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第19集《好学近乎智》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目录
视频文字
第19集《好学近乎智》
2017-07-14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今天学习“好学近乎智”。无论是求学还是求道,都必须好学、喜学、愿意学习,这样才能成就。我们看凡是在历史上有成就的人物,都不是老师逼出来的,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全都是自主自愿地去学习不用老师逼,他自己就废寝忘食地用功,这样的人才能够成就。

曾子就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好学近乎智”的榜样。在《群书治要·曾子》修身篇中给我们讲了什么叫好学,他说:“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也就是君子人他能攻其恶,他是责备自己的不良行为自己的过恶。“求其过”也是求自己的过失,而不是去看别人的过失。“强其所不能”自己还不会做的或者做的不够好的地方,要极力做得尽善尽美。“去私欲”还要克除自己的私欲。“从事于义”做任何事情都要依照义的标准来做。这个义的标准在哪里呢?其实就是古人所说的《弟子规》、《太上感应篇》还有《十善业道经》。这里面所告诉我们的都是善恶的标准。

我们的言语行为都符合这三个标准,这才叫“从事于义”,这才称得上是好学。“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避,易者弗从,唯义所在”,这是讲君子要珍视时日来学习。我们古人学习非常地珍惜时间,可以说是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头悬梁、锥刺股。这样地发奋读书才能够有所成就。“及时以行”而且要适时地把所学的付诸于行动,在生活中去落实。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为什么有这种喜悦的感受呢?就是因为他把自己所学的完全在生活中落实了。落实之后,验证了古圣先贤的教诲真实不虚,所以他有一种喜悦。难做的不回避,容易做的也不盲从,只考虑他是不是符合道义。

“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歿其身,亦可谓守业矣”。就是我们白天攻治学业,到晚上就自我的反省检点。这样一直到老死一辈子都坚持,这才可谓坚守学业。后面还有一句话也是表现出曾子的好学,“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不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什么意思呢?说君子学了之后还担心自己学得不够广博,还担心并不是真正地理解了其中的意思,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去做。“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已经知道了理解了,又担忧自己不能够付诸行动。他的知识已经很广博了,又担心自己不能够时时地温习。而下边这个“行”就是在生活中去落实,既能在生活中实行,又担心在行动上做不到谦让。“患其不能以让也”所以君子之学只是把这五个方面都做到了就可以了。孔子也说,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子附近一定有忠信之人,但是他们都没有他好学。孔子能够成为圣人,他是怎么成为圣人的呢?他就是靠好学而成就的。

我们讲“好学近乎智”,“好学”就和“智”相接近了。因为这个“智”是指我们本性中所自有的智慧。学习的过程就是把这些外在的污染给它去掉,回归到本性本有的智慧。所以他说是“好学近乎智”。

在《中庸》上也告诉我们,怎么样才算好学呢?这段话说得非常好,他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个“弗”都当“不”字讲,就是我们平时有不读书的时候。虽然有不学的时候,但是无论如何要勉励自己一有空闲的时候我们就要学。而学呢,必须要学得成功。所以说“学之弗能,弗措也”,这个“措”就当“置”的意思,置就是放置在一边。“有弗问”我们有不问问题的时候,“问之弗知,弗措也”,问的时候,问得我们还不够明白不够清楚不够知道得彻底,我们也不要就此放下还要继续再问。“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我们有不思的时候,这个“思”就是研究,我们有不研究的时候,但是我们一有空闲,只要时间许可我们就要用来研究。研究到什么程度呢?“弗得弗措也”就是你心里要有所得,如果我们这个思得不到要领,思得不够透彻那就不能够放下,一定要思出一个结论,思出一个所以然。“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这个“辨”就是辨别。我们有不辨别的时候,但是一旦要辨别,就要辨别得非常透彻彻底明了,没有彻底明了的时候也不要放下。“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这句话是讲实行。我们有不实行的时候,但是要实行就要实行得彻底,这个就叫笃行。也就是说我们要行就要行到十分,不要只行到八九分就停止了,没有到这个程度就不能够放下不能够停止。

