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新時代領導幹部心理建設》上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目錄
視頻文字
《新時代領導幹部心理建設》上集
2020-04-2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學員,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高興和大家一起來學習《新時代領導幹部建設》。我們現在“講健康的人”非常受人歡迎。為什麼受人歡迎啊?因為“講健康的人”告訴我們人的健康,就像一個數字前面的“1”,而我們的金錢、地位、事業、美貌都是後面的“0”。意思是說,如果我們的健康沒有了,我們有再多的金錢,再高的地位,對我們意義都不是很大了。這一個說法有沒有道理呀?有沒有道理呀?有道理。但是又不完全徹底,因為這個數字前面,還可以加一個“+-”號,如果我們把這個“-”號加上去了,雖然看起來這個數字很大,但是值卻更小了。這個“+-”號是什麼呢?“+-”號是什麼?“人的心理健康”,一個人健康的心態。我們想一個人如果心理失衡了,心理出了問題,即使他有身體的健康,有再多的金錢、再高的地位,也對他意義不大了。所以,一個人的身心和諧,對於自己的幸福安康是至關重要的。

在《四書》的《大學》之中,有一句話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治國,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的和諧。社會的和諧是怎麼樣達成的呢?實際上是由構成這個社會的每一個家庭,當然也包括每一個單位、每一個企業內部的和諧,而且他們之間也能夠團結互助所致的。而每一個家庭、單位、企業內部的和諧,又是怎麼樣達成的呢?實際上是由構成這個家庭、企業、單位內部的每一個人,他有身心的和諧所導致的。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個次序是不能夠顛倒的。就像我們的身體是由許多器官構成的,這個器官也是由許多細胞構成的,當然如果個別細胞壞死了,對整個身體的健康沒有影響,但是如果眾多的細胞都壞死了,這個身體的健康也會出現問題。所以,我們看到人身心的和諧,人的心態的良好,不僅對於我們個體的身體健康,而且對於整個社會的和諧,都至關重要。

我們看第一個問題,掌握選擇的自由,心理失衡的主觀原因與調適原則。如果我們問大家這樣一個問題:你願意選擇快樂,還是願意選擇痛苦啊?大家願意選擇什麼呀?快樂。為什麼人人都願意選擇快樂,又有很多人深深地陷在痛苦煩惱和不安之中呢?很多人說我願意選擇快樂,但是痛苦和煩惱的事情不請自到,我也沒有辦法抵禦呀!我們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中,當然會實時遇到,來自自然和社會的不良刺激,但是面對社會的不良刺激,是不是像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那樣,沒有辦法抵禦,任其擺布又無能為力呢?

我們看一個法蘭克的故事。法蘭克是一個猶太裔的心理學家,在二戰的時候,因為他是猶太族,所以被關進了納粹的死亡營。他的遭遇非常的悲慘,因為他的父母兄弟,還有一個妻子,全都死於納粹的魔掌,唯一剩下的一個親人,就只有自己的妹妹了。而他自己是被關進了納粹死亡營,每天接受嚴刑拷打,朝不保夕。在這種情況下,他是怎麼做的呢?有一次,他一個人獨自處在囚室之中,突然之間,產生了一種頓悟的感受,什麼感受啊?那就是在任何一種特定的環境下,人還有一種最後的自由,這種最後的自由是什麼呀?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

從外界環境上看,他完全受制於人,可以說沒有人身自由,還朝不保夕地接受拷打,但是他發現自己的心裏怎麼想,卻是納粹德國人無法幹涉的。於是,他就憑著想象、記憶,不斷地磨練自己的意志,直到心靈的自由終於超脫了納粹的禁錮。比如說,他在設想自己在獲釋之後,和自己唯一的妹妹團聚時,那種喜悅的心情;自己獲釋後,如何站在講臺上,把這一段痛苦折磨所獲得的體驗,傳授給千千萬萬的人。就是憑著想象和記憶,最後使他的心靈自由,終於超脫了納粹的禁錮。而他的這種超越,甚至感召了其他的獄友,甚至獄卒,他協助獄友們在苦難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尋回生命的價值。

法蘭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它告訴我們,人的反應對外部刺激的關系,並不是像動物那樣,如何刺激就如何反應的關系。而是像人這樣,是一種“刺激、意識和反應” 的關系。正是在“意識”這個中間環節,人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獨立意識、良知的作用,對於外界的不良刺激,做出良好的、積極的回應,這就叫選擇的自由。

比如說,在我們大城市,經常遇到堵車的情形。面對“堵車”這種外部的不良刺激,有的出租車司機就會怨天尤人,嘴裏還不幹不淨地罵著“真倒黴,剛一出門就遇上了堵車。”我們想一想,這種抱怨的情緒,能否改變交通擁堵的事實啊?能不能改變呀?不僅不能改變,而且中國人還有一句話叫“心想事成”。心想事成就是你怎麼想,經常有什麼樣的想法,這個想法很強烈,結果你想的這個東西就出現了。這個在西方稱為“吸引力法則”,有一本書專門叫《吸引力法則》,大家可以找來看一看。

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了,所以怎麼樣呀?逢年過節的時候,去給人家拜年,都要說什麼話呀?吉利話。比如說這個人是當官的,就要祝他步步高升;這個人明年要考大學,就要祝他金榜題名;那個人是做生意的,就要祝他財源廣進。當然,他收到這樣真誠的祝福很多,這個祝福也就能夠成真。那麼反過來,中國還有一句話說“千夫所指”,怎麼樣啊?“無疾而終”。一個人被人在背後指著脊梁罵,結果這個人就被人給罵死了。這告訴我們什麼呢?告訴我們要多和人家結好的緣分,不要和人家留下不好的關系,被人指責、痛罵等等。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這種抱怨的情緒不能改變交通擁堵的事實,反而使這個交通越來越擁堵。另一個出租車司機不是這樣的,他遇到堵車,他想反正已經堵車了,我已經忙碌了一天,正好趁著這個時候,來緩解一下緊張的神經。所以,他就趁著這個時候,和乘客開幾個玩笑,然後又放一段舒緩的古典音樂,讓自己疲憊的心情得以休息。

