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领导者如何慎择左右
2021-08-05《中国领导科学》2021年第4期

作者:刘余莉

 

内容摘要:自知者明,知人者智。领导者知人善任并非易事。古人在如何慎重选任近臣方面累积了五千年的经验和智慧,总结了一些具体原则和实用方法,领导者学习和掌握这些原则和方法,对于提升自己的识人用人能力大有裨益。

关键词:识人 选人 用人 任贤远佞

 

《群书治要·体论》中讲道:“是以为政者必慎择其左右,左右正则人主正矣。”领导者一定要审慎地选择他所亲近、重用的人。如果他亲近的人正直,那么就没有人不正直。领导者亲近正直之人,国家也就会兴起正气。

一、近贤远佞

《尚书》中专门论述了如何选用身边的近臣,包括侍御、仆从,即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司机、保姆等,并设立了“太仆正”这一官职专门教导君王身边的侍御、仆从。周穆王任用大臣伯冏为太仆正时说:“伯冏,昔日文王、武王的聪明睿智合于圣道,所任用的臣子无论大小都忠心耿耿、诚实善良。即使挑选一个侍奉左右的人、驾马车的人,甚至仆役,都要求品行端正。以这样的人朝夕侍奉、辅助君王,君王的出入起居没有不恭敬整肃的;发号施令没有不合于仁义的。百姓恭敬顺服,万国皆称其美。只有寡人我一人缺少德行,寡人自己不够贤明,实在需要依赖左右前后在位的君子,匡正寡人的不足,纠正寡人的错误,矫正寡人不正确的想法,使寡人能够继承先祖的功业。现在寡人任命你担任太仆正之职,教导这些侍奉君主左右的人,使他们不敢奸佞诈伪,都要勉励君主修德,并一起修正君主的不足。你要谨慎地选择部属,不要任用那些巧言令色、阿谀奉承的小人,只能选用品德优良的人士。”

周穆王接着说:“仆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谀,厥后自圣。”如果侍从、近臣都是正直之人,那么君主也会保持正直。如果仆从、近臣都是谄媚巴结之人,君主就会自以为圣明。因此“后德惟臣,弗德惟臣。”君主有德取决于臣下,君主失德也取决于臣下。这是因为,君主有德,是缘于有正直之臣的辅佐,能够经常提醒他的不足,纠正他的错误,所以才成就了他的德行。而君主无德,也是因为臣子没有能够尽职尽责犯颜直谏,才误导了君主。所以,不要亲近奸佞小人,不要让这些人阿谀奉承的人担任充当君王耳目的要职,以免诱导君王违背了先王之道。

《群书治要·晏子》中记载,晏子逝去之后十七年,齐景公宴请大臣饮酒,大家兴致很高,又去射箭。齐景公射出了一支箭,却脱靶了。但是大厅之中饮酒的诸位大夫却异口同声地赞叹他的箭法好,像出自一人之口。齐景公一脸怒气,把箭抛开了。齐景公对弦章说:“寡人失去晏子十七年了,再也没有听到有谁能指正寡人的过失。今天寡人射箭脱靶,但叫好的声音却整齐划一,如同出自一人之口。”弦章很有智慧地回答:“这确实是诸位臣子没有才德!以他们的才智,不足以明察君主的过失;以他们的勇气,不敢触犯君主的龙颜,所以才出现众口一词的情况。但臣也听说,君主喜欢穿的,臣子们就喜欢穿;君主喜欢吃的,臣子们也喜欢吃。尺蠖(一种类似虫子的无脊椎软体动物)吃了黄色的叶子,身体就发黄;吃了青色的叶子,身体就发青。可能君主您还是喜欢听谄媚之言吧!”齐景公听后说:“你的话很有道理!”齐景公也很反省,知道今天臣子阿谀奉承的态度与自己喜欢听谄媚巴结的言语有关。

《群书治要·韩子》中也说,如果君主、领导者亲近君子,远离小人,事业就会昌达。相反,如果亲近小人,远离君子,事业就会衰败。那么如何辨别身边的人是君子还是小人?《韩子》中说:“凡奸臣者,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信幸之势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奸臣、小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凡是奸臣小人,都愿意顺着君主的心思去做,目的是为了取得君主的信任和宠幸。因此君主认为好的,他就一定跟着赞叹;君主所憎恶的,他就一定跟着诋毁,这就是奸臣。历史上有很多短命朝代,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皇帝任用了奸佞之臣所致。

