉獻人民?

愛國奉獻的文明人格是中華傳統忠孝仁義等美德的現代表達,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苟利社稷,死生以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愛國精神一脈相承。培養愛國奉獻的人格,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理解與尊重,對中國傳統家國情懷的繼承與弘揚,對世界文明成果的借鑒與汲取。只有在熱愛祖國、奉獻人民的行動中,才能實現人格昇華,成就非凡人生。

 作者:劉余莉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博士生導師)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