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32集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目录
视频文字
《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32集
2014-01-12

尊敬的诸位同学,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论语治要·子路篇》。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这个叶,原来是一个小国,后来从属于楚,由叶公治理。叶公就是楚大夫沈诸梁,字子高。孔子要到叶,先有预备。《曲礼》上说:“入国问禁,入境问俗,入门问忌。”将要到一个国家的时候,先问一下人家禁止什么;先到一个国境的时候,要问一下他有什么风俗;到一个家去拜访的时候,要问一下他有什么忌讳。孔子早就知道叶国的政治,在竹添光鸿那里就说:“是时楚国数度伐蔡,又与吴争陈,二国近楚苦兵,故夫子言:‘楚欲为政于天下,自近始,讽以恤小爱邻之仁也。’”那么孔老夫子显然知道当时的楚国,曾经几次出兵征伐蔡国,又和吴国争陈,这两个国家因为靠近楚国,那么苦于兵荒马乱。所以孔老夫子的这个言语,就是建议,讽喻,楚国想为政于天下,先从邻邦来做起。那么怎么样做起呢?就是要体恤弱小,能够以仁爱之心对待邻邦。

叶公问政,孔子答复为政之道,要使近者欢悦,远者来归。春秋的时候列国都以人民众多,国家为强盛,“近”就是指你近前的人,比如说本国的人,边疆的人,对你办的政治都高兴,才不会到别的国家去。“远者”就是指外国人,你这个国家政治办得好,外国人也都来投奔。但是当时的楚国却并不如此,而是恰恰相反,近者不悦,远者不来。在《梁章巨论语旁证》引证说:“楚疲其民,以蚕食中国,夫子因叶公之问以止之。”这个楚经常征讨别的国家,所以使国民都很疲惫不堪,吞食别的国家。夫子正好趁着叶公的这个问话,希望能制止楚国的这种政治。办政治的人要想使“近者说,远者来”,必然要推行仁政,这样才能感召国内外的人民,所以孔子是针对楚国的情况,才这样回答的。

在《管子·版法解》上也说:“凡众者,爱之则亲,利之则至。”也就是说,怎么样使近者悦、远者归呢?凡是民众,你爱他,你对他有仁爱之心,他就会对你亲近;你做有利于他的事,你所制定的制度、法规、政策,都能够使他获得真实的利益,他自然就来了。又说:“爱施俱行,则说君臣,说朋友,说兄弟,说父子。”又能够仁爱,又能够施,就是像我们经常说的布施,能够给他们施加恩义,施加利益,那么这样的话,使君臣、朋友、兄弟、父子都欢喜。还说:“爱施之德,虽行而无私,内行不修,则不能朝远方之君。是故正君臣上下之义,饰父子兄弟夫妇之义,饰男女之别,别疏数之差,使君德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礼义章明。如此则近者亲之,远者归之。”就是你要把这个仁爱、布施的德行来实行,而且实行起来没有私心,如果在内的德行不修养,就不能够使远方之君来朝拜。

像中国在历史上之所以被誉为“华夏之族,礼仪之邦”,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当时的国君,他自己修身修得很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外国人来到中国来做生意、来朝拜,看到五伦关系非常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彬彬有礼,所以特别地羡慕,回去之后向自己的国君禀告。所以当时的其他国家的国君,都把中国的皇帝尊称为“天可汗”,那就是天底下公认的领导者。那么这个不是靠武力的强大,四处征讨别的国家,让别人给自己的封号。而是自己国家治理好了,人家心甘情愿地愿意来学习,而给中国的皇帝这样的封号。

