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坚定文化自信 乃当世所必须》第一讲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目录
视频文字
《坚定文化自信 乃当世所必须》第一讲
2019-09-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兄弟姐妹们、各位同学:

大家晚上好!

今天非常高兴应邀到滨州大讲堂,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坚定文化自信 乃当世所必须》。我们知道,当前亚洲文明大会正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专家、政治家,都在围绕着“亚洲文化”进行学习探讨。那么,“亚洲文化”究竟能够为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怎样的贡献呢?我们今天就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一看,坚定文化自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我们和大家一起分享两个问题,第一是讲一讲文化的本质。要坚定文化自信,首先知道什么是文化。我们经常说有一些“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文化在实现民族复兴中,起到什么样重要的意义呢?第二个问题就是,怎么样来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应该从哪里做起?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问题,文化的本质“以文化人”。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文化”,在中国古代是由两个字来构成的。首先我们看什么是“文”,这个“文”,就是指文字、文章、礼乐、曲调等等,当然也包括建筑和雕塑,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这个都是“文”。那么什么是“化”呢?人受教而变化,它的本意是“教行”的意思。也就说凡是以道业教诲人,这个叫“教”;人能够接受这个道业,变化他的气质、远过迁善,在各个方面发生若干变革,这个变革就称为“化”。所以,文化两个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字、文章、礼乐、曲调等文艺形式,变化人的气质,达到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目的。我们经常说“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还说“读书志在圣贤”,读书志在变化气质,“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为什么三日不读书就面目可憎了呢?因为古人所读的书都是圣贤书,如果三日不读圣贤书,不按照圣贤教诲,来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那么他自私自利的心就生起来了,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就是面目可憎。那么我们看“以文化人”,也就是说你读了这个文章,看了这首诗,听了这首歌,观看了一场文艺表演之后,你的气质、行为方式、做事待人的态度都产生了变化,这个才是“文化”的意义。什么叫“有知识没有文化”呢?比如说我们学了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对这一首诗都耳熟能详、倒背如流,考试的时候把它默写下来、一字不差。但是我们在吃饭的时候,还把这个米饭、馒头扔得到处都是,不知道节俭,不能够体会农夫耕作的辛苦,这个就叫“有知识没有文化”,因为对我们的行为、气质并没有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能把它当成知识来学习,必须对自己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做到“知行合一”。

所以习总书记特别提倡,让我们要学习一下王阳明的“心学”,为什么这么样重视王阳明的“心学”呢?因为王阳明“心学”有两个重要观念。第一个观念就是“致良知”,认为人都有良知良能,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人本性的良知良能给唤发起来。所以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为什么呢?因为人都有良知。有一次,这个王先生外出,不小心被盗贼所绑架,这群盗贼知道,他就是提出了“人都有良知良能”的王阳明先生的时候,他就问,说:“你说人都有良知良能,那你看,我们这群盗贼也有良知良能吗?”王先生就毫不犹豫的回答说:“有。”这群盗贼说:“你光说‘有’可不行,你得证明证明给我看,我才相信。”王阳明先生说:“这好办,你按照我说的去做,我就可以证明你也有良知良能。”结果怎么样呢?他就让这群盗贼把身上的衣服一层一层地脱掉,只脱得还剩最后一个内裤的时候,王先生就说:“继续脱呀。”结果这群盗贼怎么说呀?他们说:“不行啦,这个不能再脱了。”王先生说:“这‘知耻’就是你的良知啊。”所以你看,即使是沦为盗贼的人,他都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把衣服脱光,说明什么呢?说明盗贼也有羞耻心,也有向善好德之心。

