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新時代領導幹部心理建設》下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目錄
視頻文字
《新時代領導幹部心理建設》下集
2020-04-22

我們接著講第三個問題,第三個問題講處理壓力時的心理調適。就是我們在新時代面臨的壓力,好多人也覺得是很大的,在平時可以處理好的問題,在壓力的壓損下,也覺得莫衷一是,不知道如何處理。實際上中國人有句話說,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為什麼呢?其實很多的壓力,都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設想出來的。

關於一組不必要的壓力,我們看一組數字:人們所擔憂的事情,有40%永遠不會發生;30%的憂慮涉及到過去做出的決定,意思是沒有辦法改變的;12%的憂慮集中於別人出於自卑感,對自己做出的批評;有10%的憂慮是與健康有關,而這類問題,是越擔心問題就越嚴重,憂能使人老;最後只有8%的憂慮,可以列為“合理”的範圍,而這個“合理”還是打著引號的。也就是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給人帶來壓力緊張的10個問題,其中只有幾個問題呀?不到一個問題,是值得人真正考慮考慮的。

當然,我們很多人還是覺得壓力很大,我們要學會一些處理壓力的方法。

第一就是要養成正確的視角。所謂的視角,就是把現在或即將發生的問題,放在一個更大的參照系來觀察的能力。關於視角的重要性,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有一位女大學生給父母寫的一封信。她在上大學之後不久,就給父母寫了一封信,在信的前半部分這樣說,她說:我上大學之後不久,就在同宿舍的同學那裏偷了3000元錢。我用這錢租了一輛摩托車,但是惡有惡報,我剛開車出門之後不久,就撞到了一個大樹上,結果她的左腿被撞斷了,她也被送進了醫院。在無依無靠的時候,正好遇到了一個醫科大學的男學生,給了她無微不至地照顧,結果她也就同意了這個男學生的請求,和他同居在一起。但是沒有過多久,醫生又告訴她,說她懷孕了,她說現在我無依無靠,要回到家裏,和父母住在一起,並且生下這個孩子。

那麼父母看了這個女大學生寫的信,自然就很焦慮,因為他們農村還是民風(非常)淳樸的小山村,還沒有遇到這種未婚先孕的情況。如果他的女兒回來了,又沒有結婚就先懷了孕,這被人家會恥笑沒有家教。但是他再往下看的時候,突然看到這個女大學生筆鋒一轉,這樣寫道,說:其實我以上所描寫的種種悲慘的狀況,都未曾發生,我為什麼要寫這些呀?我寫這些的目的,是希望你們能夠正確地看待一件事,什麼事啊?就是我上學期的物理、化學考試都不及格。

這個女大學生,如果一開始就告訴父母,說我上學期物理、化學考試都不及格,他的父母什麼態度啊?做學生的天職就是學習,結果你一學期下來,居然兩科都不及格,你這個學生是怎麼當的呀?然後接著“不啦不啦……”就開始沒完沒了地訓斥,這個假期也很難過好了。為了避免這樣的現象,這個女大學生又說了各種各樣更加悲慘的狀況,然後又輕描淡寫地說,其實這些都未曾發生,我只不過是化學考試、物理考試不及格而已。這個時候他父母什麼態度啊?她的父母就把心給放下了:幸好這些事情都未曾發生,物理、化學考試不及格,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了。

當然我們做領導的經常有績效考核,當你績效考核不及格的時候,也不是末日來到了。當你換一個角度看的時候,你把它放在一個更大的參照系中來觀察的時候,它未必就是一件壞事。所以有一位哲人說:“我們的痛苦並不是問題的本身帶來的,而是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而產生的。”也就是說,並不是問題的本身給我們帶來痛苦和快樂,而是我們的態度、我們的看法,給我們產生的影響。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這個“境”就是物質環境,這個“緣”就是人緣、人際關系。它本身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之分,這個好與壞之分在哪兒啊?在於我們的心,在於我們處理它的態度和方法。這個才是讓我們要把看似不好的境緣,轉變成好的條件,這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所以,你用這個積極的態度、方法,去處理問題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日日是好日,人人是好人,時時是好時,事事是好事。”