所以《大学》上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个君主的修身是根本。“是故正君臣上下之义,饰父子兄弟夫妇之义,饰男女之别,别疏数之差,使君德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礼义章明。”也就是说,使这个五伦关系都能够处理好,这样的话呢,礼义章明,才能够使近者亲之、远者归之。在身边的人,在近处的人都亲爱他,在远处的人也愿意来归附他。那么这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要想使近者悦、远者来,必须要实行仁政,有爱施之德。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毋欲速,毋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莒父的这个父,他的音是“阜(fú)”,在《春秋大事表》上说,这是鲁国人的语言,如梁父、单父、莒父等等。郑康成注:“旧说,莒父,鲁下邑。”就是属于鲁国的一个城,一个邑。子夏去当莒父的邑宰,向孔子请示政事。孔子告诉他“无欲速”,不要求其速成。为什么呢?因为欲速则不达。“毋见小利”,不要着眼于小利益,为什么呢?因为见小利就不能够成就大事。

现在我们社会都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速成、速效、快餐等等。其实这个迅速都是有副作用的。比如说现在的西药都讲速效,为什么有速效呢?我们感冒了,把这个速效感冒片吃进去。这个西药,它是好坏通杀,好的细菌、坏的细菌,它不能辨别,所以在杀死病菌的同时,把好的细菌也同样杀死了。那么实际上它不知道人体是一个很好的免疫系统,当病菌侵入的时候,全身的免疫系统就会迅速地启动,对这些病菌来进行对抗。所以人为什么会发烧、流鼻涕呢?就是因为在和病菌对抗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就会发烧。那么这个鼻涕、眼泪,就是双方作战留下的尸体。但是我们这个时候把这个速效药西药给吃进去了,这个西药它也不会辨别,它把病菌杀死了,也把好的细菌杀死了。那么下一次再遇到感冒的时候,再有病毒入侵的时候,如果你不吃感冒药,你就扛不过去了。

实际上人体它是一个非常好的免疫系统,如果你感冒的时候多喝白开水,注意休息,多吃蔬菜水果,人体的免疫系统自然发挥作用,过上几天自然恢复正常了。所以“速”看起来效果很好,实际上都是从枝节上、在末上在解决问题。就像我们这儿有一堆垃圾,结果招引了很多的苍蝇蚊子,速效的方法是什么呢?喷上一些杀虫剂,啪啪啪几下,苍蝇蚊子不见了。但是因为垃圾还在这儿,过了没几天,过了一会儿苍蝇蚊子又飞来了。所以之所以速,都是在症状上、枝末上解决问题,而没有找到根本。

所以我们观察自然界的现象,都有一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如果我们的事业还处于春生的阶段,就不能指望它立刻就有收获。为什么呢?因为这不符合自然规律,欲速则不达呀。那么中国人有一句话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农夫耕作的时候也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他一直都在用心地耕耘,虽然他不问收获,如果没有意外,到秋天的时候,他仍然会有收获。我们一直都在做好事、做善事,在做善事的过程中还广结善缘,不和人出冲突矛盾,助人为乐,成人之美,一有机会就帮助别人,成就别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当我们遇到事需要帮助的时候,人家自然也会来帮助我们。所以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个例子很明显的就是贪污受贿。像现在做官的人,他就看到眼前的这些蝇头小利。我给人家审批一个项目,把这一个项目批给某一个人,他就给我送多少钱,你看,我一下子就有钱了。但是不知道因为做了这样违法乱纪的事,过不多久,东窗事发,自己锒铛入狱。本来可以平步青云,一帆风顺,但是却落得了一个身陷囹圄的下场。

在《大学》上还说:“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个财货是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得的,它一定会以不正当的方式给败散掉。如果人们都深信这个道理,那就不会做这些“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事啊。所以我们看《群书治要》看到古代的很多领导者,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比如说鲁国的宰相公仪休,他为官很清廉,对属下要求很严格,不能够与民争利。他有一个嗜好就是喜欢吃鱼,结果有人就投其所好,送了他很多鱼。他就派人又把这些鱼给送回去了。这个人觉得奇怪,就问:“我知道您爱吃鱼,所以特意选了一些上好的鱼送给您,为什么您不接受,又把它给送回来了呢?”公仪休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正是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我今天才不能接受您的鱼啊,为什么呢?我爱吃鱼,我是宰相,我自己去买不就好了吗?如果我今天接受了你的鱼,染上了爱贪便宜的心理,越贪越多。当我被抓进监狱的时候,请问,我还能吃得到鱼吗?还有人再送给我鱼吗?所以正是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我才不能接受您的鱼啊。”