你看,同樣面對交通擁堵的外部刺激,因為他們采取了不同的態度,結果這一件事對他們的影響也就不一樣,這就叫選擇的自由。正如小羅斯福總統夫人所說的:“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傷害你。”用聖雄甘地的話來說,就是:“若非拱手讓人,任何人都無法剝奪我們的自尊。”在日常生活中,讓人受害最深的,並不是那些不良的遭遇,而是我們自己允許這些不良遭遇,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有人說,雖然我們不能掌控風的方向,但是我們能夠調整風帆。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遇到來自自然和社會的不良刺激,這是我們無法掌控的。但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是調節好自己的心情,對外界的不良刺激做出良好的積極地回應,你就可以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了。

有一個文章寫得非常好,它說: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快樂的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來掌管。比如,一位女士抱怨說,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樂的鑰匙放在了先生的手裏;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她把鑰匙交在了孩子的手裏;還有一個人說,我很難過,因為老板總找我茬。他把快樂的鑰匙交在了老板的手裏。

這些人都做了一個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制他自己的心情,當我們允許別人掌控我們的情緒時,我們便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對現況無能為力。於是“抱怨與憤怒”成為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開始怪罪他人,並且傳達著這樣一個信息:我這樣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為我的痛苦負責。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的情緒穩定,為自己負責,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是一種享受,而不是壓力。

諸位朋友,請問你們的快樂的鑰匙在哪裏呢?是放在了別人的手上嗎?放在領導的手上?丈夫、妻子的手上?父母的手上?孩子的手上?同事的手上?那就趕快把它拿回來吧。有人更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這個快樂的鑰匙,更像一個快樂的遙控器,當你把這個快樂的遙控器,放在別人的手上的時候,別人按了一個鈕,比如說別人贊歎了你幾句,肯定的你幾句,你就很開心、很得意。另外一個人,誹謗了你幾句,按了另一個鈕,結果你就很傷心、很怨氣,甚至很生氣,這都是不能夠握住自己快樂鑰匙的表現。

當然,一個真正能握住自己快樂鑰匙的人,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人,他確實能夠做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正如毛主席所說的“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甚至是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握住了自己快樂的鑰匙。

這告訴我們什麼呢?告訴我們人的身體,通過鍛煉可以更健康,人的心理通過修養,也可以變得更加平和。很多人說,都是誰誰誰讓我很生氣。其實這一句話有待商榷,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夠走進你的內心。所以請問,那一個讓你生氣的人是誰呀?是我們自己。你明白這一點,就可以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了。這告訴我們什麼呢?人的心理失衡,主觀原因在於沒有做好心理調適。

第二個問題,我們講一講,面對挫折時的心理調適。因為如果一個人面對挫折都能夠坦然,在平時更不可能出現心理問題了。要面對挫折,我們首先要正視挫折,認清挫折的本質,也就是要全面地認識挫折。全面地認識挫折,有幾個具體的原則:

第一個原則,每一個人都會面臨挫折。說到挫折我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漫漫的人生路上,不是遇到大的挫折,就是遇到小的麻煩,雖然我們如此不喜歡挫折,但是並非總是能夠避開它。既然每個人一生都會遇到挫折,當挫折襲來的時候,就不要對它無端地恐懼或者害怕。

第二個原則,挫折不會永存,每次挫折都會過去。中國古人觀察天地運行的規律,提了一句話,這句話記在《易經》之中,那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大家不要覺得這個“陰陽”特別玄,其實都是自然規律的反映。比如說,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從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所以,有人用太極圖來表示陰陽變化的規律,這個太極圖半邊是陰的,半邊是陽的,中間還有一個界限。如果過了這個界限,意味著陰陽失去了平均,陰陽失去了平均,會怎麼樣呢?那就是會引起變化,這就叫“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也就是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消極必長。

我們把這一個“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運用到人際關系、社會的發展上,發現也是如此。比如說,人心的一憂一喜、人世的一治一亂,以及我們所說的“富不過三代”,都體現了這樣的規律。為什麼富不過三代呀?我們現在很多人學習傳統文化,沒有去究根追底,都把它走向了迷信。很多人觀察了一下,說你看我們這幾個常委,家裏的夫人都是山東人,結果怎麼樣啊?結果就得出一個結論,說娶一個山東的女子會比較旺夫,一時間,這個山東的女子就非常地受歡迎,這就叫迷信了。

我們應該問一問,為什麼山東的女子會比較旺夫?因為什麼呀?山東是齊魯大地,是孔孟之鄉,它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比較深遠,所以做女子的都講女德。就像《易經》上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地的德行很深厚,所以女子效法大地,要有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載萬物。所以這個女子越有德行,越能忍辱負重,這個家庭的幸福越有保證。這個是說,女子有德行,才能夠起到相夫教子的作用,才能夠把家庭的幸福給維護好。

“德行”是一個家庭能夠長久不衰的原因,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家知道什麼是“無後為大”嗎?很多人說沒有兒子唄,以為生了七八個兒子,就可以對祖宗交代了,實際上“無後為大”的意思是說:沒有能夠承傳祖宗家業、家風、家道的賢德的人才。比如說,你生了七八個孩子,都是敗家子兒、啃老族,不能把你良好的家業、家風承傳下去,還做了很多禍國殃民的事兒,這樣的兒子與其有,還不如不有,這才是真正的無後為大。

中國古人把兒女教育這件事,看得無比重要,這個重要的事情不能交給別人,必須由他的母親親自去承擔。這就要求他的母親要有良好的德行,這樣言傳身教,都是孩子的榜樣,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為人師表,孩子從母親的身上,也學會了深厚的德行。女子有德行,是因為她承擔著教育兒女的重要責任,所以對女子德行的強調,並不是對女子的歧視,恰恰是對女子的重視。因為女子的德行無關緊要,她有沒有德行都無所謂,也沒有必要去強調了,正是因為她起到了相夫教子的作用,所以她的德行才很重要。所以有一句話說,你娶一個好的太太可以興三代,你娶一個不好的太太要敗三代。你看男子沒有德行,他自己敗一代而已,但是女子沒有德行,是敗人家三代。所以你有個女兒,要更加重視對她的教育。

