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祭祖的意义(大连)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目录
视频文字
祭祖的意义(大连)
2017-12-17

尊敬的诸位领导、诸位长辈、诸位老师、诸位朋友、诸位兄弟姐妹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来到大连,参加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的纪念活动。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至今还保存到今天的唯一的一个文明。那么是什么使中华民族代代相传,历经磨难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经久不息呢?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今天能在这里,祭祀万姓祖先意义非常的重大,重大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看,在2013年,习总书记到曲阜去考察,他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呢?简单地说,可以说是“礼乐文化”。所以中国历代王朝在建立之后,就开始“制礼作乐”,所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可以使社会恢复到安定和平的状态。这种文化才是中华文化的特征。所以我们说,在《礼记·祭统》上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最重要的、最急迫的就是“礼”了,而“礼”分为:祭礼、兄礼、君礼、家礼、宾礼五种。而在五种“礼”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礼。

祭礼为什么重要呢?我们把它概括一下,祭礼是教育之本,文化之根,可以为解决当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问题提供方法。很多人都在感叹说现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世风日下的表现就是人不再知恩报恩、饮水思源,而且人还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其实就是靠恢复“礼乐文化”,恢复“祭礼”能够解决。我们看祭礼在《大戴礼记》中告诉我们人要不忘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先祖是我们人类的根本,而君师是治理的根本。所以我们对领导者、对于老师特别地尊重,这是因为他们为了治理社会,让我们过上安定的生活,为了教化人心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也没有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所以古人供奉“天、地、君、亲、师”,那也是有经典的依据的,“天地君亲师”的牌子写得也很有味道,处处体现了我们中国古人那一种教育的存心。天宽地阔,“天地”要写得很宽阔,告诉我们什么呢?看到这两个字就要效法天地的开阔心胸。我们经常说“为天地立心”,什么是“为天地立心”呢?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地对待万物都是一种平等心,无私地关爱,无私地付出,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它总是为万物付出,无私无求,不求回报,没有偏私。不是说你是一棵大树,我就对你关照得多一点;你是一棵小草,我就对你不理不睬。所以我们做人也要效法天地的这种无私的、平等的精神,效法天地宽阔的胸怀。做人呢,如果看谁还有不顺眼的,看谁还能够有挑剔的、不如意的,看谁还想和谁过不去的,那都是没有学习天地的这种宽阔的胸襟。

这个“君”呢?写得要不开口,君不开口,这个“君”字的“口”字都是闭着的,为什么这样写呢?告诉我们君无戏言,天子无戏言。领导者说话一定要谨慎,不能够多说话,为什么呢?因为他说话一言九鼎,言出必行,不能够随便地开玩笑,随便地给别人一些承诺。所以这个“君”就不能够开口。

“親”不闭“目”。“天地君親師”,这个“親”字上面有个“目”字,这个“目”字不能写合在一起,这个“目”不能关上,这是对我们父母的一种期许,希望他们能够长寿。而且也意味着亲人呢,总是观察着、看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不要因为我们的言行给父母祖先蒙羞抹黑。这个是“亲”不闭目。

“師”字有一撇,但是不用写,为什么呢?“師”不可撇,不能够把老师撇在一边儿,老师的教诲要时时记在心里。所以中国古人的这种教育的存心,蕴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即使是写一个“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也都如此地注重细节,让你看到这几个字都提起一种正确的理念。这说明中国古人对于道德教育是无所不用其极,认为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这一件事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是用尽一切的方法,借助一切机缘,给人以良好的教育,提起人的正知正见。

比如说我们看商汤,他在洗脸的盘子上,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使在他洗脸的盆上,都要刻上一句话,每当自己洗脸的时候,就要提醒自己:德行每一天都要增长,每一天能够知过改过。所以古人的座右铭、墓志铭等等,确实是把道德教育、道德的格言,运用得淋漓尽致。

那么相对于古人这么重视道德教育,我们今人是把什么做得无所不用其极呢?大家有没有感受啊?把商业广告做得无所不用其极。比如说我们到日本去参观,即使是他们的扶梯上全都是广告,高速公路两边的牌子上也全都是广告,商业广告。那么我们再看,我们每一天新闻联播前面重要时段的广告,也全都是商业的,特别是酒的广告,这说明什么呢?现在人赚钱做商业广告无所不用其极。所以你想一想,这个民风怎么可能一样呢?古人把道德教育,运用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注重提起你的正知正见。而我们现在人呢,也是把赚钱的意识,商业的广告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这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这就会出现笑贫不笑娼、唯利是图的现象了。因为认为赚钱最重要、赚钱最受尊重,所以大家都一切向“钱”看,就可以见利忘义,忘恩负义。