第二,就是要把注意力轉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就是我們一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獲得屬於自己的一切東西,久而久之就會有壓力。因為你無論如何努力,並非總是能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而一心關注自己的權利,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憤怒、恐懼、憂慮、患得患失等等。怎麼辦呢?你要學會把注意力從自己的身上移開,轉而去關注別人。就像我自己也有這樣的體會,從人民大學碩士畢業之後,我就分到了中央黨校工作。

上黨校就要給領導幹部講課,但是我們要面對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高素質、高水平的領導幹部,我們也知道,現在的領導幹部很多也都是博士、博士生導師,也不是像以前的“工農兵”大學生了。他們本來就有很深厚的理論基礎,也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我們才二十出頭,也沒有上過師範,根本就沒有講過課。但是一上講臺,就要給這些領導講課,而我們當時教務部還有一個規定,就是要請領導給老師打分,每一次打完分之後,到年末的時候還要匯總,所以你打了多少分,排了第幾名,大家都是一目了然。

面對這樣的考驗,沒有上講臺幾個月就已經寢食不安了,為什麼呀?當一個人有壓力的時候,我們注意觀察,我們擔心什麼呀?我們擔心自己的課講不好,最後倒數幾名,自己的面子過不去。所以,當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的時候,你就有壓力。幸好當時我備的課就是《領導心理調適》,結果我也受到了這種方式的啟發,說“你要把注意力從自己的身上移開,轉而關心對方。”那我們就想,我們這堂課能夠給學員帶來什麼,能夠給他們今後的生活、工作,帶來怎樣的啟發,甚至是轉變。當你這樣去想的時候,你看,注意力不在自己的身上,你就不會患得患失,而這種想法又促使我看了很多的書,結果備課非常的充分。最後,第一次在黨校講課,優秀率就是100%,就是第一次在黨校上課,優秀率是最高的。這一次經驗告訴我們什麼呢?告訴我們要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移開,轉而去幫助別人。

我們現在很多人都過著一種“忙、盲、茫”的人生。

第一個“忙”,是一個忄旁加一個亡字,告訴我們什麼叫“忙”啊?對,我們的心已經……,死了還不至於,我們的心已經不敏銳了,已經不覺悟了,已經看不到父母家人的需要了。

第二個“盲”就是看不見。雖然同在一個屋簷下生活,但是你的丈夫需要什麼,你的父母需要什麼,你的兒女需要什麼,你有沒有給以足夠的關注和留意。在母親節的時候,有很多記者去采訪這些成功人士,說:“你認為最好的孝敬父母的方式是什麼?”結果這些成功人士開始誇誇其談:“我要掙很多錢,給我的父母買大房子,坐豪華轎車。”結果這些記者又去采訪他們的母親,說:“你希望兒女最好地孝敬你的方式是什麼?”結果,這些父母都歎了一口氣,說:“哎,我也不希望住什麼別墅,坐什麼豪華轎車,我只希望我的兒女能夠有時間多回家看看,陪我聊聊天,嘮嘮家常就夠了。”所以我們為了自己的名利而奔忙的時候,往往看不到父母、家人的需要了。

最後,第三個“茫”就出現了,茫然了。雖然事業很成功,現在我們事業成功的標志,就是賺了很多錢。中國古人這個錢是怎麼寫的呢?這個錢,左邊是一個金字,右邊是戈戈,金戈戈叫錢。什麼意思呢?當你面對金銀財富不理智的時候,你就不惜拿著兩把刀、兩把槍,為了那個金去互相殘殺。所以我們現在很多報道:兄弟姐妹因為遺產吵上了法庭,然後夫妻為了財產同床異夢,甚至現在父母和兒女,因為財產都吵上了法庭。忘記了親情、忽視了友情、淡漠了愛情,最後就窮的只剩下錢了。所以我們說現在有的人窮的就只剩錢了,是不是就只剩下錢了呀?所以雖然事業很成功,掙了很多錢,最後就茫然了,說:“我這麼樣的辛苦不就是為了這個家嗎?為什麼大家都不理解我呢?”都茫然而不知所措了。為了避免這種“忙、盲、茫”的人生,我們需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從自己的身上移開,轉而去關心身邊的這些人的需要。

