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书治要〉与立德树人》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目录
视频文字
《〈群书治要〉与立德树人》
2020-01-01

尊敬的朱老师,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群书治要〉与立德树人》,我们今天和大家分享两个问题。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问题,从《群书治要》看现代教育的问题。 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它特别重视教育,对于教育的认识也非常的深刻,有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效果。我们看一看,在《群书治要·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段话,说:“故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悫而后求智能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看这个弓必须把它调整好,才求它是一个强劲有力的弓;马必须让它驯服之后,才求它是一个良马,日行千里;作为一个“士”,读书人,必须首先有诚实、谨慎的德行,然后才能够求他多才、多艺、多智能。如果一个人没有诚实、谨慎的道德,但是却多才、多艺、多技能,就像豺狼一样不可接近,一旦接近之后,对你会产生伤害。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一个人“德行”至关重要。

所以有人把人才分成四个等级:

〔1〕有德有才是正品。我们学校培养人才,就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如果一个人又有德行、又有才能,这是我们社会所急需的,我们把他比喻为正品。

〔2〕有德无才是次品。如果一个人有德行,但是才能不够,我们培养培养他,也可以用,不至于对社会国家造成严重的危害。

〔3〕有才无德是毒品。一个人有才、有艺,而且还懂得高科技,知道怎么样把人家的网站给黑掉,知道把三聚氰胺放在奶粉里是什么效果,这样的人是什么呢?是毒品。对我们的社会国家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也有人说他是危险品。

〔4〕最后,无才无德是废品。既没有才能,又没有德行,这个是废品。其实无才无德的人,比有才无德的人,还危害小一点,是吧。

那么,我看了之后,我们就在想,我们现在的教育在培养什么样的“品”呢?什么样等级的人才呢?唉,你看我们都说,在培养毒品、危险品,因为我们专注于人的技能、才能,但是忽视了人的品德修养。

我们现在高考刚刚结束,大家都在报志愿,那么很多人都知道,现在最热门的志愿、专业,是哪些专业呀?经济、金融,而且还带“国字头”的,国际金融、国际会计、国际经济等等。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了一个问题,当然我们改革开放了,有国际意识,这是非常好的,要向国外学习先进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一个倾向,就是我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有所偏颇,我们读书不再是像古人那样“读书志在圣贤”,而是“读书志在赚钱”,哪一个专业赚钱多,大家就会蜂拥而至,报考的人数也就比较多,这说明我们现在读书和古人读书的目的,已经很不相同了。所以我们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就感觉到身上的责任无比的重大。

我们看古人对于“教育”是怎么理解的呢?什么是“教育”呢?

在《礼记》上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就是使人的善良不断地增长,第二就是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我们说现在的思政课,应该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那么“长善”,使人的善良增长,是不是就是立德呀?“救失”,是不是就是树人呢?所以你看我们说“立德树人”和我们传统“长善救失”的教育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是用词不同而已。

那么再看“育”这个字,《说文解字》上解释:“养子使作善也。”你仅仅把孩子养大,那个不叫“育”,他必须顺着善良的方面去成长发展,这个才叫“育”。所以做人的教育,品格的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我们看《大学》,四书之中的《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换一句话说,我们上大学,目的是什么呢?当然,这个“大学”也有不同的解释,是“大人之学”,学做大人的学问。它是“在明明德”,首先开启自己的明德,然后再亲民,“亲民”就是帮助他人也开启他的“明德”,再止于至善,这两者都做到尽善尽美,这个就叫“止于至善”。所以自觉觉他,这两者都达到圆满的程度,这个就是《大学》教给我们的道理。

所以我们看,在古人看来,教育是一个“回归明德”的过程。什么叫“回归明德”的过程呢?我们本性都具有智慧、明德,就像这个灯光一样,它本身就是晶莹剔透的,光芒四射,但是这个灯上呢,沾上了污垢,沾上了灰尘,沾上了油污,结果有光亮,散发不出来了。那么教育的过程,就是我们把这些污染一层一层地给去掉,最后让它本性的光明散发出来,这就是教育的过程。

所以古人说:“读书志在圣贤”,很多人说我做一个凡夫就够了,为什么要成圣成贤呢?因为“圣贤人”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圣人、贤人”就是一个觉悟的人,就是一个“得道”的人,就是一个“回归明德”的人。我们是一个糊涂人,是一个喝醉酒的人、迷惑颠倒的人,所以圣人就是我们本来面目,所以荀子、像孟子都说:“涂之人可以为禹”,“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一个人都应该向着“圣贤、君子”的方向去努力,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那么与此相比,现代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呢?我们现代教育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只是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是却忽视了伦理道德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品格的教育、“明明德”的教育,基本上不见了。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其实这是我们丧失了文化自信,盲目地向西方学习所导致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后面我们会讲到,西方,它的文化和我们的文化背景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到西方去考察,在99年的时候,我第一次出国,就到了英国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这个也是英国大学的最著名的学院。这些老师、教授,就指着他们的建筑物,大多数都是教堂,非常自豪地说:“你看看我们这一个学校,已经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了,这些建筑物都将近上千年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学校。”但是他突然感觉到,是在一个中国人面前用“历史悠久”,很不好意思,他说:“当然了,我们在中国人面前使用‘历史悠久’这个词,要非常地小心。”你看看,他知道中国人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随便走到一个山上,这个寺院都是上千年不止。但是,我们有没有像西方人那种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西方的文化,在历史上是一种宗教文化的传统,也就是说,它的政治制度维护了公平正义,但是仁慈博爱、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是由教会来教导的。它的社会治理仍然靠的是两手抓,一手抓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一手抓仁慈博爱的道德教育,只不过他们道德教育的主体是教会而已。所以你到西方大学里去参观,都会发现这个历史悠久的大学都有一个独立的教堂,都有那些牧师给他们布道。这个是学校的一部分,但是,不是由学校本身能够承担的。那么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西方人也没有忽视道德教育,只不过他们的道德主体是教会、是宗教。

但是呢,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很多的道德问题,比如说食品安全问题,贪污腐败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还有现在恐怖主义都出现了,当这些诸多社会问题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就认为,要把西方的制度搬过来,我们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但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我们不一样,结果把西方的一些制度搬过来了,但是呢,却出现了异体移植的弊端。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些制度,在西方国家能运行的很好,但是一搬到中国就变味、就走样。比如说我们把乡村的民主选举制度,引入来选举村干部、村支书,但是因为村民他的道德素质和理性能力不够,谁给他送的钱多他就去选谁,谁和他关系好他就去投谁的票,甚至谁威胁他,他处于害怕、恐惧,他就去投谁的票,结果有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黑社会的老大都成了村支书。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什么呢?说明越是要实现民主,越是要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理性能力,提高到一定的程度。

