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余莉 教授
尊敬的诸位同学、诸位朋友,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论语治要·学而篇》的这一句话:“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一章,它有两种讲法: 第一种,它的断句是这样的:“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是一层含义。下一层含义是“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重则不威”,这个重就是庄重,威是威仪。意思是说君子不庄重则没有威仪,学则不固。孔安国注:“固,蔽也。”就是蒙蔽的蔽。焦循《论语补疏》,引《曲礼》郑康成注,固,谓不达于理也。焦循认为,“不达于理,是为蔽塞不通。蔽塞,不达于理,所以不庄重。求学则不蔽塞,故云学则不固。”(固,蔽也。不固即是不蔽,为什么是闭塞不通。再则是转折语气,因为不重,所以造成不威,造成学蔽塞不通。 而这里又是学则不蔽塞,故云学则不固,变成学则不蔽塞,意思是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蔽塞。矛盾。固虽然是古人解释,这里却顺不过来。固前边是不字,就成了“不蔽塞不通”了。就成学则通,不重则不威,学则通了。田野按)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一段是讲怎么样学。郑注,就是郑康成注解说:“主,亲也。”“主忠信”,就是亲近忠信之人,以忠信之人为师。学必须有老师,还需要有同参道友。“无友不如己者”,这个“如”在古代有不同的理解。那么我们取的理解就是做“似”字理解,像的意思。“不如己”,就是在道德修养方面,不似我。比如说我讲求孝悌忠信,他就不讲求孝悌忠信,和我就志不同、道不合,这样就不能结交为友。“无友”,这个无,就是古代的文章、文献中,写作“勿”,意思就是不要的那个“勿”。“无友不如己者”,就是勿交与我道不同之人为友。一般人有了过失,自己不知道,必须要亲师择友。亲近老师,然后选择朋友,他们能够给自己指正过失,知道自己的过失之后改正过失。我们知道了过失之后,就“勿惮改”。这个“惮”就是难的意思。就是说有了过失,不要难于改正。这是第一种讲法。
第二种讲法,这个断句是这样的,“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意思是说,君子不庄重,则无威仪,学则不坚固。这个“固”,它就不是解释为“蔽”了,而是解释为“坚固”。怎么样使这个学坚固呢?欲使学坚固,必须以忠信为主,这个“主”,它也不解释为“亲”了,解释为“以……为主”。那么这个黄侃《注疏》,他就是这样解释的,它说:“忠信为心,百行之主也。”所以学以忠信为主,才能够坚固;学得坚固,他才能够庄重而有威仪。那么下一句话就是,“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个讲法和前面的讲法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看一看第一种讲法,我们一句一句地,把这一句话解释一下。“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在汉代杨雄《法言·修身》篇上提出,做人应该取四重。哪四重呢?那就是:“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言语庄重,就可以为人所效法,所以在《弟子规》上告诉我们,言语很重要。“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也就是说我们言语中不要尽讲那些黄色的笑话,还有欺骗人的话,不诚信的话,这些都是要避免的。那我们看到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在吃饭的时候,交谈的时候,都以讲黄色段子为荣来取乐,这个让人感受到,这个领导就不受人尊重了。所以做人言语特别地重要。那么古人还有一句话说,“力贱得人敬,口贱得人憎。”一个人很愿意出卖自己的力气帮助别人,他就会受人尊敬。而一个人言语过多,说得又不是很妥当,就会遭人厌恶。那么在《易经》上也说:“吉人之辞寡。”吉祥的人,他的言语都是很少的,因为他的心地很清净。“躁人之辞多。”这个心情烦躁不安的人,思虑很多的人,那表现出来呢,言语也很多了。那么,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在言语上要庄重、要谨慎。
