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六合同風 四海一家
2020-06-12學習時報

“六合同風”出自《漢書·王貢兩龔鮑傳》“《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這是西漢賢臣王吉在上疏漢宣帝時所言,他認為《春秋》推崇周天子君臨天下的大一統局面,是因為周朝在尊重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的前提下,在全國推行統一的教化,實現了全國上下政令貫通劃一。

關於“六合”,《莊子·齊物論》中言“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成玄英疏:“六合”為“天地四方”。“六合同風”意指通過推行教化,使天下之民形成共同的觀念,都能夠懂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在中國歷史上,聖明的君王往往以“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為原則,推行教化,以實現“至治之世”,開創大一統的盛世局面。

如何實現“六合同風”?儒家經典《禮記·王制》中講:“司徒修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德;齊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養耆老以致孝,恤孤獨以逮不足;上賢以崇德,簡不肖以絀惡。”

古時候司徒作為執掌民事、邦教的官員,通過讓民眾修習“六禮”(冠、婚、喪、祭、鄉飲酒和鄉射禮)來節制民性,明辨“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來提高民眾的道德修養;通過整齊“八政”(飲食、衣服、事為、異別、度、量、數、制)來防止奢侈浪費,推行道德教化來使社會上的風尚、禮節、習慣一致;通過贍養老人施行孝道促進社會上形成孝順的風氣,救濟孤獨來避免這部分人被社會遺棄;通過推崇賢者來發揚高尚的品德,去除品行不好的人來警示人們要改正錯誤。簡而言之,實現“六合同風”就是要使天下禮儀、教化、政事相統一。

“四海一家”出自《荀子·議兵》“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意思是說“四海之內如同一家,凡是交通能到達的地方,沒有誰不服從”。《尚書》上說:“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於家邦,終於四海。”確立仁愛之心應該從對親人的感情為開端來培養,最終達至愛天下人。《論語·學而》中講:“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孝悌之心是為人之本。因為一個擁有孝悌之心的人,往往在家裏能夠做到孝順父母,愛護兄弟姐妹,到外面能夠通過推己及人,進而愛護他人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就能夠做到《論語》上講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當通過教化把每個人的孝悌之心、仁愛之心培養起來,自然能夠使得全國上下其樂融融,四海自是一家,這就是孟子所說的“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追求的“四海一家”的理想社會。

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局面與“六合同風,四海一家”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秦國通過改革實現富國強兵,以武力統一天下,實現了“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西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建議,把孔子用以教授生徒的“六經”作為正統思想,在全國推行儒家文化,建立太學,講授儒家經典。在此基礎上,漢武帝成功實現了大一統,西漢王朝延續了幾百年的統治。隋朝文帝結束了持續數百年的分裂局面,統一了中國,並依靠儒家文化,實行以禮治國。他還施行招撫政策,被內附部族首領尊稱為“聖人可汗”。

唐朝時期,唐太宗盛讚孔子“以大聖之德,天縱多能,王道藉以裁成,人倫資其教義”,在全國提倡儒學。他還提出了“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的思想,被四夷諸部首領尊稱為“天可汗”。元朝時期,忽必烈取儒家經典《易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的“元”字,改國號為“大元”,建立元朝。他通過推行“漢法”,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民族矛盾,促進了民族融合。

明朝時期,統治者推崇“華夷一家”,明太祖朱元璋向天下宣稱“四海之內,皆為赤子,所以廣一視同仁之心。朕君主華夷,撫禦之道,遠邇無間”。他大力推行儒家思想,尤其注重道德教化。

清朝時期,順治帝遵奉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康熙帝崇儒重道,頒佈《聖諭十六條》,提倡“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歷代王朝實現大一統的強盛局面,與統治者強化以儒治國,宣導“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儒家文化是分不開的,這也為中華民族始終具有驚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程麗君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