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26集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目录
视频文字
《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26集
2013-12-14

尊敬的诸位朋友,诸位同学,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论语治要》,我们看《泰伯》篇。

我们今天开始讲“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这一节是孔子下的断语,如此大的天下,舜办得天下大治,选出了出类拔萃的五人,周朝也不过是十人,这说明并不是各处都有人才。孔子的目的是在使国家的领导要用人才、把握人才、栽培人才。

但是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人才呢?以人格为主的才是人才。所以有人把人才分为四种类型,说“有才有德是正品”,这个人又有才能又有德行,这是我们社会所急需的,这叫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这个人有德行,但是才能不够,我们培养一下他,还可以用,不至于对我们的团队、国家、社会造成很大的灾难;“有才无德是毒品”,这个人很有才能,但是没有德行,这个人对我们的国家、社会会造成潜在的危害,这个叫毒品,就像我们的毒奶粉等等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都是那些有才无德的人做出来的;最后一点就是“无才无德是废品”,当然这样的人不是很多。像历史上的曹操,那是乱才,有不如无。在宋朝也有不少名臣,但是因为秦桧的出现,使得人才不被重用。那么做一个机关团体的领导者也是如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不能任人,团体必糟,治家也治不好。

要懂人才,必须首先把自己培养成人才。在古人那里认为圣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圣人就是能够先做到再说到的人,这样的人被称为圣人;而贤人是先说到然后再做到;那么现在很多人是说到做不到,这个叫骗人。骗人肯定是不能够长久的,我们看了这句话也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成为骗人的人。

在王凤仪老先生那里也说到,世间有一种人是最恶的人,最恶的人是哪种人呢?就是讲道而不行道的人,这样的人是最恶的。为什么呢?因为你不讲道你做恶事,别人还会能够理解、能够原谅,说因为他没有受过教育、没有学习,他怪也会怪你一个人或者你的家人。但是你讲道说道,但是却不行道,他就不会怪罪你一个人了,就会怪罪你所说的道,说你看他讲的这个东西都是伪道学,所以才把他培养成了伪君子。所以为什么传统文化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没落了呢?原因就是那些学习传统经典的人并没有依教奉行,把经典上的教诲表演出来,所以让人们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信心,所以才有文言文被废弃的结果,这都是和读书人讲道而不能行道有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避免做这种最恶的人,一定要把自己所说的力行在生活之中,即使不能够做得十全十美,也要努力去践行,不能够骗人。

所以我也非常感谢那些听众,为什么呢?因为走到哪里,听众都是对我们抱着期望,非常地欢迎,这也是鼓励我们要能够把自己所说的落实在生活之中。如果有的地方做得不够完美,那也会非常地自责,想到怕辜负了听众的期望,所以不能够挂着羊头卖狗肉,不可以去骗人。当然这并不难,即使你昨日是坏人、是恶人,做得不好,但是你今天一改心,你就能转恶为善了。

“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讲到国家的人才兴盛,在唐虞时期是最盛的了,唐虞之际的“际”是后的意思,到尧舜两位圣人之后,就是到了周朝人才最兴盛了,但是在十个人之中还有一位是妇人,所以才有九人而已。下面说:“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包咸的注解说:“殷纣淫乱,文王为西伯而有圣德,天下归周者三分有二,而犹以服事殷,故谓之至德。”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也引《左传•襄公四年》说:“文王帅殷之叛国以事纣。”这两句话就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周之德可称为是圣德,因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做殷朝的诸侯的时候,有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周了,但是周依然率领诸侯事奉殷家而不变,这就是周的厚德。那么周为诸侯,天下都归心于你,而你却不要,这才是说明周家的德已经到了极处了。起初周是让,为什么后来不让了呢?因为商纣王日益残暴,就像孟子所说的“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因为商纣王丧失了做国君的资格,所以伐纣之举是吊民伐罪,是为了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也无损于至德。