所以“一陰陽之謂道”,“富不過三代”是因為第一代創業的人白手起家,兢兢業業,艱苦奮鬥,用自己的雙手創下了事業。到了第二代,條件好了,但是還能耳聞目睹父輩創業的艱難,還知道克勤克儉,使事業發展壯大。但是到了第三代,孩子一出生,就過上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不僅體會不到祖輩父輩創業的艱難,還學會了驕奢淫逸、鋪張浪費,久而久之,就把祖輩父輩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業給敗壞光了。所以這才是“富不過三代”的原因。

對這一個道理體會得最深刻的人,就是曾文正公——曾國藩了。他曾經寫到,說“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也就是公家的一文錢,他都不會挪作私用。諸位朋友,我們看到曾國藩的這一點,我們相不相信,他真的做到了不取公家的一文錢,挪作私用了嗎?大家相不相信呀?不相信。我們現在社會就存在著信任危機,信任危機的表現就是你聽別人做壞事,哪怕這個人以前是一個正面的人物,突然說他貪汙受賄多少錢,鋃鐺入獄了,大家不問青紅皂白,馬上就去相信。而你說一個人,數十年如一日,廉潔有守、不貪不占,大家怎麼樣啊?首先就打一個問號,是真的嗎?這個就叫信任危機。信任危機的根源在哪裏呀?信任危機是怎麼來的呀?

信任危機的首先一個原因,就在於我們現在的新聞媒體報道出現了問題。因為我們很多新聞媒體也向西方學習,他說,這個好人好事、正常的事兒,那個沒有什麼新聞價值,不需要報道。那個不正常的事兒,或者是那些壞人壞事,才有價值去報道。他們認為的,形象的比喻說“人咬狗”這個叫新聞,“狗咬人”那個不叫新聞。結果怎麼樣呢?結果就把那些奇奇怪怪的,不是很正常的事,全都搬上了電視。

而且新聞宣傳報道,也偏離了“隱惡揚善”的原則。中國古人做新聞報道,都是有一個原則的,《弟子規》上說:“揚人善,即是善;人之知,愈思勉。”你把人的好人好事到處去宣傳,人家聽了:“哎呦,我剛做了這樣一個小的好事,人家都到處去宣傳、表揚,我應該做更大的善事。”你看,他的善心被提起來了,勉勵他去作善。“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你把人的惡事到處去宣傳,別人知道你在後邊說他壞話,首先就很痛恨你,一有機會就會打擊報複你,“疾之甚,禍且作”,給自己無形中埋下了禍根。

當然很多人說,我們做事不能只是自私自利,我們要維護社會的正義,正義感好像還挺強的。但是,我們想一想,我們總是把那些惡人惡事搬上了電視,後果是什麼?比如說我們有一個說法欄目,經常說,誰們家的孩子把父母送到火車站了,還有哪家孩子輪班地去照顧父母,結果這一個月多了一天,這個父母就沒人照顧了。我們經常把這樣的案例放上電視去播,那請問那一個還能夠和父母在一起住的人會怎麼想啊?他說:“你看,我還是個孝子,我起碼還和父母住在一起,他們都把父母送到火車站去了。”那那一個本來就不孝敬父母的人,會怎麼想啊?“唉,天下烏鴉一邊黑,你看現在的人都和我差不多,我比他們甚至還好呢。”你看他的慚愧心沒有被提起,人作善的心也沒有得到鼓勵,久而久之,社會的風氣就被這樣的宣傳給帶壞了。

所以,中國古人他論事,“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不是看這件事對我自己的影響,而是看整個社會長遠的影響;不是看對現前的事情的影響,而是看對整個社會風氣的影響。所以為什麼要隱惡揚善呀?原因就在這裏。我們現在經常報道一個貪官,貪了多少錢,又抓了個大老虎,地下室搜出了多少錢。結果這樣的報道多了,我們看每一個幹部,好像都是腐敗分子,都是貪汙受賄、違法亂紀的人。然後對人做事,說他“數十年如一日,廉潔有守,分文不貪不占”就失去了信心,就產生了懷疑,這是信任危機的一個原因。

當然,信任危機的根源還不在此。信任危機的根源在於什麼地方啊?在於我們對自己喪失了信心。因為我自己做不到“不取公家的一文錢、不貪不占”,你說他能夠做到這一點,那怎麼可能呢?和我的經驗就不相關嘛,不是我所熟悉的內容嘛。所以,當現在大家都是“一切向錢看”,做事不是為了名、就是為了利的時候,突然有一個人來說,我做這件事就不是為了名,就不是為了利,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向善。大家會相信嗎?大家就不相信了。

所以,在現在這個社會,做什麼難呀?現在這個是做好事是最難的。你做壞事吧,你給人家點錢、走點關系、托點後門,都可以順利通過。你想去做好事,沒有什麼目的,人家還在想,他又不為錢、又不為名、又不為利,到底是為了什麼?看,人家不知道你做這件事是為什麼。我們說現在我們的制度需要改革,制度改革的關鍵是什麼呀?就是要形成一種制度,把人培養成好人,把那個好人選拔在領導位置上,這才是制度改革的關鍵。讓好人充分做好事,讓“賢者在位、能者在職”,這個社會風氣才能夠有所好轉。

曾國藩為什麼能夠“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啊?因為他從小熟讀“四書五經”,他對經典上的教誨毫不懷疑,當然,後邊我們會接著講,他具體看到了哪些話,他能做到“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我們首先看看,他在家書中是怎麼寫的。