在世界成功學家那裏發現,世界成功的推銷員、企業家,他們成功的秘訣,都無一例外地說了兩個字,這兩個字是什麼呀?就是“利他”,而不是自利。當你能夠“利他”的時候,你考慮我這個產品,我這個服務怎麼樣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要。解決他的困難和問題,帶來他生活的方便的時候,他成為最成功的企業家、推銷員,而不是你想方設法把他的錢,拿到自己的口袋裏,這樣就錯了。為了避免這種“忙、盲、茫”的人生,我們需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從自己的身上移開,轉而去幫助別人,而我們正是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獲得了自己能力的提升,個人的成長,自我價值的實現。這個是第二個原則。

第三個原則,就是要學會隨緣,而不攀緣。這個“緣”,中國人特別講究,說“有緣千裏來相會”。這個“緣”是什麼意思呢?“緣”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條件”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要隨著條件的成熟,把這件事情給它促成,不要等到什麼條件都不具備的時候,我們非得要怎麼怎麼樣做,當條件不具備,而我們非要去做的時候,你就會有壓力了。所以你要懂得“隨緣而不攀緣”,做事就是不要太主動,要被動。但是這個被動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審時度勢。我們看這個農夫,他“不問收獲,只問耕耘”,他並沒有在那兒無所事事,他一直在辛勤地耕耘。但是,他不問收獲,到秋天的時候有沒有收獲呀?一定是有收獲的。“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你只是在做事的時候,廣結善緣、成人之美、助人為樂,你不用問前程,你的前程也是一片光明。所以,“隨緣”是一種智慧。

第四點,就是學會知足常樂。知足才會常樂,你不知足,永遠都樂不起來。所以知足也不是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它裏邊蘊藏著真正的人生智慧。古人說“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人生理解了“知足”這兩個字,所有的煩惱就一下子都不見了。為什麼呢?為什麼說“知足”是一種人生智慧呢?我們看一個古人所說的話,說“別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待我回頭看,還有挑腳漢。”我騎著馬走路,別人騎著驢走路,就像我們現在開著別克,一看別人都是開著寶馬、奔馳,好像我不如開這個寶馬、奔馳的人,結果回頭一看,哎,劉老師都是騎自行車來上班的,連車都沒有,哎,她活的不也挺開心的嘛。所以,我們有的時候有壓力,是因為我們選擇的對象,選擇的不好,或者是我們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來反觀自己。

每天我們站在陽臺上,看看過過往往的人群,確實這裏邊有很多人位置比我們高,賺的錢比我們多,生活的也比我們好,但是又有多少人活在三餐不濟之中啊!有的人還得了重病,等在急救室裏醫治,和這些人相比,我們還是一個十分幸運的人,所以“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有一個人,正因為他自己沒有鞋穿而悲傷的時候,突然看到了那個沒有腳的人。你看看,沒有鞋穿,還可以再找一雙舊鞋來穿,但是人家都沒有腳了,怎麼辦呢?是不是就不能活了呢?所以人生,要懂得自我安慰,要懂得自己找一個好的參照系來對比自己,你發現自己的處境是很多人所羨慕的,自己的條件也是很多人所向往的。

第四個問題,我們再講一講幸福之道的三個原則,幸福之道的三原則。

現在我們經濟發展了,人們的收入水平也提高了,但是卻發現幸福感越來越差了,幸福指數越來越低了,我們看為了獲得幸福,首先我們要看一看逆境中的幸福之人。比如說美國的海倫·凱勒女士,她生來是個又盲又聾又啞的人,但是她並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過著悲慘的生活。相反她周遊了世界,給那些盲聾啞人帶來了生命的喜悅,讓他看到了生命的曙光,這就是逆境中的幸福之人。每一次她去周遊列國,都要去演講,當然她不是在說,是她的手指和唇動在說話,她的助手給她做翻譯,她說:“雖然我的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見,口也不能講話,但是我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為我周遊了世界,改變了很多盲聾啞人的生活,讓他們重拾生命的價值。”這就是逆境中的幸福之人。

