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書治要〉與立德樹人》上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目錄
視頻文字
《〈群書治要〉與立德樹人》上
2020-04-15

尊敬的諸位領導、諸位老師、諸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興來到了青海省的教育廳,和在座的各位教育工作者一起學習《〈群書治要〉與立德樹人》。

我們首先從《群書治要》看一看現代教育出現的問題。在《群書治要》中有一本書叫《孔子家語》,《孔子家語》中這樣講到,說:這個“弓”要把它調整好之後,才求它強健有力,這個“馬”必須讓它馴服之後,才求它是一個良馬。作為讀書人必須有誠實、恭謹的態度,然後才求他多才多藝。如果一個人沒有誠實、恭謹的態度,卻多才多藝,這就像豺狼一樣不可接近。因為你一接近他,就會給你造成危險。

這個告訴我們什麼呢?這告訴我們培養人才,首先要以德行為根本,有人把人才分為四個等級:有徳有才,是“正品”,這個人又有德行,又有才能,這是我們社會所亟需的,叫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這個人有德行,才能不足,我們培養一下他,還可以用,他不至於對我們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有才無德是“毒品”,這個人有才能,他知道把三聚氰胺放在奶粉裏是什麼效果,但是德行不夠,唯利是圖、見利忘義,這樣的人被稱為毒品,對我們的國家、社會會產生嚴重的毒害;最後無才無德是“廢品”,當然這樣的人比較少,實際上廢品比毒品的社會危害還小一點。我們現在很多的教育忽視了做人的品德,所以我們培養的是哪一種人才呀?把什麼樣的人當成了人才來培養呢?對,我們是把“毒品”當成了人才。這個就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了。

我們看《禮記·學記》上對教育下了一個定義,我們在座的都是教育工作者,但是什麼是教育呢?《禮記·學記》上說:“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告訴我們教育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就是使人的善良不斷地增長,第二就是使人的過失得以挽救。我們看看,使人的善良不斷地增長是不是立德呀?而使人的過失得以挽救,是不是樹人呢?所以他和我們“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是完全一致的。

那再看“育”。《說文解字》上對“育”也下了一個定義,它說:“養子使作善也。”你僅僅把兒子養大,那個不叫育,他必須順著善良的方面去成長,成為一個有德的人,這個才叫“育”。這說明什麼呢?品德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居於教育的基礎與核心。

我們看《大學》,《四書》的開篇。《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我們上大學的目的是什麼呀?上大學的目的是開啟自性的明德,然後也能夠開啟民智,幫助他人開啟明德,然後這兩個工作都達到至善、圓滿的程度,這叫止於至善。所以中國古人承認,人都有本性的明德,就像這個電燈泡一樣,它是光芒四射的,它是晶瑩剔透的。但是因為上面有了塵垢,甚至沾上了油汙,它本來的光明就被遮蔽了,不能夠顯現。而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把層層的染汙給去掉,使它本有的光明散發出來,這個就是教育的目的。所以中國人說:“讀書志在聖賢。”而不是讀書志在賺錢。所以教育它是一個回歸明德的過程,是一個志在聖賢的過程。

所以我們中國古人,他開口就是天下,甚至很少說到國家。為什麼是這樣的呢?因為他們從小讀的書,所受的教育是不一樣的。你看《大學》開篇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論語》上也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還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說一個讀書人他有助於求道弘道,以此為己任,還以自己吃的不好,穿的不好為恥,那就不足一提了。所以你看這些人他能夠胸懷天下、心系蒼生,就一點兒也不足為奇了,因為從小去接受的就是這個教育。

那麼現代教育出現了什麼問題呢?概括一句話,就是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倫理道德的教育。忽視了倫理道德的教育,會有什麼結果呢?孟子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人們吃飽了飯,穿暖了衣服,有了好房子住,生活越來越安逸了,但是開始驕奢淫逸、鋪張浪費,和禽獸差不多了。所以孟子他說,人和禽獸的區別“幾希”。“幾希”就是很少一點點,但是這個一點點的東西,人把他保留下來了,而禽獸把它給丟掉了。這一點點的東西是什麼呢?那就是人懂得“禮”,人懂得“義”,他懂得用“禮義”約束自己不合適的欲望和行為,才把人和禽獸區別開來。但是如果忽視了倫理道德的教育,就成了禽獸了。

