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目录
视频文字
《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
2020-04-14

学员们好: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我们知道在2018年的3月10日,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领导干部他居于领导的地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大众的表率。所以领导干部的道德风尚如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在《礼记》中就这样说到,说:“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说下级侍奉上级,并不是服从他的命令,而是服从他的行为。“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如果上级领导喜欢某一个东西,那么下级、属下,一定会有比他更加喜欢的。“故上之所好物,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因此,上级领导喜好和厌恶的东西就不可以不谨慎,因为他是人民的表率。

在《论语》中,也记载孔老夫子多次强调,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领导者自身端正,那么他不用屡次下命令,属下也会去跟从;如果他自身不端正,虽然屡次下命令,属下也不会服从。

那么作为一个领导者,都希望自己很有权威,说话一呼百应,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爱戴。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论语》上,孔老夫子也说:“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领导者、在位者,能够端正自身,那么对于办理政治这件事,又有何难处呢?假如他不能够端正自身,那么怎么去端正别人呢?所以领导者的道德风尚,确实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所以在《说文解字》上,用一句话,把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的途径,给我们指出来了,它说这个“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也。”“上”就是领导者,在家就是家长,在学校就是老师。他们怎么做的,下面跟着怎么去效法,就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了。

所以长期以来,道德教育之所以不得力,是因为我们把它变成了“说教”。比如说有的领导干部,在开会的时候讲得慷慨激昂,说我们一定要把“反腐败”作为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事情来抓,但是讲话没几天,自己因为腐败问题被抓了起来。当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时候,就让我们丧失了对道德教育的信心。

所以孔老夫子特别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位者的德行像风一样,一般百姓的德行像草一样,风向哪边吹草,草就向哪边倒。实践证明:“上行则下效”,“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这也是习总书记为什么特别强调,“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所以孟子他特别强调:要把那些有仁德之心的人,选拔在领导的位置上。他说:“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应该把那有仁德之心的人选拔在领导的位置上,如果没有仁德之心而高高在上,就等于把他的过恶播洒给广大的民众。这个影响就非常的恶劣。

这个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也就是为什么要强调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第二个问题,我们讲一讲领导干部“政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习总书记他说:“讲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换一句话说,领导干部的政德,要从三个方面来讲,那就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首先我们看一看“明大德”。

“明大德”就是要筑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这就是领导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治国理政,它是顺应了社会、自然、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一个历史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用古代的人的话来说,就是“道”。所以“明大德”就是古人所讲的,要顺应天道,以道德仁义为是。

在《群书治要·六韬》中,有这样一段话,它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说这个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能与天下之人,共同享有这个利益的,才能够得到天下,想独自占有天下利益的人,就会失去天下。

“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你看天有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有一定的规律;地有财,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大地所提供的资源。能够与人共同享有这些财富,顺应天时,这个就叫做“仁”,那么“仁”所在的地方,天下都会归向于他。

“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归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得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也就是说,能给人们带来真实利益的,解救人们的患难的,这样的人,天下才会归往于他。

我们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不断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并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题,让世界瞩目,赢得国际认可,根本原因在于哪里呢?根本原因就是他能够“顺应天道,以天下为公,以仁义为怀”。这正是“得道者多助”,“顺天者昌”的体现。所以我们要“明大德”,其实要坚持四个意识。那就是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就是我们新时代领导干部的“大德”。

第二,我们再看一看“守公德”。

习总书记说:“守功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换句话说,守公德就是要爱民,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六韬》上记载,周文王曾经向姜太公来请教:“怎么样能够把国家治理好?”姜太公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他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他对待百姓就像父母慈爱儿女一样,就像兄长关爱弟弟一样。“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看到老百姓饥寒交迫,在位的人要发自内心地为他们感觉到哀愁,看到老百姓劳苦奔波,也是发自内心地为他们感觉到悲伤,想方设法地要帮他们解决困难。

在《春秋左氏传》中,考察了历史兴衰成败的规律,说了这样一句话,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它说你看一个国家之所以兴盛,就是把人民视为受伤的病人,甚至是视为自己的伤病,加以关心、加以体恤,这是一个国家福祉所在;而一个国家为什么灭亡了呢?就是因为把人民视为泥土和小草一样的低贱、不值钱,可以随意地践踏,这也是一个国家产生灾祸的原因。所以你看,对待老百姓的态度,体现了在位者的仁爱之心,也决定了他的兴衰成败。

在《孟子》上也这样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领导者把被领导者当成是自己的手足一样加以关爱,那你发现被领导者会怎么样的回馈呢?他会把你视为自己的心腹,更加地关爱。相反,“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这个领导者把被领导者当牛做马地来使唤,也不尊重他的人格,不关心他的疾苦,那么“则臣视君如国人”。就像现在有一些企业的员工下了班,在超市里见到了老板,都是一低头装没看见就过去了,就把他当成是一般的陌生人一样,没有太多的关爱。更有甚者“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领导者把被领导者,他的生命视为泥土和小草一样的低贱、不值钱,甚至可以随意地践踏,这个时候,被领导者说起领导的时候都是这样的,说:“我们那个领导啊,真是一个吸血鬼,甚至连吸血鬼都比不上。”说起来是像仇敌一样加以痛恨。

所以你看,被领导者对于领导者之所以有这种不同的反应,就是因为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态度决定的。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提出“人权”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在位者,他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起到了“君、亲、师”的责任。是“作之君”,要领导属下、管理属下、率领属下;这还不算,还要“作之亲”,就像父母关爱儿女一样去关爱属下;除此之外,还要“作之师”,就是要教导属下做人的道理,让他明了自己在伦理关系中的责任和本分。一个领导者这样对待属下,属下对他感恩戴德都来不及,还需要拿着人权去示威罢工,和他讨价还价吗?所以有人说,中国没有提出人权的概念,是因为中国比较落后,不够西方先进。实际这是一种误解,因为我们有更好的理念,已经把人权保护得很好了。

所以我们现在都在讲“中国式”的管理,什么是中国式的管理呢?那就是“君仁臣忠”的管理。这个“君”就是领导者,这个“臣”就是被领导者。那就是领导者关爱属下、率领属下、教导属下。那么被领导者,就会全心全力地完成领导交给自己的任务,尽到自己的忠心,所以这个忠就是“尽己之谓也。”竭尽全力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所以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或者是说领导与人民是互相合作、团结一心的关系,互相感恩、团结互助。那么在这样的一种关系中,还需要拿着人权去和领导者示威游行吗?

