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14集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目录
视频文字
《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14集
2013-04-06

尊敬的诸位老师、诸位同学,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论语治要》,我们学到了《为政篇》的第二句。我们先读一下这一个经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三百”这个“诗”就是《诗经》,也就是后来由毛亨作传的《毛诗》,古时通常只称为《诗》。《诗经》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有六篇只有篇目,而无诗词,实际上是三百零五篇。在《史记·孔子世家》上说:“古者,诗有三千余篇,后经孔子删定为三百零五篇。”此处“诗三百”,也就是取整数而言。

在《汉书·艺文志》上也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那么《汉书·艺文志》上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在古代有专门采集诗的官员,为什么要采集诗呢?君王用诗来观察社会风气,知道自己时政的得失,而且来考察、纠正自己的过失,那么这个就是诗的意义了。“一言以蔽之”,一言,就是一句;“蔽”字在古代注解有不同的解释,包咸注说,“一言以当之”,郑玄注,“一言以塞之”,这个“塞”就是回答的意思。韩李《论语笔解》是讲“一言以断之”,朱熹《论语集注》讲“一言以盖之”。为了求容易理解,这一个“蔽”可以作概括讲,也就是总括的意思。三百诗篇的要义可以总括在一句诗里,这一句诗就是“思无邪”。“思无邪”是《诗经·鲁颂·驹》篇中的一句诗,孔子引用它来总括三百篇诗的意义。

关于“思无邪”这一句话,也有不同的理解。刘宝楠先生在《论语正义》里,引用的是《说文解字》的解释。他说“思”容也,思就是容的意思,什么意思呢?后面接着解释说:“言心有所念,能容之也。”说的是就是心里有了一个念头,能够容纳之,能够容纳心里这个念头,这个就叫思。那么接着他又引用顾宪成对这个诗的一个定义,这样解释,说“诗者,思也。”诗是什么呢?诗就是思。那么“思”又是什么呢?后面接着解释说,“发虑在心,而形之于言”,就是你在心里产发了一个思虑,产发了一个念头,用言语来表达出来,这个就是诗。那么这个“思无邪”,按着这种解释的话,就是你的思想、念头没有邪曲不正的地方。

那么另一种解释呢,就是李炳南老居士,他在《论语讲要》中的解释。他在《论语讲要》中引用的是程树德《论语集释》中的一种解释,他认为这个思无邪的“思”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的意义。那么什么是“无邪”呢?他又引用了郑浩《论语集注述要》考据《诗经·国风·邶国·北风》篇里的一句诗,“其虚其邪”,那么考据结果认为这个“邪”和“虚”在古代是一个意思。所以“思无邪”什么意思呢?就是无虚的意思。那么按照这一句话,“思无邪”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三百篇的本意都是真情流露之作。“无虚”就是真情流露之作。那么这一种讲法也非常好。

那么在朱熹的《论语集注》上,把这个诗的作用给我们进一步阐发,它说:“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凡是《诗经》上的章句,善的可以感发人之善心。就是能够感动触发人的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这个创也就是惩戒的意思。那么恶的可以惩戒人放纵、放荡的心志,使人这种性情回归于正。而不有邪曲不正的地方。那么这个就是《诗》的作用。

那我们都知道人的性情,就是七情五欲,喜怒哀乐爱恶惧,很少有人能够达到中和的状态。那么这“中和”怎么来解释呢?那么在《中庸》上有这么一句话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就是你喜怒哀乐爱恶欲,还没有发出来的那个状态,我们把它称为中的状态。但是一般人都很难理解,也很难做到。说我怎么可能没有七情五欲呢?没有喜怒哀乐爱恶欲呢?其实这个喜怒哀乐爱恶惧,全都是人的一种分别执着所产生的。我看到这个人生起了喜欢之心,看到那个人产生了不喜欢之心,这个喜欢和不喜欢就是分别。如果你进一步去执着,喜欢的就想去占有,就想去爱慕,得不到就非常痛苦,那么这个就更加地执着了,引起了自己的痛苦。那么这个都是没有明了事实的真相所导致的。那么这个喜怒哀乐之未发的那个状态,很少有人能够理解,更难去达到。那怎么办呢?那就退而求其次,求那一个和的状态。那么什么叫和呢?《中庸》上讲,“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你喜怒哀乐爱恶惧,这个七情都发出来了,但是都没有过分。都能够符合于礼的要求,这个时候叫“中节”。用礼来节度它,使它恰到好处。所以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发乎情,止乎礼”。那么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这个《诗》的这些话都是可以使人导归到悟性之正,不要偏离中和的状态。

