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堅持自信自立:自強厚德的品格——“六個必須堅持”系列解讀之二
2023-07-16“學習強國”學習平台

作者:秦芳

自信自立,是對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和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獨立自主精神的繼承和發揚。“群經之首”《周易》承載著“大道之源”,開篇就講乾坤之道給予人們德能修養的啟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源於自信,厚德便是自立。中華民族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發現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明了人的潛能與天地一樣無窮無盡,對於創造美好生活充滿信心;同時師法自然不斷掌握規律,培養起方方面面的能力、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以文字典籍記錄流傳、指導實踐,進而實現5000年文明發展綿延不斷,也打造出中華民族自強厚德的品格。近代以來,面對民族危難,一些仁人志士把傳統的自強不息精神和世界上的一些先進理念相結合,提出了“自強”“自立”“獨立”“自治”等號召。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百年奮鬥的歷程中,充分發揮自強厚德品格,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自信自立的新姿態昂首走在強國之路上,使中國再次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一、自強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野中,人的本體並非個體的形態,而是與萬物一體。《莊子·齊物論》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是與天地同時出現的,而不是被創造出來的,還與天地一樣具有創造萬物的乾坤之德。人雖然被劃入動物界,但不同於其他生物,是“天地之性最貴者”(漢·許慎《說文解字》),能夠認識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離婁》),這“幾希”之處就是人能覺悟“天命之謂性”(《中庸》),與天地並列為“三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天道就是乾道,是天體運行的內在能量,而自強是人自身發展的內在原因。天體運轉不息,為萬物帶來了四時變化的氣候,激發萬物復蘇、成長、壯大;君子依靠理想信念成就自身力量,進而以自身力量不止息地不斷發展。

人的自強包括三個方面:初生的自強,成長的自強,和德性的自強。首先,人初生而強。上千億的精子中只有一個可以成功與卵子結合,胎兒在孕育的過程中處於狹小空間,僅靠臍帶供給營養,母體飲食冷暖都會給柔嫩的機體帶來極大的刺激,如此忍受十月之久,出生時還要受到極大的壓迫,所以說能夠順利出生的人本來都是強者,這是生機自然的強健。其次,一個人不斷地成長、成熟,都是依靠自身不斷的新陳代謝來完成,每七八年全身細胞就會更新一遍,甚至可以說,人每天都是新的,這是自身成長發展的頑強。更重要的是,人能夠在道德學問上有自我激勵、努力學習、不斷改過得以開發自身德能的志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強,也就是德性的“自勝者強”(《道德經》)。人的乾德有“元、亨、利、貞”四種能力,其中“元者善之長也”,元是長養百善的動機;“亨者嘉之會也”,亨是會集眾美的通達;“利者義之和也”,利是和諧物宜的公義;“貞者事之幹也”,貞是幹濟事業的堅守。元善、亨嘉、利義、貞幹內含於人之乾德,所以“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人啟用自身乾德,自然會仁愛萬物、自尊樹範,彙集嘉美、配合禮節,利益萬物、和合眾義,堅貞有守、幹濟事業,像天那樣廣包萬物、護佑四方、調理時序、開啟生機。初生、成長和德性三方面的自強構成了“自強”的主要內容,令人類擁有像天一樣護佑萬物的心胸和能力。

