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古鏡今鑒 不忘初心》(下)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目錄
視頻文字
《古鏡今鑒 不忘初心》(下)
2019-11-29

剛才講到,中國式管理最高的境界是“不忍欺”。實際上中國人和西方人有個很大的不同,就是他對宇宙人生的認識是一種“一體”的觀念。一體就是一個整體,比如說人和自然是一體的,夫妻是一體的,君臣,就是領導與被領導者是一體的,父與子也是一體的,這個“一體”的宇宙觀有什麼好處呢?它不是一種對立的、二元的、非此即彼的關系,比如說,如果認為君臣是二元、對立的,那麼君和臣就是一種矛盾的關系,互相有一些對立的成分在裏面,所以為什麼西方人講人權呢?為什麼西方人需要拿著人權,去和老板討價還價呢?就是因為老板會忽視他的人權,他不會把被領導者和自己視為是“一體”的關系。而為什麼在曆史上,中國人沒有提出人權呀?就是因為中國人有“君仁臣忠”的理念,君就是領導者,臣就是被領導者,他對被領導者是領導、管理,又愛護、又像父母愛兒女那樣去愛護,還教導他做人的道理,他起到了這三個作用之後,這個臣子對他是感恩戴德,感恩戴德還來不及,怎麼還會拿著人權和他討價還價呢?所以我們說,中國沒有提出很多觀念,不是他缺少,或者是比西方落後,而是有更先進的理念,已經把這些事情處理得非常好了。

我們現在在蘇州有一家固鍀公司,他就是把傳統文化的學習落實到企業之中,做了五六年之後,上下班打卡的制度取消了,但是員工反而比原來到的更早了,沒有人遲到,而且還越來越早。因為什麼呢?因為老板把員工確實視為自己的家人,家人把他稱為大家長,對他回報的就是竭忠盡智。我們想一想,每一個員工都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家,這一種工作狀態、責任感是什麼樣的感受啊?所以為什麼稻盛和夫在短短的一年,拯救了瀕臨破產的日航,一年之後使日本航空公司,成為所有航空公司中效益最好的一個呀?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的記者采訪他,他說:“其實我不過是把中國傳統文化、倫理道德教育的理念,運用到管理之中。”他說:“正是因為我小的時候,學了孔子、孟子這些聖賢人的著作,才成就了今天的我。”怎麼做的呢?其實就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為貴”,對一個企業來說誰最重要啊?員工最重要,“社稷次之”,然後是整個公司整個的利益最重要,最後才是自已,“君為輕”,所以他是以零收入出任日航的董事長。他出任日航董事長就是希望拯救日航,不要給日本的經濟,還有這麼多的員工帶來損失,最後他的德行感化了所有的員工,最後怎麼樣啊?他們把日航當成自己的家,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這種主人翁意識提起來了,再去工作就不一樣了,所以不到一年,不僅是扭虧為盈,而且使日航成為所有航空公司中效益最好的一個。所以你說傳統文化過時了嗎?它根本就沒有過時,而且還能讓你創造奇跡。

這個蘇州固鍀企業到馬來西亞,也是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他們收購之後,員工都沒有換,重新開始用傳統文化來教育感化,結果也是把這個公司做得非常好。這都是活生生的事實,大家去參觀一下,會很有感觸。他們好像每個月,還是每兩個月,都有公共接待日,而且他們的這一個案例,被美國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做為一個“中國式管理”的最佳案例,他們認為這樣的管理方式,不僅僅是在一個企業可以落實,每一個企業按照這種方式去做,都可以達到這個效果。所以他們希望能夠找到20家夥伴企業,都用傳統文化能夠達到這種效果,現在他們已經找到了將近十家企業,包括中國的,還有國外的,現在做得都非常好。這些就是活生生的案例,告訴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並不過時,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是一。

再看《群書治要·吳志下》,《三國志·吳志》中有這樣一句話,說:“興國之君,樂聞其過。荒亂之主,樂聞其譽。聞其過者,過日消而褔臻;聞其譽者,譽日損而禍至。”能使國家興盛的君主,都是喜歡聽自己的過失,而使國家混亂的君主,都是喜歡聽別人對他的贊歎。喜歡聽自己過失的人,他的過失越來越少,福分也就來到了;喜歡別人贊歎的人,贊歎他,他的聲譽卻一天一天地減損,這個災禍也就到了。但是我們現在的領導者喜歡聽什麼呀?喜歡聽贊歎,喜歡別人對他歌功頌德,宣傳他的政績。

我們看一看趙簡子他是怎麼做的呀?他有一個臣子周舍,在他的門外站了三天三夜,他派人去問他說,你站了三天三夜有什麼乞求呢?周舍說:“我別無企求,只想做一個犯顏直諫的臣子,每一天跟在你的身後,把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特別是你的過失記錄下來。”諸位朋友你如果遇到這樣一個臣子、屬下,要把你的過失都記錄在冊,你會有什麼感受啊?第一,你會感覺他腦子有病了,是吧。現在我們都希望別人歌功頌德,宣傳宣傳我們的政績,結果有一個人要跟在你的身後,每一天記錄你的過失,是不是頭腦有問題啊?趙簡子不是這麼想的,他很高興,同意了他的乞求,從此以後他走到哪裏,他真的是把他的過失都記錄下來。每一天都有記錄,每一個月都有匯集,每一年看一看有什麼效果。後來周舍就過世了,有一次,趙簡子和臣子在洪波臺飲酒,大家喝得很高興,他卻哭了起來,大家就不敢喝酒了,就問,說:“我們知道自己有過失,不知道自己錯在何處,還請您明示。”趙簡子止住了哭聲,他說:“諸位大夫都沒有什麼過失,我不過是想到了自己的一個朋友叫周舍,曾經給我說過這樣一句話,說:‘一千張的羊羔皮,都不如一片狐腋有價值;一千個唯唯諾諾的臣子,不如一個敢犯顏直諫的臣子對我有幫助。’從曆史上看商紂王的臣子都閉口不言了,結果商朝就滅亡了;周武王的臣子卻可以直言進諫,所以周朝就興盛起來了。但是,自從周舍過世之後,我再也沒有聽到自己的過失了,我知道自己離滅亡的日子已經不遠了,所以我才哀泣呀。”你看看,古代的領導者多麼的明智,他知道用什麼樣的屬下對自己真正的有幫助,那我們現在的人喜歡用奸臣,還是喜歡用小人呢?我們自己看一看就知道了。