而西方的社会公民素质好是因为什么呢?长期的宗教教育所取得的结果。虽然现代以来,很多人说,宗教是迷信,上帝死了,很多年轻人不再相信宗教了,但是他们毕竟没有像我们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对自己文化的批判、否定和破坏,所以他们的社会还是有着宗教的传统,潜移默化地受到宗教教育的影响。但是我们看不到这个历史文化传统的不一样,误以为只要把制度搬过来就解决问题,结果搬过来还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

所以在《群书治要·孙卿子》,也就是《荀子》之中,有这样一句话:“故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说这个礼法制度不能单独地发挥作用,能够得到人,也就是圣贤君子、有德行的人,它就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失其人则亡”,如果没有圣贤君子、有道德的人,那么这个礼法制度就形同虚设。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看中国人看问题非常地全面,他说这些制度啊、法制监督机制啊、礼法呀等等,它是治理的开端和凭依,没有这些法治、礼法等等,那你就不知道应该按照什么规矩去做,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就没有。但是呢,“君子者,法之源也。”良好的礼法制度,公平正义的制度是由君子人才能够设计出来的。如果设计法律制度的人,就是为自己的小集团利益着想的,小部门利益、小地区利益着想的,他不可能设计出公平合理的制度。假设公平合理的制度设计出来了,在推行的时候,也得有具有正义美德的人才能把它实施到位。

所以在美国有一个著名的伦理学家麦金泰尔,他写了一本书《After Virtue》,就是追寻美德,美德的追寻。在这本书中他就说了,他说“无论道德原则有多么具体和完美,如果人们不具备正义的美德,这些原则就不会起作用。”那么这个和荀子的说法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如果我们忽视了伦理道德的教育,只是重视法律监督机制的健全,会有几个问题是不可解决的:比如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这就是《老子》上所说的,就是我们的法律条款一天比一天的更具体、更细致、更严密,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社会并没有因此而安定和谐,违法乱纪的人、钻法律空子的人却越来越多。

所以你看西方因为宗教被喻为迷信,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再相信宗教了,但是他们的政治制度啊,仍然是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进行制度安排的,所以他们的社会也出现了监狱以人满为患、政府以警察短缺为忧的现状。严苛的法律,严格的监督机制,是,你犯了罪就可以把你发现抓进监狱,判以严格的惩罚,但是把人关进监狱问题就解决了吗?你看这个监狱人越来越多,结果国家不得不建设更多的监狱,拿着纳税者的钱去投资建监狱,而这个监狱里边的犯人呢,也不以进监狱为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所以据说啊,现在进监狱的人呢,都在这样对话,说:“你这是第几次进来的了?”这个人很不好意思,他说:“我是第一次,”“哦,”他说:“你才是第一次啊,我都已经第三次了,我都是三进宫了。”你看,比谁进监狱进的次数多,所以已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了。政府以警察短缺为忧,那个警察连大的刑事案件都应接不暇,对于那个邻里纠纷啊,那个小的事情啊,就没有人过问了,你打半天电话也没有人来,这个就是“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所以孔老夫子说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我们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政令条款,用这个来引导人们,只要他触犯了,就给予刑罚的处罚,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人民因为惧怕惩罚免于去做坏事,但是他没有羞耻心,甚至他仍然想方设法地做坏事,免于法律的制裁,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认为这是自己聪明智慧的表现。

我们看在西方社会,也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反社会行为“anti-social behavior”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些青少年吸毒、酗酒、卖淫还有邻里纠纷、青少年以强凌弱等等,越来越普遍,但是这个孩子的年龄很小,还没有达到法律制裁的标准,但是这些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怎么办呢?用法律制裁又制裁不了,但是这些行为已经对社会和谐造成了危害,这个叫“反社会行为”,怎么办呢?他们议会开了很多的会议,探讨如何应对越来越严重的反社会行为,甚至把这些青少年以强凌弱的现象称为大不列颠不为人知的耻辱,secret shame of Britain,但是怎么样呢?但是也解决不了,没有好的办法。

那么这些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看似五花八门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今天有一个食品安全问题;明天有一个贪污受贿问题;后天有一个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还有这个恐怖主义现象越来越多,这个都是树的枝叶花果,但是这个树根在哪里呀?这个树的根在于人心,人的良心坏了,那么这些问题才会层出不穷。那么要解决人的良心问题,你仅仅靠监督机制,靠法制的严苛,能行吗?它只是强迫你不去做这个行为,违法乱纪的行为,但是对他的内心并没有真正的改变和触动。

那么要改变人心呢,就必须重视道德教育,依靠文化的力量。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呢,我们说和西方不同,它是宗教文化,而我们是伦理道德教育的文化,把它称为伦理文化。它是在制度的设计时,既要考虑到公平正义,也要考虑到如何引导人们具有仁慈博爱、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感。所以西方呢,它的体制叫政教分离,政治和宗教是分离的;那么我们中国的这个体制呢,是政治和教育是合一的,这个是我们文化的不同之处。

那么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我们就不能向西方学习,把高等教育变成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习所,而没有做人的品格的教育。那么谁来教?没有人来教的话,那么人的德行怎么能够自然就好呢?“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那么西方靠宗教来教,中国是靠国家来教。而且这个教育要在一个人一生的过程中都延续,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包括宗教教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学校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习所,必须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那我们看在《汉书》上就记载,说“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说古代的圣王,莫不是以教化作为国家最重要的事务,“立大学以教于国”,在国都设立大学,在乡间、城镇设立庠序,这个庠序就是古代学校,特别是乡间学校的名称,教人们什么呢?就是仁义礼智,所以它的刑罚很轻,但是没有人触犯禁令,没有人作奸犯科,这都是因为教化盛行而社会风气很淳美的原因。

我们再看中国古代的大学,它有三个功能,设置了三个重要的职位,这个也是值得我们现在大学和学校教育所学习的。他说“昔者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这个周成王还是很幼小的时候,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就给他选了三位老师,召公做太保,周公做太傅,太公就是姜太公做太师。

那么太保、太傅、太师,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保:保其身体,这个太保负责照顾太子的身体,让他身心健康,行为符合威仪,符合礼仪,也就是太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礼的要求。

傅:傅之德义,这个太傅的职能就是给他伦理道德的教育,让他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师:导之教训,太师给他各种训导,其实就是相当于各种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怎么样治国平天下,当然这里边也有很多修身为本的道理。

所以从这三种职能来看,你看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缺少了很多的职能。所以在前不久,习总书记特意召开全国思政教师的座谈会,为什么要思政课要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呢?因为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是呢,我们现在的思政课呢,很难深入人心,能够起到立德树人、长善救失的作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我们都是大学生,大学毕业吧,起码也是,在大学教书,那我们想一想,大学生是大一的孩子好教,还是大四的孩子好教啊?大一的。大一的学生道德品质好,还是大四的学生道德品质好?现在的状况是,大一的学生比较好教,比较尊师重道是吧,你看新生来了纷纷去招新,为什么去招新呀?因为这个新生比较听话是吧?大四你再召唤他招不到了,都不知道到哪去了,找不到人了,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学校教育没有起到“长善救失”的作用,没有随着我们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德行越有提升。