自強首先在立志。習近平15歲便去延安插隊,在那裡7年磨煉出了一顆親近群眾的赤子之心。剛到梁家河村,京城的孩子難免感到不適應、不自在。他曾說:“離開京城,投入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周圍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僅15歲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獨。”①但是在家人的勸導下,他開始轉變思想,主動跟群眾打成一片,幾年裡過了跳蚤、飲食、勞動和思想“四大關”,從懵懂少年成長為“要為人民做實事”的有志青年。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自強是不可停歇的,君子每天從早到晚都隨著天時為大眾服務,從不止息,到了晚上會更加警惕自己,不敢懈怠懶散,這樣才能不斷提升道德和能力,在各種事務中避免過失。少年習近平吃苦耐勞,漸漸融入農村生活。種地、拉煤、打壩、挑糞,在冰雪剛剛融化的時候站在冰水裡幹活,一年到頭都是勞動。遇到颳風下雨的天氣就在窯洞裡鍘草,晚上有時看牲口,有時還要出去放羊。在鄉親們看來,習近平吃苦耐勞,一點沒有書生氣,大家都願跟他接近。他也慢慢融入群眾,群眾見他有所轉變,對他的態度也好起來,去他那串門的人漸漸多了,他的屋子也慢慢變成了活動中心,每天晚上都有絡繹不絕的老老少少。習近平就給他們說書,講古今中外的故事。群眾都願意聽城裡人侃大山,講他們沒聽過的事情,就連支部書記也越來越願意找他商量事情了。勞動之外就是讀書,習近平愛看書的習慣也令鄉親們津津樂道,常說他剛下鄉時就帶了一箱子書,經常在煤油燈下讀“磚頭一樣厚的書”。艱苦的生活滋養了他對待群眾的赤子之心。他說:“我生活在他們中間,勞作在他們中間,已經不分彼此,他們對我坦誠相待,讓我做赤腳醫生,做記工員、農技員。我所記得的,是他們曾經無私地幫助過我,保護過我,特別是以他們淳厚樸實的品質影響著我,薰陶著我的心靈。”②

“君子進德修業。”自強要在德行能力上不斷提升,君子以德為本,先建立正確的思想指導、行動原則,再成就事業。知青習近平積極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支先進的隊伍,嚮往接受黨性錘煉,但因為當時的家庭背景,他連續寫了10份入黨申請書才如願入黨,因為得到了群眾的信任,他很快當選為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這位年輕的支書其實早就惦記著一件事:梁家河村拉煤費力又費事,怎麼辦?正巧在報紙上看到四川綿陽一些農村用沼氣池照明、做飯,於是他自費考察學習,回去後花了幾個月時間建成了第一口沼氣池。隨後又帶領社員建成十幾口沼氣池,基本解決了做飯、照明問題。還組織村裡成立鐵業社,不僅能保證農具的自給自足,還可以出售,增加集體收入;他還把北京獎勵給知青的福利換成農用工具分給鄉親們。這段經歷讓習近平與老百姓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他要離開梁家河村去上大學的時候,家家戶戶都為他送行,送了10多裡還不捨得回。帶著群眾的支持,帶著對鄉親們的牽掛,習近平走上求學路,走上實現“中國夢”的道路。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自強是敢於歷練,在不同層次的實踐中,以自身德能為廣大人民辦好事,實現“大人”的作用,“與天地合其德”。習近平始終堅守“為人民辦事”的信念。大學畢業後,習近平被分配到國務院辦公廳,擔任當時國防部部長耿飈的秘書,他踏實、好學,培養起領導幹部的基本素質。1982年,習近平秉持“深入基層不放鬆,立根原在群眾中”的理念去了河北省正定縣任縣委副書記。在那裡,他依靠熟悉當地風土人情的作家賈大山了解社情民意,並推舉其出任縣文化局局長,把文化系統治理得井井有條;為吸引人才來正定發展,他到各地“三顧茅廬”,邀請武寶信將科研專案落戶正定創收30多萬,說服邱斌昌夫婦挽救瀕臨倒閉的縣油嘴油泵廠,等等。1983年,正定工農業總產值為27781萬元,比1981年增長34%。接下來在福建的18年裡,習近平訪貧問苦,走遍了閩東九個縣,集中思考脫貧問題;面對福州發展落後於其他城市的現實,主導推出了“3820”工程;在甯德幹部違規占地蓋房問題上,為了300萬人民群眾的利益,不惜得罪幾千戶幹部。③從浙江到上海,習近平也始終為民生奔走疏通、真心實幹,2007年浙江省民情民意調查資料顯示群眾對於十個方面實事的滿意度達88.8%。④到中央工作後,他的足跡更是踏遍31個省區市。“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習近平守護著初心,從地方到中央,從基層到高層,始終不變初心,開創了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局面。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自強不只一身強,而是以一身為起點,進而帶動一地、一國,以至天下全體,成為引領世界發展的力量。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日益提升,我們在世界上越來越有話語權,也越來越多地表達關照人類發展的主張。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演講時說:“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第一次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十年來我們一直在將理念轉化為現實。擔任國家主席後,第一站出訪俄羅斯,加深戰略合作的相互支援,加速兩國貿易合作;第二站出訪非洲,為發展中國家的相互合作打牢基礎;第三站出訪拉美,與16個國家元首舉行圓桌會議,加深了彼此友誼;接著建立中美兩國新型大國關係,確保不衝突、不對抗,實現合作共贏的高層次境界,等等。在這一過程中,習近平不斷了解五大洲不同文明,力求於各民族不同的歷史文化中尋求人性共同的追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十年來,我們扎扎實實落實這一理念——面對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國發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全球緊急人道主義行動,同1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分享疫情防控和診療方案,向34個國家派出38支醫療專家組,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超過22億劑疫苗,堅定不移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2023年1月11日,埃塞俄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南郊,五星紅旗和非盟會旗迎風飄展,中國援非盟非洲疾控中心總部(一期)項目竣工儀式在這裡舉行;土耳其、敘利亞發生強烈地震後,中國政府第一時間向土、敘兩國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派出救援人員21批次、308人次,提供土方急需的救災物資,加快落實對敘利亞的糧食援助專案⑤……正如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所說:“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裡,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十年來,國際局勢不論如何風雲變幻,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始終沒有褪色,而是影響力、感召力愈發凸顯,為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凝聚廣泛國際共識,注入強大信心、勇氣和力量。正所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偉大志願所帶動的變化力量是無窮的,不僅實現自身完善,必將引領帶動全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一起向未來,實現世界和平發展。

