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第11集《奢靡之害》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目录
视频文字
第11集《奢靡之害》
2017-05-17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学习《群书治要》里面讲的奢靡之害。在《群书治要·汉书》中记载,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在这里,他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自周成王、周康王的盛世以来,我们知道成康盛世是“刑措四十年而不用”。就是这个刑罚搁置了四十年都没有使用,“囹圄空虚”,囹圄就是监狱的意思,监狱里没有犯人,他达到了这样的治理效果。从成康盛世到当时的汉代,将近有一千年了,想使国家得到治理的人大有人在。哪一个领导者不希望国家得到治理,社会和谐呢?但是事实上,这个太平盛世却没有再出现,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给我们回答了:“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就是因为废弃了治国的常理、常法。这个法度,古人所讲的是指恒常不变的礼法。这种恒常不变的礼法,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也就是不再讲“仁、义、礼、智、信”了,也不再讲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了。也不再讲“八德”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也不讲“四维”了,礼义廉耻。把这些治国的常理、常法都废弃了,而凭着自己的私心,自己的喜好来治理国家。奢侈盛行而仁义被废弃了。因为人的私欲升起来,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必然会过上奢侈浪费的生活。而一旦一个人奢侈浪费了,他就会不惜盘剥人民的血汗。也不可能对百姓有仁爱之心。所以“奢侈行而仁义废”这就是国家不能够再恢复到太平盛世的重要原因。

这句话,我们可以用历史上的一些经验来证明。比如说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的盛世。而这些盛世的出现,无一例外的都是因为皇帝他有这种认识,所以能够厉行节俭,反对奢靡。这就是《老子》上所说的“我无欲,而民自朴”。特别是作为领导者的、在位者的最高的天子,他没有过多的欲求,民风就自然而然的会归于淳朴。

唐太宗能够创建贞观盛世,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在《贞观政要·论俭约》中记载,唐太宗在贞观元年的时候,对侍臣说:“自古以来,帝王凡是要大兴土木,都必须要顺应民心,从前大禹凿九山,通九江,耗费的人力巨大,但是老百姓却没有人抱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所作所为是民心所向,反映了百姓的意愿。但是秦始皇营建宫室的时候,人们都反对,为什么呢?因为秦始皇他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违背了民心的原因。朕现在想建造一座宫殿,材木都已经准备好了,但是想想秦始皇的教训,就决定不再兴建了。古人曾说:‘不要做无益的事情而损害了有益的事情。见不到引起贪心的东西,心就不会被扰乱,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如果人见到那些诱人之物,他的心就容易被污染’”。比如说看到那些精雕细镂的器物,珠宝玉器、服装玩物等等,如果纵情享受,灭亡的日子就立刻会到来。所以太宗要求自王公以下,凡是宅第、车服、婚丧嫁娶等等,如果用度超过了规定而过于奢华,都要一律禁止。

从此以后二十多年,社会风俗崇尚简朴,衣服没有锦绣,国家也出现了物质富饶的局面。没有出现百姓挨饿受冻的情况。

到了贞观二年,又有公卿上奏皇帝,说:“依照礼,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可以居住在建在高台上的楼榭,现在暑天还没有退,秋季的连绵大雨刚刚开始,皇宫低下潮湿。所以请陛下营建一座楼阁来居住”。太宗说:“朕是有气力衰竭的毛病,不适宜居住在低下潮湿的地方,但是如果同意了你们的请求,浪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从前汉文帝想建一座露台,但是想想要花费相当于十户百姓的费用,他就放弃了这个念头。而朕的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耗费的财物却要超过他,难道这是作为民之父母的国君之道吗?”所以尽管公卿再三上书奏请此事,但是唐太宗终究都没有答应。由此可见,太宗皇帝通过学习《群书治要》,确实把《群书治要》的历史教训应用到了治国理政之中,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能损害百姓的利益,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样才创下了“贞观盛世”。

现在全国上下也都在反对奢靡之风,这就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对于奢靡之害有深刻的认识。在《礼记》上就有这样一句话:“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意思是说:如果这个国家奢侈之风盛行,就要教导人们崇尚节俭,要示之以“俭”,相反如果这个国家太过俭朴了,就要示之以“礼”。也就是说要让大家都懂得礼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分的节俭也是不符合礼的。特别是当客人外宾来访的时候,我们平时自己可以用的很节俭,但是招待客人就要符合礼的规定。如果太过节俭,会让人家不舒服。太过节俭也是会有失礼之处。所以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这里面强调,礼的本质是表示恭敬,与其搞得太奢华太浪费宁愿节俭。这些告诉我们节俭是礼的根本。什么事情都要适度。

 习总书记上任之后,就提出了中央的八项规定,这就是示之以俭的表率。而且还从自己开始身体力行,为社会大众做出了一个节俭的榜样,来引导社会不要去尽情地攀比。为什么不能够过分地攀比,过着奢靡浪费的生活呢?古人说:暴殄天物,则必招天谴;好蠹民财,则必招民怨;纵欲败度,殃祸立至。

