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新时代领导干部心理建设》下集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目录
视频文字
《新时代领导干部心理建设》下集
2020-04-22

我们接着讲第三个问题,第三个问题讲处理压力时的心理调适。就是我们在新时代面临的压力,好多人也觉得是很大的,在平时可以处理好的问题,在压力的压损下,也觉得莫衷一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实际上中国人有句话说,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为什么呢?其实很多的压力,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想出来的。

关于一组不必要的压力,我们看一组数字:人们所担忧的事情,有40%永远不会发生;30%的忧虑涉及到过去做出的决定,意思是没有办法改变的;12%的忧虑集中于别人出于自卑感,对自己做出的批评;有10%的忧虑是与健康有关,而这类问题,是越担心问题就越严重,忧能使人老;最后只有8%的忧虑,可以列为“合理”的范围,而这个“合理”还是打着引号的。也就是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给人带来压力紧张的10个问题,其中只有几个问题呀?不到一个问题,是值得人真正考虑考虑的。

当然,我们很多人还是觉得压力很大,我们要学会一些处理压力的方法。

第一就是要养成正确的视角。所谓的视角,就是把现在或即将发生的问题,放在一个更大的参照系来观察的能力。关于视角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位女大学生给父母写的一封信。她在上大学之后不久,就给父母写了一封信,在信的前半部分这样说,她说:我上大学之后不久,就在同宿舍的同学那里偷了3000元钱。我用这钱租了一辆摩托车,但是恶有恶报,我刚开车出门之后不久,就撞到了一个大树上,结果她的左腿被撞断了,她也被送进了医院。在无依无靠的时候,正好遇到了一个医科大学的男学生,给了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结果她也就同意了这个男学生的请求,和他同居在一起。但是没有过多久,医生又告诉她,说她怀孕了,她说现在我无依无靠,要回到家里,和父母住在一起,并且生下这个孩子。

那么父母看了这个女大学生写的信,自然就很焦虑,因为他们农村还是民风(非常)淳朴的小山村,还没有遇到这种未婚先孕的情况。如果他的女儿回来了,又没有结婚就先怀了孕,这被人家会耻笑没有家教。但是他再往下看的时候,突然看到这个女大学生笔锋一转,这样写道,说:其实我以上所描写的种种悲惨的状况,都未曾发生,我为什么要写这些呀?我写这些的目的,是希望你们能够正确地看待一件事,什么事啊?就是我上学期的物理、化学考试都不及格。

这个女大学生,如果一开始就告诉父母,说我上学期物理、化学考试都不及格,他的父母什么态度啊?做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结果你一学期下来,居然两科都不及格,你这个学生是怎么当的呀?然后接着“不啦不啦……”就开始没完没了地训斥,这个假期也很难过好了。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这个女大学生又说了各种各样更加悲惨的状况,然后又轻描淡写地说,其实这些都未曾发生,我只不过是化学考试、物理考试不及格而已。这个时候他父母什么态度啊?她的父母就把心给放下了:幸好这些事情都未曾发生,物理、化学考试不及格,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了。

当然我们做领导的经常有绩效考核,当你绩效考核不及格的时候,也不是末日来到了。当你换一个角度看的时候,你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来观察的时候,它未必就是一件坏事。所以有一位哲人说:“我们的痛苦并不是问题的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并不是问题的本身给我们带来痛苦和快乐,而是我们的态度、我们的看法,给我们产生的影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这个“境”就是物质环境,这个“缘”就是人缘、人际关系。它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这个好与坏之分在哪儿啊?在于我们的心,在于我们处理它的态度和方法。这个才是让我们要把看似不好的境缘,转变成好的条件,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所以,你用这个积极的态度、方法,去处理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日日是好日,人人是好人,时时是好时,事事是好事。”

第二,就是要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就是我们一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获得属于自己的一切东西,久而久之就会有压力。因为你无论如何努力,并非总是能够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而一心关注自己的权利,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愤怒、恐惧、忧虑、患得患失等等。怎么办呢?你要学会把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上移开,转而去关注别人。就像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从人民大学硕士毕业之后,我就分到了中央党校工作。