二、厚德載物的力量——“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坤》)地道就是坤道,是造就萬物成形的資源,而厚德是人在生產生活中不斷培養起來的情感與能力。大地深厚無比,所以能夠承載萬物、長養萬物;人也因為深厚的積累而成就各方面能力,進而實現理想。

人的厚德同樣包括三個方面:度量的寬厚,擔當的重厚和謙卑的忠厚。首先,一個人天然的度量可以從嬰兒身上看出。“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道德經》),嬰兒天真無邪,對待一切人事都是張開雙手,全身心地接納,回饋的都是笑容,沒有好惡的區別對待。這就說明人本來的心胸可以容納一切,這是寬厚的度量。其次,人肩平、體正、四肢靈活,生就一副荷擔的骨骼。孩童樂於模仿,看到父母勞動,馬上就會學習,當被交代做些家務或學校工作的時候,總是積極踴躍、自告奮勇,沒有懈怠、推辭,這都是擔當的表現。隨著人的成長,憑藉這樣的態度,擔當的能力可以無限提高,任何複雜、困難的工作都可以承擔,所以說人的擔當是重厚的。更重要的厚德是謙卑,“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周易·繫辭》),勤勞而不自誇、有功績而不以為是自己的功勞。就像舜帝讚歎大禹:“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尚書》)大禹踏遍九州平治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功勞相當大,仍然“推善讓人”,把功勞推給他人,胸懷就像江海處於百川之下那樣有容乃大,像大地一樣厚重,寵辱不驚、卑己尊人。“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尊敬他人所以內心正直,秉持正義所以行為規矩,內直外方都是坤德的啟用,像大地那樣含容萬有、順時而動、無私無求、長養萬物。所以,寬厚、重厚和忠厚三方面的承載品質,使人類擁有了像大地一般成就萬事的涵養和耐力。

習近平出任正定縣委書記時,待正定如第二故鄉,熱愛家鄉的水土人文、尊重先輩的奉獻精神、承擔起家業振興的歷史使命。他在《知之深 愛之切》的序言裡真摯地說:

一個熱愛中華大地的人,他一定會愛她的每一條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頁光輝的歷史。這裡,我想向我的青年朋友們談談我的第二故鄉——正定。

正定,地處華北平原中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

正定還是一座文化古城。

正定這塊土地哺育過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文韜武略,彪炳史冊。

正定人有這樣的家鄉是值得自豪的,我和許多外地來到這裡的人把正定引以為自己的第二故鄉,也由衷地產生了這種自豪感。

正定第一批党的工作者為了家鄉和祖國的自由解放事業,前赴後繼,一僕百起,他們是正定人民的優秀兒女,家鄉的土地浸透了這些愛國志士的熱血。

振興中華最終還要落實到她的每一寸土地。正定振興的重任已經歷史地落在我們正定青年的肩上。清代思想家顧炎武提出了一個千古名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正定青年又加上一句“振興正定,青年當先”!

