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书治要〉与立德树人》上集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目录
视频文字
《〈群书治要〉与立德树人》上集
2020-04-15

尊敬的诸位领导、诸位老师、诸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来到了青海省的教育厅,和在座的各位教育工作者一起学习《〈群书治要〉与立德树人》,我们首先从《群书治要》看一看现代教育出现的问题。在《群书治要》中有一本书叫《孔子家语》,《孔子家语》中这样讲到,说:这个“弓”要把它调整好之后,才求它强健有力,这个“马”必须让它驯服之后,才求它是一个良马。作为读书人必须有诚实、恭谨的态度,然后才求他多才多艺。如果一个人没有诚实、恭谨的态度,却多才多艺,这就像豺狼一样不可接近。因为你一接近他,就会给你造成危险。

这个告诉我们什么呢?这告诉我们培养人才,首先要以德行为根本,有人把人才分为四个等级:有徳有才,是“正品”,这个人又有德行,又有才能,这是我们社会所亟需的,叫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这个人有德行,才能不足,我们培养一下他,还可以用,他不至于对我们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有才无德是“毒品”,这个人有才能,他知道把三聚氰胺放在奶粉里是什么效果,但是德行不够,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这样的人被称为毒品,对我们的国家、社会会产生严重的毒害;最后无才无德是“废品”,当然这样的人比较少,实际上废品比毒品的社会危害还小一点。我们现在很多的教育忽视了做人的品德,所以我们培养的是哪一种人才呀?把什么样的人当成了人才来培养呢?对,我们是把“毒品”当成了人才。这个就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了。

我们看《礼记·学记》上对教育下了一个定义,我们在座的都是教育工作者,但是什么是教育呢?《礼记·学记》上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就是使人的善良不断地增长,第二就是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我们看看,使人的善良不断地增长是不是立德呀?而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是不是树人呢?所以他和我们“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那再看“育”。《说文解字》上对“育”也下了一个定义,它说:“养子使作善也。”你仅仅把儿子养大,那个不叫育,他必须顺着善良的方面去成长,成为一个有德的人,这个才叫“育”。这说明什么呢?品德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居于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我们看《大学》,《四书》的开篇。《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呀?上大学的目的是开启自性的明德,然后也能够开启民智,帮助他人开启明德,然后这两个工作都达到至善、圆满的程度,这叫止于至善。所以中国古人承认,人都有本性的明德,就像这个电灯泡一样,它是光芒四射的,它是晶莹剔透的。但是因为上面有了尘垢,甚至沾上了油污,它本来的光明就被遮蔽了,不能够显现。而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把层层的染污给去掉,使它本有的光明散发出来,这个就是教育的目的。所以中国人说:“读书志在圣贤。”而不是读书志在赚钱。所以教育它是一个回归明德的过程,是一个志在圣贤的过程。

所以我们中国古人,他开口就是天下,甚至很少说到国家。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他们从小读的书,所受的教育是不一样的。你看《大学》开篇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论语》上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还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说一个读书人他有助于求道弘道,以此为己任,还以自己吃的不好,穿的不好为耻,那就不足一提了。所以你看这些人他能够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就一点儿也不足为奇了,因为从小去接受的就是这个教育。

那么现代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呢?概括一句话,就是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伦理道德的教育。忽视了伦理道德的教育,会有什么结果呢?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们吃饱了饭,穿暖了衣服,有了好房子住,生活越来越安逸了,但是开始骄奢淫逸、铺张浪费,和禽兽差不多了。所以孟子他说,人和禽兽的区别“几希”。“几希”就是很少一点点,但是这个一点点的东西,人把他保留下来了,而禽兽把它给丢掉了。这一点点的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懂得“礼”,人懂得“义”,他懂得用“礼义”约束自己不合适的欲望和行为,才把人和禽兽区别开来。但是如果忽视了伦理道德的教育,就成了禽兽了。

当然,我们谈到这里很多人就想了,他说:“你看西方人,也没像我们那么重视道德教育,人家就是靠制度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把自己的国家不是建设的挺好吗?也没有出现我们那么严重的社会问题呀?又是贪污腐败、又是食品安全。所以我们只要把西方的制度搬过来,我们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其实,我们向西方学习的时候,我们忽视了西方的民主法治得以产生的历史文化传统。西方的制度建设是在宗教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它的制度建设维护的是公平正义,但是仁慈博爱、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是由教会来教导的。所以他们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道德教育,只不过道德教育的主体是教会而已。

