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群书治要》中的善治思想
2022-04-23《瞭望》客户端

作者:刘余莉  聂菲璘

微信图片_20220423103220.png

以道为体,以仁政为相,以修身为本、教学为先、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为径,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归,其效用是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这可视为盛世治理的一般规律

贞观初年,唐太宗为求治国良策下令编纂的匡政巨著《群书治要》,奠定了贞观之治的思想理论基础,成为一部汇集中国传统治理智慧和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精华的经典,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被古代学者誉为“次经之书”。

《群书治要》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对中国古代治理智慧进行总结借鉴。

开创盛世 汇编宝典

唐太宗16岁从军,领兵平定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他27岁登基做皇帝,为掌握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要义和方法,命令魏徵及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里,撷取经、史、子部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要,汇编成书。

《群书治要》辑录典籍六十六种,共五十余万字,内容包含“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晋书》。除此之外,还有子书,即诸子百家,如儒、墨、道、法、农、兵家等。魏徵在序文中称赞《群书治要》的历史价值:“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受《群书治要》影响,唐太宗以用贤纳谏、尊儒重道、勤政爱民著称。他以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很快便使社会出现国泰民安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治理下的中国,天子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大大减少。
  《群书治要》不仅为开创贞观之治提供了理论源泉,东传日本后,一度也被日本天皇奉为圭臬,并确立了系统讲授《群书治要》的传统。宽平九年(897年),宇多天皇让位于年少的醍醐天皇,在其遗训《宽平御遗诫》中说:“天子虽不穷经史百家,而有何所恨乎!唯《群书治要》早可诵习,勿就杂文以消日月耳!”
  日本朝散大夫国子祭酒林信敬在《校正〈群书治要〉序》中说,日本承和、贞观年间(约834~876年),社会呈现出安定繁荣的盛世局面,“未必不因讲究此书之力”。
  20世纪90年代,中国前驻日大使符浩通过日本皇室获得一套天明版《群书治要》,交给陕西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委员会,编成《群书治要考译》一书。

《群书治要》的治理智慧

总结《群书治要》中传统圣贤政治的逻辑体系和实践途径,可以概括为:以道为体,以仁政为相,以“修身为本”、“教学为先”、“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为径,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归,其效用是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这可视为盛世治理的一般规律。

《论语》中解释“仁者,爱人”。《孟子》中提出:“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可见,仁政是由仁心而来。故《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特别强调主政者修身的重要性。因为唯有君子克己复礼、惩忿窒欲、戒奢崇俭、戒骄守谦,才能回归本自清净的明德。

仁心的主要体现是爱人。因此有仁心施仁政的主政者必能爱民,做到爱民如子、视民如伤,而能否爱民也是国家治乱兴衰的根本。《群书治要·春秋左氏传》云:“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而《群书治要·贾子》中的“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更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代表。

爱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倾听民众呼声。《群书治要·潜夫论》中讲:“治国之道,劝之使谏,宣之使言,然后君明察而治情通矣。”古圣先王也设立了各种制度以听取人民的谏言,了解自己的施政得失。《群书治要·汉书五》记载:古代圣王采取的制度,是史官在前记载君主的过失,乐工诵读规劝的谏言,平民百姓在道路上可以批评时事,商旅之人在市场上可以随意议论朝政,这样国君方能听到他的过失,见义则从,加以修正。《群书治要·后汉书三》中亦记载:古代圣哲明王所以能明察事理、修政安民的原因,就在于不仅设敢谏之鼓,立诽谤之木,让人们随时可以进谏,甚至听到百姓的怨骂,都会洗耳恭听,真诚接受,真正做到了广泛听取普通百姓的意见、全面细致地体察民情。这样广开言路,才能洞察隐忧,做到兼听则明,不被蒙蔽。

爱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教民,即引导民众走向圣贤君子之路,这就是《大学》中所讲的“亲民”。孟子云:“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可见,教育不仅可以使人免于堕落为禽兽,并且能够向着君子圣贤的境界不断提升。因此,《学记》中强调“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民的任务并非君主直接承担,而是由各级从政的臣子承担。《论语》中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要使得教育取得预期效果,必须选择贤德之人担任各级官员。为此,必须任人唯贤,选贤与能,这样才能达到“上行下效”的结果。因此古人从汉代就施行了“举孝廉”“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的人才选拔机制,遵循了“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的用人原则。为了求取真正的贤才,君主必须使臣以礼、礼贤下士。这样才能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出现“人才辈出,文武并兴”的局面。正如孟子说:“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能够保证贤德之人在位,才是真正的爱民。
  《群书治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品之一,值得认真阅读。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