王先生的另一个观念,就是“知行合一”。也就是说你知了没有做到,那个不叫“真知”,就像我们读了这首诗,好像是能够背下来、默写下来,但是做不到,这个不叫“真知”。再比如说《弟子规》上也有,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们很多人都学《弟子规》,也是倒背如流,但是这四句话都做不到。比如说父母叫你名字的时候:“小明啊。”你是怎么回答的呢?有没有一个人无论他在做什么,一听到父母叫他的名字,立刻放下手边的工作,恭恭敬敬地跑到父母的面前,甚至还对父母鞠一个躬,说:“请问爸爸妈妈有什么事吗?”谁是这样表现的请举手,有没有人这样表现呀?你看,有一个小孩儿在举手,说明这个孩子好教,学了《弟子规》就去依教奉行。很多人会觉得,真有这样的表现,那会让人笑话的,为什么会被人笑话呀?因为现在的人都不学“礼”了,叫“积非成是”,就是把错误的积累多了,对父母待搭不理,没有尊敬、没有感恩之心,大家觉得是正常的,那么对父母很恭敬很有礼貌,这就是不正常的了,这就叫“积非成是”。因为大部分家长叫孩子的时候,他都是待答不理,听如未听、闻如未闻,好像没有那一回事儿,大不了漫不经心地回答一句:“干嘛了?你没看着我忙着的吗?”那么你这种态度形成了,在家里对父母是这个态度,到学校对老师也依然是这个态度,到社会对领导也是这个态度。当然有的人对老师对领导会比对父母还恭敬,那不正常,那是有利可图的结果。后面我们会讲到,为什么对父母能够孝,对老师才会感恩,对领导才会忠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知识还要有文化”的人,做到“知行合一”。

我们说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我们看一看中国古代的文章、文字、礼乐,还有其他的文艺形式、艺术形式,比如说建筑雕塑,是不是都起到变化人的气质的作用,都起到教育人、提醒人的作用。

首先我们看文章。中国古代的文章,不是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这样来分类的,他们是按照“经、史、子、集”来划分的,所有的“经、史、子、集”之中的文章,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入《四库全书》,他都是要符合于“道”的,都是“文以载道”。比如说我们看看“经”,首先我们看看“经”。什么是“经”啊?很多人说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啊?这个都是几千年(前的)人所写的东西了,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还有必要学习吗?首先我们要知道“经”是什么意思:“经者,常也”,它所讲的是恒常不变的道理,《十三经》它里边讲的道理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依然适用,所以中国人有句话说“天不变,道亦不变。”正是因为经典它所讲的是恒常不变的常理、常法,所以我们才要去学习它。比如说《论语》上说:“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在古代的时候,“巧言令色鲜矣仁”,在今天也依然如此。在古代的时候,“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就是指在位者的德行,他的德行像风一样,一般百姓的德行像草一样,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上行而下效,这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也依然如此。还有,“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你把正直的人举荐出来,放在邪曲不正的人之上,你就能够让邪曲不正的人也变得正直,所以你要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做领导,那么这些教诲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依然适用。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周易》上说:古代的圣人是上观天象、下察地理,得出了关于世间一切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他观察了天文,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用这个规律来指导人的生产生活;他关乎人文,也就是人伦秩序,提出了五伦大道,用这个五伦大道来教化人们,把人都教好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夫义妇德、朋友有信”,简单的话,就是“仁义礼智信”都具备了,所以怎么样呢?人教好了,就不会出现很多的社会问题。