所以我们多读一读这样的历史典故,我们的理智就能够提起,不会利令智昏、情令智迷、在利益的诱惑面前昏头昏脑了。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你就不能够使事业爬上巅峰,半途而废了。那么这个就是讲“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因为这个错乱也不是一天造成的,就像得病如墙倒,快;也不是一天能够去除的,去病如抽丝,一副药就能把病医好的,很少,所以必须慢。更何况还有三分吃药,七分调养,欲速则不能治愈。同样的道理,想一下子把政治办好,也办不到,而且还会出乱子,因为积非成是已经很久了,当时就改,百姓也不以为然。那么仁者为政,百年才可以胜残去杀。比如说如果治国讲求霸业,那就不能够成就王道,这也是见小利大事不成的例子。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个“恭敬”两个字,依照《说文解字》,都当“肃”字讲。但是在这里稍稍有所区别。《尚书▪无逸》篇,这里边的疏,引郑康成的注解说:“恭在貌,敬在心。”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引《汉书▪五行志》说:“内曰恭,外曰敬。”在这里《五行志》的解释比较妥当。樊迟问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个“居”就是安居的时候,在家不做事的时候,在家庭屋内坐着都是安居。居处恭,恭是在心,也就是心里要保持恭肃。仁人都是诚于中,形于外。那么办事的时候才能够形于外,所以安居无事时要存恭肃之心,即使一个人在家里闲坐着,也不能够懈怠,虽然屋里没有一个人,但是也要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在《弟子规》上也说:“入虚室,如有人。”不能说别人看不到我,我就可以懒散懈怠。我们在人前人后不同,虽然没有害别人,但是却害你自己。为什么呢?因为日久了,天长了,心中就没有恭敬,没有仁爱。到了社会上,一举一动就不会为别人着想。所以我们学传统文化,学了不照办,学一千年也没有用。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树没有根柢。那么居处恭,它虽然表现的是内心,但是也可以从我们的环境来看到。为什么呢?因为境随心转,这个环境的整齐与否,也是我们内心的一个反映。因为我们的心,我们自己粗心大意,很难观察到自己的心有多么乱。但是我们怎么样可以看到自己的心是乱还是敬呢?就可以从我们所居住的环境来看到。因为这个环境是我们内心的表现。

所以很多人说《弟子规》上说的:“房室清,墙壁净……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都是小节。为什么小节古人却如此地重视呢?这里边有学问,因为这些东西是我们的心有没有秩序,心够不够清净的一种表现。所以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心到底是清净,还是脏乱,我们从自己的环境就可以看到了。所以有人说他要任用一个人,首先到他的办公室去看一看,看看他的文件整理得是不是整齐,他的物品是不是摆放得有规矩。如果他的物品摆放不整齐,文件夹都乱放,他不相信这样的人做事会有条理。所以我们做事为什么会出差错呢?出差错那是一个结果,那是一个表现,说明的是我们的心不定、心比较散漫。所以《弟子规》的教诲并不是小节。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吧!只有把自己的环境变得清净整洁,你才能够对自己做事生起信心,你做事才有条理。所以要改变自己,先从自己每一天的衣食住行起居等等这方面做起。

这个《无量寿经》上也说:“做事仓卒,败悔在后。”把物品摆放整齐,把东西放置在固定的地方,都是让我们把心归于敬。做事呢,“虽有急,卷束齐。”即使有急事,也要把这些东西摆放整齐。为什么呢?就是把你的心,时时安定在一个定的状态,让你的心时时不杂乱、不着急。那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学一定要从礼上来学,从这些外相上做好了,这个内心也会慢慢地调伏。

