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堅持胸懷天下:大同理想的新生——“六個必須堅持”系列解讀之六
2023-08-02“學習強國”學習平台

作者:秦芳

胸懷天下,本來就是一個聯繫不斷的古老文明內在具有的雄渾氣魄,更是站在人類立場而誕生的科學理論的廣闊格局。1925年12月16日,郭沫若先生在《洪水》第一卷第七號上發表了《馬克思進文廟》一文,文中寫道:孔子正和三位得意門生“在上海文廟吃著冷豬頭肉”,只見有人抬著朱紅漆的轎子闖進來,轎子停下,走出大鬍子馬克思。兩人經過一番交談後,馬克思感慨道:“我不想在兩千年前,在遠遠的東方,已經有了你這樣一位老同志!”馬克思之所以認下這位“老同志”,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與孔子的思想有很多契合之處,尤其是馬克思理想中“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社會與孔子憧憬的“大同世界”不謀而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集大成者孔子,西方哲學思想集大成者馬克思,雖然身處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但卻代表著東西方文明殊塗同致的發展趨勢。數千年來,人類優秀文明共同描繪出百萬年發展史不斷追求的幸福彼岸。在這一過程中,有些人走上了岔路,有些人走了回頭路,有些人猶疑不知所往,有些人被動跟隨他人,而有些人百折不撓、堅毅向前……社會主義發展五百多年來,經歷了空想的三百多年,才等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又經歷近一個世紀才出現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二戰”之後興起的諸多社會主義國家在“東歐劇變”中或改旗易幟、或止步不前,只有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歷史長河中看待文化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功能,在時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領社會變革的重要作用,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發揮文化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價值,⑴引領中國憑藉世界第二位的綜合國家實力,不僅對內持續提質增量、改善民生,更注重對外維護和平穩定的共同發展環境,視全世界為一家,盡己所能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國家和民族,由協和萬邦的和合智慧發展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諸多方案,踐行“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理念攜手世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致力於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豔,發揮每種文明自身優勢,激勵全世界各國各族人民為人類長久發展一同努力,把理想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萬物與我為一”

“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文子·自然》)中國有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星圖、最古老的觀象台、最完整的天象記錄,從千百年前起,我們對星空和自我的探索從未停止……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金嵌珍珠天球儀,是流傳至今唯一的一件以黃金製成的天球儀模型,彌足珍貴。通過它,我們回眸看到古人的非凡智慧。據《儀象考成》記載,天球儀錶面布列星辰、三垣、二十八宿、三百六十八星座,共一千三百三十顆星,依據星體體積與亮度按照比例選擇大小相應的一千三百三十顆珍珠代表。天球儀錶面還有黃道、赤道、銀河、二十四節氣的標識,內部還有精密的機械設計,使它可以模擬星體運動。我們知道,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1號太空船曾在64億公里外的宇宙中拍攝地球的照片,在這張顆粒狀照片裡看到的人類家園只是一個模糊微小的“暗淡藍點”。天球儀的核心正是地球,而令人震驚的是,當從它的核心向外延展,我們會發現天球儀的表面要比拍攝這張照片的地方遠得多得多。這意味著古人早已發現,這顆小小星球在宇宙面前就如塵埃一般,它渺小而脆弱,某個未知的因素就有可能將我們引以為傲的一切瞬間毀滅。所以,在重金打造的外形下,更為珍貴的是其中蘊含的萬事萬物同為一體的深刻哲思,傳遞出先祖對後世的諄諄教導,告訴我們所有人、所有民族、所有國家乃至萬事萬物都是一個共同體,激勵著中華民族的後世子孫與天下萬物相互守望、共存共榮、持續發展。

中華民族傳統的共同體思想由來已久。《莊子·齊物論》裡記錄著南郭子綦與其學生顏成子遊的一段對話:

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

一切事物雖然在形體上千差萬別,但歸根到底都是一體的。就像眼睛、鼻子、四肢、軀幹構成人體一樣,這些器官外形、作用不同,但都是一體而生,都是必要的存在、缺一不可。推廣而言,大小、壽夭、是非、美醜、善惡、貴賤只是事物形式上的差別,萬事萬物來自一個永恆的本體才是事物的實相。比如,鳥獸在秋天裡新生的細毛很小,但它的實相本體大到包括天下萬物;泰山形體雖然很大,但作為無數形式的一種也只不過是實相中很小的部分。再如,夭折的嬰兒也只是形體存在時間很短暫,而本體一直存在;長壽的彭祖雖說活了八百歲,但是形體的存在比起永恆的實相就非常短暫了。總而言之,天地和我共同生於本體,萬事萬物和我本來就是一個共同體。

