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書治要》与政德修養(下)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目錄
視頻文字
《群書治要》与政德修養(下)
2019-11-28

修身的第二個方面就是懲忿,就是要制怒。

很多領導幹部官越做越大,脾氣也越來越壞。有人說,一等人是有能力沒有脾氣;二等人是有能力也有脾氣;三等人是沒有能力還有脾氣。那我們要向一等人來努力,有能力沒有脾氣。

我們看這個“怒”字,上面是一個奴隸的“奴”,下面是一個“心”字。看到這個字,告訴我們,什麼是怒呢?當我們自己的心變成奴隸的時候,你才會發怒。

怒還傷肝,在《黃帝內經》中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恐傷腎”。

所以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當別人犯錯誤了,你自己生氣,結果把自己的身體都氣出病來,這不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嗎?所以,我們應該怎麼樣呢?應該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

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快樂的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來掌管。

比如,一位女士抱怨,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樂的鑰匙放在了先生的手裡;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她把鑰匙交在了孩子的手中;還有人說,我很難過,因為老闆總找我茬,他把快樂的鑰匙放在了老闆的手裡。這些人都做了一個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制他自己的心情。當我們允許別人掌控我們的情緒時,我們便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對現況無能為力,抱怨與憤怒成為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開始怪罪他人,並且傳達著這樣一個信息:我這樣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為我的痛苦負責。

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的情緒穩定,為自己負責,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是一種享受,而不是壓力。那諸位朋友請問你們的快樂的鑰匙在哪裡呢?在自己的手裡,那就把它握緊了。如果你把它放在別人的手上呢,就要趕快把它拿回來吧。

這個文章寫得非常好,它提醒我們,要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當然,一個真正能夠握住自己快樂鑰匙的人,他不是一個簡單的平凡人,他確實能夠做到古人所說的“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就是我們所說的“八風吹不動”,無論是別人稱讚我們、譭謗我們,我們處於上升時期,還是下降時期,遇到挫折還是很成功,都是如如不動,這樣的人才是能夠握住自己快樂鑰匙的人。

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那我們要轉怒為恕。你看“怒”字,“又”字邊的棱棱角角是很分明的,我們把它變得圓滑一點,這個字就變成了“恕”。“恕”上面是一個“如”,下面是一個“心”,告訴我們什麼是恕呢?恕就是要做到如其心,如誰的心呢?如對方的存心,能夠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所以孔子,有弟子來問,說,“有沒有一個字,我可以終身奉行的?”

孔老夫子說:“有,這一個字就是恕。”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弟子規》上也說,“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你看這句話很簡單,但是你時時處處都能用這一句話來衡量自己的行為,你就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就是你將要加給別人之前,首先捫心自問,我希不希望別人以這樣的方式態度對我?如果我不希望這樣做,那也不能夠這樣做給別人,這個就是轉怒為恕。

我們看,有一個幻燈片告訴我們,一個人生氣,它會產生連鎖的反應。

這個幻燈片就是提醒我們,一個人不高興,生氣了,他會產生連鎖反應,影響到很多人,所以怎麼樣呢?我們要轉怒為恕。

我們經常聽一句話,叫“否極泰來”,怎麼樣做才能否極泰來呢?這個泰卦和否卦都是《易經》上的兩個卦,這個泰卦的卦像是坤上乾下。乾代表的是天,坤代表的是地。在生活中,乾也可以代表男,坤代表女,也可以代表領導與被領導等等。

在泰卦之中,乾和坤的位置是互換的,什麼意思呢?他們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反省自己的不足,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各自責,天清地寧”,遇到問題大家都是反省我自己,我應該承擔什麼責任?那就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結果就是天清地甯,吉祥安泰。

這個否卦是恰恰相反,乾在乾的位置,坤在坤的位置,他們各居本位,要求對方、指責對方,你應該應該怎麼做,但是你都沒有做到。這就是“各相責,天翻地覆”。遇到問題是相互指責、相互挑剔、相互抱怨,說你應該應該怎麼樣,但是你都沒有做好,結果就天翻地覆。

