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书治要》与政德修养(上)南京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目录
视频文字
《群书治要》与政德修养(上)南京
2019-06-04

尊敬的瞿书记、尊敬的彭院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来到江苏社会主义学院,和大家一起学习《群书治要与政德修养》。我们都知道《群书治要》这一部书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派魏征、褚亮、萧德言、虞世南等等的大臣,把唐朝以前,“经”、“史”、“子”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概括出来,这部书奠定了唐朝贞观盛世的思想理论基础。

这一部书在2001年的时候,习仲勋习老先生亲自为《群书治要考译》题字“古镜今鉴”。

在2015年元旦致辞的时候,我们发现在习主席背后的书架上,多了两样东西:一个东西就是他的全家福照片,还有一个就是《群书治要》。所以这部书也被媒体誉为习主席最爱读的一部书。

在这一部书中,关于“为政以德”的思想非常的丰富,对于我们领导干部“立政德”非常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比如说我们看《尚书》,我们说四书五经的《书经》之中,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它说,“你看一个人‘内做色荒’,对内兴起了迷恋女色之风,这个‘荒’就是荒淫无度的意思,太过分了;‘外作禽荒’,对外喜欢狩猎(古代的游戏就是打猎),而且也是没有节制;‘甘酒嗜音’,还喜欢饮酒;沉溺于靡靡之音;住的房屋又高又大;墙上还雕刻着花纹。这六件事情,只要有一件出现了,会怎么样呢?那就没有不灭亡的。”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有很多省部级以上的官员突然锒铛入狱了,很多人都在议论纷纷,说是什么原因啊、什么原因啊,实际上原因很简单,我们对照《群书治要》就看明白了,因为这六种事情几乎全都做了,那还有不灭亡的道理吗?我们如果自己在生活中做了这些事情中的一件,做得太过分了,也要小心谨慎,自己要“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所以,我们读了《群书治要》,更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习总书记他所讲的一段话,他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当然,我们看了这一段话也会有疑问,说为什么古人他们开口就是天下?都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我们现在的领导干部,开口就是自私自利、怨天尤人?为什么古今领导干部、读书人的对比,如此的鲜明呢?差别如此之大呢?这是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也很简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所读的书不一样了,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了。中国古人从小要熟读四书五经,这都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在修身前面还有四个步骤,那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后边才谈的上修身,所以修身从哪里做起呢?从“格物”来做起,当然这个“格物”有很多的解释,比如说,朱子解释为“格万物之理”,王阳明按照他这个解释去“格”竹子,结果没有“格”出竹子的理,自己“格”出了一身病,然后他知道这个解释是错的,那么什么是“格物”呢?其实司马光先生对它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就是“格除物欲”的意思。也就是说,当你在财色名利的诱惑面前能够如如不动的时候,你的“格物”才有了一定的功夫,你就能够“致知”,你的智慧就生起了,就不会“利令智昏”、“情令智迷”,所以,修身是从格物来做起。

像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传统文化认识不够深刻,总认为西方的文化比中国的先进。一个明显的例子,比如说西方人很重视心理健康,还有很多心理医生,可以去那儿咨询,有了心理问题可以咨询,说明人家很重视人的心理健康。而中国人却没有这些设置,说明我们没有人家重视心理。实际上是这么回事吗?实际上中国古代的经典,任何一部经典拿出来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且都是由“正心”作前提的,“正心”就是让你心能够正,心平气和,你才能够有修身的功夫。

在《中庸》上有这样一句话,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就是你的喜、怒、哀、乐、爱、恶、惧,这七情都没有发出来的状态,这个状态称为“中”的状态。但是这个对于一般人很难体会,说作为人怎么可能没有七情五欲呢?那么就退而求其次,求那个“和”的状态,什么是“和”的状态呢?就是“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你的喜怒哀乐爱恶惧都发出来了,但是都没有过分,都符合于礼的节度,这个叫“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礼之用,和为贵”,这个礼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让你的七情五欲发出来都没有过分,能够达到“和”的状态。所以,人的身心和谐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天下和平的基础,所以本本经典都是在讲心理健康。如果大家有压力、有烦恼,很浮躁的时候,不妨可以把《格言联璧》、《格言别录》、《增广贤文》、《了凡四训》这些书拿过来,静下心来读几页,读上几页之后,保证你心平气和。

所以你看,古人他学习经典,是什么样的体会啊?《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是一种很喜悦的状态。孟子也说,“人生有三乐。”哪三乐呢?“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为什么古人一开口就是很喜悦、很快乐呢?而我们现在人却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啊?原因很多,我们不一一地去分析了。这个告诉我们什么呢?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是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和谐、心性的提升,是我们每一个人欢心喜悦地愿意去接受的。

所以,习总书记还说:“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有两个目的:第一就是以学益智,提高自己的智慧;第二就是以学修身,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我们今天和大家分享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为什么必须重视政德修养?第二是领导干部从哪些方面加强政德修养?

