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書治要》與管理智慧--當代企業領軍人物必修課(下)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目錄
視頻文字
《群書治要》與管理智慧--當代企業領軍人物必修課(下)
2019-07-09

好,那我們接著講修身的第三個方面,就是改過。

改過,在《群書治要·鬻子》中說:“大忌知身之惡而不改也。以賊其身,乃喪其軀,有行如此,之謂大忌也。”一個人人生最大的忌諱,就是明明知道自己身上有過惡,但是卻不能更改,以至於賊害了自己的身體,乃至於喪失了自己的生命,一個人有這樣的行為,真是人生最大的忌諱。我們在《孟子》上,看到一句話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他說君子人的修身,就像射箭手射箭一樣,他把這個箭射了出去,結果沒有射中靶心,他會不會去埋怨說:“你看今天的天氣不好,有風,把我的箭吹偏了。都不知道這個箭,是哪個廠子生產的,是假冒偽劣的產品;這個弓不知道是哪個廠子生產的,有偷工減料的嫌疑。”一個好的弓箭手,他不會去尋找這些客觀的原因,而是馬上反省自己,在技藝上哪有不夠精湛的地方,哪有不到位的地方。那麼一個人的修身也如此,當他做事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不是尋求客觀的原因,而是馬上反過來反省自己,在德行上、能力上,有哪些可待提高的地方。這樣,他才能夠成為一個君子人。

在《了凡四訓》這本書中,給我們講了袁了凡先生,反省、改過的一個過程。在年輕的時候,他仕途不是很順利,後來遇到了一個高人給他指點,讓他反省自己有哪些過失,導致了他的仕途不順。結果這個了凡先生非常難得,一經提醒,馬上地認真反省了自己的過失。他說:“我自己的福分很淺薄,又不能多做好事、積功累德,為我享受那個厚的福分奠定基礎;加上我做人沒有耐心,不能夠寬容別人,別人得罪了他,他就耿耿於懷等等;因為自己才華橫溢,還經常以自己的才華,掩蓋了別人不得發揮;說話不經大腦,想到什麼就說到什麼,直心直行;而且輕易的批判時政的得失,輕言妄談,批判領導者的過失等等。這樣都會給自己招致災禍。”後來他把這些過失一一地反省,最後一一地改正,他的仕途就越走越順利,後來晚年的時候,他把自己改造命運的這種方法記錄下來,留給了兒子,寫了“四篇家訓”——《袁了凡四篇家訓》,簡稱《了凡四訓》。在《了凡四訓》上就告訴我們:一般的人身上的過惡,就像刺蝟身上的刺那麼多,但是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卻看不到自己有什麼過惡,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自己的過惡,雖然很多,但是自己反省的心太粗疏,眼睛都被蒙蔽了,長了翳病,而且很多人都忙著去看別人的過失了,所以對自己的過失視而不見。

我們現在的領導者,最明顯的一個過失,就是傲慢、奢侈。在《易經》上,有這樣一句話,說:“人道惡盈而好謙”。凡是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厭惡驕滿的,喜歡謙虛的。這個也是從觀察天地之道的規律上得出來的。《易經》上有一句話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古聖先賢觀察了天地變化的規律,看到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長就有潮落。所以把這個規律,概括下來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古人還用這個太極圖來表現“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這個太極圖半邊是陰的,半邊是陽的,中間還有一個界限。如果過了這個界限,陰陽失去了平均,陰陽失去了平均會怎麼樣呢?那就是會引起變化,這就叫“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也就是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消極必長。對於這個規律體會得最深刻的人,就是曾文正公曾國藩了,他是滿清漢人中,地位最高、權位最重的一個人,但是他在位二十多年,從來沒有在省裏為自己建做過一所房屋,買過田地一畝。他還經常對軍中的僚屬宣誓:“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而且是說到做到,數十年如一日。在家書中,他就這樣寫道:“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討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一個家庭、家族、企業、單位的破敗,都是這裏每一個人,過上了過分奢侈、浪費的生活,以至於入不敷出。而一個人以前都在走上坡路,步步高升,突然轉折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轉折點何在呢?什麼時候你認為自己的奮鬥差不多了,可要享受一下人生了,什麼時候你人生的轉折點就出現了。而一個人討人不喜歡,就是因為過分的自傲、自以為是,不把別人放在眼裏。