當然,我們談到這裏很多人就想了,他說:“你看西方人,也沒像我們那麼重視道德教育,人家就是靠制度建設、民主法制建設,把自己的國家不是建設的挺好嗎?也沒有出現我們那麼嚴重的社會問題呀?又是貪汙腐敗、又是食品安全。所以我們只要把西方的制度搬過來,我們的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其實,我們向西方學習的時候,我們忽視了西方的民主法治得以產生的曆史文化傳統。西方的制度建設是在宗教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的,也就是說,它的制度建設維護的是公平正義,但是仁慈博愛、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是由教會來教導的。所以他們一手抓制度建設,一手抓道德教育,只不過道德教育的主體是教會而已。

所以在西方有一句話說:“該歸凱撒的歸凱撒,該歸上帝的歸上帝。”他們是政治和道德教育是分離的。

但是中國在曆史上的文化傳統,與西方的文化傳統是不一樣的,中國的文化傳統是一種“倫理文化”的傳統,也就是說它在制度建設的同時,既要維護公平正義,又要培養人仁慈博愛的道德情感,它是政治和教育合一的,這個“教”不是宗教,是教育。

這就是說在西方社會,並沒有忽視道德教育,只不過他道德教育的主體是教會而已。而我們和他的曆史傳統不一樣,我們是通過家庭、學校、社會、宗教共同承擔了道德教育的責任,特別是國家在引導人們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承擔了重要的角色。

所以我們忽視了中西方文化的背景,誤以為只要把西方的制度搬過來,就可以解決我們的問題。結果怎麼樣呢?確實把西方的制度搬來了,但是出現了水土不服、異體移植的問題。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制度在西方國家能夠運行地很好,但是一搬到中國就變味兒、就走樣。

比如說我們把民主選舉搬到中國來,用以選舉村支書,但是因為這個村民的道德素質和理性能力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誰給他的錢多,他就去投誰的票,誰和他關系好,他就去選誰,甚至他懼怕誰,他就去投誰的票了。最後怎麼樣呢?出現了大量的賄拉選票、營私舞弊的現象。這說明什麼呢?越是實現民主,越需要公民的道德素質和理性能力達到一定的程度。

所以道德教育,無論是在古代、在今天、在西方、在中國,都是不可或缺的。

忽視道德教育會產生很多的後果,剛才菲璘已經給大家講的很清楚了。總之“人心正則國治,人心邪則國亂”,這是一個普遍的規律。

我們看社會出現了眾多的問題,比如說貪汙腐敗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國有資產流失問題,還有青少年的吸毒、酗酒、賣淫等等的問題。這些就像一個樹的枝葉花果一樣很繁多,但是這個樹的“根”在哪裏啊?“根”就是人心壞了,而人心壞了是因為什麼呀?是因為沒有人教了,這就是“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所以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通過學校教育,立德樹人,進行道德教育,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色。相對於西方宗教承擔教化的責任,我們學校承擔了立德樹人的責任。

比如說我們看《漢書》,它就記載,說:“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古代的聖王都以教化作為最重要的事務。“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就是在國都要設立太學,在城鎮、鄉村設立庠序,這個庠序就是鄉間的學校。“漸民以仁,摩民以義,節民以禮。”給他們施以“仁義禮智”的教化,讓他們耳濡目染,每一天在“仁義禮智信”這樣的道德教化中進行熏陶。結果是什麼呢?“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因此它的刑罰很輕,但是沒有人作奸犯科,觸犯法律,這都是教化通行,而社會風氣很淳美的原因。

在《漢書》上還記載,周成王的時候,還幼在繈褓之中,,還是在繈褓中的孩子的時候,他就有三位老師來教他。“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這是他的三位老師。這三位老師各自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呢?“保,保其身體”,太保的責任就是讓他身心健康,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符合禮,要有威儀。太傅,“傅,傅之德義”,太傅的作用就是給他以德行、道義的這種教誨,也就是品格德行的教育。“師,導之教訓”,太師的作用,就是給他各種訓導,包括如何“治國、平天下”的這些教誨。當然,“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雖然是治國平天下的這些方略,但是修身也占了很大的內容。這是三公的職責。

“太保、太傅、太師”,實際上也是一個學校應該設置的幾個重要的位置,也就是你要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第二,你要關心學生的道德品格,還有就是他的專業知識。這三者缺一不可,而且是以德行的教育、身心的和諧作為基礎。這個也是我們當代教育值得借鑒的經驗。

第二個問題,我們講一講,借鑒《群書治要》,實現立德樹人。也就是說怎麼樣能夠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有哪些經驗可以借鑒。我們把它概括為三個方面。