如果我们这样做结果是什么呢?虽然人的能力、智慧、聪明不相等,但是只要肯学、好学都能够成就。“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别人智慧高很聪明,他闻一次就能明白,我的智慧不如他,那我就要花上一百倍的功夫,我也能够办得到。“人十能之”人家拿出十分的力量就能够做好,那我比较愚笨,我要拿上千倍的功夫也能办得到。所以只要肯干坚持不懈,那没有办不成的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个“果”就是果然,果然肯这么做,虽然我们愚钝,天资不够聪颖,聪明智慧比不上别人,但如果我们用上百倍的功夫,我们也能变得明智。这个“柔”就是指能力不足。虽然我们的能力比不上人家,人家的能力强,一下子就做好了,但是我们下上上千倍的功夫,我们的能力也能变强。所以就看自己肯不肯学,愿不愿意学,肯不肯干,这都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好学。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不能靠别人逼迫,必须自己知道学习的意义。我们究竟要学什么呢?特别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要读什么最省心最省力,还取得最好的结果呢?我们学不是仅仅学知识、学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够学习圣贤教诲,也就是要读四书五经读《群书治要》。

中国古代的皇帝都很好学,我们现在的一般人也好学,但是学的内容和古人不大一样了。我们看古代的皇帝要学习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呢?他一定是请一个对经典包括儒释道的经典都很通达的人,给他讲解一段,然后他带着文武百官,带着群臣一起来学习。在清朝康乾盛世的时候,皇帝都会礼请儒释道三家的大德,把儒家、道家、佛家的教诲教给自己。他带着群臣一起来学习,结果全国上下思想高度一致,用经典统一了人心。所以人自私自利的心都没有生起,这个时候,国家特别地团结,所以盛世出现了。

但是慈禧太后当政的时候,她每一天也去听讲经,结果儒释道三家的大德,每一天在讲经的时候,她感觉是在讲自己都是在批评她,最后她一生气就把宫廷讲经的传统给废弃了。结果这一废弃不要紧,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三日不读圣贤书,全都面目全非了。我们看历史上凡是稍有成就的皇帝,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非常尊重历史熟读圣贤书。而且以史为鉴。所以我们学圣贤经典才能近乎智,才能够学成圣贤。

很多人学习有障碍成不了圣贤,这个障碍是什么呢?在《大学》上有一句话说:“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大道必须用忠信的心,诚敬的心来学习才能够获得。如果自己很傲慢,看那个老师还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这个古人都不如我们现代人。这个骄慢之心一升起来,就学不到东西了。所以古人说一个学生如果观老师的过失,这个人一定不会学有成就。所以为什么我们同在一个学校学习,同在一个班级修学,有的人学习提升很快,而有的人却没有任何的提高。这个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心不同,我们学习的态度不同。所以曾子强调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边强调的重点就是忠信。忠信是我们学习的要点,也是传授生徒的要点。传授学生徒弟也必须有忠信的品质。

《大学》上也强调“忠信以得之”,《论语》上也说:“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在《论语·述而》上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些都是讲忠信的态度,对于我们求学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古人告诉我们,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学成,而有的人却学无所成,原因就是态度不一样。

孔老夫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说我曾经一天没有吃饭,一整夜也不睡觉,在那干什么呢?冥思苦想,但是没有收获,还不如读书求学的好。所以孔子说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困而学之者,还有困而不学的人。生而知之者,上也。但是这样的人比较少,其余的普通人都需要学,就连孔子自己也承认,他是一个学而知之者,而不是生而知之者。

