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弘扬〈群书治要〉坚定文化自信》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目录
视频文字
《弘扬〈群书治要〉坚定文化自信》
2019-07-15

今天非常高兴来到吉林师范大学,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弘扬〈群书治要〉,坚定文化自信》。

《群书治要》这一本书,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派魏征、褚亮、萧德言、虞世南等等的大臣,把唐朝以前“经”、“史”、“子”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概括出来。这一部书,奠定了唐朝“贞观盛世”的思想理论基础,因为这本书是要给皇帝看的,所以,都是从浩如烟海的经典里精挑细选出来的,一共有50万字,共50卷。

很多人都听说过《资治通鉴》,但是很少有人听说过《群书治要》,那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在宋代以后,《群书治要》在中国本土就失传了,被日本的遣唐使带到了日本,到清朝的时候,又进贡,回到了中国。但是因为后来战乱纷飞,很少有学者深入研读。后来,中国一个驻日本的大使得到了一套《群书治要》,又组织人把它翻译出来。《群书治要考译》这本书出来之后,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习仲勋先生,为这一部书题词:“古镜今鉴”,意思是说:古代的这些治国理政的方法、经验、教训,为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仍有借鉴的意义。

我们今天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弘扬〈群书治要〉,坚定文化自信》,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一些问题,来看一看《群书治要》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哪些作用和启示。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化?何谓“有知识,没有文化”。我们现在经常说,有很多“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这一句话怎么理解呢?我们首先要对“文化”这两个字有所认识。这个“文”,就是文字、文章、礼乐、曲调等等,包括建筑,这都是“文”,那么它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看这个“化”,这个“化”就是人受教而变化,它的本意是教行的意思,也就是说:凡是以道业诲人为教,人能接受这个道业而变化他的气质,远过迁善,在各方面,比如说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待人接物,都起了若干的变革,这个变革就称为“化”。

所以“文化”两个字合而言之,什么意思呢?就是以文章、文字、礼乐、曲调、建筑等等的文艺形式,变化人的气质,达到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目的。所以我们说什么是有文化呢?你看了这首诗,比如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然后我们的行为方式就发生了改变,我们吃饭的时候,不能够随意浪费,不能把白花花的馒头和米饭丢在垃圾桶里,这个就叫变化了你的气质,变化了你的行为方式。那么什么是“有知识,没有文化”呢?就是我们虽然把这首唐诗倒背如流,但是我们在生活中还非常地浪费,不知道节俭,这个就叫“有知识,没有文化”,就是说,我们学了这句唐诗,对我们的行为方式没有起到任何的改变。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把传统文化当成了知识来学习,所以我们是“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大家服不服气呀?大家如果不服气的话,以后就要在自己的行为方式上有所改变,这样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人。

中国人有句话说“文以载道”。这个文章、文字,包括文艺形式、歌舞等等,要承载着“道”、传达着“道”,所以,中国的学问是以求“道”为目的。《论语》上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读书志在圣贤”,读书不是志在赚钱。所以你看,“文”是什么呢?文章、文艺、礼乐,它能够变化人的气质,使人彬彬有礼,这个就是“文化”的作用。所以这个“文化”,它从改变人的内心,然后进而改变人外在的行为举止,这就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人。

古人还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为什么你三日不读书,就面目可憎了呢?比如说我们读《论语》,孔老夫子曾经说过一句话,说:“四海之内”怎么样啊?“皆兄弟也”。诸位同学,我们现在还能够感受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境界吗?我们和自己的同宿舍的同学,同班的同学是不是亲如兄弟呀?很多人都摇头了,那不是这样的,是不是圣贤人说错了呢?圣贤人说的并没有错,圣贤人说话都很严谨,他说:“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一个结果,原因在哪里呀?在前面的两句话,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说这个君子人,走到哪里,对每一个人都很恭敬,为人处事,处处为对方着想,没有什么过失,对每一个人都恭敬有礼。他走到哪里,哪里才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所以能够为对方着想,这是最高的学问。但是我们现在的孩子,大部分可能都是独生子女了,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所有的家人都要看到“我”的需要、考虑到“我”的感受,所以当诸多的小公主、小皇帝走到一起的时候,如果不出现问题和冲突,那就不正常了。所以很多孩子和人家相处不到半个月,不到一个星期,不是自己不喜欢别人了,就是别人不喜欢自己了,还出现了种种的矛盾、冲突和对立。