第一就是孝敬為本。孝是中華文化的根,敬是中華文化的本。道德教育從哪裏做起呢?《孝經》上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對父母的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所有教化產生的根源。所以中國人講“百善孝為先”。為什麼講“百善孝為先”呢?我們看一看這個“孝”字,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個子字,告訴我們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沒有兩個。如果你和父母有代溝,這個孝就不存在了。為什麼有代溝啊?因為做兒女的,沒有盡心盡力地和父母去溝通,缺少耐心。而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這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保存了祭祀祖先的傳統。像《論語》上也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能夠謹慎地辦理喪事,祭奠亡故的先人,這個民風自然淳厚。我們想一想,一個人連他的祖宗都念念不忘,想著定時去祭祀的話,對於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顧、不關心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邊去祭祀祖先,一邊還打爹罵娘,這個於情於理都是不合適的。

而祭祀祖先最重要的是宣講祖先的德行,說你們家哪朝哪代,有哪一位有德行的人,他對國家、人民有什麼貢獻,你作為他的後代子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小心謹慎,不要因為你的言行給祖先抹黑。

比如說我們知道,楊家的堂號叫“四知堂”,為什麼取名為“四知堂”啊?因為東漢有一位太守楊震,他不收“四知財”。這個財有天知、有神知、有你知、有我知,他都不接受,所以他的後代子孫為了紀念他的廉潔作風,把他們家的堂號取名為“四知堂”。那我們想一想,凡是楊家的子孫從這個“四知堂”的匾額下走過的時候,是什麼感受啊?說:你看我們的祖宗不收“四知財”,那我作為他的後代子孫,我要小心謹慎,不要因為我的言行給祖先抹黑。

所以,中國的反腐倡廉教育,從家庭之中就已經開始了。在浙江蒲城縣,有一個正義門。這個鄭家從宋代到清代,出了173位大大小小的官員,但是沒有一個人貪汙受賄、違法亂紀,都是廉潔有守。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們從小接受嚴格的《鄭氏家規》的教育。《鄭氏規範》,對於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對待鄰裏、如何做官,都有嚴格的規定,所以這個孩子從小就學習這些家規,讓他們成為廉潔的官員。所以“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這個孝,你看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這無始無終都是一體的。而我們在橫的方面講兄弟友悌,把兄弟的友悌之情推而廣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就叫橫遍十方。所以你把孝悌的教育做好了,豎的倫理關系,橫的倫理關系全都處理好了,給我們樹立了一種一體的人生觀。所以習總書記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命題,這是解決當今世界各種難題,消彌全球各種亂象的中國方案。

這種中國方案的中華文化基礎是什麼呢?其實就是這種“孝道”所建立的一種宇宙觀。你把對父母的孝推而廣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就是“親親而仁民”,不僅對我的父母有這樣的親愛,也要對所有的老人、人民,有這樣的仁愛。把這種對人民的仁愛推而廣之,遍及到宇宙萬物。所以張載也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萬物都是我的夥伴,都是我的同類。而莊子也提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我和天地萬物都是一體的關系,既然是一體的關系,就沒有對立、沒有沖突、沒有鬥爭。所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念,就是建立在這種一體的宇宙觀之上。

王陽明他也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大人是什麼?就是把天地萬物,作為是自己真我、大我的人。所以習總書記在會見意大利的外長時,談了一句話,他說:“我將無我,不負人民。”什麼叫“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呢?就是放棄這個小我、成就大我,也就是和天地萬物為一體,這個才是大我。

《孟子》上也說,“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堯舜之道,就是能夠垂拱治理天下、無為而治。他是怎麼樣達到這一點的呢?其實就是把孝悌做到了極致,他能夠把對父母的孝,對兄弟的友悌做到了極致。比如說大舜,他的後母,他的弟弟,三番五次地要治他於死地。他並沒有打擊報複,想著去懷恨在心。他總是反省自己做的不夠,讓自己的後母沒有滿意,讓自己的弟弟沒有滿意。最後憑著他的智慧,還有他的仁愛,感化了他的後母,感化了他的弟弟,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所以你看舜,就能夠把“孝悌之心”做到極致。所以孟子他說:其實治天下非常的容易,怎麼樣治理天下呀?就是“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能夠做到“孝、忠”。這樣的話,天下自自然然的就太平了。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它是以孝悌為根本。孝悌為根本向上提升,就是把對父母的愛和兄弟的友悌向上提升,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我們不僅對別人有關愛的情感,別人有需要幫助的時候要給以幫助。互愛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那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互助互愛之心向上提升,那就是“大同世界”,也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也是為什麼湯恩比先生說:“能夠真正解決21世紀社會問題的,唯有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志士仁人都是從傳統文化中,看到了這個解決世界難題的出路。

