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书治要》与管理智慧--当代企业领军人物必修课(上)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目录
视频文字
《群书治要》与管理智慧--当代企业领军人物必修课(上)
2019-07-09

尊敬的诸位领导,诸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群书治要〉与管理智慧》。

我们现在都在讲“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的特点是什么呢?西方人,他讲管人、管事、管财务,但是中国人认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管谁呀?是管好自己。把自己管好了,才是最高明的管理。所以,“正己化人”这是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我们首先看第一个问题,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一个领导者,成败的关键在哪里?我们看很多人,都对《四书》不是很了解,说起儒家的经典,都是封建的、落后的,统治阶级用来愚昧被统治阶级的精神武器。实际上,我们打开《四书五经》发现,其实没有哪一句话是对被领导者的要求,都是对领导者的要求。作为一个领导者,成败的关键在哪里呢?《大学》上这样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个财富、身份、地位、名声等等,都是外在的枝叶花果,而它的根在哪儿呢?根本在于一个人深厚的德行,所以《易经》上就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应该效法大地的德行,大地有什么德行啊?它很厚重、很沉稳、很安静,而且,它很能够忍辱负重,所以在《了凡四训》上有一句话说:“地之秽者多生物。”你看这个大地,越是污秽肮脏的地方,这个植物反而生长得越茂盛,这告诉我们什么呢?一个人越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他越有德行,才能够兴盛发达。

这个厚德载物的道理说起来简单,但是并不是人人都相信,因为有的人认为,我们都是追求利益的,追求德行、追求善,对我们的利益有什么影响呢?人都是很实际的,你说“见利思义”,只讲仁义、不讲利益,只有圣贤人才能够做到,一般的凡夫俗子都是追求利益的。其实,圣贤经典都是让我们追求长远的利益,都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过上一个幸福、成功的生活。这个目的是一样的,只不过圣贤人看的更加长远,他知道怎么样才能获得长久的幸福,还有成功,所以他不是急功近利的,不是损人利己的。相反,我们看到世间人,他想“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结果却是“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所以,梁惠王见了孟子,开口就问,他说:“老人家,你不远千里来到我们国家,对我们有什么利益吗?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吗?”孟子怎么回答呢?他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说:大王你为什么开口就讲利呢?其实你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孟子的意思,不是让人不去追求利益,而是告诉你只要讲求“仁义”,这个真实的利益就在其中了。你讲“仁义”,获得的是自我利益,还有整体利益的共赢,还有和他人利益的共赢。而你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损人利己,结果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证,他人的利益也受到损害。所以圣贤人他都是按照“道”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按照“道”去行,这样有什么好处呢?那就是“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天”是什么呢?就是自然而然的规律,这个“道”也是自然而然的规律。所以“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每个人都希望追求幸福、美满、成功,但是因为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是错误的,最后南辕北辙,和自己的目标越走越远了。

我们看这个《史记》、《尚书》、《春秋》、《汉书》等等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历史上有很多圣贤人,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他们看到一个人目前的所作所为,就知道他以后结局是什么,他以后会有什么结果。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和他预测的、预见的一模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有神通吗?中国人,他不讲迷信,他特别的平实,他实际上告诉我们,要读“圣贤书”。为什么要读“圣贤书”呢?因为圣贤书里面讲的是“恒常不变”的规律,你掌握了这个规律,你也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未来。

那么《尚书》中,就这样说道,它说:假如你看到一个人,对内兴起了迷恋女色之风,这个荒就是荒淫无度的意思,太过分了;对外还喜欢狩猎,古代的游戏,就是打猎,而且也是没有节制。像老子也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甘酒嗜音”,喜欢饮酒,沉溺于靡靡之音;“峻宇高墙”,住的房屋是越高越大,墙上还雕刻着花纹。以上描写了六种情况,只要有一种情况出现在你的生活中,那就没有不灭亡的,“未或弗亡”。古人用词都非常地谨慎,但是在这里,他用了双重的否定,就是说是一定会灭亡的。这告诉我们什么呢?这告诉我们一个人,他之所以锒铛入狱、半途而废,原因不在别人那里,都是因为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恶贯满盈的结果。我们看现在省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纷纷落马,很多人都去议论纷纷,说:“什么原因呀?什么原因呀?”我们听到很多人说:“唉,他排错队了吧?”这些人都没有读经典,如果读经典的人就不这样看了,他知道这是什么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那确实是恶贯满盈、自作自受。我们看看这些落马的高官,都是这六种情况全都做了,古人说有一种做的过分都没有不灭亡的,更何况你六种情况全都出现了呢?那还有不灭亡的道理吗?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有什么好处呢?学习传统化在管别人之前,先把自己管明白了,先把自己管好,这样的话,才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上也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你想要治国,从哪里治起呀?先要把自己的家来整顿好。“齐家”,怎么样才能齐好呢?首先要把自己的身修好,所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习主席一再强调家教、家风、家道的重要性。