子曰:“禹,吾无闲(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孔子说:“说到禹,吾无闲(间)然矣。”这个“间”呢,是非议的非字讲,无间然就是无可非议的意思。有间就是还不完美,如果是无间,那就是说他办得十分完美了,没有不圆满的了。孔子对于禹没有话讲,为什么呢?因为禹极为圆满。下面就是讲具体的事例,为什么说他十分圆满呢?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饮食是人生最大的事,其次为衣服。禹一生“菲饮食”,这个“菲”就是薄的意思,他的饮食很节约。禹王自己的饮食菲薄,但是祭祀的祭品却十分丰富,尽上全力,一点儿也不苟且,能致上最诚的孝心。古人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这里边的“祭”是指祭天、祭祖等等,古人无论是祭天地还是祭祖先,其实都是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表示。在古代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祠堂,祠堂里供奉祖先的牌位,到春秋祭祀的时候,把全家族的人召集在祠堂之中,干什么呢?宣讲祖先的德行,说你们家在哪朝哪代有哪一位有德行的人,他对国家有什么贡献,他有什么德行我们可以学习和效仿。那你作为他的后代子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不要因为自己的言行给祖先抹黑。所以在《论语》上,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谨慎地办理丧事,追奠亡故的先人,民风就自然归于淳厚了。为什么归于淳厚了呢?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连他的祖先都念念不忘,想着定时去祭祀,这个德存得多么的深厚。那么他连祖先都能念念不忘想着去纪念,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边去祭祀祖先,一边还打爹骂娘,这个于情于理都是不合适的,所以祭祀祖先是培养一个人深厚的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

所以中国人特别讲“孝”这个字,“孝”这个字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看了这个字就是告诉我们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如果你有两个观念、有代沟,这个孝就不存在了。那么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终都是一体的。这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自性,也就是佛教讲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从竖的方面讲,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不是竖穷三际吗?而从横的方面讲,我们讲兄弟之间的友悌,又把这种友悌推而广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就是横遍十方。所以“孝”这一个字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大总持法门,你把这个字做到了,那就是真正的成圣成贤了。

所以古人这样地重视祭祀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十年文革的时候,祠堂的教育意义不被人所认识了,结果怎么样呢?祠堂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产物被破掉了,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现在的人做事没有责任感,不仅不会想到他的祖先,就是能够想到他的父母,已经是不错的了。像很多年轻人过几天要结婚了,才把对方带到家里让父母看一下,说我们再过几天要结婚了,请给我们准备房子准备钱吧。如果不是为了房子为了钱,他们结婚了可能父母都不知道。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教育没有了。

“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这个“黻冕”,是指古代天子临朝,就是上朝的时候或者祭祀的时候,所穿的礼服名为黻,所戴的礼帽称为冕。在《尚书·益稷》篇记载,礼服的上衣下裳,礼服的上面称为衣,下面称为裳,上面都绣着日月、星辰、黼黻等十二种文采,黼黻就是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的花纹。这个“黻”字就是用两个己字相背而成,一个己字绣成青色,一个己字绣成黑色,黑与青相次而成黻文。黻在十二章的最后,因此就以黻字代表礼服。禹穿衣服的时候是恶衣服,这个是指他平常所穿的衣服,平常他只穿粗恶的衣服,比如说他治水的时候,衣服就像工人那样破烂不堪。然而禹一上朝,公家的事一点也不随便,朝衣则讲究华美。为什么呢?这是恭敬群臣。就像我们平时在家的时候可以穿得很随便、很朴素,但是一到讲课的时候一定要穿着很正式,这是尊重观众。

“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对于衣、食、住,禹王是吃了一辈子的苦,住的也很简单,是卑矮的宫室,但是“尽力乎沟洫”,沟就是指小的沟,洫是指大的沟。古代实行井田制,井间有很多灌溉的水沟,所以沟洫代表的是农田水利。大禹对于人民的田地、百姓所干的事非常讲究,尽力都把钱用在田地之上。你看他不重视自己所住的宫室,自己住得很卑矮,但是尽力为农民来办理沟洫水利,这是厚爱百姓。