這個孝是很重要的,誰來教導啊?老師來教導。所以老師受到特別地尊重,孝親和尊師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所以古人對於老師的敬重,體現在各種各樣的禮上。比如說男子20歲行冠禮,就是成人禮,他的平輩要送給他一個字,從此以後,他的這些兄弟姐妹、親人,都要稱他的字,表示對他的尊重。他到皇帝那裏去做官,皇帝要稱他的字,表示對他的尊重。但是只有兩種人,可以一生稱他的名。首先是父母可以一生稱他的名,其次就是老師可以一生稱他的名。

其實這種傳統我們一直保持到今天。比如說到黨校去學習,有很多官員,去黨校學習,首先要進行幾個轉變,也就是說,你要從領導幹部的身份轉變為學員的身份。那麼老師就可以直呼其名,不必說什麼什麼省長,什麼什麼局長,什麼什麼部長。這是什麼呀?這是一種尊師重道的風氣。

皇帝他在接見群臣的時候,都是面南背北,以君臣之禮來接見,但是他在接見老師的時候,必須“降階”,以主賓之禮來接見,一個站在東面,一個站在西面。這個就是提醒皇帝,雖然你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老師,他永遠是你的老師。上行而下效,皇帝對老師都如此的敬重,在整個社會才形成了尊師重道的風氣。

在喪禮之中,父母過世要守喪三年,要穿孝服,那麼老師過世,雖然不用穿孝服,但是要守“心喪”三年,就是要在內心深處,感念老師的恩德,記得老師的教導,這個叫“心喪三年”。那麼這個孩子他的父親帶著他,去拜見老師的時候,要行拜師禮。拜師禮很隆重,首先對孔子的像或者大成至聖先師的神位行最重禮,這個父親帶著孩子對孔子像行最重禮。這還不算,然後請老師上座,老師坐定之後,父親帶兒子對老師行最重禮。最重禮是什麼呢?在中國古代最重禮就是三跪九叩首的禮。當然,到我們現代社會這個禮有所變化,就是三鞠躬禮。這說明什麼呢?說明這個孩子心目中最尊敬的人是他的父親,他對父親的話特別地聽從,看到自己的父親都這麼樣的尊敬老師,對老師怎麼敢不聽從啊!

老師教他什麼呢?老師教他孝敬父母。所以這個老師和家長一配合,老師在學校教孩子孝敬父母,孩子在家裏父母教他尊敬老師,這個孩子很容易受教了。但是現在很多家長不明白這一點了,孩子在學校被老師說得重了一點兒,回家就告家長,家長不理智就去找校長,校長又去找老師,最後的結果是,這個孩子犯了錯,老師不敢再說他,批評他。他怎麼會不一錯再錯呢?所以中國人他最懂教育,老師他要教孩子“孝”。

很多人說這個孝還需要有人教嗎?確實,這個“孝”也需要有人教。你看孔老夫子,他說:這個孝,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但是對於狗啊、馬呀,也能以它們的體力奉養主人。如果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的話,怎麼把人的孝和犬馬的孝區別開來呢!

所以贍養父母最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尊敬和感恩之心。那我們看一個外國人,他沒有學過《論語》,我們看他對父母的態度是什麼樣的,我們看一個幻燈片。

這個幻燈片告訴我們什麼呢?告訴我們:“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這個是個外國人,他沒有學過《論語》,他不知道孝敬,不僅是養父母之身、要贍養父母,還要養父母之心,要尊敬父母。所以有一位弟子,來問什麼是“孝”?孔老夫子回答了兩個字,他說:“色難。”什麼意思呢?他說:“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是最難能可貴的。”也就是說,《禮記》上也有一句話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意思說,一個對父母有深愛的孝子,他和父母說話的時候一定是和顏悅色、一定是愉色婉容。

除了養父母之心、尊敬父母之外,還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憂。”也就是說,你的父母只為你的疾病而擔憂,完全沒有必要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擔憂了,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比如說我們上學,喜歡下網吧打遊戲,影響了功課,讓父母擔憂,這個就是不孝了。等我們走上了工作崗位,遊手好閑,不務正業,也是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影響了工作,讓父母擔憂,這仍然是不孝。當了領導幹部違法亂紀、貪汙受賄,讓父母戰戰兢兢,不知道到哪一天鋃鐺入獄了,這仍然是不孝。

所以一個真正的孝子,“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徑,舟而弗遊。”如果他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那麼有大路可走,就不會走那些邪僻的小路。有舟可乘,就不會冒險涉水過河。為什麼呢?都是不敢以父母給的身體做危險的事。如果你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你就不會口出惡言,你就不會先去罵別人。為什麼呢?因為你口吐惡言,別人也會回罵你,所以“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及於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不辱沒自己的身心,也不讓父母親蒙羞,這個才稱是孝了。這個孝子其實就是一個完美的人了,這也是為什麼古人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