正是在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中華民族不斷創造出“協和萬邦”的盛世輝煌。《尚書·堯典》記載:“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不到一百個字,就簡要詳明地描繪出上古時期的唐虞之治。那時堯帝遵循古人流傳的天地之道、大公之德,憑藉欽敬賢人、明察下情、推舉適當、道德純備四種品質教化先民,將誠信、恭謹、克己、禮讓的美好的德行傳播到四方以外,從親睦九族、整齊家族開始,進而管理國家任人唯賢,實現國家內部治理有序、人才濟濟,就可以創造外交方面的互通有無、關係和順,最終實現了唐虞時代風俗大和的盛世景象。而這樣的景象被春秋時代的孔子描述為“大同”理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

在孔子看來,在這樣的社會中,所有人都以公心對待一切人事,將德才兼備的人推舉出來治理公共事務,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精神文明極大提升。哪怕東西放在大馬路上,人們也不會起占為己有的私心,而是不忍心糟蹋浪費財貨;同時會擔心自己的力量不能發揮出來奉獻社會,但不是為了謀取私利。人心古樸,而社會各領域共同發展,貧富差距小,教化水準高,這樣一來,大家夜晚睡覺都不用關閉大門,這就是大同之治。

這樣的社會是孔子畢生追求的政治理想,雖然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沒有機會實現,但是大同理想在中華民族後世幾千年中,同樣成為歷朝歷代致力實現的目標,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盛世迭出的突出表現,而國家強大必然會以自信的狀態面向世界、擁抱世界。

唐朝統一全國後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國力十分強盛,與周邊七十多個國家建立了友好關係。唐太宗曾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資治通鑒》)正是這種遠見卓識,開創了唐朝“四海咸服,萬國來朝”的昌盛局面。時至今日,紐約唐人街仍是在西方世界最大城市的華人聚居區之一,在世界各地移居海外的華人還被當地人稱為“唐人”。

唐,是中國富有魅力的別稱,唐朝文明給世界歷史、世界文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開放時代。作為當時世界上政治、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國家,唐朝的聲威超過了同時期的世界強國——法蘭克王國、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帝國。“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盛唐詩人王維的詩句,描繪了各國使節到大明宮朝拜唐朝皇帝的盛況。⑵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和不同的文化在這裡彙聚,唐朝以博大的胸懷包容著一切。陝西歷史博物館壁畫館裡珍藏的一幅《客使圖》就描繪著在唐朝接待的外來使,他們有的來自東方,也有高鼻深目、長頭髮的西方人。唐朝強盛的國力與燦爛的文化對許多國家都具有吸引力,日本先後派出15批遣唐使,阿拉伯帝國也曾派出37批來華。在唐都長安聚集著來自各國的使者、留學生、學問僧、商人等,增進了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之間的情誼。

與此同時,唐朝文化也遠播海外,對日本、朝鮮半島、印度、阿拉伯、東羅馬帝國,乃至非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時,朝鮮、日本等國常派來許多留學生到長安、洛陽學習,學習漢文,他們所說的是漢語,所寫的是文言文。貞觀年間,唐太宗曾經命魏徵等大臣編纂了一部治國理政叢書《群書治要》,但是因唐末戰亂失傳。幸運的是,這部經典被那時日本的遣唐使帶回國,幾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之為圭臬,作為學習中華文化的一部重要經典,並促進實現了日本“承和貞觀之間,致重雍襲熙之盛”(《群書治要·序》)。

