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書治要〉與立德樹人》下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目錄
視頻文字
《〈群書治要〉與立德樹人》下
2020-04-15

當我們看到一個省部級以上的官員,鋃鐺入獄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議論紛紛,說:“是什麼原因呀?什麼原因呀?”其實原因很簡單,只要你打開經典,都可以找到,那就是“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那都是惡貫滿盈、自作自受、咎由自取的原因。那沒有讀過經典的人會怎麼說呢?他說:“他排錯隊了吧?”你看這有沒有讀過經典,看問題就大不一樣。他再排錯隊,他也沒有做錯事,怎麼能無緣無故地把他給抓起來呢?

我們再看《尚書》,它說你看一個人的前程,特別是領導幹部的前程,你怎麼看呀?你看六件事就好了。“內作色荒”,對內興起了迷戀女色之風,這個“荒”就是荒淫無度的意思,特別的過分。“外作禽荒”,古代的遊戲,就是狩獵、打獵的時候,人心躁動不安,而且有殺心。老子就說:“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現在人雖然不打獵了,但是還打電子遊戲,以殺人、打人的多少,作為晉級的標准,這也是“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還喜歡什麼呀?飲酒,沉溺於靡靡之音。“峻宇雕牆”,住的房屋又高又大,牆上還雕刻著花紋,雕梁畫棟,可以說是極盡奢侈。以上描寫了六種情況,只要有一種出現在你的生活中,那都沒有不滅亡的。更何況現在很多領導幹部,這六種情況全都出現了,那還有不滅亡的道理嗎?所以你看看抓出這些大老虎,當然也有一些蒼蠅,是不是你對照這個經典,都能找到原因呀?

所以怎麼樣才叫讀書呢?朱柏廬先生說:“如果你讀《論語》,沒有讀的時候是什麼樣的人,讀了之後還是什麼樣的人,這個《論語》就是不曾讀。”讀聖賢經典,是教人讀書,識義理之道也。要知聖賢之書,不是為後世中舉人、中進士、評教授、讀博士而設的,是教千萬世做好人,直至於大聖大賢而設的。所以讀一句書,便要反之於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於書,古人是如何?這才是讀書。所以我們不要把傳統文化作為知識來學習,我們現在,有很多有知識沒有文化的人,怎麼理解呢?比如說我們讀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我們吃飯的時候,還把饅頭、米飯扔的到處都是,非常浪費。這就叫有知識,沒有文化。

我們現在學習傳統文化,我們說“傳統經典入課堂”,但是很多地方,把這個傳統文化也是作為知識來學習了。比如說,要有老師到地方學校講《弟子規》,說:“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弟子規》。”結果下面的孩子很傲慢,他說:“老師,《弟子規》我們都會背了,我們都能默寫了。”我們看這個道,道是一個“首”,然後加上一個“辶”旁,告訴我們道是要行的,不是說你會背、會寫就可以了。而“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四句話,“入則孝”前面的四句話,孩子做到了嗎?孩子沒做到啊。父母叫他的時候都帶搭不理,如聽未聽、如聞未聞,沒有那麼一回事兒,頂多漫不經心地回答你一句:“幹嘛啦,你沒看我忙著呢嗎?”所以你看,會說、會寫,還有會做是兩碼事,中國古人特別強調要“知行合一”。“知行合一”那才是真學問,如果你知道了,不能去行,這個“知”,不叫真知。

我們看“史”,為什麼要學曆史?曆史經驗可以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少走很多彎路。就像習總書記所說的:“我們學習曆史,就是學習和吸取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寶貴思想財富,從中獲得精神鼓舞,升華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優良品格,培養浩然正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

我們看《晉書》上,晉朝的曆史,有這樣一句話,說:“三代之興,無不抑損情欲;三季之衰,無不肆其侈靡。”三代就是指夏、商、周三代,他之所以能夠興國都是因為開國的國君,壓制貶損自己的情欲。而夏商周末代的帝王之所以衰敗,無一不是因為放縱自己的情欲、奢靡浪費所導致的。所以“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一個曆史普遍的規律。這也是為什麼十八大之後,我們力行勤儉,反對奢靡之風。在《貞觀政要》上記載著太宗皇帝,讀史書得出的經驗教訓,他說:“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作為君主的很貪心,貪欲沒有止境,最後亡了自己的國家。做臣子的很貪心,最後是身敗名裂。

