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15集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目录
视频文字
《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15集
2013-04-06

尊敬的诸位老师、诸位同学,大家好!


我们接着学习《论语治要》。我们看《为政篇》: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导之以政”这个“导”,皇侃的《疏》解释为“诱引也”,就是引导、诱导的意思。刘宝楠先生的《论语正义》依《礼记·缁衣》篇,把这个“导”解释为“教”,就是教育的教。“政”,孔安国说:“政,谓法教也。”皇侃《疏》说:“政,谓法制也。”“导之以政”,就是用政治领导人民,为政者制定施政条文,让人民来遵行。民众如果有不遵守的,则“齐之以刑”,这个“齐”就是“整”的意思,也就是用刑罚来整饬之。这样的结果,就是“民免而无耻”,这个“免”,孔安国注解为“苟免”,《广雅·释诂》:这个“免”解释作“脱”,民众为苟免刑罚,才服从政令,但并不是心服,所以当刑罚稍有松弛,人民就会犯法,而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是为“无耻”。

在管子的《牧民篇》上说,这个“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就是把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最重要的四个纲常。“国民无耻,亡国之日,不问可知”,如果国民都没有了羞耻之心,那么这个国家灭亡之日不用问也自然知道了。“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这个“德”,包咸注解:德就是道德的意思,以道德来引导民众。如果人民不服从政令的,就用礼来整饬之,这样所得的结果就是人民“有耻且格”。这个“格”,郑玄注解为“来”的意思,什么意思呢?有两种解法:第一就民心来归,就是人民以犯罪为耻,而且诚心来归,拥护政府;第二种解释呢?就是何晏的注解,说“格,正也”,人民有羞耻心,而且归于正。这种说法也很好。

这个“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于我们现在的政府、企业的管理,都非常有意义,因为我们现在社会出现了很多的腐败现象、食品安全问题、国有资产流失等等……很多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呼吁:必须把西方的民主法制引到中国来,这些问题才能够得以解决。但是,这些人只看到了西方的民主法制能够维护的公平正义的一面,但是忽视了民主法制得以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就是说从西方历史看,西方的文化和我们中国文化有所不同。西方的文化传统是一种宗教文化的传统,比如我们到西方去旅游,西方人带我们去看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教堂。他们的历史古迹似乎除了教堂还是教堂。

由此可见,宗教文化在西方历史上占着主导的地位,对于社会风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他们的社会和谐、社会治理靠的是“两手”:一手抓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一手抓仁慈博爱的道德教育,只不过这个道德教育的主体是教会而已。所以他们并没有忽视道德教育,只不过他们的道德教育是教会来教导的。所以有一句话说,热热闹闹的市场,安安静静的教堂。每到星期天的时候,父母都要带孩子去教堂礼拜,接受宗教教育,而它的核心就是诚实守信、仁慈博爱。但是我们仅仅看到了西方重视民主法制的一面,我们误以为只要把西方的民主法制搬到中国来,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但是,我们确实把西方的制度搬过来了,但却出现了异体移植的弊端,也就是这些制度在西方用得很好,但是一到中国就会水土不服,而这个水土不服的原因,就是我们忽视了道德教育。

在中国历史上这个道德教育是靠儒释道三家来进行的,我们把它称为圣贤教育。但是自五四运动和十年文革以后,因为我们对圣贤教育的过度批判,使我们谈虎色变一样,那个时候不敢讲孔子,更不敢讲儒释道,所以经过了文革的人,现在对宣扬传统文化仍然是持有怀疑的态度,所以经历了五四经历了文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过度批判,使我们一度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那么圣贤教育沦落了,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不见了,而西方的宗教教育又不适合我们的国情,那么这个时候人的道德素质没有办法提升,再好的制度来到中国的时候都会变形、都会走样。比如说安利公司刚刚到中国来发展,他们有一个全球通行的“无偿退款制度”,意思是说:这个产品你用光了,还剩了个空瓶子了,你对它不满意,你可以拿着这个空瓶子到公司去退款,而公司会把所有的货款都退还给你。它制定这一个政策显然是为了向用户表明,自己的产品质量很好,没有人对它不满意。这一个制度在任何一个西方国家去推行的时候,没有发生任何的问题,但是唯有来到了中国——自古以来被誉为礼仪之邦、华夏之族的文明古国,却出现了弊端。什么问题呢?

