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25集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目录
视频文字
《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25集
2013-12-14

尊敬的诸位同学、诸位朋友,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论语治要》,我们看《论语·泰伯》这一句:“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朱子在《四书集注》中把这两句话解释成了一句,而李炳南老居士在《论语讲要》中说这是两句话,不能作一句讲,如果作一句讲,便很难讲通。“求学如不及”,像刚开始求学,好像学不到一样,想追赶上人,好像赶不上,不能成功。这个不及,就是赶不上。赶不上如何能说是失呢?所以应该在“学如不及”下断句。“学如不及”是说一个人刚开始求学,还没有学得,好像追人而又追不及的感觉,这是努力求取学业进步的意思。我们现在学《论语》也是学做君子、学做圣贤,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有这种追圣贤而追不及的紧迫感。

很多人就问了,说我们为什么要做圣贤呢?这个圣贤就是对道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的人。在《论语》上说“志于道”,这个志,就是“心之所之”的意思,也就是他的心时时向往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是道。所以古人说“读书志在圣贤”,而现代人读书志在赚钱,这个目的完全不一样了。圣人是得道之人,他的言行举止都不违背道,能够顺道而为,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吉祥如意。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目的就是为了四个字,这四个字就是“趋吉避凶”。 所以古人说,“得道之人”,“得道之人”就是圣人,孟子也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个天,就是天道自然的规律,你顺着这个自然规律去做才能昌盛发达,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那就必然会灭亡。所以不学圣贤,实际上就是在糊里糊涂地生活,就像猪一样每天吃了睡睡了吃,朝生梦死。

在《国语》中孔老夫子讲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行善就好比爬山一样,在爬的过程中要一步一步地登上去,非常的艰难。我们能够想象的到,人在爬山的时候要克服地心的引力,要加一把劲儿。对于我们修学的人而言,这个地心的引力就是指我们的坏毛病坏习气。一个人想在修学上有成就,学圣人学贤人,但是克服不了自己的懒惰,不够精进;还克服不了自己的享乐,整天喜欢轻松自在的生活,这些都不能够让自己很精进;还有的人喜欢放纵的生活,安逸的生活,这些也都是求道的障碍。当然诸如傲慢等等,那更是学道中的障碍了。所以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要努力才能够登上去,克服自己的习性。但是“从恶如崩”,就好像一个人在爬山的过程中一脚没有踏好,突然踏空了,踏空了会怎么样呢?那就是会掉进山崖,甚至摔得粉身碎骨。当然,这样的悲惨结果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那应该怎么办呢?一个人在往下坠的时候绝对不会是任凭身体坠落下去。会怎么样呢?人求生的本能让他会使劲地想双手抓住一些树叶树枝,然后挡住自己的身体,不再继续坠落。那么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念头不对,就像一步踏空一样,那么在踏空的过程中、要堕落的过程中也要想到“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不怕我们恶的念头、坏的念头提起来了生起来了,就怕一个人觉悟太迟缓,所以要赶紧提起正念,找出圣贤经典读上一遍。

比如说我们要生气的时候,我们就想到《弟子规》上的话了,说“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怡吾色,柔吾声;同是人,皆须爱……”所以好几个树枝都抓住了,就不会再继续掉了。而当一个人修学懈怠的时候,沉溺于电视网络的时候,也就要想起《弟子规》上的“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还有“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所以面对这些习气、坏毛病,马上能够对照经典,提起正念,这就是修学人要有自知之明,懂得能够提起观照。古人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是在往前走呢,其实就是在走下坡路。当一个人嫉妒心生起来的时候,马上想到《弟子规》上说“见人善,即思齐”;想到《太上感应篇》说“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论语》上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人做得好、做得很成功,不要去嫉妒去障碍,心里不舒服,而是马上想到向他学习,向他看齐,甚至还帮助人家把他的成就弘扬出来。别人做善事,就如同是自己做善事一样,非常地欢喜去成就。