他說:“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一個家庭、家族、企業、單位、政黨、國家的破敗,都是這裏的每一個人,過上了過分奢侈浪費的生活,以至於入不敷出。不是說我們現在才經濟發展了,人們富裕了,以前中國也有很多富裕的家庭,也有很多大戶人家、貴族。但是並不奢侈浪費,也是要勤儉持家,因為你再有錢,也抵不過一兩個敗家子兒給你破敗。因為他要吃好的、穿好的,還有很多不良的嗜好:貪財、貪色、好賭,再是萬貫家財,也都能夠敗散掉。

“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以前一個人都在走上坡路,步步高升,突然轉折,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轉折點何在呢?什麼時候,你認為自己的奮鬥已經差不多了,可該享受一下人生了,什麼時候你人生的轉折點就出現了。

一個人討人厭,討人不喜歡,就是過分的驕傲,自以為是,不把別人放在眼裏。我們讀《論語》都知道,《論語》有一句話,耳熟能詳,那就是“四海之內”,怎麼樣啊?“皆兄弟也”。諸位朋友,我們現在還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感受嗎?沒有了。我們現在的孩子還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境界嗎?不僅沒有了,據說現在大學流傳著一句話,說“感謝室友還沒有殺了我”。不是四海之內皆兄弟,是感謝室友沒有殺了我。

為什麼是這樣的情形呢?是聖賢人的話說錯了,過時了嗎?聖賢人說話都是滴水不漏,非常的嚴謹。他說“四海之內皆兄弟”是一個結果,原因在哪裏呀?原因在前面的兩句話,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說一個君子人,對每一個人都很恭敬,為人處事沒有什麼過失,處處為對方著想,看到對方的需要,對每一個人都彬彬有禮,他走到哪裏,哪裏才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而我們現在的人呢?特別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小公主、小皇帝的脾氣很厲害,所有的家人都要看到他的需要,滿足他的感受。當眾多的小公主、小皇帝走到一起的時候,不是自己討厭別人了,就是別人討厭自己了,所以“討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孔老夫子說:“不學禮,無以立。”人如果不學禮的話,沒有辦法在這個社會上立足,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會招人討厭。

中國人有一句話說“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很多人說:“你看,中國人就是講等級、講不平等。為什麼‘刑不上大夫’呀?大夫犯了罪,就可以不予制裁呀?”實際上,在《孔子家語》中,孔老夫子的弟子冉有,就問了孔老夫子這樣一個問題。他說:古人說“刑不上大夫”,是不是大夫犯了罪,就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呢?

孔老夫子說:不是這樣的道理。因為中國古代的人,都有禮儀道德的教化,讀書人、知識分子,做官的人都非常的有羞恥心。所以一旦他這個人,比如說貪汙受賄敗漏了,國家給予他很重的刑罰處罰。這個判決一下達,這個人他朝著君主的方向,跪拜幾次,然後自己就自裁了。不需要再把他捆綁,然後再經過這麼多的行人看著他,再去當庭審判他,這個對於一個讀書人,他是受不了的。所以說“刑不上大夫”,但是,這個大夫並沒有逃避刑罰的處罰,因為什麼呀?那是因為有禮儀道德的教育。

為什麼“禮不下庶人”呢?因為平民百姓,很忙碌地忙於生計,對於“禮”,就不對他們做嚴格的要求,這也是通情達理。換句話說,“禮”主要是對那些有權有勢的貴族要求的。所以什麼是貴族?什麼是暴發戶和土豪呢?大家知道區別在哪裏嗎?貴族和土豪的區別,就是一個有權有勢,而且懂禮,而另一個有錢有勢,但是不懂禮。

比如說,在中國古人那裏,有這樣一個規定,它說:“入國不馳,奔馳不沖。”我們現在有錢有勢的人,是開著寶馬、奔馳、路虎,古代的時候,有權有勢的人,是坐著高頭大馬拉的馬車。當一個人坐著高頭大馬拉的馬車,要進入一個城市人口密集的地方的時候,他要主動地把這個車速放緩,不能夠橫沖直撞,而且要看到過往的行人,要給他們讓路,所以叫“入國不馳。”而且怎麼樣啊?你把這一個動作做出來了,大家都非常贊歎你,你看這個人有權有勢,還懂得禮。我們現在開著寶馬、奔馳的人,會不會給那些騎自行車的、行走的人讓路啊?不僅不會讓路,還把那一個喇叭按得啪啪的響,生怕人家不知道他開的是寶馬、奔馳,這就叫“土豪”,這個就叫“暴發戶”。

沒有一個有錢有勢的人,是希望別人稱自己是暴發戶的,所以怎麼樣啊?所以他就要守這個禮,他願意主動地去遵守這個禮。而他把這個動作一做出來了,他主動給那些行人和騎自行車的人讓路,他對自己都很佩服。他說,你看,我坐在車子裏,有著空調,非常的舒適,人家背著擔子在太陽下艱苦地前行,我給人家讓路不也是正常的嘛。所以,禮,不僅僅規範了一個人外在的行為,通過這個行為,也培養了一個人的仁愛之心、謙恭之心。所以“討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就是因為沒有學最起碼的禮。

在《易經》上,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六爻的爻辭有凶有吉。但是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這一卦就是謙卦,謙虛的“謙”。而這個謙卦的卦象是“地山謙”,什麼意思呢?這個高山平時都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謙卦之中,這個高山是居於平地之下。

我們想一想,一個人才華橫溢、有權有勢,就像曾國藩這樣,連皇帝可能都會對他有戒心了,同事對他也會有嫉妒之心。那怎麼辦呀?他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特別地小心謹慎,而且是“推功於上,讓利於下”。把這個事情做好了,功勞推給了領導,沒有領導的支持,這件事我做不成;利益不能獨貪獨占,要分給屬下。這樣無論上級下級,都喜歡你做事成功,這叫“明哲保身”。“既明且哲,以保其身”,這是一個褒義詞,不是一個貶義詞,他是在明了了宇宙規律的基礎上,做出的一個正確的選擇。