我们中国人很聪明,但是聪明有的时候没有用在正确的地方,有的人把产品用光了,剩了一个空瓶子,他就好意思拿着空瓶子到公司退款;甚至有的人,他不是把这个产品用光了,他是把这个产品倒光了,然后拿着空瓶子去退款。这样的人还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是每一天都有排着长龙的人到安利公司要求退款,这一下可让安利公司开了眼界。因为他们是一个跨国公司,走过了很多国家和地区,从来没有发生这样的问题。那怎么办呢?最后迫使安利公司在短短的时间,在中国改变了全球通行的无偿退款制度。所以这一个案例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忽视了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即使看起来合理的制度,到中国的时候也仍然会出现弊端。而我们也知道,安利公司的分配制度,曾经被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誉为最合理的无懈可击的分配制度,但是即使这样一个看似很合理的制度,到中国来推行的时候,仍然遇到了种种挑战。

同样的道理,我们把西方的民主选举引入到乡镇干部的选举之中、村干部的选举之中,也出现了问题,比如:这个村干部拿着大量的钱,去拉选票,结果这个民众,看谁给他的钱多、谁送的礼物投他的心意,他就选谁,最后出现了大量的贿拉选票、营私舞弊的现象。而据说在某一些地方,黑社会的老大都被选为村支书了。

这些案例表明“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依然适用。所以我们读《群书治要》我们就看到在《群书治要·傅子》上用一句话,就是把制度建设和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像我们现在在反腐败的过程中都在讲:到底是制度建设是根本的、还是人是最根本的呢?《傅子》上用一句话,就给我们讲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它说:“明君必顺善制而后致治,非善制之能独治也,必须良佐有以行之也”。明智的君主一定是会顺着好的制度才能够达到天下大治的结果,但这并不是说有了好的制度就一定能够达到社会和谐、天下大治,必须怎么样呢?必须有“良佐”就是有好的辅佐的大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圣贤君子人来推行这一个好的制度。那么这一句话很简单,但是把二者之间的关系讲得很透彻。也就是说:要达到社会治理,好的制度重不重要呢?当然很重要,但是并不是说有了好的制度,它就能达到社会大治,还必须培养圣贤君子人,来推行好的制度。因为如果制定法制规章的人,他就不是一个有公心的人,他就是一个有私心的人,为了自己的和小部门的利益着想,他不可能设计出真正公平合理的制度,而即使公平合理的制度设计出来了,要去推行的时候,也必须得有公正美德的人,才能够把它推行地好。

所以我们社会出现了大量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归根到底什么原因呢?就是执行法律的人,他没有公正的美德,所以如果我们忽视了道德教育,只是重视法制建设,那就会有三个问题是不可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呢?就是难以防患于未然,中国人有一句话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这个“礼”,就是伦理道德的教育熏陶可以防患于未然,让人根本就不去做坏事,而法律只是在事后得以补救,可以把犯罪的人关进监狱,给他判以刑罚的处罚,但是这个消极结果却是不可避免的,已经是无可挽回的了。

