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孝敬為本,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目錄
視頻文字
《孝敬為本,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0-04-10

尊敬的諸位朋友,諸位兄弟姐妹們,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題目是《孝敬為本,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們都知道,習總書記一直在宣導「家國情懷」,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提倡「家國天下」。為什麼提倡「家國天下」?為什麼我們要愛國?因為「國」是「家」所在的地方。我們想到國,就會想到家,想到家,也自然會聯想到國,所以愛家和愛國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中國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看從「修身」,怎麼就可以「治國、平天下」了呢?在二戰之前,有一些歐洲的學者一直在探討一個問題,四大文明古國,唯有中華文明承傳至今,到底是什麼原因?他們研究來研究去,得出了一個結論,說那是因為中國人特別重視家庭教育的原因,這個結論可以說是完全正確的。

早在《禮記•學記》上就記載:「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領導一國的老百姓,教育是最重要的。而這個教育是包含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還有宗教教育的完整體系。「教」從哪里教起呢?我們看「敎」這個字,左邊是一個「孝」字,而這個「孝」上面是一個「叉叉,下面一個一模一樣的「叉叉」,再下面是一個兒子的「子」,孩子的「子」。這告訴我們什麼呢?教育要從「孝道」開始,而從「孝道」開始,要首先重視身教,身教重於言教,所以左邊告訴我們,「教」,就像《說文解字》上所說的,「上所施,下所效也。」這個「上」,在家就是家長,在學校就是老師,在我們國家就是領導者。他們怎麼做的,下面跟著怎麼去效法,這才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

從這裏我們就看到為什麼現在的很多家長說:「我這個孩子怎麼說都說不聽」,「我這個學生怎麼說都說不聽」,「我這個下屬怎麼說都說不聽」。原因就是我們把道德教育變成了「說教」,而沒有把正確的給表演出來,做出來。

比如說做家長的都希望兒女孝敬自己,知恩報恩,但是自己的所作所為卻是沒有做到知恩報恩。比如說我們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一家人在一起吃飯,桌子上有孩子,有孩子的父母,也有孩子的爺爺奶奶,但是我們做父母的夾起菜,把它首先放在了誰的碗裏?孩子的碗裏!所以孩子的碗裏很多菜,爺爺奶奶看了也會夾起菜往孫子的碗裏放,從這一個小小的動作來觀察,這一家誰是核心?孩子是核心!所以「小公主」、「小皇帝」自然被我們教出來了。所以沒有人生來是「小公主」、「小皇帝」,都是我們做父母、做老師、做領導的不會教,把他們教成了「小公主」、「小皇帝」。所以下一次你希望孩子能夠孝敬你,你夾起菜應該放在父母的碗裏,孩子也會夾起菜往你的碗裏放。

有一個朋友他學習傳統文化非常認真,就身體力行,晚上的時候就給他母親洗腳,按摩,然後就把這個視頻傳到他們家裏的微信圈裏,結果怎麼樣?結果他有一個姐姐的孫子,這個小孩才不到兩歲,晚上的時候就跑到他媽媽的被窩,抓起他媽媽的腳給他媽媽按摩,然後告訴她說,這個是他看到這個長輩這樣做的,他自自然然就會這樣做。

所以你看身教的力量是潛移默化的,但是我們現在很多做家長的不會教,一邊抱著孩子餵奶,一邊就在生氣、罵人、說謊,這些全被兒女給看到了,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容易說謊?他的母親接起了一個電話,對方問她:「你的丈夫在沒在家?想請他出去吃飯。」結果孩子的母親,也就是丈夫的妻子,不希望她的丈夫出去應酬、喝酒,明明丈夫就在茶几面前坐著喝茶,她拿起電話怎麼說?她說:「我的丈夫不在家,他幹什麼、幹什麼去了。」結果恰恰不巧,這一幕被她的孩子看到了,結果她的孩子就學會了說謊。所以確實「教兒教女,先教自己。」很多人說傳統文化很好,《弟子規》非常的實用,希望買一本來讓孩子看,結果怎麼樣呢?自己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和《弟子規》完全相背離,孩子也就不會去力行《弟子規》,對傳統文化生起信心。

