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規律》下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目錄
視頻文字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規律》下集
2019-10-16

我們接著講第三個問題,第三個問題講一講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經驗。就是主要回答一下怎麼教才能夠使道德教育得力的問題。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六個方面:

第一,形式多樣。它是一個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個道德教育始於家庭,而且是從胎教開始,貫穿了一個人一生的過程,到終的時候,“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早在周文王的母親太妊的時候,她懷孕文王就很重視胎教,她做到了“目不識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不好看的景色、形象都不去看,淫詞歌舞都不去觀聽,口裏講的話很溫柔,連傲慢的言語都沒有。正因為文王的母親,她是一位聖人,所以教出的孩子——文王,才也是一位聖人。現在很多人認為胎教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其實,幾千多年前,中國人已經很重視胎教了。那麼這個孩子出生了,眼睛一睜開,雖然不會說話,但是不意味著他沒有在學習,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孩子效仿的榜樣。但是現在很多母親不懂這一點了,一邊抱著孩子喂奶,一邊說謊、罵人、生氣,其實這些都被孩子看到了,成為他以後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原則。

到終的時候呢?“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謹慎地辦理喪事,追奠亡故的先人,這個民風就醇厚了。所以中國人都有祭祀祖先的傳統,到春秋祭祀的時候,把全家族的人召集在一起,宣講祖先的德行,你們家哪朝哪代,有哪一位有德行的人,他對國家有什麼貢獻,有什麼德行我們需要學習和效仿的。所以後代子孫的責任感、使命感就提起來了,也不能夠因為自己的德行給祖先抹黑。所以這個道德教育是始從胎教到終的時候,慎終追遠,貫穿了一生。

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開始,學校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的延續。而道德教育的首要內容是什麼呢?就是孝敬父母。我們看現在的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你說他不孝,他會跟你爭辯,他說我這個人很孝敬。你怎麼說我不孝呢?那是因為什麼呢?因為人們都是按照自己的標准,來判斷自己是不是孝敬的。所以古人,老師來教導孩子孝,孝親和尊師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個孩子就很容易受教了。

孩子到學堂,父親要親自帶著他去拜見老師,到了老師那裏,父親帶著孩子,沖著孔子的至聖先師的牌位或者孔子像行最重禮,然後請老師上座,老師坐定之後,父親帶著孩子對老師行最重禮。最重禮用我們現在話來說是三鞠躬禮,在古代是三跪九叩首的禮,為什麼要行這樣的禮呢?因為孩子心目中最尊敬的人,就是他的父親,他看到自己的父親對老師畢恭畢敬,那對老師所講的話怎麼敢不聽從呢?那麼老師教他什麼?老師教他孝敬父母。所以這個孩子在家庭,家長教他尊敬老師;到了學校,老師教他孝敬父母。這個親、師一配合,這個孩子很容易受教了。所以老師受到特別的尊重,這在古禮中也有很多的表現。比如說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就是成人禮。這個時候他的平輩朋友送給他一個字,不能再稱他的名了,送他字表示對他的尊重,那麼從此以後,除了父母以外的長輩,然後這些兄弟、姐妹、朋友,都要稱他的字,表示對他的尊重。他到皇帝那兒去做官,皇帝要稱他的字,表示對他的尊重。只有父母可以一生稱他的名。此外,老師可以一生稱他的名。

像我們到黨校來學習,學員有三個轉變。第一個轉變就是要從領導轉變為學員,就是說你到黨校你是個學生,你就不再是某某領導了,所以老師可以怎麼樣啊?直呼其名,就不是什麼什麼局長,什麼什麼市長的。這個是延續了傳統。