所以在西方有一句话说:“该归凯撒的归凯撒,该归上帝的归上帝。”他们是政治和道德教育是分离的。

但是中国在历史上的文化传统,与西方的文化传统是不一样的,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一种“伦理文化”的传统,也就是说它在制度建设的同时,既要维护公平正义,又要培养人仁慈博爱的道德情感,它是政治和教育合一的,这个“教”不是宗教,是教育。

这就是说在西方社会,并没有忽视道德教育,只不过他道德教育的主体是教会而已。而我们和他的历史传统不一样,我们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宗教共同承担了道德教育的责任,特别是国家在引导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所以我们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背景,误以为只要把西方的制度搬过来,就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结果怎么样呢?确实把西方的制度搬来了,但是出现了水土不服、异体移植的问题。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制度在西方国家能够运行地很好,但是一搬到中国就变味儿、就走样。

比如说我们把民主选举搬到中国来,用以选举村支书,但是因为这个村民的道德素质和理性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谁给他的钱多,他就去投谁的票,谁和他关系好,他就去选谁,甚至他惧怕谁,他就去投谁的票了。最后怎么样呢?出现了大量的贿拉选票、营私舞弊的现象。这说明什么呢?越是实现民主,越需要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理性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

所以道德教育,无论是在古代、在今天、在西方、在中国,都是不可或缺的。

忽视道德教育会产生很多的后果,刚才菲璘已经给大家讲的很清楚了。总之“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我们看社会出现了众多的问题,比如说贪污腐败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还有青少年的吸毒、酗酒、卖淫等等的问题。这些就像一个树的枝叶花果一样很繁多,但是这个树的“根”在哪里啊?“根”就是人心坏了,而人心坏了是因为什么呀?是因为没有人教了,这就是“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所以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通过学校教育,立德树人,进行道德教育,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相对于西方宗教承担教化的责任,我们学校承担了立德树人的责任。

比如说我们看《汉书》,它就记载,说:“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古代的圣王都以教化作为最重要的事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就是在国都要设立太学,在城镇、乡村设立庠序,这个庠序就是乡间的学校。“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给他们施以“仁义礼智”的教化,让他们耳濡目染,每一天在“仁义礼智信”这样的道德教化中进行熏陶。结果是什么呢?“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因此它的刑罚很轻,但是没有人作奸犯科,触犯法律,这都是教化通行,而社会风气很淳美的原因。

在《汉书》上还记载,周成王的时候,还幼在襁褓之中,,还是在襁褓中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有三位老师来教他。“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这是他的三位老师。这三位老师各自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保,保其身体”,太保的责任就是让他身心健康,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礼,要有威仪。太傅,“傅,傅之德义”,太傅的作用就是给他以德行、道义的这种教诲,也就是品格德行的教育。“师,导之教训”,太师的作用,就是给他各种训导,包括如何“治国、平天下”的这些教诲。当然,“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虽然是治国平天下的这些方略,但是修身也占了很大的内容。这是三公的职责。

“太保、太傅、太师”,实际上也是一个学校应该设置的几个重要的位置,也就是你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二,你要关心学生的道德品格,还有就是他的专业知识。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且是以德行的教育、身心的和谐作为基础。这个也是我们当代教育值得借鉴的经验。

第二个问题,我们讲一讲,借鉴《群书治要》,实现立德树人。也就是说怎么样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我们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就是孝敬为本。孝是中华文化的根,敬是中华文化的本。道德教育从哪里做起呢?《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对父母的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所有教化产生的根源。所以中国人讲“百善孝为先”。为什么讲“百善孝为先”呢?我们看一看这个“孝”字,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个子字,告诉我们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没有两个。如果你和父母有代沟,这个孝就不存在了。为什么有代沟啊?因为做儿女的,没有尽心尽力地和父母去沟通,缺少耐心。而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这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终都是一体的。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保存了祭祀祖先的传统。像《论语》上也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能够谨慎地办理丧事,祭奠亡故的先人,这个民风自然淳厚。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连他的祖宗都念念不忘,想着定时去祭祀的话,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不关心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边去祭祀祖先,一边还打爹骂娘,这个于情于理都是不合适的。

