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19集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目录
视频文字
《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19集
2013-09-08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论语治要·为政篇》的这样一句,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首选我们看一看前半句,说:“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呢,为人必须讲信用。那么什么是信呢?在《说文解说》上,把这个“信”解释为“诚也”。那么什么是诚呢?结果呢,再查一下这个诚,“诚,信也。”可见这两个字是相通的。那么这一句话就是告诉人要诚信,不欺。所以这个信,就是说言语要信实,为人呢要讲信用。那么这个信在八德中间特别地重要,像我们前面在《论语》上有主忠信,曾子三省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个都告诉我们信非常的重要。但是人们轻视了这个信字,很多人也都患了不信的病。比如说我们很多人学佛受菩萨戒,但是最难实行的是哪一条呢?就是不妄语戒。但是不妄语极为重要,一般人都没有看重,孔子以为这个信字不可看轻。“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人而无信,可乎?不知其可也。”那么我们看一看这个口气,就是说他除了信以外,还有哪一条不错呢?如果连信都做不到,其余的就都无可取之处了。那么这一句话呢,也是在社会上办了很多事,碰过很多钉子,有很多经验阅历的人才能够领略的。

那么在说完这句话之后,下面说的是比喻,“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包咸注这个“大车”,(chē)和(jū)是两个读音,在当这个车的意思呢,它还是读(chē),那么当它当牙床的意思时候,它就读(jū),所以叫辅車(jū)相依。那么当它当车字讲的时候,还读车字。这个包咸注说大车就是牛车,小车,驷马车。就是用牛拉的车,很能够载重的这个叫大车,用马拉的车子,这个就叫小车。大小车都有辕,以为牛马引车之用。在辕端与横木相接之处,都凿一个与辕孔相对,以金属物来贯穿,这个金属物可以使辕端与横木活动自如,而这一个金属物在大车就称为輗,在小车就称为軏,是大小车行动之关键。

在《说文解字》注上,引戴东原说:“辕所以引车,必施輗軏然后行。信之在人,亦交接相持之关键。故孔子以輗軏喻信。”无輗无軏必不能行,那么人而无信呢,在社会上也必不能行。这个輗軏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像这个车子没有汽油或者没有发动机一样,他是行不通的。无信之人,妄言妄行,不知其可,就是一事无成,更谈不上学道了。所以孔子喻以无輗无軏之后,便问何以行之?人如果容易失信,容易妄语,心则不直。所以我们要谨慎守住这个信字,要好好学这个信字,才是希圣希贤。所以司马光先生曾经说,修身从哪里开始呢?修身从不妄语开始。正是因为他从不妄语开始修身,最后达到的境界就是“平生所为之事,没有一件不可与人言”。这个就是我们这一句话最基本的意思。

那么这个信很重要,我们也讲了什么是信?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那么他究竟重要在何处?在社会上人与人交往,首先要求就是人语言信实,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要求。所以《弟子规》上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因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意见、传达感情全靠言语,所以我们的言语要正确,要诚实。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如果我们言语不正确、不诚实,就不能担负起传达感情,交流意见的任务。这就像在两岸之间,这个桥梁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络也就被破坏了。

从个人的方面讲,一个人的成败根源在哪里呢?就源于我们内心的诚与敬。如果连应有的信用都没有了,在社会上做事,就很难得到人家的信任,就很难想象还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做成的。这个就是《中庸》上说的“不诚无物”。如果缺乏真诚的心,表现在外面就是言语不信实,那么任何事情也就很难成就了。而从社会方面说,如果人人都互相欺骗,就会造成人群互相猜疑,导致社会秩序紊乱。所以这个是告诉我们言语它很重要。那么无论是佛教、基督教、儒家啊等等,都是把不妄语作为基本的戒律。

那么不妄语的效果是什么呢?不妄语的效果就是发言成证。就是你说的话,别人不需要考虑,就是可以啊非常地信任。那么为什么要讲信呢?为什么要讲信呢?再具体一点讲呢,第一呢,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行道的根本。在《论语》上记载着孔老夫子的弟子子张,他来问孔老夫子,一个人怎么样才能够在社会上行得通?孔老夫子就回答了一句,他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如果你言语信实、行为笃厚,就是很厚道,很有德行,那么你呢即使是到了蛮夷之地,到了外国,你也都能够行得通,也能够和人家相处,人家也欢迎你。但是如果自己言语不信实,行为不厚道,即使是在与自己的邻居、邻里相处之中也都会出现摩擦,出现问题。所以一个人要在社会上行走,立身行道呢,必须首先要讲信。