上党校就要给领导干部讲课,但是我们要面对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素质、高水平的领导干部,我们也知道,现在的领导干部很多也都是博士、博士生导师,也不是像以前的“工农兵”大学生了。他们本来就有很深厚的理论基础,也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我们才二十出头,也没有上过师范,根本就没有讲过课。但是一上讲台,就要给这些领导讲课,而我们当时教务部还有一个规定,就是要请领导给老师打分,每一次打完分之后,到年末的时候还要汇总,所以你打了多少分,排了第几名,大家都是一目了然。

面对这样的考验,没有上讲台几个月就已经寝食不安了,为什么呀?当一个人有压力的时候,我们注意观察,我们担心什么呀?我们担心自己的课讲不好,最后倒数几名,自己的面子过不去。所以,当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的时候,你就有压力。幸好当时我备的课就是《领导心理调适》,结果我也受到了这种方式的启发,说“你要把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上移开,转而关心对方。”那我们就想,我们这堂课能够给学员带来什么,能够给他们今后的生活、工作,带来怎样的启发,甚至是转变。当你这样去想的时候,你看,注意力不在自己的身上,你就不会患得患失,而这种想法又促使我看了很多的书,结果备课非常的充分。最后,第一次在党校讲课,优秀率就是100%,就是第一次在党校上课,优秀率是最高的。这一次经验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要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转而去帮助别人。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过着一种“忙、盲、茫”的人生。

第一个“忙”,是一个忄旁加一个亡字,告诉我们什么叫“忙”啊?对,我们的心已经……,死了还不至于,我们的心已经不敏锐了,已经不觉悟了,已经看不到父母家人的需要了。

第二个“盲”就是看不见。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但是你的丈夫需要什么,你的父母需要什么,你的儿女需要什么,你有没有给以足够的关注和留意。在母亲节的时候,有很多记者去采访这些成功人士,说:“你认为最好的孝敬父母的方式是什么?”结果这些成功人士开始夸夸其谈:“我要挣很多钱,给我的父母买大房子,坐豪华轿车。”结果这些记者又去采访他们的母亲,说:“你希望儿女最好地孝敬你的方式是什么?”结果,这些父母都叹了一口气,说:“哎,我也不希望住什么别墅,坐什么豪华轿车,我只希望我的儿女能够有时间多回家看看,陪我聊聊天,唠唠家常就够了。”所以我们为了自己的名利而奔忙的时候,往往看不到父母、家人的需要了。

最后,第三个“茫”就出现了,茫然了。虽然事业很成功,现在我们事业成功的标志,就是赚了很多钱。中国古人这个钱是怎么写的呢?这个钱,左边是一个金字,右边是戈戈,金戈戈叫钱。什么意思呢?当你面对金银财富不理智的时候,你就不惜拿着两把刀、两把枪,为了那个金去互相残杀。所以我们现在很多报道:兄弟姐妹因为遗产吵上了法庭,然后夫妻为了财产同床异梦,甚至现在父母和儿女,因为财产都吵上了法庭。忘记了亲情、忽视了友情、淡漠了爱情,最后就穷的只剩下钱了。所以我们说现在有的人穷的就只剩钱了,是不是就只剩下钱了呀?所以虽然事业很成功,挣了很多钱,最后就茫然了,说:“我这么样的辛苦不就是为了这个家吗?为什么大家都不理解我呢?”都茫然而不知所措了。为了避免这种“忙、盲、茫”的人生,我们需要把自己的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上移开,转而去关心身边的这些人的需要。

在世界成功学家那里发现,世界成功的推销员、企业家,他们成功的秘诀,都无一例外地说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什么呀?就是“利他”,而不是自利。当你能够“利他”的时候,你考虑我这个产品,我这个服务怎么样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解决他的困难和问题,带来他生活的方便的时候,他成为最成功的企业家、推销员,而不是你想方设法把他的钱,拿到自己的口袋里,这样就错了。为了避免这种“忙、盲、茫”的人生,我们需要把自己的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上移开,转而去帮助别人,而我们正是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了自己能力的提升,个人的成长,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个是第二个原则。