那么祭祀的目的是什么呢?“祭之旨在不忘本,所谓报本反始也。”祭祀的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本,提起一个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概括起来说,祭祖的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从民风来看,“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是《论语》上的一句话。曾子说,如果我们谨慎地办理丧事,追奠亡故的先人,也就是祭祀父母祖先,民风自然而然地就淳厚了。为什么自然而然地就淳厚了呢?他们这样解释:什么是“追远”呢?“追远”,就是祭尽其敬,就是在祭祀父母祖先的时候,要特别地有诚敬之心。怎么样表现出自己的诚敬之心呢?要“依礼依时”追念祭祀,必须按照“礼乐”的要求,而且按照一定的时节来追念祭祀祖先,祭祀的时候一定是毕诚毕敬的态度。

在《祭统》上也说,“祭礼”,并不是从外在地强加给我们人的东西,“祭礼”产生的时候,并不是给我们的一种外在的仪式、外在的表现,外在于我们的。“自中生出于心也。”是我们从内心里感受到要对父母祖先来追念祭祀,所以才“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只有那个贤德的人,有道德学问的人,才能够真正地了解祭祀的意义。所以我们看,这个祭祀的深意,对民风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亲身参与祭祀的人,都能够感受到这种祭礼的教化意义。

“祭礼”应该怎么样进行呢?一年要进行多少次呢?这个在《礼记·祭义》中也有表述,说:“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这个“祭礼”,不能搞得太频繁。比如说每个月都搞一次,这样的话,就让人感觉到厌烦,因为大家都忙于工作,忙于生计,还要去参加“祭礼”,要准备这准备那,他会觉得很烦。“烦则不敬”,如果不耐烦的心一生起,就没有礼敬之心了,这个“祭礼”的效果也就起不到了。“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这个祭祀呢,也不能够搞得太粗疏,就是太不频繁,如果搞得太粗疏了,久而久之,人们就忘记了祖先父母的恩德,忘记了祖先父母的恩德,这个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就提不起来了。就像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一样,偶尔去听上一个传统文化的论坛,上一上传统文化的讲座,就像去加油一样,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又给激发出来了。但是如果你天天都去参加论坛,要放下工作,放下平常的日常生活,打乱我们生活节奏,就会感觉到很厌烦了。但是如果一年也不去参加一次学习,久而久之,这种向上的心、向善的心就疏忽了,又和社会大众同流合污了。

祭祀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祭祀呢?《论语》上说,就像孔老夫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我们的会场,布置得庄严肃穆,台上供着中华民族的万姓先祖,特别是那些对我们的民族发展有特别贡献的先祖,我们在祭祖的时候,就像祖宗在面前一样;祭祀神明的时候,也像神明就在面前一样。什么是神明呢?中国古人认为,人死了之后,他是对国家、对民族有特别贡献的人,那我们就要纪念他、怀念他,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比如说我们到杭州,看到有岳王庙,纪念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所以你看到这个岳王像,就想起向他学习,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所以这个祭祀,都是提起人们的一种知恩报恩的意识,都是一种教育的含义。

在祭祀的时候,祭祀之前,祭祀之时应该怎么做呢?在祭祀之前就要进行斋戒,对内要调摄内心,使内心清净。也就是把你的心从外物上收回来,像《论语·乡党》所说的:“斋必变食。”斋戒的时候,不但不吃肉,就是连好的粮食都不吃。为什么呢?怕自己的心里贪著滋味;对外,要隔绝一切交际、娱乐、房事等活动。斋戒时,要把心思集中于思念死者生前的起居处所、音容笑貌、饮食习惯、志趣爱好。这样要专心斋戒三天,就能使要祭祀的先人活现在心中。所以古人看一个人斋戒的时候,那种恭敬的程度,就知道这个人思念亲人的程度如何了。斋戒必须谨慎,正是因为在斋戒中有这种毕诚毕敬的态度,孔老夫子才说:“我祭则得福。”为什么孔老夫子祭祀就可以得福呢?很多人也来参加祭祀,但是祭祀完了并没有得福呢?因为我们对祭祀的态度不一样,是不是在祭祀的过程中有那种知恩报恩、饮水思源,有那种使命感、责任感,有那种毕诚毕敬的态度,这个是至为关键的。

在祭祀的当天,进入宗庙之后,仿佛会从牌位上看到亲人,在牌位前礼拜之后行步周旋,敬奉贡品,走出门来,心中肃然,亲人的音容笑貌好像就在眼前;出门之后侧耳倾听,仿佛能够听到亲人深深的叹息声。所以说到先王对亲人的孝敬之情,使亲人的面容,不曾离开过眼前;亲人的声音,不曾离开过耳边;亲人的心志爱好不曾离开过心间。也就是说,他所思、所想、所听、所看的全都是先人的音容笑貌、爱好情趣、饮食习惯等等,这样又怎么会有丝毫的不恭敬呢?所以君子对父母在世的时候是恭敬的赡养,去世之后是虔敬的祭祀。这种虔敬的态度,不是有意为之、装出来的,而是从内心生起了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祖宗的感念之情,自自然然地会表现出这种恭敬的态度。

