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家庭教育與家風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目錄
視頻文字
家庭教育與家風
2018-05-16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長輩、各位來賓們、各位兄弟姐妹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榮幸能夠應主辦方和協辦方的邀請,參加《世界家風論壇》。我們知道習總書記一向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而且也是特別重視家風的建設。我們看到在2016年的時候,習總書記在第一次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中,就提到說:“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支持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他還提出希望:希望大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家風建設為什麼這麼重要呢?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家和萬事興”“萬事興”那是一個結果,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家庭和睦。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特別重視家庭教育,而且這個家庭教育是始從胎教,到終的時候慎終追遠,貫穿了一個人一生的過程。

現在很多人都很重視胎教,認為胎教是西方傳過來的。其實,早在周文王的母親太妊的時候就非常重視胎教。太妊在懷孕文王的時候,做到了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那不好看的景色形象等等都不去看;淫詞歌舞都不去觀聽;口裏講的話是很溫柔的話,連傲慢的言語都沒有,更何況粗魯罵人的話呢?正因為文王的母親她是一位聖人,所以她教出的孩子文王才也是一位聖人。所以諸位朋友,現在為什麼世界上缺少聖人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了聖賢的母親。所以古人說:“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良好的母教是天下太平的根源,而所有的聖賢人都是由母親生養出來、教導出來的。

當然中國古人對教育這兩個字認識得很深刻。我們知道什麼是教育嗎?在《禮記·學記》上告訴我們,“教“這個字,它的目的很明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的善良不斷的增長,過失得以挽救。換一句話說品德的教育,人格的教育,處於教育的基礎與核心。那我們想一想,如果我們的家庭教育,當然也包括學校教育秉持了這樣的教育理念的話,是大四的學生好教,德行好,還是大一的學生好教,德行好呢?如果是長善救失的作用起到了,正常情況是應該大四的學生比大一的學生德行更好,才是正常的。因為他隨著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德行越提高,善良越增長,過失越減少。但是我們現在的情況,確實是大一的學生比大四好教,比大四的學生聽話。那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是我們的教育沒有起到長善救失的作用。比如說我們的教育,家庭教育秉持了這樣的理念,在周日周末的時候,您是送孩子去學習品格的教育,學習《弟子規》,學習傳統文化了,還是讓他去學鋼琴,學電腦,學英語,學這些技藝知識的東西了呢?所以很多人說你們這一代人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我們聽了之後很不服氣,說我們都是博士畢業了,怎麼說我們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呢?但是我們看一看古人對於教育的理解,我們就知道了,我們這一代人是受到了科技知識技能的傳習,但是沒有受到做人的教育。所以習總書記在最近的講話中也再次強調,高等教育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核心的要務,這是對中國傳統長善救失的教育理念的忠實繼承和發展。

育呢,在《說文解字》上解釋:“養子使做善也。”如果你僅僅把兒子養大,那個不叫育,他必須順著善良的方向去發展,這個才叫育。這都告訴我們做人的教育,品格的教育至關重要。否則的話呢,他學的越多就會越傲慢,學的越多,就越不把父母老師放在眼裏。這個是告訴我們家庭教育是始從胎教,到終的時候“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說,如果我們能夠謹慎的辦理喪事,追奠亡故的先人,這個民風自然淳厚了。那這是什麼道理呢?我們想一想,一個人連他的祖先都念念不忘,想著定時去祭祀的話,對於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顧不孝順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邊去祭祀祖先,一邊還打爹罵娘,這個於情於理是不合適的。所以祭祀祖先培養起了一個人深厚的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所以我們現在要傳承家風,注重家教,從哪里做起呢?要從恢復祭祖來做起。所以你看聖人的話,他沒有白說的,他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也就是說,民風淳厚是一個結果,原因是什麼呢?原因人們都能夠參加祭祖,把人的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培養起來了。

換一句話說,我們現在的民風不夠淳厚,功利主義很盛行,原因是什麼呢?原因是我們沒有提倡慎終追遠,祭祖的教育。所以你看,我們應該從哪里去做,哪里去入手,古人都給我們講的很周到,想的很細致。那麼在祠堂之中呢,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到春秋祭祀的時候,要把全家族的人召集在一起,幹什麼呢?不是搞迷信活動,求祖宗保佑我升官發財,而是宣講祖先的德行。說你們哪朝哪代,哪一個有德行的祖先,他對國家有什麼貢獻,他有什麼德行和風範,我們要去繼承和學習。