所以在《史记》上记载,在历史上曾经出现三种不同层次的管理。郑国的子产在治郑国的时候,他把这个法律监督机制设计得很严密、很合理,所以老百姓不能够欺骗他,他达到的是“不能欺”的境界。西门豹在治邺县的时候,他做邺县的地方官,他把这个法律设计得非常严苛,结果老百姓被吓得战战兢兢,没有人敢触犯法律,他达到的是“不敢欺”的境界。但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贱,在治理单父的时候,他把“仁义忠恕”的理念运用到管理之中,起到了“君、亲、师”的责任,结果他达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那就是老百姓不忍心欺骗他。显然,这个“不忍欺”才是最高层次的管理,这也是中国式管理所能达到的境界。

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因为我们一度丧失了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结果很多的企业家,都是到外国、到西方那里去学管理。有一批企业家坐了飞机万里迢迢来到了美国,向通用公司学管理。通用公司的人很谦虚,他说:“我们这一套管理都是从日本丰田公司学来的,你们不如直接去日本学,学得更加彻底。”结果这群企业家就万里迢迢坐了飞机,又飞到了日本。可是他们来到了丰田公司的大门口,还没有入门,就看到在门口赫然写着几个大字,他们都认得,写的是什么呢?写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凡是稍有成就的企业家,可以说无不是熟读《论语》。比如说,被誉为“日本近代经济的最高指导者”、“日本的企业之父”和“日本的金融之王”的涩泽荣一,就是一手执《论语》,一手执算盘,开创了日本儒家式的企业经营之风。而被誉为“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之所以在短短的一年拯救了濒临破产的日航,而且使日航成为所有航空公司中效益最好的一个,靠的是什么呢?当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说:“我就是把孔子、孟子,这些圣贤人的思想运用到管理之中,所以才成就了今天的我。”很多人认为孔子、孟子这些圣贤人的著作已经过时了,但是事实证明,在越是艰难的时候,这些圣贤人的话越管用。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企业面临资金断流,老板就拿不出钱,给这些员工发工资。这个时候,西方的企业员工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呢?你不给我发工资,那你是侵犯了我的人权,所以很多员工就纷纷地罢工、示威、游行。但是这个时候,韩国的员工是怎么做的呢?韩国的员工不仅没有罢工、示威游行,反而把他们平时的积蓄都拿了出来,交到了老板的手上,说:“老板啊,这几十年来,我们之所以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养家糊口,都得益于您对我们的关爱。现在企业遇到了瓶颈,我们愿意和您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这些钱您先拿去用,等企业经营状况好转之后再说。因为一旦这个企业倒闭,我们几千员工,家庭生计也就没有了着落。”

我们看了韩国员工的这些感人举动,感觉到既熟悉又陌生,为什么呢?熟悉的是因为那是我们丢失的传统文化。我们看即使是在民国时候的电视剧,看到一家主人,家道是要衰落了,但是这个仆人还跟着他不离不弃,不是说你不能再发我工资了,我就毅然离你而去,还是愿意跟着主人照顾他的生活。那为什么我们又感觉到很陌生了呢?因为假设我们自己的企业,遇到了瓶颈,员工会不会做出像韩国员工这样感人的举动呢?

所以自从“五四运动”和“十年文革”之后,由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过度批判,让我们一度丧失了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结果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要去向一个有两百年历史的国家学管理。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一个有两百年历史的企业,一定有它的成功之处,但是,毕竟没有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企业,更能经得起风吹雨打,更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所以我们说中国式的管理,实际上是最高明的管理,但是往往被人忽视了。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如果领导者能够起到“君、亲、师”的作用,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他就能够达到“不忍欺”的最高境界。这也就是领导干部的功德。

第三就是“严私德”。

习总书记说:“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领导干部为什么要戒贪呢?我们看现在的很多领导干部,本来可以一帆风顺、平步青云,但是却半途而废、锒铛入狱了。原因何在呢?原因就是有一个“贪”字没有放下,不是贪财就是贪色,不是贪名就是贪利,总之,还有一个字没有放下。

如果我们很贪财的话,我们一定要记住在《大学》上,有一句重要的教诲,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学习这一句话,结果锒铛入狱了。这句话就是“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的财货是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得的,这叫“悖而入”。那将怎么样呢?也一定会以不好的方式败散掉,这就叫“悖而出”。

当然中国古人,也知道后人读了这一句话会半信半疑,还会怀着侥幸心理,所以非常地用心,把那些不好的败散钱财的方式给我们总结了一下,概括为五个方面。说这个财富,并不是赚到你手、贪到你手就属于你的了,它实际上为五家所共有。

这五家首先就是官府。比如说我们这个钱是贪污受贿、违法乱纪、坑蒙拐骗赚来的,后来东窗事发,自己锒铛入狱,所有的不义之财被没收、被充公。虽然赚到自己手里了,还没等使用,就昙花一现,又收回去了,确实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得不偿失。

第二就是水灾,第三就是火灾。这些自然灾害,看似是自然的,但是却偏偏会把那些不义之财给焚烧掉、给漂夺走。

第四是盗贼。这些不义之财也会被盗贼所偷盗。所以你看现在也有很多的黑社会,也专门偷盗、敲诈、勒索为富不仁的人。

第五一点,防不胜防。是什么呢?就是不孝子孙、败家子儿、啃老族,也会把你的不义之财给败散掉。所以很多人把钱贪来之后,送孩子到国外去留学,结果这些孩子没有拿着父母给的钱去注册交学费,外国的学费很昂贵,结果拿着钱去干什么了呢?都去了Casino(赌场),那些赌博的场所一掷千金,把这个不义之财花啦啦地也败散掉了。现在出现了很多的富二代、官二代、富三代、官三代,什么原因呢?都是因为他的父辈和祖辈这个钱是不义之财,很多的都是这样的原因。当然古人这不过是抛砖引玉,引导我们要学会去观察,告诉我们不义之财不能够贪。

所以古人他把财富分为两种。第一种叫吉财,就是吉祥的财富。比如说我们通过勤劳致富,遵纪守法赚来的钱,这个给我们带来的是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人生。另外一种财叫凶财,什么意思呢?就是通过违法乱纪、坑蒙拐骗、贪污受贿等所赚来的钱财,这个财叫凶财,给我们带来的是不尽的凶灾,不尽的麻烦。

在道家的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中,这样强调,说:“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太上感应篇》被誉为“历代的状元、宰相必读之书”,不是说你读了这个书一定能当状元、宰相,而是说你要当好状元宰相,必须要读这一本书。在《太上感应篇》中,做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取不义之财的人,就如同是吃了有毒的肉,喝那个有毒的酒,来止息自己的饥渴,结果怎么样呢?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得不偿失。

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先生,在民国初年的时候,担任上海商会的会长。因为他是曾国藩的外孙,又担任了上海商会的会长,所以他和晚清末年的那些权贵的子孙交往很多。耳闻目睹了这些后代子孙败落的情形,结果怎么样啊?他就把这些案例总结了起来,写了一本书叫《保富法》,也就是说,保持富贵的方法。它告诉我们,赚钱容易、贪财也不难,但是要保持富贵三代以上,可就难上加难了。他用自己身边的案例,还有历史上的案例,给我们证明了《大学》上这一句话,那就是“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所以你看了这本书,就是别人送给你不义之财,你也不敢要了。