相反,我們也看到很多良好環境下的不幸之人。比如說有人是百萬富翁、億萬富翁,財產很多,財產很多,但是脾氣不太好,因為一點小事就大打出手,突然暴怒,讓身邊的人戰戰兢兢。因為自己有很多錢,就不再只滿意於娶一個太太,可能是三房四妾,外邊還有情人小蜜,亂七八糟一大堆,但是這些人又不能夠和睦相處,還爭風吃醋,搞的他焦頭爛額,疲於應付。所以很多人說,並不是說有了錢就有了幸福,有錢人的壓力、煩惱,可能比沒錢人還更多。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呢?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充滿喜悅的生活,如果說得複雜一點,就是家庭圓滿,在家裏的每一個人,都是充滿喜悅地過日子。如果這是我們所要的幸福,我們就可以提出幸福之道的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一天之中不生氣惱。因為我們說幸福是充滿喜悅的生活,一旦你生氣了,這個喜悅就不存在了,幸福也就不見了。所以要獲得幸福,首先要制怒。我們看這個怒字,上面是一個奴隸的“奴”,下面是一個“心”字,看到這個字,告訴我們什麼是“怒”呀?當你發怒的時候,就是把自己的心變成了奴隸,你已經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緒了,所以你才會發怒。而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恐傷腎,憂傷肺,凡是我們五髒六腑的病,都是和這五種不良的情緒有關。所以平平淡淡才是真,不要太過大悲大喜。這個怒傷肝,一個人經常生氣,肝上就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毛病了。

中國人還有一句話說“怒發沖冠”。一個人盛怒的時候,這個血氣會往頭頂湧,頭頂經常發熱,頭頂發熱,結果是什麼呀?我們觀察一下比較燥熱又缺水的地方,這個植物長得都不是很茂盛。所以一個人經常發火,頭頂經常發熱,結果就是什麼呀?頭發不太愛長。大家不要左顧右盼、對號入座,中國人還有一句話叫“聰明絕頂”,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聰明的人,頭發不太愛長,為什麼呀?我們觀察一下也有道理,因為這個聰明的人,看別人做事都是笨手笨腳,說這麼簡單的事你都做不好,他就容易著急、生氣、上火,結果確實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了自己。所以“恨怨惱怒煩,人生五毒丸。吃了半顆就生病,吃了一顆要你的命。”

我們看一個《狗拿耗子》的幻燈片。

你看這一個人,他不高興、生氣發火,他會影響到很多無辜的人,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所以怎麼樣,我們就要轉怒為恕、將心比心。這個“怒”字,“又”字邊棱棱角角是很分明的,我們把很分明的變圓滑一點,就成了“恕”,而這個“恕”,上面是一個如,下面是一個心,告訴我們什麼是“恕”呢?那就是做到如其心,如誰的心呢?如對方的存心,換位思考。

孔老夫子有弟子來請教:“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孔老夫子說:“有啊,這一個字就是恕。”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弟子規》上也說:“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任何事你要做給別人之前,首先捫心自問,我希望別人這樣對我嗎?如果我不希望,那就馬上停止,不要這樣去做。所以任何事,你不知道應該怎麼取舍的時候,你能夠用這一句話來衡量,你就知道該怎麼做。所以能夠轉怒為恕,你就能夠制怒了,就能夠克服自己的習氣。

第二個原則,一天之中不出惡言。這個“惡言”就是不好聽的話。比如說:不守誠信的話、粗魯罵人的話、挑撥離間的話、還有勾引誘惑的話、批評指責的話、挑剔抱怨的話,等等。我們從早到晚,來觀察一下自己的言語,如果我們說這些話,我們就是在口吐毒舌,就是在傷害別人。

在日本有一個江本勝博士,他做了一個水結晶的實驗,這個實驗被翻譯成各國的語言文字,翻譯成中文,這個書叫《水知道答案》。他把同樣的水放在兩個不同的試管裏,一個放上了“我愛你”,一個放上了“我恨你”,然後放在冰箱裏去結晶。過一段時間把這個水結晶拿出來,放在高倍的顯微鏡、放大鏡去觀察,結果他發現怎麼樣啊?幾十萬次的實驗,看過“愛和感謝”的水形成的結晶是最美的,充滿了喜悅,像盛開的鮮花。他做了很多實驗,比如說用英文的、德文的、中文的“智慧”,雖然這個結晶不同,但是都是美麗的雪花狀的六角形。而看了“我恨你、討厭你、醜死了”,這樣的水是不能形成完美的結晶,而且是混濁一片。這一個水結晶的實驗提醒我們:即使是水,對人的言語都不是毫無反應的,更何況作為萬物靈長的人呢?而我們成年人的身體,60%以上都是由水構成的。