比如說我們都熟知《四知堂》的故事。在座有姓楊的嗎?姓楊的請舉手,好,楊家的堂號叫《四知堂》。這個典故就是來自於東漢的楊震。他去赴任東萊太守的路上,路過了昌邑縣,這個縣令王密,是楊震舉薦出來的。王密聽說自己的恩人路過,就趁著夜色,帶了十斤黃金要送給楊震,但是楊震就拒不接受。王密就說了,他說,這已是黑燈半夜的,沒有人看得見,你就放心的接受了吧。楊震怎麼回答呢?楊震說,件事有天知,有神知,有你知,有我知,這叫四知財。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所以他拒不接受這四知財。他一生為官廉潔,所以也沒有什麼子孫後代的遺產留給子孫。他的同事看到了都過意不去了,說你不為自己考慮也就算了,但是你要為子孫後代著想啊,要為他們留一些財產。楊震怎麼回答的呢?楊震說,我留給我的子孫最好的財富,那就是他們是一位廉潔官員的後代。這個楊家的子孫呢,果不其然呢都是廉潔有守,歷史上稱他們四世三公。就是連續四代都有人做到三公的位置。這個三公是什麼呢?就是皇帝的老師,那是選全國最有德行、最有能力的人來擔任的。那我們想一想,凡是楊家的後代子孫,從這一個匾額下走過的時候,是什麼感受?我們的祖先不收四知財,那我如果收了四知財,貪污受賄,是吧,那我就有愧於我祖先的德行。

所以你看祭祀的時候,要把祖宗的德行風範都講解出來,讓後人去學習效法,把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也同時提起來了。孔老夫子他說了一句話,他說“我祭則得福”。也就是我去參加祭祀活動,包括祭祖先的活動,那一定會有福的。什麼原因呢?因為孔老夫子做到了“祭如在”。祭祖先的時候,就好像祖先在面前一樣,恭恭敬敬,是他的恭敬心讓他有福的。所以祭祖的時候,這些儀式這些禮樂,起到什麼作用呢?把人的恭敬心、感恩心、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給提起來。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什麼叫方寸呢?就是我們的方寸之心。也就說你的福是從哪里來的呢?都是從我們的心上產生的,而古人告訴我們呢,對我們回報最豐厚的福分、福田有三種。第一就是恩田。知恩報恩、飲水思源。所以中國人這麼提倡孝敬父母,因為沒有誰的恩德會超過父母。第二就是敬田。提倡恭敬。你看《曲禮》,就是《禮記》的第一篇,說,“曲禮曰,毋不敬”。什麼叫毋不敬呢?就是一切恭敬。第三就是悲田。什麼叫悲呢?古人解釋“拔人於苦”的意思。看到別人處於悲苦的境界,我們有同情心給予救助,這個就叫悲。所以你有這三種心,給你種了無量的福。所以我們去參加什麼活動,不是去湊熱鬧的,也不是去求保佑的,也不是去搞迷信的,而是去增長我們的善心的。這個善心增長了,你這個福分才能夠成就。

那我們再看呢,中國人特別強調孝悌傳家,凡是能傳承三代以上的家族,一定是孝悌傳家。那為什麼現在富不過二代,富不過三代,甚至富不過當代了呢?也原因很簡單,就是把“孝”這個字給忘記了。中國人有一句話說,“諸事不順因不孝”。就是你所有的事情不順利,歸根結底在於你沒有孝心。很多人覺得奇怪,他說中國人講話就是不講邏輯,你看我做事順不順利,怎麼和我孝不孝敬父母都有關係呢?有關係。因為一個人孝敬父母,他培養了一個重要的處世態度,那就是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世原則。如果一個人連對他養育之恩最大的父母都不知道孝敬,不知道回報,他沒有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世原則,取而代之會以什麼樣的原則來為人處世?那就是以利害的原則來為人處世。這件事對我有利有好處,我就全力以赴。這個人是領導,我就對他畢恭畢敬,但是他從領導位置上下來了,那對不起,我就會做出忘恩負義的事情來。