为什么必须重视政德修养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就是政德修养关系到国家的盛衰。

在《群书治要·崔寔政论》上有这样一段话,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由盛转衰的原因在哪里。它说,“大凡国家得不到治理的原因,多是由于君主或者说是领导者承继太平之世已经很久了,社会风气日渐变坏也不觉察,政治逐渐腐败也不变革,而且大家还都习惯于这种混乱,安于现状、逸乐,看不到危机。有的荒淫奢侈,不考虑国家大事;有的不听忠言劝告,满足虚伪,忽视真诚;有的在歧路徘徊,不知道何去何从;有些是被信任的大臣为了保住俸禄,而不敢直言进谏;有些是被疏远了的臣子因为地位低微,谏言背弃不用。于是国法松弛于上,有识之士忧忡于下,真是可悲呀!”

你看这一段话说的是古代的状况,但是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也依然适用,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也都适用。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由盛转衰的原因,就像李商隐所说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个国家、一个家族、一个政党、一个企业、一个团队,为什么会兴盛起来呢?都是因为勤俭持家、艰苦奋斗。那为什么突然又衰落了呢?无一例外的是因为过分奢侈、过分浪费,以至于入不敷出所导致的。所以这个告诉我们,国家的盛衰是由官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的。

在《论语》上记载,孔老夫子到卫国去考察,他的弟子冉有给他驾车子,孔老夫子就说:“这个地方人口已经很稠密了。”冉有就问,说:“人口已经很稠密了,还应该做什么呢?”孔老夫子回答了两个字:“富之。”冉有又问,说:“已经富裕了,还应该做什么?”孔子又回答了两个字:“教之。”也就是说,富裕起来再给人们以伦理道德的教育,这个社会就和谐了,并不那么复杂。

但是很多人说了,说“你看西方人,他也没像我们中国人那么强调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他们就是靠着制度建设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挺好的呀,也没有出现像中国那么严重的腐败现象。所以,我们只要把西方的制度搬过来,我们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我以前也是有这种看法,但是我到西方社会去考察了一圈,发现我自己的想法是错的。比如说在99年的时候,我第一次出国到英国,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去参加一个会议,当时剑桥大学的教授,就指着他们三一学院的这些建筑非常骄傲,他说:“你看,我们这些教堂已经有八九百的历史了,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很有文化的地方”。但是他突然感受到,是在一个中国人面前说历史悠久,很不好意思,他说:“当然了,我们在中国人面前用‘历史悠久’这个词要非常地谨慎。”所以你看,到国外,外国人带我们看的最多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啊?外国的名胜古迹最多的地方就是教堂,除了教堂还是教堂,说明什么呢?说明西方的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的传统,他的政治制度维护的是公平正义,但是仁慈博爱、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是由教会来教导的。所以,他们的社会治理靠的是两手抓,一手抓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一手抓仁慈博爱的道德教育,只不过这个道德教育是由教会来完成的。

但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西方是不同的,中国的文化被称为伦理型的文化,它是一种伦理道德教育的文化,而且是什么呢?是由政府来主导的,这个道德教育的主体不是教会,而是政府。所以,它在政治制度设计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既维护公平正义,又要培养人们诚实守信、仁慈博爱的道德情感。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承担了道德教育的功能。

孟子就这样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们吃饱了饭,穿暖了衣服,过上了安逸的生活,有了好房子住,但是却没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的教育,这时候人就堕落得离禽兽不远了。

这个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适用的,但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误以为把西方的制度搬过来,就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结果把西方的一些制度搬过来了,但是人缺少这种道德修养,结果怎么样呢?这个制度搬过来却是不得力,出现了“异体移植”的弊端。比如说我们把西方的民主制用来选举村干部,但是因为这个村民,他的道德素质和理性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谁给他的钱多,他就去投谁的票,谁和他的关系好,他就去支持谁,结果出现了大量的贿拉选票、营私舞弊的现象。