如果你經常挑剔、抱怨、指責、憤怒地講話,粗魯罵人的話,經常口吐這樣的話,就會怎麼樣呢?就會讓自己的身心不健康。而且這個惡言惡語說了出去,還沒有傷害別人,首先傷害了我們自己。所以“恨怨惱怒煩”,這種情緒影響我們的身體,這個言語也會影響身體。而且這個話,有說出去的話,還有沒有說出的言語,就是你的念頭,你的意念,也會對人身體產生影響。你明白這個道理了,你就要怎麼樣呢?要懂得會說話,要經常說感恩的話,經常說鼓勵的話。

中國古人也有很多觀察人的方法,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言語,就可以評判出這個人德行的高低。怎麼觀察呢?在《格言別錄》上有這樣一句話,它說“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一個德行很高的人,表現出來心平氣和,看到每一個人都有可取之處,所以他口裏所贊歎的、認可的、肯定的人,就有很多很多。相反“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德行淺薄的人,心地刻薄傲慢,見到每一個人都有可憎惡的地方,可挑剔的地方,不如我的地方,所以他眼睛中所鄙視的人、挑剔的人,就有很多很多。

諸位朋友,我們現在是德盛者多,還是德薄者多呀?我們自己是德盛者,還是德薄者呀?我們有一批人被稱為“憤青”,什麼叫“憤青”啊?就是憤怒的青年。這一類人有一個特點,就是看什麼什麼不順眼,看什麼什麼可挑剔,看什麼就抱怨什麼。但是你去問他應該怎麼做呀?有什麼建設性的意見嗎?他又提不出來,這一類人就是“憤青”。為什麼出現這麼多憤青啊?其實這也是和西方文化的影響有關系,西方社會用的最多的一個詞,就叫complain——抱怨。什麼都是要通過抱怨,才能夠解決問題,好像你不抱怨,你自己的權利義務就維護不了所謂的“人權”。

在中國的曆史上,為什麼沒有提出人權的概念呀?很多人說:“你們沒有我們西方人發達,沒有我們西方人進步唄!”實際上恰恰相反,我們沒有提出什麼觀念,並不意味著我們落後,而是我們有更先進的理念,已經把這些問題解決得很好了。

為什麼沒有提出人權的概念啊?我們現在都講“中國式管理”,中國式管理的特點就是“君仁臣忠”。“君”代表了領導者,“臣”代表了被領導者,它告訴我們領導者仁慈關愛屬下。他起到“君、親、師”的責任,“作之君”就是要領導他、管理他、率領他,這是不夠的,還要作什麼呀?“作之親”,你要像父母關愛兒女一樣去關愛屬下,你要有人情味,不能夠很冷漠。還要怎麼樣呢?還要“作之師”,你要教導他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正確的原則,你要引導他有道德。這三個職責你全都承擔好了,下屬怎麼回報你啊?下屬對你感恩戴德、竭忠盡智。這個“忠”,就是什麼意思呀?竭盡全力的意思,“盡己之謂也”,這是中國式管理的精髓。

松下幸之助為什麼成為經營之神呢?他就是把這種管理方式,運用到他的企業之中。他有一個廠長,沒有來上班,結果恰恰不巧,在這個時候企業著火了,燒了大片的廠房,給企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松下幸之助沒有去興師問罪,指責他要承擔責任,而是馬上就調查原因,說這個廠長平時都很負責,這一次為什麼沒有來上班呢?結果一調查才知道,他的母親得了重病,他是一個孝子,他就去照顧母親,結果不得已沒有來上班,誰知道恰恰不巧,在這個時候發生了火災。

知道這個原因之後,松下幸之助是怎麼做的呢?松下幸之助馬上帶了禮物,然後親自到醫院探望員工的母親,並且安慰地說,說:“你的母親已經得了重病,而且都已經住進了醫院。但是這一件事兒,我卻沒有關心到,這一件事兒我也有責任。你就全心全力地把你的母親照顧好,這件事兒等母親出院之後再說。”結果他的母親出院了,這個廠長又回到了企業,松下幸之助是怎麼做的呢?他並沒有像我們現在說的,要依法治企,要嚴格管理,要怎麼怎麼樣,他只是把他調離了一個崗位,但是仍然委以重任。