第三个原则,就是要学会随缘,而不攀缘。这个“缘”,中国人特别讲究,说“有缘千里来相会”。这个“缘”是什么意思呢?“缘”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条件”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要随着条件的成熟,把这件事情给它促成,不要等到什么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我们非得要怎么怎么样做,当条件不具备,而我们非要去做的时候,你就会有压力了。所以你要懂得“随缘而不攀缘”,做事就是不要太主动,要被动。但是这个被动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审时度势。我们看这个农夫,他“不问收获,只问耕耘”,他并没有在那儿无所事事,他一直在辛勤地耕耘。但是,他不问收获,到秋天的时候有没有收获呀?一定是有收获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你只是在做事的时候,广结善缘、成人之美、助人为乐,你不用问前程,你的前程也是一片光明。所以,“随缘”是一种智慧。

第四点,就是学会知足常乐。知足才会常乐,你不知足,永远都乐不起来。所以知足也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它里边蕴藏着真正的人生智慧。古人说“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人生理解了“知足”这两个字,所有的烦恼就一下子都不见了。为什么呢?为什么说“知足”是一种人生智慧呢?我们看一个古人所说的话,说“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待我回头看,还有挑脚汉。”我骑着马走路,别人骑着驴走路,就像我们现在开着别克,一看别人都是开着宝马、奔驰,好像我不如开这个宝马、奔驰的人,结果回头一看,哎,刘老师都是骑自行车来上班的,连车都没有,哎,她活的不也挺开心的嘛。所以,我们有的时候有压力,是因为我们选择的对象,选择的不好,或者是我们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反观自己。

每天我们站在阳台上,看看过过往往的人群,确实这里边有很多人位置比我们高,赚的钱比我们多,生活的也比我们好,但是又有多少人活在三餐不济之中啊!有的人还得了重病,等在急救室里医治,和这些人相比,我们还是一个十分幸运的人,所以“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有一个人,正因为他自己没有鞋穿而悲伤的时候,突然看到了那个没有脚的人。你看看,没有鞋穿,还可以再找一双旧鞋来穿,但是人家都没有脚了,怎么办呢?是不是就不能活了呢?所以人生,要懂得自我安慰,要懂得自己找一个好的参照系来对比自己,你发现自己的处境是很多人所羡慕的,自己的条件也是很多人所向往的。

第四个问题,我们再讲一讲幸福之道的三个原则,幸福之道的三原则。

现在我们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也提高了,但是却发现幸福感越来越差了,幸福指数越来越低了,我们看为了获得幸福,首先我们要看一看逆境中的幸福之人。比如说美国的海伦·凯勒女士,她生来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人,但是她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过着悲惨的生活。相反她周游了世界,给那些盲聋哑人带来了生命的喜悦,让他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这就是逆境中的幸福之人。每一次她去周游列国,都要去演讲,当然她不是在说,是她的手指和唇动在说话,她的助手给她做翻译,她说:“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口也不能讲话,但是我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我周游了世界,改变了很多盲聋哑人的生活,让他们重拾生命的价值。”这就是逆境中的幸福之人。