現在小到家庭夫妻之間的衝突,中到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衝突,大到國與國之間的衝突,都是因為人們不懂得這一個道理所導致的。這個是我們講的第二個,懲忿。

第三一點我們看一看改過,修身要從改過來做起。

《鬻子》上有這樣一句話,說“一個人,人生最大的忌諱,就是明明知道自己身上的過惡,但是卻不能更改,以至於賊害了自己的身心,乃至於喪失了自己的生命。一個人有這樣的品行,真是最大的忌諱呀!”

我們看,在現代的領導幹部身上有一個最大的過惡是什麼呀?就是傲慢、奢侈。怎麼樣改正這個過失呢?

在《易經》上有這樣一句話,說“人道惡盈而好謙”。

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厭惡驕滿的,喜歡謙虛的,這也是古人觀察天地之道得出來的。

在《易經》上,有這樣一句話,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這個陰陽可以從世間的規律表現出來,比如說,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從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而把這個道理,觀察人世間的變化,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比如說人心的一憂一喜、人世的一治一亂,也都體現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富不過三代”。為什麼富不過三代?因為第一代創業的人都是白手起家,兢兢業業、艱苦奮鬥,用自己的雙手創下了事業。到了第二代條件好了,但是還能耳聞目睹父輩創業的艱難,知道克勤克儉,使事業發展壯大。但是到了第三代,一出生過上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不知道克勤克儉,還學會了鋪張浪費、驕奢淫逸,結果就把祖輩、父輩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業給敗壞光了。

這種變幻的人事,有智慧的人,自然能夠觀察得出來。所以,他們教導子孫都是“舍財不貪,克己利人。”比如說曾文正公曾國藩,他是滿清政府的漢人中地位最高、權位最重的一個人,但是他在位二十多年,從來沒有在省裡為自己,建造過一所房屋,買過田地一畝。他還曾經對軍中的僚屬宣誓:“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而且說到做到,數十年如一日。那麼在家書中他這樣寫道,他說:“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人敗離不開一個‘義’字,討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

一個家庭、企業單位的破敗都是這裡的每一個成員過著過分奢侈浪費的生活,入不敷出。一個人以前都在走上坡路,步步高升,突然轉折,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轉捩點何在呢?什麼時候你認為自己的奮鬥已經差不多了,可該享受一下人生了,什麼時候你人生的轉捩點就出現了。而一個人討人厭,討人不喜歡,就是過分的驕傲,自以為是,不把別人放在眼裡。 

我們看現在的孩子走到哪裡和人家相處不到一個星期、一個月,不是自己不喜歡別人了,就是別人不喜歡自己了。什麼原因呀?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有學最起碼的禮。《弟子規》上就是告訴我們最起碼的禮。《論語》上孔老夫子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一個人走到哪裡,哪裡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才對。而我們現在走到哪裡,不僅成不了兄弟姐妹,還處處成障,都是我們的障礙,還反目成仇,什麼原因啊?是聖賢人說錯了嗎?聖人說話都非常地嚴謹,他說“四海之內皆兄弟”是一個結果,原因在哪裡呀?前面有兩句話,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個君子人呢,對每一個人都很恭敬,為人處世沒有什麼過失,處處想到對方的需要,對每一個人都彬彬有禮,所以他走到哪裡,哪裡才是自己的兄弟姐妹。現在的孩子在家裡都是小公主、小皇帝,所有的人都要考慮他的需要、他的感受,自我為中心。當諸多的小公主、小皇帝走到一起的時候,都希望別人考慮我的需要,那不出現矛盾紛爭和問題,就不正常了。所以,討人厭就是因為自以為是。