在《韓子》上說:奸臣、小人最大的特點,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呀?怎麼辨別我們身邊的人是小人呢?“就是領導者說什麼好,他一定不分是非善惡,跟著贊歎什麼好;領導者說什麼不好,他也不問青紅皂白,他一定跟著毀謗什麼。”這就是小人最大的特點,所以你看,我們喜歡用小人還是喜歡用君子呀?我們就知道自己的前途怎麼樣了。這是講的曆史,說:“讀史使人明智”。這個就是我們剛才說的。這個“子”,就是“諸子百家”。《韓子》就是《韓非子》裏邊說的:“凡奸臣者,皆欲順人主之心。”總是順著領導者的心思去說去做,目的是什麼呢?取得領導者的信任和寵愛,“是以主有所善,臣從而譽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毀之”。這也是對我們做領導者的一個很大的提醒。《傅子》上也說:一個明智的君主,總是擔心愚昧巴結的人太多了,沒有途徑聽到自己的過失,所以怎麼樣呢?“開敢諫之路,納異己之言。”廣開言路,即使是這個意見和自己的意思相違背,只要他所說的是出於一片忠誠,愛國之心,雖然說的言語不是很到位,甚至不是很符合實情,都是歡然接受。所以古人他是非常地傾聽民眾的呼聲,他有很多的設置,就是讓下面的民情能夠反饋到上面。

古人還特別重視倫理道理的教育,對於那些能夠言傳身教的人給以尊重。像《屍子》上做了這樣一個比喻,說:“假設你們家的屋子著火了,如果有人幫你把火撲滅,那你會對他感恩戴德,但是那些有年紀的、有經驗的人,告訴你把這個牆的縫隙塗好,煙囪做得彎曲一點,你這樣做了,終身都不會有失火之患。但是你卻把它當成了耳旁風,覺得他很嘮叨、很煩,不知道感恩戴德。”同樣的道理,一個人現在假設被關進了監獄,有人能夠進入監獄把他給救出來,使他免於牢獄之災,結果會怎麼樣呢?結果他們家全家人都會對這個人感恩戴德,問題是什麼呢?那些教導人們仁義慈悌道理的人,告訴你“仁者愛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還有等等這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內容,但是你卻不知道感恩戴德,其實你聽了這些教誨,讓你終身都不會被關進監獄。所以為什麼古人道德教育能夠有效果呢?就是因為國家對那些言傳身教、進行道德教育的人特別地尊重。比如說清朝的時候就有國師,其實曆史上都有國師的設計,把那些能夠講經典的,而且德行風範都非常好的,又有德行又有能力的人,來選拔出來,皇帝都對他給以尊師之禮來尊重,結果上行而下效,全國也興起了尊師重道的風氣。道德教育之所以重要,在《袁子正書》上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他說:“你不能制止人們做惡的心,只是以刀具,就是刑罰,禁止人外在的行為,結果會怎麼樣啊,就說你每一天在外面執行死刑、執行判決,都不能夠制止做奸犯科的事情發生。”這個就是“子”,也是給我們講了這些“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我們看“集”。“經、史、子、集”的順序也是不能夠顛倒的,你看我們現在的文學作品,詩歌、散文、書信等等,這些反而首先受到重視,實際上這個是最後學的,這個次第為什麼不能顛倒啊?就是你沒有學“經”,樹立起觀察“人、事、物”正確的態度,你讀曆史很可能把它看錯。就像我們現在人,為什麼都拍的這些曆史的題材都變成了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啊?這是以自己的心來看來曆史,他不能夠把那些普遍性的規律給它揭示出來。

“集”就是文學作品,也是要以“道”為旨歸。只是把人的情感引發出來,這樣的詩詞作品是要慎重的。所以像康熙皇帝,在孩子十八歲之前都是不讓讀詩歌的。為什麼呢?他的正知正見、他的理智沒有提起,就讓他讀了很多很有感情的東西,很容易讓人感情用事。所以你看他學什麼,先學什麼、後學什麼,這個是不能夠顛倒的,即使是這些文學作品,家書、家信、散文等等也都是承載著“道”,比如說我們所熟知的《曾國藩家書》,曾國藩曾經在家書中說:“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諸位朋友,我們看到曾國藩這一句話,我們相不相信他真的做到不取公家的一文錢挪作私用啊?大家相不相信呀?不相信,有的人半信半疑,我們現在社會存在著信任危機。信任危機的第一個表現,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聽別人做善事首先懷疑,聽別人做惡事,即使這個人以前形象非常正面,大家也都不懷疑,馬上信以為真。這些都是結果,原因在哪裏?原因在哪裏呀?我們現在的新聞報道出現了偏頗,所以習總書記為什麼要說弘揚“正能量”呀?因為我們傳播負能量傳播得太多了。我們每一天新聞說,某某高官貪汙了多少錢被關起來,又一個“大老虎”被發現了,又貪汙了多少錢,最後你的結果就是“天下烏鴉一般黑”,升官就是為了發財,升官不賺錢就不正常了。所以你看一個人天天看新聞,那個只貪汙了兩萬塊錢的人他會怎麼想啊?哎喲,人家都貪汙那麼多呀,我這是小巫見大巫,我貪汙的還不夠;另一個一分錢都不取不占的人怎麼想啊?哎喲,天下烏鴉一邊黑,升官就是為了發財,我這樣一文錢不占,我就和這個社會格格不入了。再有一個說法節目,上次我到中央電視臺去講課,我給他們說這個說法節目,他們的一些法制欄目的人就很敏感,所以我也不提哪一個欄目了。這個法制節目,結果今天看到一個報道說父母被幾個兒女送到火車站了,沒有人照管了,明天又說哪個兄弟因為一點點財產,爭上了法庭、起了爭訟,後天又有一個欄目說,夫妻為了一點點財產,怎麼樣同床異夢。諸位朋友,當你看到這麼多這樣的報道的時候,你會覺得怎麼樣呢?一個人做善就不正常了,是吧。