像《弟子规》上还有一句话对我们现代人,也是很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如果我们把别人的过恶到处去宣传、宣扬,结果别人知道了,对他非常地痛恨,也无形中为自己埋下了祸根。而且把别人的过恶到处去宣扬揭露,这本身也是一种恶。并不是一个很有德行的人,能够做出来的。所以中国古人他都告诉我们要厚道,而厚道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隐恶扬善。把别人的善事,比如说孝亲的、友爱兄弟的、朋友诚信的、尊敬师长的,这样的事例,多多地宣传。而把那些儿女不孝敬父母的、兄弟互相争讼上了法庭的、朋友不相诚信的、夫妻同床异梦的这样的现象,不要到处大肆的去宣扬。像我们现在最近网路上,也有很多通过网路揭露腐败的现象。那么我们一开始也觉得这是一种打击腐败的,很有效的方式,叫网路监督、舆论监督。但是久而久之,这样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呢?那一个廉洁的人,从来不贪污受贿的人看到了,他会怎么想?他想:“你看啊,现在的天下乌鸦一般黑,只要是升官就要发财,我这样清廉、廉洁有守,一分钱都不贪污,我和这个社会的人已经格格不入了,我已经好像不太适应这个社会了。”那个贪污了几万块钱,十几万块钱的人一看:“哦,他们都贪污了上百万、上千万、上亿。”那他会怎么想呢?“你看我呀,是小巫见大巫,我贪污得还不够。”所以,这个廉洁的人没有受到鼓励,他还觉得自己和社会不能融入了;而那一个贪污的人、受贿的人廉耻心还没有提起。反而怎么样呢?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地要贪更多的钱。所以中国古人在宣传上讲究隐恶扬善。这个从长远上看,对社会风气是很好的。
那么同样的,我们把那些不孝父母的、父母没有人照管的事,经常搬上电视,结果那一个还能赡养父母的人会怎么想呢?他说:“你看世风日下,这个时代呀,一般的人都不赡养父母了,或者把老人送到养老院了,我还能和老人同住,那我这个人已经是很孝的孝子了。”那么他的这个孝心呢,没有被提起来,所以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错了。所以这些宣传从长远上看,并不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所以一定要多把那些真实的、身边的感人的小事,多多地搬上银幕,久而久之,把人的向善之心,才能够提起来。像我们山东电视台有一个很好的节目叫《天下父母》,现在也有一个节目叫《孝行天下》,那么这些节目都让人看了很感动,把人的孝心、感恩之心都能够提升起来。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言语很重要,要学会说话。当然,在讲话的艺术上,也要有所讲究。
有人说,要多说鼓励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因为鼓励激发潜能,批评造成隔阂。特别是我们在现代社会,接触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已经很晚了,不是从小就学习。虽然学习了其中的一句话,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是说我们听到别人的赞誉,要战战兢兢。为什么呢?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有真才实德,配得上别人的夸赞。当听到别人给我们指正过失的时候,我们要非常欢喜地接受,甚至对人家感恩戴德。那么这样做久了之后,那些敢于给你说真话的朋友,就来到你的身边了。就像我们脸上有一个黑点,别人告诉你说:“你脸上有个黑点,快把它擦了。”这样的话你对他很感谢,因为我们没有到大庭广众之下去露丑。但是我们在做人上、德行上、做事的方式上有不足之处,别人给我们指正过来了,希望我们有更好的提升,我们却不能够诚心诚意地接受。还在心里给他起了对立、起了抱怨,这个就不是正确的态度了。
当然虽然我们是学了《弟子规》,但是因为从小养成的习惯,是喜欢听夸奖,所以怎么样呢?所以我们在和人处事的时候,要非常讲究说话的艺术。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是好心好意,确实是利益对方的这种心,但是你说出的话,也要让对方容易接受。所以你看《弟子规》上说,当父母有过失的时候,你要劝导他,这是你的责任。但是怎么劝呢?劝还有劝导的艺术,要等待父母心情好的时候,你要去劝谏,他比较容易接受。本来这个人就很不高兴,你又去指正他的过失,那他就更加不耐烦了。而且在指正别人过失之前,还要先美其长,先要赞叹一下他做得好的地方,然后再很委婉地说:“如果这件事,如果再怎么怎么样,那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话,人家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所以这个言语很重要。可能我们说了一句不经意的话,我们是无心的,但是别人听了之后,就耿耿于怀,彼此产生了隔阂。所以古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给别人说一句爱语、宽慰的话、理解的话、体谅的话,别人在寒冬腊月,心里都感觉到温暖。但是我们恶语伤人,特别是在盛怒之下,说了一句过分的话,结果人家就耿耿于怀,久久不忘,把人家的心伤了。然后你以前帮助了他很多,很无私,很讲义气,但是就因为这一句话,把多年的朋友情义都给伤害了。那么这个是告诉我们“言重则有法”。