历代的皇帝,都知道这种祭祀对民风的影响,所以从自己身上率先垂范,自己祭祀的时候,表示出这种至诚恭敬的态度。比如说在明仁宗还做太子的时候,有一次明成祖到南京去访问,考察之后,就把杨士奇——东宫官叫过来了,就问:“太子的德行到底怎么样?”杨士奇就说了:“太子的仁孝之心,确实是做到了淋漓尽致,没有人能够相提并论。”明成祖就问了:“你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什么具体的事例能证明太子确实是仁孝的太子呢?”杨士奇就说:“每一年在祭祀的时候,他都要去亲自参与。特别像去年的时候,皇帝把祭祀的任务交给他,但是在祭祀的前几天,他却得了痛风病,但是,医生虽然让他去发汗、休息,他仍然要亲自去检查祭器,把这些祭祀的器具一一地检查,放心之后还亲自去参加祭祀。有的人就劝他,说:‘你现在得了病,让人去代理你祭祀就好了。’他说:‘皇帝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我,我又请别人去代办,这就是没有诚意,不是能够完成君上的使命的。’所以他还是亲自去参加祭祀。祭祀参加完了,行礼之后,出了一身汗,结果这个病就好了。再比如,每一次他要向皇帝您进奉食物或者其他东西的时候,在队伍出行之前,他都要一一检查,确保无误,然后亲手把封口封上,才让他们去出行。”皇帝听了之后就说:“这不过是为人子者应尽的义务,该做的事情而已,应尽的责任。”杨士奇就说:“天下那些有成就的人,都是把自己应做的事情做到了极致而已。”也就是说,无论你在哪一行、哪一业做什么样的工作,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只要你尽心尽力地把你的工作做到了极致,有诚敬之心,那就一定能够取得大的成就。所以你看,作为一国之君,他确实是身体力行,对祖先、对圣贤人都有这么样的恭敬之心,所以怎么样了呢?民风自然是上行而下效,也会有诚敬之心。

在《祭统》上说:“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所以君子的教育,在外教导他要尊重他的领导长辈,在内教导他要孝敬父母。如果父母已经过世了,我们怎么样教他呢?怎么样进行身教呢?我们现在,道德教育不得力,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把道德教育变成了说教,我们说得非常好,但是自己没有做到,所以这个教育,就起不了预期的效果。我们经常说这个孩子怎么说都不听,我这个属下、这个学生怎么说都不听。这句话就很有味道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是在言语上去说他,没有从身体力行上表现出来。比如说我们的恭敬心,我们的感恩心,我们的孝敬心,我们的各种各样的规范,要求员工做的、学生做的、属下做的、孩子做的,我们是不是自己先做到了呢?作为一个领导者,都是希望一呼百应,自己说话特别有执行力,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怎么样做到这一点呢?孔老夫子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所谓的领导者,必须能够自己先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他自己都做得很端正、很正确、很公正,自己所作所为没有不正的地方,“其身正,不令而行。”你不用屡次下命令,属下员工也会跟着你去做正当的事。如果你自身做得不端正,虽然你屡次下命令,传达这个传达那个,那也都没有效果。

《说文解字》用一句话,就把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途径给我们解释出来了,那就是:“上所施,下所效”。上面怎么去做,下面跟着怎么效仿,就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了。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知恩报恩,饮水思源,但是父母已经过世了,我们怎么样用身教教导儿孙呢?那就是通过祭祀,通过在祭祀中对父母这种恭敬的态度,让我们的后辈子孙能够看到我们的孝亲意识。

所以《祭统》上说:“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君子的教育,必须从根本上来做起,而把“顺”做到极致的就是“祭礼”了。为什么是“祭礼”呢?一个人在世的时候,父母在世的时候,你对父母恭敬,那可能还是有利可图的,或者是畏惧父母的权威,或者是有其他的目的。但是父母已经过世了,祖先已经过世了,我们还能够定时地去祭祀、怀念,这是没有任何功利之心在其中的,纯粹是一片感恩之心。所以说:“祭者,教之本也已。”这个祭祀,是教育的根本。