而《周易》上又有一句話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什麼意思呢?就是和你志同道合的人,就會感召在一起成為朋友。比如說一個人愛打麻將,那他很多朋友都是打麻將的。一個人喜歡飲酒、喝酒,那他很多朋友都是喜歡喝酒的。一個人知恩報恩,他所結交的朋友也一定是知恩報恩的。那換一句話說,一個人是以利害之心為人處世的,他所感召的朋友呢,也是以利害之心和他相交往的。所以有一句話說呢,你不知道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你觀察他所結交的朋友就知道了。你不知道這個父親是什麼樣的,你看他的兒子就知道了。你不知道這個領導是什麼樣的,你看他所任用的大臣,他的屬下就明白了。那麼這個都是感召的原因。那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了為什麼“諸事不順因不孝”呢?因為我們沒有孝心,我們沒有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世原則,我們是以功利之心為人處世。那好了,我所感召的員工,我所感召的朋友都是以利害之心和我相交往的,那我做事怎麼可能順利呢?

古人說“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我們彼此是以利益來交往的,利益沒有了,交情就疏遠了。”以勢相交者,勢傾而交絕“。我們彼此是以權勢來交往的,今天我是領導,你有求於我,我就給你送禮,那有一天我領導位置不在了,就門前冷落鞍馬稀,沒有人再給你送禮了。“以色交者,花落而愛渝”。男的喜歡女的美色,女的喜歡男的英俊,是以色相來交往的。那好了,有一天我臉上有皺紋了,年華不在了,他又喜歡別的年輕的女子了,“花落而愛渝”,這個愛就終止了。那怎麼辦呢?“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我們彼此是以道義、恩義、情義相交往,這個交往才經得起考驗,是天長地久的。所以我們現在人都在抱怨、感歎為什麼沒有天長地久的朋友呢?這個也要反省自己,我們是不是以利害之心,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個都不能夠長久。

這個“孝”,內容很多,不僅僅要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你對現在很多的年輕人說,你這個人很不孝父母,他不承認。他說你怎麼知道我不孝敬父母?我是一個孝子。為什麼這麼認為呢?因為他沒有學過傳統文化,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孝順。孔老夫子有一個弟子來請教什麼是孝,孔老夫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但是對於狗啊,馬呀,同樣也能以它們的體力來奉養主人。如果我們沒有恭敬之心,怎麼和犬馬這個“孝”區別開來呢?所以贍養父母最重要的,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要恭敬父母。另一個弟子又問了什麼是孝,孔老夫子說“色難”。什麼叫色難呢?就是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是最難能可貴的了。《禮記》上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也就說一個對父母有深愛的孝子,他和父母交流的時候,一定是和顏悅色的,一定是低聲下氣,非常的恭敬。

那我們看一個視頻《那是什麼》,這是講的一個外國人,他沒有學過《論語》,我們看他對父母的態度是什麼樣的。來,我們播放一下《那是什麼》。好,可以關了。好,我們看了這個幻燈片,感受到有兩點,第一點呢就是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你看這個外國人沒有讀過《論語》,他不知道孝敬父母,要對父母首先保持和顏悅色。那麼這一個幻燈片,也說明了另外一點,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雖然他沒有讀過《論語》,但是他看到自己兒時父母記的日記,他的父親帶他去公園,他問了父親21次那是什麼,他的父親都無一例外的,很耐心的回答說“那是一只麻雀”。但是等了父親老的時候,只是問了他三四次那是什麼,他已經對父親不耐煩,大吼大叫了。所以孝養父母首先是要尊敬父母,感恩父母,養父母之心。

那麼養父母之心呢,還要做到一點,那就是父母“唯其疾之憂”,也就說你的父母僅僅為你的疾病而擔憂,完全沒有必要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擔憂了,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比如說我們小學,上學很貪玩,影響了功課,讓父母擔憂,這是不孝。到了中學,結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讓父母擔憂,這也是不孝。到了高中,可以下網吧打遊戲了,整天泡在網吧裏不務正業,讓父母擔憂,仍然是不孝。等我們走上了工作崗位,工作不認真負責,甚至貪污受賄,讓父母戰戰兢兢,不知道哪一天鋃鐺入獄了,這還是不孝。所以一個真正的孝子,他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都能夠讓父母放心,這才是一個孝子。