皇帝在接見群臣的時候,他對群臣都是面南背北,以君臣之禮來接見,但是他在接見老師的時候呢?他必須降階,而且是以主賓之禮來接見,一個站在東面,一個站在西面。什麼意思呢?雖然我是天子,但是老師永遠是我的老師,他不是我的臣子。父母過世,要守喪三年,要穿孝服;老師過世,雖然不用穿孝服,也要從內心表達對老師的感念之情,所以要守心喪三年,在內心不敢忘記老師的恩德。所以這些禮,就使社會興起了尊師重道的風氣。尊師是為了重道,老師給孩子要講孝順父母的道理。這個孝不僅僅是養父母之身,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孔老夫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但是對於狗啊、馬啊,他們也能以自己的體力奉養主人。如果僅僅是養,而不尊敬的話,養而不敬的話,怎麼能夠把禽獸和人的孝區別開來呢?所以孝養父母最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

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心,除了尊敬父母之外,還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憂”,也就是你的父母僅僅為你的疾病而擔憂,完全沒有必要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擔憂,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比如說我們小的時候,上學貪玩,功課不好,父母擔憂,這是不孝;到了中學,開始下網吧,打遊戲,結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上了大學,心思不放在學習之上,經常去歌舞升平,讓父母擔憂,這仍然是不孝;走上了工作崗位,貪汙受賄,以權謀私,讓父母戰戰兢兢,不知道哪一天鋃鐺入獄,這還是不孝。所以一個真正的孝子,他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乃至於家庭生活,都能夠讓父母放心,這才是一個孝子。所以古人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因為這個孝子,他基本上是一個完人了。所以在《禮記》中記載,這個擔任樂正的子春在下堂的時候,不小心把自己的腳傷到了。結果他的腳傷已經好了,但是仍然面帶愁容,然後他的弟子就問了,說:“老師,您的腳傷已經好了很久了,為什麼還是悶悶不樂呢?”這個子春就說了這樣一段話,他說:“父母給了我們一個完完整整的身體,我們要把這個身體完完整整地保存好,這才是盡到了孝。”所以一個真正的孝子,“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他每走一步路,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他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所以有大道可走的時候,就不會走那些邪僻的小徑;有舟可乘的時候,就不會冒險涉水過河。為什麼呢?這都是不敢以父母給的身體去做危險的事。他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他就不會口出惡言去罵別人,因為你罵別人,別人也會回罵你,所以“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及於身。”不辱沒自己的身心,不讓父母蒙羞,這才是一個孝子,這才是盡到了孝道。

除了養父母之心之外,還要養父母之志。也就是《孝經》上說的:“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就是重點在立身行道,我們所做所為,都是有利於國家,有利於人民,自己人格修養得很好,能夠把大道弘揚開來,讓後世的人都記住我們,稱贊我們,讓父母因為我們而榮耀,這個孝才盡到了圓滿。所以“大孝,孝天下的父母。”一個人在盡忠竭力地為人民服務,這個就是更大的孝道。

還有要養父母之慧。並不是說父母都是全對的,當父母有錯的時候,要委婉地勸諫。所以,“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但是勸諫的口氣一定要和顏悅色。你把這些全都做到了,這才是叫一個真正的孝子。所以你說現在還有多少孝子是名符其實的呢?那就是因為我們按照自己的標准來判斷是否是孝子。

學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延續,而社會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的擴展。這個就是詩詞、歌舞、戲劇、小說等等文藝、文學作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電影、電視劇、網路小說、網路這些傳播的視頻,都應該秉持孔老夫子的一個理念,那就是:“思無邪”。不要引起人們邪曲不正的思想行為、念頭,都是真情流露之作。但是這個真情,它是和我們本性相應的,而不是那種引起人們邪曲不正的思想行為的東西。所以你看在《禮記》上說,它說,古聖先王制禮作樂,並不是為了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的欲望,不是以娛樂至上,而是幹什麼呢?教導人們養成正確的好惡之心,返回到做人的正道上來。