中國古人是怎麼學到《弟子規》的呢?就是他的父母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你把它記下來,都符合《弟子規》的要求。孩子是從父母、長輩的身上學到了《弟子規》。所以《弟子規》上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無論是我們吃飯還是走路,都是長者在先,幼者在後。很多人說,我們家就是不興這一套,我們家就是孩子先吃。那好了,等你老了,躺在了病床上需要有人照顧的時候,他會怎麼說啊?他說:「對不起,你從來沒有教過我。」

所以「教」,左邊告訴我們,身教重於言教;右邊是一隻手拿著一根柳條,也就是教鞭,告訴我們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父母、老師時常拿著柳條耳提面命,需要有耐心。所以孩子教不好、屬下教不好、學生教不好,你只要從這兩方面來找原因,一定能夠找到,第一是自己的身教如何?第二是不是有耐心?因為孩子的習氣、毛病、壞習慣養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了,你要想把它糾正過來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解決問題的。

很多人說:「我這個孩子十七、八歲了,他的逆反期該到了。」結果怎麼樣?結果心想事成,想著想著這個孩子果然就很逆反。那我們要看一看這個孩子的逆反心理是怎麼形成的。在他小的時候你讓他做什麼,他不去做,你可以打他一頓,罵他一頓,他迫於自己的身體很弱小,打不過,也說不過,怎麼樣啊?他不得不去做你讓他做的事。但是隨著力量的增長,身體的強壯,你讓他去做什麼,自己都做不到,他就會跟你起逆反了,意思說:「你都沒有做到,有什麼資格說我呢?」這就叫「言教者訟,身教者從。」你只是用言語去教導,自己做不到,他就會跟你起爭訟、有逆反,意思說:「你都沒有做到,怎麼有資格說我呢?」

就像現在為什麼我們反腐倡廉的教育不能夠深入人心?就是因為我們經常看到有一些領導幹部在講話的時候,講得慷慨激昂,說我們一定要把反腐敗,作為關係到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要事情來抓。但是怎麼樣呢?沒過兩天這個講話的人,因為貪污腐敗被抓起來了。如果這樣的現象越來越多,就讓人們對反腐敗的教育喪失信心了。但是我們看到在十八大之後,我們的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這是什麼原因?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的總書記他能夠率先垂範,身體力行,從自己做起,來反腐倡廉。

所以你看在《禮記》上說:「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而從其所行。」下級侍奉上級,不是服從他的命令,不是看他怎麼說,講得多麼漂亮,而是看他的行為。「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上級領導喜歡某一個東西,下級屬下一定有比他更加喜歡的。「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所以上級領導所喜好和厭惡的東西,就不能夠不謹慎,因為他是人民的表率。

在《孔子家語》中也記載著一個典故,魯國的國君把孔子請來了,並且向他請教了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他說:「我聽說向東擴展房屋是一件不吉祥的事,這件事究竟是可信,還是不可信呢?」孔老夫子怎麼回答呀?他說:「我聽說天下有五種不吉祥的事,而向東擴展房屋並不包括在其中。」哪五種不吉祥的事呢:

「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就是我們損害別人的利益,增加自己的利益,損人利己,這樣和人家產生對立,產生矛盾,等以後人家一有機會就會打擊報復你,所以給自身招致了不吉祥。