现代人也用现代的语言,对这些腐败分子算了一笔账,确实是很不划算。首先是政治账,自毁前程;第二是经济账,倾家荡产;第三是名誉账,身败名裂;第四是家庭账,妻离子散;第五是亲情账,众叛亲离;第六是自由账,身陷囹圄,被关进了监狱,失去了人身自由;第七是健康账,身心交瘁。你看这些腐败分子,虽然东窗还没有事发,只要外边一响起警笛,就战战兢兢,不知道是不是来抓自己的。每天都处于压力紧张的状态之中,对自己的身心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第八是历史账,怎么样呢?遗臭N年。在若干年之后,人们谈到这个腐败分子,仍然是恨得咬牙切齿,不肯原谅他。所以人生要懂得核算,不要去做那些得不偿失的事。

所以唐太宗他曾经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人拿着自己的官位不珍惜,去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这如同是什么呢?就如同是拿着珍珠的子弹去射麻雀。”你看这个珍珠的子弹非常的昂贵。古代没有人造珍珠,都是自然的珍珠,那是非常难得的、非常贵重的。但是他不知道珍惜,拿着这个去干什么呢?去打麻雀。就是分不清哪一个重,哪一个轻。这个就是告诉我们,领导干部要提起自己的理智,不要利令智昏。

那么有的人,把财看得很淡了,你看我即使是“家资万贯、富有四海,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而已。”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呢?所以把财看淡了,不贪财了,就开始贪色。古人也说:“饱暖思淫欲。”吃饱了、喝足了,又没有什么事可干,就开始贪色。中国古人说:“色字头上一把刀。”这一把刀绝对不是形容,因为这一把刀,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禄削得平平的,让你一无所有。所以古代的读书人、做官的人,对于“色”这个字更是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半步。在《尚书》上也说:“天道祸淫最速。”天道,就是自然而然的规律,它给淫乱的人、放纵的人、过分的人带来灾祸,是最迅速、最迅速的了。

我们看在唐朝的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人物叫狄仁杰。狄仁杰在年轻的时候是玉树临风、一表人才,长得英俊潇洒。这一年,狄仁杰去进京赶考,就留宿在一家旅店,而这个旅店的主人,是一个刚刚死了丈夫的少妇人。她白天看到狄仁杰玉树临风、英俊潇洒,就暗暗地起了爱慕之心。结果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狄仁杰还在认真地读书,突然门外响起了敲门的声音。狄仁杰心里一动,但是因为他胸怀很坦荡,所以他就起身过来把门打开。结果把门打开一看,看到一个打扮的非常艳丽的少妇人,也就是这个旅店的主人,出现在门口,而且她还很主动地说明了来意。狄仁杰心里未免一动,但是他马上就镇静了下来。

为什么呢?因为他想到了自己在年轻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位老人家,这个老人家还给他看过相,说:“你一生主贵,以后一定是能够做到达官贵人的。但是也同时提醒他,你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败坏在女色的手上。因为这个“色”字头上一把刀,一不小心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禄削得平平的,就一无所有了。”狄仁杰他也很诚实,他说:“一个人年纪轻轻,又遇到女子主动地投怀送抱,让我不动心,确实有点难,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面对女色而不心动呢?”这个老人家就交给了狄仁杰一个办法,我们今天也把这个办法交给大家。这个老人家说,他说:“人面对女色之所以会心动,其实不过是被表象所迷惑。”他说:“其实一个人好看,就好看在外边的一张皮而已。”那我们仔细想一想,在这个皮的底下,是一些什么东西呢?其实就是一些血啊、肉啊、屎啊、尿啊,还有一些肮脏的管道,流淌着肮脏的东西。所以古人说:“人体其实就是一个臭皮囊而已。”

比如说,我们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只要三天不洗澡,我们身上散发的是香味吗?为什么会发明香水呢?就是因为人体散发的气味不佳,特别是欧洲人,一出汗,身体汗味很重,所以才发明了香水来遮盖一下。说明什么呢?说明人体其实(是)一个臭皮囊而已,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就像有一个人送给你个礼物,这个礼物是一个皮囊,外面雕着花、又绣着朵,让你一看就爱不释手。但是你把这个皮囊接过来,把这个封口一打开,看到里边都是装的什么东西啊?都是血啊、肉啊、屎啊、尿啊等等,非常肮脏的东西。这个时候你还愿意把它抱在怀里吗?这个时候你是迫不及待地一把推开,避之唯恐不及。所以你看明白了,你就知道了,人体是一个臭皮囊,没有丝毫的可取之处,这个古人把它称为“不净观”,观身不净。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狄仁杰就想起了老人家的教诲,他把这个方法也交给了这个女子,他说:“你这样观察观察我,你发现我也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了。”正是狄仁杰有这样的德行,所以,他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才能成人之所不能成。他去进京赶考,一举成名,后来还成为一代贤相,名垂青史。

所以你看,“色字头上一把刀”,纪检监察部门的数字统计表明,90%以上的落马高官,都有女色的原因。这也是“天道祸淫”的活生生的体现。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又有很多艾滋病,这个病、那个病的,很多的性病。这些都是人“放纵欲望,不知节制”的后果,也都是“天道祸淫最速”的表现。

那么有的人,不贪财、不贪色,就喜欢出名。在《了凡四训》上有这样一句话,说:“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在世间享有很盛大的名声,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但是却名不副实、德不配位,那就会多有突如其来的灾祸。我们看,这个古人,他最担心的一件事情,就是德不配位,就是他的德行和他的位置、名声不相匹配,这样的时候就承载不住外面的名声和官位了。比如说,我们这个桌子,它只能承重500公斤,但是我们现在非要放上1000公斤的重物,这个桌子就会被压垮了。所以《易经》上说:“厚德载物。”外在的财富、身份、地位、名声,要靠深厚的德行才能够承载,如果我们的位置越来越提升,名声越来越大,但是德行却没有相应地增长,这样的话就要小心谨慎了。

那么最后就是贪利。这个利,就是除了金钱以外的,对自己有利的环境、条件等等。古人告诉我们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看到这个利益获得现前的时候,都要首先考虑它符不符合道义,如果不符合道义,那就是送到我面前,也要婉言谢绝。

总之,古人提醒我们:“立名于一世,失之仅顷刻。”你看我们很多人,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再走上工作岗位。这一路走来,付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努力,可以说是“来之不易”。但是,在一个利益诱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做出一个错误的选择,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却是顷刻之间。所以,古人提醒我们,面对财、色、名、利的诱惑,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应该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别人拿着金钱美色来诱惑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要觉得很得意,你看我是领导,这些人都要巴结我。