那再想一想,我们是小学的时候道德素质好,还是我们大学毕业之后道德素质好?小学。大家都异口同声说小学,是吧,你看我们小学的时候做好事,帮助别人也都不求回报,是吧?也没有名利之心,还比较单纯,到了大学就不一样了,做什么事都有功利之心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学校教育没有起到“长善救失”的作用。而范仲淹呢,我们想一想,他读书的时候德行好,还是他当官之后德行好啊?当官之后。对呀,他的德行是随着受教育的时间越长越提升,所以他当官之后才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

所以“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我们必须要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任务。

第二个问题我们就讲一讲:借鉴《群书治要》实现立德树人。

怎么样借鉴传统文化,包括《群书治要》中的道理、经验、方法、智慧能够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承担好。那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就是孝敬为本。那么现在的道德教育啊,不能够深入人心,一个重要的原因呢,就是把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搞颠倒了。《大学》上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先后次序,这个先后次序颠倒了,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那么道德教育从哪里做起呢?你看看古人早都告诉我们了——《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对父母的孝是一切德行产生的根本,也是教育能够产生的根源,教育都是从这一个根本产生的。

那么中国人讲“百善孝为先”,为什么百善孝为先呢?我们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个“子”字。子承父业,告诉我们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而不是两个。如果你和父母有代沟,这个孝就已经不存在了。为什么我们打开几千年的历史,从来没有看到和父母有代沟啊?而我们向西方学了几十年、几百年,这个孩子就和父母有代沟了呢?是吧,因为中国古人有孝道的教育,所以和父母没有代沟。

那么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这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终都是一体的。所以中国人保持了祭祀祖先的传统,很多人特别是外国人看了不理解。说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祖先了,你都认识都不认识,为什么还要祭祀他们呢?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道理。

《论语》上说:我们谨慎的办理丧事,追祭亡故的先人,这个民风自然淳厚。为什么自然淳厚的呢?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连他的祖宗都能够念念不忘,想着定时去祭祀,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边祭祀祖先,一边还打爹骂娘,这个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

所以祭祀祖先,培养起一个人深厚的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特别是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呢,把全家族的人都召集在一起,召集在祠堂之中,干什么呀?宣讲祖先的德行,说你们家哪朝、哪代出了哪一位有德行的人,他对国家有什么贡献、他有什么德行,我们后人可以学习和效法的。那我们后代子孙听了之后,他的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就提起来了——我一定要效法祖先的德行,不能因为自己的德行给祖先抹黑。

比如说我们很多人呢,家里都有堂号,都有族谱,对吧?比如说杨家,这里边有姓杨的人吗?杨家的人请举手。杨家的堂号叫“四知堂”。为什么叫四知堂呢?就是因为在东汉的时候啊,有一位太守杨震。他去赴任东来太守的路上就路过了昌邑县,这个县令王密是他曾经举荐出来的。王密听说自己的恩人路过,就趁着夜色带了十斤黄金,要送给杨震。杨震呢就拒不接受,他说啊“我了解你,所以才把你举荐出来,但是可惜的事儿是啊,你却不了解我。”

这王密是以为他怕这个事有人知道,才不敢接受,所以就说呀:“恩公啊,这件事没有人知道,你看黑灯半夜的,我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想报恩而已。”

结果这个杨震怎么说呢?他说:“这一件事有天知,有神知,有你知,有我知,这叫四知财,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所以他就拒不接受这“四知财”。

后来呢,他的儿孙为了纪念他的德行,就特意建了“四知堂”来纪念他。而这个“四知堂”的堂号也就延续下来了。我们想一想凡是杨家的子孙,从这一个匾额下走过的时候,什么感受呢?那就是提醒自己,我们的祖先不收四知财,那我作为他的后代子孙,我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不能因为我的德行,给我的祖先抹黑。

那么诸位朋友,我们在座的各位,历代祖先之中都有像杨震这样廉洁有守的人、克己奉公的人、精忠报国的人,很多很多。那么到清明、冬至祭祀的时候,就把这些祖先的德行、事迹都给讲解出来,那我们后代子孙就受到了教育。所以中国的反腐倡廉工作、教育从家庭之中就已经开始了。 

但是我们不了解祭祀的教育作用,在文革的时候破四旧,把它当成四旧给破掉了。祠堂也被捣毁了,结果怎么样啊?结果它的影响就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不仅不会想到他的祖宗,能够想到他的父母都已经谢天谢地了。

你看两个人都快结婚了,结婚前一个月把对方带到到家里,让父母看一看。说我们再过一个月就结婚了,请给我们准备房子、准备钱吧!如果不是为了准备房子,准备钱,他们结婚了,住在一起父母知都不知道呢。那你说到底哪一种教育好呢,你希望自己的儿女走哪一条路啊,是吧!

所以你看哪,中国良好的教育必须深入才知道他的这个用意。后代子孙其实蒙受祖宗的这种德行蔽荫,但是却不知道感恩戴德,反而呢就像一个大树下面好乘凉,还拿着这个斧子要把这个大树砍倒,说就是因为你,就是因为你,才导致了我们今天的状况。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现在面临很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那我们知道呢,习总书记在国际社会提倡同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是习主席解决当今世界各种难题,消弥全球各种乱象的“中国方案”。那么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它的文化基础是什么呢?其实它的文化基础就是这一个孝道所传达的一体的宇宙观。

那么这个《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从孝敬父母开始,进而把这种敬爱之心、孝顺之心,推而广之,来仁爱民众;再把这种仁爱之心推而广之,推及到万事万物上去,这个就是“仁民而爱物”。

那么张载他也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伙伴。

《庄子》他也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我们把这种孝道的观念推而广之,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个就是竖穷三际。横的方面想讲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那么这个关系再推而广之呢,就是横遍十方。这个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东西,就是我们的真我;就是我们的本性;就是本我。

所以我们看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它实际上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体的宇宙观的基础上,这就像王阳明先生所说的,他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他说的不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为什么呢?如果是我与天地万物,还有一个我和天地万物的对立。他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天地万物就是我。这个就是我们中国古人的价值观。

那么孟子他就说了,他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尧舜可以垂拱而治,他的治国之道是什么呢?就是把孝悌之心尽到圆满,尽到极致,并把它推而广之。所以“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尊长,那么天下就自然太平了。所以你看治国平天下有那么难吗?一点都不难,大道至简。

所以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呢,它是以孝悌为基础,把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之心,向上提升,这个孝悌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爱,也就是《论语》上所说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互爱之心再向上提升就是互助。我们不仅要对别人有关爱的情感,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伸出援手给以切实的帮助,那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互助互爱之心再向上提升,那就是大同世界,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不是我们所说的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呢?