我们现在很多的专家学者都在争论一件事,比如说在反腐败的过程中,究竟是制度重要,还是人的道德更重要?在《群书治要·傅子》之中,用一句话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它说,“明智的君主,一定是顺着好的制度才能够达到社会大治的结果。”换句话说,好的制度重不重要啊?当然很重要,但是它同时强调,并不是说有了好的制度就可以单独发挥作用,达到社会大治的结果,还必须怎么样呢?“必须良佐有以行之也”。必须有好的圣贤君子、有道德的人来推行这一个好的制度,这两者对于社会和谐、社会治理缺一不可。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官德修养关系到国家的盛衰。

第二,政德修养也是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善恶。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这个道德风气好像不如从前了,这个是一个结果,请问原因在哪里呢?我们看《礼记》上有这样一句话,它说,“下级侍奉上级,并不是服从他的命令,而是服从他的行为。上级领导喜欢某一个东西,下级属下一定有比他更加喜欢的。所以,上级领导喜好和厌恶的东西就不能够不谨慎,因为他是人民的表率。”

其实任何一个领导干部,他都希望自己成为领导,走到哪都受人尊敬、一呼百应,说话特别有执行力,大家都尊重他、爱戴他,怎么样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在《论语》上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一个领导者能够端正自身,那么对于办理政治这件事又有何难处呢?如果他不能端正自身,又怎么可能去端正别人呢?

所以“政者,正也。”办政治就是要正,先端正谁?先端正自己,正己化人。

在《说文解字》上,用一句话把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途径给我们揭示出来了,它说什么是“教”?“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也。”“上”在家就是家长,在学校就老师,在我们的社会就是领导者,他们怎么做,下面跟着怎么效法,就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了。

从这里就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的道德教育不得力,我们经常听老师说,这个学生怎么说都说不听;家长说,这个孩子怎么说都说不听;领导也说,我这个属下怎么说都说不听。这句话很有味道。因为我们在用什么来教孩子、教属下、教学生啊?用“说教”,没有用“身教”。比如说现在的孩子,小公主、小皇帝的脾气很厉害,自我为中心,父母为他付出了多少,他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从来不知道感恩。这个是结果,请问原因在哪里?原因很简单,我们逢年过节的时候,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桌子上有孩子,有孩子的父母,也有孩子的爷爷奶奶,我们做父母的夹起菜,把它首先放在了谁的碗里呀?孩子的碗里。爷爷奶奶夹起菜往孙子的碗里放。从这个小小的动作来观察,这一家谁是核心?大家都在考虑谁的需要?孩子。所以小公主、小皇帝自然被我们教出来了。没有人生来是小公主、小皇帝,都是我们做父母的不会教,把他教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这个“教”就是“身教胜于言教”。所以,下一次你夹起菜要先放到父母的碗里,这样的话,小孩子才会夹起菜,放在你的碗里。很多人说,我们家就不兴这一套,我们家就是孩子先吃,那好了,等你老了躺在病床上,希望孩子来照顾你、看望你的时候,他会怎么说呀?他会说:“对不起,你从来没有教过我。”所以,《弟子规》上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无论是吃饭还是走路,都是长者在先,幼者在后,为什么呢?这就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起一个孩子的感恩心,因为他的父母、姥姥姥爷、爷爷奶奶都忙了一天了,又是收拾屋子,又是做饭,又是洗衣服,他们还没有先动筷子,作为孩子,对这个家庭的贡献最少、付出最小,有什么资格先吃啊?这就是礼,这个就是最起码的礼。这个礼有什么好处呢?在《大戴礼记》中用两句话,把这个礼的好处给我们描述了,它说这个礼可以“起敬于微渺,绝恶于未萌。”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微小的、很渺小的事情上,培养一个人的恭敬之心,而且在这个恶还没有萌发之前就给它断绝了,这个就是礼的作用。

在《论语》上,孔子也看到了在位者的德行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在位者的德行像风,一般百姓的德行像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实践证明,“上行则下效,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所以,古人特别重视要把那些有仁德之心的人,选拔在领导的位置上。孟子就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之心而高高在上,就等于把他的过恶播撒给更广泛的民众。”