下面一句说“行重则有德”,就是我们行为很庄重,就显得很有德行。特别是我们在《论语》上看到,孔老夫子教导颜回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我们的视听言动,都要符合于礼的节度。不符合礼的行为,坚决不要去做。那如果我们做事不符合礼,还像很多的领导干部,做了很多违反礼的行为,结果被人家拍下来,把这些不雅的视频,都传到网路上,结果一日之间,就让自己身败名裂,甚至还受到盘查,锒铛入狱了。这都是因为自己的行为不谨慎所造成的。
“貌重则有威。”也就是我们的容貌庄重,就让人看到有威严。像我们上次也讲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睡有睡的相。那么在容貌上,孔老夫子也教导我们,说:“色思温,貌思恭。”这个表情要很温和,虽然很温和,但是很恭敬。这样的话让人觉得你很好接近,很温和但是又不敢造次,也对你非常地敬畏。他既觉得想亲近你,但是他又不敢造次,因为你有威仪,那么这样就是恰到好处了。
“好重则有观。”这个好就是嗜好。像古人,从小学习的是琴棋书画,那么这些嗜好都很高雅,则有可观。这个就是教导我们,在言、行、貌、好都要学其庄重。古人也告诉我们说,“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庄重对人是很重要的。慌里慌张的——事勿忙,忙多错——都是导致出差错的原因。
在《礼记·玉藻》也有这样一句话,“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足容,就是我们行走的时候,一定要稳重。像大象那样四平八稳,非常地缓慢。所以你看曾国藩教导弟子说,要走路慢,说话慢,吃饭慢,这都是教导孩子培养一种稳重的作风。
那我们在党校里工作,经常看到有很多的领导出来散步,我们看到这些领导散步的时候,都是非常地缓慢,踱着方步,四平八稳,这样就让人感觉到很庄重,而且值得信赖。所以古人说,“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一个人他有这样的定力,有这种稳重,发生了什么样的意外事件,他都能够知道如何去应付,不至于慌里慌张的。
手容恭,在坐的时候,我们上次讲了要手敛,齐脚敛手。在走路的时候也不能够甩着胳膊,那么这个手容要恭敬。
目容端,这个“端”就是端平的意思,平视。我们说一碗水端平,那就是不要向上、向下,或者显得很轻视、傲慢,或者显得很不屑等等。这个都是告诉我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眼神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心里有傲慢,或者有刻薄,那么这些表现在眼睛上,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跟你说话的时候,眼睛就咕噜咕噜地乱转,说明这个人的心思很复杂,心眼儿也是很多,在那不停地动。
口容止,这个“止”就是刚才我们讲的“吉人之辞寡”。说话不要太多,要适可而止,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一个字都不要说。孔老夫子也说,这个言语,要该说的一定要说,不该说的一定不要说。这个也是告诉我们这个言语。
下面讲声容静,“声”就是我们说话的声音,不要大声喧哗,像噪音一样。特别是我们中国人,说话的时候声音都很大。比如说坐在飞机上,第一排的人,他的声音都可以让最后一排的人听到。到一个中餐馆,彼此交谈的声音是乱嚷嚷的一片。但是我们去西餐馆的时候,就发现没有这一个表现。那么在很多人出国的时候,就是因为是失礼,所以不受外国人的尊重,那么这个是我们礼仪之邦的人特别值得深思的。比如说,有人到了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结果发现在圣母院上,就用汉字写了一个标语。写的是什么呢?“请勿大声喧哗!”告诉我们,中国人说话声音都很大,所以特意用汉语写了一个标语,专门给中国的游人看的。而我们想一想,能够到巴黎圣母院去参观的人,在我们中国是属于哪一个等级的人呢?那都是有钱人,有权的人,或者是我们说的有学问的人。一般的底层的这个老百姓,还去不了巴黎圣母院去参观。