在《吕氏春秋》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楚国有一个特别会给人看相的人,他看了很多人,都没有说错一个的。楚庄王很奇怪,就把他召见了。问他,他怎么回答呢?他说:“我并不是会给人看相,我只不过是会观察这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如果我看的这个人是一个布衣百姓,他所结交的朋友,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纯净善良,谨慎,畏惧法令。这样的人,他的家会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身心一天比一天地更安乐,不会有什么压力、烦恼,心理问题、心理失衡等等,这就是所谓的吉祥的人。如果我看的这个人,是一个侍奉君主的大臣,他的朋友都是诚实守信的,有德行的,喜欢做善事的。这样的人,他侍奉君主,会一天比一天侍奉得好,官职一天一天地更提升,这就是所谓的吉祥的臣子。如果我观察的这个人是一个君主,或者说是一把手、最高领导者,他的朝廷中都是贤德之士,左右都是忠良之臣,君主一有过失,他们都能够犯颜直谏。这样的人,他的国家会一天比一天更安定,君主的地位一天一天地受尊宠,天下人一天比一天心悦诚服。这就是所谓的吉祥的君主。所以,我并不是能够给人看相,我只不过是会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

为什么这个人看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能看出这个人结局如何呢?因为《易经》上有一句话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和你有同样气质、爱好、禀赋的人,会自然聚在一起,成为朋友。比如说一个人喜欢喝酒,那他很多的朋友都是喜欢喝酒的;一个人喜欢传统文化,喜欢学习《弟子规》,也不用担心会受人欺负,因为他所结交的朋友,也都是彬彬有礼的君子之人。这就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以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所感召的朋友自自然然也是什么样的人。所以你观察这个人的朋友,就知道他以后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了。那我们看现在很多领导干部锒铛入狱,在狱中忏悔,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交友不慎”。当然,交友之所以不慎,也是因为自己有一些习气、爱好,还有禀赋没有克服。比如说他好色,他喜欢饮酒,那别人就会投其所好,他爱财,就给他送钱,还是因为自己在修身上没有克服掉一些问题,才会感召这些恶友来到身边。那么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德行最重要,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是一个人事业成功,是他外在的财富、地位、名声等等的基础。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任何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要去怨天尤人,而是要马上反过头来反省自己,在德行上、心态上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不够好的地方。这个是告诉我们:“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在《四书五经》的《书经》上,也有一条和这个类似的话,它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这个天然的天灾,还可以通过努力避免,但是如果人自己作恶,不知道回头、不知道悔改,那么这个灾祸就不可逃避,“逭”就是逃的意思。

在《中庸》上,孔老夫子称叹舜王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说一个真正有很盛大的、深厚的德行的人,他一定是有他的位置,有他的福禄,有他的名声,有他的健康长寿。那我们和舜相比,在这些方面都有所欠缺,为什么呀?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的德行和大舜相比,差得太远。为什么说得这么肯定呢?我们看一看大舜我们就知道了,对比一下,我们就知道自己差距在哪里了。大舜,他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他的后母、弟弟,三番五次地要置他于死地, 但是大舜并没有怀恨在心,想着去打击报复。反而总是反省自己的不足,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孝道,没有尽到悌道,虽然得了天子之位,还经常到原野去哭泣。最后,他的德行终于感化了他的后母,感化了他的弟弟,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我们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三番五次要置我们于死地的人呢?有没有啊?我们很幸运,我们没有像大舜这样,遇到后母,还要三番五次地不依不饶,那我们连他们都不能够感化,什么原因呀?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德未修,感未至。”就是自己的德行、修养不够深厚,不能够感动人。当然了,我们知道大舜能够感动后母、感动弟弟,也不仅仅是一味地退让,他是“悲智双运”,既有仁爱之心,也有他的智慧在其中,这两者缺一不可。

