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家庭教育与家风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目录
视频文字
家庭教育与家风
2018-05-1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长辈、各位来宾们、各位兄弟姐妹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应主办方和协办方的邀请,参加《世界家风论坛》。我们知道习总书记一向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而且也是特别重视家风的建设。我们看到在2016年的时候,习总书记在第一次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就提到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他还提出希望:希望大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风建设为什么这么重要呢?中国人有一句话说“家和万事兴”。“万事兴”那是一个结果,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家庭和睦。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家庭教育,而且这个家庭教育是始从胎教,到终的时候慎终追远,贯穿了一个人一生的过程。

现在很多人都很重视胎教,认为胎教是西方传过来的。其实,早在周文王的母亲太妊的时候就非常重视胎教。太妊在怀孕文王的时候,做到了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那不好看的景色形象等等都不去看;淫词歌舞都不去观听;口里讲的话是很温柔的话,连傲慢的言语都没有,更何况粗鲁骂人的话呢?正因为文王的母亲她是一位圣人,所以她教出的孩子文王才也是一位圣人。所以诸位朋友,现在为什么世界上缺少圣人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了圣贤的母亲。所以古人说:“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良好的母教是天下太平的根源,而所有的圣贤人都是由母亲生养出来、教导出来的。

当然中国古人对教育这两个字认识得很深刻。我们知道什么是教育吗?在《礼记·学记》上告诉我们,“教”这个字,它的目的很明确,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的善良不断的增长,过失得以挽救。换一句话说品德的教育、人格的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与核心。那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当然也包括学校教育秉持了这样的教育理念的话,是大四的学生好教,德行好,还是大一的学生好教,德行好呢?如果是长善救失的作用起到了,正常情况是应该大四的学生比大一的学生德行更好,才是正常的。因为他随着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德行越提高,善良越增长,过失越减少。但是我们现在的情况,确实是大一的学生比大四好教,比大四的学生听话。那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没有起到长善救失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的教育,家庭教育秉持了这样的理念,在周日周末的时候,您是送孩子去学习品格的教育,学习《弟子规》,学习传统文化了,还是让他去学钢琴,学电脑,学英语,学这些技艺知识的东西了呢?所以很多人说你们这一代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我们听了之后很不服气,说我们都是博士毕业了,怎么说我们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呢?但是我们看一看古人对教育的理解,我们就知道了,我们这一代人是受到了科技知识技能的传习,但是没有受到做人的教育。所以习总书记在最近的讲话中也再次强调,高等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的要务,这是对中国传统长善救失的教育理念的忠实继承和发展。

育呢,在《说文解字》上解释:“养子使做善也。”如果你仅仅把儿子养大,那个不叫育,他必须顺着善良的方向去发展,这个才叫育。这都告诉我们做人教育,品格的教育至关重要,否则的话呢,他学的越多就会越傲慢,学的越多就越不把父母老师放在眼里。这个是告诉我们家庭教育是始从胎教,到终的时候“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如果我们能够谨慎的办理丧事,追奠亡故的先人,这个民风自然淳厚了。那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连他的祖先都念念不忘,想着定时去祭祀的话,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不孝顺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边去祭祀祖先,一边还打爹骂娘,这个于情于理是不合适的。所以祭祀祖先培养起了一个人深厚的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所以我们现在要传承家风,注重家教从哪里做起呢?要从恢复祭祖来做起。所以你看圣人的话,他没有白说的,他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也就是说,民风淳厚是一个结果,原因是什么呢?原因人们都能够参加祭祖,把人的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培养起来了。

换一句话说,我们现在的民风不够淳厚,功利主义很盛行,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我们没有提倡慎终追远,祭祖的教育。所以你看我们应该从哪里去做,哪里去入手,古人都给我们讲的很周到,想的很细致。那么在祠堂之中呢,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到春秋祭祀的时候,要把全家族的人召集在一起,干什么呢?不是搞迷信活动,求祖宗保佑我升官发财,而是宣讲祖先的德行。说你们哪朝哪代,哪一个有德行的祖先,他对国家有什么贡献,他有什么德行和风范,我们要去继承和学习。