所以你看,我们怎么样能够使人际关系和谐?怎么样走到社会上,处处受人欢迎?在《论语》上、在《弟子规》上都有表述,后边我们有一位学生,给我们一起分享《弟子规》,为什么学习《弟子规》这么重要呢?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如果人不学“礼”,他没有办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你走到哪里处处都成障碍。所以《弟子规》是我们最起码的“礼”,也就是我们为人处事,要求必须遵守的道理,有人把《弟子规》比喻作人生的交通规则,什么意思呢?你看我们开车要遵守交通规则,否则就会和别的车发生冲撞,我们做人如果不守做人的规则,没有《弟子规》的学习,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就会出现种种的障碍,所以你三日不读圣贤书,就面目可憎。

我们看怎么样才叫“读书”呢?读书,不是你读过去了就过去了,和自己的为人处事毫不相关,如果你没有读《论语》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以后还是什么样的人,这个《论语》就是“不曾读”。所以古代设置的这些圣贤经典,是教人“读书识义礼之道也”。为什么读书人备受尊重啊?因为“读书明理,理得心安”,读书人他明白道理,他才不会像世间人,每一天忙忙碌碌、朝九晚五、压力重重、烦恼不断,富而不乐、贵而不安。

你看我们现在社会,无论是贫富贵贱,都是身心不安,身心不安的原因在哪里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没有读圣贤书、不明理。所以这些圣贤之书,并不是让我们中举人、中进士而设立的,而是教千万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而设的。所以读一句书,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是如何?此才是“读书”。

所以我们读了《论语》、读了《孟子》,不要觉得这个都是古人的事儿,和我不相关,你看《论语》上有一句话说:“君子无所争。”君子人没有要和别人竞争的场合,可是我们现在社会却提倡要竞争。《老子》上也说:“圣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圣贤人都是去利益别人,不去损害别人,都是要有所作为,但是没有和任何人有竞争的关系。所以他不是无所事事,他不是说没有竞争的意识了,他就没有向上发展的动力了。现在有很多错误的观念很流行,比如有人说:“欲望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没有欲望了,人还有什么动力去努力呢?诸位朋友,那我们想一想,中国有四大发明,发明这四大发明的人,是因为靠欲望的推动吗?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人是靠欲望的推动吗?正是这些不求名、不求利的人,他才成为中国人的脊梁,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代表。中国的发展靠的是什么呀?靠的是这一批人,不是靠欲望的驱动。

所以《论语》上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人和小人有很多的区别,但是一个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呢?君子人凡事都是以“道义”为出发点,这件事我是不是应该去做,我应该去担当。而小人恰恰相反,凡事必须有利益,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是能够让我出名,还是能够让我得利,这是他做事的出发点。

我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改革开放之后,向西方学习之后,向西方学到的是什么呀?就是要用“利益”来触动大家去做事,所以最后大家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呢?那就是“唯利是图”,这件事没有利益,那你就推不动他,他为什么要去做这个事啊?但是圣贤人,他做事没有好处,他也是非常地努力,甚至比世间的人朝九晚五还努力,为什么呢?他是一种仁爱之心,因为什么呢?“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他是这种动力在不断地推动着他。

所以你看,我们读圣贤书,境界就不一样了,为什么古人出口,他都很少想到自己,都是“襟怀天下,心系苍生”啊?因为他从小读的书,和我们现在学生读的书就不太一样了。从小他们要去参加科举考试,必须首先读《四书》、《五经》,你看《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我们上大学的目的是干什么呀?“大人之学”,是要“明明德”,把自己本性的智慧光明开启出来。“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是“亲民”呢?就是你还要帮助别人,把他的自性光明开启出来,这两件事都达到至善圆满的程度,这个叫“止于至善。”后边接着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你看古人他心胸是什么呀?要“平治天下”,首先想的就是天下人,所以古人甚至很少说到国家,开口就是天下,因为他们从小读的书是不一样的。《论语》上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这个读书人,他要很有毅力,但是他的心胸还需要很广博,这样怎么样呢?他才能够把“仁”这个重任担当起来,而且怎么样呢?一直到死也不休止。

我们看一看,古人他都是这样的心胸、这样的境界,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说一个读书人有志于求道,还以吃的不好、穿的不好为耻,那就不足和他言谈“道”了,不足给他讲这些大道了。我们现在的同学平时谈论的时候,我们在聊什么呢?我们在聊:“唉,我们今天又去发现了一个好吃的地方。”“哎,又看到了一个很好看的衣服。”你看我们平时都是心思系在何处呢?系在吃喝玩乐等等这个方面。所以你说我们这个境界和古人是不是相差甚远呀?