大家都知道在《論語》上有一句話:“四海之內”怎麼樣啊?“皆兄弟也”。但是我們現在人還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感受嗎?現在的孩子還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境界嗎?現在的孩子,是走到哪裏和人相處一個星期、一個月,不是自己不喜歡別人,就是別人不喜歡自己了,這是什麼原因呢?是聖賢人說錯了嗎?聖人說話都非常嚴謹,“四海之內皆兄弟”是一個結果,原因在哪裏呀?原因在前面的兩句話,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一個君子人對每一個人都很恭敬,為人處事沒有過失,處處看到對方的需要、為對方著想,對每一個人都彬彬有禮,這樣的人走到哪裏,哪裏才是自己的兄弟姐妹。那我們想一想現在的孩子是什麼情況啊?在家裏是獨生子女,每一個人都要看到他的需要、滿足他的感受,當諸多的小公主、小皇帝走到一起的時候,不產生矛盾沖突對立,就不正常了。所以“禮”是我們每一個人必學的課程,“不學禮,無以立。”而最起碼的禮,就是《弟子規》。《弟子規》就是把《禮記》上,還有古代的這些童蒙教育的經典概括出來,用最簡單的字,把一個人一生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道理,都概括其中了。所以有人說,《弟子規》就是人生的交通規則,什麼意思呢?你開車要守交通規則,才不至於和別的車發生沖撞,你做人要守《弟子規》,你才不會出現人際關系的沖突。所以人緣不好,什麼原因呢?就是沒有按照《弟子規》去做人做事。

我們看,在《易經》之中,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六爻的爻辭有凶有吉,但是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這一卦就是“謙卦”,謙虛的謙。這個謙卦的卦象,是地山謙,什麼意思呢?本來這個高山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謙卦之中,這個高山是居於平地之下的。我們想一想,一個人才華橫溢、有權有勢,就像曾國藩這樣的,皇帝可能對他都有戒心了,同事對他也會有嫉妒之心,怎麼辦呢?他做事小心謹慎,而且是推功於上、讓利於下。把這個事情做好了功勞推給領導,不能自己居功,說沒有領導的支持,這件事我做不成,利益不能夠自己獨貪,要分給屬下。這樣無論是上級和下級,都希望你很有成就,這說推,其實也不是推,因為一個人的成就,並不是自己聰明智慧的結果,確實有很多人的付出和努力,沒有領導的支持確實做不成,沒有屬下辛苦地付出,這件事也做不成。所以,中國人有句話叫明哲保身,既明且哲以保其身,這一句話是一個褒義詞,不是貶義詞,他是在觀察了天地之道的基礎上,做出的正確的選擇。所以,《尚書》中也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驕滿給自己招來損失,謙虛讓自己受益,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規律。又說“惟天福善禍淫”,天道自然的規律都是給善良的人帶來福分,而給過分的人招致災禍,這也是從“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推導出來的。這個“淫”古代有對一切事情的過分與放縱的意思,也有驕滿的含義在其中,任何事情做得過分,都會物極必反。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謙虛謹慎,而且節儉,是我們受人歡迎的正道。這個是我們講的修身。

第二個內容,我們講一講愛民。因為作為領導幹部,要處理好對人民群眾的關系。在《六韜》上記載,周文王來向薑太公請教,怎麼樣治理國家,薑太公怎麼回答呢?他說:“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對待人民就像父母慈愛兒女一樣,就像兄長慈愛弟弟一樣。是‘見之饑寒則為之哀,見之勞苦則為之悲。’”看到老百姓饑寒交迫,要發自內心地感覺到哀愁,看到老百姓勞苦奔波,要發自內心地表示悲傷,想方設法地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我們看父母對待兒女是什麼樣的態度呢?如果一個家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父母寧願挨凍受餓,也不願意讓兒女挨凍受餓,這是父母對待兒女的態度,而一個好的領導者對待屬下、對待百姓,就是這樣的態度。

在《春秋·左氏傳》上也說:“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說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興盛,是因為把人民視為自己的傷病,加以體恤、加以關愛,這是它的福祉所在;而一個國家之所以滅亡,就是把人民視為泥土和小草一樣的低賤、不值錢,可以隨意地踐踏,這是一個國家取禍的原因。諸位朋友,儒家思想是統治階級愚昧被統治階級的精神武器嗎?你看看,沒有什麼是對被領導者說的,都是對領導者的要求。所以中國曆史上為什麼沒有提出人權的概念呀?很多人說:“你看西方人講人權,人家多麼先進,中國人都沒有提出人權的概念。”沒有提出人權,不意味著我們沒有保護人權,我們有更好的理念,已經把人權保護得很好了。所以我們看史書,經常看到什麼樣的狀況呢?說一個地方官離別卸任的時候,這個老百姓都扶老攜幼送出好幾裏,而且哭著喊著不願意讓他走。當然林語堂先生把這種現象,是從負面的角度來解讀的,他說這老百姓不知道這個政府官員他公平處事,這是他的公義,而認為這是一種私德。但是我們也要問一下,為什麼在西方,就沒有看到這種情況呢?因為他和老百姓的感情沒有達到這種程度,他確實只是把它作為一個工作,去完成任務、完成職責,對老百姓沒有做到“視民如傷,愛民如子”,所以老百姓對他也沒有這種感恩戴德的這種情感。