“执事敬”,办事笃实,毫不苟且,不问公事,还是家事,大小事,一律要敬。敬是表现于外的,但是并不是说没有内,而是先有内,然后才有外,必须先存心诚,内外如一。那么这个“执事敬”还包括,你该办的事就办,不该办的事就不要办。那么何者该办,何者不该办呢?懂得了礼你就明白了,那就是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是你该办的范围就少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他人托付给你,你可以办,否则那就是干涉。现在的社会上往往是很多人自己的责任不尽到,专挑别人的事。那么这一点大家要避免,要学会把自己的事做好,不要去管别人的事。因为别人的事,做好不做好和我们没有关系。大家要学的就是,不是你范围内的事要少多事。不尽责,对于自己来说,是浪费自己的光阴,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自己做事不认真负责,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什么事都很难做好;对公来说,就是虚费公款,多管他人的事还是扰乱社会。

“与人忠”,这里边指的是相处,相处要忠,就是待人忠诚,合则留,不合则去,但是绝对不能够欺骗人。这三者是为人之道,即使到了落后的蛮夷之地,也不可以舍弃。我们学了这一个就要守住这一个做法,不论别人给我们戴什么帽子,比如说,说它落后,说它老古董等等,但是我们还是按照圣贤人的教诲来做。这三条是做人的道理,大家回去要自省,有则加勉,三条做到就算仁。前面颜渊问仁,孔老夫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请问其目,为仁的条目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条目都很难实行。那么这一章樊迟问仁,讲“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比较容易学,这三条做到了就是仁。古人说心净则土净。如果居处不恭,执事不敬,与人不忠,这心怎么能够净呢?是吧!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这一章主要是说恒心的重要性。先是孔老夫子举了南方人的两句成语,并且称赞他说得好。然后就《周易·恒卦》九三的爻辞,显示无恒心的人一事无成,你替他占卜也不灵。为什么呢?比如说你刚替他占卜某事,转眼之间他又改变主意了,这种心意不定的人,占之无用,所以孔子说不用占。“巫医”,皇侃疏说:“以巫”。认为这个巫是接事鬼神的人,医是为人治病的医生。但是清朝的毛西河、俞曲园等,认为应该根据《礼记•缁衣》篇,这个巫医应该作卜筮讲,这可与下文的不占的意思相一致。《礼记•缁衣》篇上说,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于人乎。”皇侃的疏认为这是南方人原有的两种说法,所以孔子两次称说。那么在《礼记》和《论语》上也各有记录。那么这两种注解,雪庐老人认为毛西河等人的意见是比较妥当。“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为人要是没有恒常心,恒常心是什么呢?就是今天学什么,明天还是学什么。如果人们没有恒心的话,学什么都学不成。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现在我们大学都用学分,这个学分就是无恒,就是不坚固,不会成功。现在的学校和古代的学校,教人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古人教学首先求定力,求根本智,是把心思定在一门之上,结果一经通,一切经通。而现在的学校求的是广学多闻,要学这个科目得一个学分,学另一个科目又得一个学分,你要修够多少学分才可以毕业,这就是没有恒,很难成就。特别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看到呢确实有很多的弊病。比如说我们的博士生一共就有三年时间,但是第一年还要学政治,英语等等的公共课,第二年不仅仅要学自己论文的专业课,还要学其他的专业课。那么到了第二年的时候,确定了一个论文题目,结果只用一年多的时间去搜集资料,最后写了一篇论文。我们想一想,这个论文怎么可能有深入的研究呢?所以十万字的文章洋洋洒洒看似很多,但是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有自己的研究深度的,却寥寥无几。这个就是没有专一的结果。而古人读《论语》呢,他在年轻的时候学论语,到老的时候仍然是在学《论语》。

比如说我们要请一个人去讲《论语》,那我们是请一个人十年讲了十本经的人去讲《论语》呢?还是请那个十年讲了一本经的人去讲《论语》呢?比如说一个人花了十年的时间,学了《论语》、《孟子》、《孔子家语》等等十部经典;而另一个人十年就学了《论语》一部经典。那我们要请一个讲《论语》的人,我们当然是请这个十年都在专攻《论语》的人去讲,他所讲出来的深度,当然和十年讲了十本经的人有所不同。而且十年定在一个事情上,十年都在一个经上用功,他就能够把心定下来,把心定下来才会有智慧。这个就是和西方人不一样的地方,也是西方人不能够理解的地方。为什么一经通一切经通啊?因为这个所有的经典都是圣贤人心性的体悟,都是他心性的流露。如果你真正把一经能够学明白了,那么所有的经都是圣贤人心性的流露,怎么会不明白呢?所以这个就是现在的学校培养不出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恒。

