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书治要〉与立德树人》下集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目录
视频文字
《〈群书治要〉与立德树人》下集
2020-04-15

当我们看到一个省部级以上的官员,锒铛入狱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议论纷纷,说:“是什么原因呀?什么原因呀?”其实原因很简单,只要你打开经典,都可以找到,那就是“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那都是恶贯满盈、自作自受、咎由自取的原因。那没有读过经典的人会怎么说呢?他说:“他排错队了吧?”你看这有没有读过经典,看问题就大不一样。他再排错队,他也没有做错事,怎么能无缘无故地把他给抓起来呢?

我们再看《尚书》,它说你看一个人的前程,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前程,你怎么看呀?你看六件事就好了。“内作色荒”,对内兴起了迷恋女色之风,这个“荒”就是荒淫无度的意思,特别的过分。“外作禽荒”,古代的游戏,就是狩猎、打猎的时候,人心躁动不安,而且有杀心。老子就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现在人虽然不打猎了,但是还打电子游戏,以杀人、打人的多少,作为晋级的标准,这也是“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还喜欢什么呀?饮酒,沉溺于靡靡之音。“峻宇雕墙”,住的房屋又高又大,墙上还雕刻着花纹,雕梁画栋,可以说是极尽奢侈。以上描写了六种情况,只要有一种出现在你的生活中,那都没有不灭亡的。更何况现在很多领导干部,这六种情况全都出现了,那还有不灭亡的道理吗?所以你看看抓出这些大老虎,当然也有一些苍蝇,是不是你对照这个经典,都能找到原因呀?

所以怎么样才叫读书呢?朱柏庐先生说:“如果你读《论语》,没有读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之后还是什么样的人,这个《论语》就是不曾读。”读圣贤经典,是教人读书,识义理之道也。要知圣贤之书,不是为后世中举人、中进士、评教授、读博士而设的,是教千万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而设的。所以读一句书,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是如何?这才是读书。所以我们不要把传统文化作为知识来学习,我们现在,有很多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怎么理解呢?比如说我们读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我们吃饭的时候,还把馒头、米饭扔的到处都是,非常浪费。这就叫有知识,没有文化。

我们现在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说“传统经典入课堂”,但是很多地方,把这个传统文化也是作为知识来学习了。比如说,要有老师到地方学校讲《弟子规》,说:“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弟子规》。”结果下面的孩子很傲慢,他说:“老师,《弟子规》我们都会背了,我们都能默写了。”我们看这个道,道是一个“首”,然后加上一个“辶”旁,告诉我们道是要行的,不是说你会背、会写就可以了。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四句话,“入则孝”前面的四句话,孩子做到了吗?孩子没做到啊。父母叫他的时候都带搭不理,如听未听、如闻未闻,没有那么一回事儿,顶多漫不经心地回答你一句:“干嘛啦,你没看我忙着呢吗?”所以你看,会说、会写,还有会做是两码事,中国古人特别强调要“知行合一”。“知行合一”那才是真学问,如果你知道了,不能去行,这个“知”,不叫真知。

我们看“史”,为什么要学历史?历史经验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少走很多弯路。就像习总书记所说的:“我们学习历史,就是学习和吸取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我们看《晋书》上,晋朝的历史,有这样一句话,说:“三代之兴,无不抑损情欲;三季之衰,无不肆其侈靡。”三代就是指夏、商、周三代,他之所以能够兴国都是因为开国的国君,压制贬损自己的情欲。而夏商周末代的帝王之所以衰败,无一不是因为放纵自己的情欲、奢靡浪费所导致的。所以“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一个历史普遍的规律。这也是为什么十八大之后,我们力行勤俭,反对奢靡之风。在《贞观政要》上记载着太宗皇帝,读史书得出的经验教训,他说:“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作为君主的很贪心,贪欲没有止境,最后亡了自己的国家。做臣子的很贪心,最后是身败名裂。