所以中國人講新聞報道,宣傳要有一個原則,什麼原則呀?就是要“隱惡揚善”。你不要老報道這些負面的東西,你把這些“久病床前有孝子”,比如說大連有一個孝子王希海,數十年如一日照顧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得了半身不遂這樣的病。然後他每一天給他擦洗身體,每一天給他翻身,結果他的父親癱瘓在床幾十年,但是身體皮膚像孩子一樣。結果醫生拿到病例就問,說這個病人已經病了多長時間了?說已經好幾十年了,然後他把這個病曆一扔就走了,為什麼呢?因為他覺得他們在騙他,最後人家聽到了這個大孝子的故事,他非常地感動,回來之後感動地哭了,他的護理水平比那些專科學生的護理水平還高,為什麼呢?因為人家有這份孝心,久病床前有孝子啊。這樣的人我們應該多把他報道。兄弟互相幫忙,為兄弟去還債的也有,古代的人為兄弟爭著去死的也有,把盜賊都感化了,不殺他們了,都放了。這個兄弟之間的情義,古人說是手足之情、骨肉之情,妻子可以續弦,妻子可以再續,但是兄弟是骨肉,折了就沒有了,所以很重視骨肉之情、手足之情,怎麼會因為一點點財產就吵上法庭啊?

《朱子治家格言》講:“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古人的用詞很謹慎,但是他說到這些方面的時候,他說的都很肯定。說:一家兄弟姐妹在一起過日子,最忌諱的就是互相起了官司,吵上了法庭,就是你把兄弟送上法庭。這件官司你贏了,但是因為你的心量太小,“訟則終凶”這個官司你打贏了,對你的家道來說也一定是敗落的。為什麼說的這麼肯定呢?因為中國人他都看到原理原則,說一個人“量大福大”,你這個福怎麼來的?“量大福大”,說為什麼宰相肚子能撐船啊?為什麼他能做到宰相,他一定是心量大,他才能夠有這麼大的福分。結果你的心量都狹窄到連同胞兄弟不能夠寬容,這個量已經非常小了,有什麼前途可言啊?所以你去觀察一下,你就可以看到,古人這些話都可以在生活中得到驗證。

還有很多詞被我們傳錯了,比如說“無毒不丈夫”,什麼是“無毒不丈夫啊”?“無度不丈夫”,大度的“度”。傳著傳著,以訛傳訛傳錯了,說“無毒不丈夫”。“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很多人都說人不自私自利,天地都不容,為自己自私自利找理由,這樣理解都錯了。“人不為己”,我們看《論語》,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什麼意思呢?就像我們剛才講的,古人學這些聖賢經典都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是“為己之學”,不是給人擺面子的。“為人之學”就是我讀了很多的聖賢典籍,自己做不到,和朋友說話的時候:“子曰啊、詩雲啊。”裝點門面給人看的,這叫“為人之學”。所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什麼意思呢?你人不修養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境界,這個都是天地不容的,是吧。還有“女子無才便是德”,很多人說這不是對女子的歧視嗎?女子無才就是德了,曆史上很多的才女啊,班昭寫的《女誡》,《女誡》沒有這個才女班昭怎麼會出來呢?“無才”是什麼意思呢?“無”就是動詞,女子很有才,但是她不自以為有才,她仍然很謙虛,她不以自己有才而傲慢,這個才叫德。因為女子有才的人比較少,她很有才華,但是她還很謙虛,這個才是她德行的表現,這有什麼錯啊?這怎麼就是歧視婦女呢?講“三從四德”,君子講德,女子就不講德了嗎?中國人重視女德是對女子的重視,不是對女子的歧視,因為什麼呢?因為一個男子他沒有德行,就敗他一代,他一個人不成器,但是一個女子不成器,敗人家三代人,沒有德行敗人家三代人。所以怎麼樣啊?特別重視女子的德行,所以講女德有什麼不對的呀?凡是世界上知名的、明理的這些哲學家、思想家都重視女子的德行,講女德有什麼不可以的呀?斯邁爾斯就是英國著名的道德學家,他就說:“女子在世界各國的、各民族的地位作用都是一樣的,哪個民族女子的德行高,這個民族的素質就高。”為什麼呢?因為兒女都是在女子這個母親的教導下成長的,他潛移默化地受到母親的影響,所以講女德是中國文化的優勢,不是它的劣勢。

為什麼我們說看到曾國藩不取軍中一錢帶回家中就不相信呀?因為我們宣傳出了問題,就是把負面的宣傳太多,正面的宣傳太少。就像我們現在學西方的新報聞道,說:人咬狗那才是新聞,狗咬人那不叫新聞,但實際上人咬狗的現象是很少很少的。我們把這些很少的東西全都搬上熒幕,讓大家覺得是正常的了,是吧,這樣我們哪裏有什麼信任的這個基礎呀。當然,信任危機最重要的根源是什麼,最根本的根源是對自己喪失了信心,因為我做不到不取公家的一文錢挪做私用,我怎麼能相信他能做到呢?我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才會不相信。