我們再看“子”,諸子百家,它裏邊所講的也是和“道”相應的內容。比如說《袁子正書》上說,你不能制止人民作奸犯科的心,只是以刀鋸刑罰,禁止人外在的行為。就是你每一天在那兒判決死刑,就是判處犯人,都不能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發生。為什麼呀?因為沒有改變人的心,人的惡心沒有制止。在《屍子》上,給我們強調了道德教育防患於未然的效果。它做了一個很好的比喻,它說,假設一個人家裏著火了,有人幫你把火給撲滅,你會怎麼樣啊?你當然會對他感恩戴德。但是那些上了年紀的、有經驗的人,很早就提醒你,要把牆的縫隙塗好,把牆這個煙囪做的彎曲一點,你這樣做了,保證你終身都沒有失火的憂患。但是你卻不知道感恩戴德,還覺得他很煩,真嘮叨。同樣的道理,現在一個人被關進了監獄,因為貪汙受賄、違法亂紀被抓起來了,如果有人能夠進入監獄把他解救出來,讓他免於牢獄之災,把他給撈出來了,他怎麼樣啊?一定會對這個人感恩戴德,甚至他們全家的人都對這個人感恩戴德。問題是什麼呢?那些教導人們“仁義慈悌”道理的人,告訴你們“仁者愛人”,“君子愛才,取之有道”,“要有仁義之心”。你這樣做了,保證你終身都不會被關進監獄。但是怎麼樣啊?卻沒有人對這樣的人感恩戴德。所以道德教化不能夠通行,也是因為對身體力行、言傳身教、道德教化的人,沒有給以足夠的重視。你看這些教誨對於我們今天,仍然是值得借鑒的。

還有“集”,《群書治要》中沒有“集”,但是實際上中國古代的集,雖然是文學作品,但是也不是娛樂為目的,他仍然是以勸善、好德為目的的。

比如說我們看《曾國藩家書》。曾國藩能夠做到“不取軍中的一文錢寄回家中”。在他的家書中還寫道:“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討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所以他說:“一般的人,之所以能夠由盛轉衰,都是因為驕奢淫逸的結果。”他為什麼能夠做到“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啊?為什麼我們現在的領導幹部都以違法亂紀,能夠占公家的便宜為榮啊?因為曾國藩從小熟讀《四書五經》,他對《大學》上的話不會陌生。《大學》上有一句話叫“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就是你的財貨是以不好的、不正當的方式獲得的,也一定會以不好的方式敗散掉,這是一定的規律。所以他知道這個財富,為五家所共有,不是賺到你手、貪到你手,就是你的了。所以怎麼樣呢?你送給他錢,他都不敢去貪。

曾國藩的外孫聶雲臺先生,曾經在民國的時候,出任上海商會的會長,他寫了一本書叫《保富法》。在這個《保富法》中,他就告訴我們,他說:“貪財容易,賺錢也不難,但是保持富貴三代以上,就難上加難了。”為什麼呀?因為,第一代創業的人,白手起家,兢兢業業、艱苦奮鬥,用自己的雙手創下了事業。到了第二代,能耳聞目睹父輩創業的艱難,還知道克勤克儉,還能夠避免驕奢淫逸,使這個事業發展壯大。但是到了第三代,一出生,過上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不知道祖輩父輩創業的艱難,還怎麼樣呢?還學會了驕奢淫逸、鋪張浪費。久而久之就把祖輩、父輩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業敗壞光了。