我们再看“子”,诸子百家,它里边所讲的也是和“道”相应的内容。比如说《袁子正书》上说,你不能制止人民作奸犯科的心,只是以刀锯刑罚,禁止人外在的行为。就是你每一天在那儿判决死刑,就是判处犯人,都不能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为什么呀?因为没有改变人的心,人的恶心没有制止。在《尸子》上,给我们强调了道德教育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它做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它说,假设一个人家里着火了,有人帮你把火给扑灭,你会怎么样啊?你当然会对他感恩戴德。但是那些上了年纪的、有经验的人,很早就提醒你,要把墙的缝隙涂好,把墙这个烟囱做的弯曲一点,你这样做了,保证你终身都没有失火的忧患。但是你却不知道感恩戴德,还觉得他很烦,真唠叨。同样的道理,现在一个人被关进了监狱,因为贪污受贿、违法乱纪被抓起来了,如果有人能够进入监狱把他解救出来,让他免于牢狱之灾,把他给捞出来了,他怎么样啊?一定会对这个人感恩戴德,甚至他们全家的人都对这个人感恩戴德。问题是什么呢?那些教导人们“仁义慈悌”道理的人,告诉你们“仁者爱人”,“君子爱才,取之有道”,“要有仁义之心”。你这样做了,保证你终身都不会被关进监狱。但是怎么样啊?却没有人对这样的人感恩戴德。所以道德教化不能够通行,也是因为对身体力行、言传身教、道德教化的人,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你看这些教诲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是值得借鉴的。

还有“集”,《群书治要》中没有“集”,但是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集,虽然是文学作品,但是也不是娱乐为目的,他仍然是以劝善、好德为目的的。

比如说我们看《曾国藩家书》。曾国藩能够做到“不取军中的一文钱寄回家中”。在他的家书中还写道:“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所以他说:“一般的人,之所以能够由盛转衰,都是因为骄奢淫逸的结果。”他为什么能够做到“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啊?为什么我们现在的领导干部都以违法乱纪,能够占公家的便宜为荣啊?因为曾国藩从小熟读《四书五经》,他对《大学》上的话不会陌生。《大学》上有一句话叫“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就是你的财货是以不好的、不正当的方式获得的,也一定会以不好的方式败散掉,这是一定的规律。所以他知道这个财富,为五家所共有,不是赚到你手、贪到你手,就是你的了。所以怎么样呢?你送给他钱,他都不敢去贪。

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先生,曾经在民国的时候,出任上海商会的会长,他写了一本书叫《保富法》。在这个《保富法》中,他就告诉我们,他说:“贪财容易,赚钱也不难,但是保持富贵三代以上,就难上加难了。”为什么呀?因为,第一代创业的人,白手起家,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下了事业。到了第二代,能耳闻目睹父辈创业的艰难,还知道克勤克俭,还能够避免骄奢淫逸,使这个事业发展壮大。但是到了第三代,一出生,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知道祖辈父辈创业的艰难,还怎么样呢?还学会了骄奢淫逸、铺张浪费。久而久之就把祖辈、父辈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业败坏光了。

当然,还有一些人,就是像他和满清政府的那些权贵的子孙交往很多,他发现为什么到孙子这一代就会败落呢?就是因为他祖辈、父辈,这种赚钱的方式就是不义之财。就是他祖辈、父辈当时靠贩卖鸦片发国难财,结果怎么样呢?当时是富甲一方,但是到了他们孙子这一代,他们所有的家产都没有了,而且还沦落为乞丐。这就是告诉我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这个不义之财,古人把它称为凶才。财富有两种:一种叫吉财,吉祥的财富,给我们带来的是幸福安康;另一种是不义之财,给我们带来的是不尽的麻烦,甚至是凶灾。所以,你读了圣贤书,明白这些道理,人家送你钱你都不敢要。这个就是文章,文以载道。

我们再看“文字”。古代的文字也都是智慧的符号,它都有教育的含义在其中。我们现在学语文,好像“语”和“文”是一码事,实际上“语”和“文”它是两码事。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承传至今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古圣先贤发明了“文言文”这一个标准化的书写工具,也就是我们的古人发现,如果我们的日常用语和我们写文章的文字,不加区分的话,也就是怎么说就怎么写,会有什么弊端呀?我们的日常用语,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丰富、不断地扩展。比如说我们到国外待了四年半,回到中国的时候,发现很多的词就听不懂了。比如说什么叫“粉丝”、什么叫“顶”。一开始我以为“顶”,就是反对的意思,我们不是说“顶撞”吗?结果和朋友交流的时候,人家说那是非常支持的意思,哦,我们才明白了,原来是这个意思。这说明我们的日常用语四到五年就有一些小的变化,那么再过十年、八年呢?再过上百年、上千年呢?如果我们怎么说就怎么写,后人再看前人的东西,就像读“天书”一样,完全看不懂了。

古人发现了这一个问题,于是怎么样啊?就把“语”和“文”区别开来。一旦你要写文章,传达智慧、传达思想的时候,都采取统一的文言文的格式。这有什么好处呢?标准化的好处,我们现在人用电脑就知道了,只要后人也学习了文言文,掌握了这个标准化的书写工具,他就可以回到两千年去,和孔子、孟子直接交流,他们的思想就可以为后人所汲取。所以“四大文明”,只有“中华文明”传承至今,不是偶然的,都有祖宗的智慧在其中,当然也包括文字的发明。

