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福田心耕 正已化人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目錄
視頻文字
福田心耕 正已化人
2017-12-22

尊敬的各位長輩、各位領導、各位朋友、各位兄弟姐妹們:

大家上午好!

我們今天非常高興,來和大家一起學習傳統文化。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題目是:福田心耕,正已化人。很多人都會問,我們都生活在現代社會了,為什麼還要學習傳統文化呢?傳統文化講的是恒常不變的道理,古人把它稱之為天道。而我們知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所以學了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好處用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趨吉避凶。

我們看一看,現在人都想發財致富,我們怎麼樣才能真正地致富呢?在《大學》上有兩句話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這就是告訴我們致富之道:德行,是根本;財富是枝葉花果外在的顯現。我們學習植物的人都知道,植物的枝葉花果能夠延伸到哪里,它下邊的根就必須延伸到哪里,所以有一句話說:“厚德載物”。外在的財富、身份、地位、名聲,靠什麼來承載呢?靠一個人真正的德行,深厚的德行。

在《大學》上還有一句話說:“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這句話提醒我們,財富是以不正當的方式獲得的,那麼也一定會以不好的方式敗散掉,這是必然的規律。錢財不是賺到你手,貪到你手就屬於你的了,它實際上為五家所共有。哪五家呢?首先就是官府。比如說我們這個錢是坑蒙拐騙、貪污受賄賺來的,後來東窗事發,自己鋃鐺入獄,所有的錢財被沒收,被充公,不僅沒有給你帶來幸福,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第二,就是水災。第三就是火災。這些自然災害,看似是自然的,其實我們觀察一下,也專會把不義之財給焚燒掉,漂奪走。第四個就是盜賊。中國人講“盜亦有道”,這個盜賊也講道義呀,他專門偷盜敲詐勒索為富不仁的人。所以這個錢財,也會被黑社會的人去敲詐。最後一點防不勝防是什麼呢?就是不肖子孫,用現在話來說,不賢德的敗家子,啃老族,也會把你的不義之財敗散掉。

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人,把兒女送到國外去學習,結果我到國外留學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事實的真相,這個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呢?事實的真相就是,國外的學費比較昂貴,國外的學費是我們國內學費的幾十倍上百倍還不止,而這些孩子,拿著父母給的錢,父母都是貪官的呀,做生意的,發不義之財的比較多,結果,這些孩子並沒有拿著錢,去認真讀書,拿這些錢去了Casino,就是賭博的場所,一擲千金,結果把父母給的錢又敗散出去了。所以不肖子孫、敗家子、啃老族、富二代、官二代的問題很嚴重,原因在哪里呢?我們觀察一下,他父母賺的錢就是不義之財。

當然古人,這不過是抛磚引玉,讓我們學會去觀察,告訴我們不義之財,一定不可以去貪占。在深圳的有一個企業家,他的企業做得很好,也學了傳統文化。結果,他有一個朋友,給一家公司做採購,因為她做採購,經常利用職權,結果收回扣,確實賺了很多錢,家庭很富裕,過著很奢華的生活。但是,她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在懷孕的時候去檢查,還沒有發現任何的問題。但是生下來之後,才發現孩子的左肩就是殘廢的,不能動。她為了給這個孩子看好病,就走了很多的醫院,花了很多的錢,也沒有把這個病看好。最後她找到了這個朋友,訴說自己的苦衷。這個朋友,就送了她一套光碟,她看了這套光碟之後,突然明白了,這個孩子包括她自己為什麼有這樣不好的遭遇。所以從那以後,每逢過年過節,即使別人送給她一點禮物表示慰問的,她都不敢再隨便接受了,更談不上回扣了。

這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告訴我們,不義之財,給自己帶來的是不盡的麻煩和災禍。所以千萬不能去貪,不能去占。曾國藩做到四省的總督,四個省的省長,但是他能做到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為什麼他能做到這一點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他從小熟讀四書五經,對《大學》上的這一句話非常地熟悉,一點兒都不陌生。在道家的勸善書《太上感應篇》中也有這樣一句話,取不義之財的人,就如同吃那個有毒的肉,喝那個有毒的酒,想止息自己的饑渴,結果怎麼樣呢?不僅不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反而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這些都是提醒我們對不義之財要謹慎,不能夠去獲取。

現在人也很用心,對腐敗分子算了一筆賬,覺得非常地形象。第一是政治帳,自毀前程;第二是經濟賬,傾家蕩產;第三是名譽帳,身敗名裂;第四是家庭賬,妻離子散;第五是親情賬,眾叛親離;第六是自由帳,身陷囹圄;第七是健康賬,身心交瘁;第八是歷史賬,遺臭N年。若干年之後,人們說起這個腐敗分子,還恨得咬牙切齒。所以人生要懂得核算,對於那個不好的不義之財,要懂得拒絕。

古人也提醒我們:“立名於一世,失之僅頃刻”。我們很多的領導幹部,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再走上工作崗位,這一路走來,克服了很多的困難,可以說過五關斬六將,也付出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努力,好不容易有了一個位置,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能,結果怎麼樣呢?在名利的誘惑面前,把持不好自己。結果,所有的努力前功盡棄,付諸東流,那是在頃刻之間。所以古人告訴我們,面對財色名利的誘惑應該是什麼樣的態度呢?應該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當這些誘惑現前的時候,要保持一個理性的頭腦,不要利令智昏,情令智迷,在利益的誘惑面前,就昏頭昏腦了,而面對這些色欲的誘惑,也失去了理智。