所以大舜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就是“仁者无敌”。什么叫“仁者无敌”呀?并不是说仁者打遍天下无敌手,就说一个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他从心底不和任何一个人起对立,他能够真正做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我恨的人,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没有我不爱的人。为什么大舜能够做到这一点,而我们却做不到这一点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大舜是“圣人”,我们是“凡夫”。很多人说,我们做凡夫不是挺好的吗?我们干嘛要“成圣成贤”,那么辛苦呀?因为“圣人”,他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了解得很透彻的人,他知道我和他人是一体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王阳明先生他说:“夫大人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原文如此,教授中间多了一个字的口误)他能够不仅把他人看成是和我一体的,而且把动物、植物、山河大地、自然,都看作和我是一体的关系。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个理念使我们和自然界保持了和谐的关系。

所以为什么习总书记能够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题呀?为什么别的国家的领导人提不出这样的命题呀?因为我们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就是奠定在中国传统的“一体”的价值观之上。所以我们是真心实意地想和世界人共赢、共同发展,但是往往西方人没有这种观念,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就是非此即彼的,是对立的一种价值观,是你死我活的竞争的关系。所以他们可能一时不能够理解,也不能够接受,但是没有关系,因为“日久见人心”,是吧。你看我们“一带一路”的高峰论坛,近日在北京召开,通过这“一带一路”的建设,取得的一些共赢合作的成果,让世界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我们的诚意,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我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个“一体”的价值观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够和别人对立,只有这样的一种价值观,才能够化解冲突,能够实现安定和平。这个是我们讲“厚德才能够载物”,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德行变得深厚,才能够越来越成功,越来越幸福。

在唐朝著名的诗人李商隐那里,总结了历史发展兴衰的规律,提出了这样一句话:“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你考察一个国家、一个家族、一个企业、一个政党,他的破败,都是因为这里的每一个成员,过上了过分奢侈、过分浪费的生活所导致的;而他之所以成功,也无一例外的是因为艰苦奋斗,能够克勤克俭所导致的。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要首先把自己管好,我们才能够管好他人、管好家庭、管好企业,才能够“治国、平天下”。

第二个问题,我们就要看一看,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自我管理。我们讲三个方面,第一就是修身,第二就是爱民,第三就是用人。

首先我们看“修身”。“修身”从哪里修起呢?《大学》上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后面才是“修身”,所以修身前面有四个步骤,是从格物来下手的。这个“格物”有很多解释,比如说朱熹就解释为:“格除万物之理”,王阳明按照这个方法去格竹子,结果不仅没有格除竹子之理,反而格了一身病出来,他认为这个解法是错误的。什么是正确的解法呢?司马光先生给“格物”下了一个定义,这个“格物”其实就是“格除物欲”的意思,当你在财色名利的诱惑面前,能够如如不动,把持好自己,这个就叫“格物”,你这个格物就有功夫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格物”其实就是“戒贪”。

在《贞观政要》上,记载着唐太宗和臣子的很多对话。唐太宗,他学习《群书治要》、学习历史,总结了一个规律,说:“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说当君主的很贪心,最后结果是丧失了他的国家,而作为臣子的很贪心,最后是身败名裂,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他说,一个人拿着自己的官位不珍惜,去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这就像什么呢?这就如同是拿着珍珠的子弹去射麻雀。我们知道这个珍珠的子弹都是非常昂贵的,古代的时候也没有人造的珍珠,这个珍珠也都是天然的,而且非常地得之不易。你拿着珍珠的这么贵重的东西去干什么呀?去射麻雀,分不清哪一个重,哪一个轻。