所以孔子赞美禹王的功德,表示对禹最感满意,所以说“禹,吾无间然矣”,我对禹是没有话可说了,接着便举了事实。孔子说了这些事实之后,再加重其词地强调了一句“禹,吾无闲(间)然矣”。如果不是大公无私也达不到禹这种境界,我们看到现代有很多的地方政府,政府大楼越建越高、越建越豪华,这都是没有学习传统文化的结果。尧舜禹汤之所以能够使天下大治,都是自己住的房子只有三等的土台阶,“车不雕几,器不刻镂”,车子都没有什么装饰很朴素,所用的器具也很简朴,也没有雕刻花纹,因为他们自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所以才能够把天下治理好。

在皇侃的注疏上,引了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李充的话这样说。“季世僻王,肆情纵欲,穷奢极侈丽”,“季世”是末代的那些邪僻的帝王君王,“肆情纵欲”就是放纵自己的情欲,“穷奢极侈丽”,用度非常的奢侈华丽,极尽骄奢淫逸之事;“厚珍馐而简伪乎享祀”,自己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在祭祀的时候却简简单单,一点也没有恭敬心;“盛纤靡而阙慢乎祭服”,穿着的衣服非常华丽讲究,但是在祭祀祖先或祭天的时候,所穿的礼服却很怠慢;“崇台榭而不恤乎农政”,非常喜欢住建筑高大华丽的台榭、亭台楼阁,但是却不体恤农业水利工程等等,对农民不是很关爱;“是以亡国丧身,莫不由乎此矣”,正是由于这样的做法才导致了亡国,身败名裂,都是因为这些原因;“于有国有家者,观夫禹之所以兴也,览三季之所以亡,可不慎与”,对于那些有国有家的君主、领导、家长等等,看一看禹之所以兴盛的原因,再看一看三季,就是夏商周的末代帝王之所以衰亡的原因,怎么能够不谨慎呢?像夏桀王、商纣王、周幽王都是骄奢淫逸,而且非常地暴戾,最后导致了灭亡,这对我们现代人也非常地有启发。特别是我们现在党中央提出群众路线教育,反对四风,还提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都是总结历史经验,给予领导干部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我们所讲的《泰伯》篇。

下面我们看《子罕》,只有一句话。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这个“篑”是盛土的器具,山也是土石的集合体,用《金刚经》的话说就是一合相,万事万物都有体有相,都是相有体空。什么意思呢?就是它的形象是有的,但是它的本性是空寂的。什么叫相有体空呢?比如说这一本书它是由一页一页的纸经过浆糊钉子装订在一起,所以才有书这个形象。但是我们把一页页的纸都撕下来,这个书就不成其为书了,所以它的性是空的,空并不是无的意思。纸也可以再分下去,把纸撕成碎片,纸也就不存在了。万事万物分析到最后,其实都是相有体空,这叫一合相,都是众缘和合而成,是当体即空。我们人身也是四大假合而成,四大就是指地、水、火、风。地,比如说我们的骨头肌肉叫地大;水,比如说我们的血液唾液等等叫水大;火,比如说我们人体有温度叫火大;风,比如说我们的呼吸叫风大。人体也是四大假合而成,所以它也是本性空的。这个空不是无的意思,在相上是有,就像山一样,它是由土、石等凑合在一起堆积而成,我们把它称为山。你把这些土、石都分散开来,山也就不成其为山了。在这里他就以堆山作一个比喻,比如说堆积一座山还没有完成,比如说我们要堆积一个十米的山,只差最后一篑土了,如果从此止住,便不能成功,那不能够埋怨别人,只怨自己停止,自己没有信心,或者没有意志,不能坚持,功亏一篑。“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又比如在平地上覆下一篑土,倒下一篑土,就比原地高,再倒一篑就更高,最后成功了,也和别人不相干,也是自己肯往下努力的结果。竹添光鸿把平地解释为填平洼地,和为山相对举,可以做参考。