那么第二呢,就是说要处理好人伦关系呢,也必须守住这个一信字。在《群书治要》中选取了很多关于这个信的重要性的一些语句。其中一句呢是这样说的,它说:“君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诲其子,则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先其妇,则妇以信顺其夫。上秉常以化下,下服常而应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要处理好人伦关系,这个信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君主、做领导的,能够用信义训导臣属,那么臣属就会用信义、忠心来辅佐君主;如果做父亲的,用信义来教诲儿子,儿子呢就会用信义来孝顺父亲;丈夫用信义来带领妻子,妻子就会用信义顺承丈夫;在上位者秉持常道,来教化下位者,那么下位者就会遵守常道而顺应上位者。如此上行下效,还有不被教化的,那是百例中都不会有一例的。所以,这个告诉了我们上行下效的效果。

如果我们看到儿女不诚实,我们就要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比如说很多的父母打电话的时候,一拿起电话就是妄语。对方问说你丈夫在不在家,他要找他出去喝酒,结果她不愿意丈夫出去喝酒,明明他的丈夫就坐在茶几面前喝茶,她随口就说,他不在家,他去干什么干什么去了。结果这一个行为,恰好不巧,被她的儿女给看到了,所以这个孩子从父母身上就学到了不诚实,学会了说谎话。

所以上行下效,这个身教的力量啊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做领导的、做父母的、做老师的,不可以不言语谨慎。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要把伦理关系处理好了,这个信字很重要。那么特别是在君臣关系之中,像这个《论语》中就这样说:“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夏说:“君子在位时,先要取得民众的信任,然后才能劳役民众,如果还没有取得民众的信任,民众就认为这是在虐待他们;那么君子若处于臣位时,应该先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后才能规谏。如果还没有取得君主的信任,你就去劝谏君主,君主会以为你在毁谤他。”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君子使民还是事君,都应该以信为先。没有这个信任的话,这个关系就很难处理好,那么还会造成种种的误解。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信对于人伦关系的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还有,这个信对于国家的建立也是至关重要。像这个孔老夫子就说:“民无信不立。”就是一个国家,如果人民不信任政府,这个国家就无所建立。所以要取信于民,是很重要。像商鞅变法的时候,要取信于民,就是通过立木取信,只有人们信任他,才愿意配合他。如果人民不信任政府,你说的他不拥护、不支持,很多的政策都很难实行。像我们看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贱,他去治理单父的时候,之所以能够做到无为而治,能够达到不忍欺的境界,那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人们信任他。

你看这个巫马期,他去微服私访,趁着夜色来到了单父,结果看到一个老人家在钓鱼。在捕鱼的时候,捕上了很多鱼,但是他看了一看,又把这些鱼给放回到河里了。他看了之后就觉得奇怪,就走上前去问,他说我看您捕鱼,捕上了很多鱼,但是为什么又把它给放回到河里去了呢?这个人怎么说?他说:“我们的长官子贱告诉我们,不要去捕捞那些还在成长中的小鱼。”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古人自古以来都有生态保护的观念,都有可持续增长的观念,所以呢那个正在成长中的小鱼啊是不能够去捕捞的。而这一个人之所以愿意配合他,即使是在夜色之下,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捕鱼,也看到小鱼把它放回到河里。就是因为他相信,他们的长官这一个政策是为人民着想的,是有利于整个人民的利益的,不是自私自利的。因为这一种信任,所以他推行一个政策,大家都会愿意全力配合。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孔老夫子就说,即使是足食足兵,如果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就先要去兵,然后要去食,但是不可以缺少信任,不可以缺少信用。