《尚書》上也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驕滿給自己招來損失,謙虛讓自己受益,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規律。還說“惟天福善禍淫”,天道自然的規律,都是給善良的人帶來福分,而給過分的人招致災禍。這個“淫”就是指對一切事情的過分與放縱的意思,當然也有驕滿的含義在其中。這也是從“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推導出來的做人的道理。這個規律告訴我們,在我們事事如意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自以為是。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也不要因此喪失了信心,喪失了勇氣,因為冬天已經到了,春天還會遠嗎?這個就是告訴我們,一切挫折都會過去。

第三個原則,每次挫折都有轉折點。特別是我們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挫折,我們往往改變了一些對人事物的看法。

有一個文章,叫《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裏》,這樣寫到:

“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有沒有人想到,要感激傷害過自己的人呢?一般的人對傷害過自己的人,都是恨得咬牙切齒,恨不得他有什麼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才好。《弟子規》上說:“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別人對我們有恩,我們要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湧泉相報。但是彼此之間有仇怨,不要總是記在心上,這樣會傷害自己,讓自己身體不健康。那你心懷感恩呢?如果沒有人傷害過我們,我們就像溫室裏的花,經不起任何的風吹雨打。正是因為有人傷害了我們,我們的心智就得以磨練。

“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如果沒有人欺騙過我們,我們認為天下都是好人。正是有人把我們欺騙過了,我們知道天下有好人,還有這樣的騙術高超的人,你看,是不是增進了你的見識呀。當然,不能因為別人欺騙了我們,我們轉而又去欺騙別人。別人做的對不對,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誰一定要做對呀?自己要做對。當然,也不能因為別人欺騙了我們,我們就喪失了信任別人的能力。我們對人一味真誠,我們自己內心無愧,我們俯仰無愧、心懷坦蕩。無論別人是什麼樣的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對他的態度都是一味的真誠。

“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了你應自立。”正是有人把我們遺棄了,我們從小學會了自尊、自立、自強、自愛的意識。結果呢?很多人,特別是那些百萬富翁,非常有成就的人,回首童年的時候,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磨礪,而他們對這一段磨礪,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所以要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了你自立。而我們看有很多孩子,生活在家庭優越的條件下,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沒有體會到祖輩父輩創業的艱難,最後還變成了紈絝子弟。到底哪一個環境更好啊?其實很難說,就看我們怎麼樣利用這個環境,去成就自己的人生。

“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正是因為有人把我們絆倒了,當我們再站起來的時候,我們的能力就得以強化。

“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很多人說,我修養很好,對每個人都是一團和氣,滿面春風。那是因為你是領導,別人都巴結你、諂媚你、奉承你。當有一天,一個人來到你的面前,也不知道你是誰,卻指著鼻子罵你、對你無理取鬧,你還能對他保持微笑、保持耐心,這才體現了一個人真正的修養。

要感激所有讓你堅定成就的人。這正如大文豪巴爾紮克所說的,他說:“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但是對於弱者,卻是一個萬丈深淵。”

這是全面地認識挫折的幾個原則。

第二個步驟,就是在認識挫折的基礎上,要檢討挫折,吸取教訓。如果你不吸取教訓,還是像上一次犯同樣的錯誤,這個挫折對你就沒有幫助。威廉·A·沃德,說過這樣一句話,說:“失敗應當成為我們的老師,而不是掘墓人;失敗是暫時耽誤,而不是一敗塗地;失敗是暫時走了彎路,而不是走進了死胡同。”當我們能這樣來面對生活中的挫折,我們就能夠輕裝上陣,從而采取戰勝挫折的第二個步驟,那就是你必須把挫折當成學習的機會。當然要從挫折中學習,要檢討自己,必須有真正坦誠的個性,要看一看是自己什麼樣的弱點,導致了我們人生中的挫折,要認真反省。

第三個步驟,就是要看清自己的弱點。我們看現在很多的領導幹部,本來可以一帆風順、平步青雲,但是卻鋃鐺入獄、半途而廢了。什麼原因呀?原因就是敗在了一個“貪”字上。不是貪財就是貪色,不是貪名就是貪利,總之有一個事兒沒有放下,所以才導致了災禍。如果我們很貪財的話,我們要記住,《大學》上的一句話,我們說曾國藩熟讀《四書》,相信對這樣的一句話一定不會陌生,這一句話就是“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也就是說你的財貨,是以不正當的、不好的方式獲得的,那會怎麼樣呢?那也一定會以不好的方式敗散掉,這是必然的規律。你不要半信半疑,懷著僥幸心理。

當然,古人也知道後人會這樣做,所以把不好的敗散錢財的方式,給我們概括了一下,總結為五個方面。說這個財產、財富,不是賺到你手、貪到你手,就是你的了,它實際上為五家所共有。

哪五家呢?

首先就是官府。比如說我們這個錢,是貪汙受賄、違法亂紀、坑蒙拐騙賺來的,後來東窗事發,自己鋃鐺入獄,所有的不義之財,就被沒收、被充公。雖然賺到你手了,還沒等你享受,又曇花一現給收回去了,確實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得不償失。在曆史上,有很多類似的案例,不義之財被官府所沒收。我們看一個典型的案例,那就是和珅的故事。這個就是曆史上的一個典型的案例,他的財富是官府給沒收了。這個是講的財富為五家所共有,首先是官府。

其次,還有水災、火災,這些自然的災害,看似是自然的,實際上也專會把不義之財給焚燒掉、給漂奪走。第四,就是盜賊。中國人講“盜亦有道”,這個盜賊也有道義,專門偷盜、敲詐、勒索為富不仁的人。就像現在的黑社會,他看這個人的錢財來路不明,是不義之財,又沒有拿著這個錢去做慈善事業、救濟窮苦,反而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結果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個盜賊看了也都過意不去,所以專門偷盜、敲詐、勒索這些為富不仁的人。最後一點,防不勝防,是什麼呢?就是不肖子孫,不賢德的敗家子兒、啃老族,也會把不義之財敗散掉。