孔子说的这个比喻可以泛指很多事情,但是不论做什么事全在自己干,不论大事小事,都要能够坚持才能够有所收益。就像你卖水果一样,一日赚了两块钱你也要去赚,你如果不去卖,连两块钱也都赚不上。现在就求学这个事情来说,就像我们做学问,没有学问的时候,就像平地;那么你念了一本书就比平地高;再念一本书就又比原来的高了,又增长了一本书的学问。像我们听《论语》,我们听了一集就增长了一集的学问,提高了一些道德;再听一集,又增长了一集的学问,直到听完,你整个《论语治要》也就掌握了,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了。所以古人他修学特别强调的是长时熏修,为什么要长时熏修?因为我们在这个社会环境不是很好,受世间五欲六尘的熏染很多,受圣贤人的熏染很少,所以你经常熏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像衣服放在衣箱里、衣柜里,它身上本来没有味道,但是你在衣柜里放了一些麝香,久而久之你这个衣服上也有了香味。同样,如果受到不好的熏染,我们身上也会沾染上不好的习气。所以学无止境,不到圣人的地步不能够停止,纵使距离圣人只有一步之遥,仍需要迈进这一步才能够成功。这是我们讲的《子罕》。

下面我们再看《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一章讲颜渊来问仁,孔老夫子引用古时的成语克己复礼来回答,在《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己复礼,为仁”是古代的成语,孔子引用它来回答颜子的提问。这一章问答被学者称为孔颜传授切要之言,就是最重要的对话。克己复礼有两种读法,第一种读法是“克,己复礼”。前面的“克”当能字讲。“克,己复礼”,就是能自己复礼的意思。像孔安国把它注为身能反礼,克解释为能字讲,自己能够复礼就名为仁;另一种读法就是四字连读“克己复礼”,“克己”就是克制自己,就是马融所说的约身,约身就是约束自己,制服自己;复礼的“复”字,有的解释为反,有的解释为归,都是相合的意思。凡事能约束自己,不责备别人便能合礼。为什么呢?因为约束自己就是礼让他人,宽恕他人,如此就得到了礼的根本,所以就是仁。

大家都在学克己,克己有什么办法呢?《论语》上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克己要从礼上学,我们为什么要学《弟子规》、学《常礼举要》呢?就是先在礼上渐渐地学成功,第一步先克己、先三省吾身改自己,一改,行为就合礼。像《了凡四训》上讲“蘧伯玉五十年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过而未能也”,那么蘧伯玉从二十岁的时候,就知道每一天反省自己的过失、改正自己的过失,结果每一年都认真地反省,到了五十岁的时候,还知道四十九岁的时候犯下了很多的过失。只要能做到克己复礼就是仁,凡事不责怪人、先自己改,对别人别缺少礼,对得起人,这就是仁。这里的人是指一切人,对一切人都要有礼貌。