所以你看习总书记提出的很多的重要理念,都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源头,所以你要学好习主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必须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那么这个孝如此的重要,孝是由谁来教导的呢?孝是由老师来教导的。很多人说这个孝还需要教吗?大家认为自己是一个孝子的请举手——哇!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孝子。不错!

那么我们接着看,那么老师教的这个孝,内容非常的广泛,这个孝,不仅仅是要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那么我们看呢,在《吕氏春秋》上,首先强调了这个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哪一个当领导的,哪一个当父母的,不希望有忠臣孝子出现呢?“显荣,人臣人子之所甚愿也。”当臣子,就是被领导的,当儿子的都希望达到富贵显荣的这个境界。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臣、人子不得(其)所愿,什么原因呢?就是当领导的、父母的得不到忠臣、孝子,当下属、当儿子的也不能够得到富贵显荣,为什么得不到啊?因为不知道“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不知理义就是因为没有学圣贤之道,“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所以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师重道的,后边还有一句话说得更好,它说现在的人,他的地位比不上古代的圣王,他的智慧也比不上古代的圣人,还不尊师重道,那要想有成就,就是更难更难了。

孝是由老师来教导的。首先要赡养父母,要养父母之身,当然,除了赡养父母之外,让父母衣食无忧,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心,就是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方面面都要让父母放心。所以《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你的身体、头发、皮肤,所有的一切都是受之于父母,所以你要把它保护好,不能够随便地去损伤,这样让父母放心才是“孝”的开始。

我们看现在的大学,动不动就有大学生跳楼自杀的现象,结果有一周居然出现了三起大学生跳楼现象。有专家就呼吁了,说我们要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要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有没有道理啊?有道理。有道理但是不全面,为什么呢?你看我们中国人,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不是一个问题出现了,就有一个对治的方法,这个就叫“寻枝摘叶”。就像我们这个树有很多的树叶,出了一个问题把这个叶子给摘一下,出了一个问题把它摘一下,但是你刚摘完又长出了新的叶子。他要从根本解决问题,根本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缺少“孝”的教育。我们想一想,一个人他有“孝”的教育,他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目的是让父母放心,他还会轻易地走上绝路吗?他有没有想到,他走上绝路的时候最痛苦的人是谁呀?是他的父母,(这)是大不孝啊。所以你看有了“孝道”的教育,是不是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现在很多人家庭贫困,很多善心人士资助他上大学,结果上了大学,拿了人家的资助,连一封感谢的信也不写,感恩的话也没有,很多人也是写文章去探讨原因,说现在的大学生为什么没有感恩之心?我们应该有感恩教育,对吧。很对呀,我们确实缺少感恩教育,但是我们想一想为什么缺少感恩教育啊?一个人人生在世,对他恩德最大的是父母的养育之恩,连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能够记在心上,念念想着去报答,请问还有谁的恩德值得记在心上,想着去报答呀?对父母这么样的无私无求、有求必应地付出,他都认为理所应当,对于一个陌生人的资助、对于政府的关爱、政府的福利,那不更是没有感恩之心了吗?

所以你看国外福利政策很好,对那些弱势群体给以了特别的关爱,但是因为他们缺少这些孝道的教育,这些人不仅没有感恩之心,还认为这是政府应当做的,甚至还要做一些假证去蒙骗政府,获得更多的资助。所以“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

养父母之心,当然还要尊敬父母,如果一个人不尊敬父母,那就提不上是养父母之心了,对父母大吼大叫,说话没有礼貌,这个就是没有做到养父母之心。

关于养父母之心,我们可以看一个幻灯片,这个幻灯片的题目是《那是什么》他讲的是一个外国人,他没有学过《论语》,也没有学过传统文化,我们看一看他是怎么做的。

这个人是个外国人,他没有学过《论语》,他也没有学过《礼记》,他不知道孝敬父母还要养父母之心,要尊敬父母。

有一个弟子来问孔子,什么是“孝”?孔老夫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就尽到了孝道,但是对于狗啊马呀,它们也能以体力奉养主人,如果仅仅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孝和禽兽的孝区别开来呢?”所以孝养父母最重要的,是从内心表达出对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

《礼记》上也有一句话,它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说一个对父母有深爱的孝子,他对父母说话的时候,一定是和颜悦色,一定是愉色婉容,欢愉的颜色,委婉的容貌。

这个是外国人,没有学过《论语》,所以他对父母就会说话的时候厉声厉气,说明“人不学,不知道”。同时也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虽然他没有学过《论语》,但是他看到儿时父亲所记的日记,他自己的惭愧心也提起来了,知道自己做错了。

我们对父亲是这样的态度,我们对母亲是什么样的态度呢?我们再看一个幻灯片,题目是《路过》。

《路过》提醒我们,父母对儿女的关爱,就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所以“父慈子孝”,这个“慈”,上面是一个兹,下面是一个心,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父母对儿女的关爱是念兹在兹、无时无刻的。所以,儿女要能够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像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父母因为很关爱儿女,可能拿着电话就说的没完没了,但是做儿女的又体会不到父母的关心,说你怎么这么没完没了啊?不知道我很忙吗?你看,总是想到自己,就不能够体会到父母的心。所以行孝不能等,不能够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留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可弥补。这个就是养父母之心,也就是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要能够让父母放心。

很多人说你们讲孝有什么用,你看很多腐败分子不照样贪污受贿,锒铛入狱吗?他也是一个孝子。这就是不知道“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自己品德上有不足,让父母跟着蒙羞,我们还认为他是个孝子,那是大不孝。

那么还有,不仅要养父母之心,还要养父母之志。所以“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一句话重点在于“立身行道”。就是我们自己修身有成,能把良好的治国之道,还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传统文化优秀的这些内容都弘扬光大,让后世的人想到我们都会向我们学习,愿意能够称叹我们,纪念我们,效法我们,让我们的父母都很显荣,这个才是孝的圆满,这个是养父母之志。

还有要养父母之慧。也就是说父母也会有说错做错的时候,但是父母说错做错的时候,我们要委婉地劝谏,不能因为父母说错了,做错了,我们就对他厉声厉气,没有礼貌,这个就有失儿女的恭敬了。那么“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无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不能够陷父母于不义之中,他有过失一定要委婉地多次劝谏。

在《礼记》上说:一个真正的孝子,“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有大道可走,就不会冒险地走那些邪僻的小路,有舟可乘就不会冒险地涉水过河,都是不敢以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做危险的事;“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就不会口出恶言,那么别人也不会回骂你,愤愤不平地向你回击;不辱没自己的身心,不让父母蒙羞,这才是真正的孝。

所以你看,一个真正的孝子每走一步路、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像在湛江走私案的时候,有很多的官员都被牵涉到其中,只有一个官员特别的廉洁,没有接受贿赂,没有接受诱惑。那么有人就会采访他,说为什么面对这么多的厚利、诱惑,你能够不受诱惑?他说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个老师,他特别重视自己的名声荣誉。他想,如果我一旦接受了贿赂,最后被关进了监狱,那我的父亲他是没有办法活下去的,就等于我亲手杀了我的父亲,所以我想到这儿的时候,我就不敢去接受这个贿赂。

