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规律》下集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目录
视频文字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规律》下集
2019-10-16

我们接着讲第三个问题,第三个问题讲一讲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经验。就是主要回答一下怎么教才能够使道德教育得力的问题。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第一,形式多样。它是一个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道德教育始于家庭,而且是从胎教开始,贯穿了一个人一生的过程,到终的时候,“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早在周文王的母亲太妊的时候,她怀孕文王就很重视胎教,她做到了“目不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不好看的景色、形象都不去看,淫词歌舞都不去观听,口里讲的话很温柔,连傲慢的言语都没有。正因为文王的母亲,她是一位圣人,所以教出的孩子——文王,才也是一位圣人。现在很多人认为胎教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其实,几千多年前,中国人已经很重视胎教了。那么这个孩子出生了,眼睛一睁开,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不意味着他没有在学习,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效仿的榜样。但是现在很多母亲不懂这一点了,一边抱着孩子喂奶,一边说谎、骂人、生气,其实这些都被孩子看到了,成为他以后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

到终的时候呢?“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谨慎地办理丧事,追奠亡故的先人,这个民风就醇厚了。所以中国人都有祭祀祖先的传统,到春秋祭祀的时候,把全家族的人召集在一起,宣讲祖先的德行,你们家哪朝哪代,有哪一位有德行的人,他对国家有什么贡献,有什么德行我们需要学习和效仿的。所以后代子孙的责任感、使命感就提起来了,也不能够因为自己的德行给祖先抹黑。所以这个道德教育是始从胎教到终的时候,慎终追远,贯穿了一生。

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开始,学校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的延续。而道德教育的首要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孝敬父母。我们看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你说他不孝,他会跟你争辩,他说我这个人很孝敬。你怎么说我不孝呢?那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是不是孝敬的。所以古人,老师来教导孩子孝,孝亲和尊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个孩子就很容易受教了。

孩子到学堂,父亲要亲自带着他去拜见老师,到了老师那里,父亲带着孩子,冲着孔子的至圣先师的牌位或者孔子像行最重礼,然后请老师上座,老师坐定之后,父亲带着孩子对老师行最重礼。最重礼用我们现在话来说是三鞠躬礼,在古代是三跪九叩首的礼,为什么要行这样的礼呢?因为孩子心目中最尊敬的人,就是他的父亲,他看到自己的父亲对老师毕恭毕敬,那对老师所讲的话怎么敢不听从呢?那么老师教他什么?老师教他孝敬父母。所以这个孩子在家庭,家长教他尊敬老师;到了学校,老师教他孝敬父母。这个亲、师一配合,这个孩子很容易受教了。所以老师受到特别的尊重,这在古礼中也有很多的表现。比如说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就是成人礼。这个时候他的平辈朋友送给他一个字,不能再称他的名了,送他字表示对他的尊重,那么从此以后,除了父母以外的长辈,然后这些兄弟、姐妹、朋友,都要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尊重。他到皇帝那儿去做官,皇帝要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尊重。只有父母可以一生称他的名。此外,老师可以一生称他的名。

像我们到党校来学习,学员有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就是要从领导转变为学员,就是说你到党校你是个学生,你就不再是某某领导了,所以老师可以怎么样啊?直呼其名,就不是什么什么局长,什么什么市长的。这个是延续了传统。

皇帝在接见群臣的时候,他对群臣都是面南背北,以君臣之礼来接见,但是他在接见老师的时候呢?他必须降阶,而且是以主宾之礼来接见,一个站在东面,一个站在西面。什么意思呢?虽然我是天子,但是老师永远是我的老师,他不是我的臣子。父母过世,要守丧三年,要穿孝服;老师过世,虽然不用穿孝服,也要从内心表达对老师的感念之情,所以要守心丧三年,在内心不敢忘记老师的恩德。所以这些礼,就使社会兴起了尊师重道的风气。尊师是为了重道,老师给孩子要讲孝顺父母的道理。这个孝不仅仅是养父母之身,赡养父母,就尽到了孝道。孔老夫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就尽到了孝道,但是对于狗啊、马啊,他们也能以自己的体力奉养主人。如果仅仅是养,而不尊敬的话,养而不敬的话,怎么能够把禽兽和人的孝区别开来呢?所以孝养父母最重要的,是从内心表达出对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