所以在這個社會上做什麼事最難呀?做好事最難。為什麼做好事最難?因為你去幫助別人,不講條件、無私無求,別人會懷疑你背後有什麼企圖,對吧。現在這個事情就是很奇怪,你說這個事情我要賺多少錢,你收的價再高,他覺得你就是為了賺錢嘛,而且大家還能理解,認為這樣的人很有本事會賺錢。你不去賺錢,你想去幫助別人、不講條件,他反而懷疑你背後有什麼動機,你說這個社會是不是“積非成是”了呀?做好事很難的時候,這個社會世風就日下了,所以我們很多人不明理,還覺得自己是為了伸張正義,為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很有正義感,把那些惡的事情到處揭露,不知道社會風氣就是被這樣給帶壞的。所以要明理,你做事才能夠考慮到長遠,所以中國人做事,都是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不能夠就事論事,不要看這件事本身的影響,看看它對整個社會的影響,不要看它對暫時、目前的影響,看看它對長遠的影響,這樣你才理解傳統文化。

所以曾國藩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因為他從小熟讀經典,他深信聖賢經典沒有懷疑,所以怎麼樣呢?他做到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是自然的了,那麼他具體看到哪一句話呢?實際上他就是看到《大學》上的一句話,《大學》上的一句話就是特別重要的,這是在他家書所寫的:“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討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大學》上有一句話就是:“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的財貨,是以不正當的、不好的方式所獲得的,那怎麼樣呢?它也一定會以不好的方式敗散掉,這就叫“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當然古人也知道,後人看了這些聖賢書也會懷疑,所以很用心,就把那個不好的敗散錢財的方式給我們概括了一下。說這個錢並不是賺到你手就是你的了,它為五家所共有:首先就是官府。比如說我們這個錢是貪汙受賄而來,最後鋃鐺入獄了;第二就是水災。第三就是火災。這些自然災害也會把不義之財給焚燒掉、漂奪走;第四是盜賊。第五防不勝防,就是不賢德的、不孝子孫、敗家子兒、“啃老族”,也會把你的不義之才敗散掉。這些都是拋磚引玉,引導我們要學會去觀察,知道這個錢,不是賺到我們手、貪到我們手,就是我們的了,它還會以不好的方式敗散掉。所以在《太上感應篇》中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取非義之財者”,就像什麼呢?吃了有毒的肉、喝了有毒的酒,止息自己的饑渴,其實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反而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在民國的時候,聶雲臺先生他也是曾國藩的外孫,他出任上海商會的會長,和晚清末年那些權貴的子孫交往很多,耳聞目睹了他們敗落的情形。最後他忍不住把這些案例總結一下,寫了一本書叫《保富法》,保持富貴的方法。我們把這本書找來看一看,這一本書就是用他身邊的案例,還有曆史上的案例,證明了“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道理。那我們現在人,也用現在的語言給腐敗分子算了一筆賬,確實很不劃算。第一是政治賬,自毀前程;第二是經濟賬,傾家蕩產;第三是名譽賬,身敗名裂;第四是家庭賬,妻離子散;第五是親情賬,眾叛親離;第六是自由賬,身陷囹圄;第七是健康賬,身心憔悴;第八是曆史賬,怎麼樣呢?遺臭N年,在若幹年之後,人們想到這個腐敗分子還是恨得咬牙切齒。所以人生要懂得核算,不要去做那些得不償失的事。其實每一個人都想追求成功幸福,這是他們的目標,但是因為采取的手段錯誤,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反而鋃鐺入獄了。所以為什麼要讀聖賢書呀?讀書明理,理得心安。這個是講文章,“經、史、子、集”都是文以載道。

其實古聖先賢,包括我們的曆代祖宗,對後人的關心愛護是無微不至的,把這些好的道理、興衰成敗的規律,都記載在經典之中。但是我們第一是沒有去看,第二是看了也不信,也不願意去用,所以我們的人生就有災禍了。所以孔老夫子說了一句話,叫:“人能弘道”。什麼意思呀?是人能夠把“道”弘揚起來,這個“道”很好,都記載在經典之中,但是首先我們把它束之高閣,還不算,還要批判它、懷疑它。第二,你也不用在治國安邦之中,治家、修身之中,所以對你也沒有什麼幫助,就像這個藥方很好,吃了這個藥對你的病就解決了,但是第一你首先懷疑他,第二你也不拿著這個藥方去抓藥,你也不吃它,它對解決你的病也沒有幫助,不是古聖先賢的道理不好。

第二,我們看一看“文字”以文化人的作用。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文明承傳至今,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發明了“文字”,和別的國家是不同的。西方的文字都是表音的,只有中國的文字是表意的,而且他還發明了“文言文”,這一個標准化的書寫工具。中國的古聖先賢發現,我們的“語”,我們現在學語文,大家以為是一回事兒,實際上是兩回事兒。“語”就是我們的日常用語,“文”就是我們的文章、文字,寫文章的文言表達。如果“語”和“文”不加區分的話,就是怎麼說怎麼寫,有什麼問題啊?就是我們的“語”會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得豐富發展,比如說“粉絲”,你給那些老人說“粉絲”,他能聽得懂嗎?“頂”,他能聽得懂嗎?還有PK, 他能聽得懂嗎?就說我們的詞,我們的語言、日常用語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地豐富,如果我們怎麼說就怎麼寫,後人再看前人的語言、前人的作品,就完全看不懂了,那怎麼辦呢?中國人很聰明,發明了“文言文”這個標准化的書寫工具,現在我們用電腦,知道標准化的好處。古人其實很早就非常標准化,舉個例子,無論哪一個出版社,就是哪一個地方所印的《論語》,第一頁是哪一張,這一張有多少行、是哪些字,全都是統一的。標准化,古人早都非常重視標准化了,他知道這個標准化的益處,所以這個“文言文”就是標准化的書寫工具,只要你掌握了這一個標准化的書寫工具,那怎麼樣呢?後人就可以回到前人那裏,把他的智慧、經驗來汲取,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西方人不是這樣的,他的作品怎麼保留啊?每過幾百年要重新翻譯,再過幾百年要重新翻譯,他是這樣來保留的。所以你現在看古代的那些西方的文字,只有個別的文字專家能夠看得懂。所以中國古聖先賢的智慧,體現在方方面面,但是我們沒有用心去體會和學習。所以我們只要掌握了“文言文”這個標准化的書寫工具,我們就可以開啟《四庫全書》這個文化寶藏,所以為什麼學“文言文”這麼重要呢?就是它是傳承、發展、保存我們文化的一個工具。