那么最后一点,信很重要,还是因为这一个信它也是道义建立的根本。所以在《群书治要》上有一句话说:“信不可知,义无所立。”如果你的信,信用不能够得到彰显,那么这个道义也无法建立。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有信呢?怎么样让别人信任自己呢?这个在《中论》上有一句话说,它说:“欲人之信己,则微言而笃行之;笃行之,则日用久;日用久,则事著明;事著明,则有目者莫不见也,有耳者莫不闻也,其可诬乎。”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你要想让人信任自己,这个是很多人都希望的,那应该怎么做呢?就是你说了一个小小的话,一个小小的承诺,也都要尽力地去把它实行。如果你每一个小小的承诺,都能够尽力实行,久而久之,人们就能够看到你这个行为,你的道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让别人信任自己,应该少说话而切实履行。就是说要少说而多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真正落实去做,效果才会越来越长久。效果日益长久,事情才会更加清晰。事情清晰,则有目共睹,有耳皆闻,谁还能够歪曲事实呢。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要让别人信任自己,不是光靠自己去说,自己去表白,而是要靠自己的行为去证明。所以我们观察一个人,也不能光看他怎么说。孔老夫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个是很重要的。

要想不轻易失信于人,还要做到《弟子规》上所说的,“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就是你要看看这一个事情,符不符合道义,应不应该去答应。如果这一个事情不应该去答应他,就不要轻易地去承诺。比如说很多人在喝醉酒的时候,喝得很高兴,大家一称赞他,一肯定他,他就很兴奋。他一拍桌子说:“好,这件事情你放心,我给你办。”结果呢没过两天,酒醒了他才发现,这件事不是那么容易办的,那么这个时候再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说:“苟轻诺,进退错。”如果你轻易地答应人,你能够去做什么什么事,但是又做不到的时候,无论是进是退,都是进退两难。所以要做到不失信于人,还是要在答应的时候,就要非常地谨慎,看看这件事应不应该答应。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失信?什么时候可以不讲信用?因为孟子他告诉过我们,他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你不说让人都要讲诚信吗?但是为什么孟子又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呢?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学习圣贤教诲,还有我们修学,他都是有境界,都是有层次的。像《论语》上有一句话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学问有四个不同层次的境界。

第一个境界,“可与共学”。比如说我们来到这里,一起学习传统文化、圣贤教诲,这是第一个境界。但是,“未可与适道”。比如说我们学了“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还处处看别人这不顺眼、那不够好,处处挑剔别人,这就是“未可与适道”,没有按照道去做。比如说我们学习夫妻相处之道,讲夫妇有别,懂得夫妻之间要互相欣赏、互相赞叹,但是一进门就忘了,又嫌弃对方这没有做好、那没有做对,这也是没有适道。那么这是第一个境界。

第二个境界,“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就是当我们真正去做了,这个适道呢是第二个境界,是我们真正去做了,但是还没有达到第三个境界,就是未可与立。这个立,就是屹立不摇的意思。比如说我们在事事顺利的时候,大家都能做到孝顺忠诚,我们讲君仁臣忠,在一帆风顺的时候大家都能够做到。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做不到这个孝顺忠诚了。在危难的时候,就变节了。在纷乱的社会中,还能坚持孝心的,那是真正的孝子。在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还能忠诚的,那才是真正的忠臣。所以《道德经》上有这样一句话讲得特别好,它说:“国家昏乱,有忠臣;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在争乱的时候,你才能看出谁是屹立不摇的忠臣;当很多家庭的兄弟都不和睦的时候,你才能看出谁才是真正懂得兄友弟恭,懂得孝顺的人。这个屹立不摇就是第三个境界,但是这还不是学问的最高境界。

那么学问的最高境界就是“可与立,未可与权”。这个权啊,就是通权达变的意思。如果我们没有通权达变的能力,有的时候会死守原则,本来做错了呢,可能还自以为是。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中国人有句话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告诉我们都不要杀生,要有仁慈之心。但是同时呢,圣贤人也教导我们,做人要守信用,不能够欺骗别人。那么你看到一个猎人在追一个兔子,走到了十字路口,这个兔子往东边去了,他问你,这个兔子往哪边跑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告诉他,它往西边去了。为什么呢?这个就叫通权达变。因为你这样一说,虽然你说了妄语,但是你救了一个生命,也让这个猎人没有做杀生之业,对两方都有好处,那么这个时候,虽然你不守信用,但是怎么样呢?也是符合道义的。