現在很多人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他賺了很多的不義之財,心裏很不安。所以就想把這些錢都轉移到國外去,其實他不明理,他不知道不義之財,在古人稱為“凶財”。“凶財”就是給你帶來的不是幸福安康,是不盡的麻煩,甚至是凶災,你轉移到哪裏都不會很安全。而你是勤勞致富,遵紀守法所賺來的錢,你放在哪裏都會很安全,這才是道理。所以“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為什麼古代對知識分子很重視、很尊重啊?因為讀書明理,理得心安。

當然,我們在現代社會,多了一些敗散錢財的方式。比如說醫院,醫生讓你做一些不必要的檢查,然後再給你做一些手術,結果花了很多的錢。還有就是賭博,賭博也會把不義之財嘩嘩地敗散掉,非常地快。還有什麼呢?還有股票,一夜暴跌,就從多少萬富翁變成了窮光蛋。這些都是不好的敗散錢財的方式,所以我們要懂得去觀察,對於不義之財,不要去貪,不要去占。曾國藩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啊?因為他對古聖先賢的教誨深信不疑。

曾國藩有一個外孫叫聶雲臺,他是曾國藩的外孫,後來又出任上海商會的會長,所以他和滿清末年的那些子孫後代交往很多,耳聞目睹了這些後代子孫敗落的情形。他把這些案例都總結出來,寫了一些文章,後來匯聚在《保富法》這一本書之中。他用曆史上的案例,還有他身邊的案例,給我們證明了“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規律。

現代人也用現代語言,對腐敗分子算了一筆賬,確實是很不劃算。第一是政治賬,自毀前程;第二是經濟賬,傾家蕩產;第三是名譽賬,身敗名裂;第四是家庭賬,妻離子散;第五是親情賬,眾叛親離;第六是自由賬,身陷囹圄;第七是健康賬,身心交瘁;第八是曆史賬,怎麼樣啊?遺臭N年。在若幹年之後,人們說到這個腐敗分子,仍然恨得咬牙切齒,不肯原諒。所以人生要懂得核算,不要做那些得不償失的事。

這個貪財,我們講一講正面的例子,不貪的例子。我們看曆史上有一個著名的人物,叫楊震。我們在座有姓楊的同志,楊家的堂號叫“四知堂”,“四知堂”的堂號,就是來自於楊震。楊震去赴任東萊太守的路上,路過了昌邑縣,結果縣令王密,是楊震曾經舉薦過的,他知道自己的恩人路過,就趁著夜色,帶著十斤黃金,要送給楊震。楊震歎了一口氣,他說:“唉,我了解你,把你舉薦出來,但是可惜的是,是你不了解我。”王密就說,他說:“黑燈半夜的,這件事沒有人知道,你就放心地接受了吧。”楊震說:“這件事有天知、有神知、有你知、有我知,這叫‘四知財’,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啊!”於是他就拒不接受這“四知財”。

後來王密就把這件事說出來,後代子孫為了紀念楊震的這種德行,就把自己家的堂號取名為“四知堂。”我們想一想,凡是楊家的子孫,從“四知堂”的匾額下走過的時候,是什麼感受啊?我們家的祖宗,不收“四知財”,我作為他的後代子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要小心謹慎,不能夠因為我的言行給祖先抹黑。

楊震這樣的廉潔有守,家境當然不是很富裕,到他老的時候,有人勸他,說:“你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你的後代子孫著想,為他們留一點家產。”楊震怎麼回答的呢?楊震說,說:“我留給我的後代子孫最好的財富,那就是,他們是一位廉潔官員的後代。以這樣的財富留給他們,還不夠豐厚嗎?”結果怎麼樣呢?果不其然,他們家連續四代都有人做到三公的位置,所以曆史上稱他“四世三公”。而這個“三公”,就是皇帝的老師,就是皇帝最尊敬、最重視的人,是選全國最有德行、最有才能的人,才能擔任的。結果楊家連續四代都有人做到三公的位置。不僅如此,楊震的風範,一直傳到今天,不僅教育了楊家的後人,也教育了中華民族的後人。所以他家積德積得多麼深厚!

司馬光先生有句話說,他說:“遺金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就像我們現在很多人掙了很多錢,自己還舍不得花,要給兒孫花。“遺金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他未必能守得住,因為他如果是賢德的子孫,他可以用自己的德能去賺錢,你把錢留給他有什麼必要啊?如果他是不賢德的子孫,你留給他再多的錢,他遲早都會敗散掉。所以無論兒孫有沒有德行,有沒有能力,把錢留給他們,都是“百害而無一利”。

所以古人說“賢者多財損其志”,賢德的子孫,你把錢留給他,他錢多了,好幾輩子都用不完了,我還去努力幹什麼呀?就折損了他的志氣,他就沒有這種奮鬥的、向上的心了。“愚者多財增其過。”愚鈍的子孫多了錢財,不知道該把錢往哪花,開始驕奢淫逸、吃喝嫖賭,又增加了他的過失,“益其過”呀。

古人給孩子留什麼呀?“遺金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遺書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我們學習聖賢經典都知道,聖賢經典字字珠璣,沒有一句話是沒有道理的。但是,我們現在的孩子很可憐,沒有機會去深入經典,首先已經被誤導了。告訴我們:傳統的經典都是糟粕,是封建的、落後的,是愚弄人的精神鴉片。結果,他們首先不願意打開這個書。第二,我們現在有很多的微博、微信,什麼網絡、電視、電子遊戲,根本就沒有時間去看聖賢書。

所以“遺書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那怎麼辦呀?還不是沒有辦法?“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不如自己多去做好事,積功累德,不要到處宣傳。這樣你所積的德就能夠保存下來,積得越來越厚,然後這個德行庇蔭子孫千秋萬代,就像楊震一樣。實際上,我們在座的各位,曆代祖先之中,都有像楊震這樣廉潔有守的人物。