我們看,在古代有一些有學問的讀書人,他看一個人目前的所作所為,就知道他以後的結局如何。為什麼能夠看出他的結局呢?預測他的未來呢?就是因為聖賢書記載的都是天道自然的規律,如果一個人熟讀聖賢書,瞭解這些宇宙人生的真相和規律,他就能夠預測人的未來。比如說我們學《易經》,《易經》上有兩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我們看一個人、一個家族、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沒有未來,看什麼呢?只要看他是不是積善之家。所以中國的未來特別的遠大,為什麼呢?因為中華民族,出了這麼多的古聖先賢,一直在為世界做貢獻,把和平、和諧的理念帶給全世界,所以,中國的未來一定是非常地光明,前景非常地遠大。

《周易》上還有一句話:“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當我們看到一個省部級以上的官員,突然鋃鐺入獄的時候,大家都在議論紛紛,是什麼原因啊?什麼原因啊?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所導致的。所以我們學《易經》要抓住根本,不要在枝末上做文章,找一個人給我算一卦,看看我這件事可不可以辦,我這個合作夥伴可不可以合作,我這個事情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這些都是枝節,最關鍵的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殃。

我們的福分,就是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呢?我們怎麼樣在未來過上一個更好的生活呢?中國人講福田心耕。而回報最豐厚的田地有三種,那就是敬田、恩田和悲田。我們看一個人,他的未來如何,首先看一看這個人是不是知恩報恩,飲水思源。如果一個人事業很輝煌,但是連父母都不孝敬,不知恩報恩,我們就知道這個人,他的未來前景暗淡,即使現在輝煌,那也是一時而已,必然有敗落的那一天。所以恩田以父母為代表。中國人講百善孝為先,為什麼呢?因為人生在世,沒有誰的恩德會超過父母,中國人特別強調順——孝順,而這個孝,你現在對很多的年輕人說,你這個孩子很不孝,他都不承認,他說我這個人很孝敬,你怎麼說我不孝敬呢?那是因為“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他都是按照我自己的標準,來評價自己是不是孝敬的。

孔老夫子告訴我們,孝的內容非常地廣泛,不僅僅要贍養父母的身體,讓她衣食無憂,還要養父母之心,首先要尊敬父母。所以有弟子來問什麼是孝?孔老夫子怎麼說呢?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但是對於狗啊馬呀,他們也能夠以自己的體力來奉養主人,如果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的話,那個怎麼能夠把人和禽獸區別開來呢?贍養父母,最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又有弟子來問什麼是孝,孔老夫子回答了兩個字,色難。什麼意思呢?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是最難能可貴的了。所以《禮記》上說,一個對父母有深愛的孝子,他對父母說話的時候一定是和顏悅色,一定是很溫柔的,很耐心的。除了尊敬父母之外,還要做到“父母為其疾之憂”,也就是不要讓父母為你擔憂,僅僅為你的疾病而擔憂,這才是真正的孝子。

比如說我們孩子小的時候,功課不好,父母會擔憂,他很貪玩兒,浪費了時間。等他到了中學,交了一些朋友,也是浪費了時間,讓父母擔憂,這也是不孝。到了高中,又學會了下網吧、打遊戲,浪費了時間,耽誤了功課,還會讓父母擔憂,這也是不孝。等我們走上了工作的崗位,工作不認真負責,貪污受賄,以權謀私,讓父母戰戰兢兢,不知道哪一天東窗事發,把自己給抓起來了,這還是不孝。一個真正的孝子,就是做到自己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工作學習生活,都能夠讓父母放心,這樣一個人也就是一個完美的人了。所以古人才說“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因為這個孝子,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想到父母,不能夠因為自己的言行給父母抹黑,那他就會小心謹慎。所以我們這一代的人,最害怕別人說什麼,最害怕別人說你這個人真沒有家教,為什麼呢?因為這句話不僅僅說了你自己,還說到了你的父母。所以《弟子規》上說,“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我們身體有疾病,會讓父母擔憂,而我們德行上有損傷,德行上有缺欠,讓父母、家人跟著我們蒙羞,這是養父母之心。當然了,中國人還有一句話說:“諸事不順,因不孝”“百善孝為先”。很多人說為什麼我做事順不順利,和我孝不孝敬父母都有關係呢?一個人不孝敬父母,沒有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就會以利害的原則為人處事,這件事對我有好處,我就會全力以赴;這個人對我有利益,我就會對他唯命是從。但是一旦由利變成害的時候,對不起,我就會做出忘恩負義的事情。所以《孝經》上說,一個人不愛她的父母親,卻愛別的人,這是和德行相背離的。一個人,不尊敬他的父母親,去尊敬別的人,這也是和禮相背離的。為什麼是相背離的呢?比如說我們下班了,領導說:“今天有沒有時間呀,我們有一個重要的客戶和我一起去應酬一下,陪他吃個晚飯,不要再回家吃飯了。”諸位朋友,我們是什麼樣的態度啊?我們是受寵若驚,跟著領導去應酬了。但是我們父母說了:“我們家呀,都好幾天沒有去超市買東西了,已經缺這個少那個的了,能不能陪我去超市買點東西呀?”結果我們是什麼樣的態度呢?哎,我們很不耐煩地說:“我還要忙這忙那的,哪有時間陪你去逛街呀,你就和你那些老太太一起去吧。”