相反,我们也看到很多良好环境下的不幸之人。比如说有人是百万富翁、亿万富翁,财产很多,财产很多,但是脾气不太好,因为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突然暴怒,让身边的人战战兢兢。因为自己有很多钱,就不再只满意于娶一个太太,可能是三房四妾,外边还有情人小蜜,乱七八糟一大堆,但是这些人又不能够和睦相处,还争风吃醋,搞的他焦头烂额,疲于应付。所以很多人说,并不是说有了钱就有了幸福,有钱人的压力、烦恼,可能比没钱人还更多。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充满喜悦的生活,如果说得复杂一点,就是家庭圆满,在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充满喜悦地过日子。如果这是我们所要的幸福,我们就可以提出幸福之道的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一天之中不生气恼。因为我们说幸福是充满喜悦的生活,一旦你生气了,这个喜悦就不存在了,幸福也就不见了。所以要获得幸福,首先要制怒。我们看这个怒字,上面是一个奴隶的“奴”,下面是一个“心”字,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是“怒”呀?当你发怒的时候,就是把自己的心变成了奴隶,你已经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了,所以你才会发怒。而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忧伤肺,凡是我们五脏六腑的病,都是和这五种不良的情绪有关。所以平平淡淡才是真,不要太过大悲大喜。这个怒伤肝,一个人经常生气,肝上就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毛病了。

中国人还有一句话说“怒发冲冠”。一个人盛怒的时候,这个血气会往头顶涌,头顶经常发热,头顶发热,结果是什么呀?我们观察一下比较燥热又缺水的地方,这个植物长得都不是很茂盛。所以一个人经常发火,头顶经常发热,结果就是什么呀?头发不太爱长。大家不要左顾右盼、对号入座,中国人还有一句话叫“聪明绝顶”,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聪明的人,头发不太爱长,为什么呀?我们观察一下也有道理,因为这个聪明的人,看别人做事都是笨手笨脚,说这么简单的事你都做不好,他就容易着急、生气、上火,结果确实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了自己。所以“恨怨恼怒烦,人生五毒丸。吃了半颗就生病,吃了一颗要你的命。”

我们看一个《狗拿耗子》的幻灯片。

你看这一个人,他不高兴、生气发火,他会影响到很多无辜的人,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所以怎么样,我们就要转怒为恕、将心比心。这个“怒”字,“又”字边棱棱角角是很分明的,我们把很分明的变圆滑一点,就成了“恕”,而这个“恕”,上面是一个如,下面是一个心,告诉我们什么是“恕”呢?那就是做到如其心,如谁的心呢?如对方的存心,换位思考。

孔老夫子有弟子来请教:“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孔老夫子说:“有啊,这一个字就是恕。”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弟子规》上也说:“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任何事你要做给别人之前,首先扪心自问,我希望别人这样对我吗?如果我不希望,那就马上停止,不要这样去做。所以任何事,你不知道应该怎么取舍的时候,你能够用这一句话来衡量,你就知道该怎么做。所以能够转怒为恕,你就能够制怒了,就能够克服自己的习气。

第二个原则,一天之中不出恶言。这个“恶言”就是不好听的话。比如说:不守诚信的话、粗鲁骂人的话、挑拨离间的话、还有勾引诱惑的话、批评指责的话、挑剔抱怨的话,等等。我们从早到晚,来观察一下自己的言语,如果我们说这些话,我们就是在口吐毒舌,就是在伤害别人。

在日本有一个江本胜博士,他做了一个水结晶的实验,这个实验被翻译成各国的语言文字,翻译成中文,这个书叫《水知道答案》。他把同样的水放在两个不同的试管里,一个放上了“我爱你”,一个放上了“我恨你”,然后放在冰箱里去结晶。过一段时间把这个水结晶拿出来,放在高倍的显微镜、放大镜去观察,结果他发现怎么样啊?几十万次的实验,看过“爱和感谢”的水形成的结晶是最美的,充满了喜悦,像盛开的鲜花。他做了很多实验,比如说用英文的、德文的、中文的“智慧”,虽然这个结晶不同,但是都是美丽的雪花状的六角形。而看了“我恨你、讨厌你、丑死了”,这样的水是不能形成完美的结晶,而且是混浊一片。这一个水结晶的实验提醒我们:即使是水,对人的言语都不是毫无反应的,更何况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呢?而我们成年人的身体,60%以上都是由水构成的。