也就是說,所謂的中國式管理。我們現在說中國式管理,我們看《孟子》上的一句話,我們就知道了,中國式管理和西方管理區別在哪裏呢?說領導者把被領導者當成是手足一樣加以關愛,那你發現被領導者會對你加倍地回饋,他把你視作自己的心腹、心肝寶貝兒,更加地重視。領導者把被領導者當牛做馬地來使喚:“我已經給你付錢了,你給我出力就好了。”把他呼來喚去,也不尊重他的人格,那麼被領導者對領導者,就像國人一樣、陌生人一樣,沒有太多的親密。比如說我們現在很多的員工下了班,在超市裏遇到了領導,都是一低頭,裝沒看見就過去了,沒有什麼親密的感受。更有甚者,領導者把被領導者視為泥土和小草一樣的低賤、不值錢,可以隨意地踐踏。就像某些地方的煤老板,連礦工最起碼的生命安全都不能夠保證,就是要榨幹他們的最後一滴血汗,這個員工說起老板都是這樣的:“我們那個老板就是個吸血鬼,甚至連吸血鬼都不如。”說起來是非常地痛恨,像仇敵一樣加以痛恨。

從這裏告訴我們,中國式管理要達到的一種境界就是要“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而且要達到“不忍欺”的最高管理境界。作為君,就是要領導他、率領他、管理他,而且要像父母親一樣去關愛他,這叫“作之親”,而且還要教導他做人的道理,就像現在很多父母也很愛兒女,哪個父母不愛兒女?但是“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這個“慈愛”變成了“溺愛”,這個“溺”字是“氵”加一個“弱”字,什麼叫“溺愛”呀?就是愛他愛得能力和身體都很弱了,這個就叫“溺愛”。那麼“慈愛”呢,這個“慈”字上面是一個“茲”,下面是一個“心”,看到這個字,告訴我們什麼是“慈”呢?就是“念茲在茲”,就是父母的心,是無時無刻不在兒女的身上,從這個字上,我們能夠體會到父母的恩德,兒女是無論如何都報答不盡的。

一個好的領導者,同時具備了“君、親、師”的職責,那麼被領導者怎麼反饋他呀?那就是“忠”,這個“忠”字就是竭盡全力的意思,他一定竭忠盡智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所以你看,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時候,當這個企業它遇到資金斷流,老板拿不出工資給這些員工了,西方的企業出現了什麼情況啊?西方的企業,員工都紛紛地跳槽,甚至去罷工、示威、遊行,結果這一種不理性的舉動,使企業雪上加霜,很多企業在這個時候就紛紛倒閉了,但是韓國的員工是怎麼做的呢?韓國的員工不僅沒有去罷工、示威、遊行,反而把他們平時的積蓄、存款都拿了出來,交給了他們的老板,說:“老板啊,我們之所以有一個穩定的收入,養家糊口,都得益於您對我們多年的關照。現在企業遇到了瓶頸,我們願意和您同舟共濟、共渡難關,這些錢請您先拿去用,等企業狀況好轉之後再說,一旦企業倒閉了,我們這幾千員工的家計,也就沒有了著落。”你看看,為什麼韓國員工能夠做出這樣感人的舉動呢?為什麼我們看到韓國員工的這種舉動,感覺到既熟悉又陌生啊?熟悉的那是我們丟失的傳統文化,因為韓國的文化是從中國學去的,“君仁臣忠”的管理。我們看,即使是在民國時候拍的電視劇,這個主人家道衰落了,但是這個僕人還願意跟著他,不離不棄,不是說,這個主人不能夠給他支付工資了,從此以後他就毅然離他而去了。那為什麼我們又感覺到很陌生呢?假設我們現在企業遇到了瓶頸,我們老板拿不出工資,支付員工工資,那我們的員工會怎麼做啊?我們員工是毅然離我們而去。所以我們感覺韓國員工的做法很意外。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中國文化在中國幾乎看不到了,中華傳統文化面臨著斷層的危機,什麼叫斷層呢?我們從這裏就感受到了,就是這個文化在我們的經典中有記載,但是在現實中你看不到了。比如說我們讀曆史書,你看到這個地方官,縣長、縣委書記,他離別卸任的時候,百姓扶老攜幼,送出幾裏地,都不願意讓他走,戀戀不舍,你現在能看到嗎?