那么它接着引用程子的话说“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什么是“诚”呢?对初学人来讲这个“诚”就是放下自私自利,做到大公无私,为公而不为私,这个就叫“诚”。那么这个是对一般初学人来讲的。那么更进一步曾国藩先生他在读书笔记中对这个“诚”下了一个定义,他说什么是“诚”呢?“一念未发谓之诚。”一念不发谓之诚,就是你心里根本就没有动念,连起心动念都没有,这个时候才称为“诚”。那么这个很多人可能就体会不到了。那么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没有了妄想分别执着的境界。

那么这个就是跟我们说“思无邪”,其实它由浅入深,初学者可以改恶从善,把这个邪曲不正的念头来归到善,把这个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下,而大公无私。那么进一步,进一步要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其实我们认为某一个事情好,某一个事情不好,这个好与坏都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知见来判断的。那么在甲认为是好的东西,但是在乙那他可能认为是不好的。那么在乙那呢,他又有另一种观点。所以中国古人有句话说,他说如果你因为这个理,执着这个理,执着这个道理,而把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给伤害了的话,这个理就不成其为理了。就是说你学了这个东西了,你就执着它是对的,因为你这个执着伤害了父子之亲,伤害了朋友之义、兄弟之情,那么这个理就已经不成其为理了。所以人学到一定的程度,要学会放下执着,不执着自己的意思是对的,能够恒顺众生,这个才是真正的一种境界。

那么我们再看一看,在范氏说【接着引用《论语集注》】朱熹接着讲,范氏就是讲宋儒范祖禹,他接着对这一句话,进行了一个引申,他说:“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那么这一句话引申得也非常好,学者就是学道的人,学儒,想成圣成贤的人,一定要知道抓住纲领。凡事你能够抓住纲领,就能够守约。“守约”就是大道至简的意思,你能够抓住这个简单的东西,简单的方法,守约则足以尽博矣。能够做到守约,则可以达到广博。像我们中国古人,做学问的方法都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虽然你学得很简单。比如说我们在汉代的时候,就有五经博士,这个五经博士都是专攻一门,他虽然专攻一门,但是一旦把这一部经通达了,那么部部经他都能够讲,也都能够真正的通达。

如果你这一部经还不懂,不能够通达的话,那么哪一部经它也都很难深入。那么这个就告诉我们,守约则足以尽博,不是一开始就去求广博,恰恰相反,一开始是求守约。后面他讲,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就是作为经的礼仪有三百。换一句话说,我们可以拿佛教的戒律来比喻,那么主要的戒律有五戒,这个就是作为经的礼有三百,曲礼三千,作为具体的礼仪有三千。比如说不妄语,它是作为经的礼,那么具体的不妄语,又可以分为不说假话,不能说勾引诱惑的话,不能欺骗别人,不能够说粗鲁骂人的话等等。那么这个就是具体的礼仪有三千。那么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句话是什么呢?就是“毋不敬” 。“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这就是礼的本质。所以中国人有句话说“恭近于礼”。如果你不知道这个礼到底是应该怎么样做?只要你心存真诚恭敬,那就和礼接近了。比如我们说到一个办公的场合,到一个非常严肃的地方,你自然会推门都很慢,都很轻;走路的声音也会轻手轻脚的。虽然你不知道这个礼具体应该怎么做,但是你到了一个庄严肃穆的场合,你自然就会小心谨慎,表现出恭敬的态度。那么这个就和礼接近了。