朋友們,我們是以什麼樣的心為人處事,待人接物呢?要用恩義情義道義的心。當然,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最大,我們首先應該考慮到父母的需要,但是,我們卻沒有這樣做。所以,古人告訴我們:“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我們不以恩義情義的原則處事,就是以利害的原則為人處事,彼此有利益,就在一起交往,成為朋友,利益沒有了,交情就疏遠了。“以勢交者,勢傾而交絕”。今天我是領導,我能夠給你批條子,你對我有求,所以才會給我送禮,有一天我從領導位置上下來了,交情就決裂了。“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男的喜歡女的美色,女的喜歡男的英俊,彼此是以色相來交往,那有一天,我臉上有皺紋了,年華不在了,這個愛也就終止了。怎麼辦呢?“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我們彼此以道義恩義情義來交往,這個相交,才能夠經得起考驗,天長地久。

我們看孔老夫子,有一個典故。有一次,魯國的國君向他請教說,向東擴展房屋是一件不吉祥的事,這件事可信不可信呢?孔老夫子怎麼回答的呢?他說:“我聽說天下有五種不吉祥的事,但是向東擴展房屋並不包括在其中。”哪五種不吉祥的事呢?

第一,就是“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損人利己,給自身招致了不吉祥。很多人說損人利己,其實損人根本利益不到自己。幫助別人才是幫助自己,你損害別人的利益,別人一定懷恨在心,一有機會就會打擊報復你,你給自己也埋下了禍根。

“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就像現在很多的家庭,把老年人放棄了,不去贍養,不去照顧,不去孝順,把所有的關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結果把孩子養成了小公主、小皇帝,這個就是棄老而取幼,結果這個家庭就不吉祥了。為什麼不吉祥了呢?因為這個孩子——小公主、小皇帝的脾氣很嚴重,十件事九件事滿足他,只有一件事沒有滿足,他就會一哭二鬧三上吊,跟你沒完沒了,這個孩子成了敗家子。

“釋賢而任不肖,國之不祥也。”把賢德的人放任了,不去任用,任用的全是不賢德的人,這是一個國家的不吉祥。老年人不願意去教導了,年輕人沒有虛心好學的心了,這是社會風氣的不吉祥。中國人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的話為什麼必須要聽呢?因為老人有很多人生的經驗,可以讓年輕人去學習,讓他少走很多的彎路。而中華民族代代相傳下來的古聖先賢的教誨,那更是老人言,所以不聽老人言,一定是吃虧在眼前。

比如說我們在改革開放幾十年之後,向西方學習。學習了幾十年之後,一個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你在叫你家孩子名字的時候,你已經叫不動他了。比如說你叫小明啊,你們家的孩子是怎麼樣的反應呢?《弟子規》上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有沒有一個孩子一聽到他父母叫他的名字,無論他在做什麼,馬上放下手邊的工作,跑到父母的面前,甚至還給父母鞠一個躬說:“爸爸,請問有什麼事嗎?”誰家的孩子是這樣表現的,請舉手。都沒有嗎?看來都沒有學傳統文化,都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弟子規》上告訴我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呼叫的時候,呼喊你的名字的時候,馬上答應,不要遲緩,結果即使有這樣的孩子,也會被人認為有點奇怪了,有點格格不入了。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父母叫孩子名字的時候,小明啊,這個孩子都是怎麼樣的反應呢?是帶搭不理,聞如未聞,聽如未聽,好像沒有那麼一回事兒,大不了就帶搭不理的回答一句:“幹嘛啦?你沒看我忙著呢嗎?”大家是不是覺得這樣才是正常的。我們看這樣的孩子多了,那個孩子很有禮貌,很聽話的,就覺得不正常了,這個就叫積非成是。我們把錯誤的積累多了,認為是正常的,而那個孩子對父母很有禮貌,很恭敬,覺得不正常了。

有人用一棵大樹,來形容父母和兒女之間的關係:大樹上邊的枝葉花果是孩子,父母是樹幹,孩子的祖父母是樹根。你希望這個果實長得碩果累累,非常地健康,應該把水把養分澆在哪里?澆在根上,去照顧孝順我們的父母。但是現在很多的父母直接把這個養分就放在了果實上,結果果實吸收不了,反而都腐爛了,這就是現在兒女教育出現問題的癥結所在。

我們回顧一下自己日常的所作所為,當我夾起菜來,首先放在了孩子的碗裏,還是放在父母的碗裏呀?放在孩子的碗裏。父母一看也會夾起菜來往孫子的碗裏放。通過這個小小的動作來觀察,這一家誰是核心呀?孩子是核心。所以小公主小皇帝自然被我們培養出來了,沒有人生來是小公主小皇帝,都是我們做父母的不會教,把他教成了小公主小皇帝。所以,下一次我們家要去安排旅遊的時候,首先要問父母想去哪里?出門在外,去買禮物的時候,首先考慮父母喜歡什麼,這樣才不是顛倒的。

最後一點,“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也”。聖賢人、有德行的人,有能力的人都隱居起來了,愚鈍的人把持了領導的位置,這個是天下的不吉祥。孔子最後還強調說:“我聽說有五種不吉祥的事,而向東擴展房屋並不包括在其中。”這告訴我們,我們學傳統文化,不要走向迷信。風水,當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更關鍵的是“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不要被那些搞迷信的人給騙了,最關鍵的是我們要從心上變成一個知恩報恩的人,成為一個有恭敬心的人。知道怎麼樣能有同情心的人,我們的福分了,才會越來越深厚。我們學習傳統文化,要抓住根本。

