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古镜今鉴 不忘初心》(上)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目录
视频文字
《古镜今鉴 不忘初心》(上)
2019-11-29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古镜今鉴,不忘初心》,我们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三个问题。

第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第二,就是怎么样实现初心。实现初心,必须从复兴文化来做起。实现初心,复兴文化。第三个问题讲不忘初心,从我做起。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这里很明确: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还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且要达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目的,必须首先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复兴从哪里做起呢?我们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的发展要经过三个步骤。在《论语》中记载,孔老夫子到卫国去考察,他的弟子冉有给他驾车子,他就说:“这个地方人口已经很稠密了。”冉有就问说“人口已经很稠密了,还应该做什么呢?”孔老夫子回答了两个字:“富之。”让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了:“已经使人们富裕了,还应该做什么呢?”他又回答了两个字:“教之。”就是要给人们以伦理道德的教育,让他们具有一定的精神境界、道德修养。也就说“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就是“庶之”,使人口众多。毛泽东思想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使中国成为一个有独立主权的人口大国,他所完成的是“庶之”的任务。人口稠密之后要“富之”,使人们富裕起来。邓小平理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他使人们富裕起来,使中国变成了一个富国,他所主要承担的使命是“富之”的任务。那么人们富裕起来之后要做什么呢?“教之”。就是不仅仅要有物质文明,还要有精神文明,这个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要承担的使命,也就是说我们说我们现在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新在何处啊?新时代就是要把社会主义富国,变成一个强国。而这个强国,强在何处呢?强在“文化”,它是一个“文化强国”。所以我们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是共赢的关系,不是要搞霸权,这告诉我们什么呢?中国的强大是主要是靠文化来怎么样呢?就是像历史上,把自己先治理好,然后给世界各国人做一个榜样,这叫“王天下”。“王天下”,就是“称王”的那个“王”,但是它念四声的时候是动词,“王天下”。这个“王天下”就是给世界各国人做一个榜样。像唐朝的时候,“万国来朝”,万国使节都到中国来朝拜,看到中国人与人之间相处彬彬有礼,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社会非常地和谐,他们非常地羡慕,回去告诉自己的国君,这个国君把中国的皇帝尊称为“天可汗”,就是天底下公认的领导者。这种“万国来朝”的局面,不是中国的皇帝,依靠武力的强盛,四处征讨别的国家,充当世界警察所得到的,而是这些人来中国学习、参观、访问、做生意,他看到中国有这种礼义文化,文质彬彬,是“华夏之族”,是“礼义之邦”,所以他们愿意“中心悦而诚服”,愿意向中国人学习。

所以中国和西方文化有什么不同呢?在《弟子规》上有句话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你靠自己的军事强大,威势、权势让别人服你,他是口服心不服。“势服人,心不然。”你有武力,人家还会给你搞恐怖主义,对吧,想方设法地和你对立,你想去征服别人,那是做不到的。所以你看中医和西医有很多的理念就不一样,西医讲“消毒”,消灭这个毒,病毒,但是能消灭得了吗?在SARS期间就很明显,你刚刚把这个毒菌消灭了,它马上就变异。你又发明了一种方法对付它,它又马上就变异,这个东西是消灭不了的。这就像别人踢你一脚,你就打他一拳,他一定再踢你两脚,你再打他两拳,这个叫“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冲突、战争是越来越升级的,怎么样能够化解危机、化解冲突啊?所以中国人他讲要“化敌为友”,靠什么呢?靠真诚之心的感化。中国的发展确实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我们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靠什么来“统合世界”,也叫“统一世界”,让大家成为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靠的是文化的力量。

所以,第三个阶段就是要“教之”。使人们能够有伦理道德的教育,他知道自己在各种伦理关系中的责任和本分,这样的话,才会相处得和谐、有礼。这就告诉我们,时代呢,进入了“新时代”,伦理道德文化的教育,要提上日程了。

这个步骤适合于一个国家,同样也适合一个企业,也同样适合一个家族,都要经过这三个阶段。否则你有了钱,但是没有文化,只能被称为“暴发户”,被称为“土豪”,不是贵族。所以贵族和暴发户之间什么区别呢?你看中国古人有句话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很多人对这句话都耳熟能详,但是把这句话的意思给理解错了,说:“这古人,他不平等,你看士大夫,高级领导干部犯了罪,大夫就是中高级的领导干部,他犯了罪就可以不受刑罚的处罚;而这个礼,就不下于庶人,对于老百姓又不讲求。”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中国的这些士大夫,他都是受到很好的伦理道德的教育,他有这种礼仪的熏陶。所以如果他,比如说贪污受贿了,这个事发之后,刑法给判决了,比如说他要被判处死刑了,或者是被判处什么重的,五刑之内的很重的刑罚。不需要人家去捆绑,去把他解押,然后再通过这些示威游行似的,通过游行一样,走过这个人群,他觉得这个是受不了的,是很羞耻的一件事,所以怎么样呢?他接到这个命令之后,他自己就朝着君主的方向跪拜,然后就自裁了。他自己就受不了,说让人家把我解押,再去判决,当庭,然后再去再怎么样,这对于一个领导干部,一个读书人来说,他是非常羞耻的事。所以说“刑不上大夫”,但是这个大夫并没有逃脱刑罚,因为他自己就对自己处罚了。为什么“礼不下庶人”呢?因为这个礼主要是对有权有势的人的规定。古代有一个礼,就是有权有势的人,都是坐着高头大马拉的马车,他进入一个城市,人口密集的地方,“入国不驰”,不能够奔驰、横冲直撞,你要把你的车速放缓,看到过往的行人,还要主动给他们让路。你把这个动作做出来了,人家说你是贵族,因为你不仅有权有势,你还懂得礼让、谦让。我们现在什么情况呢?我们现在有钱有势的人是坐着豪华的轿车,宝马、奔驰等等,他走到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或者是走在大路上,他会给那些骑自行车的,还有过往的行人让路吗?会给那些开桑塔那的人让路吗?他不仅不会让路,还把那个喇叭按得啪啪的响,好像人家不知道他开的是宝马、奔驰,这叫什么呀?这个就叫“土豪”,这个就叫“暴发户”。你一旦把这个动作做出来了,你给那些过往的行人、担着担子的人,主动地让路,你觉得这是应该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坐在这里边,有空调很舒服,人家还担着担子在太阳下艰苦地前行,我给人家让一下路,不是应该的吗?你把这个举动做出来,自己对自己都很佩服,都会生起一种尊敬,你看我这个人懂得谦让,还懂得礼让,我是一个有“礼”的人。所以这个“礼”有什么好处呢?“礼”它不仅仅是规范了一个人外在的行为,它从内心培养起了一个人的谦让、恭敬,还有感恩之心,它是一种道德情感的一种培养。所以说“礼不下庶人”,是因为这个“礼”主要是对有权有势的人的要求,不是对那些一般百姓的要求。因为一般百姓忙于生计,对于这些“礼”的细节就不作过分的要求,这是一种宽容之心。