你看,正是一念孝心就让他没有走上违法犯罪的路,那么这个就是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能够成就自己的德行,那么这个就是以孝敬为本。

那我们现在的孩子呢?也是父母给他做出了多少,他都不记在心上,还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没有孝心,没有感恩之心,那么这是谁的责任呢?这就是老师的责任!所以古代的时候孩子上学第一堂课,老师教他的内容就是孝敬父母,老师在学校教孩子要孝敬父母;孩子在家,父母教他要尊敬老师,这样老师和家长一配合这个孩子就很容易受教了。

所以古人对于老师也是非常尊重的,比如说这个孩子跟着他的父亲去拜见老师,要行拜师礼。这个父亲带着孩子,先冲着孔子像至圣先师的牌位行最重礼。古代的最重礼就是三跪九叩首的礼,那我们现代社会就是三鞠躬礼,这还不算,再请老师上座,这个父亲带着孩子对老师行最重礼。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这个孩子心目中最尊敬的人,就是他的父亲,他看到自己的父亲对老师如此的敬重,那对老师的教导怎么敢不听从呢?那么老师教他什么呀?老师教他要孝敬父母。

那么现在很多家长不明白这一点了。把孩子送到学校,他做错了事,老师批评了他一些,稍微批评的严厉了一点儿,他回去就告诉父母,父母又去找校长,校长再去找老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这个孩子犯了错,老师不再敢给他指正了,那么他犯了错误没有人给他指正,怎么会不一错再错呢!是吧?所以亲师配合才能把孩子教好。

那么古人对老师的尊重,还体现在丧礼之中。 父母过世,儿女要穿孝服,要守丧三年;老师过世,虽然不用穿孝服,但是要在内心感念老师的恩德,不敢忘记老师的教诲,这个就叫守心丧三年。

那么皇帝他接见群臣的时候,都是以君臣之礼来接见,面南背北。但是他在接见老师的时候必须降阶,以主宾之礼来接见——一个站在东面,一个站在西面。这就是提醒皇帝,虽然你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老师不是你的臣子,他永远都是你的老师。皇帝是一国之尊,上行而下效,皇帝都有尊师重道的行为,所以整个国家也就兴起了尊师重道的风气。这个都是告诉我们,要把尊师重道落实在现实生活之中。

那么在中国古代,有两种人是最受尊敬的,大家知道哪两种人吗?教师当然是其中的一种,还有一种呢?医生。那为什么这两种人最受人尊重呢?这两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为社会的付出,无私无求,不讲条件。你看这个医生半夜有人来敲门,他拿上药箱,也不问这个人贫富贵贱,就跟着人家去家里。先把病人医治好,如果家里很穷,他这个药都免费地送给人家,以救死扶伤为目的;那么老师,老师看这个学生是可塑之才,家庭很贫穷上不起学。还要劝他来上学,免收他的学费。不仅免收,还照顾他的生活,不用他交学费。这就是对社会的付出是无私无求,不讲条件的。所以,中国古人才对医生和老师最为尊敬。  

 所以我们现在老师不受尊敬,我们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自己的所做所为,是不是值得社会大众给以尊重?我们是不是从自己的身上表现出师道尊严?这个是我们讲的第一个就是“孝敬为本”。

第二就是“文化为要”。文化,什么意思呢?我们都在讲文化建设,那么这个文化两个字它也是有意义的。这个“文”就是文字、文章、礼乐、曲调的意思,包括文艺、包括雕塑、建筑等等,这个都是“文”。

那么它起到什么作用呢?这个“化”就是人受教而变化,它的本义就是教行的意思,其实就是变化的意思。凡是以道业诲人为教,人能接受此道业而变易气质,远过迁善,在各个方面发生了若干变革,这个变革就叫“化”。

所以“文化”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字、文章、礼乐等等文艺形式变化人的气质,达到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目的,所以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

比如说我们学过唐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结果我们把这个书倒背如流,考试的时候能默写,得一百分,但是我们吃饭的时候把白花花的馒头、米饭扔得到处都是,这个就叫有知识、没有文化。因为它对你变化气质、对你的行为方式的改变没有帮助。

我们现在学习传统文化,我们也把传统文化的内容当成了知识来学习,对自己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毫不相关,所以我们培养了很多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是吧!

你看古人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很多人说这不是传统文化讲等级,不讲平等吗?实际上这是没有深入传统文化而导致的误解。在《孔子家语》上就记载着孔子的弟子冉有就来问,他说古人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那是不是大夫犯了罪就不受到惩罚呀?

孔老夫子说:哪里是这个意思呢!古代的读书人,他都是很有羞耻心的,都受过礼义的教化。如果一旦他犯了罪,都不给他直接说罪名,都会对他避讳,那么一旦他犯了重罪要判处死刑的时候,他就非常地不好意思,他就没有颜面再路过这个有很多的游人的地方,人家都看着他五花大绑的,然后被送去执行死刑,这个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他是接受不了的,所以他一旦接受到了死刑的判决,不用真正判决,他就自己跪地向着君王的方向拜几拜,然后就自裁了。

所以说刑不上大夫,但是这个大夫并没有逃避刑罚,是这个意思。因为什么,因为古代的这些读书人他非常的有羞耻心。

那为什么“礼不下庶人”呢?因为老百姓平时忙于生计,对于这些礼的过分的细节的要求不是能够照顾得很全面,所以就不对他做严苛的要求。

这个礼呢?就是主要规范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所以你看在《礼记》上说:骑着高头大马的时候,要进入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入国不驰”,到这个国家的国都、人口密集的地方,一定要把你的车速放缓,你要看到过往的行人,甚至还要给他们让路,这是对什么人要求的呢?这是对有权有势的权贵之人的要求。

我们现在有权、有钱有势的人,坐的是红旗、宝马,还有高级轿车,对吧!那我们想一想开着这样高级轿车的人,会给那些开桑塔纳的人让路吗?给那些骑自行车的、过往的行人让路吗?他不仅不会让路,还可能把喇叭按得啪啪的响,意思说你不知道我开的是宝马吗?