在《呂氏春秋》上對亂世的音樂也進行了描述,說亂世的音樂,演奏木質、革質的樂器,聲音像打雷;演奏銅質、石質的聲音就像霹靂;演奏絲竹歌舞之樂,聲音像大嚷大叫。用這種聲音來驚駭人的心氣,動蕩人的耳目,搖蕩人的性情,是可以的,但是以此作為音樂來演奏,絕對不可能給人帶來快樂。所以音樂越是奢侈放縱,人民愈是抑鬱,國家越是混亂,君主的地位越是卑微,也就失去了音樂本來的目的了。這個就是告訴我們,音樂它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孔老夫子走到一個地方,沒有問政事辦的如何,先聽流行什麼音樂,就知道這個地方的民風。所以“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我們現在打開電視,我們如果能夠聽上一些古典的樂曲,就讓你心平氣和。但是,如果你聽一些搖滾樂、打擊樂,特別浮躁,本來你的心很寧靜,都讓你的心動蕩不安。那麼這個都是亂世之樂的一種特點。那麼這個呢,是形式多樣。

第二,內容豐富。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內容非常的豐富,除了倫理道德的內容,還有因果的內容。因果,它不是佛教的專用語,其實在儒家、道家都有因果的教育。比如說在《四書》的《大學》中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這就是因果的教育,告訴我們,德行是根本,財富是枝葉花果。那我們學習植物的人都知道,這個植物的枝葉花果能夠延伸到哪裏,它下邊的根必須能夠延伸到哪裏。所以,“厚德載物”。就像我們這個桌子可以承重五百公斤,我們非要放上一千公斤的重物,這個桌子就會被壓垮了。所以中國古人最擔心的一件事是什麼呢?就是德不配位,就是你的德行和你的位置不相匹配,這樣的人必然會有災殃出現。

還有《易經》上說,現在很多人特別喜歡學《易經》,但是學《易經》沒有抓住根本,喜歡人給我們推一卦,看看這件事發展趨勢如何,這個人可不可以合作,這個下屬可不可以用,這個都是枝末。《易經》有兩句話我們掌握了,也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未來,這兩句話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還有一句話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你看現在很多省部級官員突然鋃鐺入獄了,大家都在議論紛紛,沒有學過經典的人會怎麼說呢?沒有學過經典的人會這樣說,說:“他站錯隊了吧。”這些話不是規律,你看你沒有作惡,你再站錯隊,你會鋃鐺入獄嗎?所以“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個才是普遍的規律。惡貫滿盈,自作自受。

《尚書》上也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那我們再看,在《史記》呀,《尚書》啊,《左傳》呀等等這些經典之中,記載著有很多有道德學問的讀書人,他們看一個人目前的所作所為,就能推斷出以後的結局。結果,這個人的結果和他推斷的一模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這些讀書人熟讀經典。“經者,常也。”它講的是恒常不變的規律。比如說《尚書》中,就是《五經》的《書經》中,這樣說,“內作色荒”,對內興起了迷戀女色之風,“荒”就是荒淫無度、太過分的意思;“外作禽荒”,對外喜歡打獵遊戲,沒有節制;“甘酒嗜音”,還喜歡飲酒,沉溺於靡靡之音;“峻宇雕牆”,住的房屋又高又大,牆上還雕著花紋兒。以上這幾種情況,只要有一種出現了,那就沒有不滅亡的。“有一於此,未或弗亡。”更何況現在的很多領導幹部,這六種情況全都做了呢,那還有不滅亡的道理嗎?是吧。所以你看一看,再對照一下現在領導幹部的問題,是不是經書上早有記載?所以為什麼要讀經書啊?“讀書明理,理得心安。”讓我們的人生少走彎路,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在《呂氏春秋》上,記載著有一個人,他特別會給人看相,看了很多人,沒有一個說錯的,結果楚莊王就很好奇,就問他,到底是怎麼看的。這個人說了一段話,他說:“我並不是能給人相面,我只不過是會觀察這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如果我看的這個人是一個布衣百姓,他所結交的朋友都是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敬長輩,純淨善良、謹慎、畏懼法令,這樣的人,家庭一天一天過得好,身心一天一天更安樂,這就是所謂的吉祥的人;如果我看的這個人是侍奉君主的大臣,他的朋友都是誠實守信的,有德行的,喜好做善事的,這樣的人侍奉君主,一天一天的會侍奉得好,官職會一天一天的更提升,這就是所謂的吉祥的臣子;如果我觀察的這個人是一個君主,他的朝廷中,朝臣都是賢德之臣,左右的人都是忠誠之士,君主有過失,他們都敢犯顏直諫,這樣的君主,他的國家會一天一天的更安定,君主一天一天的受尊崇,天下人一天一天的更加心悅誠服,這就是所謂的吉祥的君主。所以我並不是能給人相面,我只不過是會觀察這個人所結交的朋友。”為什麼觀察一個人的朋友,就可以看出他的未來?原因在於,《易經》上有一句話,《周易》上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有同樣氣質的人,志同道合的人,自然會相互感召,成為朋友。比如說,“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你看,在平地上,同樣地注水,這個水自然會流向低窪潮濕的地方,然後你同樣是想把這些柴火點燃,這個火自然會先點燃那些幹燥的柴火,這就叫“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所以你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所感召的朋友、下屬都是和你有同樣氣質的人。所以你看,觀察朋友,就知道你的為人,就知道你的未來。這個是我們講的第二個特點。