那我们都知道,关于礼和法,这种防患于未然和“禁于已然之后”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中医和西医的对比最容易得以说明。在扁鹊那里,就是有两个兄弟,他是三个兄弟之中医术最差的,但是他的名声传得却是最远。那么当这个国君问他,什么原因的时候呢?他这样回答,他说:“我的大哥医术最高明,他可以在这个病隐伏未发的时候就可以对治,所以他的名声不出这个病人的家里;我的二哥医术其次,他在这个病有小小的征兆的时候就能够给以对治,所以他的名声不出这个病人的巷子里;我的医术最差,但是我的名声传遍了整个的诸侯国。为什么呢?因为我都是等这个人病入膏肓、不得不采取一些大的手段,比如说,先把他的血脉钳开,给他进行针炙,服一些有副作用的汤药,最后三下五除二把他从死亡线上拽回来了,大家一看都赞叹得不得了,说这个扁鹊可以妙手回春、起死复生啊!实际上我们是中医世家,我知道我的医术是三个兄弟中最差的,那么中医现在的影响之所以远远比不上西医,原因就是在这里。因为西医都是从症状上解决问题,它很迅速,但是怎么样呢?但是都是在病入膏肓之后给以对治,不能够防患于未然。而中医最讲究养生之道,你按着这个养生之道去修养自己的身心,那你根本就不得病。

中国古人说,人按着天道来生活是最健康的。什么是天道呢?你看这个天有黑天、有白天,这个天,大自然要睡的时候,你也要睡觉,大自然醒的时候,你也要起来工作,这就是顺应天道,你会活得很轻松、很健康。所以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天补”,就是你吃药,是药三分毒,不如靠食物来进补;你靠食物来进补,不如靠按着天道来生活,更加健康。所以古人把一天也分为四个季节,古代说一年有四个季节,一天也有四个季节,叫春夏秋冬。一天的春天,是从早晨三点钟开始的,春主生发,也就是说三点钟是立春,春天已经来了,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就可以起床,来读书、活动、工作了。所以你看古代的人上早朝都是天蒙蒙亮,他已经去上朝办理政事了,是鸡鸣即起、勤政爱民。三点钟是立春,五点钟是惊蛰,惊蛰就是小动物经过冬眠要起身活动的时候 ,这个时候你打打太极拳,练练八段锦,使你一天血脉畅通,非常好的精神。所以中医它强调的是内补,而不是像西方的保健方法,强壮的是骨骼肌肉,它强壮的是内在的五脏六腑,所以你看这个太极拳,还有这个八段锦,它的动作很缓慢,但是它强壮的是内在的五脏六腑。

而有一位中医,他专门研究这些养生之道。他说:“你知道最好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吗?”我说:“不知道。”他说:“最好的运动方式就是古人的拜祖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跪九叩首的礼,因为你这个礼一做下去,从头到脚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环节都能够锻炼到。他学中医,专门对这个有所研究,所以他说这一个运动是最好的运动。那么六点钟是一天的春分。就是春天的一半要过去了,这个时候你还不起床,就等于没有起早赶上春天的生发,所以你最迟最迟不能超过六点起床。九点钟就是一天的立夏,春生、夏长,如果你前一天没有睡觉,春天生的时候生发得不好。比如说我们星期六、星期天的时候熬夜很晚,第二天早晨九点以后才起床,结果你怎么样呢?你感觉睡了再多的觉,好像也补不过精神,因为春天生得不好,就会影响夏天的生长。秋收、冬藏,下午的三点钟到九点钟是一天的秋季,这个秋有收获、也有收藏的意思。这个时候不要做激烈的运动,否则影响晚上的睡眠。而最好的休息时间就是晚上的九点钟到早晨的三点钟。特别是一天的子时,被称为一天的寒冬,也就是十一点到一点,十一点到一点这个时候被称为寒冬。如果你这个时候还很精神,还在工作、学习,就等于穿着很单薄的衣服出现在寒冬腊月。久而久之,是很容易得病着凉的。所以你看中国人,他讲养生之道,都是让你防患于未然。