当然我们这种祭礼,它的本质是毕诚毕敬,要有这种发自内心地对父母祖先的恭敬和感恩,而不是来表现形式的。就像有一个孩子,他的父亲学了《弟子规》,学得很好,他学了《弟子规》之后,目的是什么呢?是想让他的孩子孝顺自己。所以有一天,他下来了,就对他的父亲,也就是孩子的爷爷说:“爸爸,爸爸,一会儿我带着孩子去上班的时候,我要给你鞠一个躬。”爸爸一听啊,就吓得不得了了,他说:“干嘛要给我鞠躬啊?没有必要,没有必要。”他说:“我是为了教你孙子的,你要跟我配合一下。”这个爷爷一听是为了教孙子的,“那就好吧,我配合。”结果这个父亲带着儿子从楼上下来了,然后走到他的父亲面前,毕恭毕敬地鞠了一个鞠躬礼,90度,然后说:“爸爸,我带孩子去上学了。”结果他带着儿子走出了门,刚上了车门,坐定,这个儿子就说了一句话:“爸爸,爸爸,你刚才那一个躬是鞠给我看的。”所以你看,你有没有内在的恭敬,这个孩子、下属,他的心都能够感受得到,不是能够骗别人的。所以你有内心对父母的感恩、恭敬,你所鞠的躬是发自内心的,甚至你不鞠躬,也能够感受到你的诚意,不是在于那一个形式,而在于实质。

我们学礼,包括学《弟子规》,包括我们参加祭祀,都是要重实质,不重形式。当你有内心的恭敬的时候,你把这个躬鞠下去,人家能够感受到你的真诚之心,会被你感动。但是我们的躬鞠下去了,抬起头来一看,对别人还是一种傲慢的眼神,那个躬鞠起来就没有意义了。也不是说没有意义了,意义就不是那么大了。

所以为什么古人说“揖深圆,拜恭敬”呢?就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傲慢之心。比如说,即使是一个乞丐,乞丐也有傲慢之心。他坐在大街上,看着过过往往的车子都是宝马、奔驰,他怎么说呀:“哼,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有几个臭钱吗?”你看即使是贫贱到乞丐的人,都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傲慢之心,更何况我们是有一定的学问、有一定的官位、有一定的财富,受人尊敬的人物呢?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鞠躬啊?为什么古人让我们三跪九叩首啊?就是用你最尊贵的头去顶礼,把我们的傲慢心来折服,不要那么高高在上的。所以这一个礼,是折服了一个人的傲慢之心。当然我们开始学鞠躬的时候,很多人是躬鞠下去了,但是呢,抬起头来,这个眼神儿还是傲慢的,抬起头来,对人还是不屑的,对人没有发自内心的关爱、还有那种真诚,那这个躬也是白鞠了。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知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话我们做起来,才能够有真实的利益。这是第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在祭祀的时候要昭述祖德,传承家风。祭祀,是一种机会的教育。特别是在祭祀的时候,我们把列祖列宗良好的德行风范,他们对国家的付出、贡献都讲述出来,后代子孙听到之后,立刻提起了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说:“作为这样的先祖的后代,我一定要努力做好,传承良好的家风,不要让我的祖先因为我而蒙羞。”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杨家的堂号叫“四知堂”,这个“四知堂”就是来自于东汉的杨震。杨震在去赴任东莱太守的路上,路过了昌邑县,县令王密是他曾经举荐过的。王密听说自己的恩人要路过,就趁着夜色带了十斤黄金送给杨震,杨振就拒不接受。王密以为杨震是怕这一件事有人知道,才不愿意接受,于是他就说:“这一件事,是深更半夜的,没有人知道,你就放心地接受了吧!”杨震怎么回答的呢?杨震说:“这一件事有天知、有神知、有你知、有我知,这叫四知财,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于是他就拒不接受这“四知财”。结果,因为他这种德行,他一贫如洗,最后到老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家产留给儿孙。他的一些同事看了就劝他,说:“你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你的后代子孙打算一下,给他们留一点财产呀。”杨震怎么说的呢?他说:“我留给我的儿孙最好的财富,就是他们是一个廉洁官员的后代。”结果怎么样呢?结果他们家连续四世,都有人做到三公的位置,所以历史上称他们“四世三公”。这个“三公”就是皇帝的老师,那要选全国最有德行、最有学问的人来担当。他们家连续四世都有人做到“三公”的位置,可以说是德行传承了很久远。而且不止如此,在前几年的时候,杨家的后人到了缅甸,重建“四知堂”,为了是容纳更多的后代子孙来祭祀祖先。我们想一想,杨家的这种家风,不仅仅是影响了杨家将近两千多年,每一个杨家的人,从这个匾额下走过的时候,都会想到我的祖先不收“四知财”,我作为一个官员,应该廉洁有守,不能够给我的祖先抹黑。