《周易》上观察了宇宙人生变化的规律,提出了这样一句话,叫“一阴一阳之谓道”。比如说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从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都是一盈一虚、一消一长,而我们把这一个道理观察人世间的变化,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比如说人心的一忧一喜,人世的一治一乱,也都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中国人有句话说“富不过三代”,为什么富不过三代呀?我们现在学传统文化,有的人没有去深究,他们看了一些表面现象,所以学传统文化也走上迷信了。比如说有人观察到,说中央常委的有很多(人)的夫人,都是山东人,所以怎么样啊?娶一个山东的女子会比较旺夫,结果怎么样呢?一时间,山东的女子就非常地受欢迎,如果我们这样学习传统文化,那就变成了迷信了。我们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进一步去追问,为什么山东的女子会比较旺夫?当然也有一些山东的女子,她并没有旺夫,什么原因呀?对,因为山东是齐鲁大地,是孔孟之乡,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远,所以这个女子从小都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她是能够“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个女子德行很深厚,就像那个大地一样,又安静又沉稳,还能够忍辱负重,像《了凡四训》上有一句话说:“地之秽者多生物。”你观察这个大地,越是污秽肮脏的地方,反而植物长得很茂盛,这给我们什么启发呢?说一个女子她越有德行,越能够忍辱负重,这个家庭的幸福,越能够有保证,所以怎么样呢?中国人特别重视对女子德行的培养,这是中国文化的优势,不是劣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人非常重视女子,假如对女子不重视,那么她的德行好与坏都没有关系,对吧。正是因为一个人,如果是个男人,他德行不好,只坏了他一个人,他一个人不成器也就罢了;但是一个女子德行不好,会败人家三代人,因为她要起到教育儿女的责任。德行不好,言传身教,让家庭没有后代的贤人出现,所以中国人才特别重视女子的德行。而英国有个著名的道德学家叫斯迈尔斯,他写了一本书叫《品格的力量》,他说女子在世界各国的地位都是相等的,都是同样重要的。哪里的女子品德高尚,哪个民族道德就高尚,哪里的女子受尊重,这一个民族的素质就高。所以我们重视女德不是我们对女子歧视所导致的,而是因为对女子的尊重所导致的。这个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女子旺夫,因为她有德行。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个也是《大学》上的话,说一个人的财富、声名、地位,就像外边的枝叶花果,现在的人都重视看外在的枝叶花果。这个人很有钱,这个人是亿万富翁,这个人地位很高,是部级干部,还有,一个人事业很顺利,名声很大,这些都是枝叶花果。但是我们有没有探究,是什么根源导致了他今天的结果呢?中国人告诉我们:“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厚德载物”,外在的财富、身份、地位、名声,要靠一个人深厚的德行才能够承载。比如说我们这个桌子可以放1000公斤的重担,我们非要给它放2000公斤,这个桌子就承受不了,它就会被压垮了。所以我们不要只是羡慕人家有名声、有地位、有财富的结果,要进一步追问,他是什么样的德行导致了今天的结果。所以我们看,第一代创业的人往往都是白手起家,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下了事业,到了第二代条件好了,但是还能耳闻目睹父辈创业的艰难,知道克勤克俭,使事业发展壮大。但是到了第三代,一出生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没有体会到祖辈父辈创业的艰难,还学会了骄奢淫逸、铺张浪费,久而久之,就把祖辈、父辈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业给败坏光了。所以“富不过三代”,原因在哪里呢?是因为“失教”的原因,也就是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结果。所以习总书记特别强调家风、家教、家道的重要性。

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这一卦就是“谦卦”,谦虚的谦。而这个谦卦的卦象是“地山谦”,什么意思呢?高山本来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谦卦之中,这个高山是居于平地之下的。我们想一想,一个人才华横溢、有权有势,但是他还自卑而尊人,所以他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受人爱戴。所以古人说:“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用。”你走到哪里呢?都吉祥如意,《尚书》中也就是《书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骄满给自己招来损失,谦虚让自己受益,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规律。又说:“为天福善祸淫”,天道自然的规律,都是给善良的人带来福分,而给过分的人招致灾祸,这也是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推导出来的。现在很多人都想长久地保持富贵,怎么样做到这一点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经典就知道方法在哪里。《孝经》上告诉我们:“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这就是长久保持富贵的方法,就是你虽然高高在上,也不要有骄慢的表现,虽然你自己衣食不缺,但是,你还能够有节制地来享用财富,做事谨慎小心、遵守法度,这样的话就能够长久地保持富贵。