“犹恐失之”,就是讲已经学有所得了,就像得了一物害怕遗失,所以说“犹恐失之”。在勤学有所获得以后,必须要温习,学东西不温习的话很容易忘掉。古人说“十年秀才如白丁”,十年不温习,这个书就像没有念过一般,像我对这一点也很有感触。大学的时候上课的时候喜欢记笔记,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把它认真地记下来,笔记做了一本一本的。但是我们现在打开这些笔记一看,感觉到非常地陌生,就好像没有学过一样,甚至有的时候都怀疑这是不是自己记的。这说明在学新的东西的时候,恐怕来不及追不上,特别是学圣贤要“德比于上”,德行要和比自己更高的人、比自己做得更好的人相比,才能常常看到自己的不足,犹恐追不上圣贤人。即学有所得以后,还怕不温习再失掉。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巍巍乎”,就是伟大到极处了。“舜禹之有天下”,为什么伟大呢?因为舜原来没有天下,他的天下,是尧禅让给他的;禹原来也没有天下,他的天下是舜给他的,所以说他有天下也很伟大。“而不与焉”这个“与”,在《论语集解·何晏》上是这样说的:“言己不与求天下而得之”,把这个“与”解释为“不与求”,这个解释得很好。为什么呢?因为舜禹二人他们接受天下并没有存得天下的心,也没有参与得天下的计划,心中根本没有这些事,所以他们得了天下并不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心并不在此,并不是以这个位置为荣,甚至是像我们现在很多人那样升官是为了发财,为了自私自利。他们得天下完全是人送来的,是看到他们的崇高的德行和他们建功立业有利于天下的百姓,愿意让他们来做国君。

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到,舜和禹都是大公无私的圣人,他们可以不为名利所牵绊,他和一般世俗的人是不同的。一般世俗的人每一天朝九晚五地去工作,目的无非是财、色、名、利,如果没有这四个字,很多人恐怕没有那么努力地去工作了。那么既然为财色名利去工作,这个心就达不到自由自在。为什么呢?因为你把财看得很重要,这个财就是一个束缚,就是一个牵绊,就是一个缰绳,把你捆了一道,所以现在有钱的人并没有比没钱的人活得更加自由自在。有了钱就害怕失去,不知道应该把钱到哪个地方去投资更加保值而患得患失。有的人是为色所迷,结果男的女的相亲相爱,卿卿我我,但是一旦失去就痛不欲生。所以太喜欢男女之情,也是为情欲所牵绊。有的人是被名所牵绊,想方设法地出名,甚至到处宣传自己,做一些不实的宣传。在《了凡四训》上说“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这样的人我们看被舆论揭穿了,知道他这个学历是假的,经验是假的,论文是假的,最后身败名裂。利,当然不仅仅是财富,凡是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和环境都是想去贪占。古人说“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看到利益和获得现前的时候,首先想到符不符合道义,如果为这个利益而不择手段的话,我们这个食品安全问题就产生了,毒奶粉、彩色馒头等等问题都出现了。

圣人之所以可赞可佩,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忍人之所不能忍,所以才能够成人之所不能成。能够忍住对财色名利不去贪占,所以他们才成为大英雄。在中国人看来,大英雄并不是能够战胜千军万马的人,这个不叫大英雄。真正的大英雄,就是能够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的人,能够战胜自己的烦恼的人那才是无所不胜的。所以我们说的竞争竞争,并不是去和别人争,而是和自己的烦恼习气、坏毛病去作斗争。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舜和禹之所以受赞叹,就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大公无私,他们得到天下并不是自己去求得的,而是由自己的道德与事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天下。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焕乎,其有文章也”。“大哉”,是孔子总赞尧帝的为君之辞;“巍巍乎”,唯有天是如此高大,“巍巍乎”也是称赞伟大。天是最高大的,只有尧能够效法天的伟大。一般人对天有什么好处都说不出来,只有尧懂得,而且能够效法天道,所以他治理国家、治理天下才获得了成功。在《书经》上记载着尧分配官职,任何事情都办得有条有理,都上轨道,事情上了轨道才能办得成功。“荡荡乎”,是指尧的德行广远无际,人们都说不出他的伟大。“民所能名者,惟在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而已”。“焕”,《说文解字》上没有这个字,而是没有“火”字边的“奂”。这个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光明、明显的意思;“文”,就是指各种教化事业;章,就是指规章、章法,一事都有一事的规矩,有章法而不乱,这个就叫章。所以“文章”就是指尧的各种事业典章,崇高焕明得可以看得出来。任何事业都有规矩,比如说我们在观看祭礼的时候,祭孔。有歌、有舞、有音乐,好处说不出来,这就是“奂乎其有文章”。但是观看祭礼时候的心不会乱,条条有理。

