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孝文化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目錄
視頻文字
《孝文化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2020-05-21

尊敬的潘部長、尊敬的曹秘書長、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長輩、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各位兄弟姐妹們,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興,來到了“中華孝道文化之鄉”——河南省清豐縣,和大家一起學習《孝文化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我們知道,“孝”是中華傳統美德,中國人講“百善孝為先”。那麼“孝”,為什麼如此的重要呢?我們從幾個方面來看一看,“孝”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我們看一看,孝道與齊家。也就是說,孝文化和我們怎麼樣把家庭治理好,有什麼關系。

中國人有一句話說“諸事不順因不孝”,有沒有聽說過這一句話呀?很多人會覺得,他說:“我孝不孝敬父母,和我做事順不順利,有什麼關系嗎?”你看中國人講話,就是不講邏輯。為什麼中國人講“諸事不順因不孝”呢?“諸事不順因不孝”。我們看,我們孩子教育不好,是不是和孝不孝敬父母有關系呢?我們經常說:“我這個孩子,小公主、小皇帝的脾氣很厲害,自我為中心很嚴重。你為他付出了多少,他都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懂得孝敬父母,也沒有感恩之心。”這些都是結果,請問原因在哪裏呢?

其實原因特別的簡單,就是因為我們做父母的,沒有做出孝親的榜樣,讓孩子來學習。比如說我們平時吃飯的時候,桌子上有孩子,有孩子的父母,也有孩子的爺爺奶奶,那我們夾起菜,首先把它放在了誰的碗裏呀?放在了孩子的碗裏。結果爺爺奶奶看到了,也會夾起菜往孫子的碗裏放。那我們從這一件小小的動作來觀察,這一家誰是核心呀?孩子是核心。所以小公主、小皇帝,就被我們自然養成了,沒有人生來是小公主、小皇帝,都是我們做父母的不會教,把他們教成了小公主、小皇帝。

在《群書治要》的《孔子家語》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說魯國的國君把孔子請來了,並且向他請教。他說:“我聽說,向東擴展房屋是一件不吉祥的事,不知道這一件事,到底可信還是不可信?”孔老夫子怎麼回答的呢?孔老夫子說,他說:“我聽說,天下有五種不吉祥的事,但是向東擴展房屋,並不包括在其中。”

哪五種不吉祥的事呢?

首先,就是“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也就是說,損害別人的利益,增加自己的利益,這給自身招致了不吉祥。因為你這一次損害了別人的利益,別人就懷恨在心,下一次再遇到你,就會打擊報複你。所以,損人利己絕對是錯誤的,損人根本利益不到自己,幫助別人才是幫助自己。中國人還有一句話說“吃虧是福”。為什麼吃虧是福呢?因為你這一次吃虧了,大家覺得有欠於你,對你有虧欠。下一次再遇到你的時候,他就想方設法地回報你,所以吃虧是福。

第二,就是“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我們放棄了老年人不去贍養,把所有的關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這個孩子被養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自我為中心很嚴重,這個家道就不能夠承傳了,這個家庭就不吉祥了。所以有人用一個大樹比喻父母和兒女之間的關系:這個樹的果實是孩子,樹的樹幹是孩子的父母,而樹的樹根是孩子的祖父母。意思是說,你希望這個孩子長得很健康,碩果累累,應該把水和養分澆在哪裏呢?澆在根上,應該去贍養我們的父母,這樣才能夠枝繁葉茂,才能夠根深葉茂。中國人還有一句話說“厚德載物”。這個“德”,百善孝為先,首先,你有孝德,你才能夠承載這個非常繁茂的家風、家道和家業。

第三,就是“釋賢而任不肖,國之不祥也。”把賢德的人放任了,不去任用,任用的都是不賢德的人,這是一個國家的不吉祥。

第四,“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也。”上了年紀的人不願意去教了,為什麼不願意教了呢?因為年輕人沒有虛心好學的心了。這是社會風氣的不吉祥,老年人的智慧經驗,就不能夠承傳下去。

最後,“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也。”聖賢人、有道德學問的人都隱居了,愚鈍的人、自私自利的人,都把持了領導的位置,這是天下的不吉祥。孔老夫子最後還說,他說:“我聽說有五種不吉祥的事兒,但是向東擴展房屋,並不包括在其中。”

這裏,他就提到了“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家道隆盛,怎麼樣能夠家道隆盛呢?就要從孝道來入手。我們看一看,我們的“孝”做的好不好呢?