诸位朋友,如果我们的家族都有这样良好的教育,还会有那么多的贪污腐败的官员吗?而且不仅仅有杨家,有这样的良好的德行风范,我们在座的各位历代祖先之中,都有像杨震这样廉洁有守的官员。所以为什么历史上,中国人特别强调要续家谱,要有家规的传承呢?因为我们把家谱续下来,凡是能进入家谱的人,那都是德行上没有污点的人,而且那些有重大贡献的,还有非常高的德行的人,都有特殊的记载。告诉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而且我们把家谱续上去,因为中国古代的“礼”,有一个规定,说这个“礼”“婚”不能够娶同姓,也就是说同姓的人是不能够结婚的。所以你续上去家谱,你的父亲是一个姓,母亲是一个姓;父亲的家族再续上去,又是两个姓,母亲的家族,续上去又是两个姓,这样一代一代的续上去,每一代都是两个姓。两个姓的续上去发现什么了?发现我们的万姓确实是一个家族,对吧?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族,是一个大家庭。这句话绝对不是夸张,我们把家谱续上去之后,发现这个万姓都是一个大家庭,这种一体的感受就特别得明显了。既然我们是一家人,我们还要彼此有冲突、有竞争,还要得理不让人,还要以牙还牙、以毒攻毒吗?就不会再采取这样的方式了。

杨家的家风,不仅影响了杨家,也影响了中华民族代代的子孙。所以你看一个人有德行,庇荫的是后代的子孙千秋万世。司马光先生有一句话说:“遗金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我们现在人辛辛苦苦,每一天朝九晚五都在忙什么呢?都在忙什么呀?忙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吗?忙着挣钱哦。但是古人告诉我们,遗金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啊!我们辛辛苦苦赚了这么多钱,自己一日三餐,夜眠六尺,你赚了再多的钱,请问你一天能吃几顿饭呢?一日三餐而已,现在很多人向西方学习,加了一个夜宵,这个夜宵还不是很健康。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们有一个海边别墅,有一个花园别墅,有一个山庄别墅,请问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只能睡几尺的床啊?六尺床而已。我们不能够同时出现在两个别墅,所以很多的人花了很多的钱,买了很多的别墅都空在那里。然后找一个阿姨去打扫卫生,这个阿姨只要把卫生打扫干净,每一天就可以享受花园别墅、海边别墅的待遇。

所以诸位朋友,请问是谁比较有福气呀?对呀,所以你看我们还在辛辛苦苦的赚钱,是吧?还没有去享用这一个福分,而且你的儿孙没有教育呀,你给了他很多的钱,我们家已经这么富有了,我还需要努力吗?我还需要奋斗吗?即使是一个贤者,给他很多钱,也损其志,“贤者多财损其志”,他自己就没有奋发努力的这种志向和抱负了。“愚者多财益其过”,这个孩子本来就很愚钝,拿着钱吃喝玩乐,骄奢淫逸,你还再给他很多的钱和家产,不是增加了他的过失吗?所以无论这个孩子有德行,没有德行,有才能,没有才能,你把钱留给他,对他都是百害而无一利。“遗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你看我们知道圣贤经典,字字珠玑,你学一句,受用终生。经典这么好,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喜欢读经典呀?即使有书买回来给他,他也不见得有兴趣去读。那怎么办呢?还不是没有办法,最后还有一句话:“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不如我们自己做好,给他树立一个德风的榜样,这种德行让他能够效法,而且代代相传,是这种德行庇佑了他的后代子孙千秋万世。

比如说我们看历史上的孔老夫子,他们家风承传了八十多代,几千多年而不衰,现在还代代都有贤人出现。一说到孔老夫子,外国人都非常地景仰,非常地尊敬。像我有一位朋友,他曾经到非洲,去参加维和部队,去参加维和,他是孔子的后人,结果发现这么落后的地区,只知道中国人两个人的名字:第一位,就是孔子,孔老夫子;第二位,就是周恩来,周总理。我们想一想,在这么落后的利比里亚非洲人那里,人家还都知道孔子,一听说他是孔子的后代,每一个维和部队的军官,都过来给他敬礼,然后要求和他拍照。你看看孔老夫子的德风,确实是庇荫了子孙两千多年,庇荫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而不衰。现在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也开到了世界各国,大家都对孔老夫子,孔老夫子的教诲非常地恭敬,愿意向他学习。