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体力很好,精神很旺盛,可能不在意这些,结果到了年老的时候,这个疾病来了,那再后悔也就来不及了。所以后悔、后悔,都是到后面才悔。所以这个就叫按着天道来饮食起居。而在《中庸》上讲:什么是道呢?所谓的“道”,就是“不可须臾离也”,不是说今天我工作,很累很忙,我就可以晚一点睡。等明天我轻松了,再按着道生活,“不可须臾离也”,这个才叫道。

所以你按着自然节律来饮食起居,久而久之你的身体就不得病,红光满面、精神饱满。这种防患于未然的道理,西医懂得就很少。所以西医有两百的的历史,中医有五千年的历史,你说我们应该相信哪一个呢?但是我们现在社会都急功近利,都是从症状上解决问题,所以怎么样呢?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都去看西医,西医它的副作用确实也是很大。

那么这就是告诉我们,伦理道德的教育,相对于法制而言,它能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第二就是如果我们忽视了道德教育,只是去进行法制建设的话,还会出现很多的反社会行为。什么叫反社会行为呢?就是孔老夫子这里讲的“免而无耻”,苟免于法律的制裁,但是没有羞耻心。比如说在西方因为近代以来,有人宣称“上帝死了”,很多人就不再相信宗教了,但是它的政治制度仍然是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进行制度安排的,那么就出现了很多的青少年吸毒、酗酒、卖淫、邻里纠纷、青少年以强凌弱的现象,而这些现象非常地普遍。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有一天就看他们的新闻他们把这些现象称为“大不列颠不为人知的耻辱”,所以这些问题靠法制建设也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在《群书治要·盐铁论》上就这样说,“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法律有没有作用呢?它当然有作用,能够把犯罪的人处以刑罚,但是培养不出一个人廉洁的节操;它也能够把犯罪的人杀掉,但是培养不出一个人的仁爱之心。在《群书治要·淮南子》上它讲得就更加具体了,它说:“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律能够把不孝敬父母的人给杀掉,中国人讲“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那个不孝的人呢,特别是打骂父母、打骂祖父母的人,像在《唐律》中都是处以斩首的。虽然你能够把不孝的人给杀掉,但是怎么样呢,培养不出像孔子、曾子那样高尚的德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法律也可以把偷盗的人判以刑罚,处分,但是培养不出像伯夷、叔齐那样廉洁的节操。“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孔老夫子培养的弟子有三千多人,他们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为社会大众的表率,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教育所成就的啊!它不是靠法律、刑罚能够办得到的。

第三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忽视了道德教育,只是专注于法制建设,还会出现监狱以人满为患、政府以警察短缺为忧的现状。有一次,我们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在会议上有一位西方的学者,她还是一位女士,就站起来用非常讽刺的口吻说,她说,你们中国人哪,千万不要盲目地向西方人学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西方并不像你们想象得那么样的美好、那么样的理想,恰恰相反,还出现了你们几千年前的老子所描述的情形。什么情形呢?当时她就引用了这样一句话,“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你看我们的法令条文一天比天地更具体、更全面,越来越多、更详细,但是社会因此安定和谐了吗?并没有因此安定和谐,反而“盗贼多有”,就是触犯法律的人、犯罪的人却越来越多,那么这个现状就是因为我们忽视了道德教育所导致的。现在很多人都不以进监狱为耻,而是以进监狱多为荣。你看刚刚进来监狱的人会互相问说你这是第几次进监狱了?他说“我这是第一次。”那个人说,“你才第一次啊?我都二进宫了。”那个旁边的人听了之后,“他说你才两次啊?我这都是第三次了”,都以此为骄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了。所以你看依靠严格的法律、严密的监督机制,只要这个人一犯罪,你可以把他关进监狱,但是如果缺少道德教育的话,他们在监狱里互相学习、彼此切磋,学到的是更加狡诈的作案方式,回到社会仍然会为害人群,所以问题并没有因此而解决。