我们在生活中观察,这个团队、单位的一把手的作风,影响了整个团队的作风。比如说这个一把手喜欢喝酒、喜欢打麻将、喜欢抽烟,你发现这整个团队也会形成这样的风气;相反这个一把手喜欢传统文化,喜欢人人都做善事,结果整个团队也兴起了向善好德的风气。

在2018年3月10日,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审议时,特别强调说:“领导干部要讲政德。”为什么呢?因为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说明领导干部的道德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第三点,政德修养关系到每一个官员自身的成败。

我们当官都希望步步高升,不希望锒铛入狱,怎么样才能够步步高升、一帆风顺呢?要学传统文化,要学经典。你看在《大学》上这样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富、名声、地位,那是枝叶花果,而德行是根本。学习植物的人都知道,这个枝叶花果能够延伸到哪里,它下边的根必须也要延伸到哪里,所以怎么样呢?《易经》上说,“厚德载物。”“物”就是外在的财富、财物、身份、地位、名声,要靠什么来承载?要靠一个人深厚的德行。比如说我们这个桌子,它能够承重五百公斤,结果我们非要给它搁上一千公斤的重担,它就承载不了,它就被压垮了。所以,中国古代做官的特别担心的一件事就是“德不配位”,就是你的德行和你的位置不相匹配,不相匹配的话就会出现灾祸。

在《中庸》上,孔子在称赞舜王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一个真正有厚德的人,就像大舜那样的人,一定有他的位子,有他的俸禄,有他的名声,有他的健康长寿。

那么我们和大舜相比,差在哪里呢?我们知道大舜,他是二十四孝之首,他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很有深意,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仁者无敌”。大舜的后母,还有他的弟弟,三番五次地要置他于死地,他不仅没有打击报复、怀恨在心,反而总是想着自己没有尽到孝道、尽到悌道,虽然得了天子之位,还经常到原野上去哭泣,最后他的德行终于感化了他的后母,感化了他的弟弟,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这个就叫“至诚感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中国的这些话,都在历史上可以找到相应的证据,还有相应的故事。所以,大舜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告诉我们,一个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他在心底不和任何一个人起对立。他真正能够做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我恨的人,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没有我不爱的人。所以他被称为“大德者”,他的福禄寿都是齐全的。那我们如果还是在某一些方面不是那么顺利,没有五福临门的话,你就要反省一下自己和大舜相比,差在哪里?

在《吕氏春秋》上记载着,楚国有一个特别善于给人看相的人,他看了很多人,没有说错一个的。这个楚庄王就很奇怪,就召见了他,问他说是怎么回事,他这么回答呢?他说:“我并不是会给人看相,其实我只不过会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如果我看的这个人是一个布衣百姓,他结交的朋友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纯净、谨慎、畏惧法令,这样的人,他的家庭会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身心一天比一天更安乐,这就是所谓的吉祥的人;如果我看的这个人,是一个侍奉君主的大臣(就是各级领导干部),他所结交的朋友都是诚实守信的、有德行的、喜欢做善事的,这样的人,他侍奉君主一天比一天侍奉得好,官职一天比一天更提升,这就是所谓的吉祥的臣子;如果我所观察的这个人是一个君主,他的朝廷里都是贤德之臣,左右都是忠良之士,君主一有过失,他们敢犯言直谏,这样的人,他的国家一天比一天更安定,君主的地位一天一天地受尊崇,天下人一天比一天心悦诚服,这就是所谓的吉祥的君主。”最后他还强调:“我并不是会给人看相,只不过是会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

那为什么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知道他的未来在哪里呀?原因很简单,在《易经》上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一个人他自己是什么样气质的人,他有什么爱好,他就会感召和他有同样气质爱好的人成为朋友。

所以,喜欢赌博的人,感召的朋友都是喜欢赌博的;喜欢喝酒的人感召的朋友都是喜欢喝酒的;喜欢传统文化的人,他感召的朋友也都是喜欢传统文化的。很多人他们就担心,说你让我的孩子学习《弟子规》,他做人又谦让、又有礼貌、又不自私自利,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会不会受气呢?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知道,他不仅不会受气,他还会受到帮助。因为他感召的朋友也是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和他有同样气质的人,那些很狡诈的人呢,也不可能和他成为朋友的。所以,你就很放心地让他们学习传统文化,这样感召的朋友也都是善友,那么也是对他的德行有帮助的朋友。