范仲淹的家风也是传承了上千年而不衰。范仲淹一生,生活节俭。虽然做到了宰相,但是仍然保持着穷秀才的生活方式,把自己的俸禄,来兴办义学,兴办义田。那么他们家的公子呢?要出门去见客人的时候,都不能同时出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家仅有一套比较体面的衣服,他们要出去会客也都要轮流穿。这样的一个人,到走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我们现代人看了,会觉得范仲淹是不是太傻了,太不为子孙后代着想了。但是恰恰相反,范仲淹的儿子、孙子、曾孙,都是做到了宰相、公卿、侍郎的位置。而且到清朝的时候,范家的后人有数据统计,做到部长以上的官员有70多位。而且直到今天,范家仍然保持了祖先兴办义学、兴办义田的家风。他们家的义田是越来越多。所以说“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现在很多人都特别喜欢学《易经》,但是学《易经》,没有抓到根本。为什么学《易经》啊?想找一个人给我算一卦,看看我这个生意可不可以做,我的伙伴可不可以合作,我的这个趋势发展如何。这些呢,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两句话你学到了,你也可以知道自己还有其他人的前途命运如何了。这两句话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当我们看到一个省部级以上的官员,突然锒铛入狱的时候,大家都在议论纷纷,说什么原因啊,什么原因呀,莫衷一是。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所导致的,恶贯满盈,自作自受。我们看这些经典史书,发现有很多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他们看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军队目前的所作所为,就知道他以后的结果如何。他是怎么看的呢?我们看《尚书》上有这样一句话,说:“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一个人对内心起了迷恋女色之风,对外喜欢狩猎,古代的游玩,就是打猎,喜欢打猎游戏,没有节制。“甘酒嗜音”,喜欢饮酒,沉溺于靡靡之音。住的房屋又高又大,墙上还雕刻着花纹儿。以上六种情况,只要有一种情况出现在你的生活中,那就没有不灭亡的,“未或弗亡”。所以我们从这里看到,古人说话不像我们现代人都是模棱两可,或许吧、可能吧、也许吧,他说得非常地肯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有一于此,未或弗亡。”没有不灭亡的。更何况现在很多领导干部,这六种情况全都出现了,还有不灭亡的道理吗?还用让别人给你去算一卦,预测你的前程吗?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的官员,把传统文化学的呀,变成了迷信。我们说儒教、佛教、道教,这个“教”在历史上都是教育的含义,而不是迷信,不是宗教。但是现在很多人,不懂得传统文化是教育,变成了迷信。比如说很多的官员,带了钱去了五台山,去供僧、供斋、供佛,回来之后,依旧违法乱纪、贪污受贿、骄奢淫逸,最后东窗事发,被抓起来了,还抱怨说:“这佛菩萨都不灵啊!”这不是佛菩萨不灵,是你自己把佛教、儒教、道教的教育变成了迷信,变成了宗教,所以错误地领会了古圣先贤的意思。

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都是老师,他怎么样帮助这个世人,帮助这个世间呢?都是靠良好的教育,让你去依教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不去作恶,怎么会锒铛入狱呢?所以你看到中国古代的教育,包括我们从祭祀就能感受到,它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教学方式,是通过祭祀孔子,提起我们尊师重道的意识;祭祀历代祖先,提起我们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一看到孔子,一看到祖先就想到他们的教诲,想到他们的德行,想到要向他们学习,这是教育。

所以我们学传统文化,要学到根本,不能够流于形式,更不能走向迷信。“祭而不敬,何以为也?”如果你去参加祭祀,但没有发自内心的诚敬,没有内心的感恩,为什么要来参加祭祀呢?是不是参加祭祀的人就都有福了呢?孔老夫子说:“我祭则得福。”为什么他参加祭祀就一定得福呢?因为他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他有这种恭敬之心。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要抓住根本。

像孔老夫子,有一次被鲁国的国君请来了,向他请教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他说:“我听说向东方扩展房屋是一件不吉祥的事,这一件事到底是可信还是不可信呢?”孔老夫子没有直接回答,他说:“我听说有五种不吉祥的事,但是向东扩展房屋并没有包括在其中。”哪五种不吉祥的事呢?

“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损人利己,这个益就是增加的意思,损害别人的利益,增加自己的利益,你和别人结下了怨仇,你和别人有了冲突,别人一有机会就想着报复、打击你,你给自身招致了不吉祥。所以损人绝对利益不到自己,一定是利益到别人,才能够利益自己。就像我们大连有一个“悦意坊”,专门经营的就是生态的食品、产品。为什么要有这个悦意坊呢?因为这些人就是看到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现在大范围的化肥农药的应用,对环境、对土壤的破坏,让我们的人整日生活在饮苦食毒之中,所以怎么样呢?他们就决心要生产、销售那一些生态环保的,对自然环境没有破坏的产品。虽然一开始的时候举步维艰,但是,他们的诚心诚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识,越来越多人的肯定,越来越多人的支持。所以“悦意”产品也是非常地受欢迎。既健康了自己,也保护了地球,保护了环境,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都作出了贡献。所以我们是帮助别人,才帮助了自己。你是通过利益别人,来利益自己,助人为乐,帮助别人本身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他们是把这作为一种事业来做,不是为了赚钱来做。

 “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我们放弃了老年人,不去赡养、不去照顾、不去孝顺,把所有的关爱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结果孩子被培养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自我为中心,很严重,最后怎么样呢?家庭不吉祥,后代乏人,没有贤德的后代子孙出现了。

“释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也。”我们把那些贤德的人放任了,不去任用,任用的全是不贤德的人,这是国家的不吉祥。