唐朝不僅與東亞地區國家進行雙向文化交流,還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東南亞、南亞、甚至北非地區有著密切的政治、貿易和文化往來。如廣州港,唐朝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從開元前後開始,唐王朝在廣州設置了市舶使,專門管理海外貿易實務。在這裡,有婆羅門、波斯、昆侖等舶,不知其數,並載香料、珍寶、積載如山;還有許多來自斯里蘭卡、伊斯蘭世界和東南亞不同族裔的人都在這裡訪問或定居。據記載,大型外國商船每年到達廣州的有四千多艘,通過貿易,新鮮的物品源源不斷進入中國。當時中國與南洋、波斯灣地區間這條著名航線稱為“廣州通海夷道”,途徑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長共14000公里。這是一條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國際航線,聯接了東亞與印度及伊斯蘭文化圈。

除了“海上絲綢之路”,人們更為熟知的是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去印度求法的一位著名高僧——玄奘。這是一次偉大的文化交流之旅,貞觀三年(西元629年),玄奘從長安出發,歷經艱難抵達天竺,遊學於天竺各地,十六年後回到長安。玄奘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所撰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唐朝時期是中國大量吸納印度文明的時期,除了佛教之外,印度天文學、數學、醫學和語言學等學科也紛紛被吸納到唐朝外來文化的洪流中。與此同時,中國的手工藝品、文化藝術也不斷傳入印度。

時光流轉到2004年10月10日,座標美國紐約,一個震撼世界的中國文物展在大都會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這個名為“走向盛唐”的展覽彙聚了中國14個省、市、自治區,47家文博單位的30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一級文物超過了70%,創下了中國文物展覽史上的多個之最,展現了漢朝以後中國廣泛吸納中亞、印度、絲路和草原文化終於走向盛唐的歷史進程。這也是享譽世界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建館以來最富盛譽的一次中國文物展。

歷史告訴我們:地球是圓的,人是不斷運動的,無論我們生活在哪個角落,總有一天會相遇,因為世界本來就是一體,萬事萬物互聯互通、不可分割。“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漢·賈誼《新書》),我們付出的一切終將以各種方式回到我們這裡。

傳承中華文明“協和萬邦”的智慧和理念,中國共產黨始終胸懷天下、立己達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更為世界謀大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既有風險挑戰,也有新的機遇。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於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首次在國際場合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那時起,秉承了馬克思主義信念追求、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自新中國外交寶貴經驗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陸續寫入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機構的決議或宣言,從“一方領唱”到“眾聲合唱”,奏響穿透紛紜變亂引領人類邁向美好未來的高亢旋律。⑶

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人類命運共同體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呼籲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十年來,相關思想成果大大豐富和拓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形成一個立意高遠、思想深邃、內涵廣博的理論體系。以“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為總目標,以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為根本路徑,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價值追求,以主權平等、溝通協商、法治正義、開放包容、人道主義等國際公認的原則為基本遵循,以“一帶一路”為實踐平台,以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為重要依託,順應時代變遷,回應世界之問,回應人民所願,為人類社會實現共同發展、持續繁榮、長治久安繪製了藍圖,指明了前進方向。十年來,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了全方位探索與實踐,並取得重要進展。以建立全球夥伴關係為起點,中國積極在雙邊層面拓展命運共同體實踐,正與十多個國家商討雙邊命運共同體建設,並已分別同老撾、柬埔寨簽署構建命運共同體行動計畫。在地區層面,中國致力於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亞太命運共同體、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中非命運共同體、中阿命運共同體、中拉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今天的中國站在人類前途命運的高度,將各國前途命運聯繫起來,堅持謀和平、共發展,以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與各國攜手同行,創建更加美好的世界,迎接更加光明的未來。

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萬物各得其和以生”

“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2015年9月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習近平首次提出全人類共同價值並闡釋其基本內涵。此後在許多重要雙多邊場合,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全人類共同價值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張。2023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深刻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宣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體現了胸懷天下的博大胸懷,彰顯了大党大國領袖的天下情懷和責任擔當,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⑷

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共同追求凝練概括了全人類的基本價值共識,勾畫出超越差異分歧的價值同心圓,凸顯出各國人民企盼美好生活的最大公約數,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價值支撐,為人類文明朝著正確方向發展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為共同建設美好世界提供了正確理念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和平與發展是我們的共同事業,公平正義是我們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們的共同追求。”