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心,除了尊敬父母之外,还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忧”,也就是你的父母仅仅为你的疾病而担忧,完全没有必要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担忧,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比如说我们小的时候,上学贪玩,功课不好,父母担忧,这是不孝;到了中学,开始下网吧,打游戏,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上了大学,心思不放在学习之上,经常去歌舞升平,让父母担忧,这仍然是不孝;走上了工作岗位,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让父母战战兢兢,不知道哪一天锒铛入狱,这还是不孝。所以一个真正的孝子,他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乃至于家庭生活,都能够让父母放心,这才是一个孝子。所以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因为这个孝子,他基本上是一个完人了。所以在《礼记》中记载,这个担任乐正的子春在下堂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的脚伤到了。结果他的脚伤已经好了,但是仍然面带愁容,然后他的弟子就问了,说:“老师,您的脚伤已经好了很久了,为什么还是闷闷不乐呢?”这个子春就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父母给了我们一个完完整整的身体,我们要把这个身体完完整整地保存好,这才是尽到了孝。”所以一个真正的孝子,“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他每走一步路,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他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有大道可走的时候,就不会走那些邪僻的小径;有舟可乘的时候,就不会冒险涉水过河。为什么呢?这都是不敢以父母给的身体去做危险的事。他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他就不会口出恶言去骂别人,因为你骂别人,别人也会回骂你,所以“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身。”不辱没自己的身心,不让父母蒙羞,这才是一个孝子,这才是尽到了孝道。

除了养父母之心之外,还要养父母之志。也就是《孝经》上说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就是重点在立身行道,我们所做所为,都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自己人格修养得很好,能够把大道弘扬开来,让后世的人都记住我们,称赞我们,让父母因为我们而荣耀,这个孝才尽到了圆满。所以“大孝,孝天下的父母。”一个人在尽忠竭力地为人民服务,这个就是更大的孝道。

还有要养父母之慧。并不是说父母都是全对的,当父母有错的时候,要委婉地劝谏。所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但是劝谏的口气一定要和颜悦色。你把这些全都做到了,这才是叫一个真正的孝子。所以你说现在还有多少孝子是名符其实的呢?那就是因为我们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判断是否是孝子。

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延续,而社会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的扩展。这个就是诗词、歌舞、戏剧、小说等等文艺、文学作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电影、电视剧、网路小说、网路这些传播的视频,都应该秉持孔老夫子的一个理念,那就是:“思无邪”。不要引起人们邪曲不正的思想行为、念头,都是真情流露之作。但是这个真情,它是和我们本性相应的,而不是那种引起人们邪曲不正的思想行为的东西。所以你看在《礼记》上说,它说,古圣先王制礼作乐,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不是以娱乐至上,而是干什么呢?教导人们养成正确的好恶之心,返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在《吕氏春秋》上对乱世的音乐也进行了描述,说乱世的音乐,演奏木质、革质的乐器,声音像打雷;演奏铜质、石质的声音就像霹雳;演奏丝竹歌舞之乐,声音像大嚷大叫。用这种声音来惊骇人的心气,动荡人的耳目,摇荡人的性情,是可以的,但是以此作为音乐来演奏,绝对不可能给人带来快乐。所以音乐越是奢侈放纵,人民愈是抑郁,国家越是混乱,君主的地位越是卑微,也就失去了音乐本来的目的了。这个就是告诉我们,音乐它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孔老夫子走到一个地方,没有问政事办的如何,先听流行什么音乐,就知道这个地方的民风。所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我们现在打开电视,我们如果能够听上一些古典的乐曲,就让你心平气和。但是,如果你听一些摇滚乐、打击乐,特别浮躁,本来你的心很宁静,都让你的心动荡不安。那么这个都是乱世之乐的一种特点。那么这个呢,是形式多样。