當然,還有一些人,就是像他和滿清政府的那些權貴的子孫交往很多,他發現為什麼到孫子這一代就會敗落呢?就是因為他祖輩、父輩,這種賺錢的方式就是不義之財。就是他祖輩、父輩當時靠販賣鴉片發國難財,結果怎麼樣呢?當時是富甲一方,但是到了他們孫子這一代,他們所有的家產都沒有了,而且還淪落為乞丐。這就是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所以這個不義之財,古人把它稱為凶才。財富有兩種:一種叫吉財,吉祥的財富,給我們帶來的是幸福安康;另一種是不義之財,給我們帶來的是不盡的麻煩,甚至是凶災。所以,你讀了聖賢書,明白這些道理,人家送你錢你都不敢要。這個就是文章,文以載道。

我們再看“文字”。古代的文字也都是智慧的符號,它都有教育的含義在其中。我們現在學語文,好像“語”和“文”是一碼事,實際上“語”和“文”它是兩碼事。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只有中華文明承傳至今呀?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古聖先賢發明了“文言文”這一個標准化的書寫工具,也就是我們的古人發現,如果我們的日常用語和我們寫文章的文字,不加區分的話,也就是怎麼說就怎麼寫,會有什麼弊端呀?我們的日常用語,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豐富、不斷地擴展。比如說我們到國外待了四年半,回到中國的時候,發現很多的詞就聽不懂了。比如說什麼叫“粉絲”、什麼叫“頂”。一開始我以為“頂”,就是反對的意思,我們不是說“頂撞”嗎?結果和朋友交流的時候,人家說那是非常支持的意思,哦,我們才明白了,原來是這個意思。這說明我們的日常用語四到五年就有一些小的變化,那麼再過十年、八年呢?再過上百年、上千年呢?如果我們怎麼說就怎麼寫,後人再看前人的東西,就像讀“天書”一樣,完全看不懂了。

古人發現了這一個問題,於是怎麼樣啊?就把“語”和“文”區別開來。一旦你要寫文章,傳達智慧、傳達思想的時候,都采取統一的文言文的格式。這有什麼好處呢?標准化的好處,我們現在人用電腦就知道了,只要後人也學習了文言文,掌握了這個標准化的書寫工具,他就可以回到兩千年去,和孔子、孟子直接交流,他們的思想就可以為後人所汲取。所以“四大文明”,只有“中華文明”傳承至今,不是偶然的,都有祖宗的智慧在其中,當然也包括文字的發明。

文字都是教育的符號,比如我們說正體字的“愛”,是一個感受的“受”,中間有一個“心”字。看到這個字告訴我們什麼是“愛”呀?很多人說:“我愛你、我愛你。”實際上是拿著愛做名義,要求對方、控制對方。因為“我愛你”,你就要怎麼怎麼樣做,這個不是愛,“愛”是用心地感受對方的需要,當你用心感受對方需要的時候。你看兩個人卿卿我我,“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但是好景不長,終於把這個人追到手了,兩個人結婚了,結婚證一領,這個章一蓋下去,心態就變了。我能為對方做些什麼,變成了什麼呀?看來大家都很有經驗呀。結果這個心態一變,從天堂墮到了地獄。所以有人說,現在的家庭有四種類型:第一種叫天堂家庭,第二種叫和樂家庭,第三種叫苦惱家庭,第四種叫地獄家庭。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沒有感受對方的需要,而是要求對方感受自己的需要。

我們說“否極泰來”。這個“泰卦”,坤上乾下,什麼意思呢?“乾”代表的是天,“坤”代表的是地。正確的位置,一般的時候,都是“乾”在上“坤”在下。但是在“泰卦”之中,“乾”和“坤”的位置是互換的。什麼意思呀?他們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反省自己的不足,這個就是“各自責,天清地寧”。遇到問題都是反省自己,我應該承擔什麼責任、我哪兒做的不到位,結果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吉祥安泰。而這個“否卦”是恰恰相反:“乾”在“乾”的位置,“坤”在“坤”的位置,他們各居本位,要求對方、指責對方、挑剔對方,說你應該、應該怎麼做,但是你都沒有做到,這就是“各相責,天翻地覆”。現在小到家庭夫妻之間的沖突,大到國與國之間的沖突,都是因為不懂得這一個道理所導致的。所以你看這個“愛”字,它是教育的符號吧?當然還有很多,都是教育的符號。