比如说我们都熟知《四知堂》的故事。在座有姓杨的吗?姓杨的请举手,好,杨家的堂号叫《四知堂》。这个典故就是来自于东汉的杨震。

他去赴任东莱太守的路上,路过了昌邑县,这个县令王密是杨震举荐出来的。王密听说自己的恩人路过,就趁着夜色带了十斤黄金要送给杨震,但是杨震就拒不接受。王密就说了,他说,这已是黑灯半夜的,没有人看得见,你就放心的接受了吧。杨震怎么回答呢?杨震说,这件事有天知,有神知,有你知,有我知,这叫四知财,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所以他拒不接受这四知财。他一生为官廉洁,所以也没有什么子孙后代的遗产留给子孙。他的同事看到了都过意不去了,说你不为自己考虑也就算了,但是你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啊,要为他们留一些财产。杨震怎么回答的呢?杨震说,我留给我的子孙最好的财富,那就是他们就是一位廉洁官员的后代。这个杨家的子孙呢,果不其然呢都是廉洁有守,历史上称他们四世三公,就是连续四代都有人做到三公的位置。这个三公是什么呢?就是皇帝的老师,那是选全国最有德行、最有能力的人来担任的。那我们想一想,凡是杨家的后代子孙从这一个匾额下走过的时候,是什么感受?我们的祖先不收四知财,那我如果收了四知财,贪污受贿是吧,那我就有愧于我祖先的德行。

所以你看祭祀的时候,要把祖宗的德行风范都讲解出来,让后人去学习效法,把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同时提起来了。孔老夫子他说了一句话,他说“我祭则得福”。也就是我去参加祭祀活动,包括祭祖先的活动,那一定会有福的,什么原因呢?因为孔老夫子做到了“祭如在”。祭祖先的时候就好像祖先在面前一样,恭恭敬敬,是他的恭敬心让他有福的,所以祭祖的时候,这些仪式、这些礼乐起到什么作用呢?把人的恭敬心、感恩心、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给提起来。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什么叫方寸呢?就是我们的方寸之心。也就说你的福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是从我们的心上产生的,而古人告诉我们呢,对我们回报最丰厚的福分、福田有三种。第一就是恩田。知恩报恩、饮水思源。所以中国人这么提倡孝敬父母,因为没有谁的恩德会超过父母。第二就是敬田。提倡恭敬。你看《曲礼》,就是《礼记》的第一篇,说,“曲礼曰:毋不敬”。什么叫“毋不敬”呢?就是一切恭敬。第三就是悲田。什么叫悲呢?古人解释“拔人于苦”的意思。看到别人处于悲苦的境界,我们有同情心给予救助,这个就叫悲。所以你有这三种心,给你种了无量的福。所以我们去参加什么活动,不是去凑热闹的,也不是去求保佑的,也不是去搞迷信的,而是去增长我们的善心的。这个善心增长了,你这个福分才能够成就。

那我们再看呢,中国人特别强调孝悌传家,凡是能传承三代以上的家族一定是孝悌传家。那为什么现在富不过二代,富不过三代,甚至富不过当代了呢?也原因很简单,就是把“孝”这个字给忘记了。

中国人有一句话说,“诸事不顺因不孝”。就是你所有的事情不顺利,归根结底在于你没有孝心。很多人觉得奇怪,他说中国人讲话就是不讲逻辑,你看我做事顺不顺利,怎么和我孝不孝敬父母都有关系呢?有关系。因为一个人孝敬父母,他培养了一个重要的处世态度,那就是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如果一个人连对他养育之恩最大的父母都不知道孝敬,不知道回报,他没有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世原則,取而代之会以什么样的原则来为人处世?那就是以利害的原则来为人处世。这件事对我有利有好处,我就全力以赴。这个人是领导,我就对他毕恭毕敬,但是他从领导位置上下来了,那对不起,我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