中國人特別喜歡祭祀,為什麼喜歡祭祀啊?祠堂裏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每當春秋祭祀的時候,把全家族的人召集在祠堂之中,幹什麼呀?不是搞迷信活動,沖祖先拜一拜,祖宗就保佑你升官發財,而是宣講祖先的德行。說,你們家哪朝、哪代,有哪一位有德行的人,他對國家有什麼貢獻,我們應該怎麼樣學習他。這種精神、這種道德、這種風範,使你的家道、家風、家業代代相傳,代代有賢人出現,這是你家族昌達的原因。

我們現在學習傳統文化,留下了很多的儀式。禮儀、形式留下來了,但是不知道其中的教育的內涵,所以我們把它當成是迷信了。比如說,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我們不知道祭祀的教育內涵,把這個祠堂當成是“四舊”給破掉了。結果是什麼呢?現在的兒女不僅不會想到祖宗,他能夠想到父母,就已經謝天謝地了。比如說,這個孩子再過兩個星期要結婚了,把對方帶到家裏,讓父母看一下,說再過兩個星期,我們要結婚了,請給我們准備房子、准備錢。如果不是為了這個,他們結婚了,早都住在一起,父母連知道都不知道。你說到底是哪一個好呢?

你說人家那個不好,你說人家那個落後,哎,人家能夠把孩子教好。你說我們這個先進,結果腐敗分子到處都是。比如說,我們看貞觀。我們知道“貞觀之治”,“貞觀盛世”的時候,唐太宗在貞觀六年的時候,全國被判處死刑的犯人,三百九十個人。結果,這一年秋天,(他讓)他們回家都過年,第二年,在秋天的時候回來,再接受死刑的判決。結果怎麼樣啊?這三百九十個被判處死刑的犯人,沒有一個人逃跑,全都按時回來接受死刑的判決。我們看了這樣的曆史記載,我們應該問:人家是怎麼把人教到這麼好的,就是連死刑犯都有誠信。

習總書記說,我們要學王陽明的“心學”,王陽明的“心學”有兩個重要的觀點,第一就是致良知,人都有良知良能,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人的良心給喚起來。第二就是知行合一。

王先生有一次出門外出,不小心被盜賊所綁架。這群盜賊知道,他就是提出了人都有“良知良能”的王陽明先生,就問,他說:“你說人都有良知良能,那你看我們這群盜賊也有良知良能嗎?”王先生毫不猶豫地說:“有。”這群盜賊就說:“那你光說有不行,你得證明證明給我們看,我們才相信我們也有良知良能。”王先生說:“這好辦。你按照我說的去做,我就可以證明你也有良知良能。”結果王先生就讓他們把自己身上的衣服,一層一層地脫下來,最後,還剩的最後一條內衣了。說:“繼續脫。”結果這群盜賊說什麼呀?說:“不行了,這個不能再脫了。”王陽明說:“這知恥就是你的良知啊。”

你看,即使是淪為盜賊的人,也不願意在大庭廣眾之下,把自己脫得一絲不掛。說明什麼呢?說明在明朝的時候,即使淪為盜賊的人,都有羞恥心,強烈的羞恥心。我們現在的人呢?和明朝的盜賊都比不上了,很多地方還在裸奔、裸體遊行,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有一些娛樂,大庭廣眾之下,脫得一絲不掛。

孟子說了一句話,他說,人和禽獸的區別“幾希”,如果人把這一點點的東西給丟掉了,那人和禽獸有什麼區別呀!但是,就是人把這一點東西給保留下來了。人,懂得禮、懂得義,他知道用禮義來控制自己不合適的欲望和行為,所以才把人和禽獸區別開來。在這個明朝、在這個唐朝,即使是盜賊、死刑犯,都有知恥心,都能夠講誠信,這說明什麼,說明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就看我們用什麼去教。

《孟子》上說,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人們吃飽了飯,穿暖了衣服,也有了好房子住,過上了安逸的生活。但是,沒有良好的禮儀道德的教育,叫“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就和禽獸墮落得不遠了。還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從上面的領導者,到底下的老百姓,都在幹什麼呀?都在交相地爭奪利益,唯利是圖,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個國家就危險了。危險在什麼地方呢?我們連食品安全都出了問題,是不是“上下交征利”的結果呀?經典上的話都從來不過時,在古代適用,在今天也依然適用。

在《禮記》上說,它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異禽獸之心乎?”鸚鵡能學舌,它不過是一個飛禽而已,猩猩有的時候智力很高,也能說話,但是它也不過是不離禽獸之身。“今人而無禮”,現在的人不講“禮”了,不懂得用禮義來約束自己不合適的欲望和行為,“雖能言,不異禽獸之心乎?”雖然能講話,不也墮落得成了衣冠禽獸了嗎?會講話的禽獸了嗎?你看看,這個話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就不是如此了嗎?

所以你看,這個在古代的時候,人能教好,而我們現在,之所以沒有教好,是因為我們不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了。倫理道德的教育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必要”。我們哪一個領導者是重視道德教育,像重視經濟發展、GDP增長那樣去重視的呢?如果你真的重視,他真的能夠教好。所以,“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而你的兒孫,潛移默化地受到你的影響,自然也變成一個有德行的人。

所以這個財,你即使是富有四海,你也不過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而已。這個錢那麼多,有什麼用啊?我們看到有一些貪官,這個錢,倉庫裏裝得滿滿的,都是沒有開封的人民幣。換一句話說,這些錢對他而言,是沒有用處的,那什麼時候才派的上用場了呢?什麼時候需要打開封啊?就是要算一算,他究竟貪了多少錢,要給他判刑的時候,才派上了用場。你說是不是心理不正常了呀?所以沒有必要為身外之物鋌而走險,不值得啊。

有的人不貪財了,就開始怎麼樣啊?開始貪色。色字頭上一把刀,這一把刀絕對不是形容,因為這一把刀,把你所有的功名富貴削得平平的,讓你一無所有。很多人仕途不順利,做事兒也是不順利,什麼原因呀?色字頭上一把刀,無形中已經把你的功名利祿給削掉了,你還不知道呢,不知道自己怎麼這麼不順利呢!