“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知不祥也。”年老的人不去教导了,为什么呢?因为年轻的人没有虚心好学的心了,这是社会风气的不吉祥。古人的智慧经验,不能够代代承传,结果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社会风气就不吉祥了。

“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圣贤人都隐居起来了,为什么隐居起来了呢?因为不被重用。愚钝的人,自私自利的人都把持了领导的位置,这是天下的不吉祥。

所以孔老夫子说:“我听说天下有五种不吉祥的事,但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听了这一句话,对那些特别热衷于看风水的人有一定的启示。风水,当然告诉我们,环境对人是有影响的,人对环境也是有影响的。但是古人告诉我们:“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告诉我们,要从根本上去努力,你是一个有福的人,你所选择的地方都是很好的风水宝地,即使这一个地方本来风水不好,但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去住了一段时间,这个地方的风水都能够变好,这个叫“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如果一个人,他没有德行,他把这一个风水宝地据为己有,但是他住上一段时间,这个好的风水都被他给破坏了,说明什么呢?说明:“福田靠心耕。”“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个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心法。

第三点呢?我们祭祖,特别是今天祭祀中华民族万姓祖先,我们要学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精神。很多人说你学传统文化,学了这么长时间了,传统文化到底讲什么呀?你怎么回答呀?中国文化讲“道”,他也听不懂;中华文化讲“德”,“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他还是听不懂;中华文化讲“仁”,似乎有点明白,但还是不太懂;那你告诉他,你说中国精神就是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所有的这些精神都是从一个源头出来的。

像雍正皇帝,在《上谕》中就提出:“儒释道三家,三教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悖。”就是说儒释道三家的道理都是从一个源头,从一个根本所产生的,但是他的方法可以并行而不相违背。就像我们这个手指,在外边看是五个手指,儒、释、道等等,从外边看、上边看是五个,但是你从任何一个手指伸入到手掌的时候,发现在手掌这一个部位,都是一不是二。所以儒释道从外边看是三,但是深入到根本之处的时候都是一,不是三。

雍正皇帝对儒释道都非常地通达,所以他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告诉我们:儒家,不要贬低道家、佛家;佛家,不要瞧不起儒家,道家;道家,也不要批评儒家和佛家。他们是怎么样呢?合在一起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把他们都分离开来,对彼此都是一个伤害。所以你看,雍正皇帝,他对儒释道有深刻的认识,他能够说出这样的话。这一个缘是什么呢?在李炳南老居士的《论语讲要》上告诉我们,说:“圣贤之教,以孝为本。”圣贤施教,就不仅仅是儒家,也包括了道教、佛教。他们进行道德教育,都是以孝为根本、为源头的。比如说《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个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所产生的根源。《孟子》上也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孔老夫子最敬佩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他们讲了什么样的道理呢?其实就讲了孝悌之道。如果人人都能够在家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出门尊敬老师、尊敬领导,把这一个孝悌之道推而广之,这个仁爱之心,也就达到了。

所以这个“孝”给我们传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就像我们今天祭祖,我们从孝道“孝”字上也受到启发:这个“孝”字的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个“子”字,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而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种无始无终,始终都是一体的,这就是佛教所讲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从横的方面,儒家讲,兄弟之间的友悌,又把这种友悌之心推而广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你看,“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东西是什么呀?就是我们的自性,就是我们的明德。《庄子》上也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我们不仅仅和他人是一体的,而且和天地万物都是一体的关系,这种“孝”,这种祭祀,给我们传达的就是一种一体的观念。如果你有了这种一体的观念,你会怎么样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呢?

我们看一看大舜是怎么做的?在《中庸》上,孔子称赞舜王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舜王是天子,他有福禄,后来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他还有名声,而且很长寿。他为什么全都齐全呢,因为他的德行。他有什么样的德行啊?为什么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呢?大舜的后母、弟弟,三番五次要置他于死地,但是他并没有去打击报复、怀恨在心,心想:“如果我有一天得逞了,我一定给你们好看。”他没有这种打击报复的怨恨之心,总是反省自己的不足,虽然得了天子之位,还经常到原野上去号泣,觉得自己没有让父母满意,没有让弟弟满意,最后他的真诚之心终于感化了他的后母,感化了他的弟弟,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所以他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告诉我们中华文化的精神,就是“仁者爱人,仁者无敌”。

我们经常说“仁者无敌”,什么意思呢?并不是说有仁爱之心的人,就没有人和他敌对,或者是有仁心的人,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他从内心里不和任何一个人起对立,这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为什么能够做到不和任何人起对立呢?圣贤人和凡夫的区别是什么呢?大舜为什么能够做到感化后母和弟弟呢?圣贤人就是亲证了:我和万物都是一体的关系。既然是一体的关系,就像这个牙齿不小心咬了舌头一样,这个舌头还会和牙齿没完没了,斤斤计较,非要再报复牙齿吗?一体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关系,所以他要能够化敌为友。怎么样才能够化敌为友呢?靠的就是真诚之心的感化。