读书成圣贤人从哪里做起呢?要从“羞耻心”做起。中国的文字都是一个智慧的符号,这个“恥”,正体字的“恥”,是一个耳朵旁加一个心字。“恥,辱也。从心、耳声。”什么意思呢?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失而心生惭愧,表现在外面就是面红耳赤,这个是“恥”。所以孟子他说了一句话:“耻之于人大矣。”说一个人有羞耻心,对人而言太重要太重要了,为什么重要呢?因为你得到了这个字,就是有羞耻心的人,他就能够改过迁善、成圣成贤,而没有羞耻心的人,他就会堕落的离禽兽不远了。

在《了凡四训》上,把这一个字进行了进一步地发挥,它说:让我们想一想古代的圣贤人,他们和我们同样是人,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百世的师表?到今天不分种族、不分国籍的人,一提到他们,还非常地尊敬,愿意向他们学习。比如说孔老夫子的后人,一直传承到今天,保持了上千年,八十多代而不衰,而且现在的“孔子学院”都建到了国外,国外人一听说是孔子的后代,都肃然起敬。而我自己呢,却是一身瓦裂,我自己就是一个破杯子、破盘子,还摔碎了,怎么样呢?一文不值。“耽染尘情”,过分地放纵于感官的享乐和欲望的满足;“私行不义”,偷偷地做着一些不仁不义的事情,还认为别人都不知道。就这样一天一天的将要沦落为禽兽,还不知不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忧患。

在《礼记》上也说,它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鹦鹉能够学舌,但是不过是一只飞鸟而已,猩猩有的时候智力很高,也会学人讲话,但是它也不离禽兽之身。现在的人没有了“礼”,虽然能够讲话,不也变成了会讲话的“衣冠禽兽”了吗?所以你看一看这个圣贤人所讲的话过时吗?从来都不过时,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依然适用。

所以,为了避免人堕落为禽兽,古代的先王才“制礼作乐”,在《礼记》上说,古代的先王“制礼作乐”,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耳目口腹的欲望,而是为了教人们养成正确的好恶之心,返回到做人的正路上来。所以孔老夫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对于音乐教育特别地重视,他走到一个地方,还没有听这个地方的政事办得如何,首先听一听流行什么音乐,他就知道这个地方的民风怎么样了。所以这个音乐不能是娱乐至上,它必须净化人心,让人心平和,这个才是音乐的作用。

“礼”也是如此,古代的人特别重视“礼”。这个“礼”绝对不是吃人的礼教,它实际上是处处保护我们,让我们过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的。比如说《孔子家语》上说:如果把这个婚姻之礼废弃了,夫妇之间的相处就会非常地辛苦、非常地痛苦,而放辟邪淫的事情也就越来越多了。

古代的婚姻之礼是什么样的呢?这个男女,要结婚前三天,男方三日不奏乐,女方三日不熄灯,为什么三日都不熄灯啊?我们现在有很多礼留下来了,但是人不知道它的教育意义,反而把它认为是迷信了。三日不熄灯,是因为再过三天,这个女子就要出嫁了,还趁着她没有出嫁之前,还在家的时候,抓紧时间给她为人妻、为人母的教育,甚至怎么样啊?真的是彻夜不眠啊。

在成亲这一天,新郎早早地起身了,他要干嘛呢?祭祀天地、祭祀祖先,是不是搞迷信呢?因为在古人看来,婚姻这一件大事,并不是涉及到两个人之间的事儿,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整个家风的承传,所以要怎么样啊?特别地慎重,他要动身迎亲的时候,他要怎么样呢?他的父亲要给他敬酒,我们知道中国人特别讲究“长幼有序”,平时都是儿子毕恭毕敬地给父亲敬酒,但是这一天,他去迎亲的时候,突然次序换了,变成了他的父亲给儿子敬酒。他一下子就觉得今天所做的这件事不简单,我一定要小心谨慎,你看他这种恭敬心就提起来了。他来到了新娘的家里,岳父岳母,就非常郑重地亲手把新娘交在新郎的手上,什么意思呢?从此以后我这女儿一生的幸福可就托付给你了,你要对她很关心,你要对她很负责任,不能够太随便。那么新郎也能够体会到岳父岳母对儿女的这种关爱、这种用心,于是他就带着新娘跪拜岳父岳母,感恩岳父岳母给自己培养了一个贤内助,也是希望岳父岳母放心,自己会善待他们的女儿。