《尚書》上有一句話說:“天道禍淫最速。”“天道”就是自然而然的規律,給那個淫亂的人、放縱的人、過分的人招致災禍,是最迅速最迅速的了,所以這個東西是最損陰德。你說這兩個人,做這些違禮、違法的事,不是沒有人知道,這個陰德已經被折損了。那麼陰德有什麼好處啊?古代的人去參加考試的時候,有的人,就看他有沒有“陰騭紋”。臉上有“陰騭紋”,這個人高考一定能夠考上,榜上有名,能夠提前看出來。什麼是“陰騭紋”呢?就是你做好事做多了,陰德積的多了,你在臉上就有“陰騭紋”。

也有一些行為,是非常折損你的陰德的,那就是貪色,就非常折損陰德的。所以說,不是沒有人看到,就對你沒有影響,對你的身體有影響,還有對你的仕途很有影響。所以“天道禍淫最速”,中紀委有一個數字說,90%以上的高官落馬,背後都有女色的原因。這不是“天道禍淫最速”最明顯的表現嗎?還有你的身體,身體潛移默化的受影響,你的聰明智慧受影響、注意力受影響。現在還有很多這樣的病、那樣的病,都出現了,這不都是“禍淫最速”的表現嗎?大家可以去看《太上感應篇匯編》,還有《文昌帝君陰騭文》,《欲海回狂》等等這些書,都有曆史上很多類似的案例。這個也是“人不學,不知道”的結果。

很多人不貪財不貪色了,就喜歡出名。特別像我們知識分子,可能對財色看得很淡,但是就喜歡出名,因為“名和利”也是聯系在一起的。在明朝,有一個讀書人叫袁了凡,他寫了四篇家訓《袁了凡家庭四訓》,簡稱《了凡四訓》。日本天皇以“一書一訓”教導兒孫,這“一書”就是《曾國藩家書》,這“一訓”就是《了凡四訓》。在這裏邊,有這樣一句話,說:“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說在世上享有很盛大的名聲,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人,但是怎麼樣呀?名不副實,古人也講“德不配位”,就是你的德行和你的位置、你的名聲、你的享受,不相匹配。這樣就多有意想不到的、突如其來的災禍。

我們看現在社會,哪些人婦孺皆知、家喻戶曉啊?在古代,哪些人婦孺皆知、家喻戶曉啊?古代都有“命民、命婦”,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人很有道德,國家給他“命民”的稱號。你一旦有這個“命民”的稱號,你就可以坐著兩匹馬並排拉的車子,裝飾得很好出行。別人再有錢,沒有“命民”的稱號,你不可以乘坐這樣的車子。大家一看這個人乘坐這樣的車子,就會對他很尊重,知道他是皇帝封的“命民”,他的德行是我們大眾的表率。說明古代的時候,人有德行是最受尊重的,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是道德模範。

我們現在也每年評選道德模範,感動中國的幾大人物,諸位朋友,你們知道他們都叫什麼名字嗎?知道幾個,能說出來幾個啊?我們再問,大家知道“什麼什麼傳”的女主角是什麼、是誰呀?大家都知道。甚至,連她的星座是什麼都知道。說明什麼呢?說明現在這個世間,最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人是歌星、影星。但是,這些歌星、影星,沒有用自己好的名聲,去做有利於社會的引導。

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後,人們從西方學了很多所謂“先進的理念”,好像這個電影、電視劇,沒有一個第三者插足,沒有一個情人、小蜜,再來一段床上戲,這個電影、電視劇都演不下去,那就沒有什麼看頭了。我們很喜歡看美國的大片,當然有一些大片,對人的心性提升有好處。但是更多的是,以暴力色情為主要內容,結果你看了這些,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換句話說,這些歌星、影星,沒有用自己好的名聲,去做有利於社會的引導。

結果怎麼樣啊?結果我們看新聞,突然演《速度與激情》的主角出了車禍,突然有一個歌星又自殺身亡,突然又得了絕症,突然又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這些都是奇禍,為什麼呢?原因就是名不副實,德不配位。當然,我們說這些也不是幸災樂禍了,我們也是希望這些人能夠明白這個道理,要用自己好的名聲,去做有利於社會的引導。

中國古人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哪一些文娛節目,能夠給人以啟發呢?就是那些德音雅樂。而且孔老夫子到一個地方,沒有看這個地方的政事辦的如何,首先聽一聽流行什麼音樂,他就知道這一個地方的民風怎麼樣了。所以禮樂都是教化人的方式,中國的文化,又稱為“禮樂文化”。不能聽靡靡之音,不能去追捧那些德行不好的歌星、影星。

最後就是貪利。這個“利”,就是凡是有利於自己的條件與環境。古人告訴我們要“見利思義、見得思義”,看到利益獲得現前的時候,首先想它符不符合道義。如果不符合道義,即使是送給我,也不能去貪、不能去占。總之,古人提醒我們“立名於一世,而失之僅頃刻”。我們很多領導幹部,都是從農村出來,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再走上工作崗位,一路過五關斬六將,好不容易有了今天的位置,這一切得之不易。但是在一個利益誘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做出一個錯誤的選擇,所有的努力前功盡棄、付諸東流,那是在頃刻之間。

所以,當別人拿著“財色名利”來誘惑你的時候,你不要很得意,覺得自己是領導,別人都在巴結我,其實自己是站在懸崖的面前。別人拿著“財色名利”誘惑你跳進懸崖,如果你把腳踏進了懸崖,還想後悔、想翻過身來,還可不可能呢?那就不可能了。所以古人說“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後悔、後悔,那都是到後面才悔。面對“財色名利”的誘惑,應該是什麼樣的態度呢?應該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心謹慎。才使我們看清自己的弱點,並且改正自己的弱點,克服自己的習氣,才能夠真正地戰勝挫折。

這是我們講的第二個問題。我們先休息一下,我們再接著講。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