所以我们现在学习传统文化,我们今天讲《古镜今鉴》,很多人生不起信心。像我在上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同学,他学“中哲”,他说:“我要写一本书叫《至圣先师孔子》,要为孔子正名。”当时我就跟他辩论,我说就是因为孔子的思想,才导致了我们今天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局面,这些东西应该是彻底抛弃的,这是我们的历史包袱。结果我们俩还争得面红耳赤的。后来,也是崇洋媚外,99年的时候,我就到西方去留学了,到英国去读博士,人家问我说:“你学什么的?”我当时很不好意思,我说:“我学孔子、学老子,这些著作。”结果没想到,这英国人听了之后是肃然起敬,他说:“哇,真了不起,读这些圣贤人的著作。”一开始,我觉得人家是对我表示尊敬,但是,经过很多的场合,你一说“孔子”、“孟子”,人家都是很尊敬的,肃然起敬。特别是99年,我们第一次到剑桥大学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接待我们的“三一学院”的这些老师,他就带我们去参观他们的这些建筑,他们的建筑就是教堂了,说:“你看我们这些建筑啊,已经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了,是一个很有历史悠久的校园。”但是他突然感觉到,是在一个中国人面前讲历史悠久,突然他很不好意,他说:“当然我们在中国人面前,用‘历史悠久’这一个词,要非常地小心。”你看我们到五台山,到四大名山,那几百年、几千年的寺院多的很,但是我们有没有像西方人面对他们的这种历史古迹,这种建筑物的那种骄傲感,还有自豪感?

所以我们说“文化自信”,我们有没有“文化自信”呢?一个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古国要向一个有200年历史的国家学管理,你说我们的“文化自信”在哪里呢?所以我们现在最迫切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就是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觉。到英国学习,我们读了很多西方人,西方的汉学家研究中国的这些“四书五经”、老子《道德经》的这些文章、论文、专著,发现什么呢?人家对中国的这些圣贤人的思想特别地尊敬,特别地推崇。比如说英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叫汤恩比,他系统地研究了各个国家的文明历史,写了一本书《历史研究》,还有《未来属于中国》,还有和这个日本著名思想家,一个对话录叫《展望21世纪》,和池田大作先生的对话。他就认为,他说:“能够真正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的,唯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你看他用的词是“唯有”,唯有什么意思呢?就是“仅仅有、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1988年,有一批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们面对世界的经济危机、环境危机、恐怖主义、道德危机,提出了共同的呼吁,他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夫子的智慧。”这个文章,发表出来,在《堪培拉日报》上,我们都能找到原文。这些说明什么呢?说明世界顶尖的思想家、还有科学家,他们成为世界顶尖人物,说明有科学的精神,他们提出这样的论断不是偶然的,是因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刻地理解和认同,所以没有人云亦云,没有断章取义。

而我们为什么丧失了“文化自信”呢?经过了文化大革命,我们批林、批孔、批周公,把传统文化批判得体无完肤,所以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也是达到了登峰造极。比如说我们说起传统文化都是这样的词:“封建的”、“糟粕的”、“落后的”等等,全都把这些东西灌给了传统文化。但是诸位朋友,当你说这些话的时候,你可以扪心自问,我们对“四书五经”有没有读过呢?有人系统地读过“四书五经”的人请举手?对呀,我们连这个文章都没有认真地读过,就像我们就可以给它写一个评论一样,这个态度科学吗?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到了西方之后,看到西方人,因为他没有经过文革,没有看到很多对传统文化的这种断章取义地批判,他们学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从哪里出发呢?是从经典出发,所以传统文化在哪里呀?在经典之中。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反而是相对于我们而言比较客观。所以很多的年轻人,都是到西方留学之后,反而对国家更热爱了,反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有信心了。所以送孩子出国,它既是一件好事,当然也有的时候要看它的负面的效果,就看你首先自己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没有深刻地认识。如果你有深刻地认识,那是一件好事,如果没有,只是肤浅地认识,那就不是一件好事,很容易被这种西方的生活方式所诱惑。因为西方的这些生活方式,它都是顺应了人的习性,人的习性是什么呀?是比较懒惰、喜欢享乐,对吧?所以西方的这些生活方式,它是顺应了人的习性,所以很让人觉得很好,但是实际上它是违背人的本性的,人的本性是什么呢?人的本性就是“纯净纯善”的,它没有这些染污在其中。所以孔老夫子他在讲人性的时候,他没有说人性善、还是人性恶,他说:“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相近,其实这个“近”,就是“类似、相同”的意思,都是什么呢?都是“纯净纯善”的。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的时候,这个“善”和“恶”是什么呢?是人的习性。人习性,它才会有“善恶之分”,如果做一个比喻的话,我们这个本性就像这个蓝蓝的天一样,这个善就像天空的白云,这个恶就像天空的乌云,但是无论是善、还是恶,对于这个“纯净纯善”的本性都是一种污染,只不过污染有轻有重而已,那我们怎么样回归本性呢?先把那个恶去掉,先把那个乌云去掉,还要把白云也去掉,才会回归本性。这个是我们所说的本性“纯净纯善”。所以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是离开了善恶的,善恶两边都不着的这个“善”,这个才是我们的本性。