那么这个就是我们讲,这个诗三百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意思就是“思无邪”。“思无邪”又有两种解释,第一就是你的思想没有邪曲不正的地方;第二就是真情流露。这个就是“思无邪”。关于“思无邪”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诗经》上有一些具体的诗篇来进一步的理解。像在这个《毛诗序》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它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个诗都是表达人的志向的,“志之所之”,志的趋向这个叫诗。在心的时候就是没有表达出来时,这个就称为志。中国人说人必须要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所以人有了这个志向,那就像《大学》上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你知道自己的志向,你要止于何处,你这个心才会有定力。“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那么归根到底为什么能得呢?就是因为他有志向,知道心之所止,他才不会被外物所诱惑,东风东倒,西风西倒,也不会为社会大众的这种观念所影响而随波逐流。比如说我们要去登山,这个山顶就是我们的目标。那么我们在这一路上就直直地往山顶上走好了,不要再去看一看哪里有什么鲜花、哪里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影响了我们登山的过程。所以人有志他才知道何去何从,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又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一句话是讲诗的作用,诗的作用就是“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易俗。”那么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古圣先王为什么要采集诗,采集诗的目的就是使夫妇关系能够和睦相处,能够使儿女懂得孝敬父母之道,使人伦关系都淳厚,使社会教化能够淳美,移风易俗,就是变化社会的风气。

那么我们看一些具体的诗,《诗经》里比较简单的诗,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诗确实有这些作用。比如说我们首先看一看在《诗经·曹风·蜉蝣》篇有这样几句话:说“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这个诗的题目叫《蜉蝣》,蜉蝣又叫渠略,是一种朝生暮死寿命极短的虫。那么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羽翼非常地薄,而且很有光泽,那么在这里就是象征小人。《蜉蝣》这一首诗是斥责当时社会风气非常奢侈的诗。曹昭公国家弱小而且被大国所欺压,自己又没有治国之法来保护自己的国家。既好奢侈而又重用小人,最后终将落得无所归依的结局。那么这个“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这一句话是起兴,意思是说你看一看那朝生暮死的蜉蝣吧,把羽翼修饰得剔透光亮,如同炫耀那华丽的衣裳,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这也让我们联想到我们在现代社会有很多人也喜欢穿得很奢侈,打扮得很漂亮,以此来装饰自己。但是下面它又写到“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仁者的心中充满了忧愁,充满了忧伤,为什么呢?死期将至的人呐,你将归向何方啊?其实我们每一天忙忙碌碌,就像这个蜉蝣一样,寿命非常的短暂。就像我们看蚂蚁,它早晨好像还很忙碌,到晚上可能就没了生命,但是还在那忙得不亦乐乎。那么我们看到了像蜉蝣、蚂蚁这样的生物,也要想想自己短暂的一生,其实也是过得很快,转眼即逝,那么我们将要归向何方呢?这个就是提醒我们,在我们短促的有生之年,能够为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至少为自己身边的亲人,留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做一些有益的事。不要朝生暮死忙忙碌碌地,像那个蚂蚁,像那个蜉蝣一样,不知道将要归向何方。那么这一句话也是说,君王如果不修德用贤,国家危亡的灾难来临之际,君王将无处可去。那么这一句话虽然很短,但是却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既斥责讽刺了当时骄奢淫逸的风气,同时也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把这个时光用在有益的事业之上。那么这个是《曹风》上的一篇诗。