《弟子規》上說:“揖深圓,拜恭敬。”人與人見面都是鞠躬禮,彬彬有禮,我們生活中能看到嗎?《弟子規》上《入則孝》前面有四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們能看到嗎?當你叫你家孩子名字的時候,你說:“小明啊。”他們都是什麼樣的表現呀?有沒有一個孩子無論他在做什麼,他馬上放下手邊的工作,恭恭敬敬地跑到你的面前,還對你鞠一個躬說:“請問爸爸媽媽,有什麼事嗎?”誰家的孩子是這樣的?請舉手。大家覺得很可笑了,為什麼覺得很可笑啊?這就叫“積非成是”,我們把錯誤的積累多了,那個正常的就不正常了,因為你現在叫孩子名字的時候:“小明啊。”他都怎麼表現呀?都是聽如未聽、聞如未聞,大不了待搭不理地回答一句:“幹嘛啦?你沒看我忙著的嗎?”還是紋絲未動啊,是吧。我們覺得這樣才正常嗎?我們試想,父母為兒女付出了這麼多,兒女對父母很感恩、很恭敬,這難道是錯誤的嗎?這是正常的,還是不正常的?我們看一看韓國的電視劇,前一段在中國熱播,為什麼熱播呀?你看看這個孩子,家裏來了客人,父母說:“快去,給叔叔阿姨問好。”這孩子怎麼做的呀?跑到叔叔阿姨面前鞠一個躬,說:“叔叔好,阿姨好。”在我們生活中能看到嗎?

在青島,有一家公司學習傳統文化,把這個《弟子規》引入了企業文化,結果呢?這個廠房都是布置得非常的整齊,就像新的一樣。吃飯的時候,幾千人用餐的食堂,沒有垃圾桶,沒有人需要把浪費的糧食扔在垃圾桶裏。而且這麼大的食堂,幾千人用餐,沒有保潔員,不需要有人去把這些東西收拾走,因為每一個人吃完飯之後,自己都收拾得幹幹淨淨,也沒有剩飯。而且有一次,有一些西方人過來參觀,要和他們合作,剛一進門,這個門衛就給他鞠了一個九十度的鞠躬禮,然後他就看這些廠房都是非常的整潔幹淨。而且,這個操作臺只要有人工作,它上面的燈就是開著的,只要沒有人,它上面的燈一定是關著的。不是靠高科技,而是每一個人都有這種節省能源的意識,只要一離開,他就會把這個燈關上。看了之後,這個西方人就問了,他說:“劉總啊,你們這個企業有多少人是日本員工啊?”這個劉總覺得很奇怪,他說:“我們企業沒有一個是日本人,全都是中國人啊?”結果這個西方人怎麼說呀?“可是我進門的時候,那個門衛給我鞠的躬,是個標准的日本躬啊?”你看看,現在日本人會鞠躬,中國人不會鞠躬,所以你看到鞠躬,想到的是什麼呢?想到的是日本人。這個劉總非常地愛國,他就很激動,把這個《弟子規》拿出來看,他說:“這個鞠躬禮,是日本人從我們中國人學去的,日本的禮都是中國的禮,你看,‘揖深圓,拜恭敬’,都在我們經典中記載了。”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中國的文化在中國已經很少看到了,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少見了,甚至你做出來,大家還覺得你很奇怪。但是在日本人、韓國人的生活中,依然保持得很好。這個就叫“禮失而求諸野”,就是說你的禮沒有了,你到哪裏去找啊?到那些曾經向你學習的國家和民族,當時他們被稱為野人,他們是到我們這兒,中華這個大地來學習的,結果現在我們變成了沒有“禮”的國家,要到人家那兒再找回來。