那我们看现在很多的贪官,锒铛入狱之后,写忏悔录,其中用得最多的话就是“交友不慎”。你看古人的经典如果早读了,在交友上知道怎么去选择,那就不至于出现这样的灾祸。

所以墨子,他到一个染房参观,出来之后,非常的感慨,他说,“你看,同样是白色的布帛,你放在了黄色的染料里,拿出来就是黄色的;放在蓝色的染料里,拿出来就是蓝色的。”所以,人的所染,所染濯的环境、所结交的朋友、所读的书,就不能够不谨慎,因为你潜移默化地受到他的影响。

在《易经》上,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学《易经》,但是学《易经》呢,也没有抓住根本。希望找一个人给我算一卦,看看我这个生意伙伴能不能合作?看看我这个属下对我够不够忠诚?再看一看我这件事的发展趋势如何?

这些都是细枝末节,如果有两句话你学到了,你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前程,包括自己的前程,那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另一句话是“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我们现在看到一个省部级以上的干部锒铛入狱,都会议论纷纷,甚至还会这样说,是什么原因啊、什么原因啊、是因为他站错队了吧?这样的人保证是没有学过经典的人。你再站错了队,你没有作恶,怎么会锒铛入狱呢?那不都是恶贯满盈、自作自受的结果吗?所以,古人用的这些词都非常的有味道,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

在《尚书》中还有一句话,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这个“天作孽”就是天然的自然灾害,当我们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我们努力地还可以把它避免,但是一个人自己作恶,不知道回头,那就是灾祸不可逃。这个告诉我们,官德修养它确实是关系到我们自身的成败。

我们看一个幻灯片。这个也是给我们这样的历史启发。我们看一个和珅的例子。

我们看了这一个片子,就是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个就是和珅的例子。这个例子有很多,历史上有一本书叫《历史感应统纪》,这个书很厚,都是从正史之中,把类似的案例归纳出来。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个都是告诉我们,官德、政德修养也是关系到一个人自身的荣辱成败。

既然政德如此的重要,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政德修养呢?

第二个方面我们就讲一讲政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我们也是从三个方面来看,首先是修身;第二个是爱民,如何对待老百姓;第三是用人。

首先我们看修身,刚才我们讲过,修身要从格物来做起。格物,就是格除物欲,其实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戒贪。

在《贞观政要》上记载着唐太宗和臣子的对话,他考察历史之后,总结了一个规律,他说:“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作为君主的很贪心,结果是丧失了他自己的国家;作为臣子的贪心,最后也是身败名裂,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们现在很多领导干部锒铛入狱,归根结底就是败在了一个“贪”字上,不是贪财就是贪色,不是贪名就是贪利。如果我们很贪财的话,我们一定要记住,在《大学》上有一句话,这句话很重要,那就是“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的财货是以不好的方式获得的,那也一定会以不好的方式败散掉,这是必然的规律。

当然,古人也知道后人看了这句话会半信半疑,所以,把不好的败散钱财的方式也概括了五个方面:第一,就是官府。比如说我们这个钱财是贪污受贿,违法乱纪,坑蒙拐骗赚来的,后来锒铛入狱,所有的不义之财被没收、被充公,虽然赚到你手了,还没等你享受,又给送回去了。

第二,就是水灾。第三就是火灾。这些自然灾害,看似是自然的,但是也会把那些不义之财给焚烧掉、给漂夺走。

第四,就是盗贼。中国古人讲“盗亦有道”。

这个盗贼都讲道义,否则他也成不了大盗,这个盗贼的道义之一就是专门劫富济贫,他看你这个钱来历不明,又没有拿着这个钱去救济穷苦,而是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看了都过意不去,结果怎么样呢?也专门偷盗、敲诈、勒索为富不仁的人。

第五点,是防不胜防,是什么呢?就是不肖子孙,不贤德的败家子、啃老族也会把不义之财给败散掉,还有给浪费掉。

所以,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在贪财的时候,是不择手段,赚了钱,心里又没底,希望把这个钱都转移到国外去。殊不知这个不义之财无论你转移到哪里,它是以不好的方式获得的,终究会以不好的方式败散掉,你转移到哪里都没用。你这个钱是正义而来的钱,是勤劳致富,公平守法所赚来的钱,你在哪儿都很安全。古人他也是抛砖引玉,他引导我们要去观察。

其实这五点只是大概的一个总结,在现在社会又多了很多败散钱财的方式。比如说,最明显的就是上医院看病,好端端地就突然得了这个病那个病,为了看病也花费了很多的钱,还有股票等等,都是突如其来地就把这个钱给带走了,这个都是告诉我们,不义之财不可取。