尧治理天下的时候太平无事,民众安然受其恩泽而不知,百姓做了一个“击壤歌”,这样说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太阳初起来就出来劳作,太阳落山了就休息,凿了井就有水喝,耕了田就有粮食吃,尧帝对我有什么恩惠呢?这个并不是说百姓不知道感恩,而是赞叹尧治理天下对百姓有恩德,而不让百姓感觉到施恩于他。所以在尧的时候那些百姓活得自由自在,但是尧王有什么好处却说不上来。尧帝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治理,天下大治,就是因为尧帝他是一个圣王,他凡事做到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他在治理天下的时候,如果有一个百姓挨冻,他就说这是我让他们挨冻的;如果有一个百姓挨饿,他就自责地说,这是我让他们挨饿的;如果有一个百姓犯罪,他就说这是我导致他们犯罪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的君主都要起到君、亲、师的作用,不仅仅当领导,还要当他的父母亲人关爱百姓。除此之外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教导百姓人伦大道,让他们知道自己做人的本分和责任。那么老百姓犯了罪,显然是自己的责任没有尽到,所以他反躬自责,说这是我导致他们犯罪的。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了,之所以有这样的圣治,就是因为有圣王出现。有圣王出现,他自己有德行,处处反躬自责,还能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就是感召了天下有德行的人来做他的大臣,这样才能够实现天下大治的结果。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据孔安国《论语集解》说,这五人是禹,稷,契,皋陶,伯益。

禹,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父亲是鲧,也曾奉命去治理洪水,但是他采用了壅堵的方式,没有把洪水治好。禹接着去治水,改变了做法,采取了疏通的方式。结果治理黄河水患有功,所以受禅让继承了帝位。他也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他最卓著的功绩,除了治理黄河的滔天洪水之外,就是还把中国的国土划为九州岛,后人尊称为大禹,那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稷,是周家的始祖,他教民稼穑,让人民有东西吃,也是有德于民。所以为什么周朝可以享年八百多载呢?都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积了厚德庇荫子孙。所以凡事都有它的因果,必须相信,凡事都是自作自受。这里讲的是正作用,也有副作用,对子孙都有关系。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一有不如意的事现前的时候,就不能够去怨天尤人。现在我们社会无论是贫富贵贱,都是怨声载道,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不明理所导致的。遇到事情不知道反省自己,而是推卸责任埋怨别人。如果大家都学了因果,都知道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一有不如意事现前的时候,你就马上反省自己,德行上有哪些缺欠?比如说当我们儿女不孝的时候,家里出了啃老族的时候,就要反省自己了:自己的钱财是不是不义之财?是不是因为“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所导致的。古人说不义之财,也会以不义的不好的方式给败散掉,儿女也是败散钱财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当你夫妻不和睦的时候,你要反省自己有哪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兄弟不睦的时候,你要反省自己兄友弟恭做得够不够。所以凡事都能够反省自己。有一个帮助别人、成就别人、感恩别人的心,才能够化解矛盾,才能够把问题真正解决。所以遇到事情去找别人的错、从别人那里找原因,这个问题无解,是解决不了的。而且有对立的心,还容易造成更深的矛盾。所以人就是因为不明理,才会有这些不如意的事情现前。