第二,内容丰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非常的丰富,除了伦理道德的内容,还有因果的内容。因果,它不是佛教的专用语,其实在儒家、道家都有因果的教育。比如说在《四书》的《大学》中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就是因果的教育,告诉我们,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枝叶花果。那我们学习植物的人都知道,这个植物的枝叶花果能够延伸到哪里,它下边的根必须能够延伸到哪里。所以,“厚德载物”。就像我们这个桌子可以承重五百公斤,我们非要放上一千公斤的重物,这个桌子就会被压垮了。所以中国古人最担心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就是德不配位,就是你的德行和你的位置不相匹配,这样的人必然会有灾殃出现。

还有《易经》上说,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学《易经》,但是学《易经》没有抓住根本,喜欢人给我们推一卦,看看这件事发展趋势如何,这个人可不可以合作,这个下属可不可以用,这个都是枝末。《易经》有两句话我们掌握了,也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未来,这两句话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还有一句话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你看现在很多省部级官员突然锒铛入狱了,大家都在议论纷纷,没有学过经典的人会怎么说呢?没有学过经典的人会这样说,说:“他站错队了吧。”这些话不是规律,你看你没有作恶,你再站错队,你会锒铛入狱吗?所以“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个才是普遍的规律。恶贯满盈,自作自受。

《尚书》上也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那我们再看,在《史记》呀,《尚书》啊,《左传》呀等等这些经典之中,记载着有很多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他们看一个人目前的所作所为,就能推断出以后的结局。结果,这个人的结果和他推断的一模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这些读书人熟读经典。“经者,常也。”它讲的是恒常不变的规律。比如说《尚书》中,就是《五经》的《书经》中,这样说,“内作色荒”,对内兴起了迷恋女色之风,“荒”就是荒淫无度、太过分的意思;“外作禽荒”,对外喜欢打猎游戏,没有节制;“甘酒嗜音”,还喜欢饮酒,沉溺于靡靡之音;“峻宇雕墙”,住的房屋又高又大,墙上还雕着花纹儿。以上这几种情况,只要有一种出现了,那就没有不灭亡的。“有一于此,未或弗亡。”更何况现在的很多领导干部,这六种情况全都做了呢,那还有不灭亡的道理吗?是吧。所以你看一看,再对照一下现在领导干部的问题,是不是经书上早有记载?所以为什么要读经书啊?“读书明理,理得心安。”让我们的人生少走弯路,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在《吕氏春秋》上,记载着有一个人,他特别会给人看相,看了很多人,没有一个说错的,结果楚庄王就很好奇,就问他,到底是怎么看的。这个人说了一段话,他说:“我并不是能给人相面,我只不过是会观察这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如果我看的这个人是一个布衣百姓,他所结交的朋友都是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纯净善良、谨慎、畏惧法令,这样的人,家庭一天一天过得好,身心一天一天更安乐,这就是所谓的吉祥的人;如果我看的这个人是侍奉君主的大臣,他的朋友都是诚实守信的,有德行的,喜好做善事的,这样的人侍奉君主,一天一天的会侍奉得好,官职会一天一天的更提升,这就是所谓的吉祥的臣子;如果我观察的这个人是一个君主,他的朝廷中,朝臣都是贤德之臣,左右的人都是忠诚之士,君主有过失,他们都敢犯颜直谏,这样的君主,他的国家会一天一天的更安定,君主一天一天的受尊崇,天下人一天一天的更加心悦诚服,这就是所谓的吉祥的君主。所以我并不是能给人相面,我只不过是会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为什么观察一个人的朋友,就可以看出他的未来?原因在于,《易经》上有一句话,《周易》上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同样气质的人,志同道合的人,自然会相互感召,成为朋友。比如说,“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你看,在平地上,同样地注水,这个水自然会流向低洼潮湿的地方,然后你同样是想把这些柴火点燃,这个火自然会先点燃那些干燥的柴火,这就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以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所感召的朋友、下属都是和你有同样气质的人。所以你看,观察朋友,就知道你的为人,就知道你的未来。这个是我们讲的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就是,保障有力。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讲道德教育,忽视了制度建设,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够有效,恰恰是通过各种制度来加以保证的。比如说,我们首先看一看,教育制度。怎么教的呢?我们看这个教育制度。