如果沒有對於國家的深厚真情,習近平不會去了解正定的自然、人文和歷史,不會把別人的家鄉當作自己的家鄉,更不會把正定的歷史責任承擔在自己肩上。

“寬厚而愛人”(漢·司馬遷《史記》),厚德就是由心中深厚的情感產生出對他人自然而然的愛心。習近平的厚德體現在他對正定人民的熱愛中。他熱愛正定的老前輩,認為“老幹部是党的寶貴財富”,囑咐各級黨組織妥善安排、照顧老幹部,在中央《關於建立老幹部退休制度的決定》的精神指導下,組織縣委每年進行老幹部工作的檢查,堅持老幹部走訪制,將黨的關懷和溫暖送到老幹部心裡;他熱愛正定的青年人,了解他們的優點和長處,針對他們心有餘而力不足、盲目自卑、講究實惠、所謂“看破紅塵”和盲目崇洋等問題,指導他們學習《鄧小平文選》,幫助他們樹立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堅定信念,鼓勵他們發奮學習、立志成才,督促他們立足本職工作、為振興正定增磚添瓦,激勵他們做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帶頭人,大力開展學先進、趕先進、爭先進活動,帶領他們“創振興正定的大業,做奮發有為的新人”;他關心愛護婦女兒童,督促各級婦聯切實維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幫助廣大婦女自尊、自愛、自重、自強,培養兒童健康成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習近平以寬厚大愛,將正定上下人心凝聚在了一起。

“行厚而辭深”(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厚德會通過踏實的行動和深刻的言辭流露出來。習近平身體力行著對於人民的厚愛,言辭樸實卻深入人心。他為正定建設適應四化需要的黨的基層組織,帶領基層班子搞好農村工作,領導正定走“半城郊型”經濟的發展路子,適應形勢改進領導方法,帶頭學習歷史、以史為鑒,調動大家齊唱正定的改革戲,為正定發展創造了無限動力。所以他能夠底氣十足地講:“正定,有一個值得自豪的歷史。正定,將有一個光輝燦爛的未來!”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含萬物而化光。”厚德是一份溫存,看似含情脈脈卻蘊藏堅定的力量,總會穿透一切障礙,展現在人們面前。就像大地愛護萬物,所以順應品類各自特點,提供各種資源,成就四方不同風景。習近平正是以深厚的愛、扎實的行,帶動正定上下的力量,各基層組織領導基層群眾實現正定自身的全面革新。

“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周易·謙》)厚德是公平實現萬物的均衡發展,資源豐富的方面補給資源貧乏的方面,君子在工作中裒取多餘的精力,用於補益少有進展的問題,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習近平任福建甯德地委書記時,不辭勞苦地考察、調研當地貧困狀況,為如何帶領閩東“弱鳥先飛”勞心焦思。他在《擺脫貧困》中說:

毫無疑問,在發展商品經濟的海闊天空裡,目前很貧困的閩東確是一隻“弱鳥”。我六月到閩東上任,七月初至八月初,偕同地區幾位元領導同志,走了閩東九個縣,還順帶走了毗鄰的浙江溫州、蒼南、樂清等地。大家邊走邊調查、思考、研究,思緒始終集中在一個問題上:在“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發展商品生產經濟的態勢下,閩東這只“弱鳥”可否先飛,如何先飛?