那麼“文言文”怎麼學習呢?只要你背上五十篇的文言文,你就能看得懂文言文,背上一百篇的文言文,就可以寫文言文,這對孩子來說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為什麼呀?因為孩子的記憶力是屬於黃金時期,十五歲之前都是背誦,因為這個時候他的記憶力是最好的,理解力還沒有提起,就讓他多背誦經典,《四書五經》、《十三經》全都背下來了,十五歲理解力提升,才開始學習理解。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是一件很喜悅的事兒,現在的孩子為什麼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因為我們的教育已經違背了孩子心理、生理成長的規律,在他理解力還沒有提升的時候,逼著他去做需要很高理解力的奧數、物理,這不對很多孩子都是一件很為難的事兒嗎?這個東西是他理解力一提升,他自然就會,而他在理解力沒有提升的時候,你非逼著他去做,他當然感覺到很為難。孩子的記憶力大人是沒法比的,是“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這個店。”所以你抓住他記憶的黃金時期幹嘛呀?多背誦經典,背得很歡喜,所以,老師給他講經的時候不用帶課本,帶他們到了小山坡下、樹林旁、小河邊,說:我們今天學習《論語·學而篇》的第六章,“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他們都已經牢記在腦子裏,根本不用拿書,然後老師給他們講一講,他們學起來就很歡喜。

所以現在的教育,全都已經西化了,一個西化最重要的標志就是交叉排課。中國古人講,《弟子規》上說:“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還說:“此未終,彼勿起。”這一本書沒有讀完,不要再讀另一本,是一本一本的讀。所以你學課程是一門一門的學,這有什麼好處呢?你這一段時間你全副精力只有在一件事上,你很有專心的能力。西方人說,他的左半腦是什麼,右半腦是什麼,所以一會兒語文、一會兒數學,一會兒音樂,一會兒什麼,把人的頭腦搞亂了。本來人很清淨,一個書包只有一本書,他現在是背著厚厚的一一個書包的書,然後一會兒上這個,一會兒又換那個,把自己的頭腦搞得亂七八糟,沒有專心的能力。所以出國之前有一段叫“速成英語”學習,為什麼速成那麼快?因為你這一段時間什麼都不用幹,只是學英語一門,你腦子裏只有一件事,你很容易專心,你專心才能學得好。所以古人是先學語文,學完語文再學別的,不是說一會兒語文、一會兒數學、一會兒化學,一會兒什麼的。錢穆先生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國教育最大的失誤是什麼呀?是模仿西方,模仿的還不對。

這個是講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文明才承傳至今,是有很多智慧在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發明了文字,它這個文字都是智慧的符號。比如說我們看正體字的“恥”,這個“恥”是一個耳朵旁加一個心字,看到這個“恥”告訴我們什麼呢?一個人聽到別人說自己的過失,心生慚愧,所以這個羞恥是心有所慚表現出來的一種感受,外面就是面紅耳赤,所以怎麼樣啊?“恥之於人大矣”,孟子說培養一個人的羞恥心太重要太重要了,為什麼呢?因為有了羞恥心就可以成聖成賢,把這個“恥”字忘了就淪落為禽獸了。《了凡四訓》上對這一句話進行了進一步的發揮:想一想古代的聖賢人,孔老夫子、孟老夫子,他們和我們同樣是人,為什麼他們成為百世的師表,到今天不分國族的人都向他們學習、向他們看齊,而我卻是一身瓦裂,什麼意思呢?這個陶制的器皿,但是卻破碎了,就像瓦片一樣一片一片的,一文不值。“耽染塵情”,過分的放縱於感官的享受;“私行不義”,偷偷地做著一些不仁不義的事情,還以為別人都不知道,就這樣一天一天的將要墮落為禽獸,還不知不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所以聖賢人和一般的凡人什麼區別呀?並不是聖賢人一個錯誤都不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呢?“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他做了錯事,他知道羞恥慚愧,他才能夠改過自新,這才是凡夫和聖人的區別。在《禮記》上也說,你看鸚鵡能夠學舌,雖然能學舌也不過是一只飛鳥而已,猩猩能夠學人講話,也不離禽獸之身。現在的人不講了“禮”,雖然能夠講話,不也墮落成了會講話的禽獸了嗎?所以你看,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也依然是如此,人不懂得用“禮”來約束自己不合適的欲望和行為,所以“逆倫”的現象、禽獸不如的現象全都出現了。