这样,这个新娘才被娶上了花轿,她坐定花轿之后,一定要做一个动作,什么动作呢?就是把她的香扇从这个轿子的窗口抛出去,什么意思呢?因为这个孩子在家的时候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千金小姐,娇里娇气的习惯很多,比如说这个天气稍微热一点,还要拿这个香扇扇一扇,说:“这个天气好热呀!”你看很娇气,还有小姐的脾气很厉害,但是现在你要去为人妻、为人母了,你这些娇里娇气的小姐习气、坏脾气,都要随着这一把香扇全都抛出去,抛得一干二净。这样,这个新娘才娶上了花轿,她来到了公公婆婆的家里,结果这个公公婆婆,本来是在主人的位置上的,他们从主人的位置退了下来,退到了客人的位置上,而把这个新娘从主人的位置迎了上来,什么意思呀?从此我们这个家就托付给你了,你是我们一家的主妇,这个主妇的责任很重大,要上孝公婆,中和妯娌、辅助丈夫,下教育好子女,必须有深厚的德行才能够承担。

所以《易经》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个女子要效法大地的德行,大地有什么德行啊?就是它很厚重、它很平稳,它不能够经常发脾气、地震。你看这个地震的时候,我们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电梯里,都是惊慌失措、心神不宁。所以夫妻两个人如果经常吵架,这个孩子他的心很难安宁。所以这个女子越有德行,越厚重、越平和,这一家的孩子才能够长得越好,心理越健康。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向西方学习,说:“讲女权主义,讲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在人格上的平等,并不是说男人能做什么事,女人也能做,这个叫“平等”,实际上这是真正的“不平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男子和女子的生理、心理差别本来就是有的,你非让他们做同样的事,这恰恰是不平等,不尊重女子的表现,是吧。所以这个女子,她应该有很深厚的德行,这样才能够相夫教子、言传身教,把儿女教导好。

当然,中国古人从来没有歧视过女子,有一句话也经常被人误解了,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怎么理解呀?很多人说女子没有才,那就是德了,实际上,历史上有很多才女,并没有说她们就没有德行啊?“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无”字是动词,也就说女子非常地有才能,但是她不认为自己有才能,并恃才傲物,她没有骄慢的表现。所以你看《易经》上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六爻的爻辞有凶有吉。但是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这一卦是什么卦呢?“谦卦”六爻皆吉。谦虚的谦,而这个谦卦的卦象是地山谦,什么意思呢?我们平时一看,这个高山都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谦卦之中,这个高山是居于平地之下。从这个卦象上我们体悟到什么呢?虽然一个人才华横溢、有权有势,但是他不居功自傲,他还能够推功于上、让利于下,这样无论是上级、还是下级都喜欢他,做事都容易成功。所以古人说:“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用。”这个适用于男子,也适用于女子。当然女子有才,有才的相对于男子是少的,她有才又不以自己有才而傲慢,这才是她德行的表现,并没有说女子就不应该有才,没有才才是德。

所以我们现在对传统文化有很多的批判,这个批判来自于哪儿呢?都是我们用现在人的想法、还有误解,去看古人的思想。比如说还有一句话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很多人拿着这句话为自己的自私自利找了理由,说你看古人都说了:“人不为自己考虑,天都诛他,地都灭他。”诸位朋友有这个道理吗?范仲淹没有为自己考虑呀?天不仅没有诛他,地不仅没有灭他,他的后代传承到今天,保持了近千年而不衰,代代都有贤人出现呀?那么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们读《论语》就知道了,《论语》上有句话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老夫子那个时代就感叹,说古代的读书人,学习为什么呢?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提升自己的灵性,这是“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而我们现在学这些圣贤经典是干什么的呢?为了怕别人说我们没文化,我们学一些《论语》上的话,到时候和朋友交谈的时候说:“子曰、诗云。”能够引经据典,这是给别人看的,这是“为人之学”。所以从这个理解,什么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呢?如果一个人学习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灵性,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样的人,才天地不容啊。那就会堕落得离禽兽不远了,你看他也不问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每一天就吃了睡、睡了吃,那不是和禽兽没有差别了吗?所以我们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什么原因呢?是我们把这个传统文化误解了,误读了,然后批判那个我们误解的传统文化,认为它是封建的、是落后的、是糟粕的、过时的,这都是我们不读书导致的结果。