在《易經》之中,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六爻的爻辭有凶有吉,但是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這一卦就是謙卦,謙虛的“謙”。而這個謙卦的卦象,是地山謙,什麼意思呢?這個高山本來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謙卦之中,這個高山是居於平地之下的。我們想一想,一個人才華橫溢,有權有勢,就像曾國藩那樣,這個時候,皇帝都可能會對他有戒心了,同行對他也會有嫉妒之心了,怎麼辦呢?他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非常地小心謹慎,而且是推功於上,讓利於下。把這個事情做好了,功勞推給領導,沒有領導的支持,我這個事情辦不成;利益不能自己獨貪獨佔,分給屬下。這樣無論是上級還是下級都歡喜,都希望他有成就。所以,中國人有句話叫“明哲保身”,這個“明哲保身”呢,不是一個貶義詞,“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是觀察了天地之道的基礎上得出的做人的規律。所以古人說,“謙卦六爻皆吉,恕字終身可用。”

《尚書》上也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驕滿,認為自己比別人強了,就不再會有好學的品質,他的人生很難再進步,謙虛讓自己受益,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規律。

又說,“為天福善禍淫。”

天道自然的規律都是給善良的人帶來福分,而給過分的人招致災禍。

這都是從“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推導出來的。由此我們看到,中國古人讓我們培養什麼樣的德行,並不是聖人拍腦袋拍出來的,而是在觀察了天地之道,天地規律的基礎上,得出的做人的規範。所以,你順著這個東西去做,你就會昌達;你違逆了它,你就會衰亡。

這個是我們講的第一個內容,修身。

第二,我們講愛民,也就是領導幹部怎麼樣對待人民群眾。

在《六韜》上記載,周文王向姜太公去請教,怎麼樣治國,姜太公怎麼說呢?

他說,“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之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

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對待人民就像父母慈愛兒女一樣,就像兄長慈愛弟弟一樣。我們做過父母的人都知道,父母怎麼愛兒女呀?當家裡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父母寧願挨凍挨餓也要讓兒女吃飽穿暖,這是父母愛兒女的態度。那麼領導者愛人民呢,就是應該這樣一種態度。所以我們看到歷史上有很多地方官離別卸任的時候,老百姓扶老攜幼,都是哭著不希望他走,送出幾裡地呀,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真正做到了“愛民如子,視民如傷”。見到老百姓饑寒交迫,就發自內心地為他們感覺到哀愁;看到老百姓勞苦奔波,也是想方設法地要解決他們的困難,也是發自內心地為他們感覺到悲哀。

《春秋·左氏傳》上也說,“國家的興衰也是有規律的,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興盛,就是因為他把人民視為受傷的病人,甚至還不夠,說是視為自己的傷病,加以體恤、加以愛護,這是一個國家的福分。那他為什麼滅亡了呢?就是把人民視為泥土和小草一樣的低賤不值錢,可以隨意地踐踏,這是一個國家災禍的原因。”

所以你看這些歷代的領導者,他們從小熟讀這些經典,他都培養起了一種對老百姓正確的態度,所以是“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

我們現在都在講中國式管理,什麼是中國式管理呀?中國式管理和西方管理的不同,就是一個好的領導者起到三個作用,他不僅僅是領導,要管理、率領屬下;還要像父母、親人一樣關愛屬下;除此之外還要教導屬下,讓他有正確的做人的態度。所以,這三個職能都做到了,你是“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你叫“君仁”。那麼臣,就是屬下回報你的是什麼呀?就是竭忠盡智,他會盡心盡力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這個“君仁臣忠”的管理,就是中國式管理。

說明什麼呢?說明領導與被領導者的關係是一體的關係,不是相互對立、相互矛盾、相互衝突的關係。所以,在歷史上為什麼中國人沒有提出人權?是不是因為中國人又比西方落後了呢?並非如此,是因為我們有更加先進的理念,已經把人權維護得很好了,所以這個被領導者、屬下,沒有必要拿著人權,去和領導者討價還價了。所以,中國式管理能夠達到的境界就是不忍欺的境界。