那么我们再看一个在《诗经·小雅》上有一个诗叫《伐木》,这一句诗主要是讲朋友之交,就是对朋友故交应该重视,不要把朋友故交给忘记。那么在这个诗上就这样说,《伐木》是宴请朋友故旧之诗。自天子以下到平民百姓,没有不需要借助朋友之力而能成就功业的。君主热爱亲人来保持和睦,友爱贤者不忘故旧。那么老百姓他的品德也会回归于淳厚了。那我们看这一句诗它是怎么写的,它说“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忧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就是当年在山里一起伐木的时候共同患难,还能够听到鸟鸣嘤嘤的鸣叫之声。“出于幽谷,迁于乔木”,那么后来这个小鸟偶尔从深谷中飞出,迁居于山顶高大的树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你看这个高居的小鸟依旧嘤嘤而鸣,不停地呼唤着幽谷内昔日的友人,“相彼鸟矣,忧求友声”,你看那小鸟也知道不忘故旧,“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矧”就是况且,何况的意思,何况是那位君子,怎么会不寻求旧友呢?那么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即使一个小鸟,它尚且知道聚集在高大的树木上,而不忘记呼叫朋友,何况是人呢?能够不求朋友来和自己志同道合,能够共同成就事业吗?那么这也是告诉我们,即使君子身居高位,但是也不能够忘记故旧和朋友。

那么从这些诗句之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这个诗它确实有移风易俗的功能。那么在《小雅》上也还有一句关于朋友的诗叫《谷风》。那么这个《谷风》是当时讽喻周幽王的诗,因为当时天下风俗变得越来越薄,朋友之间的恩义已经荡然无存了。所以作者写了这句诗来讽喻周幽王。那么这句诗是这样写的,“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汝。将安将乐,汝转弃予。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这个诗也写得非常地好,“习习谷风,维风及雨”,这一句是起兴,用风雨相互感应滋润,比喻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恩爱同行,“习习”就是微风和煦的样子。它说和煦的谷风,和煦的东风阵阵,风声里还伴着雨声,“将恐将惧,维予与汝”。这个“将”就是且的意思,“惧”就是恐惧,就是比喻一个人遭遇厄难的时候。当年你遭遇厄难唯有我与你同行。“将安将乐,汝转弃予”。如今你处境安乐,便全然抛弃了故人。所以这叫“将安将乐,汝转弃予。忘我大德,思我小怨”,那么这一句话就是说,它说:“人呐,你怎么可因为一点点小怨,全忘了我当初对你的深恩。”那么什么是大德呢?这个注解里说:“切磋以道,相成之谓也”,就是与朋友研讨勉励,以正道来互相成就,这就是大德。那么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小怨,忘记了别人对我们的大德。时时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特别是对于故旧朋友更应该如此。那么这个是讲朋友之道。

那么我们再看这个诗,有移风易俗的作用。在《诗经-小雅》有一篇诗叫《青蝇》,这个也是大夫讽刺周幽王的诗。这个是讽刺听信谗言,它说,“营营青蝇,止于樊。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这个“营营青蝇,止于樊”。这个“樊”同那个藩篱的藩,也就是篱笆的意思。说这个苍蝇到处地飞舞,别让它闯进了藩篱。“恺悌君子,无信谗言”。“恺悌君子”就是和乐平易的君子呀,切莫要听信谗言,那么后面一句说,“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这个棘就是枣树林的意思,说苍蝇啊,飞来飞去,别让它穿过了枣树。“谗人罔极”,“罔极”,就是进谗言的人如果止不住的话,谗人之言不止,“交乱四国”,交乱,就是共乱的意思,如果不能够终止谗言,终会使天下大乱。那么这一句话就是告诉君主,不要听信奸佞之人的谗言。那么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有一句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君子,他希望这个团队非常地和睦,所以他可能处处都会说有利于这个团队的话。所以来说是非的人,可能就是一个是非人。那么这个谗言如果不停止的话,这个团队也就很难和谐。那么这个是讲的《青蝇》。