那么两个人的要喝交杯酒了,两个人喝交杯酒的时候,也喝得很有味道,他们是拿一个葫芦瓜,一切两半,一人一半,告诉我们什么呢?夫妻本来是一体的,不分彼此。而这个葫芦瓜的酒是甜酒,葫芦瓜的丝是苦的,喝了这杯交杯酒,意味着从此以后要同甘共苦、彼此扶持、白头偕老、共度一生。这还不算,还要拿绳子把两个葫芦瓜系在一起,挂在墙上,提醒在今后的家庭生活中,不要因为一点芝麻大的小事就吵得不可开交,忘记了两个人结合时的初心。所以你看到这个葫芦瓜提醒什么呀?要不忘初心,那我们想一想两个人结合时是怎么发心的呀?有没有一个女子坐在轿子里是这样发心的,是这样想的:我今天终于等到这一天了,终于怎么样呢?终于有机会可以让他们家鸡犬不宁,有没有一个人她在结婚的时候是这样发心的呢?相信没有,那都是怎么想的呀?你看我们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我们可以每一天生活在一起,能够互相扶持、互相关心,能够为对方着想、共度一生。所以你看到这个葫芦瓜,你就想到两个人结合时的发心,那就不会因为一点芝麻大的小事,就去闪婚、闪离了。你看这么好的婚姻之礼,这些教育的含义,保护我们人生幸福的婚姻之礼,我们还说这是吃人的吗?它哪里是吃人的呢?它是保护人的,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更健康、更成功的。

再看一看乱世的音乐什么特点呢?乱世的音乐,演奏木质、革质的声音就像打雷,演奏铜质、石质的乐器,声音就像霹雳,演奏丝竹歌舞之声就像大嚷大叫,以这样的噪响用来惊骇人的精神,动荡人的耳目,放荡人的性情,是可以办到的,以此作为音乐来演奏,绝对不可能给人带来欢乐。我们说我们去蹦迪也挺快乐的呀?你看这个东西它也很浮躁,像打雷、像霹雳的、大吵大叫的,我们也是一种发泄呀?那个叫什么呀?那个叫“打吗啡”。你说打吗啡的时候是不是也觉得感觉很好啊?是吧,但是你变成了一种依赖,久而久之让你的精神就失常了,身体就失常了,一样的道理,所以你去了之后当时觉得很发泄,过后对你的身心造成的危害是潜移默化的。所以用这个做为音乐来演奏,绝对不可能给人带来欢乐,所以音乐越是奢华放纵,民众越是抑郁,国家越是混乱,君主的地位也是越是卑微,也就失去了音乐本来的意义了。

但是我们看一看现在的媒体,我们打开电视机,现在我也基本不看电视,为什么呢?因为打开电视就是咚咚咚咚咚咚,本来你的心情很平和,结果听上一段音乐,就让你的心情很浮躁。换一句话说,就是把你的情绪给调动起来了,把人的情绪调动起来是一件好事吗?这个不是好事,读《中庸》你就明白了,它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就是我们的“喜、怒、哀、乐、爱、恶、惧”,这个七情都没有发出来的状态,那个称为“中”的状态。“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发出来了没有过分,那个状态叫“和”的状态。所以古代的这些音乐,还有这些礼仪教化,都是让人心平气和,不是把你的情绪调动起来很嗨high(中英文都有,请上字幕学长自己选择),那个不好。所以这个古典音乐你听一听,本来你的心情很浮躁、很烦恼的,你放上一段,古筝、古琴,很烦恼的心一下子就平静了,这就是音乐的作用。所以,这个音乐教育特别的重要,它是调整人的内心,让人心平和,礼仪那是规范人外在的行为,那么这两者一配合起来,这个人才能够培养得很好。你想想一个人内心很平和,他会和人吵架吗?他会动不动就脾气暴躁、就发火,和人起冲突、对立吗?那都是内心不平和的表现。

所以古人他教育是从根本上来教,包括这些建筑。这些建筑为什么说它是有文化的呢?同样是一个建筑,为什么他就没有文化呢?就是你看到这个建筑,它起到了教育你的含义,这个就叫有文化。