看一個人有沒有前程,第二點就是要看這個人有沒有恭敬心,這個就是以老師為代表。孔老夫子《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我們現在特別是年輕人,走到哪里還能不能體會到“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境界呢?諸位朋友,出門在外,我們或者乘車或者坐飛機,還有沒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感受啊?沒有啦。那是孔老夫子說錯了嗎?老夫子說的話,肯定沒有錯誤,他說話都非常地嚴謹。他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四海之內皆兄弟”,那是一個結果,原因在哪里呢?每一個人對別人有恭敬心,為人處事為對方著想,沒有什麼過失,對每一個人都彬彬有禮,這樣的人走到哪里,哪里才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所以,學禮是一個人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人際關係和諧的前提。我們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走到哪里,和人相處不到一個月,不是自己不喜歡別人了,就是別人不喜歡自己了呢?原因很簡單,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在家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小公主、小皇帝的脾氣已經養成了,都希望別人考慮我的感受,滿足我的需要,處處都是我的利益,結果眾多的小公主、小皇帝走到一起,不出現矛盾,紛爭對立,那就不正常了。所以孔老夫子告訴我們“不學禮,無以立”,你沒有學禮,沒有辦法立足這個社會。不僅家庭關係處理不好,兒女教育不好,走上社會,人際關係也好不到哪去。為什麼呢?沒有學習禮。而這個最起碼的禮就是《弟子規》。所以我看了《弟子規》的,對古聖先賢就更加地尊重,因為《弟子規》用1080個字,360句話,這麼簡短的語言,把我們一個人一生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規範道理,都概括得淋漓盡致,只要我們都學習力行《弟子規》,和諧社會就並不遙遠。

有人把《弟子規》,比喻為人生的交通規則。什麼意思呢?我們開車要守交通規則,才不至於和別的車發生衝撞。做人也要有人生的規則,做人要守《弟子規》,我們的人際關係才能處理得好。我們的妯娌關係、夫妻關係、父母和兒女的關係,還有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朋友之間的關係,才處理得和諧。

我們看《易經》,總結了天地運行的規律,給我們總結了一句話,說:“一陰一陽之為道”。我們觀察天地自然的規律,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從這些自然界的規律來觀察,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漲。我們把這個道理用來觀察人世間的變化,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比如說人心的一憂一喜,人世的一治一亂也都體現了“一陰一陽之為道”的規律,所以在《易經》上一共有64卦,但是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這一卦就是謙卦,謙虛的謙。而這個謙卦的卦像是地山謙。什麼意思呢?高山本來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謙卦之中,這個高山寧願居於平地之下,所以,地山謙。我們想一想,一個人才華橫溢,有權有勢,但是他為人很低調,做事做成功了,把他推給了領導,功勞推給了領導;利益分給了屬下,這樣的人即使很有成就,也不會招人嫉妒,招人障礙。所以有一句話說:“謙卦六爻皆吉,‘恕’字終身可用”。

在《尚書》上也有句話說:“滿招損,謙受益,實乃天道”。這個實通是,“乃天道”,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規律。一個人如果驕滿了,認為自己比別人強了,不需要再努力學習了,他就不會再有進步了。而天道自然的規律,都是給善良的人帶來福分,而給過分的人招致災禍。這個淫,在古代,指對一切事情的過分與放縱的意思,當然也有驕滿的意思在其中。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特別是發心弘揚傳統文化的年輕人,要從學習漢字文言文來入手。為什麼呢?因為,漢字文言文的意思,和現代漢語中的字,已經有所改變了,如果你按照現代漢語的意思去理解,往往會望文生義,經典,容易被你看錯。但是,我們說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能夠讀得懂漢字文言文的人卻越來越少了,我們現在弘揚傳統文化遇到了一個瓶頸,就是沒有老師。

當然,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非常地廣泛,比如說一部《四庫全書》,你從出生的時候就開始讀,讀到老,每一天讀八個小時,這一生讀下來還沒有能夠讀完。那怎麼辦呢?有一個好辦法,就是要學傳統文化的精華,而《群書治要》這一本書,被譽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之精華。唐太宗派魏征等大臣,把唐朝以前經史子之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精髓都摘取出來,彙聚成了《群書治要》。這一本書,習主席的父親題字:“古鏡今鑒”,告訴我們古代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可以為今人所借鑒。而習主席在2015年的元旦致辭之中,他的書架上多了兩樣東西:一樣就是他的全家福;還有另一樣東西,就是《群書治要》。說明什麼呢?說明習總書記,他也是手不釋卷地在讀這一本書,而且我們也發現習總書記的治國理政思想,都有他的歷史文化的淵源,這個歷史文化的淵源,都可以從《群書治要》中找到答案。

《群書治要》,可以說是古代版的習主席的治國理政的思想,而習總書記的治國理政的思想,是現代版的《群書治要》。如果你不深入學習《群書治要》,對習總書記所提出的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方針,也很難深入理解。我們讀了這一部書只有50萬字,但是就可以掌握中國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髓。這一部書,僅僅編到了唐朝以前的經史子,像隋唐宋元明清以後的經典都沒有涉及。我們也希望有年輕人發心,能夠繼續學習傳統文化,把唐朝以後經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髓,摘取出來,編一個《群書治要》的序編。這樣一百萬字的《群書治要》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可以供各級黨校,培訓幹部學院培訓做參考,也可以為當今人們學習傳統文化提供一個標準的範本。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人人都學習傳統文化,各党各級領導幹部都學習《群書治要》,那就可以見和同解,通過這一部書把大家的思想統一起來,那就不會有什麼衝突和紛爭了。這是我們講的敬田,要對老師恭敬,要對聖賢教誨恭敬。所以,古人說:“謙卦六爻皆吉,‘恕’字終身可用”。