最后一篇我们再看一看,叫《宾之初筵》,也是在《诗经·小雅》之中,这一句话是讽刺当时的时政。就是周幽王他荒废国政,而且亲近那些小人,饮酒无度,天下的社会风气也由此败坏。君臣上下都沉湎于纵酒作乐。当时的魏武功入朝之后就做了这一篇诗《宾之初筵》,“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就是这些宾客刚刚来参加宴席的时候,温温其恭,这个“温温”就是和柔的样子,温文尔雅,说话细声细气,很有风度;“其未醉止,威仪反反”,这个“反反”,郑玄注解就是“言重慎也”,就是他的言语还非常地谨慎,非常地慎重。在没有喝醉酒之前,他非常地有威仪,说话很谨慎。“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这个“威仪幡幡”的“幡幡”,就是轻率不庄重的样子,等到这些宾客都喝醉了酒之后,就变得轻率而不庄重了。“舍其坐迁,屡舞仙仙”,这个“仙仙”意思就是轻盈的样子,轻举妄动的样子。那么他们喝醉了酒之后是什么样子的呢?渐渐地举止轻浮,轻则离席徘徊,重则手舞足蹈。“宾既醉止,载号载呶”,等他大醉的时候就开始号呶。“载号载呶”这个都是号呼欢呶的样子,就是大喊大叫,完全失去了君子的风度。

“乱我笾豆,屡舞僛僛”,这个“僛僛”就是醉舞僛鞋貌,就是喝醉了酒之后手舞足蹈而且还歪歪斜斜的样子。弄乱了筵间的礼器,纷纷步乱身摇。最后一句话说“是曰既醉,不知其郵,侧弁之俄,屡舞傞傞”。当人已经醉了的时候,不知道他的过失很重。“不知其郵”,这个“郵”,就是罪过的意思,过错的意思。“侧弁”这个“弁”,就是古代贵族的一种帽子;“傞傞”就是醉舞失态的样子;人若贪杯至醉,不知过失昭昭,衣帽歪斜不整,由自手舞足蹈。你看这一首诗写得非常的形象,告诉我们人如果贪杯至醉,就失去了君子的风度。所以古人说如果你希望能够戒酒,怎么办呢?就是你在酒醒的时候,看一看那些喝醉酒人的丑态,那你就能把喜欢饮酒的习气给改正了。那么这些诗确实告诉我们,看了之后就能够使人改变一种奢侈的风气,改变一种放纵的习性。反而怎么样呢?反而变得非常地有礼貌,有风度,而且特别重视这些人伦关系的处理。

我们中国古人讲最基本的人伦关系有五种。我们现在都在讲“搞好人际关系,搞好人际关系”。那么如果五种最起码的人际关系,我们都不能够处理好,那就谈不上搞好人际关系了。那么这五种伦理关系,我们可以都反省一下自己做得怎么样?第一就是“父子有亲”,比如说我们作为儿女的,是不是真正地孝敬了父母,让父母对我们安心了。“君臣有义”,当领导的对被领导是不是仁爱,能够起到君亲师的引导作用,不仅关心属下的物质收入,物质生活,还关心他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关心他心灵的成长,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够做他的表率。那么被领导的就要想一想我作为被领导对于领导交给我的工作任务,是不是尽心尽力地加以完成了。如果我们能够尽心尽力的话,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十全十美。比如说我们今天请一位老师给我们来教怎么样叠被子,结果我们发现即使叠被子,你用心很好,用心很清净,对这个被子很恭敬,这个被子叠出来,都会看着让人生欢喜心。那么这个事件告诉我们什么呢?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把自己所做的事,尽责任地,尽心尽力地做好,那我们都可以成为某一个方面的专家,就是看我们是不是用心。就像我们讲课,讲课要充分地备课才行,如果备课不充分的话,那有的时候就讲得不是很尽人意。那么我们当学生的呢,当学生的把老师布置的功课,比如说交代你背的书,你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交代你写得文章,你写得非常地认真,每一件事都做得很用心。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获得了个人的成长。