像孔老夫子有一次经过了一个地区,这个地方是卫国封给一个臣子的,而这个臣子正在造兵器,准备叛乱,要推翻卫国,孔老夫子最反对的、最讨厌的就是这种乱臣贼子,所以他打算马上就离开,然后到卫国把这件事情给揭发。但是被这个臣子给知道了,马上派大军,把孔老夫子团团地包围住,然后跟孔老夫子说:“你对天发誓,绝对不要把我的事情讲出去。”那么在这种危机之下,孔老夫子没有办法,他就对天发誓。结果说完之后,这个军队就撤走了。这个军队撤走之后,夫子马上说:“走,我们去卫国。”弟子子路听了,就很不高兴了,他说:“夫子,你怎么可以不守信义,怎么可以言而无信呢?”夫子就跟子路说,他说一个人在被要挟之下的信,可以不用遵守。当然这只是一种情况了。重要的是这个信要和义配合在一起,这个信如果不符合道义了,你还守信,那就是未可与权,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通权达变。所以信义信义,对于正义的事情你要守信,对于不正义的事情,那就不必守信,所以你要懂得灵活运用。而且他还说呢:“假如我不去揭发,会让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受灾难,我一个人背信没有关系,但是我不能让人民受难。”这个就叫两害相权取其轻。一个人失信于人重要呢?还是让整个国家的人民受难重要呢?所以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知道如何去取舍,才是真正正确的。

所以啊有的人呢,他是感情用事,说为朋友两肋插刀,我们讲哥们义气。那如果你看这个人呢,值不值得你为他两肋插刀,如果他要去做错误的事情,你还为他两肋插刀,你就等于助纣为虐了。所以我们经常有一句话说,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人呢,要依他符不符合道义,他做的事情正不正确,而不是忠于某一个人。那么蔡老师呢也曾经讲过一句话叫:“不以人情做佛事。”如果我们处处考虑到人情,而耽误了弘法利生的大事,这个因果的责任就更重大了。所以这个学问的更高境界呢就是未可与权,要懂得通权达变。那么什么时候可以权变呢?这个就是这件事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大众,这件事符合不符合道义,根据这两点呢去选择。很多人死守原则,其实不是出于为大众着想,那么这个就是学问还是做得太死板所导致的。

在蕅益大师的这个《论语点睛》上,这样说道:“不信自己可为圣贤,如何进德修业?”那么他把这个信呢,就理解为相信了。那么这个信就是西方人讲信他、讲信上帝、讲信真主。中国人首先相信的是自己,相信自己可以成圣成贤。“人之初,性本善。”“涂之人可以为禹。”“人皆可以为尧舜。”那么如果你不相信自己可为圣贤,怎么样才能够进德修业呢?在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上,把这个信讲了六个方面,那就是“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信自。那么要相信自己是圣贤,本身是有圣贤的品质,那么这样的话才不会有自卑之心。“人之初,性本善”,人在性上都是平等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贤愚不同呢?那就是因为“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呢,因为后天的环境,还有熏习教育,结果把这个本性本善给蒙敝了。那如果我们知道人性本善,这个自信心树立了,才会进而进德修业,成圣成贤。那么这个是信自己。

那么信他呢?就是相信古圣先贤的话,比如说儒释道三家的圣贤人,都是觉悟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这个人呢在佛家称为佛,在儒家称为圣人,在道家称为真人。那么这些呢都是已经成就的圣贤,他们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么我们向他们学习,才没有学错。那么在英国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叫汤恩比,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能够真正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孔孟儒学和大乘佛法。”那么这一句话呢,就是给我们了相信圣贤的信心。你看一个外国的历史哲学家,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了各个国家的历史,最后谨慎地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说能够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唯一有孔孟儒学和大乘佛法。那么大乘佛法、孔孟儒学在哪儿啊?在中国。那我们有幸闻听了孔孟儒学,闻听了这个儒释道的教育,那么我们就有责任把这一个事情啊给他承担起来,起到呢传承正法的作用。