第三,我們看一個人有沒有發展前途,就看這個人有沒有悲心。我們說這個人很慈悲,什麼叫慈悲呢?“慈”就是予人以樂,“悲”就是拔人於苦。當別人處於困苦的境地,我們給以幫助,讓她免於困苦,這就叫悲心。孟子也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當別人有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發自內心地表示同情,當然光有這種同情的情感還不夠,要做出具體的行動給以幫助,這兩個條件都具備了,這才叫悲心。現在很多人,都說我活得很有壓力呀,煩惱重重啊,為什麼會有煩惱呢?為什麼古人活在坦坦蕩蕩之中?比如說讀《論語》,告訴我們“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人心胸坦蕩,俯仰無愧,而且很寬容。即使別人做錯事,他也不放在心上,所以他總是處於坦坦蕩蕩的境界之中。而小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心考慮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的利益,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還想著去謀算別人,這樣的人總是處於鬱鬱寡歡的憂戚狀態。換一句話說一個人還有煩惱,還有壓力,還很憂鬱,就是沒有看破放下的結果。

你看這個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的弟子顏回住在很簡陋的巷子裏,吃飯沒有飯碗,喝水沒有杯子,結果怎麼樣?別人都覺得忍受不了他的窮苦,他自己還樂在其中,每一天都很開心,很多人說他樂在何處啊?他樂在“道”中。他看破了,放下了,所以他樂在其中。因為什麼?因為他知道,即使我們家資萬貫,也不過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而已。我們掙了那麼多的錢,但是吃飯一天能吃幾頓飯呀?很多人加了一頓夜宵,還不是很健康,都吃出病來了。我們再有錢,買了一個海邊別墅,買了個花園別墅,陽光別墅,請問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能同時出現在兩個別墅嗎?晚上所歸我們的還是六尺床而已。你辛辛苦苦賺那麼多錢有什麼意義呢?你看破了,放下了,你就會覺得人生,真的是知足常樂。

古人說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人生如果理解了“知足”這兩個字,所有的煩惱一下子就不見了。想一想我們如果站在自己家的院子裏,陽臺上,看著過過往往的人群,確實有很多人比我們有錢,吃的比我們好,官位比我們高,但是又有多少人活在三餐不濟之中,又有多少人還在急救室等待著搶救?我們和這些人比起來,我們應該感覺到知足常樂了。而且我們生來是赤條條地來,走的時候仍然是赤條條地走。什麼是你可以帶走的呢?你想想,你的兒女能帶走嗎?你的房子金錢財富能帶走嗎?你的位置能帶走嗎?沒有一樣是可以帶走的,何必為這些事情而煩惱呢?要能夠看破,你才能夠放得下;如果看不破,就會為這些事情斤斤計較,讓自己很煩惱,得不償失。

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就是你可以過一個幸福安樂,知足常樂的人生。我們讀《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老夫子到什麼時候,都是很喜悅的狀態。我們再讀《孟子》,他說:“人生有三樂”,哪三樂呢?“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我父母還健在,我還可以盡孝心;兄弟姐妹也還都好,兄弟姐妹聚在一起,還能夠互相關愛,團結互助。“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自己做事,俯仰無愧,就像司馬光先生所說的:“我平生所為之事,沒有一件不可與人言”,沒有做對不起別人的事。第三件,“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古人為什麼歡欣喜悅呀?他活在盡責任盡本分之中,他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能夠幫助別人,利益社會,報效國家,所以他感覺到很喜悅,所以“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是進是退,完全是緣分,所以他也不攀緣,也不著急,有緣就做,做得歡歡喜喜;沒緣就好好讀自己的聖賢書。

你說古人活得多麼地喜樂自在,那為什麼現在人卻活得這樣地壓力重重?就是所求的太多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而且為了這些名利患得患失,身心不得自在。學習傳統文化最好的,給我們帶來最大的利益,就是你能成為一個歡欣喜悅、坦坦蕩蕩的人,俯仰無愧。

第二,我們講一講理財之道。現在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了,錢也賺得越來越多了,怎麼樣可持續發展呢?我們看一看,有一個數字統計:世界500強的企業,平均壽命是40年到50年;中國的大企業平均是七到八年,小企業平均壽命2.5年、2.9年。所以企業界有句話說:“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三兩年。”為什麼這個公司就轉瞬即逝了呢?因為沒有按著古聖先賢的教誨來治理國家、治理企業。《大學》上告訴我們做事正確的方式是“有德此有人”。現在我們做事首先考慮的是什麼?很多人說我沒有錢,古人沒有說你有錢就能夠創造企業,就可以經久不衰,告訴你首先要有德行。有德行,你所感召來的人才是好人才,和你志同道合的人。“有人此有土”。你有德行,你所感召的人也是和你志同道合的有德行的人,這些人眾志成城,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出來,就有土。土就是資源的意思。人多了,我們有市場行銷能力,我們有人力資源,各種資源也都具備了。“有土此有財”。這些人眾志成城,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出來,自然就會創造財富。