「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我們放棄了老年人不去贍養,不去照顧,把所有的關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這個孩子被養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自我為中心,結果怎麼樣呢?給這個家庭帶來了不吉祥。所以有人用一棵大樹來比喻父母和兒女之間的關係,樹的果實是孩子,樹的樹幹是孩子的父母,而樹的樹根是孩子的祖父母。意思是說,你希望果實長的碩果累累,應該把水和養分澆在哪里?根部,應該去照顧贍養我們的父母,這樣才能夠枝繁葉茂,上行下效。比如說,我們現在假期到了,很多人都是陪著孩子到哪里去度假,去旅遊,參加夏令營,而把老人放在了一邊。我們應該想一想老人希望到哪里去旅遊度假,應該首先考慮老人的需要。我們外出了,要買一些禮物,我們首先想到給兒女買禮物呢,還是首先給父母買禮物?逢年過節我們要去送禮,很多人也是首先想到孩子最喜歡什麼,喜歡什麼樣的好衣服、好玩具,而沒有考慮到父母,這個都叫「顛倒」,這也是孩子教育不好的重要原因。

「釋賢而任不肖,國之不祥也。」你把賢德的人放任了,不去任用,任用的都是不賢德的人,這個國家就不吉祥了。

「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也。」上了年紀的有經驗的人不願意教了,為什麼呢?因為年輕人沒有虛心好學的心了,這是社會風氣的不吉祥,這個傳統文化就沒有辦法代代承傳,就像我們「批林、批孔、批周公」,把傳統文化批判的體無完膚,讓我們對傳統文化喪失了信心,結果現在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都出現了,這就是社會風氣日趨日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也。」聖賢人,有道德學問的人都隱居起來了,為什麼聖賢人會隱居?中國古人說:「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聖賢人也是願意為這個國家社會做貢獻的人,學以致用就是為了治國、平天下。但是為什麼還要隱居起來呢?因為政治腐敗,自己有道德學問,不被重用,還被嫉妒、被排擠。自己有能力、道德學問,也不能夠被發揮,所以怎麼樣呢?無可奈何,就隱居起來了。因為聖賢人,他與世無爭,與人無求。他所做的都是希望能夠利益到國家、社會,但是沒有碰到明君、明主,不能夠重用他,所以他只好隱退。「愚者擅權」,那些自私自利的、愚鈍的人都把持了領導的位置,這是天下的不吉祥。

孔老夫子就強調說:「我聽說天下有五種不吉祥的事,而向東擴展房屋,並不包括在其中。」所以你看,這裏邊有一句話叫「棄老而取幼,家之不詳也。」我們從這裏就看到了,為什麼很多家庭孩子教育不好,這個家風、家道、家教不能夠代代承傳。

所以教育要從孝道開始,要重視身教,要有耐心。那麼這個「孝」,很多人說,還需要有人講嗎?其實這個「孝」確實也需要有人教。因為「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那麼諸位朋友,您認為自己是一個孝子的請舉手。誰認為自己是一個孝子的請舉手?大家有沒有認為自己是一個孝子的?還有一位舉手的,兩位。

我們看一看究竟怎麼樣做才叫「孝」呢?

孝,首先要養父母之身。就是要贍養父母,讓父母衣食無憂,當然僅僅做到了養父母之身,還稱不上孝,還要怎麼樣呢?要養父母之心。就像《論語》上孔老夫子所說的:「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但是對於狗呀馬呀,也能以它們的體力奉養主人。如果不尊敬父母,怎麼能夠把人的孝和犬馬的孝區別開來呢?」所以贍養父母最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

養父母之心,除了要對父母很恭敬以外,還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憂」。什麼意思呢?就是你的父母僅僅為你的疾病而擔憂,完全沒有必要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擔憂了,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比如說,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很貪玩,功課不好,結果讓父母擔憂,這就是不孝;到了中學學會了下網吧打遊戲,耽誤了時間,影響了功課,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走上了高中,開始結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染上了一些不良嗜好,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到了大學,離家比較遠了,還經常出入一些不正當的場合,讓父母擔憂,這仍然是不孝;走上了工作崗位,自己工作不認真負責,一不高興就把老闆給辭掉了,不給你幹了。然後呢,還有貪污受賄、違法亂紀,讓父母戰戰兢兢,不知哪一天又鋃鐺入獄了,這些全都是不孝。所以一個真正的孝子,他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方方面面都讓父母放心,這就是一個完美的人了。