所以做人不可以不立志,这个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们立志要做什么呢?读书志在圣贤。所以我们读书呢,做学问呢,就是为了成圣成贤,不是为了求取功名利禄、升官发财。你把这个心给树立起来了,无论前面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有什么样的挫折,你都能够坦然面对。因为这条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并不是像想像的那么好走的。那么这个志向立定之后,还要切实地去力行。怎么样去力行呢?就是要勤学、要好学。那么人这个一生啊,短短数十寒暑,可以说是眨眼就过。那么我们每一天,如果都浑浑噩噩啊,都在轻松之间度过,这个日子很快过去了,可能十年二十年之后,你仍然没有太多的长进。如果我们抓紧时间,珍惜光阴,每一天都战兢惕励,来反省自己,来学习圣贤教诲,那么再过十年,可能你就是一个真正能够担负起传播正法的老师。所以我们的志向很远大,但是“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每一天都不要懈怠,不要错过。那么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要好学,向谁学呢?要向圣贤教诲来学习。所以学习的方法呢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为什么要选择一门呢?因为你选择太多,就太多太杂。而这个一门,每一门都是圣贤人心性的流露。你如果真正把这一门给学进去了搞通了,你的心和圣贤人的心是一体的,不是两个了。那么尽其心则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这个一经通一切经通。那么这也告诉我们,古人做学问的方法呢他求的是智慧,而不是求的知识,那么这个呢是和西方人做学问的方法大相径庭。而我们对谁的做学问的方法生起信心呢?我们还是应该对古圣先贤的方法生起信心,去身体力行,做出一个榜样,做出一个效果,证明给世人看,这个是我们要定的方向。所以学习呢要勤学,但是方法一定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所以长时熏修的力量啊非常地重要。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三日是什么情况呢?古代的人几乎家家都有圣贤经典,人人听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教诲,每一天接触的戏剧小说、歌舞表演,这些地方文艺都是宣讲正法,怎么样做人的。在这种情况下,三日不读书,还面目可憎。那我们想一想,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呢?现在我们睁开眼睛所接触的,几乎呢就是电影电视网络媒体,这里面宣扬的都是杀盗淫妄的内容比较多。如果我们在这种情况下,一日不读书就面目可憎,一日不听圣贤教诲就面目可憎。所以修学啊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说我们达到了一个高度就可以不退转了,需要我们长时熏修,每一天听经啊,听这个儒释道的教育啊都不中断,这样的话才能在这一个面临五花八门诱惑的社会中立足。所以我们能够来到这样一个很清静的环境,大家在一起学习而不受污染,这个是非常难得的环境。所以希望大家要珍惜。

那么第三呢就是要信因,第四就是信果。这个因和果是相对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啊也必有因。那如果我们想求成圣成贤,这个是结果,那么因在哪里呢?大学之道呢告诉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才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我们要成圣成贤,就要首先从格物来做起。格物并不是朱熹所讲的格除万物之理,而是呢格除物欲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在财色名利的面前,能否把持住自己如如不动。所以这个格啊就是格斗,这个财色名利这些欲望,要和它们格斗。当然呢,除此之外还要和我们不好的习性格斗。比如说我们很懒散,每天起床呢都喜欢晚起,不精进,这个也是一种不好的习性。如果一个人想成就的话,没有这个勤字,不能够吃苦,这个是不可能办到的。

所以,要勤奋好学,要精进,能够以苦为师,这样呢学问才能够有成就。那么最简单的呢就是我们要放下十六个字,也就是最粗重的物欲烦恼,那就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把这十六个字都放下,这个才是最初的入手处。但是我们想一想,我们修学了这么多年了,我们真的把这个几字给放下了吗?其实人这个自私之心,是生而有之的烦恼。人的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就是为了自己。比如说我们看到了一个蚊子,我们想把它赶出去,为什么想把它赶出去啊?因为怕它影响了我,怕它伤害了我。其实它在这里很温暖啊,它想在这里也听圣贤教诲啊,我们为什么要把它赶出去呢?我们这个起心动念,我们觉得是自然的,是无可挑剔的,是顺理成章的。为什么呢?因为有我在,因为它影响了我的利益,它让我感到不方便。所以我们把这些蚊虫等等啊,老鼠啊、蟑螂啊称为害虫,这不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得出的结论吗?所以人这个私心哪,可以说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一个起心动念。如果不去细微体会的话呀,你自己自私自利了啊都很难发现。那么这个呢就是告诉我们修身从格物做起,格物然后才能够致知,致知啊才能够诚意,就是你的智慧现前了,你的心意真诚了。什么叫诚意呢?最起码就是意识上没有自私自利,说得更圆满一点,就是没有念头。所以曾国藩说呢:“一念不生谓之诚。”这才是诚意最高的境界。

那什么是心正呢?没有烦恼才能够做到心正,有烦恼这个心就不能够摆正。《大学》上的几句教诲特别好,它说:“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一定心里没有喜欢的,没有偏爱的,没有憎恶的,没有让你生气的,没有恐惧的,没有忧虑的,这个呢心才能够摆正。这个好乐啊就是贪,满我意的我就高兴,不满我意的我就嗔恨,忿懥就是嗔,忧患恐惧就是痴,这个贪嗔痴在心里,叫三毒烦恼,这个心怎么能正啊。

