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第46集《官人无私》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目录
视频文字
第46集《官人无私》
2018-01-22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今天学习《官人无私》。要想得到人才,那就必须公平地对待下属。在《群书治要·昌言》中,说了这样一句话,“王者官人无私,唯贤是亲。勤恤政事,屡省功臣。赏赐期于功劳,刑罚归于罪恶。政平民安,各得其所。则天地将自从我而正矣,休祥将自应我而集矣,恶物将自舍我而亡矣。”意思是说:做君主的人,他授予官职应该摒除私心。为什么要授官呢?是为了把国家治理好,不是为了自私自利。只将贤德与否作为考察官员,提拔官员的重要标准。勤于政事,多次去探望有功劳的人,只对有功劳的人才赏赐;对于那些有罪恶的人,一定要惩罚。这样政治平稳,人民安定,大家各得其所。天地就会因为我,而自然而然地正常,不会有天灾人祸的现象。吉瑞也会因我而汇集,恶的事情也会舍我而去。这些都是因为做领导者的,能够“官人无私唯贤是亲”。

在《新序》上,记载着这样一个典故。晋平公在路过九原的时候,就感叹地说:“这个地方埋葬了我多少的忠臣呢?如果能够使这些人起而复生的话,我应该带着谁回去呢?”叔向一听就说:“那一定是赵武吧。”晋平公说:“你是偏向你的老师才这样说的吧。”叔向怎么说呢?“那就让我谈一谈赵武的为人吧,赵武站立起来的时候,好像都撑不起自己的衣服,说话的时候也不善言谈,好像这个话表达不清楚。但是他所亲自举荐的贫寒之士,竟然有四十六个人。这是因为他没有私心的原因。我因此以为他贤德,并不是偏向自己的老师。”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为官者要公正地对待贤人,公平地进行选拔,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贤德的臣子。

在《韩子》上,也记载着一则故事。说明举荐贤才是根据他的才德,而不是根据他和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来举荐。解狐和刑伯柳他们两个人之间有怨仇,有一天赵简子就问解狐,谁可以做上党的地方官呢?解狐就回答说:“刑伯柳这个人可以胜任。”赵简子很奇怪就问:“这个人不是你的仇敌吗?”解狐回答说:“我听说忠臣举荐贤才,不回避自己的仇人;废黜不贤德的人,也不偏袒自己的亲近。”赵简子一听就非常地称赞,然后就任命刑伯柳为上党的地方官。刑伯柳知道是解狐推荐了他,他就去见解狐表示感谢。解狐怎么说的呢?他说:“举子,公也;怨子,私也;往矣,怨子如异日。”说举荐你是出于公心,因为你能胜任这一个官职。而我怨恨你,是因为我们之间有私仇。你回去吧,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地怨恨你。

《弟子规》上说:“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虽然解狐他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他没有做到“恩欲报,怨欲忘”,但是他的这一点公心,也是非常可贵的。因为我们现在很多人,还做不到这一点。利用自己的职权打击报复,人家有德行、有才能,偏偏去打压他,不去任用他。

在《孔子·家语》中记载着子路来请教孔子的一段话。子路问什么呢?他说贤明的君主治国,首先最应该注重的是什么呢?孔子怎么说的呢?孔子说:“就是要尊重贤德的人,轻贱不贤德的人。”子路就又接着问了:“可是我听说晋国的中行氏,他也尊敬贤德的人,轻贱不贤德之人,为什么他还灭亡了呢?”孔子怎么回答的呢?孔子说:“中行氏虽然尊敬贤德的人,但是却不能够任用他们;轻贱不肖之人,却不能够罢免他们。所以贤德的人就有怨恨之心,不肖之人就对他有仇恨之心。仇怨这两种情绪并存于国家,中行氏还想不灭亡,怎么可能呢?”所以有贤德的人一定要重用,不贤德的人一定要罢免,这才是真正的尊贤。