实际上,我们是站在悬崖的面前,别人拿着金钱、美色作诱饵,希望我们跳进悬崖。假设我们不小心,把持不住自己,把这个脚踏进了悬崖,那我们还想后悔,还来得及吗?后悔、后悔,那都是“到后面才悔”,“悔之晚矣”,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这些都是告诉我们,领导干部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才能够“严守私德”。这个是我们讲的第二个问题,领导干部政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一讲新时代如何加强政德建设,我们讲六个方面。

在2013年3月8日,习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我在中央纪委全会上讲,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项工作要继续坚持,去搞好完善、建设。同时,在我们国家,有一句话,叫‘面壁成佛’,就是自我境界的提升。”那么这一句话,它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要加强政德修养、要反腐倡廉,必须做好两项工作。就是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完善制度,加强法制监督机制的完善;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一句话,实际上和《群书治要·傅子》中的一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它说:“明君必顺善制而后致治,非善制之能独治也,必须良佐有以行之也。”它说:明智的君主,一定是顺着好的制度,才能够达到社会大治的结果。好的制度重不重要呢?当然很重要,这就是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但是它同时也强调“非善制之能独治也”,并不是说有了好的制度,就可以单独发挥作用、就一定能够达到社会大治的结果。那还需要什么呢?“必须良佐有以行之也”,还必须有好的辅佐的人才,也就是所谓的“圣贤君子”来推行好的制度。这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就是要提升自我的境界,提升领导干部的政德修养。这两者对于反腐倡廉都是缺一不可。

那么很多人说,西方也没有像我们那么重视道德教育呀?他们就是靠制度建设,不是把自己的国家治理的挺好吗?也没有出现,像我们中国出现的这么严重的腐败现象啊?所以我们只要把西方的制度搬过来,我们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实际上,我们向西方学习的时候,忽视了西方的“制度建设”得以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西方的历史上,西方的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的传统,它的政治制度维护了公平正义,但是“仁慈、博爱、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是由教会来教导的。所以他们的社会治理靠的是两手抓,一手抓“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一手抓“仁慈博爱”的道德教育。但是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的时候,仅仅看到了西方重视制度建设的一面,误以为只要把西方的制度搬过来,我们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但是却出现了“异体移植”的弊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制度在西方能运用得很好,但是一搬到中国,就变味、就走样。

比如说我们举一个例子:

安利公司刚刚到中国来发展的时候,它有一个全球通行的无偿退款制度,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把这个产品买回来了,你把产品用光了,觉得这个产品质量不好、对它不满意,你可以拿着空瓶子到公司去退款,公司会把所有的货款百分之一百地退还给你。为什么呢?它是想告诉你,这个产品质量很好,几乎没有人对它不满意。这一个制度,在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推行的时候,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长期的宗教教育,人们把“诚实、守信”作为公民最起码的道德修养,所以没有人说,对这个产品满意,还拿着空瓶子去退款。

但是到中国的时候,这一个全球通行的无偿退款制度,却遇到了挑战、遇到了瓶颈,出现了什么问题呢?就是每一天都有排着长龙的人,拿着空瓶子要求退款;甚至有的人,不是把产品用光了,而是把产品倒光了,就好意思拿着空瓶子去退款。这一下子可让安利公司开了眼界,因为他们走过了这么多的国家,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现象,唯有来到中国,这一个“礼义之邦”、“华夏之族”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瓶颈。最后怎么样呢?迫使安利公司,在中国改变了这一个全球通行的无偿退款制度。所以这是制度的问题吗?这是人的问题。这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再比如,我们把西方的民主制用来选举村支书。结果,因为这个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理性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谁给他送的礼、讨他的喜欢,他就去投谁的票;谁和他是亲戚,他就去支持谁、去帮谁拉票。最后出现了大量的“贿拉选票、营私舞弊”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地方,黑社会的老大都被选为村支书了。这些现象说明什么呢?越是要想实行民主,越需要公民的道德素质、理性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否则,出现的社会问题更加的严重。

在美国,有一位著名的伦理学家叫麦因泰尔,他写了两本书。一本书叫《追寻美德》,另一本书叫《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他在《追寻美德》的这本书中这样写道,它说:“无论道德原则有多么具体和完美,如果人们不具备道德品格或美德,这些原则就不会起作用。对于法律的应用而言,它仅仅对那些拥有正义美德的人,才有可能发挥作用。”

其实类似的话,早在几千年前的荀子那里,就有所表达。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的很简洁,他说:“故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它这个法制等等,不能够独立地发挥作用,得到了圣贤君子,就是这里所说的有正义美德的人,它才能够发挥作用;“失其人则亡”,没有圣贤君子,没有正义美德的人,这个法制它也起不了作用。“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这个法制、礼法等等,它是治理的开端和凭依,没有这些礼法制度,你靠什么去治理呢?怎么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呢?所以它是治理的开端和凭依。但是这些礼法制度是谁制定下来的呢?“君子者,法之源也。”有正义美德的人,才能够制定出正义的法治,还有这些礼法等等。如果制定法律的人,就是想到小部门、小团体的利益,他也不可能制定出公平合理的制度。而即使公平合理的制度制定出来了,要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只有具有正义美德的人,才能够把它实施到位。所以这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领导干部的政德修养,对于反腐倡廉也是至关重要。

怎么样加强政德修养呢?

第一,就是要从家教开始,重视“政德”教育。习总书记特别强调“家教、家道、家风”的教育,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人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从小所养成的道德习惯,还有道德心理,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教育教什么呢?德行教育从哪里教起呢?中国人讲“百善孝为先”,“孝”是教之本,是教育所产生的根本、伦理道德的出发点和根基。因为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对自己恩德最大的人都不去照顾,他的仁爱之心就无从谈起。我们说对老百姓要有感情,要坚持群众路线,但是如果对父母都没有孝敬,没有知恩报恩的意识,你怎么可能看到老百姓处于困苦之中,就给以无私无求的帮助呢?所以孔老夫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才是仁爱之心的根本。就像我们现在,说要学习“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为什么“雷锋精神”三月来,四月就走了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从“孝道”入手,培养起人的“仁爱之心”。这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就是道德大厦的第四层、第五层,但是“孝亲尊师”是一个道德大厦的根基,这个道德大厦的根基没有竖好,我们就希望有第四层、第五层,那不就是空中楼阁吗?所以也培养了很多的伪君子。

那么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一个人能够对国家尽忠、竭忠尽智,他一定对父母能够尽孝。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中国古人讲的这个“孝”,它的内容很全面,不仅仅要“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很多人认为,赡养父母就尽到了“孝道”,但是孔老夫子怎么说的呢?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就尽到了孝道,但是对于狗、马,它们也能够以自己的体力去孝养主人,如果仅仅是孝养而不尊敬的话,怎么能够把人的“孝”和犬马的“孝”区别开来呢?这就是告诉我们,孝敬父母最重要的,是从内心表达出对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养父母之心,首先要尊敬父母,而除了尊敬父母之外,还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忧”。也就是你的父母,仅仅为你的疾病而担忧,完全没有必要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担忧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