所以为什么要学习“儒家”呢?为什么要学习“儒家文化”呀?在汉代扬雄的《法言篇》中,对“儒”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什么是“儒”啊?“通天地人谓儒”,通达天地自然的规律、社会人伦关系的规律,这样的人被称为“儒”。而这个“儒”是一个“亻”加一个“需”字,告诉我们,学“儒”的人是人之所需,是我们社会所急需的。为什么是社会所急需的呢?因为儒家给我们讲“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如果我们没有儒家了,儒家被批判了、被打倒了,就像在文革的时候,这个时候,儿女还去揪斗父母,老师还被学生批斗。这个时候人活得就不像人了,人就活在地狱之中,所以它的结果是什么呢?直到今天,很多经历过文革的人,连自己最亲近的人,包括他的儿女,都不能够完全地信任,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经历了文革的人,自己最亲近的人,都可以背叛自己,那么还有谁值得信任呢?在《周礼·天官》上,也对“儒”下了一个定义,它说:“四曰儒,以道得民。”第四种职掌是“儒”,这个“儒”是干什么的呢?他给大家讲的是“道”,所以他深得民心,受到人们欢欣喜悦地拥护。这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道德教育,它不是要逼迫着人们硬着头皮去参加的,而是怎么样呢?人们欢欣喜悦的,从心底愿意接受的。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特别喜欢学《易经》,但是学《易经》也没有抓到根本。为什么要喜欢学《易经》啊?先找一个人给我算一卦,看看这个人我可不可以结交,这个生意合作伙伴可不可以合作?这些都是枝末,如果你学了《易经》上的两句话,你也可以看到别人的前途和自己的前途。这两句话很简单,第一句话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中国人用词都是很谨慎的,但是他说到这些话的时候,他用的词都是非常肯定的,那就是“一定”,没有例外。还有一句话:“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当我们看到一个省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突然锒铛入狱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议论纷纷,说:“什么原因?什么原因呀?”没有学过经典的人会怎么说呀?没有读过经典的人会这样说,说:“他站错队了吧?”这些话不在经典之中。你没有作恶,你再站错队,你也不会无缘无故被抓进监狱呀?那是“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所导致的,是恶贯满盈、咎由自取、自作自受的结果。所以你看这些古代的经典,你就发现有很多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他们看一个人目前的所作所为,就能够预测到他以后的结果如何,结果怎么样呢?被他预测得非常地准确,这是什么原因呀?很多人说是不是他有神通啊?中国传统文化,它不讲迷信,不讲那些摸不着边的事情,因为中国的这些读书人读的书都是“经书”,“经书”讲的是恒常不变的规律。他把这个规律性的东西已经抓到了,他所以看你一眼,看你现在的所作所为,看一个军队现在的作风,他就知道这个军队能不能够打胜仗,这一个人以后的结局是什么样的。就像我们今天在这儿讲座,虽然同样是在听讲座,但是大家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从大家听课的状态就可以推断出以后,你的人生结果如何了,这一句话一点都不夸张。

我们再看,《尚书》上有一句话,它说:“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如果我们观察一个人,他对内兴起了迷恋女色之风,这个荒就是太过分了,荒淫无度的意思。对外喜欢狩猎,喜欢打猎,没有节制,古代的游戏比较少,就是打猎,老子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在打猎的时候,你要奔驰得很快,在马上,还要射杀这个动物,还有一种愤怒的心、对立的心,结果怎么样?让人心都发狂。现在虽然有很多动物保护主义者,不让我们打猎了,但是有很多人,还造出了电子游戏,这个电子游戏,是以杀人、打人的多少作为晋级的标准,结果这个孩子在打这些电子游戏的时候非常地投入,就像在现场差不多,那也是“令人心发狂”啊!但是很多的商家并没有认识到,这些游戏对孩子心性的影响,为了唯利是图,(结果创造了很多的,教授口误,可以去掉)发明了很多这样的游戏,很多的孩子就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像美国还出现了很多的校园枪击案,这些都不是偶然的。还有,“甘酒嗜音”,喜欢饮酒,沉溺于靡靡之音。“峻宇雕墙”,住的房屋又高又大,墙上还雕刻着花纹,雕梁画栋,可以说是极尽奢侈之事了。以上我描写了六种情况,如果有一种情况出现在你的生活中,那就没有不灭亡的。更何况现在很多领导干部,这六种情况全都做了呢?那还有不灭亡的道理吗?所以你看,凡是落马的高官,是不是都已经被古人说得淋漓尽致了,是不是因为犯了这些问题才导致“未或弗亡”的?