而《周易》上又有一句话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什么意思呢?就是和你志同道合的人,就会感召在一起成为朋友。比如说一个人爱打麻将,那他很多朋友都是打麻将的。一个人喜欢饮酒、喝酒,那他很多朋友都是喜欢喝酒的。一个人知恩报恩,他所结交的朋友也一定是知恩报恩的。那换一句话说一个人是以利害之心为人处世的,他所感召的朋友呢,也是以利害之心和他相交往的。所以有一句话说呢,你不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你观察他所结交的朋友就知道了。你不知道这个父亲是什么样的,你看他的儿子就知道了。你不知道这个领导是什么样的,你看他所任用的大臣、他的属下就明白了。那么这个都是感召的原因。那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诸事不顺因不孝”呢?因为我们没有孝心,我們沒有恩義情義道義的处世原則,我们是以功利之心为人处世。那好了,我所感召的员工,我所感召的朋友都是以利害之心和我相交往的,那我做事怎么可能顺利呢?

古人说“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我们彼此是以利益来交往的,利益没有了交情就疏远了。“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我们彼此是以权势来交往的。今天我是领导,你有求于我,我就给你送礼,那有一天我领导位置不在了,就门前冷落鞍马稀,没有人再给你送礼了。“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男的喜欢女的美色,女的喜欢男的英俊,是以色相来交往的。那好了,有一天我脸上有皱纹了,年华不在了,他又喜欢别的年轻的女子了。“花落而爱渝”,这个爱就终止了。那怎么办呢?“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我们彼此是以道义、恩义、情义相交往,这个交往才经得起考验,是天长地久的。所以我们现在人都在抱怨、感叹为什么没有天长地久的朋友呢?这个也要反省自己,我们是不是以利害之心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个都不能够长久。

這個“孝“,内容很多,不仅仅要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你对现在很多的年轻人说,你这个人很不孝父母,他不承认。他说你怎么知道我不孝敬父母?我是一个孝子。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因为他没有学过传统文化,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孝顺。孔老夫子有一个弟子来请教什么是孝,孔老夫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就尽到了孝道,但是对于狗啊,马呀,同样也能以它们的体力来奉养主人。如果我们没有恭敬之心,怎么和犬马的这个孝区别开来呢?所以赡养父母最重要的,从内心表达出对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要恭敬父母。另一个弟子又问了什么是孝,孔老夫子说“色难”。什么叫色难呢?就是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能可贵的了。《礼记》上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也就说一个对父母有深爱的孝子,他和父母交流的时候一定是和颜悦色的,一定是低声下气,非常的恭敬。

那我们看一个视频《那是什么》,这是讲的一个外国人,他没有学过《论语》,我们看他对父母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来我们播放一下《那是什么》。好,可以关了。好,我们看了这个幻灯片,感受到有两点,第一点呢就是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你看这个外国人没有读过《论语》,他不知道孝敬父母,要对父母首先保持和颜悦色。那么这一个幻灯片,也说明了另外一点,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虽然他没有读过《论语》,但是他看到自己儿时父母记的日记,他的父亲带他去公园,他问了父亲21次那是什么,他的父亲都无一例外的,很耐心的回答说“那是一只麻雀”。但是等了父亲老的时候,只是问了他三四次那是什么,他已经对父亲不耐烦,大吼大叫了。所以孝养父母首先是要尊敬父母,感恩父母,养父母之心。