第三個特點就是,保障有力。很多人認為傳統文化就是講道德教育,忽視了制度建設,其實這是一個誤解。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夠有效,恰恰是通過各種制度來加以保證的。比如說,我們首先看一看,教育制度。怎麼教的呢?我們看這個教育制度。

在《漢書》上記載說,古之王者,他一定都是特別注意倫理道德的教化。他在國都,設立了大學;在鄉間,就是在城鎮,設立了庠序,就是鄉間的學校,那麼這些學校所起到的作用是什麼呢?都是給人們仁義理智的教育,“漸民以仁,摩民以義,節民以禮”,因為人民從學校,就是這庠序、大學所接受的,全都是倫理道德的教育,所以人教好了,這個刑罰很輕,但是人們不會去觸犯,為什麼呢?因為教化盛行,社會風氣很純美,很厚道。

我們再看,古代對太子的教育,就是這個國家最高,這個領導人、候選人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視的。那麼在《漢書》上記載,它說,太子一出生的時候,就要給他以禮儀的教化,使這些士人背著他,使專門的官員,穿上禮服禮帽,然後,去祭天,拜祭天;到宮門的時候,就要把太子,本來背著呢,就給他放下來,路過宗廟的時候,就要小步快跑,因為宗廟供奉著祖先的牌位,這也是以示恭敬,這個是孝子之道也。所以從他是一個孩子開始的時候,這個教育已經在推行了。

下面又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周成王的時候,還在繈褓之中的時候,就給他選了三位老師,召公做太保,周公做太傅,薑太公做他的太師。什麼是太保呢?保,保其身體,就是告訴他一些養生之道,而且要身心和諧,有一些禮樂的教化;傅,傅之德義,就是給他以道德的教育,養成他良好的品性;師,導之教訓,告訴他一些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這是三公的職位職責。那麼除此之外,還置了三少,就是少保、少師、少傅,這些人,就是和太子每一天生活起居在一起的人,他們負責把太保、太傅、太師所教導的,演練在生活之中,讓太子看到,讓他學習。所以怎麼樣,所以太子一出生,這個教育就已經在推行了。所以他前後左右的人,都是正人君子。用這些孝道、仁愛、禮義來引導他,讓他熟悉,把那些邪曲不正的人給驅逐,不讓他見到惡行,還選天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來教導他,來輔助他,和他一起生活起居。所以太子一出生,看的是正事,聽的是正言,行的是正道,前後左右,也都是正人君子。他習慣了和正人居住在一起,言語行為就不能不端正,就像一個人生長在楚國,不會不講楚國話一樣的道理。這個就是孔子所說的,“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所以你看,太子受到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所以他當了領導人,他也是有一定的基礎。