養父母之心之外,還要養父母之志。也就說我們父母培養我們一次,嘔心瀝血,非常的不容易,不僅僅是希望我們在他面前端茶倒水伺候他,孝敬他,當你立身行道,也就是你把這個道從你的身上表演出來,做對國家民族有利益的事情,讓後世的子孫都能夠記得你、讚歎你。這個揚名呢,並不是升官發財,是你真正的立身行道。這個行道是重點,你所作所為呢,都是和正道相應,不能夠辱沒祖先,而且對國家民族建功立業。所以你看呢,習主席他工作繁忙,在生日的時候呢,不能夠親自回家去和父親慶祝生日,但是他的父母沒有說他不孝,因為他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而工作,那是在孝天下的父母,大孝,孝天下的父母。所以有人說忠孝不能兩全,這個矛盾是不存在的。因為你在為國家、為民族盡忠的時候,就是在盡更高層次的孝。

那麼還要怎麼樣呢?還要養父母之慧,也就是說父母也不是所有的時候都是對的,那麼他做錯的時候怎麼辦?你看《弟子規》上說“親有過,諫使更,怡無色,柔無聲”。父母親有過失的時候,做兒女的一定要去勸諫,但是要注意,勸諫的態度要和顏悅色,不能因為父母錯了,就對他厲聲厲氣。你把這些全都做到了,那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那麼我們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很多人都沒有做到孝了。

在《孔子家語》中記載著呀,魯國的國君有一次向孔老夫子請教,他說,向東擴展房屋是一件不吉祥的事,這一件事可信不可信呢?就像現在很多人喜歡看風水,看看我這個辦公桌朝哪個方向擺,我這個門朝哪個方向開,我的後邊應該放一個什麼,前面應該放一個什麼提升我的運氣,這些不能說完全沒有意義,但是都是枝末。我們看孔老夫子怎麼回答的呢?孔老夫子說,“我聽說天下有五種不吉祥的事,但是向東擴展房屋並不在其中。”哪五種不吉祥的事呢?第一 就是損人利己,你損害別人的利益增加自己的利益,別人一定會懷恨在心,一有機會就會打擊報復你,這無形之中給自己埋下了禍根。所以損人而自益,給自身招致了不吉祥。第二點“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你放棄了父母親不去孝順,不去照顧,把所有的關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這導致了家庭的不吉祥。為什麼家庭不吉祥呢?因為你這個孩子自我為中心很嚴重,小公主、小皇帝的脾氣很厲害,不知道為他人考慮。

在《論語》上有一句話,說“四海之內”, 怎麼樣,“皆兄弟也”。諸位朋友,我們現在還能夠感受到“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境界嗎?我昨天剛剛從日本東京參加祭祖活動回來,在日本東京的華人舉辦了首屆“世界各族萬姓先祖紀念”的活動。那麼我們到日本呢,發現人與人之間都是非常的友好,面帶微笑,什麼事情做錯了,首先就給你說對不起,甚至別人踩了你的腳,這個人被踩的人首先說對不起。所以怎麼樣,沒有衝突,沒有對立,人與人之間都是很友善的關係。那我們下了飛機,來過這個海關,結果就感受到不一樣了。你看這個海關的服務人員,在日本那邊人家都是很有禮貌,彬彬有禮,服務的態度很明顯。但是我們的工作人員就大不一樣了,訓斥的態度都來了。所以你看人與人之間,本來是應該像兄弟姐妹一樣,那麼樣的友好友善,但是現在呢,看不到這種情景了。那是聖賢人說錯了嗎?孔老夫子,聖賢人說的話,不要去懷疑,至少不要輕易地去懷疑,他們說話都是很嚴謹的。“四海之內皆兄弟”那是一個結果,請問原因在哪里呢?前面兩句話說了原因,他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他說這個君子人呢,對每一個人都很恭敬,為人處世處處為對方著想,沒有什麼過失,對每一個人都彬彬有禮,這樣的人走到哪里,哪里才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所以我們真正學習傳統文化的人,要有一個態度,什麼態度呢?就是學一句,做一句,力行一句。