在《汉书》上记载说,古之王者,他一定都是特别注意伦理道德的教化。他在国都,设立了大学;在乡间,就是在城镇,设立了庠序,就是乡间的学校,那么这些学校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都是给人们仁义理智的教育,“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因为人民从学校,就是这庠序、大学所接受的,全都是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人教好了,这个刑罚很轻,但是人们不会去触犯,为什么呢?因为教化盛行,社会风气很纯美,很厚道。

我们再看,古代对太子的教育,就是这个国家最高,这个领导人、候选人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那么在《汉书》上记载,它说,太子一出生的时候,就要给他以礼仪的教化,使这些士人背着他,使专门的官员,穿上礼服礼帽,然后,去祭天,拜祭天;到宫门的时候,就要把太子,本来背着呢,就给他放下来,路过宗庙的时候,就要小步快跑,因为宗庙供奉着祖先的牌位,这也是以示恭敬,这个是孝子之道也。所以从他是一个孩子开始的时候,这个教育已经在推行了。

下面又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周成王的时候,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就给他选了三位老师,召公做太保,周公做太傅,姜太公做他的太师。什么是太保呢?保,保其身体,就是告诉他一些养生之道,而且要身心和谐,有一些礼乐的教化;傅,傅之德义,就是给他以道德的教育,养成他良好的品性;师,导之教训,告诉他一些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是三公的职位职责。那么除此之外,还置了三少,就是少保、少师、少傅,这些人,就是和太子每一天生活起居在一起的人,他们负责把太保、太傅、太师所教导的,演练在生活之中,让太子看到,让他学习。所以怎么样,所以太子一出生,这个教育就已经在推行了。所以他前后左右的人,都是正人君子。用这些孝道、仁爱、礼义来引导他,让他熟悉,把那些邪曲不正的人给驱逐,不让他见到恶行,还选天下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来教导他,来辅助他,和他一起生活起居。所以太子一出生,看的是正事,听的是正言,行的是正道,前后左右,也都是正人君子。他习惯了和正人居住在一起,言语行为就不能不端正,就像一个人生长在楚国,不会不讲楚国话一样的道理。这个就是孔子所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所以你看,太子受到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所以他当了领导人,他也是有一定的基础。

再看这个考试制度。考试制度,就是我们知道在唐朝以后,隋唐以后开始了科举考试制。考试制,他都是考这些经典。比如说唐朝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明经科,他考的是九经:《诗经》、《书经》、《礼》又分成《周礼》、《仪礼》和《礼记》。还有《传》,分为《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还有《易经》。这些都是讲宇宙人生的道理,这些伦理道德的教育,也是重要的内容。换句话说,你要去科举考试,现在我们参加公务员考试,你必须熟读这些圣贤经典,对于圣贤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你要了熟于胸。

我们再看这个选举制度。选举制度,那么在汉代的时候,选举制度就开始实行了举孝廉的人才选拔机制。就是这个地方官负责把这个地方具有孝廉品质的孩子举荐出来,由国家培养,作为官吏的候补。因为一个人孝,他就会对国家忠,对领导忠;一个人廉洁,就没有贪心。那为了使这个地方官,把真正具有孝廉品质的孩子举荐出来,而不是谁给我送礼,我就举荐谁;谁和我关系亲近,我就举荐谁。还有一个制度加以保证,那就是“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就是你能够把德才兼备的人推荐出来,结果怎么样,你受到国家最高的奖赏;如果你手下有人才,你把他埋没了,蒙蔽了,一旦被国家所知,就会受到国家最高的惩罚。那么这样的制度一实行,这个地方官也愿意把德才兼备的人推举出来,这个人才就不会被埋没。