再看這個考試制度。考試制度,就是我們知道在唐朝以後,隋唐以後開始了科舉考試制。考試制,他都是考這些經典。比如說唐朝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明經科,他考的是九經:《詩經》、《書經》、《禮》又分成《周禮》、《儀禮》和《禮記》。還有《傳》,分為《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還有《易經》。這些都是講宇宙人生的道理,這些倫理道德的教育,也是重要的內容。換句話說,你要去科舉考試,現在我們參加公務員考試,你必須熟讀這些聖賢經典,對於聖賢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你要了熟於胸。

我們再看這個選舉制度。選舉制度,那麼在漢代的時候,選舉制度就開始實行了舉孝廉的人才選拔機制。就是這個地方官負責把這個地方具有孝廉品質的孩子舉薦出來,由國家培養,作為官吏的候補。因為一個人孝,他就會對國家忠,對領導忠;一個人廉潔,就沒有貪心。那為了使這個地方官,把真正具有孝廉品質的孩子舉薦出來,而不是誰給我送禮,我就舉薦誰;誰和我關系親近,我就舉薦誰。還有一個制度加以保證,那就是“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就是你能夠把德才兼備的人推薦出來,結果怎麼樣,你受到國家最高的獎賞;如果你手下有人才,你把他埋沒了,蒙蔽了,一旦被國家所知,就會受到國家最高的懲罰。那麼這樣的制度一實行,這個地方官也願意把德才兼備的人推舉出來,這個人才就不會被埋沒。

在古代的《孔子家語》上還記載:子貢曾經向孔老夫子問問題,他說:“現在的臣子之中,誰是最賢德的人呢?”孔子說:“齊國有鮑叔牙,鄭國有子皮,這個可以被稱為賢德的臣子了。”子貢聽了很奇怪,他就問:“齊國沒有管仲,鄭國沒有子產嗎?”因為管仲協助齊桓公,九合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鄭國的子產,也是協助鄭國能夠富國強兵,做鄭國的宰相。那麼他認為這樣的人才是賢臣。孔老夫子怎麼說呢?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聽說是出力的人是賢德的人,還是舉薦賢才的人,稱為賢德的呢?”子貢回答說:“那當然是能夠舉薦賢德之人的人,才被稱為賢才。”孔子說:“對呀,我聽說了鮑叔牙舉薦了管仲,也聽說了子皮舉薦了子產,但是卻沒有聽說管仲和子產舉薦比自己更加賢德的人。”所以他認為鮑叔牙和子皮,不嫉賢妒能,而且能夠識別人才,這樣的人才是最賢德的人。

在古代的人,還有一個重要的選官的標准。選官的標准就是“爵非德不授,祿非功不與。”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爵位,沒有德行的人就不授予。你沒有德行,就不給你這個爵位;你對國家沒有建功立業,就不給你俸祿。你看古人他設計這個制度,特別符合人情,怎麼說它符合人情呢?孔老夫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誰都喜歡富貴,沒有人不喜歡的,幾乎沒有人不喜歡的。那麼既然人人都喜歡富貴,那我們怎麼引導人們去正確地追求富貴呢?貴,就是有官位;富,就是有財富。那你不是喜歡富貴嗎?那你要有德行,我才讓你貴,你德行越高,你的領導位置越高;那你不是希望有錢嗎?你對國家越建功立業,你的俸祿越豐厚。這樣一引導,大家就不是直接去追求財富、地位,而是追求德行,追求對國家的建功立業。