我們現在也有錢了,應該把錢用在什麼地方呢?現在中國人有錢了,就開始競奢鬥富,買高檔的化妝品、消費品,高檔的這些奢侈品,就叫富不過三代。為什麼富不過三代?第一代創業的人,白手起家,兢兢業業,艱苦奮鬥,用自己的雙手創下了財富。到了第二代,條件好了,能夠看到父母創業的不易,還知道克勤克儉,使事業發展壯大。但是到了第三代,一出生過上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不知道父母祖輩創業的艱難,不再克勤克儉,勵精圖治,還學會了驕奢淫逸、鋪張浪費,久而久之,就把祖輩父輩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業給敗壞光了。現在的孩子為什麼成了敗家子、啃老族了呢?就是因為我們的錢財太多了,“賢者多財損其志”。即使你的兒孫很賢德,但是看到你們家這麼有錢,他說我還學習,我還努力,有什麼必要呢?我們家能夠我吃好幾代的了,他就沒有奮發圖強的志氣了。“愚者多財益其過”。如果兒孫很愚鈍,結果你又有很多的錢,還沒有拿這個錢去做好事,興辦慈善事業,反而拿著它去驕奢淫逸,結果更加增長了他的過失,損了他的福分。所以財富用在哪里特別地重要。用在哪里?用在使你的“德日進,過日少”上,讓你的德行不斷地增進,過失不斷地減少,這是我們應該把財富用到的地方。

如果我們是企業家,我們可以把錢回饋員工,回饋消費者,回饋社會。做企業的人,都特別喜歡供奉財神,大家知道為什麼要供奉財神嗎?一般我們所供奉的財神都是文財神——范蠡。為什麼要供財神呀?是不是我們在財神面前放上一些錢,然後磕上幾個頭,它就可以保佑我們發財致富呢?如果我這樣學習傳統文化,這個傳統文化都變成迷信了。我們這個財神范蠡教導我們,“千金散去還複來”。他是越王勾踐手下的一名謀士,曾經幫助勾踐打敗吳國,收復失地,但是他發現勾踐可以共富貴,不可以同患難。所以,他就逃離了吳國,逃離了越國,來到了當時的齊國,開始做生意,很快就發了一筆財。但是,他沒有拿錢過上驕奢淫逸生活,反而把錢都散給窮親戚、舊鄰居,需要幫助的人。又從小本生意做起,結果又賺了一筆錢。他又像上次一樣,把所有的錢都散給朋友,需要幫助的人。如此往返做了三次,所以歷史上說三聚財、三散財。我們供范蠡作財神,是從他身上學到一種賺錢的方法,就是要懂得去舍財,才能夠賺錢。所以中國人叫捨得捨得,小舍就有小得,大舍就有大得,不舍就不得。

古人把錢又稱為通貨,貨幣要流通,如果你把錢存起來,不去施捨不去用,就像一潭死水一樣,沒有流通。所以掙了錢之後,要拿這個錢去幫助別人,特別是那些有需要的人,這樣才能夠越舍越多。這是從供財神,我們學到的賺錢理財的方法,就是要舍才能夠得。

我們看《尚書》上還有一句話說:“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弗亡。”我們觀察一個人怎麼觀察呢?這句話說得很肯定,說一個人對內興起了迷戀女色之荒,這個荒就是荒淫無度,太過分的意思;對外喜歡狩獵,古代的遊戲,就是狩獵也是沒有節制;還喜歡飲酒,沉迷於靡靡之音;住的房屋又高又大,還雕樑畫棟,牆上雕著花紋兒,可以說極盡奢侈之事。以上所描寫的情況,如果有一種出現在你的生活中,那就沒有不滅亡的,更何況現在人,這六種情況全都出現了,那還有不滅亡的道理嗎?

你看,十八大之後我們打老虎抓住了很多貪官,結果你看一看他們的事蹟,是不是這六種情況全都做到了?那還有不滅亡的道理嗎?所以,自作自受,惡貫滿盈,那就會給自己招致滅亡。我們有了錢之後,不能夠拿著錢去驕奢淫逸,而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多做對社會有利益的事情。這是我講的第二個問題。

最後一個問題我們講一講,“道”中之“道”。也就是學習傳統文化最重要的一句心法:“正己化人”。

很多人學了《弟子規》之後,當了警察了。為什麼呢?不是學了《弟子規》,拿著來反省自己,要求自己,而是拿著《弟子規》來對照家人,對照朋友,說你哪一句話沒有做到,你哪一句話又觸犯了《弟子規》,學了傳統文化不僅沒有和家人關係處理得更好,反而和家人的關係越來越差了。這就是因為我們學傳統化,沒有用它來反省自己,反而增長了自己的傲慢之心。中國人有句話說:“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遇到問題,大家都是反省自己:這件事我錯在哪里?結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遇到問題,大家相互指責、相互挑剔、相互抱怨,最後的結果就是天翻地覆。