所以为什么要学经典呀?学经典就可以防患于未然,所以古人说什么叫“读书”呢?如果你读了《论语》的时候,没有读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之后还是什么样的人,这个《论语》就是白读了,就是“未曾读”。所以,你读一句话就要反之于身,我能做到吗?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是怎么样做的呢?这才叫“读书”,也就是要学一句、做一句,力行一句。

这个是讲的“经”,是恒常不变的道理,那么“史书”呢?古人说:“读史使人明智”。习总书记,在一次重要讲话中也说,说:“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所以你读了这一部《二十四史》,你就知道,《二十四史》给了我们很多什么是真正的荣辱祸福的启发。比如说,我们看《春秋左氏传》有这样一句话,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你看一个国家之所以兴盛,为什么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把人民视为自己的伤病,加以体恤、加以关爱,这是一个国家的福祉所在;一个国家为什么会灭亡呢?就是把人民当成是泥土和小草一样的低贱、不值钱,可以随意地践踏,这是一个国家取祸的原因。我们读了这一句话,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要对人民充满感情,为什么我们要走群众路线。

我们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讲中国式管理,那么中国式管理的特点是什么呢?在《群书治要·史记》中就记载着,历史上曾经出现三种不同层次的管理。郑国的子产在治理郑国的时候,他把法律监督机制设计得很严密、合理,结果老百姓不能够欺骗他;西门豹在治邺县的时候,他把法律设计得很严苛,老百姓一触犯法律就给以严惩,结果他达到了“不敢欺”的境界,老百姓不敢欺骗他;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贱治理单父的时候,他起到了君亲师的作用。“作之君”,要领导老百姓;“作之亲”,要像父母关爱儿女一样去关爱百姓;“作之师”,还要当百姓的老师,教导他做人的道理。这三个责任他都尽得很好,结果怎么样啊?老百姓不忍心欺骗他,他达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

我们现在探讨“亚洲文化、亚洲文明”,其实“亚洲文化”都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比较深,特别是日本和韩国更是如此。比如说在日本,被誉为“日本近代经济的最高指导者”、“日本的企业之父”和“日本的金融之王”的涩泽荣一,就是一手执《论语》,一手执算盘,开创了日本儒家式企业经营之风。松下幸之助为什么被誉为“经营之神”呢?原因很简单,他就是把“君仁臣忠”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就是领导者仁慈关爱属下,属下自然会竭忠尽智地完成领导者交给自己的任务,他被誉为“经营之神”。稻盛和夫为什么被誉为“经营之圣”呢?他在短短的一年,就拯救了濒临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而且在一年之后,使日本航空公司成为所有航空公司中效益最好的一个。当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怎么说呀?他说:“正是因为我在小的时候读过孔子、孟子这些圣贤人的著作,才成就了今天的我。”很多人认为这些圣贤人的话已经过时了、不管用了,但是事实证明,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这些圣贤人的话越有用。所以“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儒家文化”。这是很多专家、学者经过研究,都是共同认同的。但是可惜的是,现在“儒家文化”在哪里呀?现在我们中国,看不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了,反而是在日本、在韩国看到了“儒家文化”的痕迹。