在古代的《孔子家语》上还记载:子贡曾经向孔老夫子问问题,他说:“现在的臣子之中,谁是最贤德的人呢?”孔子说:“齐国有鲍叔牙,郑国有子皮,这个可以被称为贤德的臣子了。”子贡听了很奇怪,他就问:“齐国没有管仲,郑国没有子产吗?”因为管仲协助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郑国的子产,也是协助郑国能够富国强兵,做郑国的宰相。那么他认为这样的人才是贤臣。孔老夫子怎么说呢?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听说是出力的人是贤德的人,还是举荐贤才的人,称为贤德的呢?”子贡回答说:“那当然是能够举荐贤德之人的人,才被称为贤才。”孔子说:“对呀,我听说了鲍叔牙举荐了管仲,也听说了子皮举荐了子产,但是却没有听说管仲和子产举荐比自己更加贤德的人。”所以他认为鲍叔牙和子皮,不嫉贤妒能,而且能够识别人才,这样的人才是最贤德的人。

在古代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选官的标准。选官的标准就是“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爵位,没有德行的人就不授予。你没有德行,就不给你这个爵位;你对国家没有建功立业,就不给你俸禄。你看古人他设计这个制度,特别符合人情,怎么说它符合人情呢?孔老夫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谁都喜欢富贵,没有人不喜欢的,几乎没有人不喜欢的。那么既然人人都喜欢富贵,那我们怎么引导人们去正确地追求富贵呢?贵,就是有官位;富,就是有财富。那你不是喜欢富贵吗?那你要有德行,我才让你贵,你德行越高,你的领导位置越高;那你不是希望有钱吗?你对国家越建功立业,你的俸禄越丰厚。这样一引导,大家就不是直接去追求财富、地位,而是追求德行,追求对国家的建功立业。

所以你看,这个圣人他们设置这些制度是非常符合人情的。像孔老夫子他有两个弟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当时国家有一个制度,说你去别的诸侯国路过,看到鲁国人在那做奴婢等等,你把他赎回来,让他合家团聚,你就可以到政府去领一笔赏金,因为政府鼓励你这样的善行。结果子贡去把人赎回来了,就没有去政府领这一笔赏金。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很高尚的行为,但是孔子听了之后,并没有赞叹,反而很厌恶地说:“子贡这件事做错了。”为什么子贡做错了呢?说:“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你子贡很有钱,把人赎回来了,不去领赏金,显得你很高尚。但是因为你这样做了,以后再有人想把人赎回来,但是又想到,‘你看人子贡以前赎了人,都没有去领赏金,如果我把人赎回来,再去政府领赏金,显得我和子贡相比,就没有他高尚了。’但是他又没有你这么有钱,因为他这一犹豫,可能把这个好的制度就破坏了,以后就不会再有人把鲁国人赎回来了。”所以他就说子贡这件事做错了。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子路。子路好勇,看一个人掉水里了,他马上去把他救起来,见义勇为,这个人感恩戴德,为了表示救命之恩,就送给他一头牛,表示感谢。结果子路怎么样呢?欢喜接受了。孔老夫子听了之后很欢喜,他说:“子路这件事做得好。”为什么做得好啊?说从此以后鲁国人会争先恐后地去救落在水里的人了,大家都愿意去见义勇为。为什么呢?因为好人有好报。所以你看中国古人他设立的这种制度,他都是鼓励人去做善事的,法律一定和道德相互配合。所以你看这个惩罚制度和激励制度也是如此。

《孝经》上就说:“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我们刚才不讲“百善孝为先”吗?孝这么重要,所以怎么样?你不孝父母,打骂父母,虐待父母,那受到国家最高的惩罚。所以国家最重的惩罚有三千多种,但是最大的罪过是什么呢?就是不孝。你看孔老夫子他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他说,我听诉讼,我当法官判案,我和别的法官没有不同,我也是依据人们的实情来给予公平的断案,但是我和别的法官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呢?“必也使无讼乎”,就是一定要让人们不去争讼。怎么样不去争讼啊?那就是因为兴起了伦理道德的教育,人们都教好了,他不好意思去争讼了,德行很高。所以古人说:“利人之道,莫如教之。”最有利于人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教导他,提升他的德行和境界。那么在《尸子》上它就对这些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人,特别地尊重,说应该重视这些德才兼备的人才。它作了一个比喻:假设你们家的房子着火了,有人去把火给救灭,你一定会对这样的人感恩戴德。但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他很早就提醒你,要让你把这些墙的缝隙涂好,把这个烟囱做好,你这样做了,终身没有失火之患。但是你却不知道对他感恩戴德,甚至你还觉得他很唠叨,真烦。