如果你经常挑剔、抱怨、指责、愤怒地讲话,粗鲁骂人的话,经常口吐这样的话,就会怎么样呢?就会让自己的身心不健康。而且这个恶言恶语说了出去,还没有伤害别人,首先伤害了我们自己。所以“恨怨恼怒烦”,这种情绪影响我们的身体,这个言语也会影响身体。而且这个话,有说出去的话,还有没有说出的言语,就是你的念头,你的意念,也会对人身体产生影响。你明白这个道理了,你就要怎么样呢?要懂得会说话,要经常说感恩的话,经常说鼓励的话。

中国古人也有很多观察人的方法,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语,就可以评判出这个人德行的高低。怎么观察呢?在《格言别录》上有这样一句话,它说“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一个德行很高的人,表现出来心平气和,看到每一个人都有可取之处,所以他口里所赞叹的、认可的、肯定的人,就有很多很多。相反“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德行浅薄的人,心地刻薄傲慢,见到每一个人都有可憎恶的地方,可挑剔的地方,不如我的地方,所以他眼睛中所鄙视的人、挑剔的人,就有很多很多。

诸位朋友,我们现在是德盛者多,还是德薄者多呀?我们自己是德盛者,还是德薄者呀?我们有一批人被称为“愤青”,什么叫“愤青”啊?就是愤怒的青年。这一类人有一个特点,就是看什么什么不顺眼,看什么什么可挑剔,看什么就抱怨什么。但是你去问他应该怎么做呀?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吗?他又提不出来,这一类人就是“愤青”。为什么出现这么多愤青啊?其实这也是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有关系,西方社会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就叫complain——抱怨。什么都是要通过抱怨,才能够解决问题,好像你不抱怨,你自己的权利义务就维护不了所谓的“人权”。

在中国的历史上,为什么没有提出人权的概念呀?很多人说:“你们没有我们西方人发达,没有我们西方人进步呗!”实际上恰恰相反,我们没有提出什么观念,并不意味着我们落后,而是我们有更先进的理念,已经把这些问题解决得很好了。

为什么没有提出人权的概念啊?我们现在都讲“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的特点就是“君仁臣忠”。“君”代表了领导者,“臣”代表了被领导者,它告诉我们领导者仁慈关爱属下。他起到“君、亲、师”的责任,“作之君”就是要领导他、管理他、率领他,这是不够的,还要作什么呀?“作之亲”,你要像父母关爱儿女一样去关爱属下,你要有人情味,不能够很冷漠。还要怎么样呢?还要“作之师”,你要教导他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正确的原则,你要引导他有道德。这三个职责你全都承担好了,下属怎么回报你啊?下属对你感恩戴德、竭忠尽智。这个“忠”,就是什么意思呀?竭尽全力的意思,“尽己之谓也”,这是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松下幸之助为什么成为经营之神呢?他就是把这种管理方式,运用到他的企业之中。他有一个厂长,没有来上班,结果恰恰不巧,在这个时候企业着火了,烧了大片的厂房,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松下幸之助没有去兴师问罪,指责他要承担责任,而是马上就调查原因,说这个厂长平时都很负责,这一次为什么没有来上班呢?结果一调查才知道,他的母亲得了重病,他是一个孝子,他就去照顾母亲,结果不得已没有来上班,谁知道恰恰不巧,在这个时候发生了火灾。

知道这个原因之后,松下幸之助是怎么做的呢?松下幸之助马上带了礼物,然后亲自到医院探望员工的母亲,并且安慰地说,说:“你的母亲已经得了重病,而且都已经住进了医院。但是这一件事儿,我却没有关心到,这一件事儿我也有责任。你就全心全力地把你的母亲照顾好,这件事儿等母亲出院之后再说。”结果他的母亲出院了,这个厂长又回到了企业,松下幸之助是怎么做的呢?他并没有像我们现在说的,要依法治企,要严格管理,要怎么怎么样,他只是把他调离了一个岗位,但是仍然委以重任。

诸位朋友,假设是我们是这位厂长,我们的企业老板,是以这样一个信任的心、期望的心、关爱的心来对待我们,我们应该怎么样完成自己的工作呀?我们一定是竭忠尽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让领导放心。所以你在和不在,这个员工的表现都是一样的,甚至你不在的时候,他们还更懂事,把工作做得更好。这就叫“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就是中国式管理的秘诀。