比如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有一些企业遇到了资金断流,老板不能够拿出钱支付给员工工资。那么西方的企业会出现什么情况啊?他说:“你不给我工资,那是侵犯了我的人权。”对不起,他跳槽,这是很正常的,示威、罢工、游行,结果这种不理性的举动使企业雪上加霜,很多企业在这个时候就倒闭了。但是诸位朋友,我们知道韩国的员工是怎么做的吗?韩国的员工不仅没有去罢工、示威、游行,反而把他们平时的积蓄拿了出来,交到了老板的手上,说:“老板啊,这几十年来,我们之所以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养家糊口,都得益于您对我们的关爱,现在企业遇到了瓶颈,我们愿意和您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这些钱您先拿去用,等企业经营状况好转之后再说。”诸位朋友,我们看到韩国员工这样感人的举动,是不是觉得既熟悉又很陌生啊?熟悉的,因为那是我们丢失的传统文化。比如说我们看电视剧,即使是看民国时候的电视剧,一个主人家道衰落了,但是这个仆人,还依然跟着他不离不弃,不是因为他不能够再给自己好的生活了,支付自己工资了,就毅然离他而去。所以你看这种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态度,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来的。那为什么我们又感觉到很陌生了呢?假设我们现在有一个企业,老板拿不出工资给员工了,我们的员工会做出像韩国员工这样感人的举动吗?所以你看“君仁臣忠”,这个是我们传统文化,“君”就是领导者,“臣”就是被领导者,他们都是“一体”的关系,互相感恩、互相团结、合作一致、共存共荣,这叫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我们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吗?只有在个别、少数学传统化的企业中,还能够看到,大部分企业已经被西化了,已经学习的是西方的价值观了,你不给我工资,我跳槽,这都是很好的啦,去罢工、示威的,给你对着干的,那就比比皆是。当然这也不完全是工人的原因,那也是因为领导者也没有学习“儒家文化”,没有起到“君亲师”的责任。

所以,传统文化不仅仅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依然适用。比如说,我们知道,在苏州有一个企业叫固锝,他们也是一个上市企业,他们的老板在几年前把传统文化引入到企业之中,结果经过几年的学习,现在的固锝,不是一个和谐企业,是一个什么企业呀?是一个“幸福企业”。每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之中,都像亲人一样来相处,把自己的董事长称为“大家长”,和这个员工之间都是“家人”,所以大家在这一个企业中工作,就是其乐融融,非常的有幸福感、荣誉感。这个企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它是可以复制的,这种模式是可以复制的。所以他们现在在国内外,找到了将近十家的企业,共同来打造成“幸福企业”,当越来越多这样的企业出现的时候,就会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生起信心。所以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邀请他们去讲案例,认为他们的这种管理方式就是中国式管理的典范。

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效果,不要盲目地向一个两百年历史的国家去学管理。当然我们不否认一个两百年的历史的国家有它的成功之处,但是毕竟没有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更经得起风吹雨打,更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美国之所以做出种种的,这样的不理智的这种决定,就是因为他们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只要学了《弟子规》,《弟子规》上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他就没有学,他就凭着自己实力的强大,四处充当国际警察,干涉别国内政,最后导致的是人家要给他搞恐怖主义,还要冲撞他的摩天大楼。而我们中国,我们要打造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大家要和睦相处、睦邻友好,都要去帮助这些国家,共存共荣,所以怎么样呢?所以感召了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中国历史上,它是“王道”政治而不是“霸道”政治,它是“王天下”,什么叫“王天下”呀?就是我们自己做好了,做一个榜样,让大家心悦诚服地来学习,而不是靠着自己武力的强大去胡作非为,充当国际警察,干涉别国内政,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春秋》上有一句话叫:“多行不义必自毙”,所以我们姑且待之,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这个是“读史使人明智”。