在《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们从历史上也能看到,凡是家业家风能够承传三代以上的家族,那都是祖上有厚德。在历史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一生奉行了“温、良、恭、俭、让”的德行,而且以传承文化为己任。虽然他当时的时候很不得志,但是他的德行庇荫了他的子孙两千多年八十多代而不衰,而且代代还有贤人出现。另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范仲淹。范仲淹他自己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知道了求学的辛苦,所以后来当了官甚至做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仍然不忘拿自己的俸禄去帮助那些穷苦的读书人,所以兴办义学、兴办义田。范仲淹一生供养了三百多家的人口,而且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子弟,特别是贫寒的子弟成为国家栋梁。他一生自己生活贫穷,结果到老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很多人都说范仲淹这样做太傻了,太不替他的子孙后代着想了,但是他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宰相、公卿、侍郎,而且代代都有贤人出现。到清朝的时候,有人做了一个统计,范家出了七十多位做到部长以上的官员,而且一直到现在他所兴办的义田数目不断地增长,而且他后代子孙一直承传了他的家风,承传了他的道义。所以孔老夫子留的是风范,范仲淹为后人留下的是道义。这样的圣贤人都能够使家风代代承传。这个就是告诉我们稷他是周家的始祖,因为他有德行才庇荫了周家享年八百多载。

下面一个人叫契,契是子姓,名契,是帝喾之子,尧的异母兄弟,他也是商汤的祖先。在公元前十六世纪,他的第十四代孙商汤,起兵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汤传位十七世,三十个君王,历时五百多年,最后在商纣王的手里灭亡。契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当时任舜的司徒,“司徒”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教育部长,教导人五伦大道,这个在《孟子》上有所记载,五伦大道从契的时候就开始教导了。

皋陶是舜、禹时期的大理官,也就是司法长官,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是我们历史上的第一个大法官。据说他长着青脸鸟嘴,铁面无私,断案公正,所以作为法官不能够以权谋私,凡是以权谋私的法官下场都不会太好。当然不仅仅是做法官不能以权谋私,凡是我们做事情担任一个职位,都不可以以权谋私。为什么呢?因为刚才我们也讲了《大学》上说“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凡是以权谋私所来的财富,那都是悖而入,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得的,结果会怎么样呢?也是以不正当的方式败散掉,而且还失去了人家对你的信任。这讲的是皋陶。

下面是伯益。伯益是与大禹同朝为官,因为他善于狩猎与畜牧,被推为九官之一的虞官,就是负责当时的山泽畜牧业等等。因为他长期在狩猎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熟悉鸟兽的语言和习性,鸟兽多被他驯服,所以在畜牧方面也是卓有成就。得到这五个人,才能够使天下大治。

从这里我们就看到舜再有能力、再有德行,也不能够一手包办,所以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像巫马期那样的方法会累死人。孔老夫子有两个弟子,一个是子贱,一个是巫马期。巫马期治理单父,是天上挂满星星的时候就出门,等天上又出现星星了才回家休息,这样非常的劳苦,把单父治理得很好。但是孔老夫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贱,他是弹着琴,悠然自在,很少走出公堂,但是也把单父治理得很好。巫马期看了就很羡慕,就问他到底是怎么样把单父治理好的。子贱就说,“我的办法是凭借众人的力量,而你的办法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自己力量的当然劳苦,依靠众人力量的人当然安逸”。所以当领导的人必须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会用人,这样才可以无为而治。并不是说他为了享福而不管事,而是一个事业需要众多的人参与帮他办,他只是看一看分配一下就可以了。所以领导者必须会善于用人,才能达到无为而治。

那么用什么样的人呢?在《群书治要》中,对用人讲得很多。因为如果用错了人,事业就不能够成就了。用人首先要用孝廉之人,因为我们强调一个人孝,才能对领导、国家忠心,一个人廉洁才没有贪心。所以从汉代我们就实行了“举孝廉”的人才选拔机制,这是一个很好的选人标准。像我们现在的党员入党、领导干部要提升,其实都应该以孝廉为标准。