中国式管理它能够达到什么层次的管理啊?它能够达到“不忍欺”的境界。在《史记》上记载着三种不同层次的管理。郑国子产做宰相的时候,他是把法制监督机制设计得很严密、很合理,结果老百姓想欺骗他也欺骗不了,马上就被发现了,他达到的是“不能欺”的境界。西门豹在治理邺县的时候,他把法律设计得很严苛,结果怎么样啊?老百姓一犯法就给以严惩,老百姓被吓得战战兢兢,没有人敢欺骗他。就像我们现在企业员工经常迟到,我们说,迟到一次罚1000块钱,结果员工不敢迟到了,“不敢欺”。但是“不忍欺”是什么呢?你不用这样去罚款,你对他“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结果员工来的还比平时更早,八点半上班,人家八点就来了,还用你打卡吗?他把企业当成家了,他就是有主人翁的意识了。这个就是为什么企业能够获得“不忍欺”的管理。

为什么“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能够垂拱而治呢?为什么能够垂拱而治啊?因为他们首先自己修身修得很到位,他起到了“君、亲、师”的责任,自己能够率先垂范,又能够任贤选人,这两个事做好了,他可以垂拱而治。所以当领导的不是事必躬亲、忙忙碌碌,而是恰恰相反,他是无为而治。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修身,第二就是用人,自己身修好了,人用好了,自己应该是很轻松的。就像子贱治理单父,鸣琴而治,弹着琴不用下堂,就把这个治理好了。为什么呢?就是他把“仁义忠恕”的理念运用到管理中,而且起到了“君、亲、师”的作用。所以什么是无为而治啊?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他有正确的方法,如果领导什么事都去做,属下没有什么事做了,这个就叫“君臣易位”,领导和被领导的位置颠倒了,是没有办法做好,带领好这个团队的。

所以中国古人,他为什么没有提出人权啊?你看这个领导者,对他又是领导,又是亲人,又是老师,你不仅关心他的经济收入,还关心他的儿女教育,夫妻相处是否和谐,整个的成长都关心到了。他对你是感恩戴德还来不及,还需要拿着人权和你讨价还价吗?这个就是我们怎么样当好一个领导者,这个是古人给我们的智慧,这个是我们讲的第二个原则。

第三个原则,就是一天之中家庭和睦。当然,我们对这个“家”要做正确地理解,什么是“家”呀?有爱的地方才是家。如果夫妻都能挣钱,买了一个别墅,但是两个人同床异梦,那不叫家,那个叫别墅。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我们把对亲人之间的关爱推而广之,关爱我们来到身边的同事、属下。我们也把这个单位,变成了一个和睦的大家庭,相亲相爱,大家在这里感觉到很舒服,有依靠。那么这就是家。

怎么样做到家庭和睦呢?家庭和睦,首先要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其实人际相处的箴言都是相通的,这一句箴言就是“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当然有一次,有一位老师在珠海讲课,他说:“夫妻之间只要守住一句箴言,一定可以白头偕老,这句箴言就是,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结果一位女士非常踊跃地举手发言,她站起身来对老师说,她说:“老师啊,可惜的事儿是,我的丈夫他没有优点。”这个老师反应很快,走到这个女士的身边说,说:“这位女士,我真的很佩服你,因为你这样的勇敢,你的丈夫连一个优点都没有,你居然还敢嫁给他。”所以人,都很健忘,这两个人还在热恋的时候,这个课还没有下,就不停地看表,说:“老师你要抓紧时间,我一会儿还要去约会呢。不知道他喜欢吃什么样的饭菜,到哪一个饭店更适合他的口味,不知道哪一个咖啡馆更浪漫。”处处都在想着对方的需要。