像道家的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中也说,说“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取不义之财的人,都如同是吃了有毒的肉,喝了有毒的酒,想止息自己的饥渴,结果怎么样呢?不但达不到预计的目的,反而给自己招致了杀身之祸。

这个《太上感应篇》被誉为历代状元宰相必读之书,不是说你读了这个书一定能够成为状元宰相,而是说你要当好状元宰相,必须要读这一部书。

现在人也用现代的语言为腐败分子总结了一下,确实很不划算,第一是政治账,自毁前程;第二是经济账,倾家荡产;第三是名誉账,身败名裂;第四是家庭账,妻离子散;第五是亲情账,众叛亲离;第六是自由账,身陷囹圄,被关进监狱,失去自由;第七是健康账,身心交瘁;第八是历史账,遗臭N年。在若干年之后,人们说到这个腐败分子,仍然是恨得咬牙切齿,不肯原谅他。所以,人生要懂得核算,不要做那些得不偿失的事。

反过头来我们看一看那些廉洁有守的官员,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大家都知道东汉有一个杨震,他赴任东莱太守的路上,路过了昌邑县,这个县令王密是他曾经举荐出来的。王密听说自己的恩人路过此地,就趁着夜色带了十斤黄金要送给杨震,结果杨震就拒不接受。

王密就说了:“黑灯半夜的,没有人知道,你就放心地接受了吧。”

杨震就说:“这一件事有天知、有神知、有你知、有我知,这叫‘四知财’。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所以,他拒不接受这“四知财”,后代子孙为了纪念他的德行,就把他们家的堂号取名为“四知堂”。

诸位朋友有没有姓杨的?有啊,你看,都是杨家的后代,杨家的后代从这“四知堂”的匾额下走过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啊?你看我们家的祖先不收“四知财”,如果我今天贪污受贿、违法乱纪,我就给我的祖先抹黑了。所以怎么样呢?自己的廉洁的作风也提起来了。

所以,中国人他有祭祖的传统,祖先都供奉在祠堂之中,每逢春秋祭祀的时候,把全家族的人召集在祠堂之中,干什么呀?宣讲祖先的德行。说你们家哪朝哪代出了哪一位有德行的人,他对国家有什么贡献,他有什么德行我们需要效法。那我们作为他的后代子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不能因为我们的德行,给祖先抹黑。所以,你看杨家他的德行怎么样呢?庇荫了他的后代子孙,他的儿子杨秉,他能做到“三不惑”,就是不为酒所惑、不为财所惑、不为色所惑。他的孙子连续都做到三公的位置,所以历史上称他们家“四世三公”,就是连续四代都有人做到三公的位置。在前几年我们看到报道,杨家的后人到了缅甸还扩建“四知堂”,容纳更多的后人来祭祀。所以,这样的德行就让子孙代代都有贤人出现。

所以,古人提醒我们,说“遗金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

我们挣了很多的钱,自己还舍不得花,要把它留给子孙后代,但是古人提醒我们了,说如果你的儿孙有德行、有能力,他会怎么样呢?他会用自己的德能创造财富,你把钱留给他有什么必要啊?如果相反,你的儿孙又没有德行、又没有才能,你把钱留给他,他迟早也都会败散掉。那你留钱给他有什么用啊?所以怎么样呢?“遗金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遗书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就像我们现在读了圣贤经典,觉得字字珠玑,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大的启发、帮助,但是现在的孩子很可惜,都是喜欢看微信、看微博,圣贤书放在那儿,也没有时间去读,那怎么办呀?还不是没有办法。“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不如自己多去做好事,做了好事不要到处去宣传,这叫积阴德,为什么呢?因为你做了好事一宣传,别人就赞叹你,就把你做好事的这个德行给回报了。所以古人说,你做了好事不要到处宣传,这样的德行才会越积越厚。最重要的是因为你的儿孙看到了你做好事不图名、不图利,他潜移默化地受到你的影响,也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是这个德行使你的家风、家业、家道代代相传。

所以古人说,“贤者多财损其志。”贤德的人你留给他很多的钱,他说我这钱几辈子都用不完了,我还那么努力干嘛呀?他的志气被你的财富给折损了。“愚者多财生其过。”儿孙很愚钝,你又留给他很多的钱,他拿这个钱去吃喝玩乐,最后,更加让他滋长了过失。所以,无论儿孙有德行、没有德行,把钱留给他,对他都是百害而无一利。