在《論語》上記載,孔老夫子的弟子來問“什麼是孝”,孔老夫子怎麼回答的呢?他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夠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但是對於狗啊馬呀,也能以它們的體力去奉養主人。如果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那怎麼能夠把人的孝,和犬馬的孝區別開來呢?所以贍養父母最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

有另一個弟子來問“什麼是孝”,孔老夫子回答了兩個字,他說:“色難。”就是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這是最難能可貴的。《禮記》上也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說一個對父母有深愛的孝子,他和父母交流的時候,一定是和顏悅色,甚至是低聲下氣,這才是做兒女應該有的態度。

很多人說,是不是一味的順承父母,那就是孝了呢?其實並非如此,《弟子規》上說:“親有過,諫使更。”父母有過失的時候,一定要勸他,讓他更改,但是勸諫的態度,一定要“怡吾色,柔吾聲”,一定是歡愉的顏色,一定是低聲下氣。這樣,才是兒女對父母應盡的本分。

我們看“教”這個字,寫得很有味道。中國古代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號,你看了它,都能夠知道怎麼樣教。左邊是一個“孝”字,告訴我們道德教育要從孝開始。而孝,怎麼樣才能夠教好呢?上面是一個“××”,下面是個一模一樣的“××”,再下面是一個孩子的“子”。上面的這個“×”,是父母老師所畫的,下面一模一樣的“×”,是孩子和學生所畫的。這左邊告訴我們,身教重於言教。所以在《說文解字》上,把這個“教”解釋為“上所施下所效也”。我們經常說:“我這個孩子怎麼說都說不聽,我這個學生怎麼說都說不聽。”這句話就很有味道了,因為我們把道德教育變成了說教,而沒有把正確的給做出來。

而右邊是一只手,手拿著一個柳條,也就是教鞭,告訴我們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你聽了一堂課,就能解決問題的。需要老師,還有父母拿著教鞭,經常地耳提面命。所以右邊代表了耐心。你的孩子教不好,你從兩個方面找原因,第一是自己的身教做的如何?第二,自己有沒有耐心。如果這兩個方面你都做好了,這個孩子也一定能夠教好。

有人說“我這個孩子啊,都十七八歲了,他的逆反期該到了。”有沒有人這樣想啊?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心想事成”,所以人的念頭不能夠隨意動,一定要動積極的念頭。我們看一看,為什麼人有逆反心理。在孩子小的時候,你讓他做什麼,他不去做,你可以打他一頓、罵他一頓,他迫於自己的身體很弱小,所以不得不去做你讓他做的事。但是隨著自己的年齡一天一天的增長,你讓他做什麼,自己都沒有做好,他就不服氣了,他就有逆反。就會說:“你都沒有做到,有什麼資格說我呢?”

這就叫“言教者訟,身教者從”,你只用言語去教導他,自己沒有做好,他就給你起逆反,跟你有爭訟,這是逆反心理的來源。我們希望孩子沒有逆反心理,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照著《弟子規》來做。《弟子規·入則孝》前面有四句話,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如果你能夠把這四點落實了,這個孝道才有了根。

我們怎麼樣培養出賢德的兒孫呢?古人都給我們很好的教誨。司馬光先生說:“遺金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你留了很多的錢給兒孫,但是兒孫很有德行、很有能力,留錢給他有什麼意義呀?他自己會用自己的德行和能力創造財富。假設你的兒孫又沒有德行,又沒有能力,你把錢留給他,他也會敗散掉。所以無論兒孫有沒有德能,留錢給他們,都是百害而無一利。