那么养父母之心呢,还要做到一点,那就是父母“唯其疾之忧”。也就说你的父母,仅仅为你的疾病而担忧,完全没有必要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担忧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比如说我们小学,上学很贪玩,影响了功课,让父母担忧,这是不孝。到了中学,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让父母担忧,这也是不孝。到了高中,可以下网吧打游戏了,整天泡在网吧里不务正业,让父母担忧,仍然是不孝。等我们走上了工作岗位,工作不认真负责,甚至贪污受贿,让父母战战兢兢,不知道哪一天锒铛入狱了,这还是不孝。所以一个真正的孝子,他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能够让父母放心,这才是一个孝子。

那么养父母之心之外,还要养父母之志。也就说我们父母培养我们一次,呕心沥血,非常的不容易,不仅仅是希望我们在他面前端茶倒水伺候他,孝敬他,当你立身行道,也就是你把这个道,从你的身上表演出来,做对国家民族有利益的事情,让后世的子孙都能够记得你、赞叹你。这个扬名呢,并不是升官发财,是你真正的立身行道。这个行道是重点,你所作所为呢,都是和正道相应,不能够辱没祖先,而且对国家民族建功立业。所以你看呢,习主席他工作繁忙,在生日的时候呢,不能够亲自回家去和父亲庆祝生日,但是他的父母没有说他不孝,因为他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而工作,那是在孝天下的父母。大孝,孝天下的父母,所以有人说忠孝不能两全,这个矛盾是不存在的。因为你在为国家为民族尽忠的时候,就是在尽更高层次的孝。

那么还要怎么样呢?还要养父母之慧。也就是说父母也不是所有的时候都是对的,那么他做错的时候怎么办?你看《弟子规》上说,“亲有过,谏使更,怡无色,柔无声”。父母亲有过失的时候,做儿女的一定要去劝谏,但是要注意劝谏的态度要和颜悦色,不能因为父母错了,就对他厉声厉气。你把这些全都做到了,那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那么我们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很多人都没有做到孝了。

在《孔子家语》中记载着呀,鲁国的国君有一次向孔老夫子请教,他说“向东扩展房屋,是一件不吉祥的事,这一件事可信不可信呢?”就像现在很多人喜欢看风水,看看我这个办公桌朝哪个方向摆,我这个门朝哪个方向开,我的后边应该放一个什么,前面应该放一个什么提升我的运气,这些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是都是枝末。我们看孔老夫子怎么回答的呢?孔老夫子说,“我听说天下有五种不吉祥的事,但是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在其中”。哪五种不吉祥的事呢?第一呢就是损人利己,你损害别人的利益增加自己的利益,别人一定会怀恨在心,一有机会就会打击报复你,这无形之中给自己埋下了祸根。所以损人而自益,给自身招致了不吉祥。第二点,“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你放弃了父母亲不去孝顺、不去照顾,把所有的关爱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这导致了家庭的不吉祥。为什么家庭不吉祥呢?因为你这个孩子,自我为中心很严重,小公主、小皇帝的脾气很厉害,不知道为他人考虑。在《论语》上有一句话,说“四海之内”怎么样?“皆兄弟也”。诸位朋友,我们现在还能够感受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境界吗?

我昨天刚刚从日本东京参加祭祖活动回来,在日本东京的华人举办了首届“世界各族万姓先祖纪念”的活动。那么我们到日本呢,发现人与人之间都是非常的友好,面带微笑。什么事情做错了,首先就给你说对不起,甚至别人踩了你的脚,这个人被踩的人首先说对不起。所以怎么样?没有冲突,没有对立,人与人之间都是很友善的关系。那我们下了飞机,来过这个海关,结果就感受到不一样了。你看这个海关的服务人员,在日本那边,人家都是很有礼貌,彬彬有礼,服务的态度很明显。但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就大不一样了,训斥的态度都来了。所以你看人与人之间,本来是应该像兄弟姐妹一样,那么样的友好友善,但是现在呢,看不到这种情景了。那是圣贤人说错了吗?孔老夫子,圣贤人说的话不要去怀疑,至少不要轻易地去怀疑,他们说话都是很严谨的,“四海之内皆兄弟”那是一个结果,请问原因在哪里呢?前面两句话说了原因,他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他说这个君子人呢,对每一个人都很恭敬,为人处世处处为对方着想,没有什么过失,对每一个人都彬彬有礼,这样的人走到哪里,哪里才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所以我们真正学习传统文化的人,要有一个态度。什么态度呢?就是学一句,做一句,力行一句。宋朝的时候程子,他说了一句话,他说“今人不会读《论语》”,他那个时代的时候,就是说现在的人不懂得怎么样读《论语》。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读《论语》之前,你是什么样的人,读了《论语》之后还是什么样的人,这个《论语》就是未曾读,这个《论语》就白读了。所以我们今天来参加两天的传统文化学习,来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人,走了之后还是什么样的人,这个论坛就白参加了,是吧。所以我们希望呢,学了传统文化,学一句从身上做一句,这样才能够对社会、对大众有所影响,有所帮助。