隋朝延续了三十多年就灭亡了。这与开国皇帝隋文帝喜欢阿谀奉承,任用佞臣密不可分。隋文帝有喜好占卜的嗜好,乐于通过占卜推知事情的吉凶祸福。一位名叫萧吉的官员知道文帝的这种嗜好,就故意说,“占卜的天象说皇帝和皇后有圣德”,这句话谄媚巴结的意味已经非常明显了。但是他这样的称赞,却使隋文帝很高兴,就赐给他五百段布匹。结果奖励一颁布,下面就有人跟进,谄媚巴结的话愈来愈多。只要有人赞叹他,他一高兴就给那个人封官赏赐。还有一个臣子王劭,也称赞隋文帝相貌不凡,说皇上头上突出来的肉就像角一样,不是一般人的相貌。隋文帝就封他做了著作郎。王劭做了著作郎之后,就搜集天下所谓的吉祥瑞相来歌颂隋文帝,还说正因为隋文帝有圣德,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所以国家才出现了这么多吉祥的瑞相。隋文帝居然下令把它编成三十卷《皇隋灵感志》的书,并且带头阅读。后来,谄媚巴结的人愈来愈多,隋文帝也就愈来愈自视清高、傲慢,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为隋朝的快速灭亡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曾说:“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君主很昏暗,而臣子又阿谀奉承,君主昏暗没有智慧,就不能够识别人才,而臣子还一味地讨好、巴结他,不为他指正过失,那么他的危亡马上就来到了。这指出了谀臣的危害。古人说:“自知者明,知人者智。”如果领导者没有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的智慧不够,还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就很容易被蒙蔽,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所以明智的君主任用人才,不会把阿谀奉承的人放在身边。

二、警惕“社鼠”“猛狗”

君主(领导者)身边的人不正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倚仗权势谋取私利;另一种就是进献谗言、嫉贤妒能、排挤忠正。这两种人被管仲称为“社鼠”、“猛狗”。

《群书治要·说苑》中记载,齐桓公请教管仲:“治国最大的忧患是什么?”管仲说:“最担心的就是‘社鼠’。”齐桓公不明白什么是‘社鼠’,管仲解释:“社”就是指土地的神像。土地的神像是把很多木头捆绑在一起,然后再涂上泥巴做成的。因为神像的中间是空的,老鼠经常以神像为栖身之所。如果用烟熏它,就担心烧了一整根的木头也烧不到老鼠;如果用水灌它,又怕把神像上面的泥冲坏了。老鼠之所以不能被消灭,就是因为藏身于土地神像的缘故。所以“社鼠”,就是借土地神像栖身的老鼠。齐国也有“社鼠”,就是君主身边的这些人。他们如果身行不正,就会混淆善恶,让君主无法了解实情。而君主身边的人仰仗着君主的庇护,就会在百姓中夸耀自己的权势而鱼肉乡里。如果不诛杀他们,会给国家带来混乱;如果诛杀他们,他们又是君主所庇护的人,很难将其除掉,这些人正是国家的“社鼠”。所以,治理国家,最担心的就是君主身边倚仗君主的权势谋取私利之人。

《群书治要·说苑》中还记载管仲讲的“猛狗”的比喻。有一卖酒之人,他把酒器洗得非常干净,酒旗(也就是招牌)也悬挂得很高,但是他的酒都放酸了,也卖不出去。他问邻居是何原因。邻居说,因为你家有一条猛狗,当别人带着酒器想来买酒的时候,这条狗就猛扑上去咬人,结果吓得人不敢过来买酒。

其实,国家也同样有“猛狗”。“猛狗”就是在国君身边怀挟私心、嫉贤妒能的人。当那些有道德学问的人想来辅佐国君安定天下时,这些人却迎上前去对其进行诋毁、陷害、诽谤、中伤,这些人就是国家的“猛狗”。

这些比喻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之所以没有被任用,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国君身边所任用的人大多是嫉贤妒能之人,他们像“猛狗”一样,唯恐贤德之人来到国君的身边而取代自己的位置,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他们不择手段地造谣生事,恶意诽谤、中伤贤德之人。所以,国君必须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要警惕身边的“社鼠”和“猛狗”。