我们一般的人对于富贵之人、对于和自己有利益关系的人都能够有礼貌,甚至还尽谄媚巴结之事;但是对自己没有利益相关的人,或者是贫贱之人,就失去了礼貌。那么这个恭敬不是出于真诚心,为什么呢?因为真诚心是不会变的,对人都是如此的。这个心是出于功利之心,有利才会有礼,没利的时候就没礼了。我们看这些圣贤人,他的第一反应第一念都是仁爱之心。比如说孔老夫子下朝,看到自己家的马厩着火了,马上就问伤到人没有啊?而没有问这个马伤到了没有。看到圣贤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关爱他人,而不是想到自己的财产。像韩琦,我们都说宰相肚子能撑船,这个当宰相的人确实是量大福大,韩琦的心量很大。他有一次看到一个人挖出了一对玉杯,这个人非常的贫穷,所以他就花重金把这对玉杯买回来了,他自己也很喜欢这对玉杯,每到宴客的时候都会用这玉杯招待客人。结果有一次他在招待客人的时候,这一对玉杯被一个官员的下属给摔碎了,他周围的人都大惊失色,因为他们都知道这对玉杯是韩琦花了重金买回来的,而且非常地喜欢,下属也被吓得非常地哆哆嗦嗦的。结果韩琦看了之后怎么说呢?他说:“是东西就是有坏的时候,今天这个玉杯的寿命到了,正是它应该坏的时候。来,没关系不要紧,咱们继续喝。”所以你看这样的宰相有这样的心量,所以怎么样呢?所以特别地受人尊敬,他的这种仁爱之心是对人一视同仁,不因为这人是下属就对他很不客气失去了礼貌。像我们所知道的汉代的刘宽也是这样一个人物,他脾气很好,从来都不发脾气。他的太太就想知道他到底有没有脾气,会不会生气。结果有一天,刘宽穿好了朝服,戴好了礼帽,坐在那儿要等着去上朝。刘宽的太太就派一个奴婢给他送热腾腾的肉羹,结果在端肉羹的过程中让她故意失手,把肉羹全撒在刘宽的朝服上。结果这件事发生之后,刘宽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呢?他马上问,烫到你的手没有啊?你看圣贤人的第一个念头都是关爱他人,都是一片仁慈,这种仁爱之心,就是处处都是要求自己,不责怪别人。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马融注“一日犹见归,况终身乎”,如果一日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都归心与你,更何况是终身都能做到呢?自上而下说,国家领袖如果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天下都跟着学仁。比如说周文王,他的风度就度化了虞、芮二国的国君。在周文王还是西伯昌的时候,虞、芮二国的国君因为田产起了争执,于是就到周文王那里想请他裁决。但是他们一进入周文王所治理的国境,看到全国相让,从上到下相处都是非常地谦让,彬彬有礼,结果虞芮两国的国君非常惭愧,就不再争执了。天下的诸侯听到这一件事,归周的有四十多个诸侯国。这都是克己复礼的力量,使天下归仁。

现在有人在社会上扰乱治安,也不能够埋怨他们,为什么呢?所谓“不教而杀,谓之虐”,如果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必定会如此。教育和学历没有关系,有的人可能是学士、硕士、博士毕业,但是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高等教育变成了高等知识技能的传习所,我们古人所说的那种意义上的教育已经看不见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教”,解释为“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善良不断增长,过失得以挽救;“育,养子使做善也”,仅仅把这个孩子养大,那个不叫育,必须顺着善良的方面去发展,这才叫育,所以做人的教育、品德的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和核心。但是现在的大学,品德教育如同虚设,而且非常地被忽视,即使有也不受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非常地丰富,但是做人没有根本,不知道怎么为人,做事不知道怎么样诚信,不知道怎么样认真负责,说话也不算数,这样的人就是没有受过教育。

在《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人之所以做错事、做坏事,那是因为没有人教,或者说所受的教育都是反面的。那么禹王在路上看到罪人,他是怎么样做的呢?他走下车,哭得非常地伤心,结果旁边的人看了之后就说:“这都是罪人不顺着道去行为所导致的,是自作自受,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呢?”禹王就说了:“尧舜的时候没有罪人,为什么到我领导的时候就有罪人了呢?在尧舜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以尧舜之心为心;到我领导的时候,他们的私心就生起来了。”所以他也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知道这个道理就必须克己,这是就国君而言。