所以我们看一看,现在很多领导干部锒铛入狱,都是什么原因呢?都是败在了一个“贪”字上,都是“修身”出了问题,不是贪财就是贪色,不是贪名就是贪利。假如我们很贪色的话,我们一定要记住,在《大学》上有一句话,这一句话非常重要,很多人就是没有学习这一句话,本来可以平步青云,但是却锒铛入狱了。这一句话是什么呢?这一句话就是:“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的财货,是以不正当的、不好的方式获得的,那会怎么样呢?也一定会以不好的方式败散掉,这是自然而然的规律。当然了,古人也知道,后人看了这句话,可能会半信半疑,所以还把那个不好的,败散钱财的方式,给我们很用心地概括了一下,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就是官府,比如说我们这个钱,是贪污受贿、违法乱纪、坑蒙拐骗赚来的,后来东窗事发,自己锒铛入狱,所有的不义之财被没收、被充公。虽然赚到你手了,还没有等你用,就昙花一现给你收回去了,确实是得不偿失。

我们看一看和珅的故事,这个和珅,给我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29:05)

我们就看到这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个不义之财,可以风光一时,但是也会被官府所没收。很多人会觉得,这不过是历史上的一个偶然事件,可能也代表不了普遍的规律,但是实际上,历史上有一本书叫《历史感应统纪》,这本书这么厚,都是从正史之中,把类似的案例汇聚到一起,告诉我们“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道理;第二就是水灾,第三就是火灾,这些自然灾害看似是自然的,其实也专会把不义之财给焚烧掉、给漂夺走;第四就是盗贼,盗亦有道,这个盗贼也必须讲道义,他才能够成为大盗,这个盗贼看你赚了很多钱,是不义之财,又没有拿着这个钱去做慈善事业,而是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结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个盗贼看了也都过意不去,所以专门偷盗、敲诈、勒索为富不仁的人;第五一点是防不胜防,是什么呀?就是不肖子孙、不贤德的败家子儿、啃老族,也会把你的不义之财给败散掉。你看现在很多人,他赚钱的时候是采取的违法手段,赚了钱之后心里不安,所以就把这个钱想方设法地转到国外去,实际上这都是不明理所导致的。你这个财是不义之财,你转到哪里,它都不会安全。如果你这个钱是正当收入,是按照义得到的钱,你放在哪里都很安全。你明白这一点,你就会理得心安了。所以古人,他说这个钱,它有两种:第一种叫吉财,吉祥的财,也就是我们通过勤劳致富所获得的正当收入,给我们带来的是幸福美满;另外一种财叫凶财,也就是不义之财,这种财给我们带来的是不尽的麻烦、压力,甚至是灾祸。你明白这一点,你也可以像曾国藩那样,就是做到不取公家的一文钱挪做私用。

在道家的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中这样说到,它说:“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取不义之财的人,就如同吃了有毒的肉,喝了有毒的酒,想止息自己的饥渴,其实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给自己招致了杀身之祸。这个《太上感应篇》被誉为历代状元、宰相必读之书,什么意思呢?不是说你读了《太上感应篇》就一定能够成为状元、宰相,而是说你要做好状元、宰相必须要读这一部书。现代人也用现代的语言,对腐败分子算了一笔账,确实是很不划算。第一是政治账,自毁前程;第二是经济账,倾家荡产;第三是名誉账,身败名裂;第四是家庭账,妻离子散;第五是亲情账,众叛亲离;第六是自由账,身陷囹圄;第七是健康账,身心交瘁;第八是历史账,怎么样啊?遗臭N年。在若干年之后,人们说到这个腐败分子,仍然恨得咬牙切齿,不肯原谅。所以人生要懂得核算,不要做那些得不偿失的事。这个是告诉我们,贪财给自己招致的灾祸。

有的人看得比较明白了,他说,你看这个财都是身外之物,为什么把它称为身外之物啊?中国人这些词儿都用得非常地有味道,因为它提醒你,你看你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能够控制,你能控制了自己的身体吗?比如说我想年年十八,青春永驻、健康长寿,我们能够控制吗?我们还是一天一天地衰老,脸上还起了皱纹,身体也一天天的衰弱。我们想自己的记忆力很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我们能控制得了吗?别人告诉我们一句话,转头就忘,还是那么愚钝,你说我们连自己的身心都不能够控制,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能控制,请问还有什么是可以控制的呀?仔细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你可以控制的。而对那些不可控制的事情,你非得要去控制、要去占有,这是不是和自己为难呢?