同样的道理,现在一个人被关进了监狱,有的人进入监狱把他解救出来,免于牢狱之灾,他们家全家人,都会对这个人感恩戴德,因为他出来可以孝敬父母,照顾妻子,教育儿女,所以他们家族的人,都会对他感恩戴德。问题是什么呢?那些教导人们仁义慈悌道理的人,你按照这些“仁者爱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等的道理去做,保证你终身不会被关进监狱,但是人们知不知道对他感恩戴德呀?这就是为什么道德教育不能够被重视的原因所在。所以你看古代的人,尊师重道。这个老师,你讲伦理道德的教育,讲儒家的人,那皇帝都把他请为老师,他以老师之礼来接见。老师之礼,你看都是最重礼。那么老师受到皇帝的重视,全国才兴起尊师重道的风气。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有力,它是靠各种各样的制度加以保障的,它不是空洞的说教。

第四个特点就是次序合理。道德教育是有先后次序的。你看我们现在也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精神”。但是雷锋精神三月来,四月就走了。学雷锋就是三月,四月份就没有人学雷锋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因为雷锋精神代表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是道德大厦的第五层,甚至是第六层了。但是道德大厦的根基都没有建好,我们就希望有第五层、第六层,这都是空中楼阁,培养了很多伪君子。所以中国人说:“知所先后,则尽道矣。”道德教育从哪里入手呀?从孝道来入手。所以中国人讲:“百善孝为先”。我们要把人的孝心提起,因为人不孝敬父母,他一生有一个重要的处事原则没有树立,那就是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这种处事原则没有建立,他不会什么原则都没有,取而代之就是以利害为取舍,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这个人对我有好处,有利益,我就对他全力以赴,这个人由利变成害了,对不起,我就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所以《孝经》上说,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亲,而去爱别的人,这个和德行要求是相背离的;一个人不尊敬他的父母亲去尊敬别的人,这也是和礼的要求相背离的。为什么是相背离的呢?就是因为他是以利害,以功利的原则,来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所以中国古代的童蒙教育经典《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教育的先后次序,就是先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培养起一个人的恭敬之心、感恩之心、谦卑之心,才学习知识和技能。这样才不至于学得越多,越傲慢;学得越多,越不把父母、老师放在眼里。他就知道自己的成就离不开这些人辛苦的付出。这个才是道德教育的正确次序。所以《孝经》上也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个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所产生的原因。那么这个是我们讲的第四个特点。

第五个特点就是方法有效。道德教育和知识的传递,方法是不一样的,它不是靠说教,它是靠教育者的身教来带动的。所以《说文解字》特别值得大家学习。你看它用一句话,就把这个字的真实含义,本质的东西给讲出来了。比如说什么是“教”?它下了一个定义:“上所施,下所效也”,上面怎么做,下面跟着怎么效仿,就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了。这个“上”,在家里就是家长,在学校就是老师,在单位就是领导者,他们怎么做的,孩子、学生、下属就跟着怎么做。所以孔老夫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位者的德行像风,一般百姓的德行像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实践证明,“上行则下效,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

那我们经常听人说,说“我这个孩子怎么说都说不听”,老师说“我的学生怎么说都说不听”,领导说“我这个下属怎么说都说不听”。这些话很有味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把道德教育变成了说教,而没有把正确的给表演出来。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呢?我们应该把道德教育做出来。那么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说不听啊?比如说父母说他的时候是“一言九顶”,父母说一句话,他顶回去九句,叫“一言九顶”。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我们想一想自己对待父母的态度就知道了。所以孩子,他的行为都是父母行为的一种翻版,孩子是复印件,父母是原件。所以“教儿教女,先教自己。”那我们看一看,有一个外国人,他没有学《论语》,他对父亲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这个幻灯片的题目是《那是什么》。  