如果是普通人能够做到克己复礼,也是无往而不为仁者,足以感化人,只要有一天能够做到克己复礼就不得了了。我们想一想,如果一天从早到晚能够克己复礼,那都很难得了,普通人是一天也做不到。当人没有去求学问的时候,心中都没有主见,不得其正,无法做到“素富贵安于富贵,素贫贱安于贫贱”,都在那妄求,所以时常感到身为物役,思想观念、行为举止都会受到外界人事的牵掣而难以安定自由。那么求学之后就要力图改变这种状况,怎么学呢?要学曾子。曾子为什么能成功呢?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天天认真地省察自己,所以孔子之道,除了颜子能体悟之外,就是曾子能获得。古人常用功过格或是写修学日记的方式,每一天专门拿出一段时间,反省自己一天的得失,这对于修学人是很好的帮助。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能够反省自己的过失,下次不再犯,这是很必要的。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是说求仁行仁全在自己,都是自己的事情,和别人无关。要想行仁,这个德行不在别人身上,仁和不仁全在自己。这个仁是我们每一个人性中之中本具的性德,可以说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就是藕益大师所说的:“不信自己可为圣贤,如何进德修业?”而凡圣的区别就在于自己求还是不求,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能求你就能得到仁,你不求可能就自甘堕落了。所以在求仁的路上要具有不为外物所夺的坚定信念,不要因为他人的好恶毁誉,或者自己暂时的得失,而动摇自己的求仁归仁之心。一个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就是提升自己的灵性,让自己的心性有所提高,所以古人说读书志在圣贤。

我们看蔡老师在讲课中提到,他在二十五岁之前也是被电视上一些错误的引导,认为成功是什么样的呢?看到电视上有一个很帅的男人站在那里,旁边有一个非常高档的轿车,后边一个非常豪华的别墅,旁边还亭亭玉立地站着一个身材很好的女人,那是他的太太,他认为成功就是这样,才算是成功。结果忙忙碌碌地去追求这些,最后得到这些的人并没有快乐。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非常有钱的人因为自己纵欲,他的妻子离开了他,孩子也离他而去。有一天喝醉了酒倒在了大街上,警察就问你怎么不回家呀?他说哪里是我的家啊?他说这个小区最豪华的那栋别墅不就是你的家吗?他说那哪里是家呀,那只不过是一栋房子而已。所以你看一个人虽然很有钱,却活得很空虚,金钱并没有给他带来预想的幸福。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为什么忙忙碌碌都去追求幸福,但是到头来幸福却离自己越来越远了呢?幸福指数却越来越低了呢?原因就是我们的方向错了,没有智慧所导致的。

所以人生的价值在哪里呢?你看中国人有两句话,一个他说是助人为乐。怎么样才能真正的快乐喜悦呢?帮助别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你去求,那就有求不得的痛苦,怎么能够快乐起来呢?还有一句话叫知足常乐。如果你不知足,永远都乐不起来,你这个攀比心一生起来,本来你住的房子很不错,结果一看别人家装修得更豪华、更加的体面,你这个好的房子也不能成为你喜悦的原因了。所以人生要懂得知足常乐,德行上要比那个更有德行的人,但是在欲望享受上却要和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相比,这才是知足常乐。所以《大学》上第一句话就把我们人生的目的给我们指出来了,说“大学之道”,什么是“大学之道”呢?就是学做大人,学做我们现在所说的伟人,学做圣人之道,在哪里呢?“在明明德”,要把自己的自性性德开发出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智慧;“在亲民”,在去帮助别人,开发他们的智慧德行;“在止于至善”,自己成就又帮助别人成就,自助助人、自利利他这两件事都达到圆满的境界,这叫止于至善。这样的人生才是值得追求的有味道的人生。

所以求仁全在自己,灵性能不能提升,性德能不能开发也全在自己。所以人生要活得明白,不要去追求那些带不走的东西,而要追求那些能带得走、生生世世都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那么还有人说他想行仁却没有对象,没有其他人怎么样行仁呢?《大学》上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这就是告诉我们要不愧衾影,何必一定要有人才能行仁呢?《礼记·中庸》上也说:“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这个君子,别人都比不上他的地方,在哪里呢?就是在别人都看不见的地方,屋漏是指室内的西北角,是安藏神主之处,无人可见,在无人之处尚且不愧,更何况是有人之处呢?之所以能够做到慎独,就是在无人看得见的地方也能够谨慎地修身、要求自己,原因就是因为行仁全由自己,而不由别人。所以和别人看见看不见、赞叹不赞叹、理解不理解没有关系。