再者说了,我们即使是富有四海,贵为天子,请问我们一天吃几顿饭呀?我们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而已。我们买了一个海边别墅,买了一个花园别墅,再买一个阳光别墅,但是请问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能够同时出现在两个别墅吗?你看晚上归我们的,不过是六尺床而已,请问我们贪那么多的钱,有什么必要啊?你看现在很多人向西方学习,一日三餐不够还加了一顿夜宵,那还不是很健康,吃出了“三高”病,是吧。所以人想开一点,确实没有必要为这个财而铤而走险。

很多人不贪财了,就开始什么呀?就开始贪色。我们看这个色字,色字头上一把刀,这一把刀,可不是形容,因为这一把刀把所有的功名利禄削得平平的,让你一无所有。所以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做官的人对于这个字更是非常地小心,不敢越雷池半步。在《尚书》上也说“天道祸淫最速”,天道给那个淫乱的人、放纵的人、过分的人带来灾祸是最迅速、最迅速的了。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世间的很多现象得到观察,比如说中纪委有一个数字,90%以上的落马高官,背后都有女色的原因。你看你这个官做得那么高,做得好好的,为什么突然被拉下马了呢?因为要满足那些女色的不断膨胀的欲望,所以越贪越多。再看现代社会又出现了艾滋病等等各种各样的性病,这是不是也是“天道祸淫最速”的表现?这个是贪色。

有的人不贪财、不贪色了,就喜欢出名,特别是像我们知识分子,就喜欢有名声。因为现在这个名和利也是联系在一起的,你看你是有名的人,你的出场费就不一样了,是吧。在《了凡四训》上,说了这样一句话:“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世间享有很盛大的名声,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人,但是怎么样啊?名不副实、德不配位,这样的人怎么样呢?多有意想不到的、突如其来的灾祸。所以你看我们前几年看到很多新闻,说:某某歌星突然自杀身亡,某某影星突然得了绝症,更多的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那就数不胜数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仔细观察一下,特别是前一些年的那些电影、电视剧,如果没有一个第三者插足,没有一个情人、小蜜,再来一段床上戏,这个电影、电视剧都演不下去了。还有很多人特别喜欢看西方的大片儿,很多美国大片儿,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这四个字就是:“暴力色情”。所以你说这些歌星、影星,没有用自己好的名声去做有利于社会的宣扬,结果怎么样啊?把人的暴力倾向,欲望都给引发出来了,让这个社会是物欲横流,你说会不会没有灾祸呀?

当然我们这样讲可不是幸灾乐祸,我们是希望这些人也学习传统文化,因为古人告诉我们:“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这个说的是谁呀?这个在古代说的是一国的国君、天子,他做出一个好的决策,说一句正确的话,对整个的老百姓、整个国家都是有利的引导,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是他说错一句话,结果整个社会风气就会与日俱下。在现代社会决定了前途命运的有两种人,除了国家的各级领导人之外,还有谁啊?还有就是媒体工作者,就是你们这一行的,是吧。我们宣传什么、出版什么、报道什么,人们就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受到什么样的感召。所以我们提供人家的是精神食粮,我们提供的是好的、有营养的精神食粮,让人的灵性越来越提升,境界越来越高;还是让人越来越堕落、越来越像禽兽,这个是我们要关心的问题。所以《孟子》他也说,他说:人和禽兽的区别“几希”,说人和禽兽的区别就一点点,只不过这一点点的东西人把它保留下来了,而禽兽把它给丢掉了。这一点点的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懂得“礼”、人懂得“义”,人懂得用“礼义”来节度自己不合适的欲望和行为,正是这一点把人和禽兽区别开来了。

我们看到这个名和财它是一样的,它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就看你用这个财和名去做什么,你用这个财和名去做有利于社会的引导,那么你这个财富越来越多,名声越来越大,对你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恰恰相反,那给自己招致的就是灾祸了。

最后,就是贪利。这个利,就是指:凡是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和环境,它不只是金钱。中国人告诉我们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看到这个利益获得现前的时候,马上想一想它符不符合道义。你看中国人有一句话叫“糟糠之妻不下堂”,这一个故事,就是讲的汉代宋弘的故事,我们看一看这个宋弘的典故。(44:42)你看这个宋弘,他本来是可以和皇帝攀上亲戚的,可以成为皇帝的姐夫,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一件事。但是对一个读书人来说,他能够做到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如果这一件事不符合道义,即使是和皇帝攀上亲戚,他都会婉言谢绝。