我們說,曆史上的中國,被稱為“禮義之邦,華夏之族。”外國人來參觀學習,把中國的皇帝尊稱為“天可汗”,就是天底下公認的領導者。為什麼人家要送給中國皇帝這樣一個封號啊?就是因為中國的文化影響至深至遠,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理得非常好,人際和諧,人都是文質彬彬。所以世界上最高明的管理在哪裏呢?諸位朋友,說到世界上最先進的管理,我們首先想到去哪裏學習?很多人說,我們去美國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去學習,有人說我們去歐洲去學習,有人說我們去日本去學習。就像我們現在有很多學習幼兒教育的人,到了日本,說要向人家學幼兒教育,結果人家都覺得很奇怪啊?他說:“我們這套幼兒教育都是向中國人學來的,結果現在你們中國人跑到我們這兒來學幼兒教育。”這些都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日本人其實只是學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皮毛而已,但是就是這一點點皮毛,都讓他成為世界上形象最好的民族,你就知道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多麼的博大精深了。但是我們經過了“十年文革”,對傳統文化的過度批判,使我們一度喪失了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心,結果導致的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曆史的古國,要跑去向一個有兩百年曆史的國家學管理。當然我們並不否認,一個有兩百年曆史的國家,也一定有它的成功之處,否則連兩百年也都不能維系。但是畢竟沒有一個有五千年曆史的國家,更經得起風吹雨打,更經得起曆史的考驗。特別是在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很多中國企業家特別尊敬的一些企業都紛紛破產的時候,這個企業家也都茫然了,說:“我們以前都是看雷曼兄弟的,結果他們都破產了,我們應該向誰學習呢?”當然我們也看到了,有一些開明的企業家,把他們的目光轉向了具有幾千年文明曆史的中華文化,所以創下了中國式管理的最佳案例。當這樣的案例普遍地出現在大江南北的時候,才讓我們對傳統文化,稍稍生起了信心。比如說在蘇州有一個固鍀企業,他們在幾年之前,把傳統文化的學習引入到企業文化,結果現在他們的企業不僅僅是“和諧企業”,是什麼企業呢?是“幸福企業”。他們把自己的老板稱為“大家長”,每一個員工都是“家人”,大家在一起相處得非常地融洽,真的就像古代的大家庭一樣,幾代同堂,上千口人,但是相處非常地和睦,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有倫理道德的教育,秉持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理念。

所以有人說,這個傳統文化是建立在農業社會、農耕基礎上,建立在家庭血緣關系的基礎之上,現在我們進入了工業社會、市場經濟,而且大家族已經不複存在,傳統文化也失去了載體。實際上,這些話都是有待商榷的,因為能夠承傳傳統文化的,是他重視道德教育的本質。如果親緣、親屬關系之間,不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不講五倫八德,兄弟之間也會產生紛爭;如果我們講究倫理道德的教育,即使是陌生人之間也能夠親如兄弟,像一家人。所以本質在什麼呢?本質在於抓住了倫理道德教育這一個重要的環節。所以《禮記》上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建立一個企業,領導一個國家的人民、一個企業的員工,什麼最重要啊?教育是最重要的。所以,你不僅要當領導,當父母親人,還要當老師,當然這個老師要起作用,最重要的就是“正己化人”,要把自己先教好,“教兒教女,先教自己。”你要先教屬下啊,也要先教自己。

我們看在《史記》上,就記載著有三種不同層次的管理。鄭國的子產在治理鄭國的時候,他把法律監督機制設計得很嚴密、很合理,結果老百姓想欺騙他都做不到,他達到的是“不能欺”的境界。西門豹在治鄴縣的時候,他做鄴縣的地方官,他把法律設計得很嚴苛,只要你觸犯了法律,就給以嚴懲。就像我們現在某些企業,為了讓員工不遲到,就用嚴格的打卡制度,只要你遲到,就嚴格地罰款、重罰,結果老百姓不敢欺騙他了,不敢遲到了。但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賤在治理單父的時候,他把“仁義忠恕”的理念運用到管理之中,他起到了“君親師”的作用,他達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那就是老百姓不忍心欺騙他,這個“不忍欺”才是最高的管理境界。比如說這個員工上班打一下卡,下班打一下卡,中間這一段他在哪裏呢?即使我們有攝像頭,能夠看到他中間也是不是在企業工作,但是他腦子裏在想什麼,他心思是不是在工作上呢?你都不得而知。所以最高明的管理是“管人心”,而“管人心”一定是“正己化人”,讓人“中心悅而誠服”,這個才是中國式管理追求的境界。這裏告訴我們領導者要“愛民如子,視民如傷”,才能夠達到“不忍欺”。