“颜渊曰:请问其目。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前边四句是总纲,颜子一听就能领会,于是他再接着问克己复礼的条目。这个目,有人解释为条目。藕益大师在《论语点睛》上说:“目者,眼目,譬如画龙,鬚点睛耳。”这就是颜子请夫子直示下手工夫,就是颜子向孔老夫子请教从哪里下手?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礼的现象不要看,不合礼的声音不要听,不合礼的言辞不要说,第四句凡遇不合礼的事情皆不要动。这个勿动的“动”字,古人解释有不同的讲法。如果解释为动容貌或者是行动,都不妥当,为什么呢?因为古人把人的行为分为身、口、意三种行为。那么眼视耳听都是身,言出于口,动则应该属于心意,心为身口之主,即能不动心,则身口自然也能不为所动。所以李炳南老居士认为勿动的动,应该是指不动心而言。这四句话,视必须在前面,听是其次,次序不能颠倒,就是我们接触一个事物,都是视先听次。像佛经经常讲六根、六尘、六识,眼耳鼻舌身意,都是眼耳在前。《三字经》上讲“首孝弟,次见闻”,先见,然后听人讲,再思修,这个次序是一定的。

首先我们看“非礼勿视”,就是不合礼的别看。像我们现在的电视要少看,眼不见为净。像现在的电视可以看一看京剧,因为京剧里边有教育,今日的电影电视节目都没有了教育。这个京剧上还保有礼,比如喝茶的时候,必须端身正坐,要端正自己的衣冠。美国的大片儿要慎重看,暴力色情的内容尤其不宜看。像美国最近又有报道说高中就有枪击案,为什么高中就有枪击案呢?和他们所受的教育有关。现在的教育是谁来主导呢?就是电影电视网路在教,那么这些内容大部分是暴力色情。所以你看中国人特别喜欢看美国的大片,结果你看一看这些内容,暴力色情是主要内容,结果我们国家也有了很多不幸的事情,这个可以说和这些不好的社会教育密切相关。所以看电视看报纸就看一看新闻,看看大标题,关乎国家大事的看一看,杀盗淫妄的新闻一定不要看,这个潜移默化地对自己会有影响有熏染。

“非礼勿听”,耳不听,心不烦。像我们现在流行的音乐,大部分都不是德音雅乐,在《吕氏春秋》上就讲乱世的音乐,“乱世之乐,为木革之声,则若雷”,如果演奏木质革质的乐器,这个声音就像雷霆震怒;“为金石之声,则若霆”,如果演奏铜质石质乐器的声音,就像霹雳;“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如果演奏丝竹之类的歌舞音乐,就像大嚷大叫,就像噪音一样,“以此骇心气,动耳目,摇盪生(性),则可矣”,就是用这样的噪音来惊骇人们的精神,震动人们的耳目,动摇放荡人的性情,倒是可以办到的;“以此为乐,则不乐”,以此作为音乐来演奏,绝对不可能给人带来快乐;“故乐愈侈,而民愈郁,国愈乱,主愈卑,则亦失乐之情矣”,因此音乐越是奢靡华丽,人民越是抑郁,而国家越是混乱,君主的地位越是卑微,这也就失去了音乐本来的意义了。那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到,现在流行的大部分歌曲都是靡靡之音,都是乱世之乐。为什么呢?因为你听了这些音乐,并没有让你心平气和、升起喜悦,反而听的就像大嚷大叫、雷霆震怒,无形之中伤害了自己的性情。