像宋弘这样的读书人,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很多,但是遗憾的事儿是什么呢?你看我们历史上有这么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故事,比如说在民国的时候有一个蔡振绅他把中国历史上这些感人的故事,编了一套书叫《德育课本》,就是“八德故事”。这八德故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有男的有女的,分别给它起编排起来,这样的话,有七百多个类似的故事,每一则故事都是感人肺腑,可惜的是,这样的书、这样的电影、电视剧,我们看到的很少。结果我们搬到屏幕上的都是后宫的争斗,都是皇帝怎么好色,都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现在的年轻人看了这样的电影、电视剧,以为我们的历史就是一部“勾心斗角”的历史。我们这样“勾心斗角”地能够活五千年,那也是一个奇迹了。

所以我们要弘扬中国精神,中国历史上这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为什么不把它们拍出来呢?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面对财、色、名、利的诱惑,都要能够如如不动,把持好自己。所以古人提醒我们“立名于一世,失之仅顷刻。”你看我们很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是从农村出来的,从小学上到初中,初中上到高中,高中上到大学,大学到研究生,研究生毕业找了一个好工作。辛辛苦苦、勤勤奋奋,终于有了一个领导的位置,终于可以让父母安心,让朋友都为我们感觉到骄傲。但是,在一个诱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做出一个错误的选择,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付诸东流,那就是在顷刻之间。所以古人告诉我们,面对财色名利的诱惑,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应该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别人拿着金钱、美色来诱惑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要觉得自己很得意,你看我是领导,他们都要给我送礼。实际上人家是拿诱饵,诱惑你跳进这个悬崖,如果你把持不好自己,一不小心把脚踏进了悬崖,你还想后悔,“后悔后悔”,那都是到后面才悔,悔之晚矣,这就叫“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你看,你要想成就,你必须修身有一点功夫,格物有一点功夫。

修身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惩忿,惩忿就是“制怒”的意思。我们看这个怒字,它是一个智慧的符号,这个怒字上面是个奴隶的奴,下面是一个心字,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是“怒”啊?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就是把自己的心变成了奴隶,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了,所以才会发怒。所以有人说: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为什么呢?你看别人做错事了,你生气,是不是伤害自己的身体、惩罚自己呢?特别是《黄帝内经》上还告诉我们,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一个人经常喜欢生气,就会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肝上出现了问题,得了这样或者那样的肝病,因为怒伤肝;第二,我们观察一下,一个人,我们说“怒发冲冠”,说明一个人生气的时候,血气会往头顶涌,头顶会经常发热,头顶发热的结果就是头发不太爱长了。当然不要左顾右盼了,对号入座,中国人有句话说:聪明绝顶,为什么聪明的人头发不太爱长呢?因为聪明的人看别人做事都是笨手笨脚的,说:这么简单的事你都做不好,他就容易着急、容易上火,确实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了自己。

那怎么办呢?那我们就要转怒为恕、将心比心。“恕”字,它的右边,就是把这个棱棱角角变得圆滑起来,上边这个“又”字变成了“如”字。所以要做到“恕”,就是如其心,如谁的心呢?如对方的存心,或者是如自己的存心,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你就能够转怒为恕了。所以孔子有一个弟子来请教,说:“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呀?”孔老夫子说:“有啊,这个字就是“恕”。”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弟子规》上所说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当面临一件事情我们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时候,我们就要扪心自问,我希不希望别人以这样的态度、方式来对待我,如果我不希望别人以这样的态度、方式对我,那我也不能够以这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别人,所以你就知道这件事如何去取舍。很多人都说:“都是谁谁谁让我很生气。”其实这一句话有待商榷,为什么呢?因为从逻辑上说: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进你的内心,对吧。所以那一个让你生气的人是谁呀?是我们自己。你明白了这一点,你就可以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所以有一个文章写得特别好,题目叫《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