所以我们中国的文字也是一个智慧的符号,不能随便更改。我们正体字的“愛”,我们现在称繁体字,其实中国人一点也不求繁杂,它叫正体字。它是一个感受的受,中间有一个心字,什么意思呢?看到这个字你就知道了什么是愛,就是你要用心地感受对方的需要。当你能用心感受对方需要的时候,两个人一定是卿卿我我,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但是好景不长,你看看,终于把这个人给追到手了,这个结婚证一领,这个章一盖下去,心态就变了。从我能为对方做些什么,变成了什么呀?变成什么了?对方应该为我做什么。这个心态一变,一下子从天堂堕到了地狱。

所以有人说,现在的家庭有四种类型,第一种叫天堂家庭,第二种叫和乐家庭,第三种是苦恼家庭,第四种是地狱家庭。诸位朋友,你们的家庭属于哪一种家庭啊?属于哪一种家庭啊?很多人说,我们家属于地狱家庭,老师。那恭喜你,为什么呀?因为你今天来对了,我们有办法从地狱返回到天堂。其实,幸福就在一念之间。

除了“看对方的优点,不看缺点”之外,还要记住一个原则,那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任何事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理想的状态,不要去责怪对方,马上反过来反省自己,这件事我错在哪里,我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我应该怎么努力,把这个状况改变。为什么不要求别人呢?因为“各相责天翻地覆,各自责天清地宁”。遇到问题,大家相互指责、相互挑剔、相互抱怨,最后都是天翻地覆,解决不了问题,还加深矛盾。而遇到问题,大家都反省自己,这件事我错在哪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天清地宁”。

大家听到这里,有没有在想:哎,如果让我的丈夫,或者我的妻子来听一听这一段,那就好了。有没有这么想啊?有这么想不能说错,因为两个人共同学习,才能进步得快。但是也不能说就是全对的,因为我们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让谁“反求诸己”呀?让我们自己“反求诸己”。你希望他来听一听这一段那就好了,换一句话说,你是希望谁来反省自己呀?希望对方来反省自己,那个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我们看看,有两首歌,一个是《丈夫你辛苦了》。好,我们看了这个《丈夫你辛苦了》,能够换位思考,体会到丈夫的不容易,我们再听一个《妻子你辛苦了》。

    这个是讲夫妻相处之道。首先,要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第二,就是要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因为“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把夫妻关系相处好了之后,才能够把孩子教育好。因为有人把夫妻关系,比喻作儿女健康成长的土壤,如果这个大地,不平稳了,首先就是经常地震。我们想一想地震的时候,人的那种感受,无论是在电梯里,还是在教室里,那个身心不安、惶恐不安的状态,你就知道,夫妻两个人经常吵架,儿女的感受是什么了。所以司法部门的人说,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都是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现在不健全的家庭是越来越多了,这个对儿女的健康成长都有影响。所以中国人讲“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也是很有道理的。

要教育儿女,也有一个原则,家庭和睦,还要把儿女教导好。怎么样教导好呢?就是要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德教为先,以身作则”。我们现在很多的儿女教育问题出现了,花了很多的时间、精力、金钱,但是孩子越来越教不好了。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悖离了教育的规律。

早在《礼记·学记》上,就把“教”下了一个定义,什么是“教”啊?“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告诉我们,“教”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使善良增长、过失挽救。善良增长就是“立德”,“救失”,过失挽救就是“树人”,其实和我们立德树人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什么是“育”呢?“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上说。你仅仅把孩子养大,那个不叫“育”,必须顺着善良的方面去成长,这个才叫“育”。这说明什么呢?品德的教育、人格的教育,这是教育的基础与核心。所以,教育的次序不能够颠倒,一定是“首孝弟,次见闻”。也就是说,先从《弟子规》培养起孩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谦恭有礼的待人处世的态度,然后才去学习知识、学习见闻,这样才不会学得越多越傲慢,学得越多越不把父母、老师放在眼里。