我們現在也很重視對人民群眾的態度,你看我們講群眾路線等等,但是我們很多時候,這個教育也流於形式,很多領導幹部對老百姓,仍然是沒有感情、麻木不仁,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原因都在經典之中,只要我們社會出現了問題,我們就回到經典,一定能夠找到答案。在《論語》中這樣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對老百姓的仁愛之心,它必須有一個根本,才能夠生長出來,這個根本是什麼呢?那就是對父母的孝,和對兄弟的友悌。所以,中國人特別強調“孝”這個字,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說一個人不愛他的父母親去愛別的人,這個和德行是相悖離的;一個人不尊敬他的父母親,去尊敬別的人,這也是和禮相悖離的,為什麼是悖離的呢?比如說,逢年過節我們都要去送禮,請問我們對誰的禮物准備得最用心、最花費心思啊?生怕別人不滿意,不是人家所需要的,不知道是不是適合人家,對誰的禮物最用心啊?對我們的領導,對我們的生意合作夥伴的禮物最用心,有沒有人對父母的禮物如此用心呀?在下班之後,領導說:“你今天下班不要回家了,和我去見一個客戶,去應酬一下吧。”我們什麼態度呀?“哎呀,領導請我去。”我們是受寵若驚,趕緊去和領導應酬了。但是你的母親告訴你,“哎,我們超市裏啊,好久都沒有去了,家裏都缺這個少那個了,明天能不能送我去超市買點東西啊?”我們怎麼回答呀?“唉,我們哪有時間呀?我們還要忙這個忙那個,你就和你們那些老太太一起去好了。”請問我們是以什麼心在與人交往啊?我們是以利害之心、功利之心在與人交往,所以怎麼樣呢?中國人說“百善孝為先”,因為人生在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是父母的養育之恩,但是連父母這麼大的養育之恩,我們都不能記在心上,想著念念去報答,請問還有誰的恩德超過父母呢?一個人沒有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他不會什麼原則都沒有,取而代之的,就是以利害為取舍的處事方式,這個人對我有利、有好處,我就全力以赴,這個人由利變成害了,那對不起,我就會做出忘恩負義的事情來。所以,這是中國人為什麼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原因。

那麼說到“孝”,我們看一個外國人,沒有學過傳統文化的,是怎麼對他父親的。我們看一個幻燈片,題目叫《那是什麼》。這個幻燈片告訴我們,“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你看這個外國人,他沒有學過《論語》,《論語》上告訴我們,對父母“色難”,就是保持和顏悅色是最難能可貴的了。《禮記》上也說,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說一個對父母有深愛的孝子,他對父母表現一定是和顏悅色,一定是愉色婉容。那麼他沒有學過傳統文化,所以對父母是這樣的戾聲戾氣,同時,這個幻燈片也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雖然他沒有學過《論語》,但是他看到兒時父母所記的日記,他的慚愧心也生起來,知道自己做錯了。

那麼我們對父親是這樣的態度,對母親是什麼態度呢?我們再看一個幻燈片,題目叫《路過》。這個幻燈片提醒我們,父母對兒女的關愛,就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但是兒女卻粗心大意,往往忽視了、甚至糟蹋了,父母對兒女的關愛,這個也是提醒我們行孝不能等,不要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留在我們的人生中,不可彌補。

這個是我們講,如果一個人沒有孝心,他就會以利害之心與人相處,那麼結果是什麼呢?“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彼此是以利害來交往,這個利益沒有了交情就疏遠了;“以勢交者,勢傾而交絕”,彼此是以權勢來交往,當一個人權勢沒有了,交情也就決裂了;“以色交者,花落而愛渝”,彼此是因喜歡對方的色相,男的喜歡女的美貌,女的喜歡男的英俊,那某一天呢,臉上有皺紋了,這個愛就不存在了;最後是“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彼此是以道義、情義、恩義來交往,這個交往才經得起考驗,天長地久。所以這個忠臣,他有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所以他不會做忘恩負義的事,這才是為什麼中國人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原因。這說明,對老百姓的仁愛之心是從對父母的愛培養起來的。我們現在講雷鋒精神,但是雷鋒精神“三月來,四月就走了”,為什麼有這種現象啊?因為雷鋒精神代表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道德大廈的第四層,甚至是第五層,但是道德大廈的根基是什麼呢?就是“孝親尊師”,一個人沒有道德大廈的根,就希望有第四層、第五層,所以建築的是空中樓閣,培養的是偽君子。我們講愛祖國、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這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從哪愛起呢?還是從“愛父母、愛兄弟”來愛起,所以我們現在的思政課,承擔著立德樹人的任務。但是思政課不能夠深入人心,不能夠取得預期的效果,以至於習總書記都要給全國的思政課教師開座談會,說明什麼呢?說明我們沒有虛心地從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經驗中汲取智慧,你看,為什麼教育不能深入人心?為什麼變成了說教?因為自己說了,自己做不到,“身教重於言教”,還有一個就是沒有從“孝道”這個根來做起。

第三,最後一點,我們講一講用人,那麼領導幹部怎麼樣用人才能夠昌盛發達,第一點就是用君子,要遠小人。“親君子,遠小人”,事業就能昌盛,那麼什麼是小人呢?怎麼辨別我們身邊的人是小人呢?在《韓子》上,也就是《韓非子》上有一句話,把小人的特點告訴我們了,它說:“凡是奸臣、小人,都是順著領導者的心思去說、去做,目的是取得領導者的信任和寵幸,所以領導者認為什麼好,他一定跟著贊歎什麼,領導者厭惡什麼,他一定跟著毀謗什麼,這就是小人最大的特點。”也就是小人沒有是非善惡的觀念,一定是唯領導是從,為了取媚巴結領導,讓領導信任自己,換得的是自私自利。那我們看現在的領導者是喜歡用忠臣,還是喜歡用奸臣呢?