我们这个传统文化,它总的来说,就是让我们从习性回归到本性的一种学问。所以《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句话有很多学者做了很多的解释、解读。什么叫“明德”呀?“明德”就是我刚才所说的这个“纯净纯善”的本性,我们学“大人之学”,就是要回归我们自性本有的这种“明德”。“明”,就是彰明自己本有的明德。什么叫“亲民”呢?就是你不仅要把自己的明德找回来,你要帮助他人,把他的明德也找回来,这个就叫“自觉觉他”。“止于至善”就是“自觉”和“觉他”这两件事都做到圆满,这个就叫“止于至善”。所以你看古人他求学问,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呀?读书的目的是“回归明德”的这种过程。所以古人说“读书志在圣贤”。很多人说:“我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成圣成贤呢?”“圣贤”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本来就是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只不过我们现在这个染污了,变成了凡夫俗子。再做一个比喻,就像我们这个灯,它本来是晶莹剔透的,光芒四射,但是现在掉在了泥巴里,给它沾上了泥巴,又把它掉在了油漆里,沾上了油漆。经过了层层地染污之后,本来晶莹剔透的水晶球,它的光明散不出来了。那我们求学的过程是什么呀?就是把这些外在的染污,把它层层地剥落,回归到“本性的明德”,让它的光芒射出来。所以人,他“本有智慧、本有德能、本有相好”,只不过被这些外在环境给污染了,所以圣贤是什么呢?就是找到了我们本来面目的人,而凡夫俗子就是在这个染污之中,没有回归到本性明德的人。所以我们要不忘初心,其实这个“初心”有更深的含义,这个初心,也是借自《华严经》,“初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那个“明德”,本来面目,这是我们的初心。我们习总书记,他借用在这里,让我们不忘初心,就是告诉我们,不忘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使命,不忘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这一个初心。

我们看,要实现民族的复兴,从哪里做起呢?在2013年,习总书记去考察曲阜,发表了一个重要讲话,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所以你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这是前提条件。

第二个问题,我们就可以讲一讲“实现初心,复兴文化。”怎么样来复兴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么我们首先要看一看,什么是“文化”?我们现在讲中国话语体系,所我们用中国的意思来解读“文化”这两个字。“文化”一词在古代是两字。首先我们看什么是“文”?这个“文”就是文字、文章、礼乐、曲调等等,包括建筑,这也是文,雕塑、音乐这都是文。那么“化”是什么意思呢?“人受教而变化”,它的本意就是“教行”的意思。也就是说,凡是以道业教诲人,这称为“教”,人能够接受这个道业,变化气质、远过迁善,在各个方面发生了若干变革。比如说你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思想行为,都产生了变化,这个变革就叫“化”。那么“文化”两个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字、文章、礼乐,也包括各种文艺形式,来变化人的气质,达到“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目的。从这一个概念中,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人经常说“文以载道”。这个文章,什么是好文章啊?你发一通牢骚,那不是好文章,它必须承载着“道”,以“道”为旨归。就像我们现在创新,不是你发明了一个新的技术,这就叫“创新”了,你发明的这个技术,是不是朝着“道”的方向,否则的话那就叫“背道而驰”、“背道而行”。古人说“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这个“天”是什么意思呀?这个“天”,就是“天道”的意思,自然而然的规律叫“天道”。所以你顺应天道去创新,这个才是给我们带来兴盛的,我们违逆了这个自然天道,给我们带来的是衰亡。

所以李约瑟,他研究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他发现中国历史上的科技水平非常的高,但是他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说:“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他百思不得其解,这个问题被称为“李约瑟之问”。其实这个问题你了解了中国哲学,就不难回答了,因为中国哲学,它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在《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比如说: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有秋冬,有潮涨有潮落。任何事情发展到顶端,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哀,消极必长”,所以科技发展是好事吗?科技发展到顶端,就是你创造了一个东西就是科技,然后你在科技面前无能为力,你对它的发展方向,它对人类的迫害是掌握不了的了。所以中国人早就意识到了,过度的科技发展、经济发展会带来人类过早的毁灭,因此他不过分地去发展,这恰恰是一种长远的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那我们看,我们近些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的是什么?伴随的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掠夺性地开发,而且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所以怎么样呢?有一个人做了这样一个比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有一群山羊集体跳崖自杀,集体都跳崖了,人看了就觉得奇怪,就去研究它们为什么要跳崖自杀呢?后来一研究才发现,其实这群山羊就是在草原上吃草,但是为了吃到比别到山羊更加鲜美的水草,那么它就要跑到前面,因为前面这些草,没有被山羊动过。但是落后的山羊就不甘示弱了,它要跑到前面的山羊的前面,吃到那更加鲜美的水草,结果怎么样呢?结果这群山羊都是不甘示弱,你追我赶,都要跑到前面的山羊的前面,吃那个更加鲜美的水草,结果就这样,这群山羊莫名其妙地在高原上奔跑起来,越跑越快、越跑越快,最后就忘记了要去吃草是它的目的,跑到山崖面前也收不住自己的脚,最后怎么样啊?就给人到印象就是集体跳崖自杀了。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作为有理性的人,不能像没有理性的山羊那样,为了竞争、为了GDP的增长,不择手段,最后忘记了我们发展经济的初衷。  

我们发展经济是为什么呢?我们说: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诸位请问,我们人要生存,最起码的物质需要是什么?我们要有新鲜的空气,我们要有干净的水,结果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最后污染了空气,污染了水,污染了地下水,污染了水源,请问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呢?所以我们说,中国古人他不过分发展,其实正意味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它不是落后,它是先进。所以这个“李约瑟之问”,不是很难以回答的,这一点不是我自己的发明,这是西方的环境伦理学家们,为了解决当今的环境问题,经过深入研究,谨慎地提出的一个判断,说:要想解决这些环境危机,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再有两个地球都不够。所以,他认为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回到孔子、老子,东方的智慧。东方的智慧告诉我们,像老子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是吧。很多人都去批判它,实际上你不知道它的深刻之处,你才批判它,我们现在对圣人的批判是什么意思呢?圣人站在二十层楼,他看到的境界你根本没有看到,你站在两层楼,结果你非要把他拉到两层楼,说你看到的就是我看到的境界,所以还要让他沦为凡人。