我们再看“子书”,就是诸子百家,也就是他们学了经典,然后结合历史,写的一些心得体会。当然,他们也是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更深化了对某一些问题的理解。比如说我们看《尸子》上有一段话,这一段话对于我们重视道德教育就很有启发,为什么我们现在的道德教化没有受重视呢?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呢?我们看了这一个比喻就明白了。假设你们家房子着火了,有人过来把火给扑灭,你对他什么态度啊?一定对他感恩戴德。但是那些上了年纪的有经验的人,其实很早就提醒你,要把这个墙的缝隙涂好,把这个烟囱做得弯曲一点儿,你这样做了,保证你终身都不会有火灾,但是你却觉得他很烦,真唠叨、真麻烦,不知道对他感恩戴德。同样的道理,假如一个人现在被关进了监狱,有人能够进入监狱,把他给救出来,使他免于牢狱之灾,他会怎么样啊?他们家全家族的人都会对他感恩戴德。问题是什么呢?那些教导人们仁义慈悌道理的人,比如说你要“仁者爱人”、你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能去贪等等,你按照这个去做了,保证你终身都不会被关进监狱,但是怎么样啊?有没有人对这样的人感恩戴德呀?就像很多人来参加我们今天的这个讲座,还都是被逼迫着来的,或者是被别人骗来的,可能还心里存着抱怨,实际那个劝你来的、让你来的,那一个人是真正对你关心的人,真正对你爱护的人,你应该对他感恩戴德才是啊!

那么道德教育为什么特别重要呢?在《袁子正书》上说,它说:你不能够制止人民作恶的心,而只是以刀具、刑罚禁止人外在的行为,制定了一些严刑峻法,但是他的心、作恶的心并没有改变,那么怎么样呢?就是你每一天在外面执行死刑、执行判决,都不能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所以你看,重要的是什么呀?重要的是从心上改变,让人从心底不愿去作恶。这个是“子”书。

我们看“集”,这个“集”,就是诗歌、散文、书信、游记等等文学作品。我们看“经、史、子、集”的排列顺序,这个“集”是放在最后的,说明它的地位相对于“经、史、子”而言是最不重要的。而且中国古人学习也讲次第,孩子必须先学经书,才去学习那些诗歌等等的文学作品。像康熙皇帝教导他的孩子,十几岁之前都不能够学诗歌,为什么呢?因为诗歌,它的感情都比较丰富,诗人都比较有感情,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理智还没有树立起来,就学了很多感情很丰富的诗歌,这个人往往会感情用事。所以怎么样呢?必须先读“经书”,树立起他的“正知正见”,把他的理智提起来,才去读这些文学作品。

古代的文学作品,因为这些人也都是读过经史的人,所以“集”,也是教导人要走在正道上的。比如说我们看这个人,曾国藩曾文正公,他是满清政府的汉人中地位最高、权位最重的一个人。但是他在位二十多年,从来没有在省里为自己建做过一所房屋,买过田地一亩,他曾经对军中的寮属宣誓:“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而且是说到做到,数十年如一日,为什么他能够做到“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啊?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领导干部都以占公家的便宜为荣啊?贪污受贿作为聪明智慧啊?这就是“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曾国藩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边我们会讲到他具体读了哪一句话,可以做到“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因为他相信圣贤经典上的教诲,所以他能够依教奉行。在《曾国藩家书》中这样写道:“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一个人,他以前都在走上坡路,步步高升,突然转折了,开始走下坡路了,这个转折点何在呢?什么时候他认为我的奋斗差不多了,可该享受一下人生了,什么时候他人生的转折点就出现了。而一个人,讨人厌、讨人不喜欢,就是因为过分的骄傲、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我们现在再读古人的书,好像都有点不太理解了,比如说《论语》上有句话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诸位朋友,我们现在还能够体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境界吗?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感受吗?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是和人家相处不到一个星期、一个月,不是自己不喜欢别人了,就是别人不喜欢自己了,出了很多的矛盾,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圣贤人说错了吗?圣贤人说话都非常地严谨,他说“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一个结果,原因何在呀?原因在前面的两句话,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说这个君子人,对每一个人都很恭敬,为人处事处处为对方着想,没有什么过失,看到对方的需要,对每一个人都彬彬有礼,他走到哪里,哪里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我们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是小公主、小皇帝,所有的人都要看到“我”的需要,满足“我”的感受,当诸多的小公主、小皇帝走到一起的时候,不出现冲突、矛盾、问题,那就不正常了。