所以你看,這個聖人他們設置這些制度是非常符合人情的。像孔老夫子他有兩個弟子,有一個弟子叫子貢,當時國家有一個制度,說你去別的諸侯國路過,看到魯國人在那做奴婢等等,你把他贖回來,讓他合家團聚,你就可以到政府去領一筆賞金,因為政府鼓勵你這樣的善行。結果子貢去把人贖回來了,就沒有去政府領這一筆賞金。這在一般人看來是很高尚的行為,但是孔子聽了之後,並沒有贊歎,反而很厭惡地說:“子貢這件事做錯了。”為什麼子貢做錯了呢?說:“現在魯國富裕的人少,貧窮的人多,你子貢很有錢,把人贖回來了,不去領賞金,顯得你很高尚。但是因為你這樣做了,以後再有人想把人贖回來,但是又想到,‘你看人子貢以前贖了人,都沒有去領賞金,如果我把人贖回來,再去政府領賞金,顯得我和子貢相比,就沒有他高尚了。’但是他又沒有你這麼有錢,因為他這一猶豫,可能把這個好的制度就破壞了,以後就不會再有人把魯國人贖回來了。”所以他就說子貢這件事做錯了。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子路。子路好勇,看一個人掉水裏了,他馬上去把他救起來,見義勇為,這個人感恩戴德,為了表示救命之恩,就送給他一頭牛,表示感謝。結果子路怎麼樣呢?歡喜接受了。孔老夫子聽了之後很歡喜,他說:“子路這件事做得好。”為什麼做得好啊?說從此以後魯國人會爭先恐後地去救落在水裏的人了,大家都願意去見義勇為。為什麼呢?因為好人有好報。所以你看中國古人他設立的這種制度,他都是鼓勵人去做善事的,法律一定和道德相互配合。所以你看這個懲罰制度和激勵制度也是如此。

《孝經》上就說:“五刑之屬三千,罪莫大於不孝。”我們剛才不講“百善孝為先”嗎?孝這麼重要,所以怎麼樣?你不孝父母,打罵父母,虐待父母,那受到國家最高的懲罰。所以國家最重的懲罰有三千多種,但是最大的罪過是什麼呢?就是不孝。你看孔老夫子他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他說,我聽訴訟,我當法官判案,我和別的法官沒有不同,我也是依據人們的實情來給予公平的斷案,但是我和別的法官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裏呢?“必也使無訟乎”,就是一定要讓人們不去爭訟。怎麼樣不去爭訟啊?那就是因為興起了倫理道德的教育,人們都教好了,他不好意思去爭訟了,德行很高。所以古人說:“利人之道,莫如教之。”最有利於人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教導他,提升他的德行和境界。那麼在《屍子》上它就對這些進行倫理道德教育的人,特別地尊重,說應該重視這些德才兼備的人才。它作了一個比喻:假設你們家的房子著火了,有人去把火給救滅,你一定會對這樣的人感恩戴德。但是那些上了年紀的人,他很早就提醒你,要讓你把這些牆的縫隙塗好,把這個煙囪做好,你這樣做了,終身沒有失火之患。但是你卻不知道對他感恩戴德,甚至你還覺得他很嘮叨,真煩。

同樣的道理,現在一個人被關進了監獄,有的人進入監獄把他解救出來,免於牢獄之災,他們家全家人,都會對這個人感恩戴德,因為他出來可以孝敬父母,照顧妻子,教育兒女,所以他們家族的人,都會對他感恩戴德。問題是什麼呢?那些教導人們仁義慈悌道理的人,你按照這些“仁者愛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等等的道理去做,保證你終身不會被關進監獄,但是人們知不知道對他感恩戴德呀?這就是為什麼道德教育不能夠被重視的原因所在。所以你看古代的人,尊師重道。這個老師,你講倫理道德的教育,講儒家的人,那皇帝都把他請為老師,他以老師之禮來接見。老師之禮,你看都是最重禮。那麼老師受到皇帝的重視,全國才興起尊師重道的風氣。這個就是告訴我們:中國古代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有力,它是靠各種各樣的制度加以保障的,它不是空洞的說教。