那么有人把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用一个大树来比喻,这个树,树干是父母,树根是孩子的爷爷奶奶祖先,这个枝叶花果是孩子,孩子是果实。那我们希望这个果实长得硕果累累很丰茂,应该把水和养分浇在哪里?根上。但是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家长,都把养分直接放在了果实上,结果这个果实吸收不了,反而都腐烂了。这就是我们现在很多孩子教育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后面还讲,就把贤德的人给放任了,任用的全是不贤德的人,这是一个国家的不吉祥。年老的、有经验的人不愿意去教了,为什么呢?因为年轻人都自以为是,没有虚心好学的心了,这是社会风气的不吉祥。最后圣贤人都隐居起来,不愿意出来了,为什么?因为不被重用、不被尊敬,那他的这个好的东西也不会发挥作用。愚者擅权,自私自利的人,愚钝的人把持了领导的位置,这是天下的不吉祥。最后孔老夫子还强调说,我听说天下有五种不吉祥的事,但是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所以我们读圣贤书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让我们回到根本,这个根本是什么呢?就是《大学》上所说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枝叶花果很丰盛,很丰茂,那是结果。原因在哪里?比如说你看一个人很有钱,一个人很有地位,很高贵,很受人尊敬,那些都是结果,我们要问原因在哪里。你去溯本追源,一定是德行积的厚,如果你的德性积的不厚,你有很多的财富,很大的名声,很高的位置,这叫什么?这叫“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比如说我们这个桌子可以承重500公斤,结果我们非要给他放上1000公斤的重担,这个桌子就会被压垮了,它承受不了。所以我们越是有名声,越是有财富,越是地位高,就越需要培养深厚的德行。这个是《大学》上告诉我们的。那我们再看,现在人特别喜欢学《易经》,但是学《易经》也是没有学到根本。为什么要学《易经》,找一个人给我算一卦,看看我生意合作伙伴可不可以合作,看看我这件事可不可以做,发展趋势如何。当然《易经》也有这些功能,但是如果你掌握了两句话,你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哪两句话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们看中国古人说话,都说的很肯定,他说一定,没有例外,不是可能吧,或许吧,有的吧,中国人不是这样用词的。他说一定,那就是没有例外的。那当然有人也说了,你看某某人他就是骄横跋扈的,骄奢淫逸的,但是他不是享受的挺好的吗?这是什么原因呢?中国人都有解释,都在经典之中,你要多读书就知道了。他说“为恶不殃,必有余昌,昌尽必殃”。说一个人作恶多端,还没有什么灾殃出现,那一定是他祖宗有德,或者是他以前做的好事还有余福,庇荫着他,等他这个余福享尽了,一定会因为他今天作恶多端,有不好的结果,有灾殃出现。那么相反呢也是如此,“为善不昌,必有余殃,殃尽必昌”。一个人做了很多的善事,但是也没有发达起来,还是过着穷困的生活,那也是因为祖宗,或者他以前作恶所得到的这种灾殃,还没有报完。就像我们在这个地方种了一个草,结果过两天没有出来草,出来了一个花。很多人说你看我们种草,怎么出了一个花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草不可能出花,是因为这里边有一个花籽,早已经在那里了,它提前成熟了,所以给我们的错觉是,我们种了一个草,长出了一个花。这是看似的因果,不是实际的因果,所以你做好事一定有好报,你做恶事一定有恶报。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那就不敢去贪污受贿,不敢去以权谋私,不敢去用不好的手段,获得不该是属于你的钱财了。