那么这个呢就是信因信果,这个因果呢就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像“影必随行,响必应声”。我们的身子走到哪儿,这个影子就跟到哪儿。那么这个呢就像我们在山谷里叫了一声,必定会有回响一样,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和规律。

比如说我们今天讲到信,结果我们说话别人总是怀疑,总是不信任我们,什么原因呢?很可能是因为我们说话经常有妄语,所以被人家不信任。任何事都是有缘故的,有结果必有其原因。所以我们要想让别人信任我们呢,也要学这个信,就是说话诚信,即使一点小事啊,不能够欺骗人。比如说我们上街去买菜,看看这个菜挺好,但是还想看看有没有更便宜的,然后你就说,我过一会再来买吧!但是过一会你又没有回来买,这就是妄语,这就是欺骗人、不诚实。所以这个言语啊,要做到信,确实很难,所以别人经常怀疑我们的说法,怀疑我们的做法,那也是有因的。我们要把这个信做到了,这个信任啊才能树立起来。

那么第五和第六呢就是信事、信理,什么是事呢?《大学》里讲的家、国、天下,这些都是事,事是无穷无尽的。那么朱子讲啊,他说要穷尽万物之理,这个万事万物的这些事理无有穷尽,如果我们心要向外攀缘,那么永远呢也不可能把这些事理搞明白。就像我们现在的科学一样,对外呢到了宇宙太空,对内呢到了分子原子,甚至是电子,但是能够把万事万物之理都搞通了吗?你要去求有知,那就一定会有无知。你有知道的东西,就有不知道的东西,这个肯定的,有知就会有不知啊。那么你怎么样才能够穷尽万事万物之理,达到无所不知呢?那只有求无知,无知才能无所不知。所以呢,这个般若无知啊,无所不知。那么这个呢就是我们儒释道啊它求学问的方法,首先让心空灵,反求诸己。它不是让你去求外太空,去求原子电子,而是反求于你自己的本心。当你把这个心搞明白了,万事万物之理啊也都在其中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宇宙万物都不过是我的心所现、识所变所导致的。所以只要我们能够回光返照,不向外攀求,回归自性,那么万物之理就豁然通达。

那么这个事和理是相对的,有事必有理,事上是林林总总,这个理是什么呢?就是全都是我这一念心中所现之物。那么这个就是理,也就是家、国、天下呢都没有出我这一念介尔之心。藕益大师用了这个介尔之心,这个介尔就是比喻极其微小。也就是这一个念头啊、这些境界啊、万事万物呢其实都没有离开我的念头,都是我的心所变现,那么离开了这个念头就没有事了。这个念是依真心而起,它离不开真心,而这个真心呢从来没有动摇过。那么这个念头是什么呢?念头是依真心而起,这个真心是念的体,而这个念呢是跟真心合在一起,所以它被称为妄念。为什么称为妄念呢?因为它不长久,它是转瞬即逝的,就是你前念灭啊,后念又生起,刹那刹那都不停留。所以这个心,真心呢是不生不灭的,生灭的是那个念头。

那么我们现在要格物,格物啊这个格也有正的意思,就是把这个心给正过来,也就把物给正过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心外无法,心外无境。这个境呢既然都是我们心的呈现,那么我们心变了,这个外界的境也就随之转变了,所以“境随心转,相由心生”。和我们的心最切近的环境就是我们的身体,如果我们的心有贪嗔痴慢,表现在身体上,就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和合,这样或者那样的疼痛和疾病。所以当你把心给变了的时候,贪嗔痴去掉了,那你这个身也就自然健康了。再看一个人的相貌也是由心生,比如说这个小偷,都长得是贼眉鼠眼相;那这个好色之人,我们说酒色之徒,你看他那眼睛啊都带着着好色的表现;而那个杀人犯、抢劫犯呢,脸上也都带有一种凶相。那么这个呢就是你长期日久的这个状态啊表现在脸上,所导致的一种相貌。同样我们的环境,我们的人际关系,也是由我们的心所产生。