而祭祀祖先最重要的是宣讲祖先的德行,说你们家哪朝哪代,有哪一位有德行的人,他对国家、人民有什么贡献,你作为他的后代子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不要因为你的言行给祖先抹黑。

比如说我们知道,杨家的堂号叫“四知堂”,为什么取名为“四知堂”啊?因为东汉有一位太守杨震,他不收“四知财”。这个财有天知、有神知、有你知、有我知,他都不接受,所以他的后代子孙为了纪念他的廉洁作风,把他们家的堂号取名为“四知堂”。那我们想一想,凡是杨家的子孙从这个“四知堂”的匾额下走过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啊?说:你看我们的祖宗不收“四知财”,那我作为他的后代子孙,我要小心谨慎,不要因为我的言行给祖先抹黑。

所以,中国的反腐倡廉教育,从家庭之中就已经开始了。在浙江蒲城县,有一个正义门。这个郑家从宋代到清代,出了173位大大小小的官员,但是没有一个人贪污受贿、违法乱纪,都是廉洁有守。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从小接受严格的《郑氏家规》的教育。《郑氏规范》,对于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对待邻里、如何做官,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这个孩子从小就学习这些家规,让他们成为廉洁的官员。所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个孝,你看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这无始无终都是一体的。而我们在横的方面讲兄弟友悌,把兄弟的友悌之情推而广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就叫横遍十方。所以你把孝悌的教育做好了,竖的伦理关系,横的伦理关系全都处理好了,给我们树立了一种一体的人生观。所以习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题,这是解决当今世界各种难题,消弥全球各种乱象的中国方案。

这种中国方案的中华文化基础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这种“孝道”所建立的一种宇宙观。你把对父母的孝推而广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就是“亲亲而仁民”,不仅对我的父母有这样的亲爱,也要对所有的老人、人民,有这样的仁爱。把这种对人民的仁爱推而广之,遍及到宇宙万物。所以张载也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伙伴,都是我的同类。而庄子也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和天地万物都是一体的关系,既然是一体的关系,就没有对立、没有冲突、没有斗争。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就是建立在这种一体的宇宙观之上。

王阳明他也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大人是什么?就是把天地万物,作为是自己真我、大我的人。所以习总书记在会见意大利的外长时,谈了一句话,他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什么叫“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呢?就是放弃这个小我、成就大我,也就是和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个才是大我。

《孟子》上也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尧舜之道,就是能够垂拱治理天下、无为而治。他是怎么样达到这一点的呢?其实就是把孝悌做到了极致,他能够把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友悌做到了极致。比如说大舜,他的后母,他的弟弟,三番五次地要治他于死地。他并没有打击报复,想着去怀恨在心。他总是反省自己做的不够,让自己的后母没有满意,让自己的弟弟没有满意。最后凭着他的智慧,还有他的仁爱,感化了他的后母,感化了他的弟弟,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所以你看舜,就能够把“孝悌之心”做到极致。所以孟子他说:其实治天下非常的容易,怎么样治理天下呀?就是“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能够做到“孝、忠”。这样的话,天下自自然然的就太平了。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以孝悌为根本。孝悌为根本向上提升,就是把对父母的爱和兄弟的友悌向上提升,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不仅对别人有关爱的情感,别人有需要帮助的时候要给以帮助。互爱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那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互助互爱之心向上提升,那就是“大同世界”,也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是为什么汤恩比先生说:“能够真正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的,唯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志士仁人都是从传统文化中,看到了这个解决世界难题的出路。

这个孝是很重要的,谁来教导啊?老师来教导。所以老师受到特别地尊重,孝亲和尊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古人对于老师的敬重,体现在各种各样的礼上。比如说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礼,他的平辈要送给他一个字,从此以后,他的这些兄弟姐妹、亲人,都要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尊重。他到皇帝那里去做官,皇帝要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尊重。但是只有两种人,可以一生称他的名。首先是父母可以一生称他的名,其次就是老师可以一生称他的名。