所以为什么唐太宗的时候,这个朝廷一派清明,贪污腐败的现象非常的少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唐太宗他率先垂范,学习经典,学习《群书治要》。所以他经常用《群书治要》的道理,教导下面的大臣,大臣们也经常读诵《群书治要》,大家见解都是相同的。教育把人教成一个善人,所以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就看你用什么去教。

那么《易经》上还有一句话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很多人看到有一个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突然锒铛入狱了,大家都会议论纷纷,说是什么原因什么原因,是不是他站错队了?这个不在经典之中,那是你认为的。经典上怎么说的呢?经典上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所以历史上有一本书,叫《历史感应统纪》,这一本书专门把《二十四史》之中,就是正史之中这种类似的故事,给我们摘录在一起,编了厚厚的一册。你看了这一本书你就知道了,一部《二十四史》,其实就是一部“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的历史。

大家都知道曾国藩吧,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先生,曾出任民国上海商会的会长,因为他是曾国藩的外孙,又出任上海商会的会长,所以他和晚清末年的那些富贵的人后代交往很多,耳闻目睹了这些后代子孙兴衰成败的过程。最后他忍不住把这些案例典故都记载下来,写了一本书叫《保富法》,告诉我们赚钱、贪财不难,但是你要保持富贵三代以上,可就难上加难了。那诸位朋友,孔子的家风传承了多少代,七十多代甚至八十多代,依然代代有贤人出现,什么原因呢?孔老夫子的德积的深厚。范仲淹先生的家风传了多少代?传了将近有一千年了,他当时兴办义学,兴办义田,那么现在的这个义田的亩数,田地是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多,所以他的德行庇荫了后代子孙有上千年之久。那我们知道范仲淹,当时自己生活很贫穷,拿着这些钱财俸禄都去兴办义学,兴办义田。他家呢有几位公子,只有一套比较体面的衣服,所以他们要出门的时候,都要轮班的出去,同时出去都不行。那么他过世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很多人听了之后就想,谁像他那么傻,是吧,谁向范仲淹学习,也不为子孙后代考虑考虑。但是殊不知啊,这才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最好方式。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宰相、公卿、侍郎,而且个个都是道德崇高,能够守住他父亲的遗志,舍财救济众人。所以到清朝的时候,有人做了一个统计,说范家的后代啊做到了部长以上的官员有多少位?有八十多位,所以代代都有贤人出现。所以你看呢,这个《保富法》就是用历史上的,还有他当时自己所见的这些案例,告诉我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

那诸位朋友,你希不希望在若干年之后,有一个人走上讲台,说,我是某某公的后代,结果台下的人呢,都响起了一片掌声。大家希不希望?希望。那应该怎么做?司马光先生给我们说了一句很好的话,他说“遗金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赚了很多钱,贪了很多钱,为什么呢?想为子孙后代留点家产,但是古人说,如果你的儿孙,他是有德行的有能力的人,他会用自己的能力创造财富,你留钱给他有什么意义呢?那反过来假设,你的儿孙又没有德行又没有才能,你把钱留给他,他也迟早会败散掉,那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无论是你的儿孙有才有德,还是无才无德,你把钱留给他,对他都是百害而无一利。所以遗金于子孙,子孙不一定能守得住。“遗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你把书,你看圣贤经典,《论语》《孟子》都很好,但是可怜的是,现在的年轻人没有那么大的福分,没有静下心来读书的可能,每一天沉迷在网络、微信、微博,都被这种碎片化的东西占用了时间,哪有静下心来读书的时候,所以你把好的书留给他,他也未必有兴趣去读。那怎么办?还不是没有办法,“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不如像范仲淹先生,像孔子这样积功累德,自己有好的德行,好的风范,把这个德行和风范留给子孙,这样可以庇荫子孙,代代有贤人出现。