和平與發展是我們的共同事業,無論東方西方,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所做一切無不需要和平環境,持續發展,才能維繫民生。1970年12月7日,西德與波蘭簽訂華沙條約,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在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碑前敬獻花圈後,自發下跪為在納粹德國侵略期間被殺害的死難者默哀,這就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華沙之跪”。那個嚴冬似乎昭示著春天來臨,“那一刻,德國人的感覺,就是終於從戰爭中解脫了”,勃蘭特總理不僅為德國戰後歷史上寫下了極其重要的一章,成為聯邦政府與東歐重歸於好之路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為聯邦德國在1973年9月加入聯合國鋪平了道路,⑸更為人類追求和平的希望之燈增添一分光明。半個世紀後,2023年5月的千年古城西安,石榴花盛開,一抹抹火紅在大街小巷綻放,中國和中亞五國元首共敘傳統友誼,共謀未來發展,共同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這是一次擘畫中國中亞關係新藍圖、開啟雙方合作新時代的盛會,為雙方交流治國理政經驗、推動各自發展振興提供重要平台和機遇。5月19日上午在西安國際會議中心,習近平主席同中亞五國元首於巨幅壁畫《秦嶺新暉》前合影,鏡頭定格下六國首次以實體形式舉辦峰會的歷史瞬間。習主席號召:“讓我們攜手並肩,團結奮鬥,積極推進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共同繁榮,共同迎接六國更加美好的明天!”從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的大格局出發,擘畫中國中亞合作新藍圖,展現雙方互利共贏、命運與共的廣闊前景。

公平正義是我們的共同理想,也是和平的保障和發展的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格局正處在一個加快演變的歷史性進程之中,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崛起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經濟全球化、社會資訊化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既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發展赤字、和平赤字等新威脅和新挑戰。兩極對抗的世界局勢已經不復存在,多邊主義局勢已經形成。然而,舊有的思維觀念仍然固化在一些人的頭腦中,力圖以大國來左右世界秩序。因此,為建構公平正義的國際秩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際規則只能由聯合國193個會員國共同制定,不能由個別國家和國家集團來決定。”要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公平正義為要旨,反對單邊主義,堅持多邊主義。⑹“公論在人心,無間於南北也。”(《宋·方勺〈泊宅編 〉》)2022年6月,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50屆會議上,古巴代表近70個國家作共同發言指出,尊重各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干涉主權國家內政是國際關係基本準則。新疆、香港、西藏事務是中國內政。反對將人權問題政治化和雙重標準,反對以人權為藉口干涉中國內政。與此同時,20多個國家以單獨發言等方式支援中國。近百個國家發出正義聲音,反映出國際社會的呼聲和願望,公道自在人心。⑺

民主自由是我們的共同追求,也是人類共同的利益。民主作為一種權益,實現方式多種多樣,同時,民主是歷史的、具體的、發展的,世界上沒有定於一尊的民主形式,不存在適用於一切國家的民主模式。⑻每一顆民主的種子都需要找到合適的歷史文化土壤,才能綻放出絢麗的民主之花、結出累累民主碩果。而全過程人民民主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真實有效的民主,符合中國國情,得到人民衷心擁護,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擴大了人民有序政治參與,加強了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了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真正把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落到了實處,拓寬了人民民主的實現路徑,開闢了人民民主的新境界,不僅實現了對西式民主的超越,而且拓展了人類政治文明新視野,為破解當今世界面臨的民主赤字、治理赤字和發展赤字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人民能夠當家做主,成為國家發展的主人,才能擔當國家發展的責任,去創造越來越豐富的物質財富、越來越高尚的精神文明,為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創造條件,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論語》)。

在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裡,“家和萬事興”,和平是一切大小事業的開端,而“興”不僅是事業發展,還是天地萬物綿延的生生不息。人作為萬物靈長要以公心平等對待一切存在,從中選擇有益於人類持續發展的正確方向,因地制宜地運用適合的方式方法,帶動每個人融入整個世界的發展大勢,做國家的主人、擔起人類事業的重任。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六邊形,穩定而美麗,勾勒出人類幸福的主要維度。

《荀子·天論》中講:“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禦,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天地為人提供了無比豐饒的資源,人能夠借助萬物實現自身幸福,也要通過自身活動保持萬物存在與發展。但是單獨的一個人,或少數人,不可能充分運用資源,也不可能促進萬物發展,唯有人類整個族類發揮每一分子的能力,從各行各業、不同層次都向著共同價值發力,才能形成真正屬於人類文明的磅礴偉力。