其实这种传统我们一直保持到今天。比如说到党校去学习,有很多官员,去党校学习,首先要进行几个转变,也就是说,你要从领导干部的身份转变为学员的身份。那么老师就可以直呼其名,不必说什么什么省长,什么什么局长,什么什么部长。这是什么呀?这是一种尊师重道的风气。

皇帝他在接见群臣的时候,都是面南背北,以君臣之礼来接见,但是他在接见老师的时候,必须“降阶”,以主宾之礼来接见,一个站在东面,一个站在西面。这个就是提醒皇帝,虽然你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老师,他永远是你的老师。上行而下效,皇帝对老师都如此的敬重,在整个社会才形成了尊师重道的风气。

在丧礼之中,父母过世要守丧三年,要穿孝服,那么老师过世,虽然不用穿孝服,但是要守“心丧”三年,就是要在内心深处,感念老师的恩德,记得老师的教导,这个叫“心丧三年”。那么这个孩子他的父亲带着他,去拜见老师的时候,要行拜师礼。拜师礼很隆重,首先对孔子的像或者大成至圣先师的神位行最重礼,这个父亲带着孩子对孔子像行最重礼。这还不算,然后请老师上座,老师坐定之后,父亲带儿子对老师行最重礼。最重礼是什么呢?在中国古代最重礼就是三跪九叩首的礼。当然,到我们现代社会这个礼有所变化,就是三鞠躬礼。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孩子心目中最尊敬的人是他的父亲,他对父亲的话特别地听从,看到自己的父亲都这么样的尊敬老师,对老师怎么敢不听从啊!

老师教他什么呢?老师教他孝敬父母。所以这个老师和家长一配合,老师在学校教孩子孝敬父母,孩子在家里父母教他尊敬老师,这个孩子很容易受教了。但是现在很多家长不明白这一点了,孩子在学校被老师说得重了一点儿,回家就告家长,家长不理智就去找校长,校长又去找老师,最后的结果是,这个孩子犯了错,老师不敢再说他,批评他。他怎么会不一错再错呢?所以中国人他最懂教育,老师他要教孩子“孝”。

很多人说这个孝还需要有人教吗?确实,这个“孝”也需要有人教。你看孔老夫子,他说:这个孝,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就尽到了孝道,但是对于狗啊、马呀,也能以它们的体力奉养主人。如果仅仅是赡养而不尊敬的话,怎么把人的孝和犬马的孝区别开来呢!

所以赡养父母最重要的,是从内心表达出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恩之心。那我们看一个外国人,他没有学过《论语》,我们看他对父母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我们看一个幻灯片。

这个幻灯片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这个是个外国人,他没有学过《论语》,他不知道孝敬,不仅是养父母之身、要赡养父母,还要养父母之心,要尊敬父母。所以有一位弟子,来问什么是“孝”?孔老夫子回答了两个字,他说:“色难。”什么意思呢?他说:“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能可贵的。”也就是说,《礼记》上也有一句话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意思说,一个对父母有深爱的孝子,他和父母说话的时候一定是和颜悦色、一定是愉色婉容。

除了养父母之心、尊敬父母之外,还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忧。”也就是说,你的父母只为你的疾病而担忧,完全没有必要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担忧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比如说我们上学,喜欢下网吧打游戏,影响了功课,让父母担忧,这个就是不孝了。等我们走上了工作岗位,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也是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影响了工作,让父母担忧,这仍然是不孝。当了领导干部违法乱纪、贪污受贿,让父母战战兢兢,不知道到哪一天锒铛入狱了,这仍然是不孝。

所以一个真正的孝子,“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弗游。”如果他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那么有大路可走,就不会走那些邪僻的小路。有舟可乘,就不会冒险涉水过河。为什么呢?都是不敢以父母给的身体做危险的事。如果你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你就不会口出恶言,你就不会先去骂别人。为什么呢?因为你口吐恶言,别人也会回骂你,所以“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不辱没自己的身心,也不让父母亲蒙羞,这个才称是孝了。这个孝子其实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了,这也是为什么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除了养父母之心之外,还要养父母之志。像《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个话,重点在“立身行道”,也就是说你修身有成,而且都走在道上,所作所为对于后世子孙都能够有帮助,他们都会记得你、赞叹你,让你的父母都很显荣,这才是孝的圆满,所以要养父母之志。