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来掌管。比如,一位女士抱怨说: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了先生的手里;还有人说:我很难过,因为老板总找我茬,他把快乐的钥匙交在了老板的手里;一个年轻人从文具店里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把我给气炸了,他把钥匙交在了老板的手里。这些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他自己的心情。当我们允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现况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压力。诸位朋友,请问你们快乐的钥匙在哪里呢?是放在了别人的手上吗?是放在了领导的手上?属下的手上?父母儿女的手上?妻子丈夫的手上?那就赶快去把它拿回来吧。这个文章写得非常好,当然一个真正握住自己快乐钥匙的人,那也不是一个平凡的人,他确实做到了中国古人所说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确实在一切的境缘面前,都能够如如不动,把持好自己。

我们看,有一个幻灯片,题目叫《狗咬耗子》。这个幻灯片,给我们讲的是一个人生气,会给很多人带来痛苦和烦恼。(57:36)这个幻灯片是告诉我们,一个人脾气不好,那么很多人都会跟着他受害,所以我们要努力地把自己的脾气给修养好。

我们中国人有句话叫“否极泰来”,怎么样做才能“否极泰来”呢?大家今天听了我的课,从此以后就一定能够“否极泰来”。我们不是搞迷信,我们是按照圣贤人的教诲去做。“泰卦”和“否卦”都是《易经》上的两个卦,“泰卦”的卦象是坤上乾下,乾代表天,坤代表了地。正确的位置,应该是天在上,地在下,但是在泰卦之中,乾和坤的位置是互换的,什么意思呢?他们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反省自己的不足,这个就叫“各自责,天清地宁。”就是遇到事情大家都反省自己,这件事我错在哪里,我应该承担什么责任,那么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否卦”是恰恰相反,乾在乾的位置,坤在坤的位置,他们各居本位,要求对方、指责对方、挑剔对方,说:你应该应该怎么做,但是你都没有做到,这就是“各相责,天翻地覆。”

现在小到家庭夫妻之间的冲突,中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冲突,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冲突,都是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所导致的。比如说在一个单元里住着两户人家,他们两家住对门,结果一家是“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大家知道为什么他们大吵“三六九”吗?因为我们刚才讲了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而医生告诉我们,一个人盛怒三分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恢复正常啊?全身的细胞都恢复正常需要三天的时间,所以,他们大吵了一顿,要休息三天,才有精力再吵一次,这叫“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但是他们家对门的从来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架,这经常吵架的夫妻啊,就看了很羡慕。

有一天他们就去登门求教,就问这个主人:“为什么你们家相处了二十多年,感情越陈越香,像陈年老酒一样,越来越好。但是我们家却‘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呢?”结果这个对门的女主人就说:“因为我们家,都是恶人,你们家都是善人,所以我们家经常吵不起来,你们家经常吵架。”结果这一对夫妻听得满头雾水,说:“你是不是讽刺我们呢?我们家都是好人善人,还经常吵架,你们家都是恶人、坏人,还吵不起来,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个女主人一听,她没有听懂,她说:“我不是讽刺你们,我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就明白了。”说:有一天,丈夫要去上班,我很体贴他,端了一杯茶给他放在桌子上,结果他在穿衣服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把这一杯茶碰洒在地了,诸位朋友,这一杯茶被碰洒了,这件事是好事还是坏事啊?好事,有的人说坏事,中国人看问题不这么看,它说:“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境”就是物质环境,“缘”就是人际关系,它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好坏之分在哪儿啊?在于我们的心,在于我们的态度,在于我们怎么去处理它。所以这个水被碰洒了,这个女主人马上就过来了,她说:“你看,都是我不会做事,我把这个茶杯放得太靠边了,所以才让你不小心把它碰洒了,都是我的错。”说着说着,就找来了抹布,收拾残局。丈夫看到妻子这么体贴,有点过意不去,他说:“明明都是我的错,我不小心把它碰洒的,怎么能怨得着你呢?还是由我来收拾吧。”于是,这个丈夫就开始和妻子争夺抹布,一个说我来,另一个说还是我来吧。你看这一抢一夺之中,这夫妻的互相体贴、互相体谅、互相关爱、互相承担,就表露无遗。所以你看这件事没有让他们吵起来,反而让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