但是这样的人出国门之后,都受到提醒,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礼仪之邦的礼已经丧失得到了一定的程度了。那么中国在历史上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华夏之族,那可不是我们自己封给自己的。是因为我们这些邻邦的人,到中国来访问,看到人与人之间相处彬彬有礼,特别的和谐,他们很羡慕。所以回去之后,就向自己的国君报告,这些国君就特别喜欢派使臣前来学习。最后就把中国的皇帝,尊称为“天可汗”,叫天底下公认的领导者。把中国这个地方称为礼仪之邦、华夏之族,说明我们特别有礼貌。但是这个“礼”,你看被批判得体无完肤,说是“吃人的礼教”,怎么样呢?人们对他生不起信心了。结果现在,我们行为没有规范,受到外国人的嘲笑,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一件事。
头容直,“直”就是不要歪斜,要端正。像我们在跟人说话的时候,交流的时候,不要把头侧在一边,那么这个就是没有做到头容直。
气容肃,就是我们喘气的声音,不要太重,要给人一种肃静的感受。
立容德,站立的时候,像我们上次也说,不要倚在一边,一定要端正,这样给人一种有德行的感受。
色容庄,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这个色容要庄重。色思温,貌思恭。这些做到了,就会给人一种有威仪的感受,别人就不敢轻慢你。这个是我们讲“君子不重则不威”。
那我们在《群书治要·春秋左传》上,也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的君主晋灵公,非常地不守礼,过着很骄奢淫逸的生活,而且非常地过分。结果,赵盾作为臣子非常地忠心,屡次犯颜直谏,但是晋灵公都不听,而且他还觉得很烦,结果就生起了一个恶念,想派一个杀手把赵盾给杀了。结果这个杀手一天很早,凌晨的时候就到了赵盾的家里,看到他卧室的门已经打开了。赵盾已经准备好要去上早朝,但是因为时间还尚早,所以,他就穿着朝服恭恭敬敬地坐在那里闭目养神。结果他的这一种恭敬的态度,深深地感动了这一个杀手。他想,“你看一个大臣,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独处的时候,还能对国君表示这样的恭敬,这个人一定是国家的栋梁。如果我把国家的栋梁给杀了,那我是一个不义之人。但是我又接受了君主的命令,来要杀这个大臣,如果我不完成自己的使命,我对君主也是不信。那如果我真把他杀了,这个国家的栋梁被杀掉了,那也是对整个国家人民不义。”所以他想来想去,最后他就自己触槐自杀了。你看,我们看到一个人他很恭敬的态度,居然可以起到这样的感化的作用,而且也确实对自己也保全了生命。所以我们就从这些故事中,就是告诉我们,做人应该从言语、行为、容貌、嗜好等方面都要庄重。
下面一句说,“学则不固”。刚才我们讲到,这个焦循他认为:“不达于理,是为蔽塞不通。”因为你对理不通达,对道理不明了,所以你才会蔽塞不通,不能够融会贯通,所以一定要去求学。为什么呢?因为古人所学的都是圣贤教诲,都是这些圣人对于天道自然的规律,社会人伦关系的道理,体会的这些经验教训,写在了经典之中。如果一个人常常学习这些经典,我们就会融会贯通,在理上明了了,心上才能够安宁。所以中国古人说:理得心安。所以特别要重视学习什么呢?特别要重视学习历史经验。而在这一方面,我们知道《群书治要》这本书,就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历史经验的总结。那么唐太宗皇帝也给我们做出了一个,能够善于借鉴历史经验的好学的榜样。因为唐太宗他十六岁就开始从军打仗,从军了十多年也没有时间去学习圣贤经典,对于如何治国这些道理都不是很明了。所以二十七岁就做了皇帝,他知道创业很艰难,但是要守业更加地艰难。所以他就派魏征、萧德言、褚亮等等大臣,把唐朝以前的经、史、子中的治国理念概括出来,编辑了这一本《群书治要》。那么这一本书花了很长的时间,从一万四千多部的古籍中,精选出了六十五部,又从六十五部的古籍之中选出了那些最精华的东西。这本书编好之后呈送给唐太宗,唐太宗非常地好学,每一天都读《群书治要》,手不释卷。所以他说,“览所撰书,博而且要,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
他看了魏征他们编的这个《群书治要》之后,认为编得太好了,取材广博,但是道理非常地精要。是他从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那么这些经史子之中的治国理念、教训方法,确实他是没有听说过。这本书使他能够借鉴历史的经验,遇到事情不迷惑,知道应该如何处理。所以他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赞誉。也正是这一本书,帮助他奠定了贞观之治的理论基础。而这一本书,后来到唐玄宗的时候也是受到了重视,他帮助唐玄宗创造了也是一代盛世。后来这本书传到了日本,日本两代盛世的创建,也是靠这一部书。那么这就是告诉我们,能够学习总结历史经验,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而《群书治要》中所记载的这些理论方法,都是通用的道理。