我们在历史上也看到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说在明代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张牧之,他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对国家有功勋的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到他的时候,拥有的资产不计其数。但是他没有学习圣贤教诲,他过着奢华放纵的生活,就是连王侯都比他不上。他奢华到什么程度呢?他们家有一个聚景园,春天的时候,牡丹花一开,用各种奇异的景观,构成了一个五亩大的棚子,用彩丝做绳,聚集了姬妾一百余人来歌舞饮酒,并且美其名曰为“百花同春会”。每唱一首歌,就赠给绢两匹。有一个客人看了之后,有点过意不去了,就劝告他,过去寇莱公身为宰相,让歌姬陪酒,只赠绫一匹。有识之士还讥讽他奢侈,为他做了一首诗,“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哪知织女机窗下,几度投梭始得成”。意思是说,有人唱一首歌,你就赠给她一束绫,被赠的这个人还觉得赠得太轻了。但是有谁知道,这一匹绫是织女在织窗下拨动了多少次梭子才把它织成的,寇莱公听了这首诗之后就很后悔。而明公您的爵位比不上寇公,用度不应该太过分了。结果张牧之听了之后就大笑,他说:“莱公他是个穷酸汉,他哪里能和我比”。他这种傲慢,好的建言他根本听不下去。

到了冬天的时候,他剪彩绸为花。就是用彩色的绸子剪成花挂在树枝上,旧了之后就把它换下来再换成新的。结果每一年彩绸的费用都不可胜计。但是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没过几年,张牧之就死了,中国人有一句话叫“禄尽人亡”。什么意思呢,他告诉我们,提醒我们人一生的用度、福分都是有限的。你该吃多少粮食,都是有定数的。你该花费多少,也都是一定的。你把这个东西用尽了,你自己的寿命也就没有了,这个叫“禄尽人亡”。像这样活生生的例子,在历史上有很多很多。我们再举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比如说蔡京,他在执掌国政的时候,饮食用度非常地奢侈,他用人乳喂猪,用芝麻喂鹅鸭,用绿豆喂牛羊,还经常用珍珠八宝煎汤做菜,煮沸之后,用过几次就把它扔掉了,再换新的。每一次宴请客人,一盘菜就值中等人家一家之产。你看多奢侈,但是蔡京还嫌不够美味,他还是不满足,觉得没什么可吃的。结果上行而下效,他有一个家人叫翟谦,士大夫们都称他为云峰先生,也一样浪费无度,与蔡京差不多。有一次他在年底宴请朝臣,客人约有五百人,结果厨师进上汤来,有一个客人就随便说了一句,他说鸭舌做汤既鲜美又补养。结果翟谦就看了看左右,微微示意了一下,他的下人马上就心领神会了。过了没多久,就为每一位都端上来一碗鸭舌汤,每一个碗里都有三只鸭舌,客人看了之后都惊叹不止。和翟谦关系比较好的人就戏言说:“这还不够,能再添一些吗”?翟谦马上就回答说:“既然有心请客,还怕大肚汉吗”?于是又派人赶快地添上,每一个人又添了一碗鸭舌汤。

这个时候,那些有良心、有善心、有同情心的客人都不忍心再吃了,就放下了筷子。翟谦这一次请客,因为客人的随便一句话,杀伤了三千多只的生灵。后来蔡京被贬斥流放,翟谦的家产也全被充公。金人骚扰汴京之后,翟谦也到了贫无立锥之地的地步。最后怎么样呢?落得个沿街乞讨,饿死在街头的下场。

所以我们现在,虽然是搞市场经济,有很多人先富起来了。但是先富起来,没有学习礼仪,不知道拿钱去救济百姓,把钱用在了奢侈浪费之上。买名牌衣服、名牌轿车、名牌配饰、名牌的化妆品、名牌的手提包,都不知道这个钱该用在哪里好了。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富不过三代,甚至是富不过当代。

我们读了《群书治要》的人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一些人在有钱有势之后,他依然过着很简朴的生活。自己很简朴,但是拿着钱去兴办教育,去救济贫穷的人。比如说我们早年下南洋的那些华人,他们自己辛辛苦苦创业起家,挣了钱事业有成之后,仍然保持着勤俭的作风,但是对于祖国的建设却慷慨解囊。特别是对于建设学校,能够资助贫穷的孩子上学,他们毫不吝啬。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明礼,他们受过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知道奢侈既对自身不好,给自己招来灾祸,给儿孙带来灾祸,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奢靡之风还会产生怎么样深刻的社会问题呢?这在《群书治要·墨子》上也有所阐述:“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欲无乱,不可得”。富贵的人都铺张浪费,结果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贫困的人却受冻挨饿,这种情况下要保持天下不乱,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说:“君诚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国君如果真想让天下太平,真的是厌恶天下混乱,在生活饮食的节俭上就不能够不审慎了。