南方人说,要是没有恒心,不可以做巫医。那么这个就是说无恒的人,你给他占卜也不灵,不可以给他占卜。巫就是为他祝祷,卜就是算他的未来,都没有用处。为什么呢?就像我们刚才说的,这类人你给他占卜,比如说他的心向南,占得灵验;正想为他解释,他的心一下又向北去了,说了不灵,所以不必给他占。这两句是古人的话,所以孔子赞叹说很有道理。宋儒在解释这句话的时候说,“无恒的人,即使做巫做医这样的贱职,都不会成功”,这个说法不妥当。为什么不妥当呢?因为做医生何贱之有?在古代的时候有两种人最受尊敬,一种是老师,一种就是医生。因为医生治人的身病,老师教人慧命,这两种人对社会的付出,是无私无求不讲条件的,所以最受尊重。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一章的君子、小人,是以道德来分辨的。君子就是有道德学问的人,他与人相处,和平忍让,但是他的见解卓越,与众不同。君子崇尚和,但不是流和。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有人来请你去看电影、跳舞,不要以为不去便对不起他,否则就是流和小人。那么在佛教中有一句话说“恒顺众生”,恒顺众生也是恒顺众生善的地方,不善的地方也不能够恒顺。“和”是一概不侵犯人,不妨害人,忍让尊重他人。比如说他人的公事、书信,包括我们现在说的短信、手机,都不要擅自观看。你擅自观看了,那就不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了。小人所见平庸,以同为和,譬如流水,东流则东,西流则西,随波逐流,与众相同。但是小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争利的心特别强。因为这个争利的心,就做事不能够和人和,不能够与人和谐办事,但能扰乱他人而已。

在《群书治要▪晏子》上,晏子就为齐景公辨别了“和”和“同”,有什么不一样。这个《晏子》上记载,梁丘据乘驾着六匹马拉的车从远处赶来,齐景公就说:“梁丘据是和我很和谐的人,和我很和的人”,晏子听了说,他说:“这只是气味相投,并不是和,为什么呢?所谓的和谐,用口味一个比方,君主如果能够尝出甜味,臣子就应该尝出其中的酸;君主觉得味淡,臣子就应该尝出其中的味咸。但是就梁丘据而言,君子说是甜味儿,他就说是甜味儿,这称为气味相投,就称为‘同’,怎么能称为和谐呢?”所以这个晏子做了几个比喻非常地好。第一就是我们做菜、做汤,比如说要用五味来调和,有盐、有醋、还有酶等等,把它调和在一起烹饪出美味的汤,这个就叫“和”,但是所取的调料是不一样的,叫和而不同。再比如音乐,用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符,弹奏出一个美妙的音乐,但是这个音符是不同的,他们共同配合,弹奏出一个乐曲,这个就叫和而不同。再比如一个大花园,有五彩缤纷的花,共同配合在一起,让我们觉得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但是如果只有一个色的花,就显得很单调了,这就叫同。