在《典语》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说“敬一贤则众贤悦,诛一恶则众恶惧。”尊敬一个贤德的人,就会使很多贤德的人都高兴;而你诛杀一个恶人,那么所有的恶人也会感到畏惧。这说明治国、治企还有治理单位,都要做到赏罚分明。是贤德的人就要赏,是不肖的人就要罚。不能够是非不清,黑白不分。在《六韬》上,也描述了七种贤者不被重用的情况。出现了这七种情况,贤德的人就不会得到重用了。

第一种:“主弱亲强,贤者不用。”君主很弱小,反而他的亲属都很强势,这个权利,就无法集中在君主的手中。即使出现贤德的人,也不能够被重用。

第二种:“主不明,正者少。邪者众,贤者不用。”君主不够明智,而正直的人很少,邪曲不正的人却很多。贤德的人就不会被重用。

第三种:“贼臣在外,奸臣在内,贤者不用。”贼臣在外诽谤,奸臣在内进献谗言,贤德的人也不被重用。也被君主所怀疑。

第四种:“法政阿宗族,贤者不用。”也就是法律政策,都是偏向于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样的话,贤者就不得重用。因为贤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公正廉明。当你的这个政令、制度都偏向于自己亲信的人、家里关系好的人。那当然这个贤者就得不到重用了。

第五种:“以欺为忠,贤者不用。”把欺骗自己的人当成了忠臣,贤者就不会被重用。

第六种:“忠谏者死,贤者不用。”关于这方面的例子,在历史上很多很多。比如说在《傅子》中记载了夏桀王和商纣王两个人的例子。夏桀王整天荒淫无度,喝酒取乐,不务朝政。这个时候有一个臣子,叫关龙逢就来进谏,而且是站在他身边就是不走,夏桀王就很生气。于是他把关龙逢关了起来,很快就处死了他。因为夏桀所任用的都是奸佞之臣。而不用这种可以犯颜直谏的臣子,看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夏朝很快就灭亡了。

商纣王也是如此。在《史记》上记载,这个商纣王整天喝酒享乐,沉迷于靡靡之音,还喜欢和女子饮酒取乐。当时他任用了“三公”,“三公”还都是很贤德的人。一是鄂候,一个是九候,还有一个就是西伯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九候有一个女儿,长得非常的美丽,九候就把她进献给商纣王,但是九候的女儿不喜欢过度地淫欲,商纣王很生气,就把她给杀死了。不仅如此,他还把九候也杀死,并且做成了肉酱。鄂候看到了这一点,就去劝谏他,劝谏的言辞非常地激烈。也就是他用严厉的话语来指正他,结果纣王也很生气,就把鄂候也杀死了,把他做成了肉干。这个时候的西伯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他听到了这件事,就不免哀声叹气。纣王知道了这件事,就把他关在了羑里,所以羑里这个地方,也被誉为历史上的第一个监狱。后来这个西伯昌的几个臣子,就想方设法地给商纣王进献了一些美女、宝马,金银珠宝等等,这个纣王才把西伯昌给放了出来。

商纣王身边也有贤臣,这三个贤臣就是微子、比干和箕子。微子三番五次地去劝谏纣王,但是商纣王听不进去,结果微子就逃走了。比干是他的叔父,为了纠正他的错误犯颜直谏,结果怎么样?纣王很暴虐,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和别人的心是不一样的。我想看一看比干的心,是不是和别人的心不一样。”所以他就将比干给杀了,而且是剖视其心。箕子看到纣王这样的荒淫无道,非常地害怕,就装作癫狂。但是这个商纣王还是不放过他,还是把他关了起来。那这样做以后就没有人再敢劝谏纣王了,所以纣王越来越荒淫无度。商朝也就很快灭亡了。

周武王吊民伐罪,商纣王一败涂地,最后穿着宝玉的衣服,投入火中自杀而亡。这些典故都是告诉我们:凡是荒淫无道,不愿意听臣子劝谏的领导者,最后的下场都是很惨烈的。

第七种:“货财上流,贤者不用。”财货都流到在上位者那里去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位者贪财好利。那么他贪财好利,显然不会听贤者的劝告。贤者也不能够得到重用。

这七条告诉我们,贤德的人哪一个朝代都有,世世代代都不会缺乏,只是领导者没有加以重用。为什么没有加以重用呢?