像我有一位博士生,就是做得非常地好。我交给她很多的任务,比如说我们这个文章,需要让她改写一下,这个工作很繁杂,也很辛苦。那么她改完之后,我给她说:“谢谢你!”她就引用了《论语》上的一句话说:“有事,弟子服其劳,这个是我们应该做的。”所以你看她有这种心,她能够把这个事,就做得尽善尽美。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学生,确实也感到非常地欣慰。那么这样的学生,你放到哪里,她不用督促,她会自己用功去学习,对她不用丝毫地费心。别的老师都要督促学生说“你要写,要读哪个书,每一个月给我写多少读书笔记。”到时候呢,虽然很督促,到时候他们还都忘了,把这老师气得火冒三丈。结果我们这个学生,你根本不要劝她读书,她自己每一天把时间抓得很紧,可以说一点时间都不浪费,还总是感觉到自己做得不够。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学生,还要劝她注意身体。所以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任何事情的成就,都不是靠别人给逼出来的。

所有历代的圣贤人,他们都是自己有这个心愿,要把这个事情做好。所以你用功到一定的程度,这个事情就自然能够做得尽善尽美。那么我们做被领导的呢,就应该经常反省我们做的事是不是能够让领导放心。做丈夫的要经常反省自己是不是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做妻子的也要经常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德行,能够起到相夫教子的作用,作为儿女的表率。那么还有讲朋友有信,朋友之间,就是同门的师兄师弟。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就是和我们平等地位的人,我们说话是不是讲诚信,人言为信,人所说的话必须守信用。就是和我们平等的人交往的话,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言出必行,一诺千金”。还有兄弟之间,长幼有序。那么在家里,兄长他要友爱关心弟弟妹妹,所以这个弟弟妹妹有了困难,需要有帮助的时候,不要还给他们提什么条件,哥哥姐姐去帮助弟弟妹妹,那是天经地义的事。

那我们从我们的上一代身上,还可以看到兄弟姐妹这种兄友弟恭的表演。比如我的母亲她就出生在一个很贫穷的家里,她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两个弟弟,我的姥姥过世很早,结果我母亲就是把两个弟弟一手扶持大,让他们都受到好的教育,然后生活有困难,就当成自己的困难,自己没有什么钱呀,物资啊,那首先要考虑到弟弟的需要。所以她回到老家的时候,这个弟弟、弟媳对她都是非常地恭敬,那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自己的这种责任感,这种友爱、帮助弟弟妹妹的心。那我们看到了母亲的这种表演,我们兄弟姐妹之间呢?也就自然而然地做到了兄友弟恭。比如我们在上高中的时候呢,我们家也是很贫穷的。我哥哥和我同时在读书,我妈妈一个人的退休费,就要供我们两个孩子读书。有一次,我哥哥他生病了,要去看病,我就骑着车子,带着我哥哥去看病。结果别的邻居看到了这一幕,都非常地感动,说你看这家兄弟姐妹,如此地团结,所以也都非常愿意和我们交往。

等我长大了,要去国外读书,因为自己刚工作两年,也没有什么收入,那么知道了我要去读书,至少需要路费,去的生活还需要花费一些钱,因为还没有到那,还没有拿到这个奖学金。结果我哥哥听到这个消息,他就把自己所有的积蓄带来,赶到北京,倾他的全力来资助我去上学,没有任何的吝啬,就是这样对我一路帮助过来,也无怨无悔。那么直到现在,还经常受到他们的帮助。因为我们当老师都是拿工资,有的时候需要买房子了,钱不够,结果我就说,其实这个房子已经不错了,我们就不用再换了。但是我母亲不同意,我母亲说就是要住大一点,比较宽敞的房子。结果我姐姐听到了,她就把钱借给我。我哥哥听到了,他也不遗余力地把钱送过来。所以我自己不想买,他们都不同意,结果就是在他们的这种主张之下,我们就可以住进宽敞的房子,那也让我母亲满了愿。所以我们这个兄友弟恭,在我们现代人的身上,可能很少见了。但是在我们的长辈身上,却看得非常地清楚。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确实感受到在老一辈身上,他们这个传统文化是自然而然的。这个五伦关系能够处理得那么好,不是偶然的,全都是重视教育的结果。所以在古代的时候,一个家庭至少都有上百口,几十口、上千口的人,几代同堂都能够和睦相处,这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教育的力量。