这个是一个外国人,他没有学过《论语》,所以“人不学不知道”,为什么呢?因为《论语》上孔老夫子的弟子来问:“什么是孝?”孔老夫子说:“色难”,就是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能可贵的了。那么《礼记》上也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个对父母有深爱的孝子,他和父母说话的时候,一定是和颜悦色,一定是愉色婉容。那么这个外国人没有学习,他就知道对父母说话的时候大嚷大叫。当然这个幻灯片也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虽然他没有学过《论语》,不知道孝有这么多的内容,但是他看到儿时父亲所记的日记,他的惭愧心也升起来了,这告诉我们什么呢?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为什么呢?因为孝敬是性德。那我们再看一个幻灯片,题目叫《路过》。

这个片子也是提醒我们,父母对儿女的关爱,就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是我们做儿女的往往粗心大意,很多时候忽视了,或者是糟蹋了父母对儿女的关爱。那么它也是提醒我们:行孝不能等,不要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留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弥补。所以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它是“言教者讼,身教者从”,“教儿教女,先教自己。”儿女之所以对我们不恭敬,“一言九顶”,也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做出一个孝亲的榜样,让儿女来学习。

在《孔子家语》上记载:说鲁国的国君向孔子来请教,他说:“有人说向东扩展房屋是一件不吉祥的事,这件事到底可信还是不可信呢?”孔老夫子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我听说天下有五种不吉祥的事,但是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哪五种不吉祥的事呢?第一就是“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损人利己。其实损人根本不会利益自己,你损害了别人的利益,下次人家就会打击报复你,给自身招致了祸患,自身招致了不吉祥。“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把老年人放弃,不去照顾,不去赡养,所有的关爱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这个家庭就不吉祥了,孩子被养成了小公主、小皇帝、啃老族。所以有人把父母和儿女的关系,用一个大树来比喻,果实是孩子,树干是孩子的父母,树根是孩子的祖父母。如果你希望这个果实长得很健壮,硕果累累,应该把养分浇在根上,这个样才能够枝繁叶茂。“释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也”,把贤德的人放任了,不去任用,任用的是不贤德的人,这是一个国家的不吉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年老有经验的人不愿意教了,因为年轻人没有虚心好学的心了,这是社会风气的不吉祥。“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圣贤人、有道德学问的人都隐居了,自私自利的人、愚钝的人把持了领导的位置,这是天下的不吉祥。最后孔子还强调,说:“我听说有五种不吉祥的事,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所以你看,“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有很多人都没有按照古圣先贤的教诲去做,所以孩子也没有教好,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那么这个是讲的“上行下效。”习总书记之所以特别强调家风、家教,也是因为他就是在这种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那么他的父亲习老先生,就是言传身教,为他作出了一个勤俭节约的榜样。

第六点,就是重点突出。最后一个特点,就是重点突出。也就是说,所有的伦理道德教育核心内容教什么呢?教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被称为传统文化的一句心法。就是任何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理想的目标,不要去责怪别人,马上反过头来反省自己,这件事我错在哪里?我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我还有需要什么地方可以提升的?为什么是这样一种态度呢?因为“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如果遇到事情,大家都是相互指责,相互挑剔,相互抱怨,说你应该应该怎么做,但是你都没有做到,这个结果就是“天翻地覆”;而遇到问题,大家都是反省自己,这件事我错在哪里,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现在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中到企业之间的冲突,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都是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所导致的。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否极泰来”。怎么样做才能否极泰来呢?相信今天大家听了我这一堂课,就一定可以否极泰来。因为我们是按照古圣先贤的教诲、规律来做事。这个泰卦,卦象是坤上乾下。乾代表的是天,坤代表的是地。正确的位置应该是乾在上,坤在下。但是在泰卦之中,乾和坤的位置是互换的,什么意思呢?他们都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反省自己的不足,这就是“各自责,天清地宁。”比如说夫妻关系、君臣关系都是可以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这样的时候你就能够得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而这个否卦恰恰相反,乾在乾的位置,坤在坤的位置,他们各居本位,要求对方,指责对方,挑剔对方,结果就是“各相责,天翻地覆。”所以我们能够把传统文化的心法抓住,伦理道德的教育以此为重点,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相信社会和谐就并不遥远。那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