文字都是教育的符号,比如我们说正体字的“愛”,是一个感受的“受”,中间有一个“心”字。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呀?很多人说:“我爱你、我爱你。”实际上是拿着爱做名义,要求对方、控制对方。因为“我爱你”,你就要怎么怎么样做,这个不是爱,“愛”是用心地感受对方的需要,当你用心感受对方需要的时候。你看两个人卿卿我我,“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但是好景不长,终于把这个人追到手了,两个人结婚了,结婚证一领,这个章一盖下去,心态就变了。我能为对方做些什么,变成了什么呀?看来大家都很有经验呀。结果这个心态一变,从天堂堕到了地狱。所以有人说,现在的家庭有四种类型:第一种叫天堂家庭,第二种叫和乐家庭,第三种叫苦恼家庭,第四种叫地狱家庭。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没有感受对方的需要,而是要求对方感受自己的需要。

我们说“否极泰来”。这个“泰卦”,坤上乾下,什么意思呢?“乾”代表的是天,“坤”代表的是地。正确的位置,一般的时候,都是“乾”在上“坤”在下。但是在“泰卦”之中,“乾”和“坤”的位置是互换的。什么意思呀?他们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反省自己的不足,这个就是“各自责,天清地宁”。遇到问题都是反省自己,我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我哪儿做的不到位,结果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吉祥安泰。而这个“否卦”是恰恰相反:“乾”在“乾”的位置,“坤”在“坤”的位置,他们各居本位,要求对方、指责对方、挑剔对方,说你应该、应该怎么做,但是你都没有做到,这就是“各相责,天翻地覆”。现在小到家庭夫妻之间的冲突,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冲突,都是因为不懂得这一个道理所导致的。所以你看这个“愛”字,它是教育的符号吧?当然还有很多,都是教育的符号。

第三,我们再看一看“礼乐”,它是不是也起到化人的作用。《孝经》上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也被称为“礼乐文化”。所以我们用什么来培养人的品格呀?其实就是用“礼乐”的潜移默化的教导。所以《礼记》上说,先王制礼作乐,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为了教导人们养成正确的好恶之心,返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所以怎么样啊?这个“礼”、“乐”都是教育,它潜移默化地让人变得和顺。比如说我们听一听德音雅乐,我们看一看,对于培养我们的孝心,是不是有帮助?我们看,有一首歌,题目叫《跪羊图》。我们看一看,听了这首歌,对于我们培养孝心,是不是有好处。

这个《跪羊图》,它就是提醒我们,羔羊尚有“跪乳之恩”、乌鸦尚有“反哺之情”,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能够孝敬,确实是连禽兽都不如。

我们再看一首歌,题目是《母亲的手》,也叫《推动摇篮的手》。

这个就是告诉我们“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德音雅乐能够在人的内心,形成一种平和的气氛,而且,他能够知恩报恩、饮水思源,这个社会很多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在很多地方出现了不孝父母,甚至打骂父母的现象,原因在哪里呢?就是失教的原因。我们再看一个幻灯片,题目叫《路过》。

这个幻灯片,它提醒我们,其实父母对儿女的关爱,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是我们做儿女的往往粗心大意,忽视了、甚至糟蹋了父母对儿女的关爱。父母的心中,实际上是念念想着孩子,所以拿起电话就会嘘寒问暖,就会说个不停。但是儿女却没有体会到父母的心情,还很不耐烦地说:“哎,你总是唠叨个没完,不知道我很忙吗?”心中总是想着自己,就体会不到父母的心情。所以我们说“父慈子孝”,父母慈爱的这个“慈”,上面是一个兹,下面是一个心,告诉我们什么叫“慈”啊?就是父母“念兹在兹”,时时刻刻都想着、牵挂着儿女。但是儿女却体会不到父母的牵挂。所以这个音乐教育,也是能够转化人的性情,变化人的气质。

在《吕氏春秋》中,对乱世的音乐进行了这样的描述:乱世之乐,演奏木质、革质的声音就像打雷,演奏铜质、石质的声音就像霹雳,演奏丝竹歌舞的声音就像大嚷大叫。以这样的音声,惊骇人的心气、动荡人的耳目、摇荡人的性情是可以的,以此作为音乐来演奏,绝对不可能给人带来快乐。所以音乐越是奢侈放纵,人民越是抑郁,国家越是混乱,君主的地位越是卑微,也就失去了音乐本来的目的了。所以“德音雅乐”的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对于学生的品格熏陶、素质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讲“礼乐”为要。