比如说我们小的时候,上学很贪玩,影响了功课,让父母担忧,这就是不孝;到了中学,下网吧打游戏,影响了功课,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上了高中,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上了大学,也没有把学习搞好,把时间给浪费了,让父母担忧,还是不孝;走上了工作岗位,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让父母战战兢兢,不知道哪一天锒铛入狱了,这仍然是不孝。

一个真正的孝子,他“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学习工作”,都能够让父母不担心,都能够让父母放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啊!一个孝子,他心中常常想到父母,所以怎么样呢?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小心谨慎。所以在《礼记》上说:“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这个孝子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弗游。”如果我们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那么有大道可走,就不要走那些邪僻的小径;有舟可乘,就不要冒险涉水过河。这都是不敢以父母所给的身体,去做危险的事情。“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如果你一出口都不敢忘记父母,那你就不会口出恶言,你不会去骂人家的父母。为什么呢?一旦你骂人家的父母,人家也会愤愤不平,回骂你的父母。这样就会让自己的身心受到了羞辱,让自己的父母也跟着蒙羞。所以说,不辱没自己的身心,也不让父母蒙羞。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

很多人说,你们讲“孝”有什么用啊?某某高官,他对父母很好,他也是个孝子,不照样锒铛入狱了吗?这就是不理解“孝”,他除了要“养父母之身”之外,更要“养父母之心”,还要“养父母之志”。你看《弟子规》上都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我们身体上有病了,父母会为我们担忧,我们德行上有损伤,贪污受贿,被关进监狱,让父母家人跟着蒙羞,那就是更大的不孝。因为什么呢?因为父母都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人家都背后指着说:“你看,他的孩子,现在还因为职务犯罪,在监狱里呢?”让他怎么样的生活,面对世人呢?

所以《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还是要养父母之志。也就是说,父母培养了我们一次,辛辛苦苦,并不仅仅是希望我们在他面前端茶倒水,孝养父母、奉侍父母。而是希望我们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益的人,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竭忠尽智,甚至“名垂青史”,让父母非常地荣耀、非常地骄傲,说:“有这样一个儿子,真是父母的荣耀。”这个重点在哪里呢?在于“立身行道”,就是我们自己的德行,没有任何的亏失、亏缺,而且能够把这个大道,能够弘扬开来,让后世的子孙、后世的人,一提到我们,都非常地赞叹。就像这个孟母,为什么有名啊?还不是因为孟子,他能够“立身行道”吗?所以这个才是孝道的圆满。这个是养父母之志。

还要养父母之慧。也就是说,并不是说做父母的就全对。当父母做错事的时候,一定要委婉地劝谏,做儿女的要有劝谏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够陷父母于不义之中。但是劝谏的口气、语气,一定要委婉、一定要温柔。所以《礼记》上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个对父母有深爱的孝子,他和父母说话的时候、应对的时候,一定是和颜悦色,一定是低声下气。这个是对父母的感恩和尊重的表现。

《孝经》上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个“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的,这个就是“修身为本,严私德”。也就是说,因为你对父母有孝心,所以你其他的德行,也都能够做到了。比如说“兄弟睦,孝在中。”父母生了七八个儿女,希望兄弟姐妹能够团结互助,所以你对兄弟友悌,那么“孝”也就在其中了。所以你有孝心,那么其他的伦理关系也就能够处理好。这个就是严私德。“中于事君”,就是“移孝作忠,守公德”。“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因为你对父母能够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种恭敬的态度、感恩的态度已经养成了,你到工作岗位,对领导,也是“领导呼,应勿缓;领导命,行勿懒;领导教,须敬听;领导责,须顺承。”这个就是“移孝作忠,守公德”。“终于立身”,就是“立身行道,明大德”。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顺应天道,顺应社会历史自然的规律来治国理政,以仁义道德为是,这样才能够“得道者昌”,才能够“得道者多助”。这个就是终于立身。所以用一个“孝”字,就把“严私德、守功德、明大德”统一在一起了。所以这个孝道的教育至关重要。

《论语》上也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告诉我们一个人谨慎地办理丧事、追奠亡故的先人,这个民风自然淳厚了。为什么呢?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连祖宗都能够念念不忘,想着去定时祭祀,这个情存的多么深厚,对眼前的父母,又怎么能够有不照顾、不关心的结果呢?又怎么可能去打爹骂娘呢?而每逢春秋祭祀的时候,要把全家族的人召集在祠堂之中,干什么呢?宣讲祖先的德行,说:“你们家哪朝哪代,出了哪一位有德行的人,他对国家有什么贡献。”那我作为他的后代子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不要因为我的德行,给祖宗抹黑。

比如说杨家的堂号,叫“四知堂”。为什么取名为“四知堂”呢?这个“四知堂”的原因,是来自于东汉的杨震,他去赴任东莱太守的路上,就路过了昌邑县,这个县令王密,是杨震曾经举荐出来的。王密听说自己的恩人路过,就趁着夜色带了十斤黄金,要送给杨震。

结果,杨震看了一看,叹了一口气,说:“哎,我了解你,知道你有德行、有学问,把你举荐出来。但是可惜的是,你却不了解我。”

这个王密以为杨震怕这件事有人知道,才不肯接受的,所以他就说:“恩公啊,这一件事没有人知道,你就放心地接受了吧。”

杨震就说了,他说:“这件事有天知、有神知、有你知、有我知,这叫‘四知财’,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于是,他就拒不接受这“四知财”。

因为杨震一生廉洁,也没有什么遗产,也没有什么财产留给后代子孙。有的同事看了就劝他,说:“你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你的后代儿孙考虑一下,留一些家产给他们呀。”杨震怎么说的呢?他说:“我留给我的儿孙最好的财富,那就是他们是一位廉洁官员的后代。”结果怎么样呢?果不其然,杨震的儿子、孙子、曾孙,都有做到三公位置的人,所以历史上称他们家“四世三公”。他的儿子杨秉,他说:“我可以做到三不惑。”不为三种东西所迷惑,哪三种东西呢?就是“财、酒、色。”不为财所迷惑;不为酒所迷惑;不为女色所迷惑。那么后人为了纪念杨震的德行,就把他们家的堂号取名为“四知堂”。

那我们想一想,每当杨家的子孙,从“四知堂”的匾额下走过的时候,会怎么想啊?你看我们家的祖先,不收“四知财”,那我作为他的后代子孙,怎么能够因为自己的言行不慎,给祖先抹黑呢?所以中国的“反腐倡廉”这个教育,从家庭教育之中已经开始了。因为我们的历代祖先之中,你推上去,都有像杨震这样廉洁有守的人物。