第四個特點就是次序合理。道德教育是有先後次序的。你看我們現在也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雷鋒精神”。但是雷鋒精神三月來,四月就走了。學雷鋒就是三月,四月份就沒有人學雷鋒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因為雷鋒精神代表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它是道德大廈的第五層,甚至是第六層了。但是道德大廈的根基都沒有建好,我們就希望有第五層、第六層,這都是空中樓閣,培養了很多偽君子。所以中國人說:“知所先後,則盡道矣。”道德教育從哪裏入手呀?從孝道來入手。所以中國人講:“百善孝為先”。我們要把人的孝心提起,因為人不孝敬父母,他一生有一個重要的處事原則沒有樹立,那就是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這種處事原則沒有建立,他不會什麼原則都沒有,取而代之就是以利害為取舍,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這個人對我有好處,有利益,我就對他全力以赴,這個人由利變成害了,對不起,我就做出忘恩負義的事情來。所以《孝經》上說,一個人不愛他的父母親,而去愛別的人,這個和德行要求是相背離的;一個人不尊敬他的父母親去尊敬別的人,這也是和禮的要求相背離的。為什麼是相背離的呢?就是因為他是以利害,以功利的原則,來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所以中國古代的童蒙教育經典《弟子規》說:“首孝悌,次謹信”。教育的先後次序,就是先從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培養起一個人的恭敬之心、感恩之心、謙卑之心,才學習知識和技能。這樣才不至於學得越多,越傲慢;學得越多,越不把父母、老師放在眼裏。他就知道自己的成就離不開這些人辛苦的付出。這個才是道德教育的正確次序。所以《孝經》上也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個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所產生的原因。那麼這個是我們講的第四個特點。

第五個特點就是方法有效。道德教育和知識的傳遞,方法是不一樣的,它不是靠說教,它是靠教育者的身教來帶動的。所以《說文解字》特別值得大家學習。你看它用一句話,就把這個字的真實含義,本質的東西給講出來了。比如說什麼是“教”?它下了一個定義:“上所施,下所效也”,上面怎麼做,下面跟著怎麼效仿,就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了。這個“上”,在家裏就是家長,在學校就是老師,在單位就是領導者,他們怎麼做的,孩子、學生、下屬就跟著怎麼做。所以孔老夫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位者的德行像風,一般百姓的德行像草,風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實踐證明,“上行則下效,大臣不廉,小臣必汙;小臣不廉,風俗必敗。”

那我們經常聽人說,說“我這個孩子怎麼說都說不聽”,老師說“我的學生怎麼說都說不聽”,領導說“我這個下屬怎麼說都說不聽”。這些話很有味道。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把道德教育變成了說教,而沒有把正確的給表演出來。所以我們應該怎麼樣呢?我們應該把道德教育做出來。那麼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說不聽啊?比如說父母說他的時候是“一言九頂”,父母說一句話,他頂回去九句,叫“一言九頂”。為什麼是這樣的呢?我們想一想自己對待父母的態度就知道了。所以孩子,他的行為都是父母行為的一種翻版,孩子是複印件,父母是原件。所以“教兒教女,先教自己。”那我們看一看,有一個外國人,他沒有學《論語》,他對父親的態度是什麼樣的呢?這個幻燈片的題目是《那是什麼》。  

這個是一個外國人,他沒有學過《論語》,所以“人不學不知道”,為什麼呢?因為《論語》上孔老夫子的弟子來問:“什麼是孝?”孔老夫子說:“色難”,就是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是最難能可貴的了。那麼《禮記》上也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個對父母有深愛的孝子,他和父母說話的時候,一定是和顏悅色,一定是愉色婉容。那麼這個外國人沒有學習,他就知道對父母說話的時候大嚷大叫。當然這個幻燈片也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雖然他沒有學過《論語》,不知道孝有這麼多的內容,但是他看到兒時父親所記的日記,他的慚愧心也升起來了,這告訴我們什麼呢?人是可以教得好的。為什麼呢?因為孝敬是性德。那我們再看一個幻燈片,題目叫《路過》。