閩東當時交通閉塞,資訊短缺,屬於小農經濟,發展商品經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習近平同志認為經濟貧困但觀念不能貧困,從商品經濟建設觀念入手,引導各縣五套班子一起“經濟大合唱”。他在中央強調全國重視農業的時候抓住了寧德地區發展的新機遇,制定了“以發展農業為主,充分開發山海資源”的發展戰略;在閩東經濟建設問題上抓住一個“農”字,形成了“以工補農和以工促農”的“大農業”思路;在現實選擇如何制定和實施產業政策時,實事求是地作出五點指示,一是立足“大農業”的區情,二是依據各區情況量力而行,三是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四是自力更生、自我平衡,五是科學地選擇主導產業;在閩東發展的幾年後預見性地提出“鄉鎮企業面臨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時期”,並分析原因,提出對策;還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進行疏導,否定“農民大量進城”的設想,提出“就地消化”“制宜轉移”和“兼業經營”的方案。

“勞謙君子,萬民服也。”厚德是堅持不懈,任勞任怨,以擔當贏得人民的信服。擺脫長期的貧困狀態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習近平在近兩年時間的任期裡,曾帶領班子“四下基層”,踏踏實實地考察問題,提出合理可行的設想和方案,用行動帶領群眾擺脫貧困意識。當時福建省委書記項南說:“最近我又到寧德地區看了幾個縣,看到那裡的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經濟發展大有起色,地委領導班子精神飽滿,令人十分高興。”習近平身上“勞謙匪懈”的品質深入人心,終於化成群眾無形的動力。

“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周易·觀》)厚德是不僅注重物質生產,更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移風易俗。就像自然界的信使風,會將春天的氣流吹拂到各處,萬物隨之復蘇,而古聖先王重視道德教化,將天道秩序轉化為人類社會的倫常道德。習近平在浙江任省委書記時,不負中央提出的“努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繼續走在前列”的殷切希望,結合浙江實際孜孜以求,提出“只有幹在實處,才能走在前列”⑥的戰略部署:

在準確把握中央精神和廣泛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與浙江省委“一班人”堅持繼承與創新的統一,中央精神與浙江實際的統一,為推進浙江經濟社會的新發展,先後作出了一系列決策部署。省委的戰略部署緊緊圍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党的建設等方面來展開。

2003年7月,在浙江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我們圍繞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緊密聯繫浙江的優勢和特點,作出了“發揮八個方面的優勢”“推進八個方面的舉措”的決策部署。

2004年5月,在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上,我們通過深入學習、深刻領會和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和基本要求,針對新的發展階段浙江面臨的新形勢、出現的新情況和需要解決的新問題,作出了全面建設“平安浙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決策部署。

2005年7月,在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上,我們圍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著眼於不斷增強浙江的文化軟實力,在認真總結推進文化大省建設經驗和啟發的基礎上進一步作出了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決策部署。

2006年4月,在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上,我們圍繞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進一步完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佈局,作出了建設“法治浙江”的決策部署。

党的建設貫穿於浙江各項建設之中,並為之提供根本保證。

浙江一直是經濟大省,每年GDP始終保持在全國前列。“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牧民》),浙江地區群眾更多重視物質品質和精神文化享受。在浙江經濟建設方面,習近平追求全面可持續發展,認為浙江經濟是“老祖宗”經濟、“老天爺”經濟、“老百姓”經濟,鼓勵浙商要爭做優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打造“綠色浙江”生態省,為經濟建設注入濃濃的人文關懷和歷史感;在社會建設方面,強調“崇尚和諧,企盼穩定,追求政通人和、安居樂業的平安社會,這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平安浙江”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一省安定與國家安泰緊密結合,責任感重大;在文化建設方面,保持文化大省的自信心,重視弘揚“浙江精神”的同時,也重視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更為浙江打開胸懷、指引遠大理想。經濟建設是物質基礎,社會建設是環境保障,而精神文明是靈魂、是根本,“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只有所有工作依靠高尚的靈魂為指導,才能創造出更多有益於人的新事物,人民才能和睦幸福,政治才能長久安定。

習近平治理浙江,並不只局限於一省的發展,而是透過一省看到國家發展的需要。2006年6月10日,他在“文化遺產日”調研時說:

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是每個人的事。只有我們每個人都關心和愛惜前人給我們留下的這些財富,我們民族的精神和獨特的審美情趣、獨特的傳統氣質,才能傳承下去。今天是我國首個“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日”的設立凸顯出文化遺產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們要借此機會,組織開展一系列宣傳活動,利用各種管道宣傳文化遺產保護,通過展示、演出和媒體等各種載體向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進行文化遺產的保護宣傳和教育,宣導珍愛文化遺產的文明之風,增強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努力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進而更好地熟悉中華歷史,傳承中華文明,弘揚中華文化,不斷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愛自己,才會愛他人;熱愛自己家鄉的文化,才會熱愛祖國的文明;懂得珍惜自己民族的傳統,才懂得尊重所有民族的傳統。習近平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依靠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地傳承至今,憑藉著強大的和合力量融合了多個民族,實現了既有多元文化共存共榮,又有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的文明形態。這樣的傳統造就了上下五千年的聖賢君子,為著中華民族的繁榮赴湯蹈火、前仆後繼,更向著“天下為公”的共產主義事業不斷邁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文化的繼承弘揚將是全人類的福音。正是具備“家國一體”“天下一家”的體認,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5月接受多國媒體採訪時底氣十足地向全世界宣佈“中國夢”:“我們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僅致力於中國自身發展,也強調對世界的責任和貢獻;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實現中國夢給世界帶來的是和平,不是動盪;是機遇,不是威脅。”

習近平主席之所以能得人心,成就廣大事業,正是因為初心純正、廣包天下,厚德無私、只為利他而已。“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周易·繫辭》)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走的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是一條效法“天地養萬物”的聖賢之路,其“廣大配天地”,能夠凝聚天下人心、凝聚世界力量,成為人類持續發展的明燈。

三、文化和合的境界——“和羹之美,在於合異”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時指出:“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衝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自強使中華民族始終自信,而厚德使中華民族始終自立,這種自信自立在文化融合方面體現得最為充分,因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基因,只有足夠強大才有勇氣接納其他文化的融入。

中華民族歷史上較早的文化和合事件發生在東漢時期。西元76年,東漢明帝遣使蔡愔、秦景等十餘人前往西邊的天竺國尋訪佛法。一行人途經三十六個國家來到大月氏(音dà ròu zhī)國,遇到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僧人,漢臣於是宴請二僧,用白馬載著佛像和經典,一同回到漢朝。第二年,明帝建立了白馬寺,請二僧講解佛經,並進行梵文佛經的漢譯工作。要知道漢朝與西域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這種不同尤其體現在對待文化教育方面。佛教起源於印度,是一種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教人覺悟宇宙人生真相、離苦得樂,是一種境界很高的智慧學問。佛教僧人修行遵循出家托缽的苦行制度,“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沒有固定的居住地和教學場所。而中國自古以來有著尊師重教的傳統,任何文化的傳播者對於我們來說都是老師,對待老師的態度首先要尊重,要拜師求教,所以漢明帝特地建造寺廟,為兩位法師提供道場。寺廟的建制與皇宮一樣,只是去掉了所有的文飾,這樣既表示無比尊重,也為出家人保持了清淨的修行環境。而且這座寺廟取名為“白馬”,來紀念當時白馬馱經的功勞。我們對自己的文化自信、尊重,就會對別人的文化有同樣的尊重,甚至對付出勞動的馬匹的功勞也念念不忘,漢朝“尊師重教”的風範可見一斑。

在漢朝官方正式引入佛教後的數百年間,天竺西域與中原兩地傳經、弘法的高僧絡繹不絕,促進了中國本土文化的不斷提高和升級,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後來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帶來深刻影響和促進,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