所以中国人讲和而不同,这种理念运用到各个地方。比如说在中国历史上,它的文化就体现出这种包容性。比如说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都不是本土的文化,但是他们要到中国来传教的时候,中国人一看他们的经典,核心都是仁慈博爱,所以欢迎他们来传教。虽然他们的经典之中有一些和我们的传统文化不相吻合,那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他们的地理环境、文化风俗不同所导致的,那么这种“和而不同”的理念,使中国在历史上成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统一的国家。即使是在当今的历史上、当今的世界上,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像历史上的中国那样,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宗教,能够融合得这样的完美,成为一家人,将五十六个民族融为一家。那么在美国我们都知道,黑人和白人之间泾渭分明,住的地方都不一样,没有把这个问题处理得很好。那么这一个成功就是来自于“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贡问孔子,假使有一个人,一乡的人都喜欢他,那么这个人怎么样呢?孔老夫子说,未必就可相信他是个好人。子贡又问一乡之人都厌恶他,那么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未必就可相信他是坏人。后面孔子不待子贡再问,就加以解释:“与其泛随乡人好之恶之,不如亲自观察。乡人之中的善人都喜好他,恶人都厌恶他,然后相信他是好人,比较可靠。”那么这句话是对子贡说的。我们不是子贡,所看的好与坏,更不足为凭。因为子贡道德学问都要比我们高出很多,他尚且看不出好坏,我们怎么就能够依照自己的见识,而判定人是好是坏呢?其实人看一个人是好是坏,都是根据自己的有色眼光去看的,很难达到客观公正。那要怎么办呢?

孟子就是学孔老夫子这一点,他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所以你左右的人都称叹这个人是贤德之人,不能够就认定他是个贤德之人;诸大夫都认为他是贤德的人,也未可认定他就是个贤德的人;全国的人都认为这个人是贤德的人,你还是要认真地去观察,观察之后确实证明这个人很贤德,才可以任用。所以古人对于任用官员非常地慎重。孟子也说,应该把那个有仁德心的人选拔在领导位置上。为什么呢?不仁的人居于领导的位置,就是把他的过恶播散到广大的民众。所以做领导者的人非常的不容易。为什么呢?如果自己做得不好,做得不规范,下面的人都在效仿你。所以当一个领导者要严格要求自己,也要非常注重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还有修养。那么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你要任用一个人,要这样的去观察。同样你要罢黜、惩罚一个人,也是要谨慎。大家都认为他不好,你要去认真地观察,为什么大家说他不好?大家说他不好,很可能是大家都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但是这个人特立独行,不愿意同流合污,所以大家都排挤他,都说他不好。那么你要是听信了谗言,就罢黜了他,很可能这个贤善的人就受到了冤屈。那么这一句话在今天特别值得学习。为什么呢?因为在今天这个社会网路非常地发达,网路上的谣言、小道消息特别地多。如果我们看到这个消息,就信以为真,道听途说,那么很可能是非不明,颠倒是非,黑白不分了。所以看到现在的资讯、消息,一定要谨慎。《弟子规》上也告诉我们“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不要去传那些没有经过证实的谣言。如果别人说别人的坏话,结果我们没有辨别清楚,也就跟着说,那我们就是给这人作恶提供了增上缘,他作的恶我们也有一份,这就是成人之恶了。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这个“说”字,古注同喜悦的“悦”是相通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说话的“说”,当说字讲。君子容易侍奉,而难以取悦。因为取悦君子而不合道理,君子不悦,所以难悦。比如你去给他送礼、行贿,虽然是给他送礼,但是他也不高兴。至于君子用人,则量其能力而使他能够发挥特长,不求全责备,所以容易事奉。小人容易取悦,而难以事奉。因为你取悦小人虽不合道理,小人也会喜悦,所以是易悦。至于小人用人的时候呢,则是求全责备,因此很难事奉,那么这个是当“悦”字讲。

在毛西河《论语▪稽求篇》认为汉儒还有一种解法,就是这个“说”(shuō)字,当言说之义。他引证说,“君子厚重缄默,不轻说人长短。苟于义分不宜说,有相对终日不出一字者,似乎深沉不可测,而使人平易,绝无苛求。小人相对喋喋然,议论蠭发,非义分所当说亦说之。而一经使人,便苛求不已。”那么这句话就是说,君子厚重缄默,君子一般都很稳重,所以沉默寡言,不轻易说人的长短。张家长,李家短,不关己,莫闲管。苟于义分不义说,如果不是出于道义,就不应该去说。有相对终日不出一字者,有的你跟他相对坐了一日,他也没说一个字的。似乎深沉不可测,看起来好像是深不可测。而使人平易,绝无苛求,但是他在用人的时候却平易近人,没有苛刻的要求。小人与此相反,小人相对喋喋然,议论蠭发,非义分所当说亦说之。这个小人相对而言喋喋不休,经常发很多的议论,不是属于他的道义,或者他的本分责任所应该说的,他仍然去说。而一经使人,便苛求不已,一旦在用人的时候,就要求全责备,非常地苛刻。那么这个“说”当言说的意思。那么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就是与君子人办事容易,不琐碎,办好不用说,办不好也能原谅你。与君子说话难,为什么说话难呢?