這個片子也是提醒我們,父母對兒女的關愛,就是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但是我們做兒女的往往粗心大意,很多時候忽視了,或者是糟蹋了父母對兒女的關愛。那麼它也是提醒我們:行孝不能等,不要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留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彌補。所以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它是“言教者訟,身教者從”,“教兒教女,先教自己。”兒女之所以對我們不恭敬,“一言九頂”,也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做出一個孝親的榜樣,讓兒女來學習。

在《孔子家語》上記載:說魯國的國君向孔子來請教,他說:“有人說向東擴展房屋是一件不吉祥的事,這件事到底可信還是不可信呢?”孔老夫子怎麼回答的呢?他說:“我聽說天下有五種不吉祥的事,但是向東擴展房屋,並不包括在其中。”哪五種不吉祥的事呢?第一就是“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也就是說我們所說的損人利己。其實損人根本不會利益自己,你損害了別人的利益,下次人家就會打擊報複你,給自身招致了禍患,自身招致了不吉祥。“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就像我們現在很多人,把老年人放棄,不去照顧,不去贍養,所有的關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這個家庭就不吉祥了,孩子被養成了小公主、小皇帝、啃老族。所以有人把父母和兒女的關系,用一個大樹來比喻,果實是孩子,樹幹是孩子的父母,樹根是孩子的祖父母。如果你希望這個果實長得很健壯,碩果累累,應該把養分澆在根上,這個樣才能夠枝繁葉茂。“釋賢而任不肖,國之不祥也”,把賢德的人放任了,不去任用,任用的是不賢德的人,這是一個國家的不吉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也”,年老有經驗的人不願意教了,因為年輕人沒有虛心好學的心了,這是社會風氣的不吉祥。“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也”,聖賢人、有道德學問的人都隱居了,自私自利的人、愚鈍的人把持了領導的位置,這是天下的不吉祥。最後孔子還強調,說:“我聽說有五種不吉祥的事,向東擴展房屋並不包括在其中。”所以你看,“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有很多人都沒有按照古聖先賢的教誨去做,所以孩子也沒有教好,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那麼這個是講的“上行下效。”習總書記之所以特別強調家風、家教,也是因為他就是在這種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那麼他的父親習老先生,就是言傳身教,為他作出了一個勤儉節約的榜樣。

第六點,就是重點突出。最後一個特點,就是重點突出。也就是說,所有的倫理道德教育核心內容教什麼呢?教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被稱為傳統文化的一句心法。就是任何一件事情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理想的目標,不要去責怪別人,馬上反過頭來反省自己,這件事我錯在哪裏?我應該承擔什麼責任?我還有需要什麼地方可以提升的?為什麼是這樣一種態度呢?因為“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如果遇到事情,大家都是相互指責,相互挑剔,相互抱怨,說你應該應該怎麼做,但是你都沒有做到,這個結果就是“天翻地覆”;而遇到問題,大家都是反省自己,這件事我錯在哪裏,就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現在大到國與國之間的沖突,中到企業之間的沖突,小到人與人之間的沖突,都是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所導致的。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否極泰來”。怎麼樣做才能否極泰來呢?相信今天大家聽了我這一堂課,就一定可以否極泰來。因為我們是按照古聖先賢的教誨、規律來做事。這個泰卦,卦象是坤上乾下。乾代表的是天,坤代表的是地。正確的位置應該是乾在上,坤在下。但是在泰卦之中,乾和坤的位置是互換的,什麼意思呢?他們都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反省自己的不足,這就是“各自責,天清地寧。”比如說夫妻關系、君臣關系都是可以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的,這樣的時候你就能夠得出一個好的解決方案。而這個否卦恰恰相反,乾在乾的位置,坤在坤的位置,他們各居本位,要求對方,指責對方,挑剔對方,結果就是“各相責,天翻地覆。”所以我們能夠把傳統文化的心法抓住,倫理道德的教育以此為重點,讓每一個人都能夠“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相信社會和諧就並不遙遠。那我們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裏,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