在《群书治要·袁子正书》上也这样说到:“不能止民恶心,而欲以刀锯禁其外,虽日刑人于市,不能制也。”这句话说得很好,它说你不能制止人民作奸犯科的心,“不能止民恶心”,人们作恶的心没有制止,而“欲以刀锯禁其外”,就是只是以刑罚禁止他的行为,就是你每一天都在市场上执行死刑、惩罚犯人,都不能够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啊。在《汉书》上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只是专注于制度的建设、法令的严苛而忽视了伦理道德的教育,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它说了一句话,“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以薪救火,愈甚无益也。”法律一出台,奸诈的行为就产生,怎么样逃避这个法律的制裁啊?“令下则诈起”,命令一下达,欺诈的行为就兴起,就像扬汤止沸、以薪救火一样,只是使这个局势愈演愈烈、与事无补。那么这些就是告诉,我们在重视制度建设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人们都明理,才不会再去作奸犯科。

这些也都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就是“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根本的根本呢,就是要治理人心,使人心归于正。要使人心归于正,就是要培养人的仁爱之心。所以在《论语》上记载着孔老夫子的弟子樊迟来问“仁”的时候,孔老夫子怎么回答呢?他说:“仁者,爱人。”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希望能够以自己的所学所能来造福社会,能够利益更多的民众,希望有仁慈博爱的心。“仁者,爱人”,那这个仁爱之心怎么培养起来呢?仁爱之心,根本还是在于孝悌,所以在《论语》的《学而篇》孔老夫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人都重视根本,这个根本树立了,这个道自然产生。

那么仁爱之心的根本在哪呢?怎么样培养起爱人之心呢?而不是害人之心呢?与人对立的心呢?根本的根本就是在孝悌之心,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你才能够培养出仁爱之心,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慈悲之心。你有没有慈悲心,从哪里培养呢?培养就是从孝悌之心培养。很多人觉得这个孝“已经是古老的传统了,在我们现在社会,可能不适用了吧?现在谁还讲孝道呢?那么落后”,那我们看,在意大利有一个《机会》杂志,他们非常想请一个有名的人采访一下,提升他们这个杂志的品味、还有影响,那么他们想到了谁呢?他们就想到了世界最有钱的人,那就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为了去采访比尔盖茨,他们就设计了几个问题,让他回答“机会”,这样他们就可以大写文章了,他们设计了什么问题呢?他们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第一,您认为最不能等待的事是什么?”他认为比尔盖茨会回答:“机会”。第二:“您认为,谁不会第二次来敲门?”他还想还是“机会”。第三个问题:“您认为现在最需要抓住的是什么?”他想比尔盖茨还是会回答“机会”。那么他们就会大写文章,对这个《机会》杂志就会非常地有影响、有正面的效果,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怎么回答的呢?他说第一,“我认为,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顺’;不会第二次前来敲门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初恋’;第三:最需要抓住的是,恕我直言,是‘行善’”。所以你看他三个问题没有哪一个回答是“机会”,反而认为天下最不能等待的是孝顺。

所以孝不能够等啊!行善最重要、最需要抓住,所以你看他成为世界首富,他是非常的有原因的。所以我们不要只羡慕他是世界首富的这个结果,这个结果下面一定是有根、有原因的,那就是《大学》上所说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学植物的人都知道,植物的根能够延伸到哪里,它的枝叶花果才能够延伸哪里。后来这件事出来了,美国的《生活周刊》在卷首语就发表了这样一个感慨,它说:“在现实社会里,人们总认为,最不能等待的事是机会;最不可能第二次前来敲门的是机会;最需要抓住的是机会。其实,这种来自战场和商海里的观念,并不适合于生活。”

我们看,早在2008年六月二十一日,比尔盖茨夫妇在接受英国BBC电视台《News night》访问的时候,就表示要把自己的五百八十亿美元的财产全数捐给名下的慈善基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自己的子女。他说:“我们决定不会把财产分给我们的子女。我们希望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所以你看盖茨,他成为世界首富那是有原因的,就是因为他的德行很厚。虽然他可能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但是他知道,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顺。他这个善心也成就了他世界首富的地位和名声,所以我们说这个孝不仅仅是古人的观念,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观念,而且也是现代人的观念,也是西方成功人士的观念。这个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我们看有一个幻灯片,我也经常给大家引用,其实也每一次都是提醒自己。这个幻灯片的题目就是《哪一个是我》:

“那个一进门就喊‘肚子饿了’,饭怎么还没做好的人,是儿女。

那个一进门,衣服都来不及换就下厨房烧菜的人,是父母。

那个一会儿说‘粥烫了’一会儿嫌‘菜咸了’的人,是儿女。

那个哪怕就一点青菜、豆腐,也要精心烹饪,力争做出滋味的人,是父母。

那个整天抱怨作业多,实在太累的人,是儿女。

那个累了一整天毫无怨言,洗衣打扫卫生后再陪读的人,是父母。

那个动不动就开口要钱,不给就生气的人,是儿女。

那个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却从不在教育投资上吝啬的人,是父母。

那个记不住家人的生日,可一到自己生日就早早召集同学、朋友聚会的人,是儿女。

那个很少记自己生日,却用心为家人准备生日礼物的人,是父母。

那个早上赖床,还不停抱怨家人叫他的人,是儿女。

那个深夜入睡、黎明即起,准备早点的人,是父母。

那个受了一点儿委屈,回家苦水倒个不停,以求得同情和安抚的人,是儿女。

那个在外面受了再多气,回家后却强作欢笑的人,是父母。

那个有牢骚就发,有烦恼就怨,把家当作坏情绪‘宣泄所’的人,是儿女。

那个把苦埋在心中,生怕让自己不良情绪影响家人的人,是父母。

那个总以学业、工作忙为托词,很少往家里打电话问候的人,是儿女。

那个在电话里嘘寒问暖、总为家人牵肠挂肚的人,是父母。

那个一开口就将家里的积蓄‘借’走然后舒舒服服住大房子的人,是儿女。

那个劳累了一辈子,到老还住在破旧小屋里的人,是父母。

那个总羡慕人家多么有钱,自己家多么寒酸的人,是儿女。

那个退了休还不‘安分’,起早摸黑挣钱的人,是父母。

那个宁愿把大量闲暇时间放在娱乐和朋友聚会、却不愿回家看看的人,是儿女。

那个只要看到儿女,哪怕就一会都神清气爽的人,是父母。

那个娶了媳妇忘了娘,嫁了老公忘了爹的人,是儿女。

那个为儿女操了一辈子心,老了还帮儿女带小孩的人,是父母。

那个总以自我为中心,从不把家人当回事的人,是儿女。

那个从不把自己当回事,却总以子女为荣四处炫耀的人,是父母。

那个总喜欢把爱挂在嘴边,却很少付出行动的人,是儿女。

那个从不把爱说出口,却将爱播撒于生活每一块土壤中的人,是父母。

或许,只有等到儿女也成了父母时,父母慢慢变老时,我们才会回忆起生活里这些点点滴滴,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爱……”

我们看了这个幻灯片,就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其实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比如说我们每一天最早起床做饭的人是谁呢?而最晚休息的那个人又是谁呢?我们一句不经意的话,比如我们说:好久都没吃什么东西了,结果我们下一次回家的时候,自己爱吃的东西就摆到了桌子上;但是我们对父母的关爱,父母的心意、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呢,却是不能够体会。所以人如果没有孝心的话,人这一辈子对自己最大恩德的人没有超过父母的了,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能记在心上、想着去报答的话,那么请问,还有谁的恩德值得你念念不忘、想着去报答呢?