那么在唐太宗对《群书治要》的评论中,他还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你看他学习非常地有收获,是每一天津津有味地、手不释卷地读,都不忍心把这个书放下了。从这本书中他知道了,社会风俗教化的根本,也知道了治国理政的源头。知道治国理政到底应该从哪里入手了。换句话说,这个治国理政,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都被总结在《群书治要》这一本书了。所以我们领导者,只要把这一本书读透了,经、史、子的智慧经验也就全部了解了。所以好学很重要,可以给我们减少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少走了很多的弯路。
那么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领导干部,本来可以平步青云,一帆风顺,但是却锒铛入狱,最后官职也丢了,还落得了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没有学习总结历史经验的结果。不好学,因而不明理,不能够通达。比如说现在的贪官出问题,都出在两件事上,第一就是贪财,第二就是贪色。而中国古人对这两件事,都教导得很清楚。像在《大学》上——四书是古代必读之书——这个《大学》上就有一句话,它说:“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这个财货是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得的,那将怎么样呢?对不起,一定会以不正当的方式给败散掉,这是必然的规律。所以古人认为这个财富为五家所共有,并不是赚到你手就是你的了。那么这五家,就是官府、水灾、火灾、盗贼、还有不肖子孙。所以你读了这些圣贤书,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能像曾国藩那样,做到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公家的一文钱,你都不敢挪作私用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赚到自己手里,也怎么样呢?也还会以不好的方式,给败散出去。
所以对于这个道理,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他写了一本书叫《保富法》。告诉我们如何保持富贵,甚至三代以上都不衰。所以我们看到,在历代能够使家风承传三代以上的人,都是熟读《论语》,熟读圣贤教诲,有严格的家教、家规、家训。
比如说我们去山西,到乔家大院去参观,我们感触就非常的深。这个乔家大院的亭子上都写的是《论语》中的教诲,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们还有一个雕塑,就是专门讲的是孔子在杏坛讲学的这一个图景,说明什么呢?说明他们对孔老夫子的教诲非常地重视。也正是重视这样的教诲,才使他们的家业承传三代以上而不衰,而且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子弟。不是像我们现在的,出了很多的富二代、官二代,做了很多违法乱纪的事,为社会大众所不齿。所以学是很重要的,读书明理。
那么还有的人很贪色。贪色呢,在《尚书》上,也有这样一句话,说“天道祸淫最速”。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自然的规律给那些过分的人、贪色的人、淫乱的人,带来灾祸,是最迅速、最迅速的了。所以中国古人说:“色字头上一把刀。”这个刀可不是形容的,因为这一把刀,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禄削得平平的,让你一无所有。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这些官员,因为贪色而事情败露,最后从领导位置上被拉下来,那都是因为没有读圣贤书所导致的。关于这一点,大家如果想深刻地了解,可以看一看,《安士全书·欲海回狂》,告诉我们如何去戒色。所以古人说:“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所以你学了,就不会蔽塞了,就会融会贯通。读书明理,理得心安。