而我们现在的孩子呢,年纪轻轻的出来和人家相处,过上不到一个星期,不是不喜欢别人了,就是别人不喜欢自己了。什么原因呢?因为自己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每一个父母长辈,都要考虑到他的需要,满足他的愿望。所以众多的小公主、小皇帝,居住在一起的时候,不出现矛盾、冲突那就是不正常的了。不是他看到他把这个门,关得大了一点声;又是他看到,你看他去厕所都没有把水池子擦干净,让我们觉得很凌乱。所以总是处处看别人的过失,也很难在一起相处了。

所以中国古代的师兄弟,这个关系也就像亲兄弟一样,同门的师兄弟,相处的感情非常地深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非常珍惜这个学习的缘分。那么这些就是告诉我们,能够把这个五伦关系处理好,这也是靠教育来成就的。

我们从这五伦关系中,反省一下自己,看一看自己哪一伦能够做得不错了。像我们以前学习这个五伦关系的时候,都是把它作为知识点,给他记下来。说五伦是谁提出来的呀?都有哪些内容啊?到考试需要考,但是和自己的修身处事,毫不相关,该不孝敬父母,还是不孝敬父母;该不尊敬师长,还是不尊敬师长;该不友爱兄弟,还是不友爱兄弟。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把这个传统文化表演出来,言行一致,要把儒学变成学儒。像我自己对这一个区别,就感触很深。因为我们从大学开始,就来接触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那么到研究生,我的导师也是专门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那么到博士生写的论文,也是和儒家伦理思想相关的。那么这一路走来,都是在走儒学的路子。也就是说为什么要学《论语》,学《论语》即使为了写文章,发表论文,而且还要发表在什么样级别的核心刊物上,就是为了评职称,评博导,但是和自己的立身处世却毫不相关。所以也没有学出味道,更没有学出法喜来。

多年来一直搞伦理学研究,就是搞道德教育,但是我们看了很多的文章,写得非常得有深度。而现在人对这个文章有深度,是怎么评价的呢?评价的标准就是,别人都看不懂,这个就叫有深度。但是我们看了很多这样的文章之后,对如何进行道德教育仍然是不见效。结果有一年我们就去庐江,去汤池镇学习。上了四天的幸福人生讲座,我们突然恍然大悟。原来道德教育是这样进行的,它是切实有效的。而不是像我们可以写很多的论文,但是到实践中都丝毫不见利益。那么这个教是怎么来教的呢?这个“教”字左面是个孝字,而这个孝字写得很有味道,上面是一个X,下面是一个一模一样的X,再下面是一个孩子的子。这上面的XX是父母老师所画的,而下面一模一样的XX是孩子所画的。这个就告诉我们教是从孝开始,身教胜于言教。而右边是一个手,拿着一个柳条,这个字就是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长期地拿着柳条,时时地在孩子身旁耳边提醒,它是一个长期的耳提面命的过程。所以教育能够搞好,那就是因为身教加耐心所导致的。所以我们说,汤池镇搞传统文化的教育,之所以在短短的时间就能够取得那么好的效果,就是因为这些老师身教胜于言教。

比如说我们看到这些老师刚来到汤池镇的时候,这个镇卫生很差,市容受影响了,而且环境卫生也不好,那么怎么办呢?他们不是首先把大家聚齐起来,上一堂课告诉我们如何保护环境、讲究卫生。他们是自己穿上了“和谐社会,从我做起,从我家做起,从我镇做起”这样的马甲,然后就排着队伍到大街上去捡垃圾。结果捡得久了呢,人的善心就被唤起了。他们就说:“你看人家都在捡垃圾,我们怎么好意思再往街上扔垃圾呀!”所以你看久而久之,就没有人好意思往街上随意扔垃圾了。而他们的这种举动,还感动了有一些商店的老板,他们把垃圾箱提供出来,让过往的行人可以把垃圾装在里面。所以身教胜于言教,而这些老师他们走到哪里,就把这个捡垃圾的习惯就带到了哪里。