在《韓詩外傳》上,記載著趙簡子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古代的這些領導者非常開明。他有一個臣子叫周舍,在他的門外站了三天三夜,趙簡子就派人去問了,說:“你為什麼在我的門外站三天三夜,有什麼乞求嗎?”周舍說:“我別無乞求,只想做一個犯顏直諫的臣子,每一天跟在你的身後,把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特別是你的過失記錄下來。”趙簡子答應了他,從此他走到哪兒,周舍就跟到哪兒,把他的過失都一一地記錄。後來周舍就過世了,有一次,趙簡子在洪波臺飲酒,大家喝得正高興,他突然趴在桌子上哭了起來。大家一看,就不好意思再飲酒了,紛紛地離開坐席,就問,說:“我們知道自己有過失,但是我們不知道自己過在何處,請您明示,不要再哭了。”趙簡子這才止住了哭聲,他說:“諸位大夫都沒有什麼過失,我想到了自己的一個朋友叫周舍,給我說過一句話:‘一千張的羊羔皮,都不如一片狐腋有價值;一千個唯唯諾諾的臣子,都不如一個敢犯顏直諫的臣子對我有幫助。’從曆史上看,商紂王的臣子都閉口不言了,所以商朝就滅亡;周武王的臣子都能犯顏直諫,結果周朝就興盛了,但是自從周舍過世之後,我再也沒有看到自己的過失,聽不到自己的過失,我知道自己離滅亡的日子已經不遠了。”你看這樣的領導者,他就知道用什麼樣的臣子對自己真正的有幫助,他也知道如何去引導屬下,敢於提出不同的意見。

第二就是要尊賢使能,尊敬賢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在《孔子家語》中記載,魯國的國君有一次來向孔子請教,他說:“我聽說向東擴展房屋是一件不吉祥的事兒,那麼這件事究竟是可信還是不可信呢?”孔老夫子說:“我聽說天下有五種不吉祥的事兒,但是向東擴展房屋並不包括在其中。”哪五種不吉祥的事兒呢?“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損害別人,利益自己,這給自身招致不吉祥,我們經常說“損人利己”,其實損人根本利益不到自己,一定是幫助別人才是幫助自己。你這次損害了別人,別人懷恨在心,下次遇到了,一定會打擊報複你,你無形給自己埋下了禍根。所以中國人有句話說:“吃虧是福”,為什麼呢?你這一次吃虧了,別人心裏都有數,人家覺得欠你的,下一次再遇到了,就有機會要回報你,所以吃虧是福。“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就像我們現在很多人,放棄了老年人不去贍養,所有的關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實際上也是急功近利,希望我現在對孩子好,以後孩子對我好。其實你不知道,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給孩子做示範的,你對老人不贍養、不關心,他對你也不會贍養、不會關心,這個就是家庭的不吉祥。所以有人用一個大樹來比喻父母和兒女之間的關系,這個孩子是果實,樹幹是孩子的父母,樹根是孩子的祖父母,所以你希望孩子碩果累累,很旺盛,需要在根上去努力,去贍養、照顧、孝敬自己的老人,這樣才能夠根深葉茂;而如果你把養分直接放在果實上,這個果實吸收不了,反而都腐爛了,這就是現在孩子教育出現問題的症結所在。“釋賢而任不肖,國之不祥也。”把賢德的人都放任了,不去任用,任用的都是不賢德的人,這是國家的不吉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也。”老年人不願意教了,年輕人沒有虛心好學的心了,這是社會風氣的不吉祥。“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也。”有德行的聖賢人都隱居起來了,愚鈍的、自私自利的人,把持了領導的位置,這是天下的不吉祥。