这个就叫有知识、没有文化。他甚至连知识都没有,他不知道“入国不驰”是吧,你要给过往的行人让路。而你把这个动作做出来了,你对自己都会很佩服,很尊敬,你看我这个人很有同情心、有仁爱之心,虽然有钱有势,但是我还有恭敬心,而且你看大热天的,我坐在车里边有空调,他们还骑着自行车大汗淋漓的,还有担着担子的人,我给人家让路不也是应该的嘛。你把这个动作一做出来,你看,被你让路的人也会对你很恭敬,是吧!这个就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这个礼主要是对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的要求,你把这个动作做出来了,就培养了你的谦卑之心、仁爱之心、恭敬之心,这就是礼的好处。

这个法,它只是约束了人外在的行为,但是他培养不起一个人的同情、恭敬之心,但是礼呢,它就有这种内外兼修的效果。

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说“文以载道”,文字、文章都以承载道为内容。还说“以文化人”,以文字、文章、礼乐、曲调、文艺表演、雕塑、建筑来干什么呢?变化人的气质。还说“读书志在圣贤”、“读书贵在变化气质”、“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为什么一个人三日不读书,就面目可憎了呢?因为古人所读的书,都是圣贤书,教你怎么样成为君子、成为圣贤,放下自私自利,是吧。那么你三日不读书自私自利的心升起来,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和别人去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时候,就有了冲突、有了矛盾、有了纷争。

所以无论是文章、文字、还是礼乐、歌舞等文艺形式,包括我们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微信、微博等等,都是用以教化人的方式,而这些艺术化的教学,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变化人的气质,使人不知不觉就变得文质彬彬。

我们首先看一看文章。古代的文章的分类,不像我们现在分的政治学、经济学等等,而是以经、史、子、集为划分方法。

【经】

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经典所记的是恒常不变的道理。“经者,常也。”它讲的道理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依然适用。比如说《论语》上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在古代的时候巧言令色鲜矣仁,在今天也依然如此。

《周易》上说古代的圣人观察了天文的变化,来“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察了自然天道,来告诉我们按照自然节律、饮食起居、生产生活办理政治,又观察了社会人伦关系的道理来教化天下。

《周易》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他观察了天道变化的规律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就是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从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都是一盈一虚、一消一长。 我们把这个变化的规律用来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其实也是如此,人心的一忧一喜,人世的一治一乱也都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

 这个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说富不过三代,为什么富不过三代呀?第一代创业的人都是白手起家、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下了事业;到了第二代条件好了,还能耳闻目睹父辈创业的艰难,知道克勤克俭,使事业发展壮大;但是到了第三代,一出生就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没有体会到祖辈、父辈创业的艰难,还学会了骄奢淫逸、铺张浪费,这样就把祖辈、父辈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业败坏光了。这一种变幻的人事,有智慧的人自然能够留心观察的到。所以他们教导子孙要舍财不贪,克己利人。

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比如说范仲淹,他年轻的时候家境很贫寒,每一天只能吃(粥来充饥),把一锅的粥冻成冰,划成四个格子,每一顿饭吃两格子的稀饭,再加上咸菜。结果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后来他做了官,就做到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他并没有改变穷秀才的生活方式,他有了钱,有了俸禄,就把这些钱捐出来兴办义学、兴办义田。所以他家的几个儿子生活很简朴,要出去会见客人,只有一套比较体面的衣服,所以必须轮班出去,都不能同时出去。

他到晚年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很多人说,他也太傻了,太不为子孙后代着想了吧!实际上这才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最好办法。因为他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宰相、公卿、侍郎,而且个个道德崇高,能守住他父亲的遗志舍财救济众人。后来有人统计,到了清朝的时候,范家出了七十七位做到了部长以上的官员。不仅如此,他兴办的义田,这种家风一直承传到了现在,而且这个义田的亩数越来越多,代代还有贤人出现,这些道理就是观察历史都可以观察得到。

在《易经》中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六爻的爻辞有凶有吉,但是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这一卦就是谦卦。

而这个谦卦的卦象是地山谦。什么意思呢?本来这个高山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谦卦之中这个高山,宁愿居于平地之下。什么意思呢?你看一个人有权有势,才华横溢,就像曾国藩那样,但是他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特别的小心谨慎,而且做到了“推功于上,让利于下。”把这个事情做好了,功劳推给了领导、推给了皇帝;利益不能独贪、独占,要分给属下,这样无论是上级、下级都很喜欢他。所以古人说“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用。”

在《尚书》也就是四书五经的《书经》中也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娇满给自己招来损失,谦虚让自己受益。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规律。又说“惟天福善祸淫。”天道自然的规律都是给善良的人带来福分,而给过分的人招致灾祸,这个淫就是指对一切事情的过分与放纵的意思,当然也有骄满的含义在其中,任何事做的太过分了,都会物极必反,所以《尚书》上也说:“天道祸淫最速”,这都是从“一阴一阳之为道”的规律推导出来的。

所以什么是儒啊?汉代扬雄在《法言》篇中对儒下了一个定义 说“通天地人谓儒”,通达天地自然的规律,社会人文关系道理的人叫儒,而这个儒字是一个“亻”加一个“需”字,告诉我们学儒的人是人之所需,是我们社会所急需的,为什么是我们社会所急需的呢?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儒家被打倒了,批林批孔批周公,没有人再把“五伦”关系、“五伦”大道讲解出来了,结果还出现了儿女揪斗父母,学生批斗老师的现象,这个时候“五伦”关系被彻底的破坏了,结果是什么呢?人就活在地狱之中,谁都不能信任,直到现在经历过文革的人,就是连自己最亲近的人,包括自己的儿女都不能够完全信任,什么原因啊?他们也是受害者,因为经历了这个时代啊,连儿女都可以揪斗父母,学生批斗老师,最信任的人都可以背叛自己,那么还有谁值得信任呢?是吧。所以啊没有人把这个“五伦”大道讲解出来,没有人教育人,就会生活在地狱之中。

所以在《周礼•天官》中也说:“四曰儒,以道得民”。第四种职掌是儒,这个儒是干什么的呢?它就给人讲这些道,天道,人道,自然的规律,所以它深得民心,受到人们欢欣喜悦的拥护。

就像我们前几年呢兴起了传统文化的论坛,这个论坛呢有四五天的时间,都是网上自愿报名,这个会场呢就能容纳一千人,多的时候三千人,但是每一次网上自愿报名的人数都超过几万人,而且有一次我们去周口参加传统文化论坛,有一个美国华人,他为了听这个论坛特意从美国飞到了北京,北京,又走到了郑州,郑州又坐了车到了周口,目的就是来参加这个四天的传统文化论坛,而这个四天的传统文化论坛是每天上午,下午,晚上都有课,到四天结束时候,不是人越来越少,是人越来越多,为什么呢?这个父母听着这个好就叫儿子过来听一听,丈夫觉得这个好叫妻子过来听一听,领导觉得这个好,打电话让属下过来听一听,最后四天结束的时候,人不是越来越少,是越来越多。

这个让我们对传统文化升起了信心,那么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道德教育是应该人们欢欣喜悦的,很主动自愿地去参加的,不是逼迫着人们硬着头皮去参加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我们想一想哪一个父母不希望儿女孝敬自己的呀?哪一个儿女不希望父母慈爱教导自己的呢?哪一个领导者不希望属下竭忠尽智的?哪一个属下不希望领导者体恤关爱自己的?哪一个丈夫不希望妻子能够有德行相夫教子的?哪一个做妻子的不希望丈夫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不能够在外面随便沾花惹草的,是吧?这都是儒家所教导的,所以他深得民心,受到人们欢欣喜悦的拥护,所以这个伦理关系呢就是最基本的人伦大道,这个就是儒家所重点教导的内容。