正是因为古人能够认识到贤德之人是否被任用对国家安危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也设计了一些防患于未然的制度。譬如,“进贤者必有赏,进不肖者必有罪”。如果举荐者举荐了德才兼备之人,这些人才能够为国家建功立业,那么举荐者就受到国家的连带赏赐。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人们都愿意把自己手下德才兼备的人举荐出来,为国家重用。相反,如果举荐者所举荐的人祸国殃民,做出坏事、恶事危害国家,那么举荐者也会承担连带责任。这样就使举荐者在推荐人才时必须小心谨慎,举荐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才。不仅如此,那些为逃避责任不敢举荐人才的人,被称为“无能之人”。如果地方官连续几年都没有为国家举荐人才,那么他的政绩考核是不合格的,并且受到相应的惩罚。所以,古人考察官员的政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为国家举荐了多少德才兼备之人。这样的制度一实行,臣子们都愿意推荐贤者。当然,这也要求领导者要有知人之明,才能识别人才,明辨忠奸。

三、慎用“九虑”

在《群书治要·政要论》中提出“九虑”,即领导者在选拔任用官员时,要从九个方面来认真观察、仔细考察,才能明辨真伪忠奸。

“臣有立小忠以售大不忠,效小信以成大不信,可不虑之以诈乎?”有的臣子在小事上忠诚,为的是实现在大事上的不忠诚;有的在小事上诚信,为的是成就在大事上的不诚信。怎能不考虑这是欺诈?

“臣有貌厉而内荏,色取仁而行违,可不虑之以虚乎?”有的臣子外表刚强,但内心其实很软弱;有的外表看起来很仁爱,但实际行为却和它相违背。怎能不考虑这是虚伪?这是提醒领导者观察人不能只凭自己的主观感受,而要客观地观察臣子怎样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在《五种遗规•从政遗规》中说:“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谦以和。小人之事上也,必谄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当观察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从他对上、对下的态度中就可以看出。君子对领导者很忠诚、恭敬,对下属很谦虚、和睦、爱护;小人对上面的人则是阿谀奉承、谄媚巴结,对底下的人却很严苛。所以,领导者不能只看他对自己的态度,就断言这个人的德行如何。否则这种判断一定是出于人情,往往导致错误和偏颇,关键还要看他怎样对待底下的人,特别是对那些微不足道、默默无闻的人,是不是也能尊重、感恩?这才可以看出一个人是不是从内心里有仁爱心和恭敬心。

“臣有害同侪以专朝,塞下情以壅上,可不虑之以嫉乎?”有的臣子会伤害同僚来独揽大权,闭塞下情来蒙蔽君上,怎能不考虑这是嫉妒?一些领导干部嫉妒心很重,所以欺上瞒下。作为上级领导对此要有警觉之心。

“臣有进邪说以乱是,因似然以伤贤,可不虑之以奸乎?”还有的臣子进献邪说来混淆是非,用似是而非的理由来伤害贤德之人,怎能不考虑这是奸猾?

“臣有因赏以恩,因罚以佐威,可不虑之以奸乎?”有的臣子靠行赏来推展自己的私恩,靠实施刑罚来树立自己的威信,怎能不考虑这是营私?如果一个领导者给予别人东西,都是挑选与他的关系比较好的或者能对他提供帮助的人,这就说明他有所图谋,是要经营自己的关系网,而不是秉公办事。而他在对别人进行处罚时,可能非常严厉,好像要刻意营造出一种气势,这是要树立他的权威。这种要加强其自己势力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君主不可不明察。

“臣有外显相荐,内阴相谋,事托公而实侠私,可不虑之以欺乎?”有的臣子表面上互相推荐,其实暗地里勾心斗角,假借为公办事之名,实际上挟持私心,怎能不考虑这是欺诈?

“臣有事左右以求进,托重臣以自结,可不虑之以伪乎?”有的臣子通过讨好君主左右的人来求取晋身之阶,依靠攀附权贵以寻求重用,怎能不考虑这是欺伪?

“臣有和同以取谐,苟合以求荐,可不虑之以祸乎?”有的臣子为了一味地与人和谐相处,而苟且认同别人,一味地迎合长官的意思来求取被推荐,这样的人怎能不考虑是祸害?

“臣有悦君意以求亲,悦主言以取容,可不虑之以佞乎?”有的臣子投合君主的意思来求得亲附,投合君主的言语来让自己苟且容身,怎能不考虑这是奸佞?