再看這個“怒”,上面是一個奴隸的奴,下面是個心字,看到這個字告訴我們什麼呀?當一個人發怒的時候,就是把自己的心變成了奴隸,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緒了,所以才會發怒。而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因為怒傷肝,那怎麼辦呢?要轉怒為“恕”,而這個“恕”,上面是一個如,下面是一個心,告訴我們要做到如其心,如誰的心呀?對方的存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你就能夠轉怒為恕。比如說別人做錯事的時候,你要發火,你要捫心自問,我是不是一個聖人啊?我一個錯誤都不犯了嗎?我也會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別人犯錯也應該原諒,我犯錯誤的時候希望別人給我一個改過的機會,那麼他犯錯誤的時候,也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這就叫將心比心。所以中國古人有句話很有哲理性,說:“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這個境就是物質環境,這個緣就是人際關系,它本身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之分,好與壞之分在哪兒啊?在我們自己的內心,看看我們怎麼樣處理它。所以你看,你明白這一點,就能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這個文章在我們的課件上,我們自己可以看一看。

這個文章提醒我們,其實人的健康,身體健康可以通過鍛煉能夠達到,那麼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身心和諧也是可以靠修養提升的。一個人經常生氣,就是把自己快樂的鑰匙或者說快樂的遙控器放在了別人的手上。別人贊歎你幾句,你就很得意,等於別人按了一個鈕,結果另一個人誹謗了你幾句,你就很難過,別人又摁了另一個鈕,就是沒有把握自己的情緒的能力。所以一個真正的,能夠握住自己快樂鑰匙的人,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說的:“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的人。這個也是要很深的修養才能夠達到的。

我們再看這個字是“愛”,這個正體字的“愛”是一個感受的受,中間有一個心字,看到這個字什麼是“愛”呀?用心地感受對方的需要,當你用心感受對方的需要的時候,有兩個人卿卿我我,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但是好景不長,兩個人一結婚,這個結婚證一領、章一蓋下去,這個心態就變了,說:我能為對方做什麼,變成了什麼呢?對方應該為我做什麼?從處處為對方著想,變成了對方應該處處為我著想,結果就從天堂變到了地獄,所以怎麼樣從地獄轉到天堂呢?就是你要用心感受對方的需要,所以真正的愛,它的感覺是溫暖的,它的言語是正直的,愛的心地是無私的,愛的行動是成全的。不能拿著“我愛你”做名譽,去控制別人、要求別人,那個就不是愛了。這個都是教育的意義。

古人有句話說:“否極泰來。”怎麼樣“否極泰來”呀?“泰卦”和“否卦”都是《易經》上的兩個卦。“泰卦”的卦象是坤上乾下,乾代表的是天,坤代表的是地, 正常的位置是天在上,坤在下,地在下,但是在泰卦之中,乾和坤的位置是互換的,什麼意思呢?他們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反省自己的不足,這就是“各自責,天清地寧”。遇到問題,大家都是反省自己,這件事我應該承當什麼責任?結果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天清地寧。否卦恰恰相反,乾在乾的位置,坤在坤的位置,它們各居本位,要求對方、指責對方、挑剔對方,說:你應該應該怎麼樣,但是你都沒有做好,這就是“各相責,天翻地覆。”你看夫妻之間是不是因為這個,大家都站在自己的立場要求對方,領導與被領導者,也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要求對方,很難換位思考,所以怎麼樣否極泰來呀?就是要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看到對方的需要。

再看這個“教”。我們現在兒女教不好,就是沒有把這個字學透,“教”從哪裏做起呀?左邊是一個孝,告訴我們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從孝道開始,為什麼雷鋒精神三月來四月就走了呢?因為雷鋒精神代表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道德大廈的第五層、第六層了,但是道德大廈的根基在哪裏呀?一個人連父母都不能夠全心全意,對他恩德最重的人都不知道知恩圖報,怎麼可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呢?道德大廈的根是“孝親尊師”,所以道德大廈(的根基)沒有,就希望有第五層、第六層,建築的都是空中樓閣,培養的是偽君子,所以教育從哪裏開始啊?從孝道開始。很多人說:這更難了,我們這個孩子就是小公主、小皇帝,自我為中心很嚴重,從來不為父母考慮,父母為他付出了多少,他都覺得天經地義,沒有感恩之心。這些是結果,請問原因在哪裏?你看這個“教”,你就知道了,這個孝,上面是一個叉叉,下面這個叉叉是一模一樣的叉叉。下面是孩子的子,上面這個叉叉是父母、老師、領導所畫的,這個叉叉是孩子、學生、下屬所畫的,告訴我們什麼呀?良好的教育是“身教勝於言教”,我們說為什麼把道德教育變成說教了呢?你怎麼說都說不聽,為什麼說教說不聽啊?因為你沒有做到,你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表現出“孝”給孩子看,他自然知道怎麼樣“孝”。比如說我們吃飯的時候,夾起菜放在父母的碗裏,下次他也會夾起菜放在你的碗裏,這叫“身教重於言教”,是吧,所以孩子為什麼沒有孝心?不知道感恩呢?我們想想自己對父母的態度不就知道了嗎?過去的孩子為什麼知道孝啊?因為父母和祖父母都住在一起,他從父母怎麼對待爺爺奶奶的身上就學到了孝道,結果現在的孩子,三口之家,很少和父母、祖父母住在一起,偶爾星期六、星期天帶著孩子去奶奶家,爺爺奶奶為了迎接他們的到來,很早就要去買菜、購物,然後再辛辛苦苦做一頓豐盛的飯菜,吃完之後帶著孩子揚長而去,怎麼樣從身上學到孝道啊?所以,所有的人為我服務是天經地義的,我只能挑剔他們服務的不好,有什麼感恩之心呀?而且你還經常給孩子說:你只要把學習搞好就行了,其他的事都不用你管。“習勞知感恩”,他要去勞動,他知道勞動成果來之不易,賺錢不容易,他從來沒有勞動過,也從來不知道賺錢不容易,他有什麼感恩之心呀?所以“習勞知感恩”,你得讓他去做家務,你讓他去做一頓飯,他知道勞動成果如此來之不易,下次才會珍惜你的勞動成果,所以“身教勝於言教”。左邊就是代表了這個意思,右邊是一個手拿著一個小柳條,告訴你教育不是一堂課能解決問題的,是需要兒女父母、需要父母老師,經常拿著教鞭兒,耳提面命,所以古代的拜師禮首先要給什麼呀?給老師要送一個禮物,就是戒尺,“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就是要做錯事,要抽打他的,戒尺要打他手板的,這個東西是“收其威也”,首先你得對老師有恭敬心,“尊其師才能重其道”,所以怎麼樣呢?孩子教育不好,從兩個方面找原因,第一有沒有身教,自己做得怎麼樣?第二就是耐心,自己有沒有耐心,他犯的錯誤你給他說一遍兩遍那是不夠的,因為他這個壞習氣、壞毛病養成已經很長時間了,你要糾正他,也需要很長時間,不是上一堂課就有速成法、速效法,那個都是從枝節上解決問題,解決不了根本。

