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靠什么走向善治
2017-02-14中国石化报 2015年10月13日

       程冠军先生的新著《走向善治的中国》给予我们很多启示。该书有一个章节专门谈了善治的起源,作者明确指出,善治不仅仅是西方语境,还是中华文化的优秀因子。因为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中都有善治。


       中国如何走向善治?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走向善治的中国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善治的中国必须重新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走向善治的中国必须重视新兴媒体在传播善治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上世纪末,英国著名哲学家汤恩比在总结各个国家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从文化学的角度提出了这样一个论点:能够真正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传统文化。1988年有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面对当时世界的恐怖主义、环境危机、道德危机,提出了一个共同的呼吁,他们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夫子的智慧。当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没有信心,要去西方寻找善治文化基础的时候,很多西方人却要向中国人学习治理的经验和智慧。


       最高明的治理究竟在哪里?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一个企业要去学企业管理,在一个有20年历史的企业和一个有200年历史的企业之间,您会选择向谁学治理、学管理?我想任何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向一个200年的老字号学治理。但是,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过度批判使我们一度忽视了甚至是丧失了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


       《史记》谈到三种不同的治理境界。郑国的子产做郑国的宰相,他把法律、监督机制设计得非常合理严密,最后他达到的是“不能欺”的境界,因为老百姓不能够欺骗他。西门豹治邺县的时候,他把法律设计得十分严苛,老百姓一触犯法律就给以严惩,结果老百姓被吓得战战兢兢,没有人敢欺骗他,他达到的是“不敢欺”的境界。但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宓子贱在治理单父的时候,把孔子仁爱忠恕的理念运用到管理之中,最后达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那就是老百姓不忍心欺骗他们的长官。


       宓子贱有个同学非常想知道他治理单父到底有多好,于是就到单父去微服私访。他趁着夜色来到了单父,结果看到一个人在夜色下捕鱼,但是奇怪的是他捕上了很多鱼看了看,又把这些鱼放到河里去了。他很奇怪,就上去问,我看您捕鱼,但是为什么捕了很多鱼又把它放到河里了呢。这个人说,我们的长官宓子贱告诉我们不要去捕捞那些还在生长中的小鱼,而刚才捕捞上来的恰恰是还在生长中的小鱼,所以我才把它放回去了。


       这位同学看了之后非常感叹,回来向孔子禀告,说宓子贱治理单父能够做到即使是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在夜色下捕鱼也能够做到像严刑峻法就在身边,不知道他是靠什么达到这种治理境界的。孔老夫子说,子贱曾经跟我说过,一个人用至诚的心来处理身边的人和事,其影响自然波及远方,虽然这个捕鱼的人可能并不认识他们的长官子贱,但是子贱那种爱民如子、视民如伤的心能够为百姓所体会,所以他制定的每一个政策、制度老百姓都愿意配合。


       最佳治理的境界、治理的方法就是不忍欺,这要求正己化人,治人先治己。《大学》上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要治的不是别人,而是领导者自己。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效果,我们必须对它有信心。


     


       宗教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的含义,“宗”有三个含义,即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教”也有三个含义,即教育、教学、教化,所以“宗教”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


       走向善治的中国必须吸收宗教中的善文化,必须重新认识宗教对实现善治的积极意义。在历史上,中国文化讲和而不同,就像一个大花园有五彩缤纷的花朵,它们共同配合在一起让人感到美不胜收、五颜六色。如果只要一个花,一个颜色,一个声音,这叫“同”,那就显得非常单调了。当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时,中国的皇帝打开这些经典一看,这些经典的内容都是仁慈博爱,和中国的儒家、道家文化完全相符合。


       前不久我们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的主题就是“通过教育实现和平”,我们发现,澳大利亚的图文巴把多元传统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团结在一起,共同为构建和谐图文巴而努力。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宗教是可以团结的,宗教必须回归教育,互相学习。所以在会议上有人建议,只要我们把各大宗教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的段落摘要出来,编成360句,会发现各大宗教的核心要义是一致的。真理都是相通的,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三


      《大学》中有一句话,“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在当今,媒体传播者的声音也在影响国家和社会。现在我们家家户户都有电视、网络、微信、微博,媒体传播什么,社会大众就在接受什么。


       教育并不是我们今天上了一堂课,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善治文化,我们就是在接受道德教育,其实我们每一天所接触的电视、网络、微博、微信都是在进行无形的教育。所以中国古人无论是诗、词、歌、舞等等,它的内容都秉持了孔老夫子的一个理念,即“思无邪”,不要引起人们的邪思邪念。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那就等于把一位老师请到了家里,电视在向社会大众传播什么,家里的孩子就是受到怎样的教育、受到怎样的影响。所以孔老夫子走到一个地方,先没有问这个地方的政事办得如何,先听一听这个地方流行什么音乐他就知道这个地方的民风怎么样了,所以说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在明朝,有一位袁了凡先生晚年时给他的儿子写了四篇家训,简称《了凡四训》,其中提到这样一句话“世之享盛名而实不符者,多有奇祸”,意思是说,我们在世间享有很盛大的名声, 但是名不副实、德不配位的人多有意想不到的灾祸。看看今天社会上哪些人名声最大呢,如果我们去问这些年轻人、学生,我们今年评了十大感动中国的人物、十大道德模范,他们叫什么名字, 有什么事迹我们可以学习,有没有人知道?肯定是一问三不知。我们再问《甄嬛传》的主角是谁, 甚至她的星座是什么,很多人都对答如流。这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社会教育出了严重的问题!我们希望人人向善,走向善治的中国,社会新闻媒体工作者应当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