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有很多的误解,认为传统文化有很多糟粕,有一个人就说了一句话很有味道,也值得人深思,他说:“什么是糟粕啊?他说你看不懂的那个就是糟粕。”这句话说得好像有点过分,但是我们越来越发现,我们往往认为是糟粕的东西,随着科技的发展,反而证明它是真理。比如说《黄帝内经》上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忧伤肺。”对吧。很多人认为这个东西是糟粕,但是现在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发现,人的心理和健康有莫大的关系,这怎么是糟粕呢?你认为它是糟粕,它就是糟粕吗?如果你认为它是糟粕,你把这句话给它剔除了,另一个人认为它是糟粕,他也把这句话给剔除了,诸位朋友,那经典还有经典吗?经典,传到最后就面目全非,还有经典可言吗?所以古人他做学问,他是非常地恭敬的,即使这一个字,他认为和常理不太符合,他可能是打错了,他也不能就把它就给它纠正过来,他只是在旁边做一个批注,说:这一句话“疑”,就是怀疑是哪一个字,你怎么能去随便的就去改经典呢?是吧。《圣经》:“上帝造世人。”“上帝造世人”,现在科学家没有能证明说上帝是可以造世人的,是不是就把《圣经》这一段就给它改了呢?所以我们对自己文化没有自信心,他表现在各个方面,而且这种对古人不恭敬的态度,也就只有现在的中国人,是做得淋漓尽致,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这样的不尊敬、不尊崇的。

我们再看,还说:“以文化人”。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些文字、文章、礼乐、诗歌等等,来怎么样呢?变化人的气质。比如说我们读了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读了这一篇诗之后,你就变得节俭了,你很浪费粮食就变得不浪费粮食了,这个叫“以文化人”。它对你的行为方式、气质产生了变化。但是我们现在,有很多“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什么意思呢?我可以把这一句诗背得滚瓜烂熟,考试得一百分,倒背如流。但是和我的生活、行为方式毫不相关,我吃饭的时候,这粮食还是到处浪费,扔的遍地都是,垃圾桶都装不下了,这叫“有知识、没有文化”。所以我们现在大学就培养了许多“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我们把传统文化也当成了知识来传播。像我们很多的老师,去给那些中小学的孩子们上《弟子规》,说今天我们学习《弟子规》,这学生很傲慢,他说:“我们都背啦、我们都会啦、我们都学过啦。”学过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前面的四句话做到了吗?当父母叫他名字的时候,带搭不理,好像没有听到一样,还是大不了呢、漫不经心的回答一句:“干嘛啦?你没看我忙着的吗?”有没有一个孩子,一听到他父母叫他的名字,无论他在做什么,立刻放下手边的工作,恭恭敬敬地跑到父母的面前,甚至还和父母鞠一个躬说:“请问爸爸妈妈,有什么事吗?”大家觉得这样的行为就很可笑了,为什么很可笑啊?因为“积非成是”,因为我们把错误的积累多了,错误的就是正常的,正常的就不正常了。我们看韩国的电视剧,家里来客人了,这个父母说:“去,给叔叔、阿姨问好。”这个孩子到叔叔、阿姨面前鞠一个躬说:“叔叔好,阿姨好。”为什么在韩国就正常,在中国就不正常啊?在日本,人与人见面都是鞠一躬,都是微笑待人,都很和善,在中国就不正常了。

有一个企业,是青岛的企业,他们学习传统文化,学得特别好,有一些西方的企业家来参观,结果一进门,这门卫就给他行了一个礼,给他鞠了一个躬。然后他就进去参观这个厂房,都收拾得整整齐齐,还发现,这个上边只要有人,它这个灯就是开着的,这个工作台没有人,这个灯就是关着的。也不是靠高科技,都是因为这些员工,他有这种节约的意识,都养成了习惯。车间里都放着《跪羊图》、《推动摇篮的手》,这些孝亲感恩的歌曲。结果他看了之后,就问这个老总,他说:“你们这个企业,有多少人是日本人啊?”这个企业家就很感慨,他说我们企业都是中国人,没有一个人是外国人,没有一个人是日本人,结果这个企业家怎么说啊?他说:“唉,我刚进门,那个人给我鞠的躬,可是一个标准的日本躬啊?”这个企业家很激动,他拿出《弟子规》,他说:“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礼,日本人的礼都是从中国学来的,日本人的文化全都是中国的文化。”但是在这些西方人眼里,日本人他很有礼貌会鞠躬,中国人他鞠躬就很不正常,其实不知道日本人他仅仅是学到了中国文化的皮毛而已。皮毛就可以让他成为世界上形象最好的国家了,是吧,而我们还把自己的礼当成是吃人的礼教给批判。

但是这些礼,比如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都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奉行着,比如说一家吃饭的时候,这长者没有动筷子的时候,这小孩儿是不敢动筷子的,没有小孩儿先吃的道理。但是我们逢年过节,一家人在一起聚会,我们做父母的夹起菜,把它首先放进谁的碗里啊?小孩儿的碗里,爷爷奶奶看到了,又夹起菜往孙子的碗里放。从这一个动作来观察,这一家谁是核心啊?孩子是核心呀,大家都在考虑孩子的需要、孩子的感受,小公主、小皇帝就被我们培养出来了,所以没有人生来是小公主、小皇帝,只是我们不会教,把他教成了小公主、小皇帝。为什么“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呢?因为你的父母啊,又是收拾屋子,又是做饭,又是洗衣服,他们很辛苦,结果还没有先吃饭,我们作为晚辈的,对这个家庭的贡献最小、付出最少,我们有什么资格先动筷子呀?这就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培养一个人的感恩之心。这就是“礼”的作用。