第一就是他认识不到贤德的重要性;第二他没有能够以公平的,这种待遇去对待这些贤德的人。所以公平待人特别重要,要“尊贤去不肖”,同时还必须要有智慧,你能够分得清,哪些人是贤德的人,哪些人是不肖之人。这样才能够做到公平待人。

在《桓子新论》中,就记载了一个淳于髡的故事。淳于髡到了邻居家里,看到这个灶台的烟囱非常地直,而且这个柴火就堆在灶台旁边,于是他就提醒邻居家的人说:“你这样恐怕会有火灾。”他建议邻居,要把这个烟囱做得弯曲一些,把这个柴火搬得远离灶台。但是邻居家的人觉得他很烦,真唠叨,也没有听从。

结果怎么样呢?后来果然发生了火灾,烧到了旁边堆放的柴火,而把邻居家的房屋也都烧着了。火灾发生之后,邻居都赶来救火,火被扑灭之后,这个邻居家的人就开始杀羊摆酒,犒劳这些救火的人,但是他仍然不肯请淳于髡来饮酒吃饭。有智慧的人就讥讽他说:“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焦头烂额,反为上客。”什么意思呢?如果人没有智慧,他就分不清孰重孰轻。你看淳于髡教导他把烟囱做得弯曲,把柴火搬离灶台。你按照他的建议去做了,你根本不会发生火灾。但是你不知道对他感恩戴德,请他来做客;而等失火之后,邻居都跑来帮他灭火,烧得焦头烂额。他对这些人感恩戴德,把他们视为上宾。所以一个人没有智慧,他确实分不清,哪一个轻哪一个重。分不清哪一个人应该礼敬、应该尊重,往往还会舍近求远,本末倒置。

在《贾子》中给我们记载,说君王要给人授予官阶,给人授官,分为六个等级,那六个等级呢?第一就是“师”,第二就是“友”,第三是“大臣”,第四是“左右”,第五是“侍御”,第六叫“厮役”。

什么是“师”?“师”的智慧是源源不断的,他的行为可以作为世人的表率。对世人的提问,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他到哪里,就可以让这个地方的人更受尊重。比如说他到一个封地,就可以让这个封地受人尊重,加重这个封地的分量;他进入一个国家,就可以让这个国家受人尊重,加重这个国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这样的人叫做“师”。

什么是“友”?“友”就是他的智慧足以磨砺人;他的行为足以辅助人。他明于进贤之道,敢于黜退不贤德的人。对内,能够匡正君主的过失;对外,能够称扬君主的美名。这样的人被称为“友”,是第二等的人。

什么是“大臣”?“大臣”的智慧,足以帮助为政者谋划国事。他的行为足以做人民的表率,他的仁德足以使上下相处愉悦。国家的法律,他一定是谨慎地遵守。君主有困难的时候,他一定会为君主效死。他忠于职守,不徇私枉法,这个是第三等的人。

什么是“左右”?“左右”,也可以修养自己的身心,端正自己的行为,在乡里不会做对不起乡里的事,他的所言所行,不会让朝廷有惭愧之心,不会辱没朝廷。他还会冒死去劝谏君主,这是第四等的人。

我们从这里看到,其实我们现在很多的官员,连第四等的人都不符合。因为第四等的人已经要求,他的君主有了过失,他要犯颜直谏,不怕丢自己的乌纱帽。不是说领导说什么,他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仍然去附和领导。