那麼這樣的人,自自然然地也能夠把五倫關係處理好。比如說,《弟子規》上說:「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父母生了七、八個兒女,但是兒女的才能不一樣,事業發展不一樣,那麼父母就會特別擔心,那一個生活比較貧窮的,比較沒有人照顧的孩子。那麼你的事業發展好了,去照顧那些事業不夠好的弟弟妹妹,這就會讓父母很放心,所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不和睦,為了一點財產、遺產還要吵上法庭,那就談不上孝了。

那麼在《弟子規》之中有兩句話用來處理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非常的有效。那就是:「財物輕,怨何生」。如果兄弟姐妹更看重兄弟的手足之情、骨肉之情,把那個財產看得淡一點,又怎麼可能因為財產起了紛爭,吵上法庭呢?還有一句話是:「言語忍,忿自泯」。兄弟姐妹在說話、交流的時候,言語稍微忍讓一下,少說一句,憤憤不平的心自然就泯滅了。所以你看,古人他非常重視兄弟姐妹之間的情義。

那麼在唐朝,有一位法昭禪師,他就寫了一首詩,叫《兄弟偈》,這首詩就把兄弟姐妹的深情厚誼描寫的淋漓盡致,它說:「同氣連枝各自榮」。一家的兄弟姐妹就像一顆大樹,從一個樹根長出的不同枝杈,這叫「同氣連枝」。長大之後,各自有發展,「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兄弟姐妹在相處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為言語的不忍讓,傷害了彼此的骨肉之情、手足之情。「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兄弟姐妹之間只要守住一個「忍」字,便相安無事,千萬不要因為芝麻大的小事就起了爭端,吵上了法庭。「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那麼我們上了年紀的人,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在逢年過節的時候,看到兄弟姐妹,頭上又長了幾根白頭發,臉上又多了幾條皺紋,確實是「一回相見一回老」,我們還有多長時間能夠守在一起,互相關心、互相照顧呢?「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現在我們長大成家了,都有了自己的孩子,下一代也成為兄弟姐妹了。如果上一代做到了兄友弟恭,那麼下一代也從上一代身上學會了怎麼樣和睦相處。所以你看,古人把兄弟之間的情義看得如此之重,怎麼可能因為一點點財產就吵上了法庭呢?

所以《朱子治家格言》中有這樣一句話,說:「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一家兄弟姐妹在一起過日子,最忌諱的就是因為財產起了爭訟,或者因為其他的事情產生了爭訟,把彼此送上了法庭。如果這件事發生了,雖然這個案子贏了,打官司你打贏了,但是因為你的心胸很狹窄,連兄弟姐妹都不能包容,人家就從這一件事上觀察出你這個家道是一定會衰落的。「訟則終凶」,為什麼呢?因為量大福大,一個人的福從哪里來呢?從他的心量而來,所以人家一看你心量狹窄到連同胞兄弟都不能夠寬容,知道你的心量很狹小,就知道沒有什麼發展了。

那麼為了讓父母放心,也要把夫婦之間的關係處理好,對吧。如果一家兩個人經常吵吵鬧鬧的,要鬧離婚,那麼讓父母心裏也不安寧、不放心。所以夫義婦德就要做到,做丈夫的要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不能自己在外面工作,有很多的機會就可以尋花問柳,見異思遷。而做妻子的要有德行,因為她要相夫教子。

所以講女德,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而是它的優勢所在。為什麼呢?這不是對婦女的歧視,而是對婦女的重視。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假設女子的德行根本不重要,那麼就沒有必要如此地強調了。正是女子的德行很重要,就像《易經》上所說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所以你看女子要效法大地的德行,大地有什麼德行啊?它很厚重,他很沉穩,它能夠厚德載物。而且地之穢者多生物,你看這個大地污穢骯髒的地方,往往長出很多的植物。說明一個女子越有德行,越能忍辱負重,這個家庭的幸福才越有保證。所以怎麼樣啊?所以我們要做到夫義婦德。