孔子说“谁毁谁誉”,因为你说的都是赞叹的、恭维的、巴结的话,这个都不可靠,君子也不爱听。但是可以就事说事,今天这事好就是好事,这事坏就是坏事,不可一言定终生,不能随便说人。为什么呢?“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如果说人都是不符合道义的,都是零碎的小事,这就可以少谈。“及其使人也,器之”,用人的时候,这个人够上什么材料,给他做什么事,做完就行了。若是他把自己本分做好,不再做别的事,也不责备他。那么这个君子使用人时候,是量才使用。“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小人恰恰相反,于他共同办事很难,侍候不了他,他必须找全才。但是哪里有全才可找呢?所以小人很难共事。但是小人易说,见面不是张家长,就是李家短,都是说是非,不听也罢。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你经常喜欢听别人说是非,你就对人有成见了,把好人看成了坏人,把坏人看成了好人,这个就不行了。使用人不可以求全责备,只要他把本分职务做到了就算好,这一点是我们值得学习的。这一章的“说”字,讲解的时候雪公建议可以两种意思并存,但是读的时候可以读为“悦”。

子曰:“君子泰儿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个“泰”字,何晏注解,当纵泰讲。这个纵有舒缓、放纵的意思,也就是没有拘束的意思。骄就是骄矜傲慢。何晏的注是这样说的:“君子自纵泰,似骄而不骄;小人拘忌,而实自骄矜。”君子心中没有拘束,对人则不傲慢;小人却与君子相反,一切都不拘束。那么与骄有什么差别呢?那么这个“泰”指一切绝不拘束,一切都不拘束与骄有什么差别呢?在李塨《论语传注》上说:“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何其舒泰,而安得骄?小人矜己傲物,惟恐失尊,何其骄侈,而安得泰?”君子不论人多人少,地位高下,年龄大小,无敢慢,都没有傲慢之心。这个“慢”,也是五大烦恼之一。贪嗔痴慢疑,这个傲慢也是与生俱来的烦恼。我们看这个乞丐,看到一个豪华车子从身边驶过,都会这样说:“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有几个臭钱吗。”所以即使沦落为乞丐的人,都有一种傲慢之心,掩饰不住。更何况有知识,有技能,有学位,有官位,有财富这样的人呢?所以这个傲慢有很多种。但是外表看起来很规矩,其实内心很傲慢。无敢慢就是舒泰,虽不敢慢,但是心里不紧张。有事怕错就会紧张,就不是泰,小心也必须舒泰,这不算骄。小人骄而不泰,小人就不是如此了。矜己傲物,怕哪一条错了叫人家看不起我,总想我比别人都好,这正是傲。

我们看《论语》,孔老夫子弟子子路,“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路很受孔子的赞叹。为什么呢?因为他穿着破棉袄,和那些穿着裘皮大衣,貂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没有觉得什么不好意思的,没有觉得有什么羞耻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子路认为一律平等,没有贫贱高下。如果惟恐失去尊严,就是傲慢,这是骄侈,何泰之有啊?表现出来就不是纵泰了。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没有受过教育训练的人民去作战,就是抛弃人民。马融的注解说:“言用不习之民,使之攻战,必破败,是谓弃之。”这个马融的注解中的“不习之民”,好像是专门指没有学习战斗技能的人民而言,但是实际上除了学习作战的技能之外,应该也包括平时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思想道德做基础,这个人民就没有战斗的意志,作战也必然失败。所以这个“教”,除了教战斗的技能之外,也包括了思想道德的教育。

那么,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