“礼”是什么作用呢?我们说,现在人要多一点“仪式感”。这个“仪式感”,不是为了那个形式而形式,它都是有内涵在其中,就是让你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培养起一个人的感恩之心、恭敬之心。你说我们家就不兴这一套,我们家就是孩子先吃,那好了,等你老的时候,躺在了病床上,你希望他过来看一看你,照顾一下你,他会怎么说啊?他说:“对不起,你从来没有教过我。”对吧,如是因、如是果。你没有教他,他一夜就能够学会了吗?所以这个“礼”有什么好处呢?《大戴·礼记》上说,这个“礼”可以“起敬于微眇,绝恶于未萌。”这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在微小的事情之中,培养起一个人的恭敬心,这叫“起敬于微眇”。“绝恶于未萌”,这个恶还没有萌芽,就把它给断绝了,“绝恶于未萌”,就是防患于未然。不是等贪污腐败现象已经很严重了,才给以严惩,你把他关进监狱,你可以判他无期徒刑,但是他对国家造成的损失,已经是不可估量的、不可挽回的了。所以为什么中国古人讲这个“礼”这么重要啊?他就可以在没有萌发这个恶的时候,就给你断绝了。你说它好不好呢?中国历史上出现这么多的孝子贤孙、忠臣良将,而我们现在的这个家长,花了这么长的时间,花费了这么长的精力,这么多的金钱,结果教育出来的孩子,都是小公主、小皇帝。你说到底哪一个好呢?你说它是糟粕,它能把人教好;你说你这个先进,你把人都教成小皇帝、小公主,你说能说的过去吗?是吧。

所以古人说:“读书志在圣贤。”读书不是志在赚钱。你看我们的心胸、格局一样吗?我从小读《四书五经》,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从小他的读书的目的,就是“治国平天下”、“襟怀天下,心系苍生”。所以古人开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看,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我们现在的领导干部在谈什么呢?我哪一天要调什么级了,赶紧去找人,给我去办一下,去怎么样一下,是吧。然后我哪一天要调什么大房子了,要换别墅了,哪一天我又买一个豪华轿车了,我这个衣服什么牌子的,我今天去哪一个星级的宾馆去喝一个酒了,格局一样吗?就是打开现在某些高考状元的作文,都是满纸怨尤,都是别人对不起他。

为什么古今读书人差别如此之大呢?很简单,就是我们读的书不一样了,我们受的教育不一样了,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就看你用什么来教。一个人从小就生活在恐怖分子的队伍里,他长大一定是恐怖分子;他从小就在小偷的队伍里混,他长大就是小偷;他从小就读圣贤书,用圣贤人的教诲来熏陶他,他长大当然是圣贤君子,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所以读书“贵在变化气质”,就像孟子所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呀?就是长期读圣贤书所培养起来的,长期做正义的事情所培养起来的。那么又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三天不读圣贤书,就面目可憎,因为古代的书都是什么书啊?都是让你成圣成贤的书,所以你耳濡目染,都是要成君子、成圣贤。那我们现在的孩子读的书、看的小说,看的电视剧是什么呀?是宫廷内斗,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还有怎么样攀比谁的生活更豪华,谁的行为更像皇帝,是吧。那你说能一样吗?现在的电视节目用四个字概括,特别是十八大之前的这个电视节目,就是四个字:“吃喝玩乐”。美国的大片儿影响了我们很多人,很多大片用四个字概括:“暴力色情”。而我们天天接受这些精神食粮,那我们的精神、素质,不就成这样了吗?这就叫“熏修”。就像我们这个柜子里面装着很多衣服,它身上本来没有香味,但是里边放了很多的麝香,你这个衣服在这个柜子里挂时间长了,它身上也有这个香味儿了,就是这个“熏修”的力量。所以你看这个人,他长期和什么样的人接触,长期读什么书,看什么电视剧,他就潜移默化地被变化了气质,但是我们向哪方面变化是很重要的。

所以说,无论是文章、文字,还是礼乐、歌舞等等,都是用以教化人的方式,这些艺术化的教学,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变化人的气质,使人不知不觉中,变得文质彬彬。所以你看现在,为了一个思政课,习总书记都要亲自主持召开思政课的教师会议,什么原因呀?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是承担得怎么样呢?没有能够深入人心,没有能够打动人、感动人,没有起到“立德树人”的预期目标。所以怎么样啊?所以要很重视、很重视,要改善它的方式。所以道德教育不是说我们今天上了一堂课,我们就进行道德教育了,我们每一天接触的电影、电视剧,我们看的新闻,我们的网络,还有我们的小说、文艺作品,都是道德教育,都起到变化人气质的作用。所以这个文化的灵魂是“道德”,以文化人嘛,所以无论是文字、文章,还是礼乐,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道德教育的功能。

那我们看一看,既然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那我们就分别看一看,古人他是怎么从这些方面起到变化人气质的作用。

首先我们看文章。古代的文章,都是用“经”、“史”、“子”、“集”来分类的,不是我们现在按照政治、经济、文学,这样的分类方式。首先我们看一看,是不是“经”、“史”、“子”、“集”都承担着“载道”的作用。“经者,常也。”这个“经”是什么呢?“经”就是恒常不变的规律,这些恒常不变的规律,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一样,自古至今都是不变的。所以古人上“太学”,就像我们现在的中央党校一样,培养领导干部的地方,学什么呀?学经书,《四书五经》就是他们必读的经典。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很多人说中国人不讲创新,因为他没有读过《易经》。《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这个“易”字,第一个含义是什么意思呀?什么叫“易”呀?“易”不就是变化的意思吗?变易、变化,告诉你这个世间的人、事、物都是要变化的,现象是变化的,所以你要懂得与时俱进,要懂得创新,这是第一个含义。

第二个含义是什么呢?这个“易”字,第二个含义就是不易、不变的意思,虽然你要懂得创新,但是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谈创新呀?创新可不是胡作非为,不是你走了很多的弯路,交了很多的学费,还给自己找借口说:“既然要创新嘛,总是要交一点儿学费的。”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只有掌握了那个不易的道的人,才有资格谈创新,所以第二个含义就是不易不变的意思。古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个恒常不变的“道”你给掌握了,这个形式是可以创新的。比如说这个“礼”,《曲礼》开篇就说:“毋不敬。”这就是礼的本质,礼的本质是提起一个人的恭敬心、责任感、感恩心。比如说这个婚礼,中国人的婚礼和西方人的婚礼在仪式上是不一样的,但是目的都是提起两个人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婚姻的责任感,所以这个仪式可以改变,它的本质是不变的。古代人在观察天文、地理,观察天道的基础上,来怎么样呢?“以察时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规律是不能变的。很多人说我们现在可以种反季的蔬菜,这个是不符合“道”的,你可以种反季的蔬菜,但是它都会生虫,生很多的虫,我们把它叫害虫,然后就要使用杀虫剂,杀虫剂一种不够要两种,两种不够,要多种,混合在一起,它对虫子有伤害,对人体就没有伤害吗?所以,美国有一位环保学家,他写了一本《寂静的春天》,他就说,由于杀虫剂、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到春天的时候,已经听不到小鸟、小虫子的鸣叫之声了,所以怎么样啊?“寂静的春天”,他很早就提出呼吁,不能够过分地使用这些东西。这些东西,还有转基因,现在使用之后,这个地都丧失了能力,地力就没有了,就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汤恩比先生在《展望21世纪》中说:“中国的落后发展,反而是有益的、是有帮助的。”为什么是有帮助的呢?“因为它可以从西方过度发展之中汲取教训、少走弯路。”但是我们有没有在汲取教训呢?很遗憾我们不仅没有汲取教训,还认为凡是西方的都是先进的,还没有觉悟,所以这个不顺应“道”的东西,中国人是不发展的。