所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如果人“不学礼”的话,没有办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他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处处都有障碍。而这个最起码的礼是什么呢?这个最起码的礼就是《弟子规》。《弟子规》虽然只有1080个字,360句话,113件事,但是它把一个人一生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原则,都概括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弟子规》上有一句话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告诉我们,做人要很严谨,放置物品都要物有定位。这个严谨的生活态度养成了,你和别人住在一个宿舍的时候,人家就不会嫌你把这个宿舍卫生搞得很不整洁。你处处能够看到别人的需要,自己很整洁,让人看了之后也很舒服。这个是最起码的礼。所以有人说,《弟子规》是人生的交通规则,如果你不学习《弟子规》,就像开车不守交通规则一样,和别的车自然会发生冲突。

再比如,曾国藩他就是看了《大学》上的有一句话,叫“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什么意思呢?说你的财货,是以不好的、不正当的方式获得的,也一定会以不好的方式败散掉。所以怎么样呢?不义之财送给他,他也不敢要。当然古人看了这句话,也会心存怀疑,真的如此吗?他也会抱着侥幸心理。所以中国古人非常地用心,把那个不好的,败散钱财的方式都给我们概括出来,概括为五个方面,说:这个钱,并不是赚到你手、贪到你手,就是你的了,它为五家所共有。哪五家呢?第一就是官府,比如说我们这个钱是贪污受贿而来,最后锒铛入狱,所有的不义之财被没收、被充公,虽然赚到你手了,还没等你享受,又昙花一现给收回去了。第二就是水灾,第三就是火灾,这些不义之财也会被大火给焚烧掉,被水灾给漂夺走。第四就是盗贼,盗贼也会把你的不义之财敲诈勒索走。第五点,防不胜防,就是不孝子孙、败家子儿、啃老族,也会把你的不义之财败散掉。所以古人说财富为五家所共有,这不过是抛砖引玉,引导我们要学会去观察。其实,不止这五种,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又多了一些败散钱财的方式。比如说有的人买股票,还有的人去上医院看病,这些也都把自己的不义之财给败散掉了。你明白这个道理之后,确实是不义之财不敢去贪、不敢去占。在道家的劝善篇《太上感应篇》中,这样说:“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取不义之财的人,就如同是吃了有毒的肉,喝了有毒的酒,来止息自己的饥渴,结果怎么样呢?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给自己招致了杀身之祸。你看现在很多人,他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不知道“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他赚钱的时候,就是贪污受贿、违法乱纪、坑蒙拐骗,结果赚了钱之后又不放心,要把这个钱挪到国外去。其实他不明白,不义之财,你放在哪里,都不会安全,因为“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是一个规律。如果你是正当收入,勤劳致富的钱,你放在哪里,都很安全。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无论是贫富贵贱都身心不安呀?就是“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古代的人对于读书人特别尊重,为什么对读书人特别尊重啊?因为古人读书明理,理得心安,他就不会像一般人那样去妄取。

聂云台先生,他是曾国藩的外孙,后来又出任上海商会的会长,他和晚清末年的那些权贵的子孙就交往很多,耳闻目睹了这些后代子孙败落的情形,最后怎么样啊?他忍不住就把这些案例记载下来,写了一本书,叫《保富法》。他告诉我们赚钱、贪财很容易,但是要保持富贵,特别是三代以上,那可就难上加难了。他用自己身边的案例还有历史上的案例告诉我们:“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规律,这本书特别值得我们找来看一看。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