說到孝道,我們也看幾個片子,我們看一個外國人沒有學過《論語》,他是怎麼對待父母的,這個題目是《那是什麼》。

這個幻燈片告訴我們:“人不學,不知道。”因為這個外國人他沒有學過《論語》,《論語》上告訴我們什麼叫“孝”啊?孔老夫子說:“色難”,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最難能可貴的了,《禮記》上也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說一個對父母有真愛的孝子,他和父母說話的時候,一定是和顏悅色,一定是愉色婉容。你看他沒有學過《論語》,他不知道做人什麼是“孝”啊?要養父母之身,給他父母供養,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心,首先就是尊敬父母。第二就是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憂”。你的父母僅僅為你的疾病感到擔憂,你的工作、學習、生活,都沒有必要讓父母感到擔憂,才是一個孝子。還要養父母之志。“立身行道”,這樣的話父母感覺到很驕傲,後世人都以你為榜樣,如果你貪汙受賄了,就會讓父母蒙羞。還要養父母之慧,就是父母做錯事了,你要婉言地去勸諫,但是勸諫的態度一定是和顏悅色的,《弟子規》都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雖然父母錯了,你去勸諫也要歡愉的顏色、溫柔的聲音。這個外國人沒有學,所以他“人不學,不知道”。對父母就大吼大叫,那麼又說明什麼呢?說明“人之初,性本善”。雖然他沒有學過《論語》,但是他看到兒時父親所記的日記,他的慚愧心也生起來了,知道自己做錯了。說明什麼呀?人是可以教得好的,為什麼可以教得好的呢?因為人都是有這個天然的孝心。

我們再看一個幻燈片,題目叫《路過》。

這個片子提醒我們,父母對兒女的關愛就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但是我們做兒女的,往往忽視了、甚至糟蹋了父母對兒女的關愛。這個“慈”,寫得特別有味道,上面是一個玆,下面是一個心,什麼意思呢?告訴我們父母“念茲在茲”,他的心思時時刻刻都在兒女的身上,所以拿起電話就會問寒問暖,可能讓人覺得很嘮叨,“你不知道我很忙嗎?還說個沒完。”實際上,你沒有體會到父母關愛兒女的心。所以這一個片子也是提醒我們,不要讓“樹欲靜而風不止”的遺憾,留在我們的人生中不可彌補。這是“教”這個字告訴我們:“身教勝於言教”,如果你只用言語去教導他,他去給你起爭訟,因為你自己都沒有做到,有什麼資格說我呢?這就是孩子為什麼有逆反心理,“身教者從”,你不用去教他,你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符合《弟子規》的要求,保證孩子馬上就會改變。所以這個孩子是“複印件”,自己是“正件”,不能只是想要求孩子去改變。有人用一顆大樹比喻父母和兒女的關系:果實是孩子,父母是樹幹,祖父母是根。你希望孩子長得很豐碩,應該把這個水和養分澆在根上,結果我們現在很多人,把這個養分直接放在了果實上,這個果實吸收不了,反而都腐爛了,這就是我們現在兒女教育出現問題的症結所在。你看你這個字掌握了,你就知道了,怎麼樣去把孩子教好。

而中華文化其實就是一個“孝”字,這個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個子,告訴我們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如果你有“兩個”這個觀念,有代溝,“孝”就沒有了。而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這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那麼這就是“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就是豎窮三際。 而把橫的方面:兄弟之間的友悌推而廣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那麼這個豎的方面、橫的方面的倫理關系都處理好了。所以我們現在有地方提倡“祭祖”,為什麼要提倡“祭祖”呀?“祭祖”就是培養了我們一種“孝”的一體的觀念,知道我們不僅和他人是一體的,和外國人也是一體的,和自然界也是一體的,和萬事萬物都是一體的。所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個命題,它的文化基礎就是“孝悌之道”。所以治國平天下、聖賢之道很簡單:“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但是,我們往往把它到遠方去求,認為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很複雜。把這個對“父母的孝”、“兄弟的友悌”推而廣之,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把對親人的這種仁愛推及到萬民身上,推及到萬事萬物身上,這就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就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聖人就是認識到這一個真相的人,所以他是真正有德行的人,就像大舜,他是“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所以他給我們顯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就是“仁者無敵”,他從心底不和任何一個人起對立,真正能做到: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沒有我恨的人,沒有我不愛的人。這也是為什麼湯恩比先生說:只有中華文化能夠救世界。