宋朝的時候程子,他說了一句話,他說“今人不會讀《論語》”。他那個時代的時候,就是說現在的人不懂得怎麼樣讀《論語》。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讀《論語》之前,你是什麼樣的人,讀了《論語》之後還是什麼樣的人,這個《論語》就是未曾讀,這個《論語》就白讀了。所以我們今天來參加兩天的傳統文化學習,來的時候是什麼樣的人,走了之後還是什麼樣的人,這個論壇就白參加了,是吧。所以我們希望呢,學了傳統文化,學一句從身上做一句,這樣才能夠對社會,對大眾有所影響,有所幫助。

有人把父母和子女的關係,用一個大樹來比喻。這個樹,樹幹是父母,樹根是孩子的爺爺奶奶祖先,這個枝葉花果是孩子,孩子是果實。那我們希望這個果實,長得碩果累累,很豐茂,應該把水和養分澆在哪里?根上。但是我們現在大部分的家長,都把養分直接放在了果實上,結果這個果實吸收不了,反而都腐爛了。這就是我們現在很多孩子教育出現問題的癥結所在。

後面還講,就把賢德的人給放任了,任用的全是不賢德的人,這是一個國家的不吉祥。年老的有經驗的人,不願意去教了,為什麼呢?因為年輕人都自以為是,沒有虛心好學的心了,這是社會風氣的不吉祥。最後,聖賢人都隱居起來,不願意出來了,為什麼?因為不被重用、不被尊敬,那他的這個好的東西,也不會發揮作用。愚者擅權,自私自利的人,愚鈍的人把持了領導的位置,這是天下的不吉祥。最後孔老夫子還強調說,“我聽說天下有五種不吉祥的事,但是向東擴展房屋並不包括在其中”。所以我們讀聖賢書有什麼好處呢?就是讓我們回到根本,這個根本是什麼呢?就是《大學》上所說的“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枝葉花果很豐盛,很豐茂,那是結果。原因在哪里?比如說你看一個人很有錢,一個人很有地位,很高貴,很受人尊敬,那些都是結果,我們要問原因在哪里。你去溯本追源,一定是德行積的厚,如果你的德行積的不厚,你有很多的財富,很大的名聲,很高的位置,這叫什麼?這叫“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比如說我們這個桌子,可以承重500公斤,結果我們非要給他放上1000公斤的重擔,這個桌子就會被壓垮了,它承受不了。所以我們越是有名聲,越是有財富,越是地位高,就越需要培養深厚的德行。這個是《大學》上告訴我們的。那我們再看,現在人特別喜歡學《易經》,但是學《易經》也是沒有學到根本。為什麼要學《易經》,找一個人給我算一卦,看看我生意合作夥伴可不可以合作,看看我這件事可不可以做,發展趨勢如何。當然《易經》也有這些功能,但是如果你掌握了兩句話,你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前途命運。哪兩句話呢?“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我們看中國古人說話,都說的很肯定,他說一定,沒有例外,不是可能吧,或許吧,有的吧,中國人不是這樣用詞的,他說一定,那就是沒有例外的。那當然有人也說了,你看某某人他就是驕橫跋扈的,驕奢淫逸的,但是他不是享受的挺好的嗎?這是什麼原因呢?中國人都有解釋,都在經典之中,你要多讀書就知道了。他說“為惡不殃,必有餘昌,昌盡必殃”。說一個人作惡多端,还沒有什麼災殃出現,那一定是他祖宗有德,或者是他以前做的好事還有餘福,庇蔭著他,等他這個餘福享盡了,一定會因為他今天作惡多端,有不好的結果,有災殃出現。那麼相反呢也是如此,“為善不昌,必有餘殃,殃盡必昌”。一個人做了很多的善事,但是也沒有發達起來,還是過著窮困的生活,那也是因為祖宗,或者他以前作惡所得到的這種災殃還沒有報完。就像我們在這個地方種了一個草,結果過兩天沒有出來草,出來了一個花。很多人說你看我們種草,怎麼出了一個花呢?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草不可能出花,是因為這裏邊有一個花籽早已經在那裏了,它提前成熟了,所以給我們的錯覺是,我們種了一個草,長出了一個花,這是看似的因果,不是實際的因果。所以你做好事一定有好報,你做惡事一定有惡報,大家明白了這個道理,那就不敢去貪污受賄,不敢去以權謀私,不敢去用不好的手段,獲得不該是屬於你的錢財了。