那我们看了这个江本胜博士的水结晶实验啊,对这个一个道理体会得就更深刻了。当这个水贴上爱和感恩的时候,它的呈现结晶呢是很美的,像盛开的鲜花一样,很好看,让人看了很喜悦。但是当这个水被贴上了我恨你、讨厌你、丑死了,它对你的呈现就是不能形成完美的结晶,很丑恶,还浑浊一片。所以你看,别人对我们的态度,我们就知道我们对人家的心是怎么样了。如果别人对我们不好,一定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隐隐地对别人产生了不好的想法。而当你把这个想法给转变过来的时候,你发现突然他对你的态度也就转变了,所以我们学习圣贤教诲对这些道理要相信。所以你需不需要去转变别人呢?不需要去转变别人,只要转变你的心,你对他的心一转变,他对你的态度也就马上转变,这个就叫“心外无境,境外无心”。

那么有一个影片呢叫《天下无贼》,这里边的剧情就很有意思。这个剧情呢讲的是在一个火车上,有一个叫傻根的农民,他在大城市挣了钱,准备想回家去娶媳妇、盖房子,这个傻根他的心地很厚道、很老实,他不相信天下会有贼。他带着很多钱呢在身上,结果就遇到了两伙贼,都想偷他的钱包,但是他不知道。有一对贼呢,是一对男女,他想欺骗傻根,但是傻根非常地厚道,被他们骗了也不知道,反而还想去帮助他们,结果把他们给打动了,觉得他太纯朴了,不忍心再去偷他的钱。这说明这个盗亦有道啊,这个盗贼也有道义,他也是“人之初、性本善”,他也有良心。你看这个人这么纯朴,就把他的良心给唤起来了。那么他感动了之后呢,看他这么淳朴呢,怕他上当受骗,怕他的钱被人偷走,所以就决定去保护他,圆他一个天下无贼的梦想。那另一伙偷窃的这个团体,也想偷傻根的钱,结果呢就跟这两个男女明争暗斗。在火车上还有便衣警察也卷入了这场斗争,因为警察们要捉贼。后来呢傻根的钱被掉包了,他也不知道,一直坐着火车,哪里知道火车有这么热闹呢?这几伙人一直在打斗,打到最后,钱又回到了傻根那里,傻根还是不知道,然后他下了火车带着钱回家了。

那么这个影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傻根他的心里没有贼,他的天下就没有贼。所以我们心里总是有贼,觉得天下都有贼,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好像个个都是贼。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自己有贼心,自己心里如果没有贼心呢,天下就无贼,心里有贼,天下就有贼,一切法从心想生。

那么在这个影片中,有一个很著名的台词,就是这个傻根对着台下的那些贼人讲:“喂,你们谁是贼,站出来给老乡看看。”叫了两声也没有人站出来,然后他就对老乡们说:“你看看怎么样,没贼吧。”他就不相信有贼,他心里真没有贼。他傻不傻呢?其实他不傻。他活在一个纯净纯善的世界里,他的天下没有恶人,也没有贼人啊。他的天下全是好人,他看到的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他的天下不就是太平的天下吗?

所以这个世界怎么和谐呢?其实很容易,就是把我们自己内心里的贪嗔痴慢,比如说贪婪啊、猜疑啊、妒忌啊、嗔恚啊、对人的不信任啊、怨恨啊,这些诸多的烦恼都去掉。我们的心和谐了,世界也就和谐了,宇宙也就和谐了。所以我们不要去关注别人怎么怎么样,而把这个关注的重点呢拉回来,关注自己的修身,是不是自己太多疑了,自己是不是太嫉妒了,自己是不是修行还有待提高。所以当你事事关注自己的心的时候,你就没有烦恼,你的心变好了,这个环境啊、人际关系就都变得和谐了。如果我们看别人不顺眼,说别人的是非,还批评人、毁骂人,看人都是贼,那么自己就比傻根还傻,因为我们把自己的心变成了承载别人过失的垃圾桶,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充满恶贼的世界里。你说这是不是最傻的呢?

所以我们真正的圣人呢是看一切人都是圣贤人,所以当你看一切人都是佛的时候,你就是佛;当你看一切人都是菩萨的时候,你就是菩萨;当你看一切人都是凡夫的时候,说明我们自己也是凡夫。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人性本善,那么通过进德修业,回归到本性本善,那就可以成圣成贤。明白了这一点呢,我们这个自信心,才能够真正树立。

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分享的内容,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