第三个,就是简易、简单的意思,“大道至简”,真正深刻的道理,都是很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说我们说中国古人,他用“五常”来教导人,我们说“三纲五常”,很多人说这是糟粕,要批判的。为什么?因为把这个“纲”理解错了,什么是纲呢?这个纲的本义是“表率”的意思,什么叫“父为子纲”啊?做父亲的是儿子的表率;“君为臣纲”,做领导的是被领导的表率,做丈夫的是妻子的表率,你要率先垂范。不是“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这些没有在经典之中。大家读《论语》就可以看到了,说:这个君主,你劝谏了他三次,他不听,你就可以离他而去了。谁说“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了?是吧。而且《孝经》上说:这个曾子就问孔子,是不是一味地就顺从父母的意思就是孝了呢?孔老夫子说:“是何言欤,是何言欤?”这什么话呀,怎么一味地顺从父母就是孝了呢?他说古代的这个圣王,他有几个谏诤的臣子,他就不会丢失他的天下;一个诸侯国的国君,他有几个谏诤的臣子,他不会失去他的国家;一个父亲有一个能够犯颜直谏的儿子,当然不是说犯颜直谏,就是能够勉励去进谏的儿子,他就不会陷于不义之中,怎么叫让你“父要子亡,子就不敢不亡”呢?所以要读什么呀?要读的是经典,不是经典的那些,那不叫传统文化,不是所有传到今天的东西,就是传统文化。就是说这个传统文化,是已经经过了历史检验的东西,证明它是合理的东西,才能够传到今天。“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能传到今天吗?不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东西都叫传统文化,应该这么说,那个不合理的东西,就随着大浪淘沙都已经把它淘汰了,能传下来的东西才叫传统文化。所以有人说要加个“优秀”,其实加不加都可以,是有的人觉得,对“传统”这两个字就是没有全面地理解,所以加上比较谨慎,说:“有精华、有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话在一般意义上说,好像没有什么错误,但是究竟谁有资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具体实践的时候就有问题了,是吧。你认为它是糟粕就把它去除了,他认为它是糟粕也把它去除了,最后经典就不成为经典了。“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察了社会人伦关系的道理,来以此教导人,所以怎么样呢?观察了天文,你看古代的人,《礼记》上有《月令篇》,大家有没有读过啊?《礼记·月令篇》告诉你每一个月应该当行之令,每个月应该颁布什么样的命令,不能够“有逆时令”,不能够有背这个时节。什么时候科举考试,什么时候是判刑的,什么时候是要惩罚犯人的,按着时节、因缘来做。不是你想发布一个命令,想干嘛就干嘛,首先你要知道这一个季节,它应该做什么事?有没有学过呀?所以古人很科学,现代人不懂科学,连饭怎么摆都不知道,这个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会,这个菜要按照五行来摆,是吧,现在人懂这个吗?这个桌子怎么转也不知道,逆着转,是不是?就是说古人其实他很科学,现在人他很不科学,他把那个东西认为是科学的,然后还批判说古人这个不科学。

我们看在《易经》上有一句话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把这个道理观察人际的变化,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比如说,一个人的心有忧有喜,一个朝代有兴盛的时期,也有衰落的时期,这都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表现。中国人有句话说“富不过三代”,为什么“富不过三代”啊?第一代创业的人都是白手起家、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下了事业。到了第二代,条件好了,但是还能耳闻目睹父辈创业得艰难,知道克勤克俭,使事业发展壮大。到了第三代一出生,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知道祖辈、父辈创业得艰难,还学会了骄奢淫逸、铺张浪费,久而久之,就把祖辈、父辈打下的基业败坏光了。这是三,“富不过三代”的原因。

所以你明白了这个规律,你看历史上那些人是怎么做的呢?他教导人要“舍财不贪、克己利人”。“遗金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你把钱留下来给子孙,你的子孙很贤德,很有能力,你留钱给他有什么用呢?他用自己的能力可以创造财富。如果你的儿孙又没有德行、又没有能力,你把钱留给他有什么意义呢?他迟早都会给你败散掉,所以无论儿孙有没有德行、有没有能力,把钱留给他,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古人说“贤者多财损其志”,你儿孙本来很贤能,你给他留下了很多的钱,我这几代都花不光,我还去努力干什么呀?他没有奋发向上的志气了;“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儿孙本来就很愚顿,很没有德行,你又给他很多钱,他拿这个钱吃喝嫖赌,又更加增长了他的过失。“遗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就像我们读了圣贤书,觉得字字珠玑,真的是很宝贝的东西,现在的年轻人有没有这个福气去读啊?喜欢刷微博、微信是吧?没有时间去读圣贤书,那也没有关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还不是没有办法,不如你多积阴德,多做好事。这个“阴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做了好事,不要到处去张扬,不要去到处宣传,因为你一宣传,别人都赞叹你,你把你做好事的这个福已经给你回报了,赞叹就是一种回报。你做了好事不要去张扬,做好事这个德才积累下来了,这叫“阴德”。“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而且也因为你做好事,不要名、不要利,潜移默化地会影响你的子孙,他也去做好事,这个德行蔽荫了儿孙千秋万世,代代有贤人出现。