第五是“侍御”,什么是“侍御”?可以既不贪财也不淫色,侍君没有二心。君主有过失,虽然不敢犯颜直谏,但是忧愁的脸色表露在脸上,他担心君主的安危、国家的治理。这是第五等的人。

最后一等人叫“厮役”,什么是“厮役”?就是指谄媚、巴结、奉承君主的人,这是最末一等人。后面还说,“故与师为国者,帝;与友为国者,王;与大臣为国者,霸;与左右为国者,强;与侍御为国者,若存若亡;与厮役为国者,亡可立而待。”这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一个君王,能够与师一起来治理国家,这样的人可以称帝;和友一起来治理国家,可以称王;和大臣一起治理国家,能够称霸;和左右一起治国,还能够强盛;与侍御一起治理国家,存亡就难置一词,很难说了;但是和厮役一起治理国家,你所任用的全都是厮役,那灭亡是顷刻间的事情。

所以圣明的领导者,都是和谁相处呢?和老师相处。那和老师怎么相处?我们知道古代的拜师礼,非常地隆重。他要以非常尊敬的心,来礼待师者。这样才能够使人民富裕,使国家安定。

在《尸子》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说范献子在河里游玩,大夫都在左右侍奉着。范献子就问了:“谁知道栾氏的后人在哪里吗?”大夫们都没有人回答。这个时候清涓问范献子:“您为什么要问栾氏的后代呢?”范献子就说了:“自从我灭了栾氏之后,留下的年老的人还没有死,年少的人已经成壮年了,我怕他们复仇。所以才问起这件事。”清涓怎么说的呢?清涓说:“君主您如果能修明晋国的政治,内得大夫之心,外不失去百姓。即使是栾氏之子,又能够对您怎样呢?如果您不能够修明晋国的政治。内不得大夫之心,外又失去百姓。那么这个船中所坐的人,都是栾氏的后人。”范献子一听,就说:“你讲得太好了,对我太有启发了。”结果怎么样呢?第二天一上朝的时候,他就命令赏赐清涓良田万亩。

我们从这里看到,古人对于贤德的人是何等地尊重。对于贤德的人所提供的好的建议马上去实行。对于能够提出好的方法、建议的人还给以重赏,这也是重视贤才,礼敬贤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

在《尸子》中记载,作为臣子,如果举荐贤才给君主,君主如果不赏赐他,他就不会这样做。所以进荐贤臣的人,应该受到上赏,得到最高的地位。这样的制度,才能够使德才兼备的人源源不断地涌现,这个国家才能够日益昌盛。

关于进贤,历史上最著名的故事,就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的典故。这个齐桓公他从鲁国返回到齐国之后,就想让鲍叔牙做宰相。但是鲍叔牙却推辞说,这一件事必须用管夷吾才能够做好。管仲对待百姓很宽容,这是我不如他的地方。治国不失根本,这也是我不如他的地方。他的忠信可以结交于诸侯,这是我不如他的地方。他制定的礼义,可以让四方的诸侯都效法,这也是我不如他的地方。他能披盔戴甲,手执鼓锤,立于军门来鼓舞将士的士气,这还是我不如他的地方。所以您一定要重用管仲。于是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力荐,亲自迎接管仲,并且向他请教治国之方。后来齐国才能够在众多的诸侯国中脱颖而出,称霸天下。

《尸子》中有一句话说:“有大善者必问孰进之,有大过者必云孰任之。而行赏罚焉,且以观贤不肖也。”意思是说,臣子如果有大的功绩,就一定要追问是谁推荐他的,要一同给以赏赐。而臣子有了大的过失,也一定要追问是谁举荐了他,并且对举荐者进行连带的处罚。

对于为政者而言一定要秉承“进贤者为上赏,蔽贤者为上戮”的原则。这样才能够把真正贤德的人,能够举荐出来受到奖赏,这样才能够使国家没有遗漏的人才。这些德才兼备的人,都出现在领导的位置上,这个国家想不和谐都很难。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谢谢大家!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