在古代承担着教育功能的三个建筑物,第一来就是祠堂。昨天我们在四平参加了一个传统文化论坛,讲了《祭祖的意义》,为什么要祭祀祖先呢?就是让人连祖先都念念不忘,想着定时去祭祀,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的道理、不孝顺的道理呢?一个人连祖先都能够不忘记,这个情存的多么深厚,他念念想着自己的所言所行,不能够给祖宗抹黑,他怎么可以随意为之呢?就像我们昨天讲了一个杨家,在座的有姓杨的人吧?杨家的堂号叫“四知堂”,就是《杨震不收四知财》的故事。这个财有天知、有神知、有地知、有你知、有我知,(加到一起一共是五知呀???)他不接受这四知财。那么我们想一想凡是杨家的子孙,从这个“四知堂”的匾额下走过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想法呀?我们家的祖宗不收“四知财”,那我作为他的后代子孙,我的言行举止要小心谨慎,不要因为我的言行,给祖宗抹黑。

那么现在祠堂被破坏了,人们祭祖的传统也没有了,结果现在的年轻人做事,不仅不会想到他的祖宗,能够想到父母,都已经谢天谢地了,为什么这么说呀?你看两个人在一起已经同居了很久了,再过一个月要结婚了,把对方带到家里给父母看一看,说:“我们再过一个月要结婚了,请给我们准备房子准备钱吧。”如果不是为了准备房子、准备钱,他们俩结婚,父母连知道都不知道呢!就是不负责任到这种程度,而且已经“积非成是”,什么叫“积非成是”啊?就是把错误的积累多了,大家认为是正常的,那个正常的反而就不正常,是吧。那么现在社会“积非成是”的事情就太多太多了。

比如说我们学了《弟子规》,前面“入则孝”有四句话,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诸位朋友,当您的父母叫你的名字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反应啊?有没有一个孩子一听他父母叫他的名字,无论他在做什么,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跑到父母的面前,甚至还和父母鞠一个躬说:“请问爸爸妈妈,有什么事吗?”谁家的孩子是这样表现的请举手,还真有一位,很难得,这样的人一定是学过《弟子规》,是圣贤人的后代。那么我们现在大多数的孩子是什么样的表现呢?听父母叫他的名字是待搭不理、听如未听、闻如未闻,似乎没有那一件事,没有反应,顶多大不了漫不经心地回答你一句:“干嘛啦,没看我忙着的吗?”大家是不是这样的表现呀?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才是正常的呢?那一个对父母很恭敬、很听话、很感恩的,反而就不正常了呀?这就叫“积非成是”。所以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听老师的话呢?因为他能做到“父母呼,应勿缓”,他到学校才能做到“老师呼,应勿缓;老师命,行勿懒。老师教,须敬听;老师责,须顺承”。他走上工作岗位,才能做到“老板呼,应勿缓;老板命,行勿懒。老板教,须敬听;老板责,须顺承。”那这是不是最高的执行力呀?我们现在都在讲执行力,我们拿西方的第一本关于执行力的书,我们看了,好像还能看得懂,再拿第二本关于执行力的书再看,越看越糊涂。因为西方人做学问的方法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个问题很简单,你在家对父母有这个意识,你到学校对老师、对领导也就有这个意识啊。这个东西是“一以贯之”的,这个恭敬心和感恩心是“一以贯之”的。

现在很多人都写文章讨论一件事,说现在的大学生,接受了别人的资助,连一个感恩的话也没有,感恩的信也不写,什么原因呀?什么原因呀?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的学生已经不知道感恩父母了,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无私无求、不讲条件,但是我们都不能够记在心上,想着去报答,那么请问这个世界上,还有谁的恩德,值得我们念念不忘,想着去报答呀?所以这个孝心没有提起,这个是所有问题的根源。所以孔老夫子才说:“夫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为什么不得力?思想政治教育课为什么不能深入人心呢?就是因为没有从孝道,把这个道德大厦的根,给它扎起来。我们讲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是道德大厦的第五层、第六层。结果我们孝亲尊师的根都没有,我们就想要那个第五层、第六层,所以,建的是空中楼阁,培养了很多伪君子。所以接下来我们有一位同学,专门讲《孝亲尊师——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