15至16世紀,開始出現世界性大航海活動。歐洲人從大西洋繞過好望角進入東方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或者向西發現美洲,再穿越德雷克海峽進入太平洋,此後全球化貿易隨之而來。參與此次世界大航海的,不僅僅有歐洲人,還有中國人。明太祖朱元璋立國之初,便以恢復華夏“正統”為己任,認為和平穩定的內外環境是國家存續和發展的重要保證,於是制定了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和“厚往薄來”的外貿政策。明成祖時期派出一支規模浩大的船隊七次往返於中國東南沿海到印度洋之間的航路上,為麻六甲一帶國家、地區送去了大明的陶瓷、絲綢等物,並廣受喜愛;在返程中,鄭和的官船也帶回了一些中國所缺的物品,互通有無,中外交往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眾所周知,這一歷史事件就是“鄭和下西洋”。而之所以航海遠遊,明成祖曾在敕書中這樣寫:“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照臨、霜露所濡之處,人民老幼皆欲使其遂其生業。”大明的百姓是人民,其他國家地區的人民同樣有著美好生活的嚮往,而明朝秉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的祖德,向世界張開懷抱。

在鄭和開拓西洋的同時,明成祖也加大陸上的經營力度,多次派人出使西域,不僅使絲綢之路重現繁華,更加強了與多國之間的交流。其中,陳誠先後五次出使中亞各國,鞏固了明朝與中亞各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比如永樂十六年(西元1418年),陳誠出訪中亞,第二年七月中亞、西亞20個國家600人組使團回訪,明成祖朱棣派遣6000精銳騎兵護送,沿嘉峪關參觀途經的明朝九邊軍鎮,特意派遣明軍中的蒙古族、回族軍官接待,介紹明朝的民族平等政策,一掃“明朝虐待蒙古和回回人”的謠言,同時各國使臣對明朝強大的軍事實力也歎為觀止。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在北京接見各國使臣,諸使臣皆行叩拜禮,唯獨帖木兒國使臣堅持行鞠躬禮,朱棣並不在意。隨後,朱棣安排使團到山東、河南、江蘇遊覽,展示中國內地城市的富庶繁華。兩個月後,朱棣在北京周邊開始大規模“狩獵”,共調用軍隊10萬人,精心挑選精銳部隊表演訓練科目,整整持續一個月。看到陣容整齊、步調如一、兵甲鮮豔的軍事演練,各國使節感到驚怖。閱兵後,朱棣在土木堡行營再次接見各國使節時,帖木兒國使臣帶頭下跪磕頭,奉上當年帖木兒國王父親生前的御用坐騎,表達“最崇高敬意”。朱棣不計前嫌,親手寫信託使臣轉交帖木兒國王,表示“願兩國臣民永享太平安樂之福”,足見明帝的寬廣胸襟,以及友好外交的誠意。此次觀禮的使節來自27個國家,在和平的氛圍中,明朝軍威之盛以及睦鄰友好的國策便在各國引起巨大反響,中亞、西亞國家與中國的友好關係自此綿延。

世世代代與不同國家和民族交好,讓中國更好的瞭解了自己之外的國家和文化,更加深刻體會到作為人類這一族群對於美好生活有著怎樣的共同嚮往。2015年9月,聯合國成立70周年之際,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講壇,首次面向世界提出“全人類共同價值”:“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目標遠未完成,我們仍須努力。”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著對“和而不同”的深刻理解,習主席將中華民族鮮明的價值追求推展至世界層面,開創性地實現了中外話語體系在價值觀領域的對接。

當今世界,多重挑戰和危機交織疊加,世界經濟復蘇艱難,發展鴻溝不斷拉大,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冷戰思維陰魂不散,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同時,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對公平正義的呼聲更加強烈,對民主自由的追求更加堅定。必須深刻認識到,全人類共同價值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順應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潮流,既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也是破解當今時代難題的鑰匙。只有以全人類共同價值凝聚各方力量,摒棄意識形態偏見,尊重文明多樣性,最大程度增強合作機制、理念、政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促進世界各國人民相知相親,把全人類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共行天下大道,才能和睦相處、合作共贏,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讓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陽光普照世界,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目標前進。