那麼除此之外,一個孝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想到父母,所以在《禮記》上說:「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我們每走一步路,都不能夠忘記父母,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一點,那麼有大道可走,就不會走那些邪僻的小路;有舟可乘,就不會冒險涉水過河。這都是不敢以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做危險的事。如果我們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那就不會口出惡言去罵人家的父母等等,因為你罵別人,別人也會回罵你,對吧。所以「忿言不及於身」,忿忿不平的言語也不會返回到你自身。不辱沒自己的身心,不讓父母蒙羞,這才稱得上是孝。所以你看,一個孝子每說一句話,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他做這件事首先想到的,是不是會給父母丟臉,會不會讓父母蒙羞,所以古人才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的說法。為什麼呢?因為這一個孝子,他就是一個完美的人了,他為人處事、待人接物、工作學習都能夠讓父母放心。當然,這個孝子,他知恩報恩、飲水思源,他不會做見利忘義、忘恩負義的事。

那麼這一點,從我們習總書記的身上,也能夠反映到。在2001年的春節,母親齊心與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通了一次電話。因為這一年的春節,習近平沒有能夠回京跟父母團聚。齊心在電話裏說:「你這麼多工作,媽聽著還挺高興的,關鍵還不在於你來不來,只要你把工作做好了,就是對爸爸、媽媽最大的孝心,這就是對家庭負責,也對你自己負責,這都一致的。」你看,正是因為有這樣好的母親,能夠胸懷天下,所以才教育好了這麼好的國家領導人。所以「求忠臣于孝子之門」這個是必然的道理,這是養父母之心。

還要養父母之志。在《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個話,重點在於立身行道,也就是你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對國家,對人民,對民族有利益?如果你的所作所為,能夠正己化人,把良好的這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都表演出來,讓後世的人一談到你,都願意向你學習,向你效仿,讓你的父母很顯榮,這個才是孝的圓滿。

所以,這個《孝經》上說:「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其實這個就是習總書記所提到的「嚴私德,守公德,明大德。」「始於事親」。因為你要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你就要處理好各種各樣的人倫關係,做到夫義婦德,做到兄友弟恭,做到君仁臣忠等等。所以你和私人相處之間的關係,這個德行都能夠修好了。「中於事君」。也就是「移孝作忠」。這個「中於事君」,「君」就是領導,我們現在這個「中」啊,也有忠於國家,忠於人民的意思。作為領導者,「移孝作忠」,就能夠把在執行公務中的這個道德,能夠做好,守公德,嚴於利己,不能夠損公肥私,一定要廉潔奉公。「終於立身」,就是「立身行道,明大德。」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都是以指向「道」為旨規。「志于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這個「藝」,就是你從事的百工技藝,你從事的各行各業,它都可以能夠至於道。比如說做政治家的,他可以把這個辦政治變成「政道」。為什麼呢?在治國平天下的過程中,來開啟自己的明德,幫助民眾開發他們的明德,這兩者止於至善。他這個政治,就叫聖賢政治。你做商人的,你能夠自利利人,能夠自覺覺他,給自己全企業的員工帶來幸福,帶來心靈和道德的提升,你這個就叫「商道」。你就不僅僅是一個商人,更不是一個奸商。所以,從事哪一個行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走在「道」上,這個是最重要的。這個是我們講的養父母之志。

還有養父母之慧。做父母的呢,並不是什麼事情,都說得對,做得對,父母也有說錯、做錯的時候。那麼在這個時候,做兒女的應該怎麼做呢?《弟子規》上說:「親有過,諫使更。」父母親有過失的時候,不能一味地順從,而是怎麼樣呢?一定要勸諫她,讓她改正過失。否則的話,就是陷父母于不義之中。