“遺書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很多人學習傳統文化,知道傳統經典字字珠璣,確實對我們的人生非常地有幫助。但是可惜的事兒是,現在的孩子福報不夠,沒有心坐下來讀聖賢書。所以這個好的經驗,很多人也失之交臂,也不能夠去汲取。那怎麼辦呢?還不是沒有辦法。

“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就是我們自己,做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積德向善的,兒女從你的身上,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他也成長為一個有德行的人。這是司馬光先生,告訴我們如何來給兒孫積功累德,“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第二個方面,我們看看孝道與治國的關系。

中國人自漢代以來到清朝,都是以孝來治天下。有一句話,大家耳熟能詳,那就是“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為什麼“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呢?因為一個人孝順父母,他培養了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如果一個人恩義、道義的處事原則沒有樹立,他不會什麼原則都沒有,取而代之,就是一種以利害為取舍的處事方式。這件事對我有利有好處,我就會全力以赴,但是這件事從利變成害的時候,那對不起,我就會做出忘恩負義的事兒來。

曆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就是“管仲論相”的故事。管仲他年紀大了,也生了病,躺在了病床上。齊桓公來探望他,並且很關心地問:“如果您這個病很嚴重,那麼請誰來做宰相,接替你的位置呢?”管仲很聰明啊,他知道齊桓公心目中都已經有人選了,所以就故意問:“您看選誰比較合適啊?”

齊桓公就說,他說:“易牙這個人對我很好。他怎麼好呢?他有一次問我,有什麼好吃的沒有吃過。我說,天下的山珍海味,我全都嘗遍了,只有嬰兒的肉沒有吃過。結果沒想到呢?改一天,易牙把自己的孩子給殺了,用他的肉烹飪了一盤菜,來呈獻給我。你看他愛我,超過了愛自己的兒子。這樣的人是不是可以信任了呢?”管仲說:“一個人人情所摯愛的,無過於自己的兒女了。但是易牙居然可以殺子奉君王。這個絕對不可以相信,他一定是別有所圖的。”

桓公聽了說:“豎刁應該可以了,豎刁對我也很好、很忠心。他的忠心是怎麼表現的呢?他為了陪伴我到宮裏來玩兒、來遊戲,就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太監,為的是隨時能出入宮廷陪伴我。你看他愛我,超過了愛自己的身體。這樣的人是不是可以信任了呢?”管仲說,他說:“一個人最關心的就是自己的身體健康,但是豎刁居然可以自殘以求榮,為了求得榮寵,不惜殘害了自己的身體。這個人一定也是別有所圖,這個人一定不能任用。”

桓公聽了說:“開方應該可以了,開方對我很忠心。他的忠心怎麼表現的呢?他本來是衛國的公子,但是,他來到我們齊國,一住就是十五年,在這十五年之中,再也沒有回國探望自己的父母。你看他對我是不是忠心呀?”管仲說,他說:“人生在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就是父母的養育之恩,但是開方居然可以絕親以幹祿。為了求得一個祿位,一個榮寵,不惜離開自己的父母,和父母親決別。這樣的人一定是忘恩負義之人,這樣的人絕對不能用。”桓公聽了他的話,開始還很認真,後來漸漸地就淡忘了。最後,就任用了這幾個人,結果怎麼樣啊?結果自己也死得很慘。

這幾個人,易牙、豎刁、開方,為什麼要講他們的故事啊?講他們的故事,不是為了讓我們增加見聞,而是讓我們來反省自己,我們是不是就是易牙,就是豎刁,就是開方這樣的人呢?

很多人說“怎麼可能呢?我再怎麼殘忍,也不會把我的兒子殺了,給我們的領導做一盤菜呀?”我們確實沒有這樣做,但是當你的領導說:“今天下班了,不要回家吃晚飯了,我們有一個重要的客戶,領導要見,你和我去應酬一下吧!”結果我們怎麼樣啊?我們歡天喜地、受寵若驚,就和領導去應酬了。結果現在,我們都沒有時間和兒女共進晚餐,又有什麼時間去關心他的成長,關心他的教育,關心他的未來呢?結果這個孩子教不好,十七八歲突然做出了很多違逆社會的行為,甚至鋃鐺入獄了。那我們是不是“殺子奉君王”啊?