諸位朋友,假設是我們是這位廠長,我們的企業老板,是以這樣一個信任的心、期望的心、關愛的心來對待我們,我們應該怎麼樣完成自己的工作呀?我們一定是竭忠盡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讓領導放心。所以你在和不在,這個員工的表現都是一樣的,甚至你不在的時候,他們還更懂事,把工作做得更好。這就叫“得人心者得天下”,這就是中國式管理的秘訣。

中國式管理它能夠達到什麼層次的管理啊?它能夠達到“不忍欺”的境界。在《史記》上記載著三種不同層次的管理。鄭國子產做宰相的時候,他是把法制監督機制設計得很嚴密、很合理,結果老百姓想欺騙他也欺騙不了,馬上就被發現了,他達到的是“不能欺”的境界。西門豹在治理鄴縣的時候,他把法律設計得很嚴苛,結果怎麼樣啊?老百姓一犯法就給以嚴懲,老百姓被嚇得戰戰兢兢,沒有人敢欺騙他。就像我們現在企業員工經常遲到,我們說,遲到一次罰1000塊錢,結果員工不敢遲到了,“不敢欺”。但是“不忍欺”是什麼呢?你不用這樣去罰款,你對他“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結果員工來的還比平時更早,八點半上班,人家八點就來了,還用你打卡嗎?他把企業當成家了,他就是有主人翁的意識了。這個就是為什麼企業能夠獲得“不忍欺”的管理。

為什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能夠垂拱而治呢?為什麼能夠垂拱而治啊?因為他們首先自己修身修得很到位,他起到了“君、親、師”的責任,自己能夠率先垂範,又能夠任賢選人,這兩個事做好了,他可以垂拱而治。所以當領導的不是事必躬親、忙忙碌碌,而是恰恰相反,他是無為而治。他的主要任務就是修身,第二就是用人,自己身修好了,人用好了,自己應該是很輕松的。就像子賤治理單父,鳴琴而治,彈著琴不用下堂,就把這個治理好了。為什麼呢?就是他把“仁義忠恕”的理念運用到管理中,而且起到了“君、親、師”的作用。所以什麼是無為而治啊?不是無所事事,而是他有正確的方法,如果領導什麼事都去做,屬下沒有什麼事做了,這個就叫“君臣易位”,領導和被領導的位置顛倒了,是沒有辦法做好,帶領好這個團隊的。

所以中國古人,他為什麼沒有提出人權啊?你看這個領導者,對他又是領導,又是親人,又是老師,你不僅關心他的經濟收入,還關心他的兒女教育,夫妻相處是否和諧,整個的成長都關心到了。他對你是感恩戴德還來不及,還需要拿著人權和你討價還價嗎?這個就是我們怎麼樣當好一個領導者,這個是古人給我們的智慧,這個是我們講的第二個原則。

第三個原則,就是一天之中家庭和睦。當然,我們對這個“家”要做正確地理解,什麼是“家”呀?有愛的地方才是家。如果夫妻都能掙錢,買了一個別墅,但是兩個人同床異夢,那不叫家,那個叫別墅。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我們把對親人之間的關愛推而廣之,關愛我們來到身邊的同事、屬下。我們也把這個單位,變成了一個和睦的大家庭,相親相愛,大家在這裏感覺到很舒服,有依靠。那麼這就是家。

怎麼樣做到家庭和睦呢?家庭和睦,首先要處理好夫妻之間的關系,其實人際相處的箴言都是相通的,這一句箴言就是“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當然有一次,有一位老師在珠海講課,他說:“夫妻之間只要守住一句箴言,一定可以白頭偕老,這句箴言就是,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結果一位女士非常踴躍地舉手發言,她站起身來對老師說,她說:“老師啊,可惜的事兒是,我的丈夫他沒有優點。”這個老師反應很快,走到這個女士的身邊說,說:“這位女士,我真的很佩服你,因為你這樣的勇敢,你的丈夫連一個優點都沒有,你居然還敢嫁給他。”所以人,都很健忘,這兩個人還在熱戀的時候,這個課還沒有下,就不停地看表,說:“老師你要抓緊時間,我一會兒還要去約會呢。不知道他喜歡吃什麼樣的飯菜,到哪一個飯店更適合他的口味,不知道哪一個咖啡館更浪漫。”處處都在想著對方的需要。