古人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老夫子到了一个地方,还没有问这个地方的政事办得如何,首先听一听流行什么音乐,他就知道这一个地方的民风是怎么样的了。所以我们的社会、家庭也应该注重用德音雅乐来教导孩子,像古代的古筝古琴都非常的平和,本来你心烦气躁,听一听这个古典音乐,来上一个舒缓的乐曲,一下子心就抚平了。所以中国人他不仅养生,现在很多人很重视养生之道,健康节目很受欢迎,但是其实养心、养性比养生更为重要。这个五欲六尘都会污染真如本性,都不要去看、不要去听,必须懂得藏护六根。像《弟子规》上也说:“非圣书,摒勿视。”为什么呢?为什么古人不让去看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呢?原因就是“蔽聪明,坏心志”。本来你是耳聪目明的,心性非常好的、善良的,结果看了这些不是圣贤的教诲,最后把自己的聪明给蒙蔽了,也把自己好的心性败坏了。

孔子所指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有闲邪存诚的意义,这个闲邪防非和主敬存诚看起来是两回事,其实也是一回事,二者相辅相成。程子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闲邪则诚,自存矣。”程子特别做了《四箴》,也就是《视箴》、《听箴》、《言箴》、《动箴》,来说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于闲邪存诚的重要性。在《序言》中他这样说道:“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程子认为“四勿”所主要侧重的就是“制于外所以养其中”这种闲邪的功夫,也就是借外在举止仪貌的节养来帮助心性道德的成就。比如在《视箴》上说:“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这一段话的大意就是说人心虽然为一身之主,生而虚静,但是它在接触外物的时候,必须借助于目见耳闻,这样就有被外物诱化而随物迁流的危险。如果邪蔽交于目前,淫声荡于耳际,引发内心的欲念萌动,那么本心也就会随而迁化,丧失本有的中和状态。什么是中和状态呢?在《中庸》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就是你喜怒哀乐爱恶惧,这七情都没有发出来的状态,被称为“中”的状态,一般人很难体会。“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你喜怒哀乐爱恶惧都发出来了,但是都不过分,恰到好处,这种状态叫“和”的状态。怎么样不过分呢?那就是要受到礼的约束,符合于礼。所以操存本心,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戒慎视听,你所看的、所听的都要符合礼,而不与邪蔽相交。明白这个道理的人,知道物化迁流的危险,用礼来要求自己,目的是能够使心定止下来。而定止的关键就是以约束视听为先,要主动远离污染和诱惑,使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这样才能保有天生的善性。

“非礼勿言”。就是不诚信的话、粗鲁骂人的话、勾引诱惑的话、搬弄是非的话绝对不能说,还包括黄色笑话。很多领导都以说黄色笑话为幽默,这都是不适宜的。还有惹人起烦恼的话一概不说。所以说话要符合礼。

“非礼勿动”,这个“动”就是指心意的起动。一见不合礼的事要八风吹不动,动就是指不动心。因为视听是身,言是口,动是意,所以动是指心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应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一方面在消极的层次上,有遮遣外物、防非止过的意思,让你远离不善的污染,防止不合礼的欲望随之萌动,再受到强化而付诸行动。现在的犯罪率为什么会节节攀升呢?就是因为人都被教坏了,电视、网路内容充满了杀盗淫妄,所以人被教坏了,犯罪率才会攀升。另一方面,它是在积极意义上有不动心的意思,也就是说要从心上用功,虚心静虑,而不是一味地闭目塞听,摒绝外部对耳目感官的干扰。因为我们生活在五浊恶世,世风很浊恶,所处的环境也不善,又往往受到各种条件的束缚,难以抽身远离的境况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学人对自己的要求就更需要更进一步,以积极振奋的态度做到“主敬存诚,不离本心”,继而在守礼的基础上发展扩充仁心,提高学问境界。

最后,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是结语,意思是遵照孔子的话去奉行,依此照办,自己合礼,在社会上就是君子,做事都能够吉祥如意。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