除了養父母之心之外,還要養父母之志。像《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個話,重點在“立身行道”,也就是說你修身有成,而且都走在道上,所作所為對於後世子孫都能夠有幫助,他們都會記得你、贊歎你,讓你的父母都很顯榮,這才是孝的圓滿,所以要養父母之志。

當然,《孝經》上還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行孝從哪裏入手呢?就是你不能夠損傷、損害自己的身體,首先要把自己保護好。所以你接受了孝道的教育,怎麼可能輕易的就自殺呢?你看現在有很多大學生自殺的現象。有一次,一個星期之內就出現了兩則類似的消息。於是就有專家呼籲,說要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挫折的教育。這些當然都是很必要的。但是這個方法叫“尋枝擇葉”。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有一個葉子出來了、有一個社會問題出現了,我們給它一種對治的方法。有一個社會問題出現了,我們再有一個對治的方法。那麼社會問題很多,所以“法令滋彰”,對治的法律條款也越來越多,但是沒有把根給找到。

這個樹葉花果它的根在哪裏呢?社會問題這麼眾多的根,在於人心出了問題。我們只要把人的孝心提起來了,他能夠知道父母培養自己不容易,他能夠有感恩之心,他怎麼可能輕易的就自殺呢?自殺之後,給父母留下的是無盡的悲傷啊!所以中國人,中國的教育,他抓住根本,“孝心一開,百善皆開”。比如說我們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對父母的這個孝,你自然就有對兄弟的友悌之心。為什麼呢?父母生了幾個兒女,有窮有富,他當然希望都能夠照顧那一個比較貧窮的、落後的孩子。所以你生活的好,去照顧那些生活的不好的兄弟姐妹,這就是在盡孝。所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之間和睦相處,兄友弟恭,這就是盡孝。你要讓父母不擔憂,你要讓父母放心,你自然就會主動去關心、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弟弟妹妹。

那麼忠,“求忠臣於孝子之門”。你對父母有孝心,你對領導、對國家才有忠心。因為孝培養了一個人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我們人生在世,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最大,這麼大的養育之恩,你都不能記在心上,想著去報答,還有誰的恩德超過父母呢?所以,有孝心的人,他有恩義、有情義、有道義,他不會見利忘義、忘恩負義。所以領導者要選拔忠心的臣子、被領導者、下屬,選擇什麼樣的人呢?要選擇有孝心的人。這個都是告訴我們,其他的德行,其實都是從孝而來。所以要以孝敬為本,孝是根、敬是本,孝親尊師是文化的大根大本。

那我們現在的道德教育,為什麼不得力呢?我們把道德教育用一個大廈來比喻。我們講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學習雷鋒精神。但是現象是什麼呀?雷鋒精神“三月來,四月就走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因為雷鋒精神代表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道德的大廈的第四層、第五層。但是道德大廈的根基是孝親尊師,你對父母、老師都不能夠全心全意地孝順、尊敬,你怎麼可能對陌生人全心全意地服務呢!所以我們沒有孝親尊師的根,就希望孩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等於建的是空中樓閣,培養的是偽君子。所以,道德教育必須從“孝親尊師”來入手。

第二,就是文化為要。剛才菲璘也講了什麼是文化。這個“文”就是文章、文字、禮樂、曲調;這個“化”就是變化,所以“文化”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字、文章、禮樂等等,來變化人的氣質,使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所以不能把文化變成文娛、娛樂的節目,不是娛樂至上,而是以教化人來做核心、做目的。所以中國人講“文以載道”、“以文化人”、“讀書志在聖賢”、“讀書貴在變化氣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為什麼三日不讀書,就面目可憎了呢?因為中國古人讀的書是“四書五經”,是聖賢書,告訴你怎麼樣成為君子、聖賢。所以你三日不讀書,為人處事待人接物,自私自利的心就生起來了,你和人交往就是面目可憎。所以無論是文章、文字、還是禮樂、歌舞等等,都是用以教化人的方式,而這些藝術化的教學,可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潛移默化地變化人的氣質,使人不知不覺中變得文質彬彬。

那麼我們看,文化,“文”有文章、有文字、有禮樂,我們分別看一看它們以文化人的效果。

首先我們看文章。中國古代的文章,是分別分在經、史、子、集之中。那麼經、史、子、集之中的文章,都是秉持著一個理念,就是“文以載道”。首先我們看“經”,“經者,常也”,它講的是恒常不變的道理。所以“天不變,道亦不變”。這些經典中的道理,在古代適用,在今天也依然適用。

我們舉一個例子,《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