在一個樓洞裏,一個單元裏住著兩戶人家,住對門兒。一家是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大家知道為什麼他們大吵三六九嗎?我們說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醫生告訴我們,一個人盛怒三分鐘,就是大怒一天,需要多長時間才能使身體恢復正常?三天的時間,所以經常生氣的人,身體不會很好。結果他們大吵了一頓,要休息三天才有精力再吵一次,這叫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但是他們對門這一家卻不一樣,對門這一家已經相處了二十多年,但是感情像陳年老酒,越陳越香。結果對門兒看了之後很羡慕,登門去求教。為什麼你們家結婚二十多年,感情越來越好,而我們家卻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呢?結果這家的女主人說:“因為我們家都是惡人,你們家都是善人,所以我們家吵不起來,你們家經常吵架。”這對夫妻聽了更奇怪了,說:“你是不是諷刺我們呢?你們家都是惡人,吵不起來,我們家都是善人,還經常吵架,這是什麼道理呀?”這個女主人一看呢,她說:“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就明白了。有一天早晨,丈夫起來上班,我很體貼他,給他端了一杯茶放在了桌子上,結果他在穿衣服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把這個茶杯碰灑了。”諸位朋友這個茶杯碰灑了,這件事是好事還是壞事啊?好事壞事啊,壞事?有人說好事,中國人很有智慧說:“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任何一件事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之分,好壞之分在哪兒啊?在你的心,看你怎麼對待他,怎麼處理他。結果這個茶杯被碰灑了,然後我就趕緊上來說:“你看,都是我不會做事,我把這個茶杯放得太靠邊了,所以才不小心,讓你碰灑了,都是我的錯。”說著說著還拿來抹布收拾殘局。丈夫一看就很過意不去,他說:“明明是我的錯,我穿衣服不小心把它碰灑的,怎麼能夠怨你呢,還是由我來收拾吧”於是他就開始跟妻子爭奪抹布。一個說我來,另一個說還是我來吧,結果兩個人一搶一奪之中,那種互相體貼,互相關愛,就表露無遺。這一件事沒有讓他們吵起來,反而讓他們的感情越來越深。

但是同樣一件事,如果發生在對門這一家,情況就不一樣了,大家想,會怎麼樣啊?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場面,這個茶杯被碰灑了,丈夫就不高興了,甚至破口大駡,說:“你會不會做事啊?放一杯水都放得這麼靠邊兒,看我把它給碰灑了吧?”這個妻子也沒有學過女德,不知道禮讓,於是,她也開始河東獅吼,說:“明明就是你的錯,你不長眼睛把它碰灑的,怎麼能夠怨得著我呢?真是豈有此理。”結果因為這麼芝麻大的小事,把以前的陳芝麻爛穀子,不愉快的事全都翻了一遍,最後兩個人吵得不可開交,要去離婚。到了那裏人家問他,說你們兩個因為什麼吵起來的呀?他們都忘了最初吵架的原因了,這就叫“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是最初“各自責”還是“各相責”的不同,最後導致了它們結果完全不一樣。

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否極泰來”。怎麼樣做才能否極泰來呢?今天大家聽了我的話,就一定能夠否極泰來。看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是一致的,是吧?怎麼做才能否極泰來呢?你看這個泰卦卦像是坤上幹下,幹代表的是天,坤代表的是地,正確的位置是幹應該在上,坤應該在下。但是在泰卦之中,幹和坤的位置是互換的。什麼意思呢?他們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反省自己的不足:這件事我錯在哪里?這就是“各自責,天清地寧”。結果就是吉祥安泰。而這個否卦恰恰相反,幹在幹的位置,坤在坤的位置,他們各居本位,要求對方,指責對方,批評對方,你應該應該怎麼做,但是你都沒有做到。這就是“各相責,天翻地覆”。現在小到家庭夫妻之間的衝突,大到國與國之間的衝突,都是因為人們不懂得“反求諸己”所導致的。從這一句話中,我們就看到古聖先賢的智慧了,他用這麼一句話,就把衝突的原因,還有解決的方法都給我們指出來了。為什麼要正己化人呢?因為你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很多人說奇怪了,明明就是他做錯了,他做得不對,為什麼我看他不順眼,還是我的修養不夠呢?因為我們沒有慈悲心。

比如說有一個孩子,還沒有走上社會,他就做了很多悖理悖法的事情。有一個車子停在外面,他也不認識這個主人,但是他拿著刀子上去滑了兩個道,還甚至給他潑上一桶汽油,把這個車子就給燒了。如果我們是這個車子的主人,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呀?生氣。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你看別人做錯事,我們生氣,影響了我的心情,影響到我們的健康,是不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了自己呀?那我再去深入調查一下,為什麼這個孩子會做這樣的事啊?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有人教。他小的時候父母離異,結果丈夫又找了一個妻子,成了一個家。妻子又找了一個丈夫,成了另一個家,他就成了無家可歸的孤兒,沒有人去教他《弟子規》,教他做人的道理,他從小對父母就懷恨在心,對社會就沒有好的觀念,從小就想著去打擊報復社會。我們再反觀一下,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呢?我們聽說哪一個方法提高學習成績很快,就不惜重金送孩子去學習,聽說《弟子規》對於改善孩子的行為很有幫助,也不遠萬里送孩子去學習。這個孩子相對于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很可憐的呢?所以中國人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當你知道他可憐之處的時候,你就生不起氣來,你想著去幫助他、教導他,讓他學習傳統文化。

所以人,“人之初,性本善。”人本來都是善良,都是本性本善的。就是因為後天的教育和環境的差異,讓他有了善惡的區別。所以我們有幸學習傳統文化,接觸《弟子規》的人,比那些還沒有接觸到《弟子規》,學習傳統文化的人,不知道幸運多少倍。我們看到他的行為不如法,看別人不順眼,是不是自己的修養不夠啊?自己還沒有學到家,沒有以一顆仁愛之心,想著去幫助他、提升他、改變他。