在《史記》上,就記載著鄭國的子產治理鄭國,他把法律監督機制設計得很嚴密,他達到的是不能欺的境界;西門豹治鄴縣的時候,他把法律設計得很嚴苛,老百姓不敢欺騙他;但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賤治理單父,他把仁義、忠恕的理念運用到管理中,起到了君親師的責任,老百姓不忍心欺騙他。你說哪種管理是最高明的管理?當然是“不忍欺,治心為上”的管理了。但是我們現在遺憾的是,還有很多人把不敢欺、不能欺為先進,認為這個要向西方學習,要制定嚴密的制度、嚴苛的法律。

在我們江蘇蘇州固德,有一個企業,他們在幾年前,把這個傳統文化的學習就引入了他們的企業管理之中,結果怎麼樣呢?過了幾年之後,這個企業把上下班打卡的制度給取消了,取消後的結果是什麼呢?這個員工不僅不遲到,反而還很早地就來到了企業上班。他們把自己的董事長稱為大家長,他們這個企業是一個大家庭,所有的員工都是家人,這叫什麼呀?這叫中國式管理。

所以,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還邀請他們去講他們的企業管理的案例,認為這個是中國式管理的最佳典範。而且他們認為這樣良好的管理方式,可以在全社會普及,只要你按照這個方法去做,每一個企業都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現在他們已經找到了十家左右的企業,包括外國的企業,都是用中國傳統文化來進行管理,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那麼這就告訴我們什麼呢?告訴我們傳統文化不僅僅在古代適用,在今天也依然適用,到未來也依然適用。為什麼說得這麼肯定呢?因為它講的是恒常不變的道理,就像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一樣,這個東西自古至今都是如此的。不能說它是陳舊的、古老的,它就是落後的、就是過時了。它恰恰是經過了歷史檢驗,歷久彌新,是大浪淘沙的結果。那麼變的是什麼呢?變的是它的表現形式,比如說這個禮,禮的本質是什麼?禮的本質是恭敬,但是禮,它的表現形式,在古代,三跪九叩首,你在今天再三跪九叩首,那就被人笑話了,現在最重禮就是三鞠躬禮。但是它的形式雖然不同了,都是表示恭敬,這個本質是不變的。

我們現在也是強調要愛民,要對人民群眾有感情。但是我們講了半天,很多領導幹部仍然對老百姓麻木不仁,也愛不起來,這是什麼原因啊?原因在經典之中都有答案。

《論語》上告訴我們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

對老百姓的這種愛,我們管它叫“仁愛”。那麼這個仁愛之心,它的根本在哪裡呢?根本在對父母的孝和對兄弟的友悌,如果一個人對父母都不能夠全心全意地服務,對陌生的老百姓怎麼可能全心全意地去服務呢?

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社會有一種現象,就是雷鋒精神有的時候三月來四月就走了,大家在討論什麼原因啊?因為這個雷鋒精神代表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它是道德大廈的第五層第六層了,但是道德大廈的根基是什麼呀?道德大廈的根基是孝親尊師,我們這個根基沒有樹立就希望要第五層、第六層,那就是空中樓閣,培養了很多偽君子了。

所以,孝悌是道德教育的根本。

我們看,中國人特別強調孝,因為人生在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就是父母的養育之恩,但是這麼大的養育之恩我們不能記在心上去報答,我們一生有一個重要的處事原則沒有樹立,那就是“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這種處事原則沒有樹立,他不會什麼原則都沒有,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種以利害為取捨的處事方式。這件事對我有利,這個人對我有好處,我就對他全力以赴;這個人由利變成害了,那對不起,我就會做出忘恩負義的事情來。

所以《孝經》上說,“一個人不愛他的父母親去愛別的人,這個是和德行相背離的;一個人不尊敬他的父母親去尊敬別的人,這也是和禮的要求相背離的。”