十八大之後,習總書記要求我們都不許喝酒。在工作的場合、工作的時間,都不許喝酒,厲行節約、反對奢侈,反對奢靡之風。這是救了我們很多的領導幹部,也是救了很多的家庭。所以“爸爸回家吃晚飯”這句口號,現在不用那麼提了,因為禁止了奢靡之風、應酬等等,父親就有時間回家和兒女共進晚餐了。

我們再看一看,我們是不是豎刁,自殘以求榮?現在很多應酬的場合,特別是做生意的場合,有不好的風氣。你看我們現在,黨提出了反對“四風”,這領導幹部的“四風”被制止了,但是企業家的“四風”還是照常,因為沒有人管。但是實際上,我們在應酬的場合要喝酒還不算,要抽煙,結果,自己年紀輕輕,就有脂肪肝。特別是抽煙的人,不僅僅自己是慢性自殺,讓旁邊的人也跟著受罪,這確實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明明知道,這樣的應酬場合不太健康,為什麼還要去硬著頭皮參加呀?因為很多人說,“你不知道,我們現在不抽煙、不喝酒,這個合同簽不下來。我們把這個酒一喝,對方很高興,他說,你這個人夠哥們兒意思,這個合同就簽了。”

我們存款折上的數字,是不是又增長了呢?我們在年輕的時候,不惜拿著自己的身體健康,去換得存款折上數字的增長,到老的時候得了一身病,結果又拿著錢來買健康。諸位朋友,請問買得來,還是買不來呀?即使能夠買得來,我們又何苦呢?所以我們是不是豎刁,自殘以求榮啊?

我們看看自己是不是開方,絕親以幹祿?我們很多人,離開了家鄉外出打工,結果,逢年過節都沒有時間,來探望一下父母。還有人到國外去留學,在國外找了一個薪水很高的工作,再也沒有回到國內,探望那培養他成才的父母。我們是不是開方,“絕親以幹祿”啊?我們現代人,就做著這樣悖德悖禮的事情,還不知不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剛才我看了清豐縣的宣傳片,看到我們清豐縣能夠自己有很多的產業,有很多的文化,能夠讓我們的鄉親父老,在自己的縣裏,就能夠養家糊口,能夠贍養老人、教育兒女,不必要去背井離鄉,我覺得這一個經驗特別值得推廣。這個是我們講,孝道和齊家、治國有什麼關系。

為什麼“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呢?因為一個人不孝,他是以利害之心和人交往,結果怎麼樣呢?

“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我們彼此有利益,有生意可做,我們是朋友,結果利益沒有了,交情也就疏遠了。

“以勢交者,勢傾而交絕。”我們彼此是以權勢來交往,今天你是領導,我給你送禮,改一天你從領導位置下來了,就是門前冷落鞍馬稀。所以我們當領導,我們要向馮書記學習,當領導的時候,就為父老鄉親做一些好事。生活在這個縣的人,我覺得都是非常幸福的人,你看老有所樂,壯年人都能夠有一個好的工作,幼有所長,幼年人有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長。以權勢相交往,如果我是領導,你必須找我簽字,你不給我送禮,我就不給你簽這個字。但是我從領導位置下來的時候,就門前冷落鞍馬稀了。

“以色交者,花落而愛渝。”男的喜歡女的美色,女的喜歡男的英俊。但是,我有一天年華不在了,臉上有皺紋了,這個愛也就終止了。

那怎麼辦呢?應該“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我們彼此要以道義、恩義、情義來交往,這個交情才經得起考驗,才會天長地久。而這個道義、恩義,從哪裏培養呢?就是從孝敬父母來培養起。所以中國人講“百善孝為先”。