所以范仲淹,你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很多人笑话他,现在谁还为天下想啊?他临死的时候,确实是连丧葬费都不够。但是,他的后代子孙,有人做了一个统计,他的儿子,几个儿子都做到了宰相、公卿、侍郎,个个都是道德崇高,而且守住他的遗志,能够兴办义学、兴办义田,舍财帮助别人。到了清朝,范家有七十多位,做到了部长以上的官员,而且一直传承到今天,他们家兴办的义田是越来越多。这就叫范家传承家风,近千年之久。孔子的后人,传到今天有两千多年,八十多代而不衰。如果你看到有贪官姓孔,那都是非常稀奇的事了,很少很少,是吧。说明什么呢?说明人家的德行可以蔽荫子孙多少年啊?多少代啊?我们要自己扪心自问,我希望我自己的家风承传多少代?大家要读一读《了凡四训》,中纪委的网站,不是说我们要学习《了凡四训》吗?了凡先生给自己的儿子写了“四篇家训”,简称《了凡四训》。这里边有这样一句话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原文如此,教授有口误)什么意思呢?一个人能够享受千金的财产,比如说是千万富翁,他一定是有享受千万财产的福德,他的德行能够承载这些财富,否则的话什么呀?“德不配位”,就出现灾祸了。古人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你的德行和你的位置、你的名声、你的财富不相匹配,不相匹配,就会多有意想不到的灾祸,突如其来的灾祸。所以《大学》上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枝末,枝叶花果,就像一个大树一样,这个枝叶花果能够延伸到哪里,它下面的根必须能够延伸到哪里,这叫“厚德载物”。所以你的位置越提升,你的财富越多、名声越大,需要你的德行越深厚,这叫“厚德载物”。比如说我们这个桌子可以承重五百公斤,你现在非要给它搁上一千公斤,它就承载不了,它就被压垮了。这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灾祸。”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要积什么呀?要积德。

我们看这个《易经》之中,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六爻的爻辞有凶有吉,但是在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这一卦就是“谦卦”。“谦卦”的卦象是地山谦,什么意思呢?这个高山本来是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谦卦”之中,这个高山是居于平地之下的,艮就是山,这个坤就是地,这个山在地之下。我们想一想,一个人才华横溢、有权有势,但是他自卑而尊人,所以他所处无所不利。就像曾国藩一样有权有势、才华横溢,但是他“推功于上,让利于下。”把这个事情做好了,功劳推给领导,利益不能自己贪占,分给属下,无论是上级下级都喜欢他。所以他虽然很有地位,也很有功劳,但是一生还很平稳。

我们再看《尚书》,我们说“四书五经”的《书经》有一句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很多企业家在刚刚创业的时候,你看那个恭敬之心、谦虚之心,结果感召很多的人来帮助他。结果有了钱之后发达了,傲慢心滋长了,对以前的人不那么恭敬了,这个时候就有危机了,所以“满招损,谦受益。”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规律。又说“惟天福善祸淫”,天道自然的规律,都是给善良的人带来福分,而给过分的人招致灾祸,这个“淫”就是指对一切事情的过分与放纵的意思,也有骄满的含义在其中。很多人都希望长久地保持富贵,怎么样长久保持富贵啊?不是你去找一个人给你算一卦,你把你这个房间怎么布置一下,就可以长久地富贵。《孝经》上说:“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虽然你身处高位,但是没有骄慢的表现,虽然你身处高位,也没有危险。“制节谨度”,就是虽然你很有钱,财富很多,但是你花销都有一定的节制,而且很谨慎,谨守法度,不敢去触犯法律,这样你虽然财富很多,也不会有入不敷出,骄奢淫逸太过分了,最后把钱给散掉,都给败散的危险。“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不都教给我们了吗?只要我们按照去做不就好了吗?

古人观察了社会人伦关系的道理,给我们提出了五伦大道,那就是孟子所概括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就是“道”,“道”是什么呀?就是自然而然的规律。父母爱儿女,儿女爱父母,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亲情,不是圣人给我们规定的,这就叫“道”。所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叫“道”。那么怎么样做呢?按照这个“道”去做,就叫“德”,怎么样使父子的亲情维系一生啊?顺着“亲”的方向发展呢?不至于现在孩子有逆反,还有一个儿子从日本留学回来,在机场把他的母亲捅了很多刀,还有儿子把父母告上法庭,怎么样避免这些事啊?“父慈子孝”。中国几千年来很少见这样的现象,如果有一个朝代说父子之间起了争讼,或者说有几起这样的事情,这个臣子都会上书给皇帝,说这个事情非常严重,社会的风气已经败落到很严重的程度,要引起关注了。所以古人说“人弃常,则妖兴。”刚才我们讲了“三纲”,还有“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人把这“五常”都给抛弃了,不仁不义,然后不讲礼,没有信,仁义礼智信,无智,这个时候就是“妖兴”,什么叫“妖兴”啊?就是不正常的、怪异的现象就产生了。正常的是父子有亲,那么不正常的现象就是父杀子、子杀父,兄弟相争,夫妇同床异梦,这就叫不正常的现象。所以这些现象为什么产生啊?因为儒家被批判了,五伦大道没有人给讲了。“人不学,不知义;人不学,不知道。”

所以你看,在扬雄《法言篇》上说,什么是“儒”啊?“通天、地、人谓儒。”通达天地自然的规律、社会人伦关系道理的人,才被称为儒。而这个“儒”字写的很有味道,是一个“亻”加一个“需”字,告诉我们什么呢?学儒的人是人之所需,是我们社会所急需的。为什么社会所急需啊?比如说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儒家被批判倒了,五伦大道没有人讲了,还出现了儿女揪斗父母,学生去批斗老师的现象。这五伦关系被彻底地颠覆了。那么它的遗害是什么呀?就是直到今天,那些经历了文革的人,对自己最亲近的人都不能够完全相信。什么原因呢?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最亲近的关系,我们说是“天伦”,天然的伦理关系都被破坏了,最亲近的人都可以批斗自己了,这个时候人还有信任可言吗?你还有谁可以信任的呀?这个时候人就活在地狱之中。所以说学“儒”的人是人之所需。