在《群书治要·昌言》上有一句话:“事亲而不为亲所知,是孝未至者也。”如果你侍奉父母双亲,但是不能够让父母双亲理解你、认可你,这个是你的孝没有达到极致,你的耐心不够,你的孝顺不够,或者你的智慧不够。“事君而不为君所知,是忠未至者也。”如果你侍奉领导,侍奉君主,但是不能够让君主理解你、认可你,这是你的忠心,真诚之心,没有达到极致。“与人交而不为人所知,是信义未至者也。”和人相交往,但是不能够为人所理解、所认可,这是你的信义,没有达到极致。达到极致是什么状态呢?就像大舜这样,能够把三番五次置自己于死地的人都能感化。

诸位朋友,请问我们身边有没有人,想三番五次地要置我们于死地呀?我们在座的人都非常得幸运,没有三番五次要置我们于死地的人。但是连这样的人我们都不能够感化,说明什么呀?说明我们的“德未修,感未至也”。还是我们自己的德行修养不够,没有达到至诚感通的境界,只有这样一个原因。如果你达到了这种至诚的境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你的心确实做到了精诚,那么一定是可以感化的。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这里。而当你的心一变了,你能够“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再去责怪别人,要求对方的时候,你发现他也会慢慢地被你所感化、所转变。

 所以学习传统文化,祭祀中华民族万姓先祖,要继承他们的精神,继承他们的品质。要能够做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如果我们把这十二个字都能够落实,请问我们社会还有什么问题是不可解决的呢?你看现在有很多人说:“我这个孩子小公主、小皇帝的脾气很厉害,不能够有孝心,知恩报恩,为他付出了多少,他都觉得天经地义。”只要你把孩子的孝心给提起,他知道“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他一定不会让你操心,他一定会竭尽全力地把学业搞好。我们看到现在社会有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只要把这个企业家的诚信之心给培养起来,他做的产品都是良心产品,我们还会有这些问题吗?现在腐败分子很多,我们只要把官员的廉耻之心给树立起来,他知道我这样做让父母蒙羞,对不起祖宗,他还会去违法乱纪、贪污受贿吗?特别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连历代祖先都跟着我们蒙羞,他们在哪里都觉得不好意思,抬不起头来,我们还敢去随意地违法乱纪、坑蒙拐骗、去贪污受贿吗?所以祭祀祖先的意义就在这里。

但是在十年文革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祭祀的教育含义,把它当成“四旧”给破掉了,祠堂被捣毁了,结果怎么样呢?现在的年轻人做事,不要说能够想到他的祖宗,能够想到他的父母都谢天谢地了。往往两个人都要结婚了,提前两个星期把对方带到家里,让父母看一看,说:“爸爸妈妈,我们再过两个星期要结婚,请给我们准备房子、准备钱吧。”如果不是为了准备房子、准备钱,他们两个住在一起,父母也不知道啊。那到底哪一种教育好?我们希望自己的儿孙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考虑。

中国古人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们社会问题看似五花八门,但都是树的枝叶花果,只要我们把这个枝叶花果的根找到,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而这个根在哪里呢?根就是人心坏了。本来人应该有孝顺心、知恩报恩的心、饮水思源的心、见利思义的心,但是现在的人都变成了忘恩负义的、见利忘义的这样的心,唯利是图的。那这些问题怎么会不出现呢?所以我们国家的领导人,特别是习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这也是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表率。可以说,在文化自信方面,习总书记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包括他在接待美国总统特朗普时,都把他安排在故宫,向他介绍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彰显了一个大国的文化自信。所以对于我们传统的礼乐文化,我们要深入去理解,要挖掘他的教育含义,不能够简单地把它作为迷信来批判。孔老夫子说:“祭则得福。”为什么呢?因为“福田靠心耕”、“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我们今天祭祀万姓先祖,弘扬孝道,从内心能够把我们的感恩之心来提起,我们一定是得福的。我们首先要感恩谁呢?首先就要感恩父母,我们的父母养育之恩确实难以回报。我们看一个幻灯片,讲《路过》。

从这个幻灯片,让我们体会到父母对儿女的关爱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所以我们对父母“生,事之以礼”,过世的时候要“祭之以礼”。这种祭祀,也是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祖宗的感恩之心。我们今天有幸在这里齐聚一堂,感念中华民族的万姓祖先,继承他们留给我们后代子孙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也生起“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那我们今天的祭祀,意义就无比重大。我相信我们能够来到现场的每一位嘉宾,都不是偶然聚到一起的,既然我们有幸坐在这里,能够参与、体会这种祭祖的庄严隆重,那我们也有责任、有使命,把这种博大精深、历古弥新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

我们上午的讲座就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