领导者从以上九个方面审慎考察属下,就可以防止被恶人、奸人蒙骗,也才能保证识人、选人精确恰当。

四、明辨“六邪”

《群书治要·说苑》中还总结了六种邪臣(简称“六邪”)的特征,领导者不可不知。

“一曰安官贪禄,不务公事,与世沉浮,左右观望,如此者,具臣也。”一个人安享官位、贪图俸禄,不致力于公事,而是随波逐流,做事左右观望,这样的人是具位充数之臣,所以被称为“具臣”。

“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为皆曰可,隐而求主之所好而进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与主为乐,不顾其后害,如此者,谀臣也。”“谀臣”的特点是,君主说的话都说好,君主的所作所为都认可;还暗地探求君主的喜好,君主喜欢什么,就把君主喜欢的东西进奉给他,以愉悦君主的耳目;一味地苟且迎合君主的意思求得荣身,与君主整天寻欢作乐而不顾及后患,这样的人就是阿谀奉承的臣子,被称为“谀臣”。

“三曰中实险诐,外貌小谨,巧言令色,又心疾贤,所欲进则明其美、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匿其美,使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他的心中实际上是阴险邪僻,但是外表表现出来却谨小慎微,花言巧语;致饰于伪善,表面给人一种很善的感觉,其实内心嫉贤妒能。对于他要举荐的人,就大大地宣扬他的美德,而隐藏他的过恶;对于他要罢退的人,就大大地宣扬他的过恶,而隐匿他的美善。这样做的结果,使君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能施行。这样的人被称为“奸臣”,即像狐狸一样奸猾狡诈。

“四曰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内离骨肉之亲,外妒乱朝廷,如此者,谗臣也。”他的智慧足以文过饰非,口才足以到处游说,在宫内可以离间君主的骨肉至亲,在宫外因为他的妒忌,可以使朝廷混乱,这样的臣子称为“谗臣”。换句话说,奸臣和谗臣非常有才华。他们才华横溢,聪明智慧,但是他们没有把聪明智慧用在正确的地方,没有用聪明智慧为国君分忧解难,而是用来谋取私利。而且他们为了谋取私利,不择手段,进奉谗言,使那些真正德才兼备的人不能被任用。他们还用自己的口才,离间君主的骨肉。君主如果不明智,听到了这样的离间之言,甚至疏远自己的骨肉至亲,使骨肉至亲遭到杀戮。

“五曰专权擅势,以为轻重,私门成党,以富其家,擅矫主命,以自显贵,如此者,贼臣也。”他独揽大权,自己说了算;巴结权贵,结党营私,为的是使自家富裕;擅自篡改君主的命令,为的是使自己显达、富贵,这样的人是“贼臣”。贼臣控制欲望很强,为了控制别人,居然敢于擅自更改君主的命令,君主的意思明明是这样的,但是经他一诠释就变了味,目的是达到自己的私欲,让别人畏惧、听从。明君不会任用结党营私的人。因为结党营私的人会排除异己,真正德才兼备的人会因为他们的嫉妒之心而被弃不用。

“六曰谄主以邪,坠主于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闻,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亡国之臣也。”使国家灭亡的臣子用邪曲不正的道理谄媚君主,陷君主于不义;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蒙蔽君主的视线,使君主黑白混淆、是非不分;使君主的恶名传布于国内,闻于四邻,这样的臣子被称为“亡国之臣”。如秦朝的赵高,为了独断专权,劝导秦二世只让人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要经常见到其人,这样才能保持君主的威严。结果秦二世听信了他的话,不再经常上朝,最后导致赵高指鹿为马、独揽大权,秦二世也被蒙蔽。如果任用赵高这样的亡国之臣,就会使国家陷于危亡之境。

古代的开明君主也都熟读经典,所以懂得自我反省。例如楚恭王,虽然和谄媚巴结、阿谀奉承的臣子申侯伯在一起就感到欢喜,见不到他的时候就会很想念。但是他从心里依然很清楚,这样的人对治国理政没有真正的帮助,对君主自我德行的提升,也没有益处。所以,楚恭王在去世前还是下令把这种阿谀奉承的臣子赶走了,而对经常用道义来劝说自己、指正自己过失、直言不讳的人委以重任。

所以,领导干部要与那些能够规劝自己走正道的人相处。这样的人才被称为“善友”。古人说:“与善人交,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人经常与那些善良、讲道义的朋友交往,就会受到其德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在雾水、露水中行走一样,虽然雾水打湿不了自己的衣服,但可以时时蒙受其德风的滋润,不知不觉地也使自己的德行有所提升,成为一个正直之人。这就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道理。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