最后一点,就是“身教为先”。也就是说,教育者和领导者要先受教育,这个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古人把这个“敎”字写作左边是一个“孝”字。而这个“孝”字,上面是一个“×”,下面一模一样的“×”,再下面是个孩子的“子”。这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上面的“×”是父母老师领导所画的,下面这个“×”是孩子、学生、属下所画的。告诉我们,教育就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是上面怎么做的,下面跟着怎么效法,才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很多人觉得这个传统文化、《弟子规》很好,我让我的孩子、学生、属下来学一学,但是自己没有做到,结果孩子看了之后,觉得“你这是愚弄我”,他也学不下去了。所以教育成功的秘诀就是“身教胜于言教”。

而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个柳条,也就是教鞭,告诉我们什么呢?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老师、家长、领导经常拿着教鞭,耳提面命,告诉我们,教育要有耐心。因为孩子的习气、毛病,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你希望他能够改变,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起效果的,需要长期地、耐心地耳提面命。所以身教加耐心,就可以把孩子教育好了。

所以现在孩子教育不好、学生说不听,就是因为我们只是把道德教育停留在“说教”上,这就是“言教者讼”。你只是用言语去教导,但是自己做不到,他就会和你起诤讼。意思说你都没有做到,还有什么资格说我呢?这也是为什么孩子有逆反心理的原因。

很多人说,我这个孩子十七、八岁了,他的“逆反期”到了,结果怎么样啊?心想事成。到十七、八岁的时候,这个孩子果然很逆反。那么逆反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个孩子小的时候,你让他做什么他不去做,你可以打他一顿、骂他一顿。他迫于自己身材很矮小,又打不过你、说不过的你,所以怎么样啊?不得不去做你让他做的事。但是随着他身体一天天地强壮,你让他去做,自己做不到,他心里就有不服气了,心想:你都没有做到,有什么资格说我呀?这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所以“言教者讼,身教者从”,这也是中国式管理能够产生效果的根本所在。

也就是道德教育如此之好,效果如此之神速,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领导者和教育者首先自己先受教育。如果我们自己做不到,我们面对财色名利的诱惑,不能够如如不动,那我们也不可能给下属做出一个好的表率。就像孔子所说的,他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如果你自己没有贪心,你就是赏赐属下、老百姓,让他们去盗窃,他们都不会去盗窃的。因为什么呢?因为上边不以这些为珍奇、为珍宝,不重视这些。上面重视什么呀?重视伦理道德。所以“上行下效”才是道德教育良好的途径。

所以很多人说:“我这个孩子就是小公主、小皇帝,很厉害,自我为中心,你为他付出了多少,他都不会感恩戴德。”这些都是结果,原因在哪里呀?其实原因很简单。比如说我们逢年过节的时候在一起吃饭,桌子上有孩子、有孩子的父母、也有孩子的爷爷奶奶。我们做父母的,夹起菜,把它首先放在了谁的碗里呀?孩子的碗里,爷爷奶奶一看也夹起菜往孙子的碗里放。我们从这一个小小的动作来观察,这一家谁是核心呀?孩子是核心。所以“小公主”、“小皇帝”自然被我们教出来了,没有人生来是“小皇帝”、“小公主”,都是我们做父母的不会教,把他们教成了“小公主”、“小皇帝”。所以下一次,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我们夹起菜先放在父母的碗里,我们出去旅游的时候,想给家人买东西,首先想到给父母买礼物,我们要带家人出去旅游的时候,首先想到“父母喜欢去哪里”,这样就会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

有人用一棵大树,比喻父母和儿女之间的关系。孩子是果实,父母是树干,这个树根是爷爷奶奶,你希望这个果实长得硕果累累,请问应该把养分放在哪里呀?根上。应该照顾我们的父母,它才会枝繁叶茂。而我们现在家长所做的是,把养分直接放在了果实上,结果果实吸收不了,反而都腐烂了。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我们放弃了老年人不去照顾、不去赡养,而把所有的关爱放在了孩子的身上,这个家庭就不吉祥了。孩子被养成了“小公主”、“小皇帝”,后继乏人。所以你看古人的一句话,对于我们的人生,就有很大的启示。

《群书治要》有五十卷,五十万字,句句都是精华,没有一句话是糟粕的。为什么呀?因为魏征等大人,都是通达传统文化精髓的人,而且他们本身是“社稷之臣”。挑出这些都是给皇帝看的,皇帝日理万机,肯定是把那些精髓的精髓给挑出来。唐太宗手不释卷地来阅读,最后的结果,就是“贞观盛世”的出现。

所以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的各级、各党、各层的领导干部都能够学习《群书治要》,就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甚至实现天下太平,习总书记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也能够实现。

我们上午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