所以春秋祭祀的时候,要把他们的德行、风范,给后代子孙讲解出来,让后代子孙来学习、来效仿,而且要提起后代子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这种好的家风代代相传。

这个就是第一点,要从家庭教育就开始“政德”的教育。第二,就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贯穿中华传统文化中“政德”教育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我们看了习总书记的这一段讲话,也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人,他一开口就是天下、就是国家?你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甚至都很少说到国家。为什么古人,他一出口就是“胸怀天下,心系苍生”?而我们现在的人,谈话都在谈什么呢?“今天我的房子要调了,明天我的级别要升了,我的待遇要怎么怎么样了。”每一天都是关心的自己的私利。为什么古人和现代人差别如此之大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所读的书不一样了,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不一样了。

古人他从小要读这些经典,你看这个《大学》上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开口就是“天下”,“读书志在圣贤”。而我们现在人读书志在什么呀?“读书志在赚钱”。所以那个赚钱特别多的专业,非常的热门。这个就是告诉我们,我们所读的书不一样,让我们的人生境界,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视野也就不一样了。

你看《论语》上也说,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说一个读书人,他有志于求道,还以自己吃的不好、穿的不好为耻,那么其他的都不足一提了。你看看,你读什么样的书,你就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你读圣贤书,你才能够“志在圣贤”。所以要读什么呢?要读圣贤书,接受圣贤教育。

比如说《大学》上就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德行很重要,财富就不重要了。而是说“德行是根本,而财富是枝叶花果。”就像学习植物的人都知道,这个植物的根能够延伸到哪里,这个枝叶花果也就能够延伸到哪里。所以,“君子以厚德载物”,你想这个枝叶很繁茂,你必须培养自己深厚的德行,这样才能够枝繁叶茂。

在《周易》中也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学《易经》,但是学《易经》也没有抓住根本,都是希望找一个人给我算一卦,看看我这件事可不可以做?我这个合作伙伴,可不可以合作?这些也都是枝末,《易经》中最重要的两句话,除了我们刚才说的,还有一句,就是:“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我们看一个省部级以上的官员,突然锒铛入狱了,大家都在议论纷纷,说:“是什么原因呀?什么原因呀?”莫衷一是。什么原因呀?古人早都给我们讲了,那不就是“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所导致的吗?那就是恶贯满盈、自作自受、咎由自取。

在《尚书》中也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春秋左传》中也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在《尚书》上也说:“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它说你观察一个人,如果对内兴起了迷恋女色之风,而且还非常地过分;对外喜欢打猎游戏,也是没有节制;还喜欢饮酒,沉溺于靡靡之音;住的房屋又高又大,墙上还雕刻着花纹。以上这六件事情,只要有一件做了,那就没有不灭亡的,更何况现在很多的领导干部,这六件事情全都做了呢?那还有不灭亡的道理吗?

所以你看在《左传》上、在《史记》上、在《春秋》上、《尚书》上,有很多记载:说一个人,他看一个人或者一个军队,目前的所作所为,就可以预测到以后的结局,这个军队可不可以打胜仗,结果怎么样呢?和这个人预测的一模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这些人熟读圣贤书,他明白这些自然而然的规律。所以,领导干部能够读这些经书、经典,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能够提起自己的理智,这样不会利令智昏、情令智迷。

第三点,提倡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了解兴衰成败的规律。

习总书记在《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的讲话中,这样强调,说:“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学习历史,就要学习和吸取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读历史书确实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看《晋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它也是考察夏、商、周三代的兴衰成败,总结的这样一句话:“三代之兴,无不抑损情欲;三季之衰,无不肆其侈靡。”说:夏、商、周三代之所以兴盛,都是因为那些开国的君王,能够抑损自己的情欲,能够戒贪止欲。而到了夏、商、周的末期,那些君王之所以衰败,就是放纵自己的欲望,过着奢侈浪费,以至于入不敷出的生活。

这是历史规律,用李商隐在《咏史》里边所总结的,那就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考察一个国家、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政党兴衰成败的规律,无一例外的都是因为勤俭而兴盛;也是无一例外的,由于过分奢侈、过分浪费而衰败。在《贞观政要》上,也记载着唐太宗和臣子的对话。唐太宗在读了历史书之后,他也总结了这样一个规律,说:“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说:做君主的贪心,最后把自己的国家都给丢掉了;做臣子的很贪心,最后就是身败名裂,最后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易经》上,总结了这个事物发展兴衰成败的规律,说了这样一句话,叫:“一阴一阳之谓道。”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长就有潮落。从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都是“一盈一虚、一消一长”。而我们把这个道理来观察人世间的变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比如说,人心的一忧一喜、人世的一治一乱,也都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所以古人常用“太极图”来表示阴阳变化的规律,这个“太极图”:半边是阴的,半边是阳的,中间还有一个界限。如果过了这个界限,就意味着阴阳失去了平均,阴阳失去了平均,会怎么样呢?那就是会引起变化。这就是“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也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消极必长”。

对这一个道理体会得很深刻的人,就是曾文正公——曾国藩。曾国藩是满清政府的汉人中,地位最高、权位最重的一个人,但是他在位20多年,从来没有在省里为自己买过田地一亩,建做过一所房屋。他还曾经对军中的僚属宣誓:“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也就是公家的一文钱,他都不会挪做私用,而且是说到做到、数十年如一日。那为什么他能做到“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而我们现在的领导干部是想方设法地挪用公款,占公家的钱、占公家的便宜呢?就是因为“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

曾国藩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所以他对《大学》上“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道理深信不疑。他也知道财富赚到你手,但是要“保持富贵三代以上”,那是不容易的。一定是要怎么样呢?要勤俭持家,而不是骄奢淫逸。所以他在“家书”中这样写到,说:“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一个家庭、企业、单位、政党的破败,都是因为这里的每一个成员,过上了过分奢侈、过分浪费的生活,以至于入不敷出。而一个人从盛转衰,以前都在走上坡路、步步高升,突然转折了,开始走下坡路了,原因何在呢?什么时候他认为自己的奋斗已经差不多了,可该享受一下人生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就出现了。一个人讨人厌、讨人不喜欢,就是过分的骄慢、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所以,凡是熟读历史、了解历史规律的人,都是教导儿孙要“克己利人,舍财不贪”。比如说范仲淹,他小的时候家境贫穷,到一个寺院去读书,冬天的时候只能煮一顿的稀饭,一锅的稀饭。把这一锅的稀饭划成四个格子,每一顿只能吃其中两格子的稀饭,就着咸菜。结果“十年寒窗,一举成名”,最后他做官做到了宰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他仍然保持了穷秀才的生活方式,把剩下来的钱兴办义学,兴办义田。那么他们家有四个儿子,但是只有一套比较体面的衣服,所以要出门会客的时候,都要轮班出去,否则没有那么多好衣服。