但是同样的事情如果出现在对门这一家,会怎么样啊?这个茶杯被碰洒了,结果男主人就不高兴了,说“你会不会做事啊?放一杯水都放得这么靠边,看我把它碰洒了吧。”这女主人也没有学过“女德”,“女德”是一个好词,这个不是一个贬义词,不过现在很多人,认为学“女德”是对女子的歧视,其实学“女德”是对女人的重视,如果对女人不重视的话,那我们想一想,她有没有德行有什么关系啊?是吧。正是因为对女子很重视,所以她有德行才很重要。英国著名道德学家斯迈尔斯在他的《品格的力量》中也这样说到,他说:“哪里的女子道德素质高,这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就高;哪里的女子道德高尚,这个民族的道德就高尚。”所以重视“女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那不是糟粕。这个女子,她也没有学过“女德”呀?退一步海阔天空啊?是吧,你忍一忍、让一下,不就没事了吗?她就和他河东狮吼,她说:“明明就是你不长眼睛,你把它碰洒的,怎么能够怨得着我呢?真是岂有此理。”结果因为这芝麻大的小事,把以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不愉快的事又都翻了出来,最后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找到了那里要去离婚,到了那里人家问他,说:“你们俩最初是因为什么事吵起来的呀?”他们都忘记吵架的原因了,这个就叫“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因为最初“各自责”,还是“各相责”的态度不同,最后导致结果完全不一样。

我们看一看,中国人讲“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我们看一看,有很多德音雅乐,都是讲夫妻互相体谅的音乐。我们可以看一看,比如说有一首歌,叫《丈夫辛苦了》。听完《丈夫你辛苦了》,我们还要听一听《妻子你辛苦了》,是吧,要换位思考嘛。(74:20)

孔老夫子到一个地方,还没有问这个地方政事办得如何,先听一听他们流行什么音乐,他就知道这个地方的民风怎么样了,所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你看如果整个社会,都是流行这样的德音雅乐,孝亲感恩的歌曲,那么相信夫妻、母子、父子、还有师生等等,这些关系都能够处理好。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当然这个乾和坤也可以代表君臣,就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代表父子,父母和儿女之间的关系等等,都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个是我们讲的,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当然有的时候,人发怒是因为嫉妒别人所导致的。有人说:嫉妒是拿别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你看别人有了成就,我们心里不舒服,别人都不知道,这不是拿别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吗?那么应该怎么克服嫉妒心呢?中国人有句话说,“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这个君子人,他明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知道人家取得这样的成就不是偶然的,一定是他积功累德的结果,而你想去障碍他,人家该有的成就,不会因为你的障碍就取得不了,所以你看是冤枉做小人。对别人的成绩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在《论语》上有一句话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要担心自己没有一个好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应该担心什么呀?担心自己有什么样的德行和能力,来立德、立功、立言于社会。“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也不要担心自己的名声不够显扬,大家都不知道我,应该追求那一个足以使你的名声可以显扬的德行和能力,甚至是可以垂范后世的德行和能力。还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贤德的人,做得好的人,我们向他学习、向他看齐,而不是嫉妒他、障碍他;看到不够贤德的人,做得不够好的人,不是轻视他、嘲笑他,而是马上反过头来反省自己:我是不是有类似的问题,别人的过失就是我自己的一面镜子。这样的话,你就能够生起正确的态度。

道家的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上也说:“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这叫同情心,就是和别人有同样情感的心,这是一个人正常的心态,但是我们现在人是这样的吗?我们看到别人有得,就像自己有损失一样的难过;看到别人有损失,就像自己有获得一样的高兴,是恰恰相反。比如说,在开会的时候,领导在表扬某一个同事,我们听了作何感想啊?我们心里在想:我做得比他还好,为什么领导就看不到我呀?又去表扬他了。心里愤愤不平的嫉妒之心就生起来了。而当领导在批评某一个同事的时候,我们怎么想:你看他做的坏事、错事,又被领导给发现了。我们在那儿暗暗窃喜,在那儿偷着笑呢,幸灾乐祸。所以我们现在人,确实活得很可怜,为什么说很可怜呢?因为很少有让人高兴的事,有一点让人高兴的事,还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你说我们的心是不是已经扭曲了呀?但是我们的心扭曲了,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不以为然了,所以为什么要学习经典呀?学习经典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它像一个照妖镜一样,把你的过失缺点问题照得一清二楚。所以圣贤书就是圣贤人的存心,我们看了之后和自己一相比就自惭形秽,就知道自己不足在哪里,不足之后就要改过。那我们先休息一下,我们再接着讲。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