所以祠堂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教的是孝道。那么孔庙呢?到孔庙我们看到孔老夫子的像,我们是不是在他面前鞠躬磕头,然后他就保佑我们学习成绩好,考试顺利过关呀?有这个想法,比不磕头的还算好,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有恭敬心,他对圣人有敬畏之心,敬畏之心是一种什么呢?“福田靠心耕”,是和我们心性相应的心,所以怎么样呢?他也是有福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你看到孔子像,你要想到孔子的教诲,你要想到“见贤思齐”,它起到的是教育的作用,它不是迷信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多传统文化的这些建筑物留下来了,但是大家不知道它的教育内涵,都把它当成神明去顶礼膜拜,这是很遗憾的事。比如说做企业的人喜欢供财神,以为在财神面前放上十块钱,他就保佑我赚一百万,那么这个财神不是成了贪官了吗?你给他贿赂,他就保佑你,我不给他贿赂,他不保佑我,这个神明也变成了贪官了,这样的想法就是迷信的。

中国人供的财神都是范蠡,为什么供范蠡呀?因为他协助越王,打败吴国,收复失地,但是在庆功的时候发现,这个越王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富贵。所以他就离开了越国,到了当时的齐国之地,隐姓埋名做生意,结果发了一笔财,他把这些钱都散了出去,帮助那些需要的人。又从小本生意做起,结果又赚了一笔钱,他又把这些钱散了出去,又开始做生意。如此往返做了三次,“三”也不是一个定数,是多次,就是“三散财,三聚财”。因为大家觉得他很会做生意,就把他供奉为“财神”,为的是什么呢?从他身上学到赚钱的方法、赚钱的秘诀。赚钱的秘诀是什么呀?就是“舍得”。“舍得”,你要想得,你必须先去舍,财你舍出去了,民心都归向于你,你做什么事都顺利,这叫“财散则民聚”、“得人心者得天下”。所以你想发财,你要先去舍财才行,不是说你把他当成神明贿赂一下,他就保佑你,那就是迷信了。所以这个孔庙给我们讲的是“师道”,告诉我们要“尊师重道”,而且看到孔子,就想到孔子的教诲。

最后是城隍庙。古代的时候,这个孩子特别喜欢逛庙会,因为庙会上有好吃的、好玩的,父母带他去转了一圈儿,一定要带他去城隍庙看一看。因为城隍庙讲的是“因果教育”,告诉你偷别人的东西,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你邪淫,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像现在的孩子对男女关系特别地随便,实际上这个对自己的身心影响是很大的,对自己的一生幸福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你看,做什么事情,有什么恶果,你看了之后非常地恐惧,保证你一生不敢做坏事。

所以《中庸》上讲:“慎独”。就是一个人独自在暗室之中,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他畏惧什么呢?他畏惧的是“因果”,他不是畏惧别的,所以“不敢欺”,不仅仅是畏惧法律,而且也是“畏惧因果”。其实在儒释道的经典中,都有讲因果的教育。一个地方有一个城隍庙,有人形容,说等于十万个警察,因为人们从心底不敢去做坏事,他自然就会有收敛。但是现在人既不相信世间的法律,也不相信天理,叫“无法无天”。结果什么坏事都敢干,食品安全出现了问题,贪污腐败问题很严重,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也很普遍,“无所不用其极”,什么原因呢?就是“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缺失所导致的。正因为如此,习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他说:“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十三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诸位朋友都是师大的学生,以后都要“为人师表”。古人说,“师哉,师哉,桐(童)子之命也。”说:老师啊,老师啊,这个老师的职业太重要、太受尊重了,因为什么呢?因为它关系到童子的法身慧命,关系到一个孩子未来的前程。教育的功德是无量的,大家知道这个社会上什么事业最值得人尊重,最值得人去做吗?那就是教育的行业,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今天我们在座的是几百个人,实际上不仅仅是几百个人在听课,这里边有一个人听进去了,他觉得传统文化、传统美德这么样的重要,我要用自己来修身,教育我的儿女,教育我以后的下属。他以后可能是市长,他可能是省长,他可能是一个学校的校长,他可能是一个企业的董事长。所以你看似改变了一个人,背后有无数的家庭,有无数的亲朋好友。所以什么功德最大呀?教育的功德是最大的,是最值得做的,所以恭喜大家哦,你们都选了一个最值得人做的一个职业。

我上半堂的讲座,就先讲到这里,接下来呢,我们的两位学生,也讲一讲他们学习传统文化、《弟子规》的心得体会,因为他们和你们是同龄人,应该有更多的感受,好,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