他这种廉洁的作风,也是被同事看到了,劝他。结果他仍然是保持了这种穷秀才的方式,不肯骄奢淫逸,不肯自己消费过多的钱财,结果他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这在现代人看来,是不是觉得他太傻了,也是太不为子孙后代着想了呢?但是实际上,这才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最好办法。因为他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宰相、公卿、侍郎”,而且个个是道德崇高,能守住他父亲的遗志:“舍财救济众人”。到清朝的时候,有人做了一个统计,说范家做到部长以上的官员有七十多位。

司马光先生曾经这样说,他说:“遗金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不明理,赚了很多的钱、贪了很多的钱,自己还舍不得花,想留给自己的儿孙。但是古人说:“如果你的儿孙有德行、有能力,他会用自己的德能创造财富,你留钱给他有什么必要呢?假设你的儿孙又没有德行、又没有能力,你把钱留给他,他迟早也都会败散掉,所以你留钱给他又有什么意义呢?”无论儿孙有没有德行、有没有能力,你把钱留给他,对他都是“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古人说:“贤者多财损其志。”本来很贤德的人,他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财富、创造事业的,你把钱留给他,财富一大堆,他想我都不用奋斗了,我几代都吃不完,我还去工作干什么呢?“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益其过。”愚钝的儿孙,给了很多的财富,他不知道把这些钱用在慈善事业、资助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帮助人能够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上,拿着这些钱去骄奢淫逸,结果怎么样呢?又增长了他的过失。他没有这个钱,他不能作那么大的恶,他有了这个钱,有了这个能力,他作恶的能力也就增强了,这不是增长他的过失吗?

所以古人有智慧呀!说:“遗金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所以不要把钱留给子孙。“遗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有的人,就像我们学了很多的传统文化,看了很多的经典,觉得古人的话真是字字珠玑,学一句顶一百句,都是古人经验智慧的总结,所以也希望儿孙能够读一读圣贤经典。但是遗憾的事儿是,现在的孩子喜欢看微信、喜欢看微博,他没有时间、精力和兴趣去读这些圣贤书,他的心也静不下来。那怎么办呢?还不是没有办法。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什么叫阴德呀?就是做了好事,不要故意去宣传,为什么呢?因为“冥”也是一种福。你做了好事,人家赞叹你,把你做好事的这个“福”就回报给你了,你这个福德就不能够再积累下来。所以古人说:“要积阴德。”这样的话,你这个德才能够越积越多,这个德行可以庇荫子孙千秋万世。而且因为你的子孙,看到你平日都是积功累德,都是在行善,他当然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是这种家风、家教,能够影响子孙千秋万世。所以你看孔老夫子,他的德行庇荫了他的子孙2000多年、80多代,代代还有贤人出现,范仲淹,他的德行庇荫了子孙将近有上千年之久。现在,范家所兴办的义田,超过了范仲淹当时兴办的义田有很多。所以要留什么给后人呢?要“留德行、留风范”,这才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知行合一”。这些历史的经验,我们只有去身体力行,才能够真实受益。比如说,我们看到习仲勋老先生,他自己就是在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之下来成长的,也是用中华传统美德来教育家人的。所以才能够培养出像习主席这样的国家领导人。

在《习仲勋传》的最后一章,讲的是习仲勋的家教和家风,里边有这样一段论述,说:“习仲勋注意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节俭的良好生活习惯,他言传身教,从点滴做起。他经常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言教育孩子,吃饭时掉在桌上的米粒儿都要捡起来吃掉,一丁点儿也不浪费,吃到最后,还要掰一块馒头,把碗碟儿上的菜汁擦干净。这种无声的教育,使孩子们都养成了不浪费一粒粮食的好习惯。孩子们的衣服和鞋袜儿,大都是接力着穿,大的穿旧了,再让小的穿。

习仲勋还非常注意保护环境、节约水电,经常教育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力行节约。习家人节俭行为出乎人的意料,习仲勋习惯用浴盆洗澡,每次洗完澡的水,留着让孩子们再洗,然后还要用澡水洗衣服。家里厅堂的灯,晚上一般很少打开。他要求,房间里只要没人儿,一定要随手关灯。在外面散步时,看见地上有烟头儿,他都会俯身捡起,扔到垃圾桶里。在他的影响下,家人一直保持着随手关灯、节约用纸、拧紧水龙头、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的良好习惯。不仅儿女们一直保持着,就连孙辈们也继承了爷爷的这些好传统。

习仲勋在最后的日子里,对子女们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这就是习仲勋留给子孙后代的享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他以光辉的榜样,教诲儿女们,如何做一个纯粹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所以你看,习仲勋老先生的这一段话,就是学习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所得到的一些启发,就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我们看到他所说的:“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就想到了杨震留给子孙后代的话,说:“我留给儿孙最好的财富,那就是他们是一位廉洁官员的后代。”所以,成功人士的成功,那绝对不是偶然的,都是符合成功的规律的。我们现在很多的领导干部喜不喜欢成功呢?每一个人都追求成功,但是因为没有学习历史,不懂得兴衰成败的规律,他想去追求的目标,却采取了“南辕北辙”的手段,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背道而驰。所以学习历史至关重要。

第四点,就是要把“政德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制度建设,加强道德修养。

在中国古人那里,道德教育都是通过各种制度,来加以保证和维护的。比如说,首先就是选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制度。用什么来选拔人才呢?选拔人才切实做到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这种原则,确实坚持了这样的原则。比如说在汉代,就实行了以“举孝廉”为标准的人才选拔机制,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官负责把这个地方具有“孝”和“廉”的品质的孩子举荐出来,由国家培养,作为官吏的候补。因为一个孩子孝,就会对国家忠;一个人廉洁,就没有贪心。结果,实行了这样的人才选拔机制,使得“文武并兴,人才辈出”,这个人才层出不穷。

那么当然,为了使这个地方官真正把“德才兼备”的孩子举荐出来,不是把自己的亲朋好友,或者给他送礼的人举荐出来了。还有一个制度加以保证,那就是:“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也就是说,你为国家举荐的人才,他确实为国家建功立业,那么举荐的人受到国家最高的赏赐。如果你的手下有人才,但是你埋没了他、蒙蔽了他,一旦为国家所发现,就受到国家最高的惩罚。所以古人他评价地方官的政绩,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他为国家举荐了多少德才兼备的人才。如果你好几年都没有为国家“举孝廉”,这个地方官的政绩是不合格的。那么这样的制度,就使得这些地方官把德才兼备的人都举荐出来。这样的话,就使这些德才兼备的人处于领导的位置。这个社会想不和谐都很难。