第二就是要用进贤之人,也就是能够举荐贤才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没有私心。所以古代什么样的人做宰相呢?并不是他最有能力最会做事这样的人当宰相,而是他没有嫉贤妒能之心,最能够举荐贤才,而且心胸非常的宽宏大度。我们知道在历史上,在宋代有一个宰相叫王旦,他当宰相当了很多年,结果寇准经常到皇帝那里说他的不是。有一次皇帝把王旦找来了,他说寇准经常在背后打你的小报告,说你很多事做不好。你看一个人当宰相必然是非常的辛苦,结果他辛辛苦苦地办事,别人不赞叹他、不感恩他,反而还挑剔他、指责他,这样的人心里会怎么想呢?但是王旦怎么说呢?王旦说,“皇帝啊,我当宰相当了这么多年,一定有一些事做得不够圆满,不够完美,寇准他这样说是为了国家着想啊!”我们想一想皇帝听了这样的话,一定是深受感动,而且这个话要是传到朝廷官员那里,也会为王旦的心量所感动。当然最感动的就是寇准,因为他去说人家坏话,人家不仅没有记恨他,反而还非常地感谢他。其实寇准这个人也是一个很正直的人。有一次他就去找王旦了,他说你推荐我做宰相怎么样啊?王旦说,“哪有自己要求别人推荐要求做宰相的”?这样一说,寇准觉得很没面子,就回去了。后来王旦要告老回乡了,皇帝就问他,“应该请谁做宰相呢”?这个时候王旦就说,“让寇准去做吧”。后来,皇帝果然就让寇准当了宰相。当寇准来谢恩的时候,皇帝说不是我让你当宰相的,是王旦推荐你做宰相的。我们想一想,寇准一定是特别感佩王旦的心量和德行。所以古人选官,他不是为了结党营私,让别人感恩于我,而是为了整个国家、整个社会人民去着想。所以进荐贤德的人没有私心,不嫉贤妒能是很难得的。因为人嫉贤妒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他是有私心的,想从这个事业中获得私利,所以才排挤别的贤才。

第三种人是扬善之人。也就是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做领导的人要特别有这种判断。在《格言别录》上有这样一句话说,“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德行浅薄的人看到每一个人都有可挑剔的地方、不如我的地方、可指责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地刻薄傲慢。相反“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称叹者多”。这句话就是说德行很高的人,他心平气和,看到每一个人都有可学习的地方,可肯定的地方,所以他口里所赞叹的人就有很多很多。所以我们自己是一个德薄者,还是一个德盛者呢?我们观察一下自己的言行就明白了:我们是肯定人的多,还是毁谤人的多,还是挑剔人的多?

我们经常讲苏轼和佛印禅师的故事。这个故事确实给我们很深的启发。佛印禅师和苏轼是好朋友,他们俩一天在打坐,结果坐着坐着苏轼就问了:“你看一看我这个样子像什么?”佛印禅师一看就说:“你这个样子很慈悲,就像一尊佛一样。”苏轼听了很高兴,洋洋自得。过了一会儿佛印禅师就问:“苏轼,那你看一看我这个样子像什么呀?”苏轼一看佛印禅师脸上笑嘻嘻的,袈裟还婆娑在地,于是他就说,“我看你这个样子简直就像一堆牛粪。”听了他的话,佛印禅师就微笑了一下,没有做声。结果经过这件事,苏轼很高兴,回到家迫不及待地对他的妹妹苏小妹说:“妹妹妹妹,每一次我和佛印禅师在一起,我都说不过他,都让他占便宜,结果今天我赢了,我占了便宜。”苏小妹也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她说:“哥哥哥哥,佛印禅师那么样地有智慧,你赢在哪里?占了什么便宜?给我说说看。”苏轼就说:“你看我们两个人在打坐,我问他,我像什么?结果他告诉我,我很庄严,就像一尊佛;而他问我他像什么?我告诉他说,简直就像一堆牛粪。这不是我庄严而他不庄严吗?”苏小妹听了,笑了一笑说:“哥哥,你这一次又输了,为什么呢?因为佛印禅师他的心地慈悲善良,他看谁都是一尊佛。而你呢,心地刻薄傲慢,把那么清静的禅师都看成是一堆牛粪了,这正说明了你自己心地肮脏,所以你又输了。”苏轼听了之后觉得很惭愧。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看别人的时候,其实都是带着一个有色眼镜去看人的。有的人说我看人很准,他看人准也是依照自己的眼睛去看的,没有真正达到客观公正。