那么我们再看很多人很喜欢学《易经》,但是学《易经》也没有抓住根本,喜欢找一个人给我算一卦,看看我这件事可不可以做,我这个合作伙伴可不可以合作,这件事发展趋势如何,这个呢,都是枝末,《易经》上有两句话很重要,你学到了就可以看出自己和别人的未来,第一句话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第二句话,“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当我们看到一个省部级以上的领导突然锒铛入狱的时候,大家都会议论纷纷,说什么原因呀?什么原因呀?很多人说他站错队了,这些话不在经典之中,经典上怎么说?说:“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那都是恶贯满盈,自作自受,咎由自取的原因。

那么在《尚书》上,它说,如果一个人做了以上的几件事情,那就没有不灭亡的,哪几件事情呢?对内兴起了迷恋女色之风,这个荒就是荒淫无度太过分的意思,“外作禽荒”,对外喜欢狩猎,古代的游戏主要是打猎,像老子说啊,“驰骋畋猎 令人心发狂”,你看打猎的时候奔腾起来,心狂躁不安,现在虽然有动物保护主义出现,很多地方不让打猎了,但是又发明了电子游戏,你看那个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都以杀人打人的多少作为晋级的标准,是不是也是令人心发狂呀?对人的心性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甘酒嗜音”,还喜欢饮酒,沉溺于靡靡之音,住的房屋又高又大,雕梁画栋,墙上雕刻着花纹,说明非常的奢侈,以上这六件事情有一件出现了,都没有不灭亡的,更何况现在很多领导干部这六件事全都做了呢?那还有不灭亡的道理吗?是吧?你看看那些贪官落马,是不是因为这些原因啊!

所以你看哪,怎么看一个人的未来?为什么古代的读书人他看一个人现在的所作所为,就知道他未来的结果如何啊?因为他们熟读经典,“经”上讲的是恒常不变的规律。

所以怎么样读书呢?如果你读《论语》,没有读《论语》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人,读了《论语》之后还是什么样的人,这个论语就是不曾读。读《论语》是教人读书识义理之道,圣贤之书不是为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是教千万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而设,所以读一句书便要返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是如何,此才是读书。读一句要用经文反省自己,然后力行一句,这个才叫真读书。

【史】

“史”书也是需要我们好好去读的,为什么?读史使人明智。习总书记说:“我们学习历史,就是要学习和吸取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作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那么我们看读历史是不是有这样的效果呢?《群书治要•晋书》上有这样一句话,“三代之兴,无不抑损情欲;三季之衰,无不肆其侈糜”。“三代”指夏、商、周,夏、商、周三代兴起的时候都是因为这个时候能够贬损抑制,减损自己的情欲,到了末代为什么衰亡了呢?都是因为放纵自己的情欲,过分的奢侈浪费所导致的。

李商隐在《咏史》的时候也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我们如果真正理解了“成由勤俭破由奢”的道理,我们还会向往奢侈,还会教导孩子奢侈吗?所以很多人说:“知易行难”,实际上并非如此,是“知难行易”,如果你真正知道了,“成由勤俭破由奢”,那你一定是勤俭而不是奢侈,就像我们真正知道了金子比石头贵重,我们前面放着一块金子,放了一块石头,我们一定会去拿这个金子,不去拿这个石头。那我们为什么还会去拿这个石头呢?因为我们不真正知道这个金子比石头贵重,所以为什么要多读历史呢?就是知道兴衰成败的规律。

像《贞观政要》上说:“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你看看这个贪欲之害,你还愿意那么贪吗?唐太宗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一个臣子拿着自己的官位不珍惜,去贪污受贿,就如同是拿着珍珠的子弹去打麻雀。珍珠都是自然珍珠,古代没有人造珍珠,价值连城,但是他不珍惜,拿着它去打麻雀,最后打到了麻雀,能打到、打不到,还不一定,分不清哪一个重,哪一个轻,这是“史”书。

【子】

还有“子”书,就是“诸子百家”。“诸子百家”里边很多内容也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规律。

比如说在《尸子》上有这样一句话,他说如果你们家的房子着火了,有人来帮你把火给扑灭,你一定会对他感恩戴德,但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有经验的人很早就告诉你,要把墙的缝隙涂好,要把烟囱做的弯曲一点,让你终生都没有失火之患,但是你却不知道感恩戴德,甚至你还觉得他挺烦,挺唠叨。

同样的道理,假设一个人现在被关进了监狱,有人进入监狱,把他解除牢狱之灾,救出来,会怎么样?他们全家族的人都会对他感恩戴德,因为他出来可以孝敬父母,照顾妻子,教育儿女,但是问题是什么呢?那些教导人们仁义慈悌道理的人,告诉你,“仁者爱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这样做了,保证你终身没有失,没有被关进牢狱的这个可能性,但是你知不知道对这些人感恩戴德啊?不知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道德教育不昌行,因为那个宣讲道德教育,力行道德教育的人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那么在《袁子正书》上也说,他说:“不能止民恶心,而欲以刀锯禁其外,虽日刑人于市,不能制也。”如过不能制止人民作奸犯科的心,而只是以刀锯,就是刑罚,在禁止人外在的行为,就是你每一天在外面执行判决,也不能够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为什么呀?这个法律只是能够约束人的行为,但是约束不了人的心,他作奸犯科的心,自私自利的心,损人利己的心,损公肥私的心没有改变,那他仍然想方设法的去掩盖自己的行为,就是“民免而无耻”,那么这个是“子”。

【集】

再看“集”,就是古代的文学作品。这个是最不重要的,这个是古代的人散散心,在为政之余去游山玩水写的一些作品,但是里边也不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比如说《曾国藩家书》,都是他写的家书,在家书中他说:“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为什么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因为他熟读《四书》、《五经》,他明白,“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道理,《大学》上说,这个财货是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得,也会以不好的方式败散掉,所以他能做到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还说:“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古人说这个财富不是赚到你手就是你的了,它为“五家”所共有:

首先就是官府。比如我们的钱如果是贪污受贿而来,最后东窗事发、锒铛入狱,钱也被没收了。

第二就是水灾。

第三就是火灾。这些自然灾害也会把不义之财给焚烧掉、漂夺走。

第四就是盗贼也会专门偷盗、敲诈勒索为富不仁的人。

第五一点防不胜防,就是不贤德的败家子,这些啃老族,败家子,也会把不义之财败散掉。

所以《太上感应篇》中说,取不义之财的人,就如同是吃了有毒的肉,喝了有毒的酒,想止息自己的饥渴,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聂云台先生,他是曾国藩的外孙,他在民国的时候出任上海商会的会长,耳闻目睹了晚清末年那些权贵的后代子孙败落的情形,最后写了一本书,告诉我们要贪财不太难,但是要保持富贵三代以上,就难上加难了,他用自己身边的这些案例给我们证明了,“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规律。