所以你希望你的家后继有人,中国人有句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意思?有很多人说没有儿子,所以拼命生了一个儿子,以为就可以对祖宗交代了。但是我们假设一下,如果你的儿孙有七八个,个个都是败家子、啃老族,不能把你良好的家教、家风、家业承传下去,还做了很多祸国殃民的事,这样的儿子与其有还不如不有,这才是真正的无后为大。所以中国古人说“至要莫如教子”,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就是把你的儿子,后代的继承人教好。你把你的家业交给他的时候,你能够放心,还知道他可能比你做得更好,不是在他的手上把你的事业给败散掉。那么这个家业的承传靠什么呢?就是要靠家庭教育。

所以大家如果去山西考察,你看这个乔家大院、常家庄园,你会很有感触,为什么晋商他能够成功,而且子孙后代都能够代代相承,就是因为他们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比如说这个乔家大院,你去参观之后,这个亭子上全都写着《论语》的教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以靠什么传家,靠道德仁义来传家。这个“游于艺”的艺是艺术的艺,就是说任何一种艺术,琴棋书画等等,你深入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都是和道相通的。所以我们说茶道,这个字不能够轻易的使用,冠上了“道”这个字的时候,她一定是和你的心性提升有帮助的。所以你看真正明白茶道的人,他去表演茶道的时候,他不是在展示自己,而是要完全把自己给忘掉,怎么样把客户服务好,他的注意力完全是在服务对方上,而不是在表演自己的茶技上。所以这个才叫“道”。

现在很多人说文化,什么什么文化,这个字也要小心使用。什么中国的酒文化,什么叫文化呀?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这个文就是文字、文章、文艺、礼乐、曲调等等,它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变化人的气质,使你转恶为善,转凡成圣,转迷为悟。比如说我们听了一首歌,本来不知道孝父母,我们孝敬父母的心提起来了。我们看了这个电视作品,我们本来不知道感恩,我们的感恩心提起来了,这个才叫文化。如果我们的电影电视剧,充满了暴力、色情的内容,我们确实也是在以文化人,但是把人变化到什么样的气质了呢?把人变化成充满了暴力、充满了欲望,这也是在化人,但是化到了相反的方向,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所以我们对于这些字,还是要小心使用。

那我们再看古人他读书,目的是什么呀,我们搞文化目的是做什么呢?是帮助这个社会,救度这个社会的人心,挽救世风日下的社会风气,这个就叫文化的意义,是吧。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说你把自己的明德开发出来,帮助别人把他们本有的明德开发出来,这两件事都达到至善圆满的程度,这叫止于至善。所以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读书志在圣贤,成圣成贤那是我们的本性。很多人说圣贤离我们太远了,确实离我们比较远,因为我们读《论语》啊,我们发现做一个君子都很难。“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人做事啊,他考虑这一件事符合不符合道义;小人做事考虑什么呢,有没有利益,是吧。你看君子和小人怎么判定,一句话就可以判定了。“君子坦荡荡”,君子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是想着助人为乐,成人之美,他没有自己,所以坦荡荡,心胸很愉悦。“小人长戚戚”,为什么小人长戚戚呀?小人一心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那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还去谋算别人,总是处于郁郁寡欢的忧戚状态。所以你读书有什么好处,读书能够达到君子坦荡荡的境界,能够感受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能够感受到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是我们读书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所以读书志在圣贤,这是我们读书的目的。如果我们偏离了这个目的呢,那我们就离“道”越来越远了。