所以我們中國的文字也是一個智慧的符號,不能隨便更改。我們正體字的“愛”,我們現在稱繁體字,其實中國人一點也不求繁雜,它叫正體字。它是一個感受的受,中間有一個心字,什麼意思呢?看到這個字你就知道了什麼是愛,就是你要用心地感受對方的需要。當你能用心感受對方需要的時候,兩個人一定是卿卿我我,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但是好景不長,你看看,終於把這個人給追到手了,這個結婚證一領,這個章一蓋下去,心態就變了。從我能為對方做些什麼,變成了什麼呀?變成什麼了?對方應該為我做什麼。這個心態一變,一下子從天堂墮到了地獄。

所以有人說,現在的家庭有四種類型,第一種叫天堂家庭,第二種叫和樂家庭,第三種是苦惱家庭,第四種是地獄家庭。諸位朋友,你們的家庭屬於哪一種家庭啊?屬於哪一種家庭啊?很多人說,我們家屬於地獄家庭,老師。那恭喜你,為什麼呀?因為你今天來對了,我們有辦法從地獄返回到天堂。其實,幸福就在一念之間。

除了“看對方的優點,不看缺點”之外,還要記住一個原則,那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任何事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理想的狀態,不要去責怪對方,馬上反過來反省自己,這件事我錯在哪裏,我應該承擔什麼責任,我應該怎麼努力,把這個狀況改變。為什麼不要求別人呢?因為“各相責天翻地覆,各自責天清地寧”。遇到問題,大家相互指責、相互挑剔、相互抱怨,最後都是天翻地覆,解決不了問題,還加深矛盾。而遇到問題,大家都反省自己,這件事我錯在哪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天清地寧”。

大家聽到這裏,有沒有在想:哎,如果讓我的丈夫,或者我的妻子來聽一聽這一段,那就好了。有沒有這麼想啊?有這麼想不能說錯,因為兩個人共同學習,才能進步得快。但是也不能說就是全對的,因為我們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讓誰“反求諸己”呀?讓我們自己“反求諸己”。你希望他來聽一聽這一段那就好了,換一句話說,你是希望誰來反省自己呀?希望對方來反省自己,那個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我們看看,有兩首歌,一個是《丈夫你辛苦了》。好,我們看了這個《丈夫你辛苦了》,能夠換位思考,體會到丈夫的不容易,我們再聽一個《妻子你辛苦了》。

    這個是講夫妻相處之道。首先,要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第二,就是要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因為“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把夫妻關系相處好了之後,才能夠把孩子教育好。因為有人把夫妻關系,比喻作兒女健康成長的土壤,如果這個大地,不平穩了,首先就是經常地震。我們想一想地震的時候,人的那種感受,無論是在電梯裏,還是在教室裏,那個身心不安、惶恐不安的狀態,你就知道,夫妻兩個人經常吵架,兒女的感受是什麼了。所以司法部門的人說,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都是來自於不健全的家庭。現在不健全的家庭是越來越多了,這個對兒女的健康成長都有影響。所以中國人講“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也是很有道理的。

要教育兒女,也有一個原則,家庭和睦,還要把兒女教導好。怎麼樣教導好呢?就是要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德教為先,以身作則”。我們現在很多的兒女教育問題出現了,花了很多的時間、精力、金錢,但是孩子越來越教不好了。什麼原因呢?因為我們悖離了教育的規律。

早在《禮記·學記》上,就把“教”下了一個定義,什麼是“教”啊?“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告訴我們,“教”的目的很明確,就是使善良增長、過失挽救。善良增長就是“立德”,“救失”,過失挽救就是“樹人”,其實和我們立德樹人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

什麼是“育”呢?“養子使作善也”,《說文解字》上說。你僅僅把孩子養大,那個不叫“育”,必須順著善良的方面去成長,這個才叫“育”。這說明什麼呢?品德的教育、人格的教育,這是教育的基礎與核心。所以,教育的次序不能夠顛倒,一定是“首孝弟,次見聞”。也就是說,先從《弟子規》培養起孩子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謙恭有禮的待人處世的態度,然後才去學習知識、學習見聞,這樣才不會學得越多越傲慢,學得越多越不把父母、老師放在眼裏。