就像曾子,有一次跟父親在耘苗,應該把這個草除掉,結果他不小心把這個苗兒都除掉了。父親看了之後,盛怒之下,一鋤頭就打在他的身上,結果打得太重了,一下就把他打昏在地。曾子醒來之後,為了撫慰他的父親,為了讓他的父親放心,意思說你沒有打中我,身體還很好,於是就彈起琴來,唱著歌,希望父親不要過於自責,也不要對他的身體擔心。

在一般人看來,曾子這樣的做法已經是很孝的了,很孝順的了。但是孔子聽了之後,就對他的弟子們說:「你們去告訴曾子,從此以後我沒有這個學生了,他就不再是我的學生了。」曾子覺得很委屈啊,但是他有恭敬之心。他雖然聽到老師不要自己了,仍然是很恭恭敬敬地向老師來求教,說:「老師,我錯在何處啊,為什麼老師不要我了呢?」這個孔子看到曾子,有誠懇恭敬好學的心,就告訴他說,他說:「如果一旦你的父親,失手把你打得太重,一下子把你打死了,你想一想這些鄰里鄉黨會怎麼說?就會說,你看他的父親,把自己的兒子都打死了,太沒有仁愛之心了。你父親自己一生,也會生活在愧疚不安之中,所以你這樣呢,就會陷父親于不義,這哪里是孝呢?」

所以應該怎麼做呢?應該「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如果你父親拿著一個小柳條這樣很輕的東西打你,你可以接受;如果拿的大鋤頭,這麼很重的東西,你趕緊就跑,不要在那兒還等著他把你打中,再把你打昏,這哪里是孝呢?是吧。

所以你看盡孝,也要有智慧,所以你要勸導父母,還要養父母之慧。特別是人老了之後,對兒女呢都放不下,對財產也放不下,患得患失的心也越來越嚴重。所以你要經常,勸導父母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是吧。

司馬光先生說了一句話:「遺金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你看我們現在很多的老年人,年紀很大了,還辛辛苦苦地去做工,為的是給兒孫留一點財產。但是中國古人提醒我們,如果你的兒孫有道德,有能力,他會用自己的德能創造財富。你去留錢給他有什麼意義啊?如果相反,你的兒孫又沒有德行,又沒有能力,你辛辛苦苦地把錢留給他,他遲早也會給你敗散掉,你留錢給他又有什麼意義啊?所以古人說:「愚者多財生其過」,愚鈍的兒孫,愚鈍的人錢多了,你又增加了他的過失。「賢者多財損其志」,賢德的兒孫,你把錢留給他,你看你們家,家資萬貫,房子有好幾處,他想這都夠我活好幾輩子的了,我還那麼努力,有什麼必要呢?本來他可以創造一番事業,可以惠利更多的民眾的,但是因為你把錢留給他,就減損了他的志氣。

所以這個錢,不是什麼好東西,不要留錢給兒孫。那有人說,那遺書於子孫吧,把這些好的聖賢書留給子孫。「遺書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你把這些好的書留給兒孫,但是現在兒孫,沒有福了,都在看網路,看微博,看微信,都在刷屏,哪有時間來學傳統文化,讀聖賢書啊!所以今天到會場的這些年輕人啊,應該為自己鼓掌,你們是非常有智慧的人。你看別人都去打遊戲了,看電影了,去娛樂了,避暑啦,旅遊啦,但是我們能夠安安靜靜地坐在這裏聽傳統文化,能夠增長人生的智慧。這樣的人生啊,一定是非常有成就的。還有,雖然「遺書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

那還不是沒有辦法,什麼辦法呢?「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遠之計。」不如積陰德,就是你做了好事,不要到處去宣傳,讓大家稱歎你,這樣把你的德行就積累下來了。「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遠之計。」這種陰德,可以蔽蔭子孫千秋萬世。為什麼呢?因為你做好事積功累德,你的兒孫潛移默化地就受到影響,他也給你學成了一個有道德的人,這個就叫身教,這個就叫潛移默化。