我们再看,在古代的时候,到了隋唐之后,他采取的是科举考试,就像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一样,要当公务员,必须参加考试。但是考试的内容,都是以儒家的经典为核心。比如说,唐朝的“明经科”,考“九经”;到宋朝的时候,有“十三经”。就是《易经》《诗经》《书经》,还有《三礼》《三传》,就是《仪礼》《周礼》,还有《礼记》《春秋左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还有《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那么这些经典的内容,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所以你要去参加科举考试,你对这些经典要很熟悉,潜移默化的,也受到这些经典的熏陶。

比如说《大学》上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修身”前面还有四个步骤,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后面才谈得上修身。“格物”,什么意思呢?就是“格除物欲”的意思。也就是说,你在“财、色、名、利”的诱惑面前,能够如如不动、把持住自己,这样,你的理智才不会被蒙蔽,你才会有智慧。所以这个“格物”不是像朱熹所讲的,是“革除万物之理”,王阳明先生按照他的理解去格竹子,结果格出了一身病,最后他觉得这个理解是错误的。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你要参加考试、科举考试,你要读圣贤经典,你潜移默化的受到圣贤经典的熏陶,自然也有了圣贤的气氛。这个是选举制度。

我们再看激励制度。中国的激励制度,它也是顺着人情去设计的。因为什么呢?孔老夫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每一个人都希望富贵的境界,所以,制度设计也要顺着人情来设计。那怎么设计呢?像《傅子》上就说:“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也就是说这个爵位,这个领导的位置,没有德行的人,就不授予给他;这个俸禄,用我们现在话来说,就是工资、奖金,没有功劳的人就不给以。这样的制度一设计,人们就不是去追求财富不择手段,而是追求德行,因为你德行越高,你的领导位置越高。追求对国家的建功立业,因为你对国家越有贡献,你的工资奖金越多。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制度。

还有,就是高薪养廉。在《傅子》上说:“凡欲为治者,无不欲其吏之清也。不知所以致清而求其清,此犹滑其源,而望其流之洁也。”凡是治理国家的人,没有不希望属下清廉的,但是不知道怎样使他们清廉,而一味的要求他们清廉。这就像搅浑了水源,而希望水流很清洁一样,怎么可能做到呢?所以,你看这些领导干部,他手中掌握着很高的权利,他签一个字、批一个项目,那都是上千万、上百亿。结果自己的工资呢?每个月就是上万块钱,而他们又是国家的精英。你说他这个心理怎么能够平衡呢?

所以《崔寔政论》上,对这些俸禄不足的官员做了一个比喻,说是:“渴马守水,饿犬护肉。”就是很饥渴的马,让它守护水源,已经很饿的狗,让它看护肥肉,想让它不越雷池,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凡是能够走到领导干部的岗位的,那都是这个社会的精英人才,要给他们很好的待遇,很高的尊重,他们才会安心本分。所以“高薪养廉”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很多国家“反腐倡廉”的一个重要的举措。

当然高薪养廉也有前提条件,如果领导干部、公务员的人数很多,好多人浮于事,这个时候还给他很高的薪水,这样就会加重人们的负担,也让人们不满。所以要实行高薪养廉,必须首先精简领导干部的人数,让人当于事,这样,再实行高薪养廉,才不至于给人们造成过重的负担。而且高薪养廉,它是廉洁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那就是说,高新对于养廉是必要的,但不是说高薪就一定能够达到廉洁的结果。还必须要提高这些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和修养的境界,让他们不要增长贪心。这样才能够达到养廉的目的。

第三,就是培训制度。像我们党校的设计,这些公务员培训等等,都秉持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念,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制度,但是教育的内容需要完善。正如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他说:“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为什么要学习呢?目的有两个,就是“以学益智,以学修身”。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智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个也是我们的培训制度需要加强的。

第四,就是法律制度。也就是说,通过完善法律,使人不敢去贪污腐败。所以孔老夫子说,他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他作为法官判案,和别的法官也没有不同,他也是根据案情给以公平的处理,但是他和别的法官不同之处,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一定要使人们不产生诉讼,那么怎么样才能不产生诉讼呢?那就是要加强道德教育,防患于未然。所以,古代的法律制度,不是以惩罚为目的,而是以防微杜渐为目的。像《尚书》上也说:“刑期于无刑。”为什么要设立刑罚呢?目的是达到不使用刑罚的这种结果。

第五,就是监督机制。古代的监督机制很完善,让人们能够“不能欺”,法律制度让人“不敢欺”,道德教育让人“不愿欺”。高薪养廉,让人“不必欺”。那么这个监督制度,就是让人“不能欺”,你想欺骗、你想贪污受贿,马上就被人发现了。比如说,古代有一个很好的谏官制度。就是这个谏官,他的品位很低,但是他可以去弹劾品位很高的官员,一旦他的弹劾被认可、是正确的,他的这个职位迅速提升。那么这样,就是保证了监督机制能够强有力的运行,让那些高级的领导干部,也不敢去明目张胆地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总之,从各种制度建设上,让人“不想欺”、“不能欺”、“不必欺”、“不敢欺”。这样的话,这个“政德”建设才是有保证的。

第五点,就是强调高级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我们看这个“教”,左边是一个“孝”,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根柳条。这个“孝”字怎么写的呢?上面是一个“×”,下面是个一模一样的“×”,再下面是个孩子的子,这个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上面的“×”,是父母、老师、领导所画的,下面一模一样的“×”,是孩子、学生、下属所画的。这个告诉我们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是身教胜于言教。而右边,一只手拿着一个小柳条,告诉我们教育需要有耐心,需要父母、领导、老师不断地拿着柳条耳提面命。

所以身教加耐心,这两点做到了,就可以使道德教育行之有效。所以,“言教者讼,身教者从。”如果我们用言语去教导,自己做不到,那么属下就会给你起争讼,给你有逆反,意思说你都没有做到,有什么资格说我呢?这就是把道德教育变成了说教。如果你不用言语去教导,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够廉洁奉公,都能够公正无私。这样的话,属下才对你生起恭敬之心,不用你屡番教导,也能够去做正当的事。这是第五点。

最后一点,就是要着重培养每一位领导干部“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责任担当意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句最重要的心法,什么意思呢?就是任何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要去责怪别人,而是马上反过头来反省自己。这件事我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为什么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呢?因为“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

如果大家遇到问题,都是反省自己,那么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天清地宁”。如果遇到问题,大家都是相互指责、相互挑剔、相互抱怨,那就是“天翻地覆”。所以现在很多的会议开了很多,但是越开越误会,没有解决问题,什么原因呢?因为大家在会议上,都是挑剔别人、推卸责任、指责他人,而没有反省自己,这件事我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那就会“天清地宁”。所以这一句话,被誉为中国传统化的心法,它把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冲突的方法,都为我们指出来了。这是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具有的担当意识。

今天,我们这一堂课就学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