比如说有一次我们去河南,参加一个祭祖大会,有一位庐江的义工老师,他当时看到祭祖的人很多,地上有很多烟头、纸屑等等,他就很自然地躬下身来,捡这个垃圾,而他这个举动一做出来,立刻就有效果。就感动了身边的一些年轻人,结果他们也就主动地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所以我们从这里看到了,虽然这些老师他一句话也没有说,但是他们的身教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所以有一位朋友,他去汤池参观了之后,他就非常地感动。他说在以前我根本不相信,天底下有大公无私的像雷锋这样的人。我觉得这都是做宣传,都是说教,就是为了教育大众,树立了一个榜样,根本不存在这样大公无私的人,不为自己的人。他说现在都是争权夺利、争名夺利,人都是为自己活的,都是为名利而做事的。而他到汤池学习之后呢,就感到非常地震撼,结果他才相信,原来人,他真是可以做出无私奉献的精神来。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学习传统文化的老师,最初都是到汤池参加幸福人生讲座,受到了感动。那么现在能够登上讲台的这些老师呢,也都是得益于汤池的这一个实验。所以我们在这里也非常感谢这些老师,把道德教育的经验,给我们表演出来,让我们真正看到了道德教育是有效果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社会风气是可以改变的。否则的话,我相信,大家只是写写文章,但是对于道德教育改变人心的效果,确实丧失了信心。那如果不是这一个实验的话,我们也是至今为止,还没有能够找到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的模式。

那么我们这一篇文章,就是告诉我们,这个“思无邪”很重要。无论是广播、电视、网络媒体,都应该秉持孔老夫子的这一个理念,不要引起人们邪曲不正的思想和行为,那么这个也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说起道德教育不要以为我们在这里上一堂课,我们就是在进行道德教育了,其实我们每一天所接触的电影、电视、网路、新闻都是在进行道德教育。所以古人他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那我们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看到了呢?在古人那里,这些诗太常见了,他们的人生志向大部分都是这样的。那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没有了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读的书不同,我们接受的社会教育不一样。

古人读书,只要做官的人都要读《论语》。《论语》上就告诉我们,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读书人有志于求道,还以自己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耻,这就不足一提了。所以你看古代的人读书,他在这个熏修之下,自然会有气节,有抱负,有理想,有志向。但是我们现在打开电影、电视剧呢,如果这个电影、电视剧没有一个第三者插足、没有一段情人小秘、再来一个床上戏,这个电影、电视剧都演不下去了。用四个字来概括现在社会教育——就是媒体、网络、电影、电视的内容,那就是“暴力色情”。那我们再看这样的书,我们在这样的社会教育熏陶之下,我们成长的人格自然和古时不一样的。所以有位老教授就说,能够拯救这一个世界的,有两种人:第一种人就是国家的领导者,他发布一个好的命令,能够惠及整个国家的百姓;另一种人呢,就是媒体工作者,因为现在大家几乎都是上网,都要看电视,那么这些媒体工作者,在向大众传播什么,他们的出发点是以利为目的,为了赚钱,还是以义为目的,为了教化人心,那这些对社会的影响可就大了。

所以文化、文化,目的是以文化人。以我们的文章啊,文字啊,文学啊,文艺节目啊,起到变化人的气质的作用,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才是我们文化建设的目的。所以我们搞文化建设不能偏离文化的本质。徒有形式而没有内容。所以孔老夫子的这一句话,确实对我们现在人非常地有启发,有深意。

我们这一节课就先学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