所以一个人不孝敬父母,没有树立起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他不会什么原则都没有,取而代之就会以利害之心与人相处,这件事对我有利、这个人对我有好处,我就会全力以赴,那另一个人呢,由利变成了害,对不起,我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所以这个社会风气越来越薄,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孝敬父母了,所以孔老夫子认为这个“孝悌”之心,是仁爱之心的根本。比如我们为什么会有仁爱之心呢?我们就是能够看到自己父母培养自己的不容易、那种良苦的用心,我们才能够感受到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所以你这个仁慈之心才能提升得出来;否则的话,你想:“这事关我什么事呢?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啊?”有很多的事你就不会去做,不会去做,就没有仁慈之心。所以真正的仁慈之心,也是从能够孝敬父母这颗心、能够感受到父母的需要,进而能够感受到天下父母同样的需要,所以有些事你才会愿意去做。这个仁慈之心,确实是从孝悌之心生发出来的。

在《论语》上,你看在《为政篇》讲了“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之后,后面连续有几段话,都是讲孝的,很多人觉得好像“孝”和“为政”有什么关系啊?实际上,“为政以德”,怎么样培养人的道德呢?那就是要推行孝道。所以他的弟子子游来问孝,孔老夫子怎么回答呢?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那么这句话有两种解法,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够赡养父母,就是尽到了孝道,但是对于养狗、养马而言,也同样是养,如果仅仅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怎么能够把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区别开来呢?另一种说法就是:对于犬马,它也能够养主人,它以自己的劳力来奉养主人;那么如果我们养父母没有恭敬之心,那么我们和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两种说法都很好。

总之就是告诉我们:对父母,不仅仅要能够赡养父母之身,还要能够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心”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恭敬父母。“养父母之心”还有一个表现:子夏来问孝,孔老夫子说“色难”,就是对父母保持和顔悦色,是最难能可贵的,后面接着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就是有事情儿女去代劳,有好吃的,让父母先吃,你以为这就是孝了吗?那么你看我们从这里,能够体会到,古人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现在的孩子可能有好东西先自己吃、不顾父母,有事情都是父母给他去服务、代劳,哪里有服侍父母的心呢?即使是做到了这些,那还不是孝道。还要怎么样呢?对父母保持和顔悦色,在任何情况下都很有耐心,这才是真正的孝子。

那么养父母之心呢?不仅仅要尊敬父母,还要做到一句话,那就是孟武伯来问“什么是孝”的时候,孔老夫子怎么回答呢?“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很简单,就是说你的父母仅仅为你的疾病而担忧,但是它的意思却很深,也就是说:他仅仅为你的疾病而担忧,完全没有必要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担忧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比如说我们小学上学,功课不好喜欢贪玩,影响了学习成绩,父母会担忧,这就是不孝了;我们上了中学,经常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影响了功课,也是让父母不放心,这也是不孝了;等到了高中,学会了上网吧、打游戏,看一些不良的视频,荒废了学业,整天无所事事、让父母担忧,这也是不孝了;自己没有一个远大的志向,然后整天浑浑噩噩地度日,这样混日子,父母看了也会担忧,那也是不孝了;等我们走上了工作岗位,贪污受贿、违法乱纪,让父母战战兢兢,不知道哪一天东窗事发、被关进监狱,这还是不孝了。

所以我们从这里去观察,真正做到一个“孝子”谈何容易?那就是一个完人了!所以我们想一想,现在很多年轻人,你说他不孝吧,他还给你争辩,他说“谁说我不孝?我很孝敬”。为什么他觉得自己很孝敬呢?因为他没有读圣贤书,不知道孝的内容这样全面。

在孟懿子来问孝的时候,孔老夫子回答了两个字:“无违”,樊迟正好给孔老夫子驾车,他就不懂,孔老夫子就对他说:“孟孙来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那樊迟就说:“什么意思呢?”孔老夫子进一步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说这个“无违”,就是不违背“礼”的含义。父母在世的时候,要侍奉父母以礼,以礼来侍奉父母;到父母过世之后呢,还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我们经常听上一代的人说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没有恭敬心。我们听了之后,总觉得也是不能理解,我们觉得自己很恭敬了,怎么还说我们没有恭敬心呢?结果我们读了《礼记》有一段专门讲:孝子怎么样侍奉父母的?我们突然感受到自己确实没有恭敬心。这一句话是怎么讲的呢?