品德的培養,也是有先後次序的。中國人講“百善孝為先”,為什麼講“百善孝為先”呢?因為一個人,人生在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就是父母的養育之恩。但是如果我們連這麼大的養育之恩,都不記在心上,想著去報答,請問還有誰的恩德,值得我們念念不忘,想著去報答呢?所以一個人不孝敬父母,他就會以“利害”的處事原則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就會見利忘義、忘恩負義。所以古人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因為孝子他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不會見利忘義。

現在說起孩子的孝心,那更有很多人說了,我們這個孩子就是小公主、小皇帝,自我為中心,父母為他做了多少,他都覺得天經地義,從來不會感恩父母。這是結果,請問原因在哪裏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給他做出一個孝親的榜樣來學習。

我們看一個外國人,他也沒有學過《論語》,他也沒有學過《禮記》,他對父母是什麼態度的呢?這個是個外國人,他也沒有學過《論語》。

《論語》上記載,孔老夫子的弟子來問,什麼是“孝”?孔老夫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但是狗呀馬呀,也能以它們的體力去奉養主人。如果僅僅贍養而不尊敬的話,怎麼可以把人和禽獸區別開來呢?所以贍養父母最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

所以有另一個弟子來問,什麼是“孝”?孔老夫子回答了兩個字說 “色難”。就是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是最難能可貴的。他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就是說,有事情兒女去代勞,有好東西讓父母先吃,你以為這就是孝了嗎?換句話說,這還遠遠不是“孝”。《禮記》上也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個對父母有深愛的孝子,他和父母說話的時候,一定是和顏悅色,一定是愉色婉容。

這個外國人,他沒有學習這些呀,他不懂得什麼是“孝”,所以和父親說話的時候是不耐煩的,還是大吼大叫的,這叫“人不學,不知道”。這一個幻燈片也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雖然他沒有學過《論語》,但是他看到兒時父親所記的日記,他自己的慚愧心也生起來了,知道自己做錯了。

我們看過了對父親的態度,我們也看一看,對母親是什麼態度呢?

這個幻燈片提醒我們,父母對兒女的關愛,就是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但是我們對父母的關愛,往往粗心大意,往往忽視了,甚至糟蹋了,父母對兒女的關愛。所以,行孝不能等,不要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留在我們的人生中,不可彌補。

所以兒女教育不好,原因在哪裏呢?因為我們只用言語去教導,而沒有身體力行,把“孝道”給他們做出來、表演出來。這就是“言教者訟,身教者從”。我們只是用言語來教導,自己做不到,他就給你起諍訟,有逆反,說“你都沒有做到,有什麼資格說我呢?”這就是逆反心理的來源。而你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做到《弟子規》的要求,你不用說兒女應該怎麼做,他自然就知道什麼是“孝”。所以教兒教女,還是先教自己。

魯國的國君向孔老夫子請教,他說:“我聽說向東擴展房屋,是一件不吉祥的事,這件事到底可信還是不可信呢?”孔老夫子說:“我聽說天下有五種不吉祥的事,但是向東擴展房屋,並不包括在其中。”

哪五種不吉祥的事呢?第一就是“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損人利己,這給自身招致不吉祥。第二就是“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我們把老年人放棄了不去贍養、不去照顧,把所有的關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這個孩子被養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自我為中心很嚴重,後繼乏人,這個家族就不吉祥了,這個敗象已露。還有“釋賢而任不肖,國之不祥也。”我們把賢德的人都放任了,不去任用,任用的都是不賢德的人,這是一個國家的不吉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也。”上了年紀的、有經驗的人不願意教了,為什麼呢?因為年輕人沒有虛心好學的心了,這是社會風氣的不吉祥。最後“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之不祥也。”有道德學問的人、聖賢人都隱居了,而自私自利的、愚鈍的人、沒有智慧的人,把持了領導的位置,這是天下的不吉祥。最後孔老夫子還強調說:“我聽說天下有五種不吉祥的事,但向東擴展房屋,並不包括在其中。”

這裏邊就告訴我們“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有人用一棵大樹比喻父母和兒女之間的關系。孩子是果實,父母是樹幹,他的祖父母就是樹根。我們希望這個果實長得碩果累累、很豐盛,應該把水和養分澆在根上,去照顧我們的父母,這樣的話才能夠枝繁葉茂。這個就是告訴我們,教育好後代人才的方法。

我們今天也時間到了,我們和大家分享的內容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