那么这个下面讲,“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就是我们要学必须要有条件,那么有哪几个条件呢?第一就是有好的老师。主忠信,就是我们要亲近忠信之人,以忠信之人为师。“无友不如己者”,不要交结那些和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比如说我们学传统文化,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结果他没有学习,他去教你怎么骄奢淫逸、吃喝玩乐。这样的朋友就不能够结交。不如就是不似、不像我的人。“过则勿惮改”,有了过失不要紧,就是怕自己不认错,不能够改错,这个惮就是难的意思,畏惧改过。那么关于这个改过,在《了凡四训》这本书中,给我们讲了怎么样改过?为什么要改过?然后改过有什么效验?这一个书对我们帮助很大,我们看一看怎么样改过呢?
在《了凡四训》上告诉我们,要改过要发三种心。第一就是羞耻心。他这一段话说得非常好,他说:“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我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他说改过第一就是要发羞耻心,那么什么是羞耻心呢?他说让我们想一想古代的那些圣贤人,比如说孔子、孟子,他们和我们同是丈夫、同是人,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百世的师表,到今天不分种族、不分国家的人,一提起他们还非常地尊敬,愿意向他们学习。而我自己呢?我自己却是一身瓦裂。这个瓦裂,就是指陶制的器皿,但是这个陶制的器皿,却破碎了。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就一文不值。耽染尘情,就是过分的放纵于感官的享受和欲望的满足。私行不义,偷偷地做着一些不仁不义的事情,这样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为别人都不知道,就一天一天的堕落为禽兽,还怎么样呢?还自以为是,妄自尊大。那么在世上,最让人可羞耻的事不过于此了。
所以孟子说,“耻”这个字对于一个人而言,太重要、太重要了。为什么重要呢?因为你有了这个羞耻心,得到了“耻”这个字,你就可以“知耻近乎勇”,进而改过自新,成为君子,成为贤人,成为圣人。结果你把这个“耻”字给忘掉了,最后怎么样呢?就一天一天的沦落为禽兽,而不知不觉。这个是改过最关键的一点,要有羞耻心。
那么第二,它说要发畏心。就是要有畏惧之心,有了畏惧之心才有诚敬。这个“畏”就是害怕的意思,当然这个害怕中也含有恭敬。在过去,弟子对于父母、师长,都有一种敬畏之心,就是学生对于老师,儿女对于父母,都有敬畏之心。这个敬畏,就是又敬爱又害怕。如果没有了这种畏心,就不知道行为要有选择,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了。这样的话,就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了。现在这个社会知耻的人少了,有敬畏心的人少了,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在于没有人教了。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的都是知识,都是技能,做人的教育没有了。而古人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领导一国的老百姓,教育是最重要的。而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善良的方面不断地增长,过失得以挽救,他的德行一天一天地提升。所以我们看,如果我们的教育能秉持这样的理念的话,那么人都能够有羞耻心、有畏惧心,他才不敢去做违法乱纪的事。中国古人不仅仅畏惧世间的法律,他也畏惧天理。结果我们现在的人法律有很多的漏洞,他不畏惧了。他更不相信天理,所以是无法无天。所以怎么会不有很多的五伦关系的紊乱呢?所以重要的就是教育,教育才能够让人有畏心。当然在我们现代社会中,这个社会舆论的监督也越来越严密。所以一个人做了不如法、不如理的事,经常会被网路曝光,那么这个也要让人感觉到敬畏。所以言行举止都要小心谨慎,要能够对自己负责,否则确实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后悔,后悔,那都是到后面才悔,悔之晚矣了。