《周礼·天官》上说:“四曰儒,以道得民。”第四种执掌叫儒家,他干嘛呀?给大家讲“道”,讲“五伦大道”。那么请问哪一个父母不希望儿女孝敬自己的?哪一个儿女不希望父母慈爱自己的?哪一个兄弟姐妹不希望兄弟能够友爱帮助自己的?哪一个做领导的不希望属下竭忠尽智的?哪一个被领导者不希望领导者对自己仁爱关心的、爱护的?哪一个夫妇不希望能够白头偕老的?有没有啊?大家都希望,所以儒家就讲这些道理,所以受到人们欢欣喜悦地拥护。在前几年的时候,全国各地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公益论坛,就是讲这些五伦大道。这个公益论坛有四天的时间,都采取网上自愿报名的形式,这个会堂可能容纳三、五千人,但是每一次报名参加的人都要超过几万人,很多人都想来参加,参加不了,人数限制,而且四天下来,是早晨、下午、晚上都有课,排得满满的,四天下来,人数越来越多,不是像我们现在开会,人越来越少,到最后一天没人了。人家听了四天之后,丈夫听了,叫妻子来听一听,这父亲听了,让儿子来听一听,这领导听了,让下属来听一听。第四天的时候,这个站着听的都很多了。说明什么呀?这个道德教育应该是人们欢欣喜悦地来接受的,不是让你逼着他,硬着头皮来参加的,这叫“以道得民”,深得人心。

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学《易经》,《易经》没有学到根本,都是学的枝末。希望有一个人给我算一卦,看看这个生意合作伙伴,我可不可以合作,算一算我这个事情发展趋势如何,怎么去应对?这些都是枝末。根本的两句话你学到了,你可以看到自己和别人的未来,你有预判能力,看什么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大道至简,你把握这两个原理、原则,你也会看一个人的未来,是吧。很多人说一个人锒铛入狱了,省、部级以上的干部,什么原因呀?什么原因呀?原因很简单,都在经典之中,那就是“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还有什么原因啊?很多人说他站错队了,他不作恶,他再站错队,他有危险吗?会把他无缘无故关进监狱里吗?这都是没有读经典的人说出来的话,是吧。所以你看中国人说“自作自受”、“恶贯满盈”、“咎由自取”,“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我们再看《尚书》讲的很具体。我们观察一个人,对内兴起了迷恋女色之风,这个“荒”就是荒淫无度,太过分了,迷恋女色太过分了。“外作禽荒”,古人的游戏就是打猎,打猎也是太过分了,就像老子说的:“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现在不驰骋畋猎了,发明了电子游戏、杀人游戏。“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我们还把它当成创新,去那儿推广呢。“甘酒嗜音”,沉溺于靡靡之音、喜欢饮酒,“峻宇雕墙”,住的房屋是又高又大,很气派,雕梁画栋,墙上还雕刻着花纹,以上几种情况,有一种情况出现了,那都没有不灭亡的。(更何况现在很多领导干部,这六种情况全都做了呢?)那还有不灭亡的道理吗?是吧。你看,经典都告诉你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反省,我们如果做了其中一个,太过分了,也要小心谨慎,“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是吧。所以你怎么看一个人的未来,我们看这个《左传》、《汉书》、《史记》,看到有很多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包括孔老夫子的弟子,他看到一件事、一个人、一个军队现在的作风,就知道他能不能打胜仗,这个人的前途如何?会出现什么结果?最后和他预测的一模一样,他们有神通吗?中国人不讲迷信,他就讲原理、原则,告诉你什么呀?你多读经典,你掌握了这些原理、原则,你也可以看一个人的未来,没有什么奥妙的,不要故作神秘,“大道至简”,学传统文化不要学成迷信。

所以怎么叫读书呢?这个古人说,如果你读《论语》,没有读《论语》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人,读了《论语》之后还是什么样的人,这个《论语》就是“未曾读”。读《论语》是教导人“读书识义理之道”,而不是让人中举人、中进士而设的,所以是教“千万世人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而去读书的。所以你读一句书,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是如何?这才是读书。你读一句话就是要问一下自己,我能做到吗?看到一件事,你要想一想古人,孔老夫子、孟老夫子遇到这件事,他会怎么做呢?这样才叫读书。

这个是“经”,“经”都是“文以载道”。 “史”,我们说“读史使人明智”,像习总书记也说:“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你读了这个教训,你就知道应该怎么去做。

比如说我们看《春秋·左氏传》。《春秋》是“五经”之一,它又是经,又是史,它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很多人说儒家文化是愚昧老百姓的精神鸦片,但是我们打开“四书五经”发现,没有哪句话是对老百姓的要求,都是对统治者的要求。说,你看这个国家兴盛,就是因为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看作是伤病一样加以体恤、加以关爱,这是他的福祉所在。而一个国家为什么灭亡啊?就是把人民视为泥土和小草一样的低贱、不值钱,这才是他的灾祸导致的原因。所以为什么我们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这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

我们现在讲中国式管理,大家知道什么是中国式管理吗?我看很多人没怎么讲清楚,中国式管理,它的境界就是“不忍欺”,但是我们现在都以“不能欺、不敢欺”为先进。你看《史记》早就记载了:郑国的子产,治理郑国,他把法律监督机制设计得很严密、很合理,结果老百姓不能够欺骗他。西门豹治邺县的时候,他把法律设计得很严苛,就像现在很多的企业,这个员工一迟到就罚款、重罚,结果没有人迟到了,但是他在那儿做什么,他心思是不是在工作之上,你能管得了吗?是吧。你上、下班打卡,中间这一段时间他去干什么了,你知道吗?西门豹治邺的时候,他把法律设计得很严苛,老百姓不敢欺骗他。但是孔老夫子的弟子治理单父的时候,他是“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他起到了“君、亲、师”的作用,不仅仅领导百姓、管理百姓,而且“视民如伤、爱民如子”,爱护百姓,最重要的还要教导百姓做人的道理,结果怎么样呢?老百姓不忍心欺骗他,他达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诸位朋友,我们现在的管理在追求什么境界啊?还认为“不敢欺、不能欺”为先进,还认为要向美国、欧洲、日本去学习,不知道最先进的管理在中国。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