為什麼是背離的呢?比如說逢年過節的時候,我們想著要去送禮,我們對誰的禮物煞費苦心?想著這個東西是不是他所需要的呢?會不會是他喜歡的呢?是給誰的禮物?是給領導的禮物,是給生意合作夥伴的禮物,而不是給父母的禮物,父母都是排在最後了。這說明我們是用什麼樣的原則去處事待人呢?是用利害的原則。我們下班了,領導說,“你今天不要回家,陪我去見一個重要的客戶,接待一個重要的客人。”我們什麼態度?我們興高采烈,受寵若驚,跟著領導去應酬了。但是我們父母說,“哎,你有沒有時間呀?明天我們去超市買一點東西吧,我們家都缺這個少那個的了。”我們怎麼樣的態度呢?“哎,我哪有時間呀,你就跟你那些老朋友一起去就好了,我還要忙這忙那的。”所以你看我們都是以什麼樣的態度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呢?都是以利害的態度為人處世、待人接物。

我們先看一個幻燈片,這是講的一個外國人沒有學過《論語》,他是怎麼對待父親的,這個幻燈片的題目是《那是什麼?》。

這個幻燈片告訴我們“人不學,不知道”。這個外國人他沒有學過《論語》,不知道孝不僅僅是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心,首先是要尊敬父母。

一個弟子來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

孔老夫子回答了兩個字“色難”。就是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是最難能可貴的。

《禮記》上也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說一個對父母有深愛的孝子,他和父母接觸的時候一定是和顏悅色,一定是溫柔的言語低聲下氣。那麼你看這個外國人沒有學習《論語》,他不知道要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

另一方面這個幻燈片也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你看雖然他沒有學習《論語》,但是他看到兒時父親所記的日記,他這個慚愧心也生起來了,他知道自己做錯了。所以,人是可以教得好的,為什麼可以教得好呢?因為人都有向善好德的本性。那我們看,這個人對父親是這樣的態度,對母親是什麼樣的態度呢?

我們再看一個幻燈片,題目叫《路過》。

這個《路過》提醒我們,父母對兒女的關愛就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但是我們做兒女的往往粗心大意,忽視了甚至是糟蹋了父母對兒女的關愛。所以,中國人造的這個字,也有教育的意義,父母慈愛兒女,這個“慈”,上面是一個“茲”下面是一個“心”。告訴我們什麼意思呢?就是父母的心,念茲在茲,無時無刻不在兒女的身上,那麼我們這個做兒女的呢,等父母老的時候,也要能夠像父母關愛兒女這種心來關愛父母,也是念茲在茲,時時刻刻能夠感受父母的需要,不要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留在我們的人生中,不可彌補。

這告訴我們要愛老百姓,愛民如子,首先從哪裡培養起這個仁愛之心呢?是從愛父母、愛兄弟培養起來的,因為這個愛心的愛是一致的。如果沒有對父母的愛,你想全心全意愛老百姓那也是做不到的,那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最後一個問題,我們講一講用人。就是領導幹部在用人的過程中,應該堅守的一些德行。

第一,就是要“親君子,遠小人。”“親君子,遠小人”事業就會發展壯大,而“親小人,遠君子”這個事業就會衰落,那麼哪些人是小人呢?怎麼判別我們身邊的人是小人呢?大道至簡,像《韓子》上有一句話,告訴我們小人的特點,他說,“凡是奸臣、小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順著領導者的心思去說、去做,目的是取得領導者的信任和寵倖。所以,領導者認為什麼是好的,他一定跟著讚歎什麼;領導者憎惡什麼,他一定跟著譭謗什麼,這就是小人最大的特點。”那你看我們現在的領導者是喜歡用君子還是喜歡用小人呢?