所以孔子他積德行善,他的德行蔽蔭了他的子孫,能夠有2000多年,80多代,代代還有賢人出現。范仲淹蔽蔭他的子孫近千年之久,他興辦的義學、義田,至今還保留著,而且興辦的義田,這個畝數越來越增多,範家也是代代有賢人出現。

所以我們看這個「孝」字。上面呢,是一個「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個「子」字,告訴我們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兒孫看著父母,所以兒孫的德行,也是傳承自父母。那麼很多人說,我們和父母有代溝,如果有代溝,這個孝就沒有盡到。我們打開中國歷史幾千年,從來沒有看到兒女和父母有代溝的,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有孝道的教育,因為兒女能夠盡心盡力地去和父母溝通。所以這個「孝」字,特別的重要。

那麼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這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這就是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個就是「豎窮三際」。那麼從橫的方面講,我們講兄弟之間的友悌,又把這種友悌之心推而廣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個就是「橫遍十方」。這個「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東西」是什麼呢?這就是我們真正的自我,這個就叫「真我」,這個就叫「本我」,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所以有人呢,用一個大海和水泡來比喻「真我」和「假我」,「大我」和「小我」之間的關係。這個水泡,一個一個的水泡啊,都執著,這個水泡是「我」,另一個水泡是「他」,彼此之間還有了衝突,有了對立、矛盾,真正回歸到大海的人,他才知道整個大海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真正能夠認識到,找到真我的人,就是像莊子那樣能夠「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王陽明也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聖人、大人,找到自我本性的人,都是能夠「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人,這個「天地萬物」才是真正的我。所以習總書記說:「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無」的是什麼呀?「無」的是「小我」,而成就的是「大我」、是「真我」,就是「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我」。

所以我們看到,中國歷史上保持著祭祖的傳統,祭祀祖先。外國人,很多人看不明白,說:「幾百年前、幾千年前的祖先你都不認識他,還祭祀他們幹什麼呢?」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道理,我們一個人連祖宗都能夠念念不忘,想著定時去祭祀,對於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顧、不孝順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邊去祭祀祖先,一邊還打爹罵娘,這個于情於理,都是不合適的。而祭祀祖先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把萬姓祖先的這個紀念的牌子都掛起來,告訴我們什麼呢?其實中華民族萬姓是一體的。

為什麼是一體呢?你看中國在禮上都有一個規定叫「同姓不婚」,就是同樣一個姓的人是不能夠成婚的,就是姓王的不能夠和姓王的成婚。那麼這樣,他的父母親就是兩個姓,對吧?父母親再推上去呢,就是四個姓,再往上推,就是八個姓,再往上推就是十六個姓,三十二個姓,六十四個姓,一百二十八個姓......代代推上去之後你發現怎麼樣呢?原來中華民族萬姓全都是一體的,都是一家人,哪有外人呢?是吧。既然都是一家人,還有什麼不肯原諒的,還有什麼衝突、矛盾、對立、戰爭可言呢?所以你看習總書記在國際社會宣導「同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也是習主席解決當今世界各種難題、消弭全球各種亂象的「中國方案」。那麼這個「中國方案」的中華文化基礎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在孝道的基礎上所建立的這種「一體」的宇宙觀。

那麼把這個孝道做的最圓滿的人就是大舜了。大舜他被列為《二十四孝》之首,他的後母、他的弟弟三番五次要置他於死地,但是大舜沒有懷恨在心,想著去打擊報復,反而總是反省自己做得不圓滿,孝悌之道沒有盡到。雖然得了天子之位,還經常到原野上去號泣,後來他用自己的真誠和智慧化解了矛盾,然後感化了他的後母、感化了他的弟弟,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