所以為什麼唐太宗的時候,這個朝廷一派清明,貪污腐敗的現象非常的少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唐太宗他率先垂範,學習經典,學習《群書治要》。所以他經常用《群書治要》的道理,教導下麵的大臣,大臣們也經常讀誦《群書治要》,大家見解都是相同的。教育把人教成一個善人,所以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就看你用什麼去教。

《易經》上還有一句話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很多人看到有一個部級以上的領導幹部,突然鋃鐺入獄了,大家都會議論紛紛,說是什麼原因 什麼原因,是不是他站錯隊了,這個不在經典之中,那是你認為的。經典上怎麼說的呢?經典上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是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所以歷史上有一本書,叫《歷史感應統紀》。這一本書專門把《二十四史》之中,就是正史之中這種類似的故事,給我們摘錄在一起,編了厚厚的一冊。你看了這一本書你就知道了,一部《二十四史》,其實就是一部“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的歷史。

大家都知道曾國藩吧,曾國藩的外孫聶雲臺先生,曾出任民國上海商會的會長,因為他是曾國藩的外孫,又出任上海商會的會長,所以他和晚清末年的那些富貴的人後代交往很多,耳聞目睹了這些後代子孫興衰成敗的過程。最後他忍不住把這些案例典故都記載下來,寫了一本書叫《保富法》。告訴我們賺錢、貪財不難,但是你要保持富貴三代以上,可就難上加難了。那諸位朋友,孔子的家風傳承了多少代,七十多代甚至八十多代,依然代代有賢人出現,什麼原因呢?孔老夫子的德積的深厚。範仲淹先生的家風傳了多少代?傳了將近有一千年了,他當時興辦義學,興辦義田,那麼現在的這個義田的畝數,田地是越來越寬廣,越來越多,所以他的德行庇蔭了後代子孫,有上千年之久。那我們知道範仲淹,當時自己生活很貧窮,拿著這些錢財俸祿都去興辦義學、興辦義田。他家呢有幾位公子,只有一套比較體面的衣服,所以他們要出門的時候,都要輪班的出去,同時出去都不行。那麼他過世的時候,連喪葬費都不夠。很多人聽了之後就想,誰像他那麼傻,是吧,誰向範仲淹學習,也不為子孫後代考慮考慮。但是殊不知啊,這才是為子孫後代著想的最好方式。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四個兒子都做了宰相、公卿、侍郎,而且個個都是道德崇高,能夠守住他父親的遺志,舍財救濟眾人。所以到清朝的時候,有人做了一個統計,說範家的後代啊,做到了部長以上的官員有多少位?有八十多位,所以代代都有賢人出現。所以你看呢,這個《保富法》就是用歷史上的,還有他當時自己所見的這些案例,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秧”。

那諸位朋友,你希不希望在若干年之後,有一個人走上講臺,說,我是某某公的後代,結果台下的人呢,都响起了一片掌聲。大家希不希望?希望。那應該怎麼做?司馬光先生給我們說了一句很好的話,他說“遺金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就像我們現在很多人,賺了很多錢,貪了很多錢,為什麼呢?想為子孫後代留點家產,但是古人說,如果你的兒孫,他是有德行的,有能力的人,他會用自己的能力創造財富,你留錢給他有什麼意義呢?那反過來假設,你的兒孫又沒有德行,又沒有才能,你把錢留給他,他也遲早會敗散掉,那還有什麼意義?所以無論是你的兒孫有才有德,還是無才無德,你把錢留給他,對他都是百害而無一利。所以遺金於子孫,子孫不一定能守得住。“遺書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你把書,你看聖賢經典,《論語》、《孟子》都很好,但是可憐的是,現在的年輕人沒有那麼大的福分,沒有靜下心來讀書的可能,每一天沉迷在網絡、微信、微博,都被這種碎片化的東西佔用了時間,哪有靜下心來讀書的時候。所以你把好的書留給他,他也未必有興趣去讀,那怎麼辦?還不是沒有辦法,“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不如像範仲淹先生,像孔子這樣積功累德,自己有好的德行,好的風範,把這個德行和風範留給子孫,這樣可以庇蔭子孫,代代有賢人出現。