任何一種有助於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觀念,都兼具價值理想和價值規範的雙重功能。價值理想表達了價值主體對理想社會的嚮往和追求,而價值規範則體現為對價值主體行為的規範和約束。全人類共同價值是不同文明的共用價值,體現著普遍適用性,具有文化規範的功能。也就是說,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價值理念不僅有可能也有必要成為文明間互動交流、文明關係協調、文明矛盾化解的基本遵循,而且理應成為不同文明自覺遵守的基本規則,在自覺遵循價值規範中實現相知相親。推動全人類共同價值規則轉化的路徑,既包括在多邊國際舞台上推動全人類共同價值融入重要國際檔或宣言,使之成為凝聚國際共識的重要載體,也包括在雙邊關係中自覺落實全人類共同價值,使之成為處理雙邊關係的重要原則;既包括依據全人類共同價值制定和闡明中國的外交政策,也包括在推進周邊外交、大國外交、發展中國家外交的實踐中更加自覺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指導,不斷增進我國與世界各國人民間相知相親。⑼

“全人類共同價值”是中國共產黨立足“兩個大局”提出的凝聚了人類不同文明的價值共識,是在國際視野中對“人類社會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如何發展”的重大課題作出的歷史性回答,是對當今世界國家關係以及國際交往準則的科學概括,其超越國家、超越民族、超越意識形態的意義,對於國際社會在全球化背景下對國際關係的思考、社會與國家結構關係的重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⑽

中國是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堅定宣導者和積極踐行者,矢志不渝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在動盪變革的世界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中國式現代化既造福中國人民、又促進世界共同發展,是我們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也是中國謀求人類進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走的是和平發展的人間正道。中國願同各國一道,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加快全球發展倡議落地,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構建全球發展共同體。中國實現現代化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是國際正義力量的壯大。

現實啟示我們:全人類共同體價值六個方面密切聯繫、環環相扣,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之間相輔相成。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實現了中華傳統文化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改造,為當代中國文化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大活力,鑄就了中華文明新輝煌,也將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引領新航道。

三、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美美與共”前景無限

文明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個有序社會經過分化或外部衝擊,將變成一個動盪的社會;在過渡時期,將會出現無序或半無序狀態;無序社會經過分化和整合,又將形成一個有序的社會,從而進入一個更高一級的文明社會。⑾在現代人類形成之前(距今35000年),各原始族群聯繫較少,各自獨立活動,人類還沒有創造出一個共同的社會意識,沒有共同的行為規範。隨著現代人的形成,人口增多,交往範圍增大,不同群體之間的衝突的增多,人類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激發人類智慧的萌發。除了創造物質產品以滿足生理需求、維護基本的生存條件外,人們還要考慮本群體成員的團結,以共同抵禦其他群體的攻擊,同時也考慮如何減少人類群體之間的衝突,建立一個有序的人類社會,保障人類社會的和平與安定。因此,最早的安定有序社會的形成是文明形成的重要標誌。共同社會意識形態的形成在人類有序社會形成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動物雖然有思維的能力,但沒有形成共同的意識形態,只有人類才有能力創造共同的社會意識形態。比如,從現有資料來看,人類最早的社會意識形態可以追溯到圖騰意識。

而人類文明的實質是進行生產、生活和其他社會活動的組織方式。這些組織方式,往往基於歷史發展和方式變化。按照馬克思提出的“人的依賴”“物的依賴”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三個社會形態理論,人類文明可以分為“前文明”“內在分裂的文明”和“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文明”三個形態,其中“內在分裂的文明”又可以分為奴隸制、農奴制和資本主義等不同文明。⑿

所謂“前文明形態”,即人類的原始部落狀態。在這種形態中,人類素樸地把一切當作共同體的財產,儘管為了生存也有食物等方面與共同體外部及內部的爭奪。在這個階段,個人離開群體是無法生存的,對群體的依賴非常明顯。隨著定居下來從遊牧、採集逐漸轉換為耕種以及家畜的蓄養,剩餘產品逐漸多了起來,這就為共同體內部的分工創造了條件,文明的曙光開始顯現,狩獵和採集的生存方式就轉化為耕種和畜牧。“內在分裂的文明”,是說這種文明建立在階級社會的分裂和對抗基礎之上,根據生產組織方式的變化,可以劃分為奴隸制文明、農奴制文明、資本主義文明。而“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文明”是未來社會的文明形態,這一文明形態擺脫了對抗性。按照馬克思的設想,這種文明形態應該擺脫了以往“物的依賴”和“人的依賴”關係,實際上就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不僅給人的自由發展創造物質條件,而且在資本主義文明形式給人自由的基礎上,擺脫資本對人的控制,給人以真正的自由。正如在《共產黨宣言》“無產者和共產黨人”一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未來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而經歷了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我們是否相信這樣一種新型文化形態可以實現?