東晉南北朝時期,社會陷入戰亂和分裂,社會矛盾、民族矛盾越發尖銳。一方面老百姓需要慰藉心靈的思想資源,另一方面統治階層需要治理社會問題的理論,於是紛紛求諸佛教教義。同時,隨著佛教經典的大量翻譯、普及,世人對佛教義理的理解越來越深刻,佛教也在慢慢吸收儒、道等本土思想,逐漸中國化、本土化。東晉著名的高僧鳩摩羅什出生於西域龜茲(qiū cí)國,自幼天資非凡,遍訪名師大德,學習非常精進,而且博聞強記。太元八年(西元384年),後涼太祖呂光接他來到甘肅涼州後,弘揚佛法十七年,他既通曉梵語又諳熟漢文,所以翻譯的佛經就像漢人自己的經典,沒有晦澀難懂的語句。像鳩摩羅什這樣的高僧大德還有很多,他們經手翻譯的佛經,充分發揮了漢文字既精深簡潔,又辭藻華麗的優勢,所以佛經翻譯成漢文後,其修學境界、思想內涵、文學價值遠遠超出梵文原本,以至於梵文佛經漸漸被漢本替代。

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逐漸形成推動社會發展的合力。唐朝以儒、釋、道三教並舉,增強了政治的開放性,進一步促進了當時社會經濟和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隨後的中國與世界許多國家的文化交流越發頻繁。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著一幅很有意思的畫,是明朝第八任皇帝成化帝朱見深繪製的《一團和氣圖》。這幅畫粗看似一笑面彌勒盤腿而坐,體態渾圓,細看卻是三人合一。左為一著道冠的老者,右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執經卷一端,團膝相接,相對微笑,第三人則手搭兩人肩上,露出光光的頭頂,手撚佛珠,是佛教中人。作品構思絕妙,人物造型詼諧,用圖像的形式揭示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主題思想。⑦同時還有一首《禦制一團和氣圖贊》,其中有一句“和以召和,明良其類”,萬物之間都沒有不可以化解的矛盾,更何況同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有明理之人促和,世界就能夠長久太平。寥寥幾筆,已經足見明代國家層面對於不同文化的博大包容與和合認知。⑧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內的鐘樓附近豎起了一塊《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碑上有一幅《混元三教九流圖》,作者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九世孫朱載堉,他沿襲成化帝“三教合一”思想,繪製了這幅畫。畫面由三個同心圓組成,寓意深刻。其中,最外是一個大圓,表示太極,即宇宙的初始,萬物的本體。中間是三教聖人組成的中圓,寓意是三教一體。還有一個小圓,是三人手中捧著的卷軸,由九股清流組成,代表著九流學派。整幅畫意味著宇宙大化、原始反終,三教九流、諸子百家本來渾然一體、圓融無二。《混元三教九流圖贊》就明確地表達出這一思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在於中華民族擁有天地般廣闊的胸懷,採納世界上所有文明的優秀資源,進而融為一體,不分彼此;同時又在不同時期、應對不同時代問題,選取百家之長。如同一個大中藥鋪,各種藥材一應俱全,滄海不捐細流;又如同一棵古樹,根基深深紮入土地,主幹粗壯,枝葉花果能夠隨著時節因緣不斷更替生長,永遠充滿生機活力。正因如此,中華民族才能在朝代更替之時,湧現出仁人志士搖旗呐喊、力挽狂瀾,始終延續不斷;在近代面臨滅種絕亡之際,又有中國共產黨人勇立潮頭,選擇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抵擋外敵侵略、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2023年3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發表主旨講話時說:“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我願提出全球文明倡議。”中華文明的境界在於和合世界文化,實現全球文明,既凝聚為人類精神文明的共同財富,更讓每一種文化都散發各自的光芒。

【作者系山東建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形勢與政策教研室副主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講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及思想理念研究》(23ZDA016)核心成員】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我是黃土地的兒子》,《全國新書目》,2002年第12期,第26頁。

②田亮,王肖瀟:《青年習近平》,《環球人物》,2014年第12期,第24—35頁。

③鐘堅:《習近平福建18年》,《報刊薈萃》,2016年第2期,第4—6頁。

④鐘聞,謝方文:《從浙江到上海,習近平始終追求民生實績》,《第一財經日報》,2007年,第5期,24A04版。

⑤記者劉華等:《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寫在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十周年之際》,“學習強國”學習平台,2023年3月23日。

⑥習近平:《幹在實處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4年。

⑦聂卉:《朱見深一團和氣圖軸》,故宮博物院網,故00005022。

⑧聂菲璘:《〈聖學根之根〉心得彙報》,群書治要學習網,2019年9月11日。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