在《管子》上,把这个道理论述得更加有逻辑性。在《管子》中说:奢靡之害确实很严重,以前的圣君制造车船,都是为了方便百姓办事而已。而今天君主制造车船就不同以往了,车船的完备坚固轻巧便利全都具备了,却仍然要向百姓横征暴敛。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要用彩色的刺绣装饰车辆,用精雕细刻来装饰舟船,结果怎么样呢?结果这个女子放弃了纺织去学习刺绣,男子放弃了耕种去学习雕刻,所以百姓受冻挨饿。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去作奸犯科。所以违法乱纪的事就越来越多,刑罚就越来越苛刻,刑罚越来越苛刻,国家就会动乱。因为人民有怨气不服。国君真正要想使天下太平,憎恶天下混乱,在制造车船的节俭上就不能不审慎了。这里给我们讲了古代制造车船的奢侈,但是我们细细想来和我们现代人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现代用的是汽车,但是这个汽车的奢侈程度也是越来越厉害,结果怎么样呢?导致了石油浪费,造成了大气的污染。但是人们还在纷纷地追求奢侈。

《管子》还进一步分析说:当一个国家有了奢侈浪费的风气时,他的花费就会非常多,“则用费”,“用费”结果是什么呢?“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一些人已经习惯于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了,因为由奢返俭难,一旦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养成,没有钱花的时候就会很难受,他就会产生奸诈的念头。所以“奸智生”则“邪巧作”,“邪巧”的做法也就出来了。由此可见?这个“奸邪之所生”什么原因呢?生于不足。这个告诉我们,人们之所以会作奸犯科,就是因为他们也希望过上一种奢侈浪费的生活。但是自己的财富又不够多,结果怎么样呢?结果他们就会去作奸犯科。

“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匮不足之所生,生于侈”。奸邪的行为之所以产生,都是因为有人匮乏不足,而匮乏不足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些人过上了奢靡浪费的生活。所以要从根本上杜绝奸邪欺诈的行为,就要从提倡节俭,遏制奢靡之风开始,这是国家和每一个家庭的当务之急。

如何杜绝奢靡之风呢?在《群书治要·后汉书》上也有阐述。在《后汉书》中说:“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今上无去奢之俭,下有纵欲之敝”。意思是说,在上者对在下者的影响,就像风能够把草吹倒一样,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现在在上位者不去奢从俭,在下位者必然会有纵欲之敝。我们看到政府办公大楼是越盖越奢华,老百姓也会起而效仿。他外出打工回到家里,把自己家的房屋也是越盖越高,而且还互相攀比。你们家盖两层楼,我们家就得盖三层楼,不能够比别人低。这样攀比之风就兴起来了。而在城市,房子的装修越来越奢侈,越来越浪费。其实这都是没有文化的表现。但是遗憾的是现在没有文化的人比有文化的人多,所以就成了一股风气。

《史记》上记载: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说明尧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为什么能够垂拱而治呢?他住的房屋非常的简陋,茅草盖的屋顶不加修剪,用栎木也称为柞木,这种木头非常的廉价。用栎木做到椽子也没有砍削,没有过多的装饰,都非常地质朴简陋。历史上的君主一旦出现了奢侈,臣子也都会极力劝谏,因为臣子也都读圣贤书。

在《周语·楚语》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楚灵王建造了章华台,建造得非常奢侈,他和伍举一起登上楼台,就问:“你看这个楼台美不美呀?”伍举怎么回答的呢,伍举回答说:“我听说国君以尊敬任用贤人为美事,以安定人民为乐事,以听从善言为耳聪,以能够招致远方的民众为贤明,还没听说过是以建筑物的高大庄严,彩绘雕刻的考究精致为美的。先君庄王建造匏居台,他的高度仅能观望预示吉凶的天象就够了,大小仅能够容纳宴用的食器和餐具,所用的木材不妨碍城郭守备之所需,所用的经费也不是有府库支出,百姓不会因此耽误农时,官吏不必改变上朝的常规。庄王因此能够平定动乱,战胜敌人,而不被诸侯所憎恶。如今君王您建造这座高台,劳民伤财,致使五谷不丰,官吏烦劳,历时几年才建成,我不知道它究竟美在何处。所谓的美,应是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都没有害处,这才称得上美。如果是看起来美观,但将财钱用尽,还要盘剥百姓应有的利益,使自己富有而使百姓贫穷,怎么能算得了美呢?作为一国之君,要领导百姓并且与百姓共处。如果百姓都瘦了,君主又怎么能独肥呢?先王建造台榭不过是用来讲习军事,观望显示吉凶的天象而已。他的选址绝不占用耕地,建造不浪费钱财,施工不烦扰官吏的事物,时间上不耽误百姓的耕作。建造台榭选择的是贫瘠坚硬不适合耕种的土地,用的是加固城防剩下的木料。官员属吏是在政事之余,才到现场去参与,利用百姓四季的农闲时间来完成。建造台榭是为了利益人民,没有听说是用以穷尽百姓财用的。如果君王认为这楼台美观,把建造楼台视为正事,楚国就危险了。”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群书治要》呢?学习《群书治要》可以使人们建立一种共同的荣辱观和道德观。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是以建造豪华的奢侈的办公大楼为荣,还是以勤俭节约为荣。大家读了《群书治要》之后,就会达成了一致。《群书治要》里面没有太多具体的政策、制度、方法。它讲的就是道理。如果人人都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达成共识,自然而然的知道该怎么做了。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