20世紀90年代發生了許多大事件:先是蘇聯解體,然後是全球化發展的加強,改變了世界的政治格局……《文明的衝突》應運而生,這是美國學者亨廷頓的一本專著,書中強調了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喚起了人們對文化因素的關注。他指出:“文化長期以來曾一直為西方的國際關係學者所忽視;同時在全世界,人們正在根據文化來重新界定自己的認同。”這本書一出版就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巨大的反響,並被翻譯成22種不同的文字,書中許多觀點被不同國家的人們廣泛地討論,引起了美國政府的關注,對美國國家政策的制定起到了很重要的參考作用。重要的是,書中描繪出對世界未來發展的憂慮,尤其是對西方文明未來發展的憂慮:一個崛起的東亞地帶,一個崛起的中華民族,還有充滿著矛盾與戰爭的伊斯蘭國家——這是一幅具有西方思維特點的世界圖景。⒀所以不難理解,“衝突”的思維與心態導致了美西方對待外部世界的狀態也處於一種持續衝突之中。

而幾乎與此同時,中國學者費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站在全人類的高度關注到文明的共存問題,貢獻出中國答案。“各美其美”,各種族群文明首先能夠自立地生存和發展,保留自己的傳統和特徵;“美人之美”,不同文明之間加強交流、對話和理解,相互看到彼此的優點,尊重和欣賞與自己不同的文化傳統、社會制度與發展模式;“美美與共”,當我們知道不同文明的優點如同天上的繁星般數不勝數時,我們會共同珍惜這筆偉大人類財富,並且繼承和發揚這些優勢,相互補充成為更加壯麗的文明現象;“天下大同”,這樣的景象似乎又一次回到了上古時代的“大同之治”,然而不同的是,此時我們的起點不再是原始生產力,也不再是中原故地,而是21世紀整個地球的全體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我們党領導人民不僅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2023年3月15日,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150多個國家的500多個政黨和政治組織領導人相聚“雲端”,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出時代強音。

文明的創造是需要歷史推動的,就像人類幾萬年的積累起來的文明財富一樣,我們所實現的文明新形態只是剛剛起步。而一旦起步,便氣貫長虹,勢不可當。

2023年7月3日,第三屆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暨首屆世界漢學家大會在北京開幕,由中國國際交流協會主辦,主題為“落實全球文明倡議,攜手繪就現代化新圖景”。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向第三屆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暨首屆世界漢學家大會致賀信時指出,在人類歷史的漫長進程中,世界各民族創造了具有自身特點和標識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間平等交流、互學互鑒,將為人類破解時代難題、實現共同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指引。他強調,中方願同各方一道,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落實全球文明倡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攜手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希望各國漢學家作為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為溝通中外文化、增進理解友誼合作作出更加積極的努力。

這次盛會反響強烈,引發諸多共鳴之音。包括多國政黨政要、漢學家等在內的約400位中外嘉賓,圍繞習近平主席賀信和文明交流互鑒的中國主張展開熱烈交流討論。⒁與會人士紛紛表示,習主席的賀信指出了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意義,展現了中方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誠願望,為更好融通中外文明、增進理解友誼合作指明了方向。各方願共同落實全球文明倡議,攜手繪就人類社會現代化新圖景。

“習近平主席的賀信強調了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的重要性,體現了對這一現代社會關鍵議題的深刻洞悉。”在開幕式現場聆聽賀信的馬來西亞民主行動黨中央執委、國會下議院副議長劉強燕表示,人類真正的進步不在於同質化,而在於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要克服各類全球性挑戰,共同走上現代化道路,必須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及其對應的發展模式的多樣性。