第三,我們再看一看“禮樂”,它是不是也起到化人的作用。《孝經》上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禮樂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特點,中華文化也被稱為“禮樂文化”。所以我們用什麼來培養人的品格呀?其實就是用“禮樂”的潛移默化的教導。所以《禮記》上說,先王制禮作樂,並不是為了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為了教導人們養成正確的好惡之心,返回到做人的正道上來。所以怎麼樣啊?這個“禮”、“樂”都是教育,它潛移默化地讓人變得和順。比如說我們聽一聽德音雅樂,我們看一看,對於培養我們的孝心,是不是有幫助?我們看,有一首歌,題目叫《跪羊圖》。我們看一看,聽了這首歌,對於我們培養孝心,是不是有好處。

這個《跪羊圖》,它就是提醒我們,羔羊尚有“跪乳之恩”、烏鴉尚有“反哺之情”,如果一個人連父母都不能夠孝敬,確實是連禽獸都不如。

我們再看一首歌,題目是《母親的手》,也叫《推動搖籃的手》。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德音雅樂能夠在人的內心,形成一種平和的氣氛,而且,他能夠知恩報恩、飲水思源,這個社會很多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現在很多地方出現了不孝父母,甚至打罵父母的現象,原因在哪裏呢?就是失教的原因。我們再看一個幻燈片,題目叫《路過》。

這個幻燈片,它提醒我們,其實父母對兒女的關愛,就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但是我們做兒女的往往粗心大意,忽視了、甚至糟蹋了父母對兒女的關愛。父母的心中,實際上是念念想著孩子,所以拿起電話就會噓寒問暖,就會說個不停。但是兒女卻沒有體會到父母的心情,還很不耐煩地說:“哎,你總是嘮叨個沒完,不知道我很忙嗎?”心中總是想著自己,就體會不到父母的心情。所以我們說“父慈子孝”,父母慈愛的這個“慈”,上面是一個茲,下面是一個心,告訴我們什麼叫“慈”啊?就是父母“念茲在茲”,時時刻刻都想著、牽掛著兒女。但是兒女卻體會不到父母的牽掛。所以這個音樂教育,也是能夠轉化人的性情,變化人的氣質。

在《呂氏春秋》中,對亂世的音樂進行了這樣的描述:亂世之樂,演奏木質、革質的聲音就像打雷,演奏銅質、石質的聲音就像霹靂,演奏絲竹歌舞的聲音就像大嚷大叫。以這樣的音聲,驚駭人的心氣、動蕩人的耳目、搖蕩人的性情是可以的,以此作為音樂來演奏,絕對不可能給人帶來快樂。所以音樂越是奢侈放縱,人民越是抑鬱,國家越是混亂,君主的地位越是卑微,也就失去了音樂本來的目的了。所以“德音雅樂”的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對於學生的品格熏陶、素質教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講“禮樂”為要。

最後一點,就是“身教為先”。也就是說,教育者和領導者要先受教育,這個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古人把這個“敎”字寫作左邊是一個“孝”字。而這個“孝”字,上面是一個“×”,下面一模一樣的“×”,再下面是個孩子的“子”。這告訴我們什麼呢?告訴我們上面的“×”是父母老師領導所畫的,下面這個“×”是孩子、學生、屬下所畫的。告訴我們,教育就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是上面怎麼做的,下面跟著怎麼效法,才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很多人覺得這個傳統文化、《弟子規》很好,我讓我的孩子、學生、屬下來學一學,但是自己沒有做到,結果孩子看了之後,覺得“你這是愚弄我”,他也學不下去了。所以教育成功的秘訣就是“身教勝於言教”。

而右邊是一只手拿著一個柳條,也就是教鞭,告訴我們什麼呢?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老師、家長、領導經常拿著教鞭,耳提面命,告訴我們,教育要有耐心。因為孩子的習氣、毛病,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你希望他能夠改變,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起效果的,需要長期地、耐心地耳提面命。所以身教加耐心,就可以把孩子教育好了。