那麼大舜被列為《二十四孝》之首,告訴我們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什麼呢?中華文化的核心就是仁,仁愛之心,仁者無敵。仁者無敵就是一個真正有仁愛之心的人,他從內心不和任何一個人起對立,他能夠真正做到: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我不能夠原諒的人,沒有我恨的人,沒有我不愛的人。為什麼呢?因為我和他人,和動物、植物、天地自然都是一體的關係。就像這個牙齒不小心咬到了舌頭,這個舌頭還會和牙齒沒完沒了嗎?那就叫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彼此都痛苦,衝突越來越升級,所以中國人有句話叫「化敵為友」,怎麼樣才能「化敵為友」啊?靠的是真誠之心的感化。所以仁者無敵、化敵為友不是一種理想,都是中國古人實實在在地做出來的。

所以中國的價值觀它是以孝悌為基礎,把對父母的孝和對兄弟的友悌向上提升,那麼來關愛來到我們身邊的一切人,就變成了互愛,那就是《論語》上所說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把互愛之心向上提升,就是我們不僅對別人有關愛的情感,別人有了困難還要給以幫助,這就是互助,那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互助互愛向上提升,就是我們所說的「大同世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所以你看,習總書記、為什麼中國的國家領導人能夠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呢?為什麼西方國家領導人提不出來呀?因為我們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自古以來就是靠這樣一種「一體」的理念來協和萬邦,來和諧世界。

那麼這個「孝」很重要,那誰來教導的呢?「孝」是由老師來教導的,所以孝親和尊師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所以古人對於老師非常地尊重,比如說這個父親帶著孩子要去見老師,要行拜師禮。這個拜師禮是怎麼進行的呢?首先這個父親帶著孩子,沖著孔子像或者至聖先師的牌位行最重禮,當時的最重禮是三跪九叩首的禮,我們現在社會的最重禮就是三鞠躬禮。這還不算,拜完之後,老師上座,父親帶著孩子對老師行最重禮,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孩子心目中最敬畏的人,就是他的父親,他看到自己的父親對老師如此地敬重,對於老師的教誨怎麼敢不聽從呢?那麼老師教導他什麼呢?老師教他要孝敬父母。所以老師和家長一配合,這個孩子才很容易受教。

但是現在很多家長不懂得教育了,這個孩子在學校裏被老師一說,說的有點重,他就不滿意了,就去找校長,校長然後就訓老師,甚至一不高興又把老師給開除了,那麼這個孩子再有過失的時候,老師就不敢再給他指正了,他怎麼會不一錯再錯呢?

老師受人尊重也是從皇帝開始,皇帝接見群臣的時候都是以君臣之禮來接見——面南背北;但是他在接見老師的時候,要以主賓之禮來接見,就是皇帝必須降階,一個站在東面,一個站在西面,這個叫主賓之禮。提醒皇帝,雖然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老師他永遠是你的老師,不是你的臣子。這樣上行而下效,整個社會才興起了尊師重道的風氣。所以中國古人對於老師特別尊重,尊重的原因就是尊師重道。

那我們看一看,我們講了「孝」很重要,那麼我們看一看,如果沒有學習傳統文化會是什麼樣的呢?我們看一個短片吧,我們看一個《那是什麼》。

那麼這個告訴我們什麼呢?告訴我們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你看這個外國人他沒有學過傳統文化吧?他不知道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心、要尊敬父母,所以對父母說話還是大嚷大叫。這個外國人雖然沒有學過《論語》,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他看到自己兒時父親所記的日記,把他的慚愧心給喚醒,他也把父親抱在懷裏,知道自己做錯了,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就看我們用什麼教,會不會教。所以中國古人特別重視孝道和師道的教育,比如說這個祠堂,它就是教孝的;這個孔廟就是教尊師重道的。正是老師和家長密切配合才把孩子教好了。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開始;學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擴展。這些教育共同配合才把這個人教好了,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盛世。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那麼我們在這裏能夠有一個道德講堂,能夠宣講傳統文化,讓一方的百姓都受益,那麼確實值得讚歎,我們也希望這樣的道德講堂在全國各地越辦越多,越辦越好!

謝謝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