此外還有“禮樂”。“禮樂”也是教化人的方式:“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我們看一看,古人說這個“禮樂”在教化人心方面,有很多重要的作用,比如說,我們看《呂氏春秋》上,對亂世之樂的一種記載:亂世的音樂,演奏木質、革質的聲音就像打雷;演奏金石,就是銅質、石質的樂器,聲音就像霹靂;演奏絲竹歌舞之樂,聲音就像大嚷大叫。以這樣的音聲,驚駭人的心氣、動蕩人的耳目、搖蕩人的性情,是可以辦到的,以此作為音樂來演奏,絕對不可能給人帶來快樂。所以音樂越是奢侈放縱,人民越是抑鬱,國家越是混亂,君主的地位越是卑微,也就失去了音樂本來的性質了。所以孔老夫子到一個地方,還沒有問這個地方政事辦的如何,先聽一聽流行什麼音樂,就知道這個地方的民風了。

最後,我們看其它的藝術形式。它也是起到了以文化人的作用,比如說我們看這個建築,中國古代有三個建築物,起到了教育的效果。第一就是祠堂,祠堂裏供奉祖先的牌位,每到春秋祭祀的時候,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宣講祖先的德行,所以他教的是“孝道”,知恩報恩、飲水思源;還有孔廟,教導我們“師道”,看到孔子像,想到孔子的教誨,想到見賢思齊、依教奉行;還有城隍廟,講的是“因果”,所以這三個建築物也是承擔著教育。

還有雕塑,這些雕塑其實也是起到教育的作用,不是你在它面前交一點錢,放上一點水果,它就給你保佑了,這就變成了迷信。我們看寺院裏有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他手裏拿一個琵琶,告訴我們要主持好一個國家,要負責盡職,做事要無過、無不及。像琵琶的弦,緊了就斷了,松了彈奏不出聲音,只有調的適中,美妙的聲音才出現;南方增長天王,告訴我們要求進步,無論你的德行才藝、生活品質,每一天都要有進步,手裏拿著一把劍,代表是斷煩惱,因為你有智慧才能夠求得真正的進步;西方廣目天王,告訴我們去多看;多聞天王,告訴我們多聽,就是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去別的地方參觀考察,好的學習、不好的剔除,以此建造我們的國家,這個國家才是世界最好的國家。這個龍代表了變化多端的動物,告訴你現象是變化莫測的,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另一只手拿著一個珠子,珠子代表不變的規律,就是你要掌握這個不變的規律,就能以不變應萬變;多聞天王手裏拿一把傘,告訴你要懂得遮蔽汙染,不要好的也學、不好的也學,就像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到其他的國家,學了很多不好的東西,喜歡到人家的紅燈區去看看,這個都是不應該學的東西。所以這些東西擺在那裏,不是讓你頂禮膜拜,求升官、求發財的,是讓你看到它就要提醒自己,是不是負責盡職了?是不是每一天都在求進步啊?是不是我去廣學多聞,能夠吸取精華,把別人不好的地方給剔除。所以你看到的每一個東西,所聽的、所見的、所聞的、所繡的,都是提起你正確的知見,這就叫“教育”。可惜的是我們現在學習傳統文化,沒有抓住它的精神,都是導向了迷信,比如說很多的領導幹部帶著很多錢,到一些佛教名山去磕頭、去供僧,以為自己受到了保佑、加持,回來之後仍然是貪汙受賄、違法亂紀,最後怎麼樣啊?被抓了起來,還抱怨說:這佛菩薩都不靈啊!這不是佛菩薩不靈,佛教它本來也是教育,這些塑像都是教具,是表法的、教育的工具,把它當成神明去崇拜,那怎麼可能得到保佑呢?所以就是學習傳統文化,我們一定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能只是學到一些形式、一些表面,這樣很容易導向迷信。

所以完美的文學文藝作品,應該是真善美的統一,所有的文藝作品都應該秉持孔老夫子“思無邪”的理念,不要引起人們邪曲不正的思想行為。所以所謂的“俗文化”並不是內容低級趣味,而是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比如說快板、評書、小說、戲劇、電影、電視劇等等,幹嘛呢?變化人的氣質,使人培養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美德,這才叫有文化。所以一個好的文藝作品,一定是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第三,我們講一講,怎麼樣不忘初心,從自己做起。記住三句話,就是“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傳統文化,一定要把它學深入,這樣才不至於走上迷信,抓不到根本,學的都是枝末。第二,對於傳統文化的教誨一定要去身體力行、知行合一。什麼叫“知”呢?你沒有做到,這個“知”不叫真知,如果你真正知道金子比石頭的價值重,一定去拿金子,不會去拿石頭,為什麼我們現在去拿石頭呀?因為我們並沒有“真知”,並不真正知道這個金子比石頭重。所以我們說“成由勤儉破由奢”,那為什麼我們還在過著奢侈生活呢?還教導孩子過著奢侈的生活呢?因為你並不真正的知道“成由勤儉破由奢”。那麼習主席的父親為什麼教他節儉呢?他真正知道“成由勤儉破由奢”,所以他培養出習主席這樣的國家領導人,這是“真知”。最後就是“知恥近乎勇”,現在社會大眾缺乏什麼呀?缺乏的不是金錢,不是物質生活,而是我們沒有一個好的精神的引導,是我們的精神貧窮,所以“聖人不恥身之賤,而愧道之不行,不憂命之短,憂百姓之窮。”百姓窮在什麼地方啊?窮在不明理,不讀聖賢書,所以我們也有必要把這些聖賢經典,特別是《群書治要》,習主席的父親習仲勳,給它題字:“古鏡今鑒”。2001年的時候,習仲勳老先生親自為《群書治要考譯》,這一本書題詞:“古鏡今鑒”。告訴我們古代治國理政的思想,仍然能夠為我們今天建設一個安定和平的國家作出貢獻。所以我們把這一本書,能夠好好地閱讀,就掌握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之精華。我們有很多的網站、公眾號,包括APP, 我們現在開發了一個《群書治要》大講堂APP, 大家一搜就能搜到,逐漸在完善這些內容,也希望對大家學習傳統文化有所幫助。

我們今天上午就講到這裏,不足之處也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