那我们看,现在全球兴起了祭祖的活动,为什么呢?纪念中华民族万姓先祖,可以怎么样呢?给我们形成一种一体的观念,什么叫一体的观念呢?你看中国古人在礼上有一个规定,就是同姓不婚。比如说你是姓刘的,那你就不能再娶姓刘的,姓刘的姓王的结合了,就是两个姓,那么他们的父母也是同姓不婚,在往上去呢就是四个姓,再往上推八个姓,再往上推十六个姓,你代代往上推上去,你发现呢,中华民族万姓全是一个大家庭。所以为什么提倡祭祖,因为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这一句话不是夸张。我们把家谱推上去之后,发现确实都是一家人,不是外人。所以为什么我们提倡家风家教,提倡祭祖可以对世界和平做出贡献,因为是一家人,还有冲突,还有矛盾,还有过意不去的地方吗?那么这个就是这个家教呢特别重要的地方。

那我们看,刚才我们讲了这个“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那其实呢,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很鲜明的例子就是习主席的例子。我们看习主席的家风、家教是什么样的,如果你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像习主席这样的伟人,我们要学习他是怎么做的。我们看在《习仲勋传》这一本书中,最后讲到了习主席的家风。习仲勋注意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节俭的良好生活习惯,他言传身教从点滴做起。他经常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言教育孩子,吃饭时掉在桌上的米粒,都要捡起来吃掉,一丁点也不浪费,吃到最后还要掰一块馒头,把碗碟上的菜汁擦干净,这种无声的教育,使孩子们都养成了不浪费一粒粮食的好习惯。孩子们的衣服和鞋袜,大都是接力着穿,大的穿旧了再让小的穿。习仲勋还非常注意保护环境,节约水电,经常教育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力行节约。习家人节俭行为出乎人的意料,习仲勋习惯用浴盆洗澡,每次洗完澡的水留着让孩子们再洗,然后还要用澡水洗衣服。家里厅堂的灯,晚上一般很少打开,他要求房间里只要没人,一定要随手关灯。在外面散步时,看见地上有烟头,他都会俯身捡起扔到垃圾桶里。在他的影响下,家人一直保持着随手关灯,节约用纸,拧紧水笼头,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的良好习惯。不仅儿女们一直保持着,就连孙辈们也继承了爷爷的这些好传统。那我们看了习主席的父亲是如何教育他的,那我们愿不愿意向他的父亲学习呢?愿意,要做到“凡出言, 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今天你们都说愿意了,以后吃饭的时候,就不能够再把白花花的大米饭、馒头扔的到处都是了。

所以我们说现在有很多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把《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我们可以把四书五经倒背如流,这个叫知识。比如说我们学唐诗,从小的时候就学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但是我们吃饭的时候还随便浪费,这就是有知识没有文化,因为你学了这一个文学作品,这首诗歌,对于变化你的气质,改变你的行为方式,没有起到任何的帮助,所以叫有知识没文化。

那我们现在学习传统文化,也有一种错误的倾向,就是把经典当成知识去传授,结果这个孩子把《弟子规》也是倒背如流,考试都能默写一个字都不错,但是前面的四句话都没有做到。前面的四句话是什么,“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如果你能够做到,你的孩子自然而然的也能够做到。所以什么是教,说文解字上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领导怎么做,家长怎么做,老师怎么做,下边的人跟着怎么效法,就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了。所以我们不要把道德教育变成说教,而要把他真正的落实。

习仲勋在最后的日子里对子女们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这就是习仲勋留给子孙后代的,享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他以光辉的榜样教诲儿女们如何做一个纯粹的,有益于人民的人。所以我们看,为什么习主席他能够提出重视家教,重视家风建设,因为他自己就是在传统的家风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他自己深受其益,所以也希望大家都能够接受良好的家教,能够啊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后继的人才。

今天也非常的难得,也非常感谢主办方和协办方给我的这一次机会,分享我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点体会。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