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公正呢?你的心水平如镜的时候,微澜不兴,微波不起,它对外界的映照才是真正如实的。所以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往往犯这样的过失。所以没有达到圣人的境地,我们不能够说我看人就是很准的,就是真正客观公正的,这是自以为是。所以我们往往通过怎么看别人,其实能够看到自己的心是厚道还是刻薄。为什么我对这一句话非常有深刻的印象呢?就是因为我自己以前就属于这样德薄者,别人做事辛辛苦苦费劲心力,但是我们还说这没有做好、那没有做好,还有哪些可待提高的地方。其实如果换上我去做这个事,可能还没有人家做得好。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要隐恶扬善,特别是我们现在的新闻报道更应该秉持这一个理念。

现在很多的记者自以为很公正、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过恶去宣扬,以为这样可以警戒世人。实际上不知道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经常把别人的过恶到处去宣扬,比如说你今天说某某贪官贪了多少亿的财产,第二天又有一个案例某某贪官贪污了多少千万的财产,后天又爆出一个新闻某某贪官贪污了几百万的款。那么请问?那个贪污两万块钱的人会怎么想呢?他会说:“你看现在升官就是为了发财,我贪污了两万,我是小巫见大巫,我贪污得还不够。”那么那一个从来不贪污的人、不以权谋私的人会怎么想呢?他说:“你看天下乌鸦一般黑,现在当官的哪一个不是贪污受贿之人呢?像我这样廉洁奉公的人好像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了。”所以他的廉洁没有被鼓励,反而觉得自己不正常了,这个就叫积非成是。为什么社会有这么多积非成是的问题呢?孩子本来应该对父母很恭敬、很有礼貌,结果现在孩子对父母没有礼貌、称兄道弟,甚至和父母开那些不适当的玩笑,对父母说话带搭不理,我们觉得很正常了。我们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呢?不都是那一些不适当的娱乐节目、电视剧给人的错误引导吗?所以电视舆论宣传一定是像我们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要传播正能量,把那些善人善事,孝敬感恩的故事都要经常地播出来,这样善人才受到了鼓励,而不是把那些恶事到处去宣传,这会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误导。

第四种人就是贤德之人。什么是贤德之人,就是古代人所说的又有德行、又有能力、还能够教化百姓的人。古人对老师非常地尊重。为什么呢?因为他承担着教化百姓的职责。为什么社会有很多不道德的现象呢?原因就是没有人教了,老师自己没有德行,不能够言传身教,所以整个社会才兴起了功利之心。所以贤德的人国家应该特别的重视,把这样贤德的人推荐出来,来教导百姓,这个社会风气就会为之一变。我们观看历史,总结历史的经验就知道了,每一个圣王的出现、盛世的出现都是因为任用贤德之人的结果。比如说唐太宗任用了魏征,齐桓公任用了管仲,周文王任用了姜太公。这些盛德之人他们协助君主,能够把天下治理好,他们起到了教化世人的作用。

第五种就是直谏之人,也就是犯颜直谏的人,对于这种人,领导者要特别地重视。在《群书治要》上特别指出,“国之将兴,贵在谏臣”,一个国家之所以要兴盛,就是有那些能够犯颜直谏的臣子,可以当面指正君主的过失,如果做君主的、做领导的都是喜欢谄媚巴结的人,这个就是任用小人,这个事业就有衰败的危险。所以当领导的人要掌握这些用人的原则,这个领导才会当好。

舜很有才能,还要用这五个人,而这五个人也很特别,也都有德行有能力。说明什么呢?说明要成就一个事业,并不是一个人就能够成就的,这一个人有德行有能力还不够,他自己所任用的人也必须是和他志同道合的人。也就是说他也得有德行、也得有能力、也要无私无求。所以我们做任何一个事业都是要任用贤德之人。贤德之人的标准就是没有私心,为了事业能够尽心尽力。如果有私心的话,即使领导者很贤德,但是任用的人都不贤德,有私心,见利忘义,那么这个事业也很难兴盛。舜之所以能够把天下治理好,就是因为任用的这些人也都是贤德之人。当然,强将手下无弱兵,之所以能够感召这些贤德的人,也是因为舜自己他是一个有德行的人。