所以你希望你的家後繼有人,中國人有句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什麼意思?有很多人說沒有兒子,所以拼命生了一個兒子,以為就可以對祖宗交代了。但是我們假設一下,如果你的兒孫有七八個,個個都是敗家子、啃老族,不能把你良好的家教、家風、家業承傳下去,還做了很多禍國殃民的事,這樣的兒子與其有還不如不有,這才是真正的無後為大。所以中國古人說“至要莫如教子”。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就是把你的兒子,後代的繼承人教好。你把你的家業交給他的時候,你能夠放心,還知道他可能比你做得更好,不是在他的手上,把你的事業給敗散掉。那麼這個家業的承傳靠什麼呢?就是要靠家庭教育。

所以大家如果去山西考察,你看這個喬家大院、常家莊園,你會很有感觸,為什麼晉商他能夠成功,而且子孫後代都能夠代代相承,就是因為他們特別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比如說這個喬家大院,你去參觀之後,這個亭子上全都寫著《論語》的教誨:“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所以靠什麼傳家,靠道德仁義來傳家。這個“遊於藝”的藝是藝術的藝,就是說任何一種藝術 ,琴棋書畫等等,你深入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都是和道相通的。所以我們說茶道,這個字不能夠輕易的使用,冠上“道”這個字的時候,她一定是和你的心性提升有幫助的。所以你看真正明白茶道的人,他去表演茶道的時候,他不是在展示自己,而是要完全把自己給忘掉,怎麼樣把客戶服務好,他的注意力完全是在服務對方上,而不是在表演自己的茶技上,所以這個才叫“道”。

現在很多人說文化,什麼什麼文化,這個字也要小心使用。什麼中國的酒文化,什麼叫文化呀?文化的本質是以文化人,這個文就是文字、文章、文藝、禮樂、曲調等等,它應該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變化人的氣質,使你轉惡為善,轉凡成聖,轉迷為悟。比如說我們聽了一首歌,本來不知道孝父母,我們孝敬父母的心提起來了。我們看了這個電視作品,我們本來不知道感恩,我們的感恩心提起來了,這個才叫文化。如果我們的電影、電視劇,充滿了暴力色情的內容,我們確實也是在以文化人,但是把人變化到什麼樣的氣質了呢?把人變化成充滿了暴力,充滿了欲望,這也是在化人,但是化到了相反的方向,不是我們所需要的。所以我們對於這些字,還是要小心使用。

那我們再看古人他讀書,目的是什麼呀,我們搞文化目的是做什麼呢?是幫助這個社會,救度這個社會的人心,挽救世風日下的社會風氣,這個就叫文化的意義,是吧。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也就說你把自己的明德開發出來,幫助別人把他們本有的明德開發出來,這兩件事都達到至善圓滿的程度,這叫止於至善。所以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呢?讀書志在聖賢,成聖成賢那是我們的本性。很多人說聖賢離我們太遠了,確實離我們比較遠,因為我們讀《論語》啊,我們發現做一個君子都很難,“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人做事啊,他考慮這一件事符合不符合道義。小人做事考慮什麼呢,有沒有利益,是吧。你看君子和小人怎麼判定,一句話就可以判定了。“君子坦蕩蕩”, 君子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都是想著助人為樂,成人之美,他沒有自己,所以坦蕩蕩,心胸很愉悅。“小人長戚戚”,為什麼小人長戚戚呀?小人一心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那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還去謀算別人,總是處於鬱鬱寡歡的憂戚狀態。所以你讀書有什麼好處,讀書能夠達到君子坦蕩蕩的境界,能夠感受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能夠感受到這種發自內心的喜悅,這是我們讀書學習傳統文化的意義。所以讀書志在聖賢,這是我們讀書的目的。如果我們偏離了這個目的呢,那我們就離“道”越來越遠了。