所以現在孩子教育不好、學生說不聽,就是因為我們只是把道德教育停留在“說教”上,這就是“言教者訟”。你只是用言語去教導,但是自己做不到,他就會和你起諍訟。意思說你都沒有做到,還有什麼資格說我呢?這也是為什麼孩子有逆反心理的原因。

很多人說,我這個孩子十七、八歲了,他的“逆反期”到了,結果怎麼樣啊?心想事成。到十七、八歲的時候,這個孩子果然很逆反。那麼逆反心理是怎麼形成的呢?這個孩子小的時候,你讓他做什麼他不去做,你可以打他一頓、罵他一頓。他迫於自己身材很矮小,又打不過你、說不過的你,所以怎麼樣啊?不得不去做你讓他做的事。但是隨著他身體一天天地強壯,你讓他去做,自己做不到,他心裏就有不服氣了,心想:你都沒有做到,有什麼資格說我呀?這是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所以“言教者訟,身教者從”,這也是中國式管理能夠產生效果的根本所在。

也就是道德教育如此之好,效果如此之神速,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領導者和教育者首先自己先受教育。如果我們自己做不到,我們面對財色名利的誘惑,不能夠如如不動,那我們也不可能給下屬做出一個好的表率。就像孔子所說的,他說:“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如果你自己沒有貪心,你就是賞賜屬下、老百姓,讓他們去盜竊,他們都不會去盜竊的。因為什麼呢?因為上邊不以這些為珍奇、為珍寶,不重視這些。上面重視什麼呀?重視倫理道德。所以“上行下效”才是道德教育良好的途徑。

所以很多人說:“我這個孩子就是小公主、小皇帝,很厲害,自我為中心,你為他付出了多少,他都不會感恩戴德。”這些都是結果,原因在哪裏呀?其實原因很簡單。比如說我們逢年過節的時候在一起吃飯,桌子上有孩子、有孩子的父母、也有孩子的爺爺奶奶。我們做父母的,夾起菜,把它首先放在了誰的碗裏呀?孩子的碗裏,爺爺奶奶一看也夾起菜往孫子的碗裏放。我們從這一個小小的動作來觀察,這一家誰是核心呀?孩子是核心。所以“小公主”、“小皇帝”自然被我們教出來了,沒有人生來是“小皇帝”、“小公主”,都是我們做父母的不會教,把他們教成了“小公主”、“小皇帝”。所以下一次,我們在吃飯的時候,我們夾起菜先放在父母的碗裏,我們出去旅遊的時候,想給家人買東西,首先想到給父母買禮物,我們要帶家人出去旅遊的時候,首先想到“父母喜歡去哪裏”,這樣就會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

有人用一棵大樹,比喻父母和兒女之間的關系。孩子是果實,父母是樹幹,這個樹根是爺爺奶奶,你希望這個果實長得碩果累累,請問應該把養分放在哪裏呀?根上。應該照顧我們的父母,它才會枝繁葉茂。而我們現在家長所做的是,把養分直接放在了果實上,結果果實吸收不了,反而都腐爛了。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我們放棄了老年人不去照顧、不去贍養,而把所有的關愛放在了孩子的身上,這個家庭就不吉祥了。孩子被養成了“小公主”、“小皇帝”,後繼乏人。所以你看古人的一句話,對於我們的人生,就有很大的啟示。

《群書治要》有五十卷,五十萬字,句句都是精華,沒有一句話是糟粕的。為什麼呀?因為魏征等大人,都是通達傳統文化精髓的人,而且他們本身是“社稷之臣”。挑出這些都是給皇帝看的,皇帝日理萬機,肯定是把那些精髓的精髓給挑出來。唐太宗手不釋卷地來閱讀,最後的結果,就是“貞觀盛世”的出現。

所以我們相信,只要我們的各級、各黨、各層的領導幹部都能夠學習《群書治要》,就能夠促進社會和諧,甚至實現天下太平,習總書記所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也能夠實現。

我們上午的講座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