下面接着看。“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在《尚书·泰誓》上记载,“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这是周武王在伐纣的时候的誓众之辞(词?),这个“予”代表周家;乱,是“理”的意思,有条理。音乐的乱,就是音乐最后的合奏乐章,这个“乱”在这里就当治理讲。在《论语集解》马融注,十人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括,其余一人是文母。

第一位是周公旦,他姓姬名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周公。他制礼作乐,对国家的贡献很大。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当他的儿子要去鲁国的时候,他再三地叮咛,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我的位置在天下可以说不算是很低贱的,是很尊贵的了,但是我还不敢以自己的权势骄慢人。”周公做到了“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贤德的大臣确实待人很谦虚,因为他主掌朝政,如果自己很傲慢无礼,就会把很多人才拒之门外。所以他在洗头发的时候,古人头发都很长,结果突然有贤才给他来提建议了,他不能让贤才等着,马上把头发盘起来就去接见贤才了,结果在洗一次头发的过程中多次被打断。吃饭的时候也是一样,古人吃饭的时候,有肉干都比较硬,很难嚼,在吃着吃着的时候突然有人又来提建议了,他不能让贤才在外面等候,就把肉干先吐出来,放在一边,马上又去接见贤才了,所以吃一顿饭的时候也多次被打断。所以可见周公他勤政爱民,而且对贤才非常地礼遇,所以使天下的贤才都愿意到周来任职。这是周公。第二位召公奭,姓姬名奭,是武王周公同父异母的弟弟,曾辅佐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在《诗经》里面有一篇叫《周南》,有一篇叫《召南》。《周南》就是记录周公在南方治理国家时的业绩,以及当时那些地区的诗歌;而《召南》就是记录召公治理地区的诗歌。

第三位太公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姜子牙。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他也是我们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辅佐文王武王平定了天下,后来他的封地在齐。第四位叫毕公,姬姓,毕氏,名高,是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一位贤者。在周成王的时候,他是天子三公之一,所以称为毕公,所以毕公高的这个“公”不是爵位,而是“三公”的公。第五位荣公,也是周武王的臣子,也是三公之一。第六位到第九位,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括,被称为文王四友,也就是周文王四位最亲信的大臣。闳夭与散宜生、太颠他们共同辅佐西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在做西伯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辅佐他了。西伯被商纣王囚禁的时候,闳夭和众人设计献了一些美女和宝物给商纣王,就把西伯给营救出来了,后来又辅佐周武王灭了商朝。南宫括,注解写成了走之儿旁的“适”,这是错误的。走之儿旁的南宫适是孔子时代的人,孔子曾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了南宫适。这里边的南宫括是提手边的南宫括,他曾经大力帮助周文王兴国。周文王过世之后,他又帮助武王打天下,立了很大的功劳。在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之后,就任命南宫括把商纣王搜刮百姓财物而建立的鹿台给拆了,并把鹿台上的财物分给了贫苦的百姓,又让他去把商纣王的粮仓都打开,将粮食分给受饥的庶民们。

第十位文母,文母古代的注解有的认为是武王的母亲太姒,有的认为是武王的妻子邑姜。但是根据武王说的这句话“予有乱臣十人”,说明文母也是他的臣子之一,所以不应该是他的母亲,认为是邑姜更符合君臣之义。在《大戴礼记·保傅》篇中就记载着“周后妃任成王于身”,周后妃就是指邑姜,“任”就是指怀孕的时候,她在怀孕成王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立而不跂”,跂就是抬起脚后跟站着,她站着的时候一定是非常端正、端庄,不会抬起脚后跟站着;“坐而不差”,“差”就是参差的差,坐的时候不会两脚岔开,也不会歪歪斜斜;“独处而不倨”,就是即使她一个人独居的时候,没有人看到的时候也不会伸开脚坐着;“虽怒而不詈”,即使她生气了,但是也不会骂人说脏话,这就是所谓的胎教。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下节课我们再接着讲。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