那我們看,現在全球興起了祭祖的活動,為什麼呢?紀念中華民族萬姓先祖,可以怎麼樣呢?給我們形成一種一體的觀念,什麼叫一體的觀念呢?你看中國古人,在禮上有一個規定,就是同姓不婚。比如說你是姓劉的,那你就不能再娶姓劉的,姓劉的姓王的結合了,就是兩個姓,那麼他們的父母也是同姓不婚,在往上去呢就是四個姓,再往上推八個姓,再往上推十六個姓,你代代往上推上去,你發現呢,中華民族萬姓全是一個大家庭。所以為什麼提倡祭祖,因為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這一句話不是誇張,我們把家譜推上去之後,發現確實都是一家人,不是外人。所以為什麼我們提倡家風家教,提倡祭祖可以對世界和平做出貢獻。因為是一家人,還有衝突,還有矛盾,還有過意不去的地方嗎?那麼這個就是,這個家教呢特別重要的地方。

那我們看,剛才我們講了這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秧”。那其實呢,我們很重要的一個,很鮮明的例子就是習主席的例子。我們看習主席的家風、家教是什麼樣的,如果你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像習主席這樣的偉人,我們要學習他是怎麼做的。我們看在《習仲勳傳》這一本書中,最後講到了習主席的家風。習仲勳注意教育孩子從小養成節儉的良好生活習慣,他言傳身教從點滴做起,他經常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言教育孩子,吃飯時掉在桌上的米粒,都要撿起來吃掉,一丁點也不浪費,吃到最後還要掰一塊饅頭,把碗碟上的菜汁擦乾淨,這種無聲的教育,使孩子們都養成了不浪費一粒糧食的好習慣。孩子們的衣服和鞋襪,大都是接力著穿,大的穿舊了再讓小的穿。習仲勳還非常注意保護環境,節約水電,經常教育家屬和身邊工作人員力行節約。習家人節儉行為出乎人的意料,習仲勳習慣用浴盆洗澡,每次洗完澡的水留著讓孩子們再洗,然後還要用澡水洗衣服。家裏廳堂的燈,晚上一般很少打開,他要求房間裏只要沒人,一定要隨手關燈。在外面散步時,看見地上有煙頭,他都會俯身撿起,扔到垃圾桶裏。在他的影響下,家人一直保持著隨手關燈,節約用紙,擰緊水籠頭,自覺維護公共衛生的良好習慣。不僅兒女們一直保持著,就連孫輩們也繼承了爺爺的這些好傳統。那我們看了習主席的父親是如何教育他的,那我們願不願意向他的父親學習呢?願意。要做到“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今天你們都說願意了,以後吃飯的時候,就不能夠再把白花花的大米飯、饅頭,扔的到處都是了。

所以我們說現在有很多有知識沒有文化的人,什麼意思呢?我們可以把《唐詩三百首》倒背如流,我們可以把四書五經倒背如流,這個叫知識。比如說我們學唐詩,從小的時候就學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我們吃飯的時候,還隨便浪費,這就是有知識沒有文化。因為你學了這一個文學作品,這首詩歌,對於變化你的氣質,改變你的行為方式,沒有起到任何的幫助,所以叫有知識沒文化。

那我們現在學習傳統文化,也有一種錯誤的傾向,就是把經典當成知識去傳授。結果這個孩子把《弟子規》也是倒背如流,考試都能默寫一個字都不錯,但是前面的四句話都沒有做到。前面的四句話是什麼?“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如果你能夠做到,你的孩子自然而然的也能夠做到。所以什麼是教,說文解字上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領導怎麼做,家長怎麼做,老師怎麼做,下邊的人跟著怎麼效法,就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了。所以我們不要把道德教育變成說教,而要把他真正的落實。

習仲勳在最後的日子裏,對子女們說:“我沒給你們留下什麼財富,但給你們留了個好名聲”。這就是習仲勳留給子孫後代的享之不盡的寶貴財富,他以光輝的榜樣,教誨兒女們如何做一個純粹的,有益於人民的人。所以我們看,為什麼習主席他能夠提出重視家教,重視家風建設,因為他自己就是在傳統的家風薰陶之下成長起來的,他自己深受其益,所以也希望大家都能夠接受良好的家教,能夠啊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後繼的人才。

今天也非常的難得,也非常感謝主辦方和協辦方給我的這一次機會,分享我學習傳統文化的一點體會,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