我們古代的領導者,確實很多都是很明智的領導者,比如說《韓詩外傳》記載著趙簡子的一個故事,他有一個臣子叫周舍,在他的門外站了三天三夜,趙簡子就派人去問,他說“你有什麼祈求嗎?在門外站了三天三夜。”結果周舍就說:“我別無祈求,只想做一個犯顏直諫的臣子,每一天跟在你的身後,把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特別是你的過失給記錄下來。”

那諸位領導,如果我們遇到這樣一個屬下,他過來在你的門外站了三天三夜,你問他要幹什麼?他說要記錄你的過失,你什麼感受?一定認為他腦子有毛病。現在的領導幹部宣傳自己的政績還來不及,結果有一個人要跟在自己的身後,記錄自己的過失。當然很多領導幹部也不敢,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的領導幹部和以前的領導幹部不一樣,對自己的修身不是很嚴格。他要出入一些不雅的場合,還要去接受賄賂,你跟在我身邊,怎麼能夠方便呢。但是趙簡子卻不是這樣,他非常高興地接受了周舍的請求,從此以後他走到哪裡,周舍就跟到哪裡,很小心地把他的一言一行都記錄下來,每一天都有記錄,每一個月都有彙集,每一年看一看有什麼效果。但是後來周舍就過世了,有一次趙簡子在洪波台和群臣飲酒,大家喝得很開心,他突然哭了起來,大家一看他哭了就不好再飲酒了,紛紛地離開坐席,說,“我們知道自己有過失,但是不知道自己過在何處,還請您明示,不要再哭了。”趙簡子止住了哭聲,他說,“諸位大夫都沒有什麼過失,我不過想到了自己的一個朋友叫周舍,他給我說過這樣一句話,說‘一千張的羊羔皮都不如一片狐腋有價值;一千個唯唯諾諾的臣子,都不如一個敢犯顏直諫的臣子對我有幫助。歷史上周武王的臣子可以犯顏直諫,所以周朝就興盛了。商紂王的臣子都閉口不言了,所以商朝就滅亡了。’自從周舍過世之後,我再也沒有聽到過自己的過失了,那我知道自己離滅亡的日子已經不遠了,所以,我才悲泣呀!”

我們看到這個故事就知道古代的領導者是怎麼樣的開明,他知道用什麼樣的臣子對自己真正的有幫助。那就是要用那些犯顏直諫,敢於指正自己過失的人,這樣的話他的過失才會越來越少。

第二個原則就是要尊賢使能。

尊敬賢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特別是要尊敬那些能夠言傳身教進行道德教育的人,為什麼呢?

在《屍子》上做了這樣一個比喻,說假設你們家著火了,有人過來幫你把火撲滅,那你一定會對他感恩戴德,但是實際上那些上了年紀的人,有經驗的人很早就告訴你,要把牆的縫隙塗好,把這個煙囪做得彎曲一點,你這樣做了,保證你終身都不會有失火之患,但是你卻怎麼樣呀?不知道對他們感恩戴德。同樣的道理,現在一個人被關進了監獄,如果有人能夠進入監獄把他救出來,使他免於牢獄之災。那會怎麼樣呢?他們家全家的人都會對這個人感恩戴德,因為他出來可以照顧妻子、贍養父母、教育兒女,所以,他們全家人都會對這個人感恩戴德。問題是那些教導人們仁義慈悌道理的人,告訴你“仁者愛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等等,你這樣去做了,保證你終身不會被關進監獄,但是有沒有人對這些人感恩戴德呀?就像我們今天來學這個政德修養的課,可能很多人都在想,又浪費我的時間了。有沒有對領導者安排這個課的人感恩戴德呢?實際上這是一個防患於未然的最好的辦法。

所以“禮者禁於將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後。”

就是倫理道德的教化是防患於未然,而法律的制裁,你可以把這個腐敗分子抓進監獄,判處無期徒刑,但是他對國家造成的危害,沒有辦法彌補了。

所以這就是倫理道德的重要性,而我們社會主義學院,當然也包括我們黨校、行政學院等等,都應該把政德修養、政德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來抓,所以,習總書記特別強調領導幹部要講政德。