那麼在這個五不祥之中,有兩不祥都是和用人有關:“釋賢而任不肖,國之不祥也。”“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也。”所以作為領導者想使事業昌盛發達,必須要任賢使能,特別是要尊重那些德才兼備、言傳身教,教化大眾的人。為什麼這些人值得尊重呢?《屍子》上這樣說:假設你們家著火了,有人幫助把火撲滅,你會對他感恩戴德。但是那些上了年紀的有經驗的人,很早就提醒你,要把牆的縫隙塗好,把這個煙囪做得彎曲一點,你這樣做了,保證你終身不會有失火之患。但是你怎麼樣啊?卻不知道對他們感恩戴德,甚至還覺得他很煩、真討厭。假設一個人被關進監獄,有人能夠進入監獄,使他免於牢獄之災,那他會怎麼樣啊?他們全家的人都會對這個人感恩戴德,因為他出了監獄,可以照顧父母、教育兒女、幫助妻子,所以他們全家族的人,都會對這一個解除牢獄之災的人感恩戴德,問題是什麼呢?那些教導人們仁義慈悌道理的人,“仁者愛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等等,你做了,保證你終身不會被關進監獄,但是我們知不知道對這些人感恩戴德呀?這就是為什麼社會風氣不良善,因為什麼呢?因為那些言傳身教、進行道德教育的人不受尊重、不受重視。但是在古代的時候,這些人是最受尊重的,甚至皇帝把他們請為國師,以老師之禮加以尊重。

最後一點,就是要慎用人才。在《論語》上告訴我們:“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換一句話說,不能看民主投票的結果。很多人都喜歡這個人,為什麼喜歡呀?因為這個人,他當了官,這些人跟著都有好處,他們是一黨的,結黨營私嘛。很多人都厭惡這個人,你也不要信以為真,一定要好好考察,為什麼被人厭惡啊?因為大家都是結黨營私,他就是特立獨行,不願意和他們同流合汙。所以你看鄭板橋為什麼寫“難得糊塗”啊?因為當時官場一片漆黑,大家都是自私自利、結黨營私,他不願意和這些人同流合汙,他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否則連七品芝麻官都做不了,是吧。所以“難得糊塗”不是一種消極避世,而是一種不願意和人同流合汙的一種做法。在《六韜》上,你看對現在西方的這些所謂的這種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就是對這種弊病有一些闡述,說為什麼曆史上沒有采取民主選舉呢?也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是很深刻的,說 “君以世俗之所欲者為賢智”,如果領導者以社會大眾所稱贊的人,稱為是賢德的、有智慧的人,以社會大眾所毀謗的人,是不賢德的人,那麼結果就是有很多黨羽的人就會被舉進,不願意結黨的人就會被罷黜。這個結果就是那些邪曲不正的臣子,因為結黨營私,把真正賢德的人給蒙蔽了。就像現在所謂的理性的利己主義者,理性的利己主義者一個重要的特點,他就是喜歡結黨營私,是吧,拉選票等等。“忠臣死於無罪”,就像嶽飛這樣的忠臣,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判處了死刑。“邪臣以虛譽取爵位”,邪曲不正的臣子以虛有的聲譽取得了領導的位置,這樣,世間的亂象越來越嚴重,這個國家也就免不了危亡了。你看古人他非常地有智慧,很早就看到了民主選舉的弊端,所以我們采取民主集中制,既要有民主還要有集中,是吧。

古人他也知道,一個領導者對於整個社會風氣的影響,所以在選拔領導者的時候,要慎重地觀察,所以也總結了很多觀人的方法。比如說在《六韜》上說:“問之以言,觀其辭。”你要對這個人提出問題,看他的言語是不是有理有據、合乎邏輯,就像我們現在的考試,要有筆試,還有面試,筆試可以作弊,面試作不了弊。還要對他追根究底地問:“窮之以辭,以觀其變。”因為面試也有可能作弊,你看這老師可以事先把這個題告訴他,所以你面試的時候就不能按著這個題去問他,你要“窮之以辭”,看看他有沒有應變的能力,對於這個問題是不是徹底的通達。“與之間諜,以觀其誠。”要暗中考察他,看看他有沒有隱瞞,夠不夠坦誠。“明白顯問,以觀其德。”就是這件事,你明明知道是怎麼樣的,你還故意問他,看看他德行如何。“使之以財,以觀其貪。”就是讓他有支配錢財,或者是獲得錢財的機會,看看他有沒有貪心,夠不夠廉潔。“試之以色,以觀其貞。”還要用美色來考驗他,看看他面對女色是不是如如不動。“告知以難,觀其勇。”告訴他這件事很困難,看看他有沒有勇氣去承擔。最後,“醉之以酒,以觀其態。”還要讓他喝醉酒,看看他是不是酒後失言、酒後失態。很多人平時都是溫文爾雅的,像一個儒雅的君子,但是幾杯酒喝下去,就失去了領導的威儀,吐了一地,還喝得東倒西歪,這個就不值得信任了。你看中國古人對於領導者的任命,是非常地小心謹慎。

這些經驗有很多,我們今天也只是拋磚引玉,希望大家有時間自己去學習。今天時間有限,我們和大家的分享就到這裏,更多的內容,可以看我們的公眾微信,謝謝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