我們怎麼樣才能幫助他改變這個社會呢?就是靠我們自己做出榜樣。現在人對做善事沒有信心。為什麼沒有信心呀?就是因為沒有榜樣,看不到有榜樣在無私無求地幫助這個社會,幫助他人。我們對傳統文化生不起信心,就是沒有人按著照傳統文化的教誨力行出來。我們有機緣接觸傳統文化的人是不是責任更重大呢?所以把傳統文化從自己身上表現出來,讓他人對傳統文化,學傳統文化的人生起信心,我們就是在弘揚傳統文化。所以正己化人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說發怒解決不了問題,而且還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了自己。我們怎麼樣呢?我們提升自己的修養,首先要學會制怒。有一句話說,要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這個文章寫得特別好。文章說,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快樂的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來掌管。有一位女士抱怨說:“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樂的鑰匙放在了先生的手裏;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她把鑰匙交到了孩子的手中;還有一個年輕人從文具店裏走出來說:“那位元老闆服務態度惡劣,把我給氣炸了。”他把鑰匙交到了老闆的手裏。這些人都做了一個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制他自己的心情。

當我們允許別人掌控我們的情緒時,我們便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對現況無能為力,抱怨與憤怒成為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開始怪罪他人,並且傳達著這樣一個資訊:我這樣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為我的痛苦負責。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他人,他的情緒穩定,為自己負責,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是一種享受而不是壓力。因為如果你脾氣很大,動不動因為一點小事就著急上火,你周圍的人都會戰戰兢兢,他們都會神經緊繃,很有壓力。

諸位朋友,你們快樂的鑰匙在哪里呢?是在自己的手上,還是放在了丈夫、妻子、父母、孩子的手上,領導的手上?如果放在別人的手上,就趕快把它拿回來吧!

這個文章寫得非常好!提醒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能夠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所以,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學什麼呢?學習能夠掌控自己的情緒,做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無論是遇到什麼樣的事情,都能夠淡然處之,非常地有定力,因為有定才有慧,這個智慧從哪里來呢?是由定力中得來的。

古人說:“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有這種定力,那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表現。我們看,第三個原因就是:“德未修,感未至”。如果我們學了傳統文化,對別人也已經很友好,很關愛了,但是別人還不領情,甚至還嘲笑我們,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就是我們德行修養不夠深刻,所以不能夠感化他人。在《中庸》上孔子稱讚舜王的時候,這樣說:“有大德的”,有深厚德行的人,“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舜被列為二十四孝之首,大家知道為什麼他被列為二十四孝之首嗎?他的大德體現在什麼地方呢?因為他的後母,他的弟弟,三番五次要置他於死地,但是他並沒有懷恨在心,想著去打擊報復。雖然得了天子之位,仍然是經常到原野去哭泣。為什麼呢?他感到自己的孝心沒有盡到,不能夠讓父母滿意,自己的悌道盡得不好,不能讓弟弟滿意,最後他的真誠之心終於感化了他的後母,感化了他的弟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所以他被列為二十四孝之首。告訴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什麼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就是仁者愛人,仁者無敵。什麼叫仁者無敵呢?仁者無敵並不是說打遍天下無敵手。而是說一個真正有仁愛之心的人,他從他的內心深處,不和任何一個人起對立,他不會恨任何一個人,他能夠做到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我恨的人,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沒有我不愛的人。諸位朋友,如果我們身邊還有人,不能被我們感化,我們想一想,我們有沒有像舜那樣,遇到三番五次置我們於死地的人呢?都沒有那麼惡劣,我們還不能把他感化,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的德行修養不夠,還需要再加強。當然,僅有慈悲是不夠的,還要有智慧。悲智雙運才能夠達到效果。我們講百善孝為先,今天也給大家放一個片子,題目叫《路過》,我們看一看。

好,我們看了這些幻燈片,也提醒我們,父母對兒女的關愛,就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但是我們做兒女的呢,往往忽視了,甚至糟蹋了父母的關愛。父母呢,他的心裏,時刻都在掛念著兒女,拿起電話的時候,他就會問寒問暖,但是做兒女的卻體會不到父母的心,還很不耐煩地說:“哎,你不知道我很忙嗎?”“啪”就把電話給撂了,這都是做兒女不夠細心所導致的。所以行孝不能等,不要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留在我們的人生中,不可彌補。剛才那個幻燈片也告訴我們,人不學不知道。外國人沒有學過《論語》,不知道養父母要養父母之心,要尊敬父母。而我們現在現代人呢,也沒有學過孔子的教誨,所以對父母態度也都不好了,這個都是不學的過失。

我們看學習,為什麼這麼重要呢?有一個故事講的是兩隻狼的交戰。一位年邁的北美切羅基人教導孫子們人生的真諦,他說:“在我的內心深處,一直在進行著一場鏖戰,交戰是在兩隻狼之間展開的,一隻狼是惡的,它代表恐懼、生氣、悲傷、悔恨、貪婪、傲慢、自憐、怨恨、自卑、謊言、妄自尊大、自私和不忠。另外一隻狼是善的,他代表了喜悅、寧靜、謙遜、仁慈、寬容、友誼、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貞,同樣交戰也發生在你們的內心深處,在所有人內心深處。聽完他的話,孩子們靜默不語,若有所思。過了片刻,其中一個孩子問:”那麼哪一隻狼能獲勝呢?“飽經世事的老者回答說:“你喂給它食物的那一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和什麼樣人交往,和什麼樣的人做朋友,我們讀什麼樣的書,就受到什麼樣的影響。我們經常讀聖賢書,學習傳統文化,就是和聖賢人為伍,我們就會成為聖賢人。所以我們也借著這個機會,希望大家對傳統文化生起信心,生起興趣,生起愛好。我們也祝大家身心和樂,家庭幸福,也祝我們的社會和諧,國泰民安!

謝謝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