從參加6月2日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到參加這次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感觸頗深。他表示,習近平主席對文化文明的思考,一方面是充分看到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人類文明作出的獨特貢獻,展現強烈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著眼於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課題,不斷推動文明交流互鑒。這正是中國人所追求的“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在全球文明倡議提出三個多月後,中方舉辦第三屆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暨首屆世界漢學家大會,習近平主席專門發來賀信,充分展現了中國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決心。”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徐裡表示,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全球性挑戰層出不窮。只有通過不同文明、不同國家間的坦誠交流和互學互鑒,才能讓各個文明的智慧充分迸發出來,為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各種困難與挑戰貢獻力量。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文明高於其他文明,沉溺於文明優越論勢必會造成衝突。”中非共和國團結一心運動全國執行書記、國民議會議長薩蘭吉表示,習近平主席在賀信中強調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是非常重要且珍貴的觀點。他提議現場所有人都為習近平主席賀信所表達的觀點鼓掌,全場隨即響起熱烈的掌聲。

聯合國文明聯盟高級代表莫拉蒂諾斯說,感謝習近平主席一直以來對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我十分贊同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該倡議與聯合國文明聯盟的工作有許多相通之處。”他表示,相信這一倡議將有力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理解與對話。

西班牙前首相薩派特羅在視頻致辭中表示,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中國在國際事務中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全球文明倡議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應當記住,全人類命運與共。只有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團結起來,人類才能共同進步。如果我們尊重所有的文明,就能共同建設以理解與和平為標誌的人類文明。

“中國國家領導人對漢學家的工作高度重視,對我們而言意義重大。”過去半個多世紀一直在從事漢學研究的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澳大利亞聯邦人文學院院士馬克林說,中華文明是偉大的文明,中國的過去與現在都值得深入瞭解。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用幾十年時間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現代化成就,其中所展現的獨特智慧值得其他國家借鑒學習。

現場聆聽習主席對各國漢學家的親切勉勵,俄羅斯聖彼德堡國立大學教授羅季奧諾夫深受感動。近年來,他致力於中國現當代文學譯介出版工作,在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中收穫頗豐。他表示,學習漢語、研究中國,對漢學家來說不只是職業使然,更是一種神聖使命。他將繼續促進中國人民與俄羅斯人民之間的相互瞭解,當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

中國國家版本館館長劉成勇說:“作為國家版本資源總庫和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中國國家版本館將以習近平主席賀信精神為指引,不斷加強與各國漢學家人文交流合作,持續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戰國·屈原《離騷》)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將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為應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提供中國方案。馬克思曾說:“凡是民族作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們為人類社會而做的事情。”(《評弗裡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未來召喚我們:不能在中華文明的寶庫裡坐等奇跡,而要奮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要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上創造新的更大奇跡,還要為人類文化建設和文明發展增添新的更大輝煌!

【作者系山東建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形勢與政策教研室副主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講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及思想理念研究》(23ZDA016)核心成員】

參考文獻

⑴ 新華社:《新的文化使命——從“第二個結合”看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2023年6月5日。

⑵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通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年。

⑶ 任紅岩:《從“一方領唱”到“眾聲合唱” 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學習時報》,2023年5月29日。

⑷ 人民日報評論員:《始終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②》,“學習強國”學習平台,2023年3月24日。

⑸ 佚名:《拉貝之孫:“華沙之跪”讓德國人從戰爭中解脫》,新華報業網,2015年6月5日。

⑹ 楊豹:《公平正義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光明日報》,2022年1月10日。

⑺ 郭言:《多國正義之聲彰顯公道自在人心》,《經濟日報》,2022年6月17日。

⑻ 趙紀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顯著優勢和世界意義》,《光明日報》,2023年5月29日。

⑼ 王公龍:《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 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光明日報》,2022年12月2日。

⑽ 洪向華,解超:《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理論特質》,《中國青年報》,2022年11月29日。

⑾ 何星亮:《圖騰與人類文明形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16-22頁。

⑿ 韓震:《人類文明形態的演進歷程》,《人民論壇》,2021年第34期,第16-21頁。

⒀ 方李莉:《世界秩序的重建——從亨廷頓到費孝通》,《群言》,2012年第12期,第27-30頁。

⒁ 新華社:《攜手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習近平主席致第三屆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暨首屆世界漢學家大會賀信引發與會人士共鳴》,“學習強國”學習平台,2023年7月4日。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