第三,就是慎用人才。慎用人才包括我們選拔人才要謹慎。

《論語》上孔老夫子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就是很多人都厭惡這個人,說他不好,你要認真考察,為什麼人們都說他不好,可能這個人特立獨行,其他人同流合污,他不願意和他們一起去做壞事,同流合污才被人厭惡。

“眾好之,必察焉”。

都說他好也要去認真地考察,為什麼他被人家說好,可能是這個人提拔了對這些人都有好處,所以他們才異口同聲地說他好,所以,不能說這個人得票多就一定是一個好幹部。

為什麼中國古人沒有用民主,特別是投票的一人一票的民主選拔領導幹部呢?我們看《六韜》上的這句話就明白了,實際上是中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這種選舉的弊端所在。他說,“如果我們以社會世俗大眾所讚歎的人,稱為是賢德的有智慧的人,以社會大眾所譭謗的人,稱為是不賢德的人,結果就是有很多黨羽的人就被舉進出來了,不願意結黨的人就會被罷黜了。這樣,那些邪曲不正的臣子結黨營私,把真正賢德的臣子給蒙蔽了、埋沒了。忠臣就像岳飛這樣的,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判除了死刑,邪曲不正的臣子以虛有的聲譽取得了領導的位置,這樣,國家的亂象就會越來越嚴重,國家也就免不了危亡了。”這一句話實際上就是把民主選舉它的弊端揭露得淋漓盡致,所以,我們要民主還要集中。

古人他知道一個領導幹部對社會風氣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在選拔一個領導幹部之前,也有很多觀人的方法,就是觀察這個人能不能夠勝任?值不值得信任?

比如說《六韜》上就說,“問之以言,以觀其辭。”

你要對他提出問題,看看他的回答是不是有理有據,有沒有邏輯性。

“窮之以辭,以觀其變。”

你還要追根究底地問答,看看他有沒有應變能力?還是死記了一些條文?

“與之間諜,以觀其誠。”

暗中考察他,看他有沒有隱瞞,夠不夠忠誠。

“明白顯問,以觀其德。”

你直接對他提出問題,看看他的德行如何。或者說你這件事明明知道是怎麼樣的,你還故意問他,看看他的德行怎麼樣?

“使之以財,以觀其廉。”

你讓他有得財的機會,駕馭錢財、支配錢財的機會,看看他有沒有貪心?

“試之以色,以觀其貞。”

還要用女色來觀察他,看看他在女色面前是不是能夠把持自己?有沒有定力?

“告之以難,以觀其勇。”

告訴他這件事很困難,看看他有沒有勇氣去承擔?

最後還要“醉之以酒,以觀其態。”

讓他喝醉酒,看看他是不是酒後失言?酒後失態?你看很多領導幹部平時都是溫文爾雅,很有威儀,但是喝了幾杯酒就開始胡言亂語,又吐了一地,一下子就失去了領導應有的這種作風。

這些都是古人長期積累下來的觀人的方法,當然這只不過是抛磚引玉,更多的精彩的內容都在《群書治要》裡。

所以,這一本書是我們學習中國傳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些理論的入門課本。也就是說,我們領導幹部都很忙,就像唐太宗一樣,他二十七歲就當了皇帝,他知道馬上可以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所以怎麼樣呢?他非常虛心地要從古聖先賢那裡學習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所以才派魏征等大臣,編了這一本書。魏征等大臣,他們也非常用心,用了五年的時間從浩如煙海的這些經典之中精挑細選,把那個精華的精華挑出來成了這一本書,五十萬字。所以,你把這一本書讀通了,你也就瞭解中國傳統治國平天下的精髓了,對於領導幹部特別的適合。

 今天我們的課程就講到這裡,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