在《礼记治要》上,它讲了这样一段话,它说:儿子侍奉父母,应该是鸡刚刚啼叫,就要起来洗脸、漱口、梳头、戴帽、理好饰物、系好帽缨、穿上端服、套好蔽膝、系上大带、插上笏板,这个都是古代朝廷当官的人去面见皇帝的时候穿的礼服,左右两边佩戴用具,然后去干吗呢?然后到了父母公婆所居住的地方,到了那里,静气平声,询问父母需要什么,就恭敬地送上什么。和颜悦色以问寒问暖,父母如果有过错,要心平气和、低声劝说。如果劝说听不进去,就要更加恭敬孝顺,待父母高兴时再次劝说。如果父母发怒不高兴,甚至打得自己头破血流,也不能够厌恶埋怨,还要更加恭敬孝顺。父母去世之后,将要做善事的时候,想到要让父母留下好的名声,就是你想做一件善事但是遇到了困难,但是想到这是父母的希望,要给父母留下好的名声,就一定要实现它,要克服重重的困难。

所以我们看到这一句的时候,我们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上一代的人说我们这一代人没有恭敬心,因为我们确实做不到这一些,而且我们甚至很多年轻人认为这是封建礼教、束缚人的,我们这么工作忙,时间这么紧,哪有时间这样地去问候父母呢?但是这个“礼”“禁于将然之前”。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做儿女的,从小都是以这样的礼节恭敬地来侍奉父母,哪里会有儿女打骂父母,不孝敬父母、不赡养父母的现象呢?哪里会有儿媳妇和婆婆不能相处的现象呢?这些事情都不见了。

很多人觉得这是繁文缛节,但有一位日本留学回来的朋友,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娶了一个日本媳妇。他回东北老家探望父母的时候,第一次见到父母,第一天晚上睡觉,第二天起来,结果这个公公婆婆打开房门一看:哇!看到这个儿媳妇穿着和服,脸上化着妆,好像去参加宴会一样,然后恭恭敬敬地就跪在门外,看到公公婆婆出来了,马上就鞠躬,说,“请问,爸爸妈妈昨天晚上休息得好吗?”结果这一个举动,把这老两口吓了一跳,不知道这个儿媳妇是怎么了?实际上我们看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日本人所承传的,是中国人的礼仪。所以你现在看到人与人鞠躬觉得很奇怪,你看日本人鞠躬就不觉得有什么奇怪。所以你看我们这么好的礼仪文化都失传了,被日本人、被韩国人继承下来,所以日本被誉为世界上形象最好的民族,这个就是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没有恭敬心、没有感恩心,不能承传,还坐在大树下面好乘凉。没有感恩,还要拿着这个斧子,要把这颗大树砍倒,还对它批判、对它讽刺、对它挖苦。所以我们现在中国人,走到哪里不受人尊敬,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我们丧失了“礼仪之邦、华夏之族”的传统,不再有礼貌了,即使很有钱,也仍然不受人尊敬,这是值得我们这一代人深刻地反思的。

所以我们要承传这一个道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哪里做起呢?就是要从孝敬父母,培养起自己的孝悌之心、感恩之心。进而把这种孝悌之心推而广之,来关爱来到我们身边的一切人。如果你对父母都不恭敬,那对别人的恭敬一定是假的、一定是有利可图。这个就是我们讲的“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个社会的安定,靠的是人的“心”正。人的善心从哪里培养呢?它不是靠一两个法律、规章、制度就解决问题的,要改变人的心,就是要培养人的孝心,这个孝心一培养起来,你才有仁慈之心、才有感恩之心,社会风气才能够变得淳厚。

我们这次课就讲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