有的人看明白了,说这个钱不过是身外之物,为什么古人把这个钱称为身外之物呀?这个说法很有味道,因为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能控制得了吗?比如说,我们希望自己年年十八、青春永驻、健康长寿,我们能够做得到吗?做不到,我们连自己的身体都无能为力,那么请问还有什么东西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呢?仔细想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件事,是我们可以控制得了的,所以,才把这个财色名利都称为身外之物。特别是这个钱,你再有钱,你不过是一日三餐、夜眠六尺而已,对吧?你再有钱一天能吃几顿饭呀?不过是吃三餐饭而已,你再多加一个夜宵,那还不是很健康。然后你再有钱,你买了好几个别墅,一个海边别墅、一个花园别墅、一个阳光别墅,请问你晚上睡觉的时候能同时住在两个别墅里吗?还没有这个能力,是吧。所以,晚上归我们的不过六尺床而已,没有必要为这个身外之物铤而走险,所以怎么样呢?

就不贪财了,不贪财结果就贪色。这个色字头上一把刀,这一把刀不是形容,会因为这一把刀把所有的功名利禄削得平平的,让你一无所有。所以古人,对于这一个字更是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半步。

《尚书》上就说,“天道祸淫最速。”天道是什么呀?天道就是自然而然的规律,这叫天道。所以古人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这个“天”和“道”都是自然而然的规律的意思。那么自然而然的规律是什么呢?都是给过分的人、淫乱的人、放纵的人带来灾祸最迅速最迅速了。那大家一看,中纪委有一个数字,说那些落马高官,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女色的原因,这是不是祸淫最速的一个反应呢?而且不仅如此,你看现在人,放纵情欲没有节制,结果出了多少的艾滋病,这个性病那个性病的就很多很多了,这也是祸淫最速的一个反映。

除了贪财、贪色,就是贪名。特别是我们知识分子,特别喜欢出名。在《了凡四训》上说什么呢?说“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在世间享有很盛大的名声,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人,但是名不副实,这样的人多有意想不到的、突如其来的灾祸。

这个也可以从世间很多名人身上反映得出来,比如说,我们现在世间最出名的是哪些人呢?最出名的人就是歌星、影星。结果,我们突然看到一个新闻,说某某影星自杀身亡、某某歌星出了车祸、某某明星又得了绝症,那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就数不胜数了,那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很简单,很多的明星演的这些内容都是怎么样啊?引起人的欲望的,暴力色情的内容很多。所以怎么样呢?没有用自己好的名声去做有利于社会的引导,让人好善向德,而是把人的暴力倾向、色情倾向都引发出来了,这样的人也是多有意想不到的、突如其来的灾祸。当然我们这样讲不是幸灾乐祸,我们也是希望这些人也有机会学习传统文化,知道这一个道理,可以给自己的人生少走很多的弯路。

最后就是贪利,这个利就是不仅仅是金钱,凡事有利于我的环境、条件都是去贪着。古人告诉我们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看到利益和获得现前的时候,首先想到它符不符合道义。如果不符合的话,即使是送到我的面前,也要婉言谢绝。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有一个“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这个典故讲的是宋弘的故事,我们看一看宋弘的故事。

古人说,“见利思义”。看到利益现前的时候,首先想它符不符合道义。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使是和皇帝攀上亲戚,成为皇帝的姐夫,那都会婉言谢绝。所以,古代的读书人这一种道义,确实是不仅感动了当时的人,也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很多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总之,古人告诉我们,“立名于一世,失之仅顷刻。”

很多领导干部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再走上领导岗位,这一路走来是过五关斩六将,付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努力,才好不容易有一个领导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让父母家人放心。但是在一个利益诱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做出一个错误的选择,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付诸东流,却是在顷刻之间。所以古人提醒我们,面对财色名利的诱惑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应该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当别人拿着金钱美色来诱惑的时候,我们不要很得意:你看我是领导,人家都在给我送礼。实际上人家是拿着诱饵诱惑你,我们是站在悬崖的面前,一把持不好自己,把脚踏进了悬崖,还想后悔,还想翻过身来,还可不可能啊?后悔后悔都是到后面才悔,悔之晚矣,“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是我们讲的戒贪。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