在《论语》中就这样记载,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所以孔老夫子一生好学,他认为自己和普通人的不同之处,也就是他比别人好学。他好学,好到什么程度呢?“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老夫子一生好学,他学周公,好几次在梦里梦见周公,他研究某一个道理可以终日不食,晚上睡觉都睡不着。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就记载着一个故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孔老夫子是怎么样的好学。孔老夫子去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依然没有学习新的曲子,师襄子就说:“你可以增加学习的内容了”。意思是说,这个曲子你已经学习了十天了,你可以学习别的曲子了。但是孔老夫子怎么回答呢?他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你已经学会弹奏的技巧了,你可以增加学习的内容了。”但是孔老夫子仍然说:“我还没有领会这个曲子的意境。”又学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曲子的意境了,你可以增加学习的内容了。”孔子依然说:“我还不了解曲子的作者。”又学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终于知道他是谁了,那个人皮肤深黑,体型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出这样的乐曲呢?”师襄子一听,赶紧起身再拜说:“我的老师也认为这首曲子的确是《文王操》。”我们从孔子学音乐,他学得这样专精,这样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这样不是浅尝辄止的态度,我们就知道他是怎样的好学了,绝不是学一知半解就放弃。所以这里边说“不如学也”,就是“好古,敏以求之”的意思。这个“古”就是指古代所记载的古圣先贤的道理。所以孔子、颜回他们所学的都是圣贤之道。孔老夫子一生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说我自己没有什么发明创造的,我所学习的都是古圣先王的道理。

我们看现在很多人喜欢看书,也很好学,知识面也很广博,但是可惜的是,所看之书未必是圣贤之书,未必是真理,未必是经过历史的检验而沉淀出来的智慧。所以我们读经典有什么好处呢?“经者,常也”它记载的都是恒常不变的道理,都是为历史大浪淘沙一再证明的成果。所以我们学这些经典绝对不会走错路。

有一位德才兼备的长者说了一句很幽默的话。有人问他说经典之中有没有糟粕?他说有。哪些是糟粕呢?他说你看不懂的地方就是糟粕。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对自己所看的书,所看的电视节目都要有所拣择。不能什么都学,什么都看,要以学习圣贤经典为根本。

在《贾子·新书》修政语上有这样一段话,这段话是汤王说的:“学圣王之道者,譬其如日;静思而独居,譬其若火。夫舍学圣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若去日之明于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然可以小见,而不可以大知。是故明君而君子,贵尚学道,而贱下独思也”。在这里是做了一个比喻,他说学古圣先王之道的人,可以把他比作是太阳。一个人静思独居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像火光一样。如果舍弃了学习圣贤之道,而一个人冥思苦想,那就像舍弃了外边的太阳的光明,而去屋子里接近小的烛光。这个烛光可以让你有小的见识,能够见到周围小的范围,但是开启不了你的大智慧。所以明智的君主,乃至于圣贤人、君子人都崇尚学习圣贤之道,崇尚读经典,而不是一个人独自地冥思苦想。想来想去都是胡思乱想,想的可能都是错误的。这句话可以作为这一句很好的注解。告诉我们要学就要多学经典,多学圣贤之道。这样才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成之后才能够变化气质。

在《颜氏家训》上有一段关于读书求学的目的,这一段话也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来学习。他说:“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雠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这段话对于我们学儒的人,学传统文化的人是一个很好的警惕。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学习,目的是为了求得长进,可是我看到有人读了十几卷书之后,便自高自大,欺侮长者,轻视同辈,这样别人自然像对仇敌一样恨他。像对鸱枭也就是一种猫头鹰,一样的讨厌他。像这样求学,其实对自己没有好处,还不如不学。古代的人求学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所以称为为己之学。是为了利益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于社会。

孔老夫子到处周游列国,目的是什么呢?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他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仁爱学说,让使自己好的学说能够为国君所用,造福于社会利益广大的人群,这才是他周游列国真正的目的。而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的需要,增长自己的才干,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什么是花朵,什么是果实呢?讲论文章就是好比是玩赏春花。就像我们讲《群书治要》,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这都是在赏玩春花。真正的学问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个人真正有没有修养,就是看他能不能够把自己所学的,落实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也就是他的德行、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能够有所提升。最起码要把五伦关系做好尽到本分,这才是最起码的要求,这才是“秋实”,这个才是学习最终的目的。古人特别强调学习要知行合一,读书贵在变化气质。

我们现在特别强调要把儒学和学儒区分开,它二者的区别何在呢?儒学他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但是没有笃行,你把笃行加上了,那才是真正的学儒。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要提倡学儒,而不是仅仅的搞儒学。

我们今天就先学习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