当然,《孝经》上还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行孝从哪里入手呢?就是你不能够损伤、损害自己的身体,首先要把自己保护好。所以你接受了孝道的教育,怎么可能轻易的就自杀呢?你看现在有很多大学生自杀的现象。有一次,一个星期之内就出现了两则类似的消息。于是就有专家呼吁,说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挫折的教育。这些当然都是很必要的。但是这个方法叫“寻枝择叶”。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一个叶子出来了、有一个社会问题出现了,我们给它一种对治的方法。有一个社会问题出现了,我们再有一个对治的方法。那么社会问题很多,所以“法令滋彰”,对治的法律条款也越来越多,但是没有把根给找到。

这个树叶花果它的根在哪里呢?社会问题这么众多的根,在于人心出了问题。我们只要把人的孝心提起来了,他能够知道父母培养自己不容易,他能够有感恩之心,他怎么可能轻易的就自杀呢?自杀之后,给父母留下的是无尽的悲伤啊!所以中国人,中国的教育,他抓住根本,“孝心一开,百善皆开”。比如说我们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对父母的这个孝,你自然就有对兄弟的友悌之心。为什么呢?父母生了几个儿女,有穷有富,他当然希望都能够照顾那一个比较贫穷的、落后的孩子。所以你生活的好,去照顾那些生活的不好的兄弟姐妹,这就是在尽孝。所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兄友弟恭,这就是尽孝。你要让父母不担忧,你要让父母放心,你自然就会主动去关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弟弟妹妹。

那么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你对父母有孝心,你对领导、对国家才有忠心。因为孝培养了一个人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我们人生在世,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最大,这么大的养育之恩,你都不能记在心上,想着去报答,还有谁的恩德超过父母呢?所以,有孝心的人,他有恩义、有情义、有道义,他不会见利忘义、忘恩负义。所以领导者要选拔忠心的臣子、被领导者、下属,选择什么样的人呢?要选择有孝心的人。这个都是告诉我们,其他的德行,其实都是从孝而来。所以要以孝敬为本,孝是根、敬是本,孝亲尊师是文化的大根大本。

那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为什么不得力呢?我们把道德教育用一个大厦来比喻。我们讲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习雷锋精神。但是现象是什么呀?雷锋精神“三月来,四月就走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雷锋精神代表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道德的大厦的第四层、第五层。但是道德大厦的根基是孝亲尊师,你对父母、老师都不能够全心全意地孝顺、尊敬,你怎么可能对陌生人全心全意地服务呢!所以我们没有孝亲尊师的根,就希望孩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等于建的是空中楼阁,培养的是伪君子。所以,道德教育必须从“孝亲尊师”来入手。

第二,就是文化为要。刚才菲璘也讲了什么是文化。这个“文”就是文章、文字、礼乐、曲调;这个“化”就是变化,所以“文化”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字、文章、礼乐等等,来变化人的气质,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所以不能把文化变成文娱、娱乐的节目,不是娱乐至上,而是以教化人来做核心、做目的。所以中国人讲“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读书志在圣贤”、“读书贵在变化气质”、“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为什么三日不读书,就面目可憎了呢?因为中国古人读的书是“四书五经”,是圣贤书,告诉你怎么样成为君子、圣贤。所以你三日不读书,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自私自利的心就生起来了,你和人交往就是面目可憎。所以无论是文章、文字、还是礼乐、歌舞等等,都是用以教化人的方式,而这些艺术化的教学,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变化人的气质,使人不知不觉中变得文质彬彬。

那么我们看,文化,“文”有文章、有文字、有礼乐,我们分别看一看它们以文化人的效果。

首先我们看文章。中国古代的文章,是分别分在经、史、子、集之中。那么经、史、子、集之中的文章,都是秉持着一个理念,就是“文以载道”。首先我们看“经”,“经者,常也”,它讲的是恒常不变的道理。所以“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些经典中的道理,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依然适用。

我们举一个例子,《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