而從漢代開始,我們就提倡“舉孝廉”。就是這個地方官,把這個地方,具有“孝廉”品質的孩子舉薦出來,由國家培養,作為官吏的候補。因為一個孩子孝,就會對國家忠,一個人廉潔,就沒有貪心。實行了“舉孝廉”的人才選拔機制,效果怎麼樣呢?《漢書》上記載:“名臣輩出,文武並興。”很多的賢才,都因為這樣的方式,給選拔出來了。

為了避免地方官把我的親戚舉薦出來了,誰給我送禮舉薦出來了,還有一個制度來加以保證,那就是“進賢者為上賞,蔽賢者為上戮。”也就是說,你這個地方官,舉薦的人才確實德才兼備,為國家建功立業,他受到國家最高的賞賜。如果你手下有人才,都被埋沒了、蒙蔽了,你還嫉賢妒能,這樣的人被發現了,就受到國家最高的懲罰。這樣的話,就會讓德才兼備的人出現在領導的位置上,這個國家就非常地和諧。

我們看習總書記,他就會養父母之心。贍養父母,除了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也就是說,不一定是在父母那兒端茶倒水,才是盡到了孝道,“大孝,孝天下的父母”。習主席的母親齊心,有一年春節,習主席就沒有能到家裏和父母團聚。他的母親在電話裏說:“你這麼多工作,媽聽著還挺高興的。關鍵還不在於你來不來,只要你把工作做好了,就是對爸爸媽媽最大的孝心。這就是對家庭負責,也是對你自己負責,這都是一致的。”所以“孝”,要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還要養父母之志。

第三點,我們看一看,孝與平天下之間的關系。

中國人在曆史上,能夠協和萬邦,能夠使萬國來朝,靠的是什麼呢?其實靠的仍然是“孝道文化”。我們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大樓前的石碑上,看到有這樣一句話,它說:“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要消彌戰爭,要從人的思想上來消除。

中國人這個孝,對於實現和平有什麼好處呢?我們看這個孝,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個子字。一會兒,聶菲璘博士還會給大家進一步展開講,這個孝怎麼來的。

這一個字告訴我們什麼呢?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而不是兩個,如果你和父母有代溝,這個孝就不存在了。為什麼有代溝啊?因為我們沒有盡心盡力,和父母交流。而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這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這個孝,把它推而廣之,就是豎窮三際。而從橫的方面,中國人講兄弟之間的友悌,而友悌之心又推而廣之,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所以孟子說:“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堯舜能夠垂拱而治,能夠把天下治理好,其實就是把孝悌之心推廣到極致。比如說大舜,他的後母、他的弟弟,三番五次置他於死地。但是他沒有懷恨在心,沒有想著去打擊報複,反而總是反省自己做的不足,沒有讓後母滿意,沒有讓弟弟滿意。最後,他的孝心,終於感化了他的後母,感化了他的弟弟,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

《中庸》上,孔子稱贊舜王,說:“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這說明一個真正有孝心的人,他能夠愛父母,進而愛天下的百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甚至能夠愛天地萬物。《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我們不僅和他人是一體的關系,而且和山河大地、宇宙萬物,都是一體的關系。這種一體的人生觀,是我們解決問題、消彌沖突的方法。孟子說:“仁者無敵。”一個有真正仁愛之心的人,他在心底不和任何一個人起對立。他可以做到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沒有我恨的人,沒有我不愛的人。

中國的傳統價值觀,是以“孝悌”為根本,把對父母的孝,和對兄弟的友悌向上提升,那就是互愛,也就是《論語》上所說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把互愛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那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互助、互愛之心向上提升,那就是“大同世界”,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英國的湯恩比先生,他說:“能夠真正解決21世紀社會問題的,只有中國的傳統文化。”習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講話中,也說:“只要世界人民在心靈中堅定了和平理念、揚起了和平風帆,就能形成防止和反對戰爭的強大力量。人們希望通過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學,消除隔閡、偏見、仇視,播撒和平理念的種子。”這說明,中國以孝道為基礎的價值觀,能夠為世界和平帶來希望。

上午的講座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