品德的培养,也是有先后次序的。中国人讲“百善孝为先”,为什么讲“百善孝为先”呢?因为一个人,人生在世,对我们恩德最大的,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如果我们连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记在心上,想着去报答,请问还有谁的恩德,值得我们念念不忘,想着去报答呢?所以一个人不孝敬父母,他就会以“利害”的处事原则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就会见利忘义、忘恩负义。所以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因为孝子他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不会见利忘义。

现在说起孩子的孝心,那更有很多人说了,我们这个孩子就是小公主、小皇帝,自我为中心,父母为他做了多少,他都觉得天经地义,从来不会感恩父母。这是结果,请问原因在哪里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给他做出一个孝亲的榜样来学习。

我们看一个外国人,他也没有学过《论语》,他也没有学过《礼记》,他对父母是什么态度的呢?这个是个外国人,他也没有学过《论语》。

《论语》上记载,孔老夫子的弟子来问,什么是“孝”?孔老夫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就尽到了孝道,但是狗呀马呀,也能以它们的体力去奉养主人。如果仅仅赡养而不尊敬的话,怎么可以把人和禽兽区别开来呢?所以赡养父母最重要的,是从内心表达出对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

所以有另一个弟子来问,什么是“孝”?孔老夫子回答了两个字说 “色难”。就是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能可贵的。他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就是说,有事情儿女去代劳,有好东西让父母先吃,你以为这就是孝了吗?换句话说,这还远远不是“孝”。《礼记》上也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个对父母有深爱的孝子,他和父母说话的时候,一定是和颜悦色,一定是愉色婉容。

这个外国人,他没有学习这些呀,他不懂得什么是“孝”,所以和父亲说话的时候是不耐烦的,还是大吼大叫的,这叫“人不学,不知道”。这一个幻灯片也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虽然他没有学过《论语》,但是他看到儿时父亲所记的日记,他自己的惭愧心也生起来了,知道自己做错了。

我们看过了对父亲的态度,我们也看一看,对母亲是什么态度呢?

这个幻灯片提醒我们,父母对儿女的关爱,就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是我们对父母的关爱,往往粗心大意,往往忽视了,甚至糟蹋了,父母对儿女的关爱。所以,行孝不能等,不要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留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可弥补。

所以儿女教育不好,原因在哪里呢?因为我们只用言语去教导,而没有身体力行,把“孝道”给他们做出来、表演出来。这就是“言教者讼,身教者从”。我们只是用言语来教导,自己做不到,他就给你起诤讼,有逆反,说“你都没有做到,有什么资格说我呢?”这就是逆反心理的来源。而你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做到《弟子规》的要求,你不用说儿女应该怎么做,他自然就知道什么是“孝”。所以教儿教女,还是先教自己。

鲁国的国君向孔老夫子请教,他说:“我听说向东扩展房屋,是一件不吉祥的事,这件事到底可信还是不可信呢?”孔老夫子说:“我听说天下有五种不吉祥的事,但是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

哪五种不吉祥的事呢?第一就是“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损人利己,这给自身招致不吉祥。第二就是“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我们把老年人放弃了不去赡养、不去照顾,把所有的关爱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这个孩子被养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自我为中心很严重,后继乏人,这个家族就不吉祥了,这个败象已露。还有“释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也。”我们把贤德的人都放任了,不去任用,任用的都是不贤德的人,这是一个国家的不吉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上了年纪的、有经验的人不愿意教了,为什么呢?因为年轻人没有虚心好学的心了,这是社会风气的不吉祥。最后“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之不祥也。”有道德学问的人、圣贤人都隐居了,而自私自利的、愚钝的人、没有智慧的人,把持了领导的位置,这是天下的不吉祥。最后孔老夫子还强调说:“我听说天下有五种不吉祥的事,但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

这里边就告诉我们“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有人用一棵大树比喻父母和儿女之间的关系。孩子是果实,父母是树干,他的祖父母就是树根。我们希望这个果实长得硕果累累、很丰盛,应该把水和养分浇在根上,去照顾我们的父母,这样的话才能够枝繁叶茂。这个就是告诉我们,教育好后代人才的方法。

我们今天也时间到了,我们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