那么第三呢就是要发勇心。也就是说勇猛精进,改过自新。所以这个《了凡四训》上说,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因循就是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没有恒心、没有毅力、更谈不上意志。没有说我一定要把这个过失改正,为什么呢?他不知道为什么要改过,何必活得那么辛苦呢?是吧?不知道道理。退缩就是退转。有的人一开始也下决心了,但是遇到了困难了,遇到了不好的缘分了,他又怎么样呢?又受到了障碍。比如有的人发心要戒烟、戒酒,如果没有人去诱惑他,又有好的朋友在旁边经常提醒,他可能还能够戒上一个月、半个月。但是如果遇到了不好的缘分,那些朋友叫他去吃吃喝喝,大家又在一起抽烟,他就很难再把握自己了,所以这个就因循退缩了。那么在《了凡四训》上说:“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这个就是勇猛心的样子。要振作起来,绝不怀疑,立刻就改。不要说等到明天吧,等到明年吧,或者再给自己划一个日子,到什么什么时候我再改正吧?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如果你等到明日的话,那就永远也改不了。所以应该怎么样呢?应该立刻就改,当下就改。就像《了凡四训》上所说的“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那么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小的过失,就像刺在我们的肉里的刺,赶快把它剔除。大的过失,就像毒蛇咬了我们的手指,立刻就要把指头斩断,否则的话这个毒扩散了,就会导致生命有危险。所以人改过,就像这样坚决毫不犹豫,当机立断,无丝毫凝滞,这是风雷之所以为益。这个“风雷”是易经上的卦,取他的相就是风吹雷动。春天的现象是万物生长,所以它有益,叫“风雷益”。那么在此地,它是形容当机立断,勇猛改过的这种相状。
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这三种心,羞耻心、畏惧心、勇猛心。那么有过就会改,改过之后就会有一些效果。那么这个改过,除了发这三种心以外,还有三种方法,在《了凡四训》上也给我们讲了。第一是从事上改,比如说我们前日喜欢生气,以前喜欢邪淫,以前喜欢说谎话,从此以后就不邪淫了,不说谎话了,不生气了,这是从事上改。但是从事上改,如果你不明理的话,就比较难了。所以,这个《了凡四训》上说:“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他没有禁止这个事的话,首先要明白道理。比如说你喜欢生气,你就要知道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你看别人做错了,我们不高兴了,我们生气了,这不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吗?所以这个怒字,上面是一个奴隶的奴,下面是一个心字,告诉我们什么叫怒?就是把我们自己的心,变成了奴隶,已经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了,所以才会发怒。
在《黄帝内经》上还说:“怒伤肝”。盛怒之下会伤到自己的肝脏,确实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得不偿失。而我们没有一次是因为发怒,把问题处理好的。那我们为什么不变得聪明一点,换一个方法呢?所以你明白这个道理了,每一次都提醒自己,这样的话你就比较容易制止,克服这一个爱发怒的毛病。那么这个是从理上改,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心上改。
《了凡四训》上说:“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这个就是很大的道理了,说所有的过失都是你心的一种产物,如果你心如如不动,不产生恶念、邪念,总是一片慈悲,然后善意地对人,然后这样的话,你就不会产生这些过恶了。所以凡是恶念、邪念一产生的时候,当下就能够意识到,能够把它制止,这是最高明的改过的方法。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怕你念头生起了,邪念、恶念生起了,一般的人因为以前的习气,让你不生这些恶念确实是很难的。但是这些恶念生起并不怕,怕的是你让它连续不断。你一生起,就马上有觉悟,马上能够转念,这个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个就是告诉我们,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种种的过失,不必要一桩一桩地去想,一桩一桩地去改。凡是你有恶念生起的时候,马上就能意识到,当下就能够制止,这是最好的。所以这就是告诉我们:“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什么叫一心为善呢?就是念念为了利益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不是为了自私自利,那么这个就是一心为善。