现代人也为腐败分子算了一笔账,确实很不划算,

第一是政治账,自毁前程,

第二是经济账,倾家荡产,

第三是名誉账,身败名裂,

第四是家庭账,妻离子散,

第五是亲情账,众叛亲离,

第六是自由账,身陷囹圄,

第七是健康账,身心交瘁,

第八是历史账,遗臭N年,

在若干年之后,人们说道这个腐败分子,仍然是恨得咬牙切齿,仍然不原谅,这个告诉我们,古代的这些文章,“经”、“史”、“子”、“集”都是以载道为目的。

第二看一看文字。中国古代的文字也是智慧的符号。中国的文字,你看到字,即使不认识它,你也能够明白它的意思,起到教化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看这个“恥(正体)”,正体字的恥是一个耳朵旁加一个心字,说:“恥,辱也。从心、耳聲”。看到这个耻就告诉我们什么叫耻?每当我们听到别人说我们的过失,心生惭愧,表现在外面,面红耳赤,这个就叫耻。所以这个耻是心有所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况,因此古人说:“耻之于人大矣!”,一个人有羞耻心,太重要,太重要了,因为有羞耻心,你就能够勇于改过,成圣成贤,没有羞耻心,就会堕落为禽兽。

所以《了凡四训》上这样说,让我们想一想古代的圣贤人,比如说孔子、孟子和我们同样是人,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百世的师表,而我却是一身瓦裂,我自己就像破了的陶器一样,一文不值,“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也。”过分的放纵感官的享受,欲望的满足,偷偷的做着一些不仁不义的事情,还以为别人都不知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就一天一天的堕落为禽兽,不知不觉,还妄自尊大。你看看,一个人,他有羞耻心,他就能够,勇于改过,知耻近乎勇,就能够成为圣人,成为贤人。而没有羞耻心,就沦落为禽兽了。

当然,圣人羞耻又和我们一般的人羞耻不一样。一般人都羞耻自己的身份低微贫贱,但是《文子》上有句话说:“圣人不耻身之贱,恶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忧百姓之穷也。”圣人不羞耻自己的身份低微贫贱,而羞耻什么呢?有好的治国道理,像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道理,却不能够在社会上普遍的推行,“不忧命之短,忧百姓之穷也”,他不忧愁自己的寿命不够长,忧愁什么呢?忧愁百姓的困穷。那我们看现在的百姓穷在何处啊?不仅仅是物质的贫穷,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贫穷,道德的贫穷,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么好的传统文化弘扬开来,让无论是贫富贵贱,都能够身心安宁,这个才是知识分子应该羞耻的地方,

后边还有一些关于中国文字也起到教育的作用,这个大家可以自己看。

还有中国的礼乐也是起到教化的作用。古人把礼乐比作是水的堤防,就是水坝如果被破坏了,就会引起水灾,伤人必多,如果认为旧礼没有用处,把它给毁弃,那么怎么样呢?也一定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动乱,所以古人制礼作乐也是为了引导人,培养起好的性情,包括我们流行什么样的音乐,也要小心谨慎。

像《吕氏春秋》说,乱世之乐,演奏木质、革质的声音就像打雷,演奏铜质、石质的声音就像霹雳,演奏丝竹歌舞之声就像大嚷大叫,用这样的声音来惊骇自己的心气,动荡自己的耳目,摇荡自己的性情,是可以办到的。以此作为音乐来演奏,绝对不会让人快乐。所以音乐越是奢侈放纵,人民越是抑郁,国家越是混乱,君主的地位越是卑微,也就失去了音乐本来的目的了。

所以我们要听德音雅乐,那么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些文学、文艺都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都应该秉持孔子“思无邪”的理念,不要引起人们邪曲不正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所谓的俗文化,并不是内容低级趣味,而是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说快板、二人转、昆曲、戏剧、小说,包括电影电视剧,传达“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内容。

最后一点就是身教为先。

我们说这个学生怎么说都说不听,这个属下,这个孩子怎么说都说不听,这句话很有味道,因为我们把“教”变成了“说教”,所以我们看这个“敎”这个,左边是一个孝字,这个孝怎么写的呢?字上面是一个叉,下面再一个一模一样的叉,再下面是个孩子的“子”,这个告诉我们身教胜于言教,上面的叉是老师、父母、领导所画的,下面一模一样的叉是孩子、学生、属下所画的,所以你怎么样做,孩子就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这叫身教重于言教;

右面是一个手拿着一个柳条,就是教鞭,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我们上了一堂课就能够解决问题的,需要父母、老师、长辈拿着柳条教鞭时常的提醒,耳提面命,这个告诉我们要有耐心。

所以《说文解字》上说,什么是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上面怎么做,下面跟着怎么效法,就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了。很多人说:“我这个孩子十七、八岁了,他的逆反期该到了。”结果怎么样呢?心想事成,果然十七、八岁就很逆反。

我们要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有逆反呢?他在小的时候你让他做什么,他不去做,你就打他骂他,他迫于自己的实力比较弱小,不得不去顺从你,结果长到十七、八岁了,身体一天一天的强壮,你让他去做什么,自己没有做到,他就有逆反了。他意思是说:“你都没有做到,有什么资格说我呀?”这就叫“言教者讼,身教者从”,言教用言语去教,自己做不到,就跟你起争讼,有逆反,甚至有对立。

“身教者从”, 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做到了,你不用说他,他自然能够做到。所以很多人学了传统文化,知道《弟子规》好,回家一定要买一本给我的孩子看,“教儿教女,先教自己”, 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做到《弟子规》,孩子不用教,自然会做的很好。所以为什么孩子不孝父母啊? 为什么孩子说话对我们没有礼貌啊?我们想一想我们对父母的态度就知道了。所以你希望孩子怎么对你呢,我们就要怎么对父母。

我们做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的话,才能够承担好自己的老师的职责,老师的本分。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职业是最崇高的,就是我们当老师的职业。你看历史上有很多的皇帝,但是我们都记不得他们的姓名了,但是有一位至圣先师孔子,没有人不知道的。这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教育的功德是无量的。

你看我们今天在座的好像是百十来人,但是我们改变了一个人的观念,他回去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在自己的教学中,你想一个学生受了他的影响,他下面又有一个班的学生,有一个学校的学生,一个学生后面又有一个家庭,有多少人又受到了你的影响,谁知道你们学生之中又有谁会成为未来的国家领导人呢?你怎么就知道不会培养出一个省长、省委书记呢?所以你看似转变了一个人,实际后面有无数的人都跟着你得以转变。所以教育这件事是最值得做的,教育的功德也是无穷的,所以恭喜大家选择了这样一份崇高的职业,也望我们能够尽心尽力把这个工作承担好。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