如果你还夹杂着一个私利在里边,那么这个善念就不纯,就有夹杂。正念现前,这个“正念”就是相对于邪念而言的。邪念当然就是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行为。而这种错误就会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伤害。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从心上改是最高级的改过方式。如果我们具备了这三种心,又学会了三种改过的方法,认真地去力行,那我们的过失就很容易能够改正了。关于怎么样改过,改过的方法,还有效验,我们可以看一看《了凡四训》这一本书。
在蕅益大师对这一句话的注解上,他解释的就更深了。他说什么叫自重呢?“期心于大圣大贤,名为自重。”也就是说,你不期心于成圣成贤,就谈不上自重。你不发这样成圣成贤的心,就是不尊重自己,不自爱。所以“戒慎恐惧名为威。”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自重自爱,又希圣希贤,他的行为自自然然地,就能够做到戒慎恐惧,这个就叫威。它的心行就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事事小心谨慎,这个就叫威。所以他这个解释就更进了一层。后面他说,“始觉之功有进无退,名曰学固。”就是说你开始觉悟了,知道自己要改过自新,要成圣成贤,保持这种初发心不变,勇猛精进,然后时时检点自己是不是自重自爱,是不是具足威德,是不是真正觉悟了,那么这个就是学固。
“倘自待稍轻,便不能念念兢业惕厉,而暂觉还迷矣。”什么叫自待稍轻呢?就是说,你稍微一不觉悟,稍微地一忽视,放逸自己,对自己随便一点,马虎一点,对自己的责备少一点,就会怎么样呢?就不能够念念兢业惕厉,也就是说你不能够战战兢兢地,那样勉励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就放纵了,必定是暂觉还迷。虽然短暂地觉悟了,但是到最后还是迷惑了。所以修行为什么这么难呢?时间这么长呢?原因就是有的时候觉悟了,有的时候又被迷惑了。
“此直以不重为根本病也。”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这一句话给我们道破了,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重,不知道要成圣成贤,作为自己的目的,这个是我们做学问的大病。中国人有一句话说,“人身难得,正法难闻,中土难生。”那我们今天已经有机缘闻听了正法,然后也生在了中国,能够了解古圣先贤的教诲,应该特别地珍惜,应该像古人那样,立志要成圣成贤。这才是真正的自重。
后面他讲,“忠则直心、正念、真如;信则的确知得自己可为圣贤,正是自重之处。既能自重,更须亲师取友,勇于改过,此三皆对症妙药也。故知今之悦不若己、惮于改过者,皆是自轻者耳。又主忠信是良药,友不如、惮改过是药忌。”那么这一句话就是说,他对这个主忠信的理解非常地深。“忠”,他解释为直心、正念、真如。也就是说,“直”就是要离谄曲之心,“正”则无妄。正念就是不是妄的,不是假的。那么真心从哪里做起呢?司马光先生教我们,从不妄语做起。也就是说我们不欺骗人,真诚到极处,那么这样就是久而久之,能够体会到什么是直心。
如果以诚心诚意来对待一切人,这个就是觉,这个就是自重,这个也是威。所以我们要存什么样的心呢?要存成就别人的心,利益别人的心,绝没有丝毫害别人的心。然后你就能肯定、相信自己,在这一生就可以成圣成贤。当然你要能够做到自重自爱,还需要有好的老师,选择好的同参道友,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改过。这些如果都具备了,那么这一生成圣成贤,就能够有保证了。如果你不忠信,还要和那些不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有过还难于改正,那么这个就是不自重了。
下面就说,如果有人难于改过,害怕改过,不肯改过,就是自轻之相。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忠信是良药,友不如、惮改过是药忌。”这些都是我们最大的忌讳。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有不似自己的人,还又害怕改正过失,既使纵然是忠信,这个忠信也是有限,成就也是有限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有这些障碍在。
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我们这次课就讲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